垂体长瘤的表现症状范例6篇

垂体长瘤的表现症状

垂体长瘤的表现症状范文1

关键词:下丘脑垂体肿瘤;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垂体肿瘤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常见肿瘤,该肿瘤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缺乏神经系统改变,因此在早期难以被准确、有效诊断出来,从而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1]。为了提高下丘脑垂体肿瘤的临床早期诊断准确性,我院对14例下丘脑垂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14例下丘脑垂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者9例,女患者5例,年龄在3~14岁,平均年龄为(8.6±1.5)岁。

1.2方法 对14例儿童下丘脑垂体肿瘤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与分析儿童下丘脑垂体肿瘤常见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不同类型肿瘤的常见内分泌首发症状及不同肿瘤的好发年龄段等。甲状腺素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试剂盒进行检验;性激素采用德国罗氏公司生产的试剂盒进行检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激素采用天津德普公司生产的试剂盒进行检验。

2结果

14例患者经临床及垂体MRI确诊,颅咽管瘤2例、错构瘤2例、生殖细胞瘤10例。

2.1颅咽管瘤的分析 2例患者分别以多饮多尿伴头痛呕吐、多饮多尿伴生长迟缓为首发症状就诊,病例1、2经限水与加压素试验发现均为中枢性尿崩症。2例患者的5项甲状腺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眼底及皮质醇均正常,但MRI显示鞍内不规则占位,见表1。

2.2下丘脑错构瘤的分析 2例下丘脑错构瘤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真性性早熟,垂体MB显示2例患者的灰结节水平等信号占位-灰结节错构瘤。病例1行右翼点入路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为下丘脑神经元错构瘤,术后3个月显示睾酮水平为128ng/ml。病例2采用曲普瑞林进行口服治疗,1次/28d,2.5mg/1次,治疗3~6个月后对其FSH、LH及雌二醇水平进行复查,均恢复正常;B超显示治疗前的子宫体、最大卵泡分别为23mm×21mm×52mm、0.6cm×0.5cm,治疗后缩小为16mm×10mm×50mm、0.4cm×0.4cm。MRI显示下丘脑结节状在治疗前为4.7mm×6.6mm,治疗后转变为5.2mm×4.9mm。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2;实验室检查、眼底检查见表3;病例2治疗3、6个月后的复查结果见表4。

2.3下丘脑生殖细胞瘤的分析 生殖细胞瘤10例,其首发症状均为以尿崩症为主的表现,经限水、加压素试验确诊为中枢性尿崩症。10例患者经MBI检查均显示有鞍区生殖细胞瘤。伴有视力障碍者3例、合并颅压高3例、合并中枢性早熟1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5。

3讨论

下丘脑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分泌活动及人体内脏活动的神经中枢。下丘脑金可分成视上部、结节部、部三个部分。下丘脑处在丘脑下钩的下方,是构成第三脑室的下壁,分界并不明确,向下延伸连接垂体柄。下丘脑能接受各种神经冲动,因此是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中心,能实现对垂体前叶功能调节。下丘脑垂体瘤是一种自垂体前叶、后叶及颅咽管细胞发生的肿瘤。垂体瘤多发于儿童时期,且男性多于女性,对患者的发育、学习功能等造成影响。下丘脑垂体瘤无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且缺乏神经系统改变,在临床中难以在早期准确诊断出来,导致患者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

颅咽管瘤为先天性肿瘤,多发于6~9岁儿童,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0%左右[2]。颅咽管瘤呈不规则生长,损害视丘下部的表现为尿崩症。颅咽管瘤的特征性表现主要包括下丘脑损害与内分泌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迟缓以及颅压高等[3]。在本研究的2例颅咽管瘤中,1例为多饮多尿伴头痛呕吐;1例为多饮多尿伴生长迟缓。因此,当学龄儿童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进行MRI诊断,以判断是否为颅咽管瘤。

下丘脑错构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脑组织发育异常,并不属于真性肿瘤,可有蒂连接下丘脑或者体,也可相融到下丘脑或体等结构中。错构瘤主要是由神经元细胞所组成的瘤样结构,以引起中枢性性早熟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肿瘤组织脉冲式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使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②肿瘤对下丘脑组织的压迫,使下丘脑对垂体-性腺轴的抑制解除,使垂体分泌FSH、LH的量不断增多[4]。在本研究的2例患者中均在PRL升高,可能与患者下丘脑被肿物压迫相关。临床研究表明,下丘脑错构瘤是引起婴幼儿性早熟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的2例患者无论是临床表现、体征,还是LH,FSH及雄/雌激素水平都达到青春期水平。因此需要当出现婴幼儿中枢性同性性早熟时,应考虑是否存在下丘脑错构瘤,以便早期治疗,以降低患者的促性腺激素及雌/雄激素。另外,由于错构瘤并不是属于真性肿瘤,其增长速度比较慢,即使患者的病程已有多年,但肿物体积的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对下丘脑错构瘤引起的单纯性早熟患者可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药物治疗。在本研究中,对病例2采用GnRHa治疗6个月,能有效降低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且能有效抑制骨龄,但患者的瘤体无明显缩小,且未见相关的不良反应。

下丘脑生殖细胞瘤是一种胚胎性肿瘤,多发于鞍区,在颅内生殖细胞瘤中比重在36%~40%,常见于儿童患者。该肿瘤主要来源于神经垂体,早期对垂体后叶进行浸润与破坏,对下丘脑、视神经及海绵窦等进行侵犯,而位于鞍上者主要出现视力障碍、多饮多尿等症状[5]。本研究中的10例患者均表现为中枢性尿崩症,主要是由于肿瘤的存在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或浸润垂体柄影响抗利尿激素传导。因此当学龄儿童出现中枢性尿崩症时,可考虑是否存在下丘脑生殖细胞瘤。3例视力障碍患者主要是由于肿瘤压迫视神经导致的;而1 例性早熟则是由于生殖细胞瘤分泌HCG对间质细胞造成刺激,促使睾酮分泌引起的。本研究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颅高改压变,因此当儿童出现中枢性尿崩症,且伴有视力障碍、颅高压、性早熟等表现时,应考虑鞍区是否存在生殖细胞瘤。由于儿童颅骨发育尚未完全,其代偿能力要高于成人,因此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也少于成人,加之儿童对疾病症状的主观感受以及描述能力不足,导致容易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出现。本研究中,有1例中枢性尿崩症的患者的病程已有6年之久,其在复查时,MRI显示鞍区存在生殖细胞瘤,因此对儿童中枢性尿崩症者既要进行MRI 检查,也要对无肿瘤占位进行定期复查,且要进行眼科及雄/雌激素等相关激素的检查。早期诊断能有效预防视神经受压,且能减少肿瘤颅内播散,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在儿童时期的各个年龄均会出现颅内肿瘤,而肿瘤类型和年龄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颅咽管瘤与下丘脑生殖细胞瘤多发于年长儿,而下丘脑错构瘤多为婴幼儿。下丘脑垂体肿瘤的表现无特异性,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当儿童出现多种内分泌改变时,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下丘脑垂体肿瘤,且要加强对其相关激素及垂体的检查。

参考文献:

[1]张丽娜,李保英.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1,10(3):239-242.

[2]彭武,杨琦.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24):4150-4153.

[3]梁黎.单纯性肥胖患儿的内分泌改变[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9):1468-1470.

垂体长瘤的表现症状范文2

垂体腺是人体的内分泌腺,本身会分泌激素,还有一些下丘脑激素也通过垂体产生,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机能。垂体腺瘤一般指发生在垂体前叶的肿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病因尚未明确。腺瘤的发病率在肿瘤中约占10%~15%。

垂体腺瘤按照功能可分为:功能性垂体腺瘤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功能性垂体腺瘤中,比较常见的有泌乳素型、生长素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促甲状腺素型、促性腺激素型和多分泌功能型,都是垂体腺分泌过量的激素,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非功能性垂体腺瘤一般较大,达到一定程度压迫垂体,以致引起垂体功能和激素水平低下,或压迫周围的生理机构,如视神经,危害病人的视力。

有下列症状应警惕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VS低下

垂体腺瘤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低下,患病男性会慢慢失去,有的甚至不长胡子、腋毛及,逐渐失去男性第二性征。有资料显示,约有60%的垂体瘤患者有障碍。

温馨提示:如果男性发生下降,可先去男科检查,若查不出病因,并且第二性征出现退化,则应考虑到垂体腺病变因素,去做脑部检查。

垂体腺瘤VS头疼

大约有2/3的垂体腺瘤患者早期都可能头疼,疼痛主要位于眼眶后、前额部及双侧太阳穴附近,程度较轻,间歇性发作。

温馨提示:如果出现头痛症状,并且感到突然的一次头痛后,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那么要当心垂体腺在作一隆,及时去医院脑科接受检查。

垂体腺瘤VS月经不调、泌乳、不孕

泌乳素型垂体腺瘤,这是功能性垂体腺瘤中最多见的一种,在临床上占垂体腺瘤的一半以上。女性患者往往出现月经紊乱、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闭经及泌乳等,继而导致不孕,对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影响极大。

温馨提示:一般情况下,这一类型的垂体腺瘤,当月经不正常时就可发现,但女性在更年期时本身会发生正常闭经。首先可自我观察有无其他症状,如出现视力障碍、泌乳等,然后去医院检查内分泌状况,看泌乳素是否正常;也可进一步做CT和核磁共振检查,从而确定病情,及早治疗。

垂体腺瘤VS肢端肥大、面容改变

若患者为儿童,会无限制地长高,表现为巨人症。若患者为成人,会出现肢端肥大,面容改变。比如手脚变大;头颅及面容宽大、颧骨高、鼻肥大、唇增厚、皮肤松弛、粗黑、毛发增多,并出现声音嘶哑、睡眠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垂体腺瘤VS向心性肥胖

脂肪堆积在胸、腹和臀部,而四肢却相对瘦小,呈“向心性肥胖”,脸部呈满月状,体重明显增加,四肢皮下血管显露并有紫纹。

温馨提示:当这些症状出现时,不要仅去五官科等相关科室检查,也不要简单地归于肥胖而盲目减肥,应该考虑垂体腺瘤的因素,可去脑科做详细检查,以便排除垂体腺瘤的可能。

垂体长瘤的表现症状范文3

关键词 中枢性尿崩症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161

尿崩症是儿童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临床以多饮、多尿及持续性低比重尿为主要表现,按发病部位分为中枢性和肾性。中枢性尿崩症(CDI)主要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任何部位遭受破坏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1]。CT或MRI对下丘脑、垂体及其邻近结构的病变显示具有极佳效果,因此对诊断中枢性尿崩症有重要意义。我们收集36例资料完整经临床证实的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对脑部影像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并与临床相关性作探讨。

临床资料

中枢性尿崩症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2.6:1;年龄6个月~15岁,平均7.8岁。全部病例均表现为多饮、多尿症状,尿比重为1.000~1.006,平均1.002,禁水试验后尿比重平均为1.005,垂体加压素试验尿比重平均为0.014。36例中枢性尿崩症病例中,28例行MRI检查,8例行CT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

MRI检查:用1.5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鞍区冠状面及矢状面(SE序列T1WI、T2WI)扫描,必要时加横断面,层厚为3mm,16例同时作Gd-DTPA增强扫描。CT扫描使用双层螺旋CT机,以横断面为主,5例加鞍区冠状面,层厚约3mm,4例作增强扫描。

结 果

36例中枢性尿崩症中,颅内肿瘤15例。鞍区生殖细胞瘤4例,CT扫描显示,鞍上生殖细胞瘤伴室间孔旁、中间帆腔转移,MRI矢状面增强扫描,鞍上肿瘤明显强化侵犯鞍内,室间孔旁及中间帆腔见结节样强化灶。其中1例扫描时发现肿瘤沿脑脊液播散;松果体生殖细胞瘤2例,表现为松果体区巨大团状实性占位性病灶,其中1例同时累及灰结节、体,垂体柄增粗达1cm;颅咽管瘤5例,CT扫描显示,鞍上颅咽管瘤,MRI矢、冠状面增强扫描,鞍上肿瘤为囊性,囊壁强化。其中2例压迫视交叉,但临床无视力障碍;垂体腺瘤2例,CT扫描显示:鞍区脑垂体腺瘤,MRI矢、冠状面增强扫描:鞍区肿瘤不规则环状强化,鞍上池受压。均上压迫视交叉,垂体柄被肿瘤组织所代替;下丘脑胶质瘤2例。郎罕氏细胞组织增生症5例,主要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其中1例下丘脑还见软组织结节。28例中枢性尿崩症行MRI检查,除2例具有正常的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其余26例垂体后叶T1加权像高信号均消失;其中垂体小、发育不良8例,垂体前后径为3.9~8.0mm,左右径为6.1mm,高度约2.2~5.7mm,平均为3.5mm,垂体上缘隆突1例,CT扫描显示,脑垂体上缘隆突,MRI矢、冠状面T1WI:脑垂体高度约6.8mm,上缘隆突。

其中2例表现为空蝶鞍。垂体柄异常共16例,其中垂体柄细3例,垂体柄上份增粗5例,垂体柄中断8例,其中2例头部具有外伤史,4例具有非正常头位产及生后窒息史。

讨 论

儿童尿崩症绝大多数为中枢性尿崩症,极少数为肾性尿崩症,以肾脏对抗利尿激素无效为特征,以性联遗传为主,主要由于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尿浓缩功能受损而导致尿崩症。对临床确诊的肾性尿崩症无须作影像检查。

中枢性尿崩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所谓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是指特发性或家族性,由于原因不明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不能分泌抗利尿激素所致,有学者认为可能与视上核及室旁核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有关[2]。继发性是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下丘脑或下丘垂体通路而引起。较早期文献报道,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占50%,然而近期研究认为,除了常见的鞍区肿瘤、垂体发育不良、炎症等外,头部外伤、鞍区手术后引起的尿崩症占有较大比例。有学者报道,119例中枢性尿崩症中,头部外伤、垂体或下丘脑手术后产生者占50%,,特发性尿崩症只占25%,8%为下丘脑转移癌,8%为脑内恶性肿瘤,6%与非外伤脑软化有关,3%与组织细胞增生病X症有关。

在儿童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中,肿瘤为主要原因,本组占42%,其中以生殖细胞瘤、颅咽管瘤为主,胶质瘤次之,垂体瘤很少见。本组15例颅内肿瘤中,肿瘤组织均侵犯到垂体,临床上除脑积水外,常见内分泌紊乱主要表现如尿崩症、性早熟等;其中生殖细胞5例,颅咽管瘤5例,垂体腺瘤2例。有文献报道,如果中枢性尿崩症出现后跟踪4年,仍未发现有颅内肿瘤,方可认为这种尿崩症为原发性,因为有许多中枢性尿崩症出现很长时间后方可以查出颅内肿瘤。

在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其他原因中,郎罕氏细胞组织症、先天性垂体发育异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大约有2/3的中枢性尿崩症累及下丘脑垂体轴,郎罕氏细胞组织症占病因的首位,为23%。本组5例(15%),郎罕氏细胞组织症脑内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垂体和下丘脑,影像主要表现垂体柄增粗或下丘脑软组织结节,以尿崩症是其突出的临床表现。垂体小、发育不良8例,有人报道,垂体正常前后径为6.5~12.0mm,平均9.1mm,高度4.0~9.6mm,平均6.2mm。本组8例患者的垂体各径测得值均比此值缩小。垂体柄异常16例,据报道,正常垂体柄在视交叉水平为3.25~0.56mm;在与垂体交界处为1.19~0.40mm;在中点2.88mm。我们测得的垂体柄变细或上端增粗均与此值有明显差异。

过去中枢性尿崩症多数通过临床进行诊断,不易查出其真正原因。影像学尤其MRI的发展,对揭示中枢性尿崩症的原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RI是目前显示垂体、下丘脑及其邻近结构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没有骨伪影,且无须变换可行三维方面扫描。90%以上的正常垂体在T1加权像上呈现为特征性高信号的垂体后叶,能与前叶清楚区分。垂体后叶的结节状短T1高信号影,目前认为是由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与其运载蛋白构成晶体颗粒,被覆磷脂膜,沿鞘神经纤维轴突经垂体柄转运到垂体后叶贮存,调节机体的水代谢,而抗利尿激素具有明显的短T1效应,因此形成了垂体后叶较为特征性的MRI信号特征[3]。尿崩症患者T1加权像垂体后叶的高信号消失反映了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或分泌不足。本组26例MRI检查均有见此表现,因此认为此MRI征象是中枢性尿崩症最有意义的特点,不过我们应认真观察垂体、下丘脑及其邻近结构有无病变,以除外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因鞍区病变与垂体柄关系密切,肿瘤常压迫、损伤下丘脑及垂体柄,垂体柄损伤将导致ADH分泌障碍[4]。损伤位置的高低和程度决定了尿崩症的发生和程度,越靠近下丘脑,尿崩症的发生率越高[5]。通常认为如果垂体柄完全受损或离断,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顽固性尿崩症。MRI能清晰显示鞍区病变与垂体柄的关系,并能准确显示垂体柄增粗、变形、移位,故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是目前诊断中枢性尿崩症的重要方法,在发现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病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影像学检查对引起继发性尿崩症的大部分鞍区病变能够做出定性诊断,但部分征象仍需要和其他一些病变相鉴别。其中组织细胞增殖症有时与胶质瘤或生殖细胞瘤鉴别诊断困难,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虽然CT对显示垂体、下丘脑不能与MRI相提并论,但CT检查费用相对低,且检查时间短,尤其对钙化等明显优于MRI,它能很好地显示鞍区颅咽管瘤,同样对于鞍上生殖细胞瘤显示也较满意[6]。由于颅咽管瘤与生殖细胞瘤占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中绝大多数,因此CT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

总之,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对临床确诊的儿童中枢性尿崩症有必要作CT或(和)MRI检查,以除外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对于某些难治性原发性尿崩症,尤其是那些垂体柄增粗者,更要进行MRI(或)CT检查随访。因此CT或/和MRI检查对诊断中枢性尿崩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伟君,姚庆华.儿童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后叶MRI表现与神经垂体功能相关性讨论.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8):556.

2 李玉华,朱铭,张永平,等.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及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5):316.3 张雪君,张云亭.中枢性尿崩症的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8):627.

4 刘影,李传福,张扬,等.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3):324.

垂体长瘤的表现症状范文4

【关键词】 垂体腺瘤;显微切除;经鼻蝶入路;经颅入路;治疗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10%,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垂于颅底蝶鞍窝内上方为鞍隔分开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底部,下方为蝶窦,垂体柄穿过鞍隔连接下丘脑和垂体,垂体柄由血管和神经组成,垂体两侧为静脉海绵窦其内有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一交通过。脑垂体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内含数种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内分泌素,如果某一内分泌细胞生长腺瘤,则可发生特殊的临床表现。无功能性垂体瘤往往在肿瘤较大,压迫视交叉、垂体或下丘脑,出现头痛、视力减退、闭经、阳痿等相应症状而被发现。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段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了垂体腺瘤32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及复发率的重要手段,临床效果显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了垂体腺瘤32例,男20例,女12例。患者年龄17岁~68岁,平均(51.5±12.5)岁。病程0.5~5年,平均2年。所有病例病理性质均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

1.2 诊断:垂体腺瘤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MRI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是提高垂体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按照肿瘤体积大小可分为:微腺瘤(直径1cm以下)、大腺瘤(1~3cm)、巨大腺瘤(3cm以上)。按照肿瘤细胞的分泌功能可分为:泌乳激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恶性垂体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无分泌功能腺瘤等。

①泌乳腺素(PRL)腺瘤: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孕三联征。重者腋毛脱落、皮肤苍白细腻、皮下脂 肪增多,还有乏力、嗜睡、头痛、减退等。男性较少,其主要表现为减退,重者生殖器官萎缩、数目减少、不育等,男性女性变者不多。少数病人出现发育及泌乳症状。血清检查PRL增高。②生长激素(GH)腺瘤:也称为巨人症,青少年患者生长过快,;成人患者表现为肢端肥大,晚期出现减退。重者感全身乏力,头痛关节痛,减退,闭经不育,甚至并发糖尿病。血清GH增高。③恶性垂体瘤:病史短,病情进展快,不只是肿瘤长大压迫垂体组织,并且向四周侵犯,致鞍底骨质破坏或浸入海绵窦,引起动眼神经麻痹或外展神经麻痹。有时肿瘤穿破鞍底长至 蝶窦内,短时期内神经症状暂不明显。

1.3 治疗方法

1.3.1 经蝶窦入路手术 患者在术前3 d行氯霉素眼液滴双鼻腔、朵贝尔氏液漱口(5~6)次/d;口服强的松片10 mg,3次/d。术前30 min给予抗生素静脉点滴。患者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取仰卧位,头后仰20°鼻腔内用碘伏消毒,口腔内填塞无菌纱条。气管的麻醉插管固定于左侧口角。直接放入鼻扩张器,直至蝶窦前壁。显微镜下寻找蝶窦开口,切开蝶窦前壁黏膜,向对侧硬性骨折犁状骨,用鼻中隔咬骨钳修剪骨折后残留的犁状骨。调整鼻扩张器,严格以犁状骨为中线,参照蝶窦开口位置,骨凿后打开蝶窦前壁,骨窗外、上界均不超过蝶窦开口。进入蝶窦后,根据术前MRI检查所示蝶窦及蝶窦内纵隔、横膈与鞍底的关系,选择鞍底骨窗位置,严格沿中线打开鞍底,穿刺抽吸无误后,“+”字切开硬脑膜,用刮拭、瘤钳切除肿瘤。垂体微腺瘤组织多呈白色或紫红色,易于剥离与切除。肿瘤切除后严密止血,瘤腔内可用止血纱、明胶海绵填塞,对于大腺瘤或巨大腺瘤,可于患者腰蛛网膜下腔预先置入的导管内缓慢注射生理盐水,用增加颅内压力的方法将鞍上瘤块挤压入术野内,有利于手术摘除。注射生理盐水的量依监测的颅内压力值而定,一般为20ml~60ml,少数为80ml。为了改善内分泌和压迫症状,需尽可能多切除肿瘤。

1.3.2 经颅入路手术 患者在全麻下取平卧位手术,头转向对侧30°~60°,以Mayfied头架固定头部,按Yasargil翼点入路,翻转皮瓣注意保护好面神经颞支,以蝶骨嵴为中心剪开硬脑膜,开放外侧裂池、视交叉池、颈内动脉池降低颅内压,于第一间隙、第二间隙之间找到肿瘤并分块切除。优点由骨窗至前床突的距离为所有入路中最短,视野角度最大,能够充分解剖各基底脑池利用脑的自然解剖间隙进行操作,可达到鞍旁、鞍后等颅底部位;缺点是完全切除肿瘤困难。对于那些肿瘤质地坚硬、血运丰富或呈哑铃状生长的肿瘤以及鞍外扩展明显的巨大肿瘤常常需要经颅入路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32例,经手术全切25例,次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2例。住院时间15~40天,全部病例治愈出院。

3 讨论

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途径有许多的变更,手术治疗又包括开颅、经蝶两种。内镜下经鼻腔蝶窦手术由于损伤较小、花费较低、切除肿瘤彻底等优点而在手术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实践证明经蝶手术切除垂体微腺瘤的治愈率达到90% 左右,经蝶切除大腺瘤的治愈率达到 80% 。开颅手术对于侵犯海绵窦、鞍旁、形状不规则的垂体大腺瘤仍为常用。对于手术后有鼻漏者一般要求平卧病床一周余,一般3~4d可停止。对经久不愈者可二期修补。手术后3个月复查核磁,对于残留者可伽马刀治疗或二次经蝶。需指出的是垂体虽小,功能强大,涵盖整个人生,治疗上需具体化、个体化,并进行长期的随诊随访。

结论:患者术后恢复快、效果好且并发症少,无手术死亡病例,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垂体长瘤的表现症状范文5

【关键词】 显微镜;垂体瘤;手术

垂体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 占颅内各类肿瘤总发病率的6%~9%[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大部分垂体瘤患者都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作者采取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2]。经鼻蝶垂体瘤手术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推广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垂体瘤经鼻蝶手术在临床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并逐渐推广到基层医院。作者对在2010年5月~2013年5月三年间在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接受经鼻蝶手术的12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分析, 总结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的体会, 分析治疗效果, 探讨影响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手术疗效的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20例在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垂体瘤患者, 120例患者中男性65例, 女性55例;年龄最大68岁, 最小30岁, 平均(40.8±5.6)岁;其病程为1~5年, 平均病程(2.8±0.2)年。这些患者治疗前经MRI和CT的检查, 测得到肿瘤的直径都在2.2~5.1 cm之间, 其中为泌乳素腺瘤的患者36例, 生长激素腺瘤患者20例, 皮质激素腺瘤患者25例, 混合腺瘤14例, 无功能腺瘤25例。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26例程度不同的头痛患者, 18例月经不调或闭经和内分泌不调的患者, 具有视力问题的有10例, 具有多饮多尿症状的有6例。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 手术前3 d, 患者双侧鼻腔滴注氯霉素滴眼液, 手术前1 d修剪双鼻孔鼻毛。手术前3 d口服强的松, 5 mg, 2次/d。术前了解蝶窦发育程度和鼻腔通畅情况。术前行鞍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1. 2. 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 头后仰10~15°, 气管内插管全麻。取术者右鼻孔, 用扩鼻器扩张鼻孔。切开鼻中隔黏膜约1.5 cm, 并向下分离。稍用力向中线方向断开鼻中隔骨性部。显微镜下分离双侧鼻黏膜, 逐渐深入, 暴露蝶窦开口。沿中线用骨凿凿开蝶窦前壁, 并以旋转咬骨钳扩大蝶窦底切口, 暴露鞍底。凿开鞍底, 并以旋转咬骨钳扩大鞍底开口, 在此过程中要避免损伤颈动脉压迹和神经沟。穿刺无活动性出血后, 电灼并“十”字形切开硬脑膜, 切开硬膜不超出额底硬膜与鞍隔的交界。以刮匙轻柔地刮取肿瘤, 送病理检查, 逐渐刮除垂体肿瘤, 直至鞍隔下降。术野以电灼止血, 并在瘤腔置入明胶海绵。以脑膜补片修补鞍底硬脑膜, 用自体肌肉及明胶海棉填充蝶窦。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观察2年, 根据术后影像和内分泌症状评价临床疗效。治愈为术后CT和激素水平均正常, 内分泌紊乱症状消失;缓解为垂体瘤体积减少并且症状减轻;未治愈分为症状缓解和复发。

1. 4 统计学方法 对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

2 结果

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皮质激素腺瘤及混合腺瘤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86.11%, 90.00%, 92.00%, 78.57%, 都明显高于无功能腺瘤的治愈率4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垂体瘤属良性上皮源性肿瘤, 累及垂体前叶。据统计, 近年来垂体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可能与环境、食品、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有关[3]。垂体瘤可产生多种症状, 主要包括:内分泌紊乱;肿瘤增大后侵袭压迫周围结构[4], 如视交叉受压产生的视力视野损害, 下丘脑损伤导致多饮多尿等, 代谢紊乱, 如血钾, 钠等电解质紊乱;多脏器损害, 垂体激素分泌亢进引起许多脏器功能损害[5]。垂体瘤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不孕、溢乳、减退, 视力减退和精神症状[6]。垂体瘤给患者带来痛苦, 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是在显微镜下经鼻入路, 在中线断开鼻中隔骨性部, 切开鼻黏膜, 打开蝶窦底和鞍底, 取出肿瘤,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大脑前动脉和分支的损伤。 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技术经过不断改进, 已逐渐完善,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手术的优点是手术无需开颅, 创伤性小, 手术时间短, 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较快。作者体会:在显微镜下经鼻蝶治疗垂体瘤具有创伤小、恢复较好等优点。手术前要准备充足, 根据影像学资料, 设计患者头部后仰的角度和置入鼻窥器的方向。手术中切开硬脑膜时, 要避免损伤海绵窦和海绵间窦, 对术中的静脉出血以压迫止血为主。切除肿瘤后进行鞍底重建有利于预防术后脑脊液漏。术后如发生脑脊液漏, 应及时做腰池引流, 促进漏口闭合, 并及时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

本研究表明, 对不同内分泌类型的垂体瘤患者在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 其疗效存在差别。乳素腺瘤、混合细胞腺瘤、生长激素腺瘤及皮质激素腺瘤的患者在显微镜下经鼻蝶治疗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无功能腺瘤的治愈率, 显微镜下经鼻蝶治疗垂体瘤与肿瘤的内分泌类型明显有关。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 作者分析, 不同内分泌类型的垂体瘤质地不同, 质地较软的肿瘤更容易全切除, 而质地较硬的肿瘤全切率较低, 也可能不同内分泌类型垂体瘤侵袭性不同。究竟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治疗结果的差异, 尚需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晓海,罗昆,曾祥富,等.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90例.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38(4):493-495.

[2] 纪涛,林恒州,何毅.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手术43例临床治疗.海南医学, 2011,22(7):78-79.

[3] 梁永胜.经鼻蝶垂体瘤显微手术治疗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11(6):765-766.

[4] 尹春,高广忠,殷荣健.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手术疗效分析.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32(5):439-440.

垂体长瘤的表现症状范文6

福州市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州 350009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 方法 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分析患者MRI平扫及其增强表现。结果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11例其他。36例肿瘤直径为0.4~11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强化后4例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 结论 垂体大腺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MRI诊断、鉴别效果理想,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从而确定患者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MRI;垂体大腺瘤;诊断;鉴别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187-02

垂体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眼底改变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相关数据结果显示[1]: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的l0%左右,且在20~70岁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脑外肿瘤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确诊,但是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部分患者甚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2]。因此,临床上,对鞍区病变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期诊断、鉴别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MRI在垂体大腺瘤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为了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实验中男37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6.5±0.8)岁,患者病程为(1-6)d,平均发病时间为(3.5±2.4)月;患者对其诊断、鉴别方案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代表性。

1.2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较多,具体如下:(1)压迫症状。患者发病后部分患者容易引起肿瘤压迫,从而造成视力下降、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非特异性头痛等;(2)内分泌亢进的症状。患者发病后泌乳素(PRL)腺瘤容易造成患者月经减少、闭经,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Cushing综合症,生长激素(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症等[3]。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具体方法如下:实验中主要采用SIEMENS公司制造生产的MAGNETOMAVANTO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应进行诊断,用正交头线圈自旋回波(SE)脉冲序列常规行冠状面、矢状面扫描,部分加做横断面扫描。T1WI、T2WI的TR、TE分别为600 ms/15 ms,4 000 ms/90 ms。前者层厚5 mm,层间距1.5 mm,FOV230 mm2,矩阵256×190;后者层厚6 mm,层间距1 mm,FOV230 mm2,矩阵256×190。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2 mmol/Kg。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常规行矢状面、冠状面、轴位扫描,部分患者根据其情况进行横断面的TIWI扫描[4]。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别采用[n(%)]与(x±s)表示。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和大小

该研究中,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患者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其他患者由于肿瘤较大无法确定其垂体内部位置。36例肿瘤直径为0.4~11 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

2.2 肿瘤的形态及信号

该研究中,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对病灶部位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均匀强化,4例患者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为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图像。患者为巨大垂体腺瘤,强化增强后病灶明显增强,并且通过MRI发现患者海绵窦受损;

图2为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图像。患者为微腺瘤,强化增强后发现垂体中央小片状低信号。图3为MRI矢状位T1WI平扫图像,通过MRI诊断发现鞍区内看见圆形短T1信号,并且肿瘤趋于边界清晰,信号也相对比较均匀。

2.3 肿瘤的间接征象

该研究中,56例患者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

3 讨论

垂体腺瘤(pituitaryadenoma)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它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颅内肿瘤。相关数据结果显示[5]: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10%~15%,占鞍区肿瘤的35%~50%。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肿瘤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但是诊断效果不理想,误诊率或漏诊率也比较高,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临床上垂体腺瘤中研究积极有效地鉴别、诊断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MRI在垂体腺瘤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该研究中,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患者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其他患者由于肿瘤较大无法确定其垂体内部位置。36例肿瘤直径为0.4~11 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6]结果类似。这种诊断方法和其他诊断方法相比优势较多,由于垂体腺瘤源于垂体前叶,病灶部位多数位于鞍内,并且经过鞍隔向鞍上发展,从而形成鞍内、鞍上的软组织肿块,这种肿瘤具有多方向生长等特点,并且肿瘤多表现为:椭圆形、不规则等形状,而当肿瘤较大穿过鞍隔时,肿瘤表现为“腰身”呈8字形,雪人征等,此腰征是肿瘤向上侵犯的重要依据。

该研究中,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对病灶部位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均匀强化,4例患者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7]结果类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垂体肿瘤体积大,当肿瘤发生和发展时经常会压迫周围其他组织,从而造成肿瘤的向上或向下生长,通常以视交叉比较多见,该研究中69.6%患者发生视交叉压迫。此外,垂体大腺瘤生长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向上增长现象,肿瘤会穿破鞍上池,并且在局部形成窄径,瘤体发展时表现为葫芦形,这是鉴别鞍上脑膜瘤的特征之一。此外,垂体大腺瘤发展时还能够侵犯海绵窦,但是部分患者海绵窦轻微累及和存在单纯性的压迫式常规方法很难诊断和鉴别,只有当海绵窦外壁和颈内动脉壁之间存在明显的一次信号后才能够认定为肿瘤组织侵犯海绵窦,如果患者两侧海绵窦外壁均表现出对称性受压、移位,并且单侧外壁出现呈对称性外凸为受压移位,此时临床诊断、鉴别时考虑侵犯可能性比较大。临床上,虽然垂体大腺瘤侵袭海绵窦发生率较高,但患者发病后并不会造成颈内动脉管腔出现狭窄及其他颅内神经症状,临床诊断时应该和其他鞍区肿瘤区别。

通过对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和鉴别,患者采用MRI诊断时应该进行常规MRI平扫,并进行增强扫描,必要时则需要进行延迟扫描。此外,在诊断、鉴别过程中要主要观察患者垂体肿瘤的间接征象,尤其是对于冠状位检查时能够早期发现肿瘤。最后,患者诊断过程中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观察患者有无内分泌异常等,提高临床诊断率。该研究中,56例患者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8]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垂体大腺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MRI诊断、鉴别效果理想,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从而确定患者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杜函泽,李康,朱惠娟,等.垂体瘤的长期治疗及人文关怀[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3(2):116-19.

[2] 尹所,薛鹏,杨继周,等.3.0Tesla场强下全身类PET与常规MRI技术对转移瘤显示能力的对比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93-95.

[3] 左敏,杨先春,杨克勤.MRI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86-87.

[4] 巫恒平,仲建全.神经纤维瘤病MRI影像学表现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84-85.

[5] 洪楠,王屹,孙燕萍,等.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综述[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0,9(3):216-218.

[6] 吴国昌,李伟,龙晚生,等.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3):21-23.

[7] 刘秀民,张振勇,王海波.低场MRI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及分级价值.中国医学创新,2012,9(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