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例6篇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1

2013年7月《中国经济雷达月报》数据显示,当月中国经济指数与中国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同步变化,二者之间的弹性系数为1.4793。其中,中国经济指数为0.7041,环比下降0.0015个指数点,下降0.2126%;同期,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5008%,环比下降0.1014个百分点,下降1.3338%(见图1)。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指数继续下降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下滑,中国经济不容乐观。数据显示(见图2),当月美国经济增长率从上月1.8011%下降到1.7766%,下降0.0245个百分点,继续下降;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从上月的-1.1044%变为-1.0923%,放慢0.0121个百分点,降速放缓;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从上月1.9581%下滑到1.9426%,下降0.0155个百分点,世界经济由于美国和欧洲及中国三大经济体持续下滑,世界经济指数下滑,世界经济紧缩依然。在经济增长方面,当月中国经济增长指数为0.7545,比中国经济指数0.7041高出0.0504个指数点,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缺乏中国经济总体的支撑(见附表)。

 

在国内市场方面,当月中国价格增长率从上月的2.1523%上升到2.5477%,环比上升0.3954个百分点,表明国内市场明显扩张。

总的来看,在影响中国经济增长13个主要因子中,下降因子数量多于上升因子的数量,中国经济总体负面。 

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产业出现不同变化。

当月中国农业增长率3.0322%,环比下降0.3299个百分点,农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470%,环比上升0.4585个百分点;贡献度为0.5886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0269个百分点,农业贡献率、贡献度双双上升。

 

当月中国工业增长率为7.5755%,环比下降0.1376个百分点,工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4513%,环比上升0.5410个百分点;贡献度为3.709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091个百分点,工业贡献率上升、贡献度下降。

 

当月中国服务产业增长率为8.2448%,环比上升0.0373个百分点,服务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7017%,环比下降0.9995个百分点;贡献度为3.203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193个百分点,服务产业贡献率、贡献度双双下降(见图3)。

 

总的分析,7月份中国农业增长率、工业增长率下滑,服务产业增长率上升,中国经济指数和中国经济增长同步下滑。其中,农业比重和贡献双双上升,工业贡献率上升、贡献度下降,服务产业比重和贡献度双双下降,农业产业在经济下滑中显露刚性,工业产业在经济下滑中衰退,服务产业随经济下滑而下滑。

 

数据显示,当月按照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口径计算的中国总需求为65993.2710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7.2785%,上升显著(见图4)。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当月中国消费增长率13.2219%,环比上升0.4870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9990%,环比下降0.9817个百分点,贡献度为5.947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4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贡献度双降。

 

当月中国投资增长率20.2197%,环比下降0.0089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9146%,环比上升1.0415个百分点,贡献度为11.6997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055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贡献度双双上升。

 

当月净出口增长率43.9399%,环比下降34.2203个百分点,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0864%,环比下降0.0598个百分点,贡献度为0.376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153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率和贡献度双双下降。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2

首先,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支撑,难以想象,世界经济将会是什么样。特别是每当世界经济遇到危机时,中国总是世界经济最大的稳定源,让世界经济大受其益。曾记得,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以巨大的代价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没有落井下石,赢得了世人赞誉。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美国的救市资金也就是7000多亿美元,中国则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实质上远远不只这个数,而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到当时美国的一半。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出口企业则是咬紧牙关渡难关,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美国人生病,中国人买单,这不是中国的贡献吗?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依然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印度经济增长率虽然也达到7%,但印度的经济总量只有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两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中国进出口贸易以及出境游对世界经济有巨大贡献。从进出口贸易来看,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已经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正是由于中国商品大量出口,才支撑了高收入国家居民可以过着稳定无忧的生活,因为收入高而物价低。2014年中国出口额达到2.34万亿美元,如果没有中国出口,不敢说有多少人要忍饥挨饿,大受影响是必然的。同时,由于中国国内的巨大需求,进口量也逐年攀升,2014年进口量达到1.96万亿美元,其他国家要生产这么多的商品可以创造多少就业机会也是难以估量的。如果中国不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又要产生多少人失业,多少人生活难以为继。从出境游来看,到2014年底,中国出境游人数已经达到1.17亿人次,出境游消费超过140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人到哪里,就可以带动哪里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第三,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中国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最快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体制和机制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楷模,不少发展中国家因为借鉴了中国经验而得以快速发展,即使有个别敌视中国的国家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验。中国一开党代会,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急于翻译和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文献就说明了这一点。经验不能照搬,借鉴总是可以的。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3

1月5日,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行的“2005年世界经济与全球政治形势会”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了“2004~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的课题报告。 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最高记录。报告同时指出,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但仍能保持适中的速度,预计在4.3%左右。 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显示,2011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11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经济承接上年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多年来增长速度第一次有可能接近美国。 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美日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投资,但受就业市场的影响,第二季度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对增长的贡献度大幅下降。由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为负。日本经济在继续依赖外需拉动的同时,消费开始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渐淡出。 报告预测,2005年三大经济体的基本增长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要比2011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根据多数国际组织的预测,美国的增长率为3.4%~3.5%,日本的增长率为2.2%~2.3%,欧元区的增长率为1.9%~2.2%。其中,下调幅度最明显的是日本,,相反,欧元区经济基本上能够继续维持2011年的增长水平。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指出,2011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东亚地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印度的增长率虽然有所放慢,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国中仍然位居前列,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其连续稳定的高增长正在令世界所瞩目。根据不久前修正过的数字,按照财政年度计算,2003年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10.4%,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实现第六年的增长,并且内需增加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03年的3.9个百分点上升到2011年上半年的4.7个百分点。南美洲的巴西已经摆脱阿根廷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上年度的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南非作为非洲经济的领头羊创造了过去50年来连续5年增长的新记录。 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种因素:第一,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的加快,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许多国家2011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第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了外汇收入。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对墨西哥、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货币政策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开始明显回升,其主要推动力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从2003年的147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669亿美元,其中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从136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从515亿美元增加到532亿美元,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从38亿美元增加到57亿美元,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从528亿美元增加到798亿美元。 报告预测,2005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罗斯、中国、东盟等经济体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4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经济总量 分配制度的变革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一文中指出:“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他还说:“现在人类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曾指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

实践已证实,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要素,而且是经济增长的坚实支柱,是社会乃至于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及社会前进发展决定性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二者即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区别主要是指科学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特点是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科学着眼于伟大的发现。技术是物化了的科学、指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技术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性、实践性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改造自然,技术包括技术知识、构思、技能和方法,也包括物质手段、工具、机器设备,技术着眼于伟大的发明。二者的联系是,每当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必然导致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当今,这种联系凸显日益融为一体,既此,科学技术革命以迅猛的速度和力量冲击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引起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调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

一、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总量

当今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比重越来越大,已处于生产全过程的主导和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科技要素以成为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的要素,因而,对经济增长本身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研究各要素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成为热点,人们关于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科学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率贡献最大的国家,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劳动和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之和。恰是科学技术要素份额的增长,成了美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根源。美国在1860到1890年,30年间美国通过工业科学技术革命和创新,使生产总值上升了9倍,到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黄金储备占世界的70%,一跃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

中国以往的贫穷落后重要的原由仍然是科技的贫乏,科学技术要素在整个经济运行中份额甚微。经济学者们对中国科技要素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1953年到1990年37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了11.7倍。其中,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占94.64%,也就是说资本的贡献超过了75.07%,劳动的贡献为19.47%,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只有5.46%。可见,在这37年的发展中,科技进步的贡献是很小的。因此,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靠扩大规模,增加数量的粗放模式来实现的,既不断地投入、增加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是一种外延式的增长,粗放式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在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伟大思想的指导下,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54%,增加约2倍。总之,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速度。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劳动和资本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之和的贡献还要大。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和实践中的成功,对近年来出现的科技高潮、特别是高新技术创新高潮、在实际发展中普遍重视和加快科技进步的做法都产生了极为广泛和良好的影响。所以,一系列的研究和推算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非常接近,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主要是科技要素及其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这就是为什么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要特别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强调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充分显示出科技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渗透和影响是空前的,不仅反映在社会生产模式的改变,也必然要反映在分配模式的改变上。

二、科学技术要素推进个人收入分配的总量

利益是人们奔波、拼搏的出发点,大到国家小到个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观点。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突破,都伴随着生产关系局部或全局的调整。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适应,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科技含量较高的发展波,它不仅改变作为收入对象的“世界产品”,而且改变着作为分配主体的地位角色及其权利关系。科技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是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参与产品价值创造过程所得到的相应回报。也就是说,参与生产过程的科技要素归谁所有,谁就参与分配。科技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是通过科技要素的不同形态而表现出来的,科技要素在当代有三种形态,一是硬件科技,主要是反映提高产品使用性能的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和一部分生产技术。二是软件技术,以书面形式表达,存在各种载体中,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蓝图以及一部分工艺、方法的生产技术。三是技能和头脑技术,主要包括管理技术、制造操作专长、决窍和经验等。硬件和软件技术合称为显性技术要素,而智能技术则称为隐性要素,前者可作为资本成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改变和提高生产效率及经济规范的收益,而后者进入人脑被人们所掌握形成人力资本,从而成为具有更大能力的劳动者。

科技要素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并作用于分配,一是科技要素作为资本品进行投资参与收入分配,即要素所有者根据投资的知识资本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既按科技贡献进行分配)。二是科技要素被劳动者所掌握并形成人力资本,它作为人的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既按智能与头脑技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特别看重的是隐性技术要素――人的智能与头脑技术。它在人的发展收入乃至于企业、国家的前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实的体现在个人的知识和技术将决定他的就业起点、方向和收入,知识和技术不仅仅是力量力,是机会,更是可以兑现的资本,新财富的源泉。知识技术型的人员是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收入与其他人将有显著的差距,是收入报酬差异的直接原因。雇员分享公司的财富,将成为工资以外的重要分配方式,科技要素的主体将按照知识和技术占有多少,更多地通过激励机制直接占有企业盈利中更大的比例。实际上,当今社会谁科技含量高,知识资本人力资源丰富,谁就能创造出高新技术的“世界产品”,谁收入的份额就多。由此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要素从各种生产要素中脱颖而出,已成为创造财富,获得财富的根本动因。

科技要素参与分配,作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不仅对未来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改革具有直接现实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按劳分配”条件下长期存在的“脑体倒挂”的不合理现象,它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也具有暂新的意义,即知识经济的本质及分配原则必然使知识劳动者和技术劳动者先富起来,这是一个巨大的物质力量,从根本上刺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比热忱,从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增加个人收入率先致富,又促进了社会经济增长的总量,以此推进社会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5

关键字:高教;经济增长;绩效

一、引言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为公司会根据学历年数来安排员工的职位和薪水。从宏观的角度则表现为教育提高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则从两个管道影响经济的增长,其一是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提高了国内的技术水平研究和对国外技术的采用,这样间接地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其二是作为独立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它的提高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广大学者对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大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当然,对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关系的实证研究也有不少,不过,现有的研究视角着重讨论经济增长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而对高等教育本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利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21世纪以来江苏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这对于江苏省下一步的相关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模型分析

(一)模型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在对1899-1922年期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作用进行研究时,发现一个重要的函数,也就是经济学界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

Y=AKαLβ

其中,A是技术水平常数,K作为资本投入量,L作为劳动投入量,Y是产出量,α是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且α>0,β>0,α+β=1。

因为劳动力L可以表示为初始劳动力L0和教育投入E的乘积,所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就可以变化为:

Y=AtKtα(L0tEt)β(t为时间变量)

经过变化得到如下方程:

Y=A+αK+βL0+βE

在公式中,Y是代表一定时期内GDP的年均增长率,而A、K、L0则分别代表的是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E是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单独考察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公式变为:

Ce=βE/Y(Ce是教育对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的贡献额)

考虑到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一般是以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来替代,这样模型可以变化为:

Ce=βRe/Y(Re是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

这个公式就是现在用于计算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常用模型,已经广泛地被国际教育经济学界所采用。由此,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就可以表示成:

Ch=EhCe=EhβRe/Y

其中,Eh是高等教育在Re中的份额。

(二)变量与数据

在计算Re时,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口径,以6岁以上人口的教育文化程度相关情况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情况与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状况。

β表示劳动力弹性系数,α表示资本弹性系数,对α和β的估算主要有经验值法、回归法和会计法,因为劳动、资本以及其他相关要素都是相应变化的,没有办法在只有一种要素改变但是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计算出产值相对变化的数值,所以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只能获得α和β的近似值。根据国内很多学者的使用情况,本文将β值定为0.73,Y用剔除通货膨胀的GDP年均增长率表示。

由以上分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1》、《江苏统计年鉴2009》有关数据,计算本世纪以来江苏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为很难获得20世纪90年代江苏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准确数据,在保证统计口径一致的前提下,本研究以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和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本世纪以来江苏省高教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最新的计算和分析。

三、实证研究

(一)21世纪江苏高教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

1.计算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6岁及以上人口文化程度的分布状况。根据《江苏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到2000年江苏省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下同)文化程度人口占4.14%,高中(包含中专,下同)文化程度人口占13.8%,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38.37%,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34.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8.99%。同样的方法得出,2008年江苏省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7%,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58%,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0.77%,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5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为7.11%。

2.计算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6岁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根据公式,人均受小学教育年限可以表示为:

人均受小学教育年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6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限的计算公式为:人均受初中教育年限=(初中+高中+大学)×3

人均受高中教育年限可以表示为:人均受高中教育年限=(高中+大学)×3

同样,人均受大学教育年限为:人均受大学教育年限=大学×4

根据上述方法,可分别计算出2000年江苏省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小学5.46、初中1.69、高中0.54、大学0.17,2008年江苏省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小学5.57、初中1.99、高中0.77、大学0.36。

3.计算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李洪天根据教育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在考察丹尼森的劳动简化率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并采取抽样调查计算出我国劳动力的劳动简化率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分别是1、1.2、1.4和2。本研究采用其得出的数据,计算出2000和2008年江苏省教育综合指数分别为8.58和9.76。

这样,计算出2000-2008年间江苏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为:

Re=[(9.76÷8.58)1/8-1]×100%=1.62%

同样算出江苏省2000-2008年间人均受高等教育年数的年均增长率是:

Rh=[(0.36÷0.17)1/8-1]×100%=9.83%

排除高等教育,2000-2008年间江苏省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为:

{[(9.76-2×0.36)÷(8.58-2×0.17)]1/8-1}×100%=1.16%

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是:

1.62%-1.16%=0.46%

计算得出近8年间江苏省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Eh=0.46÷1.62×100%=28.40%

4.计算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9》计算可得表1。

根据表1计算出2000年~2008年江苏省GDP年均增长率Y为:

Y=■=13.84%

5.计算2000年和2008年江苏省教育及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公式和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得到2000-2008年江苏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Ce=βRe/Y=0.73×1.62÷13.84×100%=8.54%

同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Ch=CeEh=8.54%×28.40%=2.43%

(二)关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实证结果的对比

1.江苏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相同口径下,使用同样方法,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可以计算出全国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Re为1.25%,江苏省为1.62%;人均受高等教育年数年均增长率Rh全国为7.33%,江苏省为9.83%;高等教育占Re的百分比Eh全国为22.91%,江苏省为28.4%;GDP年均增长率Y全国为10.19%,江苏省为13.84%;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Ce全国为8.95%,江苏省为8.54%;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Ch全国为2.05%,江苏省为2.43%。

从数据分析,21世纪以来江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不过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而根据杨亚军、李洪天的相关研究表明,20世纪末江苏省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就把教育的重点着眼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上面是十分正确的。

2.江苏省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待提高。江苏省的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和全国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江苏省的教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表2的数据做出了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上升较快,高于全国水平,但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

四、结论与建议

(一)教育或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相对指标

从上面的公式Ce=βRe/Y可以分析出,教育或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一个相对指标,这个指标与教育综合指数的增长速度成正比,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成反比,它的大小由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的速度之间的关系来决定,这个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此不能只根据一个地区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值来评价这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和高教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所占的份额有关系,两者成正比。按照国家的相关教育法规政策,在教育综合指数中,小学和初中教育的增长是有上限的,因此,对于江苏省这样一个已经实现了“普九”的地区,其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所占比率就会较大。

(二)本世纪以来江苏省人口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从前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本世纪以来江苏省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和受小学教育的人口百分比不断下降,2000年为8.99%,而2008年底则仅为7.11%,而受过初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比率不断上升,2000年为13.8%和4.14%,到2008年已上升至16.58%和8.97%,可见,21世纪以来江苏省人均受教育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建设人才、引进人才方面,江苏高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说明江苏省对高等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是非常重视的;另一方面是基础教育方面,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基础教育在原来的规模基础上大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同时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迅速扩张。

(三)江苏省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当前,江苏省的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非常重要和迫切的战略机遇期,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竞争实力还是促进自主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人力资源支撑,因此要求广大政府部门要必须根据公共财政的建立要求,着力调整政府财政的支出结构,大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投入增长机制,力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推动教育事业向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方向前进。要力争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动江苏的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口号方针,努力使江苏省由一个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强省。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

2.毛洪涛,马丹.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财经科学,2004(1).

3.李洪天.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

4.杨亚军,李洪天.江苏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及分析[J].教育研究,2006(7).

5.Damtew Teferra,Philip G.Altbach.African higher edueation: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J]. Higher Education,2004(47).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6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当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相互开放市场,才能推动全球贸易的持续平稳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积极推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既重视出口,也重视进口,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开放的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重视利用外部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自身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改革开放31年来,外贸年均增长17.5%,比经济增长平均快7~8个百分点,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与此同时,开放市场,扩大进口,对一国经济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进口,可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引入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资本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课题组的研究,进口对中国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约达46%。即使是进口消费品,也可以产生相应的示范效应,进而传导到生产环节,促进一国生产的发展。

在评价外贸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时,大家常常用支出法来测算,即以净出口来计算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但这种方法更多是统计意义上的计算尺度,不能全面反映外贸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更不能据此就认为进口对GDP增长是负贡献。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通过调整后的模型进行测算,认为从1987~2007年的20年间,外贸出口和进口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分别达到2.7和1.5个百分点。

因此,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扩大进口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是根据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做出的决策,有利于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扩大进口开启“双赢”局面

中国扩大进口不仅推动了自身经济发展,更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进口规模急剧扩大。中国货物进口贸易从1978年的10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加入世贸组织9年来,中国每年新增进口规模均接近或超过千亿美元,这么大的进口增量是举世罕有的。中国进口贸易在世界进口贸易中所占份额也由过去的1%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8%,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二是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市场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9.8%,远远低予发展中国家46.6%的平均关税水平。今年,中国又进一步降低了部分原材料以及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同时,从7月1日起,分步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零关税待遇。在非关税措施方面,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目前已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商品。

三是市场潜力巨大。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为充裕的资金要素,有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2009年,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元人民币,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创1986年以来的最高实际增速,对GDP贡献率达52.5%。预计2010年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远远高于中国的出口总额。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扩大进口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危机肆虐的2009年,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不少国家对华出口增幅仍在20%以上,中国一举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呈现快速增长,据中方统计,1~7月,中国进口7665.6亿美元,同比增长47.2%,增速高于出口11.6个百分点,顺差减少21.2%。根据有关国家统计,1-6月,美国对华出口增长35.7%,高于其同期总体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澳大利亚对华出口增长45%,高于其同期总体出口增速15个百分点;日本对华出口增长47.9%,高于其同期总体出口增速3.5个百分点;韩国对华出口增长48.7%,高于其同期总体出口增速14个百分点。

采取措施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将为经济增长释放出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内需市场,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扩大对华出口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中国将一如既往,稳步推动市场开放,积极采取措施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首先,继续调整和优化进口结构。积极鼓励进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技术,特别是国内短缺的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和争端,努力扩大自主要贸易顺差国进口,尽可能促进贸易平衡;不断优化进口关税结构,目前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已降至9.8%,低于发展中国家整体水平,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推动相关工作,引导企业扩大进口。

其次,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中国将进一步清理非关税措施,并对当前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进行修改和完善,继续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减少进口环节和手续,降低进口费用和成本。近5年来,中国已分批取消了约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改善进口检验检疫程序和海关通关环境,提高货物进口通关的便利化程度。

第三,不断完善进口促进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介绍中国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为国内外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贸易环境。二是举办各类进口商品展览会、博览会、推介会,积极为扩大进口搭建更多的平台。其中,商务部将于今年11月在浙江义乌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向非洲国家的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帮助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三是积极研究运用各种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扩大进口,包括为企业提供进口融资便利等等。四是支持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投资贸易促进团,积极赴有关国家开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有效减少贸易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