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文化论文范例6篇

梅州文化论文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1

一、课堂教学中巧借客家文化,学生兴趣浓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借梅州客家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可有三种途径。

(一)课前引导。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创设出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结构清晰,语言严密而生动,是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好教材。为此,我联想到了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共称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的梅州客家围龙屋。它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传统的屋式,有着奇特的结构和合理的布局。我利用多媒体,安排课前五分钟的艺术欣赏,播放《客家围龙屋》片段,让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了解、欣赏客家围龙屋。既有助于课堂气氛的酝酿,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苏州园林》的学习中来;又能通过对比,了解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以此丰富了学生们的建筑方面的文化知识,提高了艺术欣赏水平。

二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思考。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悉心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导航下体会到自由游弋的乐趣,并在这自主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和思想的升华。且我又常积极将课堂讨论与身边的客家文化联系起来,努力拓展讨论的空间,丰富讨论的内容,因而深受学生喜爱。如教学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按照教学要求,着重进行了古文朗读、字词句的学习、整体感悟后,转入理解文章的寓意。此时我引导学生把文章与陆游的《卜算子 ・ 咏梅》、的《卜算子 ・ 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比较欣赏,学生们讨论了起来,理解了作者以梅喻人、抨击时政、要求改革的主旨。此时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因势利导,引发学生对“梅”的品质、情操的思考和讨论,并联系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中“梅花”的形象,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从房前屋后的腊梅说到象梅花一样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梅州人。

(三)语文活动课。新课标把“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往单一学科体系的课程形式,产生了学科课与活动课两大类型。但随着活动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又出现了新的课程类型――学科活动课。我在摆正语文活动课的位置的基础上,坚持走“内容特色”的路子,即活动内容与身边的优秀客家文化相结合。如举办“我为‘四个梅州’献一策”的口头作文赛;举办“我知道的梅州籍的中科院院士”的报告会;举办“我与客家风情”演讲活动;搞“家乡新气象”画、讲联赛;看风景、风俗片快速写解说词并朗诵……这些活动内容从生活中来,从发展中的文化中来,既锻炼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又很好地弘扬了优秀的梅州客家文化,因而学生兴趣浓厚。

二、课外活动中巧借客家文化,学生乐无穷

梅州客家文化是“俗民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课外活动扩展,向社会生活延伸,能使语文教学丰满起来、生动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机会和学习机会。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巧借梅州客家文化丰富语文教学,有两种途径。

(一)文学采风。梅州山灵水秀,是历史名城。在这群山绵延之间,走出过黄遵宪、宋湘、张资平等一批名士;也走出过丘逢甲、丁日昌、等叱咤风云的将军;也孕育了曾宪梓、田家炳等商业巨子……这片土地上,有他们光辉的足迹,值得我们去缅怀、去追寻。更兼有滔滔的梅江水,巍峨的阴那山,锦绣如画的茶田金柚……文学社的学子们参观、访问、调查、摄影,行走在山水之间,“借天地之灵气,抒胸中之块垒”。

文学采风本着开拓学生视野,贴近生活中文化,培养写作能力的目的。在采风过程中,仍然注重引导学生创新――写出客家文化的特色。一是内容上写出特色。生活、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多观察、多积累,勇于写出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二是思想上写出特色。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从“内容”特色中掘取思想的精华,表现心灵生机勃勃的一面,表现时代日新月异的气象,完成写作意义上真正的“创新”。

(二)课外主题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外主题赛体现了这一思想。所谓课外主题赛,是根据教学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与课时计划相辅相成的各项活动,如:手抄报、板报、画展、作文展评等。开展这些活动,首先注重“全民性”。要求全体学生每学期要自选二至三项内容,单独或组成小组,力求每个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其次重视课外主题的引导。也即在这一环节有意识地渗透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建构; 文化产业; 河源

中图分类号: G249.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3-0102-04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下称世客会)是客家文化建构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这个大会又成为随后的客家文化建构的最大平台。各举办地在大会前后进行各项活动极大的增强了本地“客家”人的“客家”认同, 把地区内几乎能够纳入的资源冠上了“客家”之名, 建构起了“世界客都”梅州、 “客家祖地”闽西和“客家摇篮”赣州等地方文化体系。

作为第23届世客会举办地的河源, 在“客家古邑”文化形象下的地区文化建构亦初见成效, 然而, 如何更为深入和有效的文化建构仍然是河源文化界的最大课题。本文将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思考, 希望对河源客家文化建构有所裨益。

一、 “客”与“非客”: 河源客家认同的困惑

康熙年间, 广东紫金县的《永安县次志》和江西兴国县的《潋水志林》两本地方志几乎是同时出现了“客家”二字①, 这是目前为止学术界能找到的最早的“客家”记载。然而,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客家”并未成为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人们的普遍自称或他称, 即便在最需要表明身份与认同的海外嘉应、 惠州、 汀州和赣州等属的华侨也极少见“客家”称谓。据颜清煌研究, 南洋客家人一开始只有宗亲组织和地缘组织, 并未冠以用 “客家”、 “客属” 的字号, 直到 20 世纪30 年代, 才有新加坡客属总会、 昔加客属公会、 古来客家公会、 泰国半山客公会等组织。

从上世纪30年代起, “客家”不但在学术论著、 报刊杂志中常出现, 也成为一部分人的普遍自称。原因是多方面的, 几次有关“客家”的污名与反污名事件促进了“客家”人对“客家”问题的重视, 而又以罗香林先生开创现代学术意义的客家研究为高峰。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观察到, 嘉应属外迁的人多, “客家”认同的需求亦是最强; 在汕头、 广州、 香港等地, 一批以嘉应属为主的政治文化精英主导了“客家”正名运动, 使梅州的客家认同开展的最早, 扎根最深。解放后, 大陆的“客家”问题停止了争议, 而海外却不断掀起一个个小高潮, 其中以20世纪70年代香港崇正总会创办“世客会”为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梅州人又最早打“客家牌”, 以“客家”认同联系海外华人华侨。1992年, 梅州成功举办第12届世客会, 让梅州人的“客家”认同达到了顶峰, 梅州成为了“世界客都”, 梅州话成为了客家话的代表。随后闽西、 赣南也进行了类似的“客家”文化建构与认同。由此,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一个中国汉族各“支系”中自我认同最强的“民系”(或族群)将自己的文化――客家文化成功建构。对于这样一个事实, 认为所谓“客家”不过是客者们鼓噪起来的万建中教授也不得不承认: 客家文化的建构的确是世界最成功的族群文化的“神话叙事”。 [1]

公元前214年, 龙川成为客家地区第一个建县的地方。然而, 现代行政区划中的河源在历史上的地域管辖分多合少。在宋代, 现在的河源地区就分属循州、 惠州、 梅州; 在清代, 又分属惠州、 梅州、 韶州等。统一的“河源文化”建构直到1988年河源建市才开始, 非老河源县的连平人、 和平人、 龙川人、 紫金人也慢慢习惯“河源人”这个自称与他称。但是, 这种地域归属并没有解决河源人的文化认同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 很少有河源人明确认为自己是客家人, 靠近梅州的紫金、 龙川有客家认同的人多点。90年代以来, 河源的地方政府也在打客家牌, 加上“客家”文化的旅游开发, 进入21世纪, 认同自己是客家人的河源人越来越多, 似乎河源人的文化身份问题已经解决。然而, 结果远非如此, 河源人大多数人在回答自己是“客家人”时的声音并不那么响亮, 而梅州人在这样的交流中通常显示出很强的文化自信与自豪。

河源到底是不是客家?这个问题的困惑在河源这样一个历史上多分治、 建市不久而又缺乏客家学术研究的地方显得异常突出, 尽管罗香林先生在其《客家研究导论》中已经将河源的大部分地区划为“纯客县”, 河源也认为自己是99%的“纯客地区”, 但少量的学术成果并不能为其提供实证。

事实上, 河源的这种困惑是暂时的, 因为在“客家建构”的过程中, 梅州、 汀州、 赣州等地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这困惑在客家研究较强的赣州还远未清晰。近年来学术界对传统的客家理论体系也有不少新突破, “多元一体”成为各地打破客家“梅州正统论”的有力武器。沿该路径, 河源也将有可能建构自己在多元客家中的“一元”, 而这条路径的主要内容就是历史定位和区域内的文化整合。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3

数字黄州 历史文化波澜壮阔

“黄州”,不是指现在黄州区的黄州,而是古代的黄州府,指蕲黄合一以后的黄州以及蕲黄并治时期的蕲州和黄州,甚至还包括已通过行政区划变更出去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黄州的历史可概括为“两属十归、两州分合、四戏两祖、八进两出、千六名人、六千遗址、十六大战、十六城池”。

“两属”,是指黄冈文化的双重属性。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因此古代文化具有扩张性和延展性,这与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媒体、通信而一体化和趋同化不同。我国古代分为九州,九州中的荆州和扬州将黄州一分为二,以巴河为界,巴河以西属于荆州,巴河以东属于扬州。春秋战国时期,黄冈处于吴头楚尾,吴国和楚国的边界大体上也以巴河为界。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这里此消彼长、互相融合,因而黄冈的文化便有了两重性。作为我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苏秉琦认为:“鄂东地区是古代东西南北文化荟萃之地,不仅因为黄冈地处长江中游,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水融,而且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也在这里交汇。”这表明,黄冈文化不仅具有“东西两重性”,而且具有“南北两重性”。“东西两重性”是指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南北两重性”是指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这是研究、分析和看待黄冈文化的一个基点。

“十归”,是指在古时国家分裂时期,黄州曾归属于10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越、楚交替控制黄州地域。春秋中期以前,黄州地域以越为主体;春秋中期以后,黄州地域逐渐以楚为主体。三国时期,黄州处于吴国和魏国的交界地,或属吴或属魏,动荡不定、归属不定、边界不定。

南北朝时期,黄州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南北两朝对峙时,其分界线就在大别山一带。南朝的宋、齐、梁时期,黄州属于南朝,到陈朝时,黄州归属于北周。北周大象元年,黄州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北周将南司州(今黄陂)改名为黄州,将罗州改名为蕲州,蕲州和黄州同时得名,至今已1432年。

五代十国时期,黄州先属于“十国”里的南唐,后南唐战败,将黄州割让给后周,黄州就归属“五代”里的后周。

南宋时期,黄州属南宋,后金、元大举南下,黄州被金和元占领。

“两州分合”,是指黄冈历史上曾发生的两次重大行政区划变更,即“蕲黄并治”和“蕲黄合一”。隋开皇三年,朝廷鉴于南北朝州、郡、县3级制有名无实,为了便于统一和管理,在鄂东地域只设蕲州和黄州两个州,其余诸郡尽废,这样就形成了蕲黄并治的格局。明洪武十一年,蕲黄合一,蕲州和黄州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蕲、黄两州州府所在地先后经历过重大变迁。蕲州的前身罗州城位于现在漕河镇境内的蕲水与京九铁路的交汇处。公元1262年,罗州城被蒙军攻克,被迫迁至江边建蕲州城。黄州经历的变迁更多,最开始黄州是在黄陂的南司州,后迁至麻城的衡州城、新洲的南安城,再到禹王城,之后又迁至黄州宋城,最后迁至明代修建的黄州城。

蕲黄并治历经795年;蕲黄合一历经633年。蕲州在沿江平原,物产丰富,是上等州。黄州比较贫穷,是下等州。坡被贬黄州时,曾大发感慨:“黄州真在井底。”新中国成立后,黄冈地区的范围曾经很大。1953年,黄冈下辖14个县;1958年,大冶划归黄石;1965年,阳新划入咸宁,后又属黄石;1983年,新洲属武汉;1983年,鄂城县设立地级鄂州市。目前,蕲黄合一的整体区域地形就如同一把折叠扇,黄州在扇把上,县市区分布在扇面上。以黄州为圆点,以距黄州最远的一个地方为半径画一个圆,其他3个离黄州最远的点都在圆弧上。

“四戏” ,是指楚剧、汉剧、京剧和黄梅戏。这4种戏的源头都在黄冈,形成了“四戏同源”的独特文化景观。众所周知,黄梅戏发源于黄冈,但要说楚剧、汉剧和京剧也发源于黄冈,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为此,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发源于黄冈的一些戏曲元素和遗传基因。

黄冈人在生产生活中,如插秧、薅草、采茶时,形成了插秧歌、薅草歌和采茶调等一些最原始的音乐素材,其基本元素有3个:第一个是“哦呵腔”,也称“鸡鸣歌”。哦呵腔主要分布在浠水县一带,后来逐渐传播到鄂东地区。第二个是二黄。二黄腔是戏曲的基本元素,虽然关于二黄的来源地学术上有不同的说法,但专家最认同且引用最为广泛的是黄冈、黄陂。黄冈、黄陂就是古代的鄂东地区。第三个是“采茶调”,它是黄梅戏的原始素材。

在此基础上,笔者发现了“四戏同源”的4个数学等式:哦呵腔+黄陂孝感方言及音乐=楚剧;二黄+西皮=汉剧;汉调+徽调=京剧;黄梅采茶调+安庆方言及民间艺术=黄梅戏。楚剧、汉剧、黄梅戏中,黄冈的元素、遗传基因各占一半;京剧中黄冈的基因占四分之一,这表明“四戏同源”。

在第一个等式中,哦呵腔后来有两个走向,以举水为界,举水以西演变为西路花鼓戏,举水以东保留为原生态的东路花鼓戏。西路花鼓戏就是楚剧的前身,东路花鼓戏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

在第二个等式中,发源于黄冈、黄陂的二黄向武昌、汉口方向传播,而发源于秦岭汉中一带的西皮,则顺着汉水经襄阳来到武汉。在武汉,西皮和二黄结合形成了汉剧。

京剧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第三个等式。清朝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4大徽班进京,并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同时,来自鄂东地区唱汉调的老艺人谭鑫培(江夏人)、余三胜(罗田人)等,听说徽班在北京发展得很好,也来到北京。余三胜将徽调和汉调结合,迅速脱颖而出,唱成了春台班的“台柱子”。余家祖孙三代都是京剧界的泰斗。2011年在武汉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开幕式晚会就取名为“凤还楚天”。其实,“凤还楚天”中的楚天并非泛指“楚”,而主要是指鄂东地区。由此可见,黄冈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曾说:“黄梅戏是被大水冲到安徽去的。”的确,当年长江洪水经常泛滥,黄梅人为了谋生,就逃难到安徽的安庆,将黄梅采茶调与当地方言和民间艺术结合,慢慢演变成了黄梅戏。因此,黄梅戏是安徽和湖北共享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个等式表明,黄梅戏发源于黄冈,发展于安徽;在黄冈“出生”,在安徽“长大成人”。

“两祖”,是指佛教禅宗的四祖寺、五祖寺两个祖庭。四祖寺建于公元624年,五祖寺建于公元672年。黄冈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我国佛教禅宗一共6位祖师、6座祖庭,黄冈就产生了两大祖庭、3位祖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四祖道信(开辟祖寺)和五祖弘忍(黄梅县人)为我国佛教作出了极大贡献。两位祖师倡导、实践、开创了农禅双修、农禅并重的新风。六祖慧能在黄梅成长得道,记录其生平活动和机锋对答的《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10品,2万余字。国学大师钱穆将《六祖坛经》与《论语》、《孟子》并列为中国文化的经典。此外,神秀和慧能一南一北,开创了我国佛教的“南顿北渐”。可见,黄冈是我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黄梅近年举办的湖北黄梅禅宗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吸引了全国的高僧大德前来参加,这说明黄梅在佛教界地位高、影响大。

“八进两出”,是指黄冈的移民史。黄冈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曾有8次大规模地移进移民,两次大规模地迁出移民。第一次移进移民是在公元前255年,楚国先灭鲁国,随后灭掉了鲁国的附属国邾国(今山东邹县),将邾国的君民迁入黄州,并在江边修筑邾城,即现在的禹王城。第二次是朝廷移徙巴人“南郡蛮”。公元47年,巴人叛乱,朝廷统兵镇压。叛乱平息后,朝廷实施“分而治之”之策,将叛乱的七千多巴人迁徙到黄州。第三次是朝廷移徙巴人“巫蛮”。 公元101年,生活在今鄂西川东的“巫蛮”叛乱,朝廷再派兵镇压,“巫蛮”失败请降。朝廷再次将巴人迁移到倒、举、巴、浠、蕲五水流域,成为“五水蛮”。第四次是西晋末年的流民南迁侨置。西晋末年,豫州民众与土族为躲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战祸,背井离乡迁入黄州。这是从中原南移的移民。第五至第八次大规模移民是4次江西填湖广。这也是很多黄冈人说自己的祖籍在江西的原因。

“两出”,是指两次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是非常著名的移民历史。元末明初,罗田人徐寿辉建立了天完国,与元朝对抗,难民苦不堪言,便逃往四川。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率队西征川蜀,带去了一支黄州人。明末清初,张献忠在麻城招兵买马约5.7万人,直接带去了四川。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朝廷颁诏移民,蕲黄百姓奉旨入川。

麻城孝感乡是我国古代“移民发源地”之一。孝感乡不是现在的孝感,而是麻城古代的一个乡。当时麻城有4个乡,其他3个在山区,只有孝感乡是平原乡,包括现在麻城的中馆驿、宋埠、顺河以及红安、新洲、黄陂等在内的整个麻西南平原地区。这里有良田沃土,交通便利,便于生存和发展。现在四川、重庆两省市近1亿人,其中60%—70%的人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四川、重庆现在能找到很多麻城的文化遗迹,保留有很多麻城会馆,四川清音中还有麻城调。近年来,很多人怀着虔诚的心来到麻城寻根问祖,寻找他们的精神家园。为此,麻城在举水河畔竖立孝感乡移民始发地纪念碑,正在筹建麻城移民文化园。

“千六名人”,是指黄冈名人灿若繁星,一共一千六百余人。其中进士944人(5名状元,61人官至二品以上)、举人3985人(其中的杰出者192人)、近现代名人466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明朝黄冈进士占湖北的39%,清朝时占35%。如果以州府为单位排名,明清两代黄冈进士总量在全国排第五位,仅次于杭州、福州、苏州和北京。《湖北历史名人》中的三分之一是黄冈人。中共“一大”代表13人中,黄冈就占了3位(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北京中华世纪坛收录了40位中华历史文化名人,黄冈有李四光、李时珍、毕昇3人。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授衔的将帅1613位,黄冈有102位,占了6.3%。

刚刚出台的《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中列举了100位文化名人。其中,程颢、程颐开创了“程朱理学”,湖北红安县二程乡就是因他们而得名;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福建泉州人,在红安、麻城客居讲学二十余年。于成龙是清朝“天下廉吏第一”,曾在黄州任4年多的知府,官至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权倾一世。

“六千遗址”,是指黄冈历史遗址、遗迹星罗棋布。黄冈现有遗址遗迹5768处,文物11.7万件,文物保护单位675处,排全省第一。目前,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黄梅县张山遗址,距今约4万年,位于黄梅县杉木乡小溪河与古角河交汇处。黄冈境内有五百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4000年。这些遗址现状堪忧,亟待保护。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华第一龙——黄梅卵石摆塑龙,位于黄梅县张城村焦墩遗址,距今6000年。它是古代先民在预先铺好的红烧土台面上,用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按照构想设计好的图案精心摆塑而成的一条巨龙。这说明长江流域也以龙为图腾,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此外,还有螺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禹王城遗址、罗州城遗址、柏举之战遗址等。

“十六大战”,是指黄冈历史上曾经发生的16次重大战争。历史上,黄冈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许多次战乱。这其中包括:吴楚柏举之战、赤壁之战、唐末五代军阀混战、南宋抗金、罗州城保卫战、抗御蒙军、天完国红巾军起义、李自成挥师蕲黄、张献忠进驻蕲黄、蕲黄48寨抗清、太平军捻军抗清、黄广战役、黄麻起义和黄安战役以及4次反围剿等(鄂豫皖根据地与红四方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鄂东解放及渡江战役。回顾黄冈的战争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蕲黄地区一直深受战争的苦难,百业凋敝、元气大伤;二是黄冈人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英勇善战、可歌可泣,具有光荣的优良传统。

“十六城池”,是指黄冈历史上的16座城池。这其中包括:邾城,春秋末期,楚宣王灭邾,迁其君民于黄州筑城,名邾城,东晋咸康五年被后赵军队一把火化为灰烬。寻阳城,存在六百多年,先在黄梅县蔡山镇,后来搬到了九江。罗州城,存在的时间最长,公元1263年被元军毁掉,后来迁到现在的蕲州镇重建。西陵城,在现在的新洲。西阳城,在黄冈市区的长江边上。蕲阳城,在蕲春县八里湖的土门,存在了百余年。黄州城经历了多次搬迁,黄州宋城是夯土墙,现在的黄州城遗址是明朝公元1386年修建的。现在的蕲州城是元朝公元1272年建的,明代公元1408年进行了重修。此外,还包括黄梅县城、罗田县城、英山县城、麻城县城、黄安县城、蕲水县城、广济县城以及荆王府。

追根溯源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黄冈为什么产生这些奇特的文化现象?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归结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

首先,古代黄冈交通便利。古代黄冈境内有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和长江,交通极为便利。

其次,有奇特的大别山。大别山是长江和淮河的地理分界线。所谓“大别”是指气候、物产、文化之大别。历朝历代分裂要么以淮河为界,要么以长江为界,都与黄冈有关,所以黄冈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军事屏障。总体上看,黄冈是东西南北的交汇之地。南北以长江为界,东西以巴河为界,交点在巴河的长江口,这也是文化、军事的交汇点。

再次,在麻城的西南部分,有一个三角形区域嵌入大别山,这个区域包括麻城、红安、新洲、黄陂等一大片平原,又有长江、举水的滋养,物阜民丰,所以这里能成为移民的中转站和大本营。

分析黄冈独特的地理环境,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黄冈独特的文化。从地理环境间接决定文化来看,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黄冈是历代战争频发之地,战争必然带来人口剧减,人口剧减必然带来移民,移民的结果必然带来文化的变化。移民具有两重功能: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移民可以产生远源婚配的优势;从文化意义上讲,移民必然带来文化的融合。

从地理环境直接决定文化的角度来看,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南下,长江下游的文化西进,加上长江中游的本土文化,直接决定了黄冈的多元文化体系。以螺蛳山遗址为例,它位于黄州区堵城镇,是距今约5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古发现,遗址有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堆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都在这里交汇、碰撞、沉淀,形成了黄冈兼收并蓄、复杂多元的文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为今天黄冈的众多文化现象找到渊源,即勇猛尚武的巴人血液流淌在黄冈人的血脉里,中原流民侨迁南置带来的农耕文明等。黄冈人崇文重教、淳朴勤劳、沉毅顽强、开放包容的精神特征,应来源于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文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黄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新的历史时期,黄冈人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黄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高度重视名人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从2011年初,黄冈市就开始部署、调研、制定《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和《黄冈市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最近,黄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名人文化建设暨文物事业发展动员大会,并出台了这两个规划。同时,黄冈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推进名人文化建设的意见》、《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及《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实施方案》。这为黄冈建设“中国名人之都”和文物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黄冈丰厚的文化资源,黄冈人任重道远。开发利用黄冈宝贵的文化资源,我认为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去做好4件事:讲东坡、论英雄、说禅宗、唱黄梅。事实上,我们已做了很多工作。在打造东坡文化方面,黄冈建成了遗爱湖公园、坡纪念馆,赤壁风景区规划已正式出台;在建设名人文化方面,黄冈出台了黄冈名人文化发展规划;在开发禅宗文化方面,黄梅已举办了禅文化旅游节、禅文化高峰论坛,投入十多亿元正在建设鄂东禅文化旅游区;在继承和提升黄梅戏方面,黄冈市委、市政府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改革、发展专门出台文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排演了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和《东坡》,成功举办了7届黄梅戏艺术节,正在建设黄冈艺术学校新校和黄梅戏大剧院,使黄梅戏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要研究怎样将黄冈的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变成核心竞争力,变成可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一是发展影视产业。我们已建成几个影视城,拍摄的电影《黎明行动》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拍摄了《大明医圣李时珍》、《黄梅戏宗师传奇》,正在筹拍《麻姑》、《禅宗》、《大别山红军》、《高考故事》等影视片。二是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如黄梅挑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成一个很大的产业;李时珍医药健康文化开发潜力巨大。三是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黄冈的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要做好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建设更多的文化景点。黄冈市博物馆新馆已建成,并进入陈展阶段,预计2012年10月1日正式开馆,这将是又一个经典的黄冈文化景点。此外,我们正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4

世人所谓“为有李梅双郡守,人间始觉重昭州”,其中的李指晚唐诗人、昭州郡(今平乐)郡守李商隐;而梅,则是宋代世称“梅公”的政治家、诗人梅挚。梅公“文章政事,卓然有声”,官至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宋仁宗景祐初年(公元1034年)出任昭州知州。当时他是从“人间天堂”苏州、杭州来到人称“瘴海疠地”的昭州。地方人士提醒他,昭州自古乃岭南烟瘴之地,人一不小心沾上瘴气,十有九死,望千万小心。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与观察,梅挚发现地方盛传的“瘴气致死”,并无传说的那么可怕,倒是另一种“瘴气”对社会世风危害极大。于是笔锋一转,直指官府弊政。指出官场上存在“五瘴”,乃为:“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废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帏薄之瘴也。”梅公指出,当时官场上盛行的横征暴敛、冤假错案、大吃大喝、与民争利、作风败坏等“五瘴”,比之自然瘴气,其毒大有过之。他写道,“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着必殒。”为警励时人,梅挚于城东北凤凰山上建亭一座,将《五瘴说》全文刻于壁上。昭州百姓将此亭称为“梅公亭”。至南宋,有官员朱晞颜把这篇《龙图梅公瘴说》加上跋语,刻在桂林龙隐洞石壁之上。当年郭沫若先生来广西考察,曾在梅公瘴说碑前驻足良久并有感赋诗:“榕树楼头回壁深,梅公瘴说警人心”。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这篇精短政论视为“官家药石”。清乾隆年间,官居内阁首辅的临桂人陈宏谋将历代廉政文献选其重要者编著为《五种遗规》,梅挚的《五瘴说》收入其中。十九世纪新加坡在制定其廉政法规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可见《五瘴说》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梅挚一生曾在多地为官。庆历后他深获朝廷信任,任御史之职,留下了不少有口皆碑的闪光点。他除了清正廉洁,不畏强权,上书直言,为民请命等诸多事迹外,于嘉祐二年与朝中重臣欧阳修、王珪等同为当年科举最高主考官。他协同欧阳修等,改良文风,不拘一格,力排众议,使地处巴蜀偏僻之地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脱颖而出,选为进士。此事在中国文坛及科举史上均为一时佳话。

梅挚于宋仁宗景祐五年(1034年)知昭州。梅挚在昭州主政二年,与本地百姓结下深厚情谊,并对平乐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留下深刻印象。他以充沛的感情,写下了长律《昭潭十爱》,抒发他对平乐的士子、山水、道路、寺观、音乐、果酒等的毫无保留的挚爱与赞美。我们从中也可看出,昭州在他的治理之下,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景象,同时我们还看出闪烁其间的一位地方大员的责任感和赤子之心。原诗较长,共十段,每段八句。现仅录其每段前面四句以见一斑:“我爱昭州水,湘漓共一源。本无汙泥滓,去有棹歌喧。我爱昭州士,平居富塾庠。兴贤遵汉诏,论秀美周乡。我爱昭州观,裁基压大溪。一楼云驻隐,双表鹤归迷。我爱昭州寺,东西占景开。门临九峰列,僧自五天来。我爱昭州路,优游不险崎。九疑通舜野,八桂绕秦祠。我爱昭州角,呜呼古郡衙。万愁萦桂水,一曲阻梅花。我爱昭州月,间宵入绮楼。凉生荔浦树,冷熨桂江秋。我爱昭州乐,供官不在多。薰风齐乐圣,淑气且宣和。我爱昭州酒,千家不禁烧。醥醪一爵举,瘴雾四时消。我爱昭州果,西东此檀珍。荔枝登宴美,桂子薦盘新。”此诗刻于城内“十爱亭”,士子百姓常绕亭吟诵。

纵观历代的地方官员,很少有像梅挚一样对治下的这片土地付诸如此深厚的感情并书写下此类长篇颂诗来的。梅挚虽不像别的官员那般业绩显赫并富有传奇色彩,但他稳健的步履,务实的作风,以及他的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坚守,使他名留青史。《宋史》所记载的北宋中期的良吏仅十余位,而梅挚名列其中。

李、梅二公,为昭州(今平乐)、也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桂林、平乐人民仍然深深怀念着这两位思想深邃、才华横溢的文化名人。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5

一、海西经济区战略的内涵

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支持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地区作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1、战略覆盖范围。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

2、战略目标。

目标: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3、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二、准确定位、借力发展,有效推动梅州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随着珠三角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的颁布,我国经济迈入经济圈时代,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态势呈现出多核多圈的特征,使地处多个经济圈交集地带的环珠三角地区迎来多元发展的战略机遇。粤东梅州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人口480万,是客家人的最大聚集地,与周边联系紧密,有众多侨胞和台胞。因此独特的地理优势,使梅州既是珠三角发展规划的得益者,又是海西经济区规划的受惠者。梅州必须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借力扬帆,在加强与珠三角互动的同时,主动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谋求“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新突破。我认为梅州要做好同时对接两个经济圈的大文章,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科学对接战略规划先行。

我们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一员,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应本着积极主动、协作共赢、错位互补、政府主导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四个战略定位、七个重点工作,主动融入海西建设。成立“推进海峡西岸地区建设领导小组”,进行调研,问计于民,全方位进行规划对接,积极签订有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基础设施是先决条件。

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要保障,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福建曾作为对台战备最前线,腹地纵深、交通物流和基础建设相对落后,远不如沿海其他省份,高速公路,出省铁路的建设成为发展的薄弱环节;可以预见,海西经济区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后,该地区将获得许多优惠,包括政策、资金、项目等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得以修建。届时将拉近梅州与珠三角和海西中心的距离。梅州至龙岩、厦门等地的公路、铁路建设必将极大改变梅州的区位劣势,使梅州加速融入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

据悉,去年6月动工的梅州境内的梅(县)大(埔)高速,全长90公里,将与龙岩永定与双永高速相连。已竣工的天(津)汕(尾)高速梅州段,将连接经过龙岩的武平、上杭等地。龙岩境内路段将在明年6月全线通车,届时,梅州到龙岩只需2个小时。特别是今年底龙厦高速铁路通车后,龙岩到厦门只要1个小时的路程,这等于梅州到厦门,只需3小时,目前梅州相当大一部分的货物是通过厦门海关出U的。

纳入海西的梅州,与福建兄弟城市的合作,将因时空距离的缩短而提速。此外,已经批准立项正在进行前期启动工作的鹰梅(梅州至瑞金)、浦梅(梅州至上杭)2条铁路,也将缩短梅州与外界的距离。这2条铁路,设计时速均为200公里,已纳入国家铁路网建设中长期调整规划。建成后,意味着梅州到广州不到3小时。

3、产业对接是关键途径。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使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产业分工,错位互补、协作共赢是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的先进制造业以及金融业、航运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有很大的优势,两岸在这方面合作有很大的空间。

梅州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后发”比较优势,既有电力、劳力、土地等低成本的投资环境,也有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客家人文、传统产业基础,并积极实施“绿色崛起战略”e,发展绿色经济,走一条与珠三角“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发展路径完全不同的科学发展新路。在“创建三名城一基地”即生态名城、客家文化名城、平安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的过程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吸引投资,搭建三大交流平台。一是与台湾、福建重要的工商团体建立了工作平台,签订了交流合作备忘录;二是与台湾、福建的行业协会建立了专业性的产业对接平台,以项目带动产业对接;三是与台湾、福建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多元化合作平台,开展全方位的项目合作,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并争取创建省级台湾产业转移园,主动参与、融入海西经济圈。

4、客家文化是对接的灵魂纽带之一。

为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很有必要。海西经济区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交融汇集之地,梅州作为客家人最大聚集地,客家文化集大成者,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必将对连接两岸同胞感情起到纽带作用,并可以依托厚重的客家文化资源催生两岸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目前中国客家博物馆已经在梅州成功挂牌,正在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启动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客家梅州正在努力建设广东文化名城,擦亮“世界客都”品牌,打造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冬梅护理;护理教育;卫生事业;渗透;推广

近几年来,很多护理研究工作者对护理专业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本质就是关怀教育,也就是说人文关怀这一特征在护理工作中日益重要。“冬梅护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本着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在护理过程中体现的更多是关怀服务,并对鄂州地区的护理教育和卫生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冬梅护理”品牌的内涵,丰富护理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社会中。

一、冬梅护理的相关概述

“冬梅护理”品牌是在鄂州市中心医院成立的,并以原护理部主任梅的名字来命名,于2004年10月在国家工商总局完成了注册。“冬梅护理”品牌关注病人身心各个方面,主动为病人提供一条龙服务,能够让病人从入院开始就享受到优质、便捷和亲情式的服务,充满人文关怀。从注册到现在,“冬梅护理”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该品牌不断创新和补充,其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从2004年至2017年,“冬梅护理”先后开展了人文服务、亲情服务、感动服务、心灵沟通以及温馨细节服务五大项目,这些项目已经成为“冬梅护理”的核心竞争力。人文服务就是要求工作人员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爱护照顾病人,理解病人,维护患者的尊严,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来为患者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亲情服务就是让护理工作人员运用自身的技能,向病人奉献爱心,并根据病情定制差异化的“亲情服务路径”;感动服务要求工作人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暖心服务,让患者和家属产生惊叹的感觉,并为之感动,例如消化科的“电话告知提醒服务”等;心灵沟通即要做好与患者的心灵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将有关病情知识、护理等内容告诉患者,并积极解答患者的问题,做好服务,适应角色转换,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温馨细节服务,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护理人员从细节出发,观察入微,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周到的贴心服务,从小事做起,不忽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1]。经过多年的实践,“冬梅护理”品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断渗透影响着鄂州地区护理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湖北省卫生厅还将其作为业内典范,并面向全省推广学习,其真实的护理场景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并要求全国护理战线学习“冬梅护理”精神。

二、冬梅护理在鄂州地区护理教育及卫生事业中的渗透与影响

(一)冬梅护理在护理教育方面的渗透

1.学生态度的培养

冬梅护理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影响与渗透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的培养上。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培养时,很难找到合适的载体或者切入口,学生也难以真正体会这种人文关怀情感态度的内涵,培养效果也不理想,一直以来这都是困扰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难点,甚至很多教育专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途径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我们在态度培养方面有过一定的成效,但是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毕竟涉及态度问题,就必然会存有差异,在态度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难把握学生理解的方向是否发生偏差,也很难把握学生理解的深度,因此只能从大体上感知学生的领悟情况。“冬梅护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服务品牌,它囊括了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一系列的服务,例如人文服务、亲情服务、感动服务、心灵沟通以及温馨细节服务等,这些服务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通过这些服务,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掌握态度培养中的原则和要求,进一步丰富其自身的体会,将态度培养的抽象问题转换为实际感悟问题。[2]同时,我们相信学生在顺利达到态度培养的要求后,就能具备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冬梅护理”服务,在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解,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冬梅护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护理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护理态度,但其护理态度存在承载实体,即服务内容,因此“冬梅护理”的引入对学生态度的培养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既解决了无素材的尴尬,又降低了个体态度的差异,提升了态度培养的教学效果。

2.重点专业的建设

“冬梅护理”品牌建设是我校骨干建设重点专业———护理专业的特色,通过校企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明白当前学生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结合社会需求给予护理学生一定的锻炼平台。既然护理是我校的重点专业,那么护理教育者必然会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个人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而如果将“冬梅护理”的理念引进教学课堂,将“冬梅护理”的精神贯穿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训练中,从而使学生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成为新型的二十一世纪复合型人才,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地提高,这为国家重点建设护理专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专业提升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具体来说,“冬梅护理”的引入会对人才质量产生如下影响:首先,“冬梅护理”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观念,重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不是仅仅强调护理技术,其人文服务和感动服务充满了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以及专业素质,注重全方位的培养与发展。其次,“冬梅护理”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心灵沟通方面。“冬梅护理”的心灵沟通是一种深层次的沟通,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有声方式或者无声方式来帮助病人答疑,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及时适应各种角色的转变,做到病人满意、社会满意[3]。同时,“冬梅护理”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护理实践工作,结合“冬梅护理”的理念来感受不同类型的病人对不同事物的需求情况,从而总结出一般规律,实现从个性到共性的升华,并做好分类,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原有护理服务的不足,不断创新方法。

(二)冬梅护理在卫生事业方面的渗透

“冬梅护理”是由鄂州市市中心医院创立,鄂州人深有感触:那是一种心贴心的呵护,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可见,该护理品牌已经成为鄂州地区护理事业的光辉里程碑。另外,将“冬梅护理”引入护理教育课堂,在实现该品牌与专业院校融合的基础上,其成立了“冬梅护理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和“冬梅护理技术服务中心”,为全市的健康卫生服务,提供健康咨询、急救知识教育、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等服务。这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居民的卫生意识,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染率,从而为居民的健康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从长远来看,我们还可以打造一套合适的健康服务机制,涵盖疾病防范、自我保健等多项内容,从全方面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使其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及时根据不同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选择不同的服务项目,从而更好、更彻底地为广大居民服务。

三、冬梅护理在鄂州地区护理教育和卫生事业中的推广策略

(一)创办校园活动,提高居民的参与性

每年的5月12号是护士节,这一天对所有的护理人员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为了推广“冬梅护理”品牌,我们可以通过创办节日活动来增加社会的认识和认可,在潜移默化中推广“冬梅护理”服务,尤其是对高校来说,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节日活动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致辞宣誓,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神圣感,明确自身的使命感;第二部分全面介绍“冬梅护理”的理念和内涵,让学生从宏观方面对其有一个较好的理解,详细分析其要求和技能;第三部分学生现场护理实践,使学生临场感受“冬梅护理”,增强个人体会,为后续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居民前来参加,这样可以使广大居民对“冬梅护理”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这也是居民健康服务机制和“冬梅护理”服务相融合的一个表现,这样居民就不仅仅是服务机制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服务理念的感受者,一方面可以解决居民在应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宣传,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增加受惠群众。同时,为了做好“冬梅护理”的推广工作,学校还可以定期向居民调查服务情况,邀请居民指出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这些回复进行整理,统筹解决,要做到在推广的时候兼顾服务质量。

(二)举办主题班会,增强学生的互动性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主题班会,内容多样,形式亦是如此,其宗旨就是要让学生爱岗敬业,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精神。我们可以将“冬梅护理”和主题班会结合起来,开展以“冬梅护理”理念为中心的班会,并要从大一就开始举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牢固的护理服务理念[4]。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将原有的“冬梅护理”相关视频进行整合和剪辑,将其精华部分展现给学生,使其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2)组织学生参与“冬梅护理”服务的流程,在实践中感受其服务理念和内涵,从而使该品牌意识深入人心,并从中考查优秀的学生,为日后的专门训练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3)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例如,去养老院照顾老人,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从而培养他们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做好冬梅护理的各项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形式,活动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参与交流,谈谈各自的心得体会或者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经过学生的交流,相信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果,从而促进主题班会的顺利开展,将班会意义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提高其价值。

四、结语

“冬梅护理”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国家注册护理品牌,对鄂州地区护理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我们不仅要明确其影响是什么,还要通过合适的途径来推广“冬梅护理”服务,积极创办校园活动,举行主题班会,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的参与性,以便深入调查此护理品牌在地区的影响,掌握其规律,为进一步建设此品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小芹,李红萍,熊娟,等.“冬梅护理”融入优质服务的实践与成效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2):174-175.

[2]范志红,赵辉,严芳琴,等.“冬梅护理”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1):180-182.

[3]赵辉,胡来娣,高丽华.“冬梅护理”心灵沟通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25):2341-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