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管理技术范例6篇

水域管理技术

水域管理技术范文1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V69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基本情况

豹山小流域位于山东省即墨市鳌山卫镇中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土地总面积9 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70%,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为4122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该小流域被列为青岛市水土保持试点小流域,旨在通过豹山小流域治理,为全市开辟了成功的典范,从而带动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为把该流域建设为示范小流域,即墨市水利局加大管理力度,参照基建程序进行管理,引进世界银行节水灌溉贷款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效益。

二、管理模式

(一)加强项目管理,落实治理措施

1、加强程序管理,落实“四项制度”

为规范小流域治理程序,即墨市水利局作为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技术培训、质量监督等工作,落实“项目法人制”;对建设项目参照水利基建程序实行公开招标,择优确定施工单位,落实“招标投标制”;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实行工程监理,落实“建设监理制”;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合同,落实“合同管理制”,确保了小流域治理开发整体效益的发挥。

2、健全质检体系,严把工程质量

为加强项目管理,即墨市水利局成立专门班子,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制定《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施工技术要求》等一系列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办法,严格监督管理,认真做好工程质量落实到每一质量控制点,加强工程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达到优良标准。

(二)提供技术支持,实施精品工程

为把豹山小流域建设成示范小流域,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加大水土保持技术的推广应用。

1、举办三期培训班,分别是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培训班、茶园管理技术知识培训班、世行贷款及用水者协会相关知识培训班,成效显著。

2、推广先进技术。在流域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如节水灌溉技术、小棚茶园技术、保水保土耕作技术、水保林造林管理技术、利用封育治理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等,推广绿色、无公害技术,施用有机肥料,取得了显著效益。

(三)加强建后管理,确保治理成果

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工作,是保证各项措施发挥正常效益的关键,为此,我们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对流域内干部群众进行法律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提高流域内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同时还根据工程项目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

1、水库工程、道路工程、供水工程,由即墨市水利局水保站负责管理。市水保站安排专人管理,了解和掌握水库雨情、水情和建筑物变化动态,加强对水库和下游的安全防范工作,做好供水值班等日常工作。

2、节水灌溉工程采用用水协会管理制度,建立“供水公司+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模式,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逐步实现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的转变。实现了改革用水资源,增强了节水灌溉用水的科学性,极大的提高了农民节水增效的意识,使小流域水利建设、管理、使用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3、水保林采用村管理。水保林完成后,与村委签订管护合同,设专职护林员,管护工作与林业、公安等执法部门联手,加大对毁林案件的查处,形成林地有人护,毁林有人查,各有关单位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实施效果

该项目采用综合治理途径,包括封禁与治理相结合、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农艺工程林草三大技术体系相集成,实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兼顾了流域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km2,完成投资845.2万元。

水域管理技术范文2

关键词:数字孪生流域;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

数字孪生流域与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各有侧重,共同构成数字孪生水利系统核心,是推动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当前水利部已编制完成《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技术大纲(试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水利业务“四预”功能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为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南。在水利部统一部署下,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等7大流域管理机构和三峡、小浪底等11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完成了数字孪生流域或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为流域防洪和水资源管理调配等业务系统建设提供了指南。本文调研梳理了数字孪生流域缘起、主要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一、缘起与发展

数字孪生流域构想可追溯到21世纪初提出的“数字黄河”,随着数字孪生技术发展,数字流域和数字孪生逐步融合嬗变,诞生“数字孪生流域”。

1.数字黄河

数字黄河的基础是数据,核心是模型,目标是应用。围绕模型这个核心,清华大学王光谦等主持研发了数字流域模型,数字流域理论和技术在水利信息化的推动下逐步深化拓展,为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耦合模拟提供了关键支撑。

2.数字孪生技术

200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MichaelGrieves教授首次明确提出“物理产品的数字等同体或数字孪生体”概念,2017年我国提出“数字中国”概念,数字孪生技术与流域及城市管理等行业逐步融合,形成了数字孪生技术下的数字孪生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

3.数字孪生

流域2021年,水利部正式启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工作,指出要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在现代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物理空间实体既包括自然地貌、植被和水系,也包括水库、堤防、闸坝、泵站等水利工程体系,还包括流域和水利工程监测、管理及服务机构等,对象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系统耦联,亟待研发一套技术实现上述实体与自然水系数字体、水利工程智能体和水利管理智慧体的全要素映射、多过程模拟和复杂场景推演。

二、主要进展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及应用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三大部分。在以往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通过理念更新、数字赋能、奋发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

1.信息化基础设施

基于全国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监测感知网,实现了重要水信息及时掌握。全国各类水情站点达到12万处,5186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实现水文监测全覆盖,11万座国家报汛站雨量水情监测信息收集传输时间由过去的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水利信息网传输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大幅度提升。综合应用低功耗物联网、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等实现了偏远、无公共网络覆盖地区的水文要素监测与数据传输。水利云服务设施随着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升级稳步拓展,业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智慧水利管理类App等“微应用”在水利业务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2.数字孪生平台

2022年4月水利部启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项目,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江河流域的数字孪生平台建设陆续规划实施,在数据底板、模型和知识平台方面进展显著。全国规划在建主要流域L1级数据底板,蓄滞洪区等重点区域L2级数据底板,以及重点水利工程L3级工程模型,部分接入水文水资源监测基础设施获取的多要素实时监测数据,构建了流域及工程动态数据资源库。水利部汇聚完成全国水利一张图,覆盖55类1600万个水利对象,全国范围内规模以上江河湖泊、水利设施、水行政主管单位都实现了空间化管理,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在模型和知识平台方面,基本建成洪水调度和水资源配置专业化模型和知识库等,水利部正在组织专业机构研发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全国地下水通用模型和水土保持预报预警模型等。北京市、深圳市等依托市域智慧水务工程建设开展了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实践探索,流域、省级、市域的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3.业务应用系统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原则,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特别强调业务化应用,尤其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水利业务应用主要包括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调配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N”项业务,目前已经探索建立水利业务数字孪生建模平台,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水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资源管理调配、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三、未来研究方向

数字孪生流域要通过全面感知、动态模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建立流域物理空间实体在虚拟数字空间动态映射,未来需重点研究解决“感、存、仿、知、行”五方面技术难题,以获得科学认知、开展快速推演、实施精准操控。

1.“感”——流域透彻感知

研发“天—空—地—水”“车—船—站—网”全方位立体监测技术体系,突破关键设备技术瓶颈,开发数据采集端边缘计算和智能感知技术,支撑流域透彻感知,实现流域水循环物质—能量全要素、多过程、跨尺度实时动态监测。

2.“存”——数据融合存储

研究汇聚多来源涉水数据,突破数据噪声去除、多源数据融合协同等关键技术,构建水利数据模型和网络模型,创新发展流域大数据分析算法与应用体系,打通水利多领域知识关联,提升数据价值和信息、知识服务能力,为流域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提供数据处理技术支撑。

3.“仿”——过程数字仿真

通过仿真技术与水利专业模型相结合,研发流域洪水快速演进模型、城市洪涝精细化模拟及风险评估模型、水工结构运行安全监控及风险预警模型、水电站智能运维关键技术模型等,采用GPU、CPU并行计算加速技术及分布式并行调度算法,实现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流场实时、动态、精细化模拟,综合构建流域、区域/城市、工程不同尺度的智慧模拟平台,为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4.“知”——业务智能决策

面向“2+N”典型业务应用需求,深入研究流域自然规律,创新升级现有水动力学、水资源配置、防洪决策、灌区需耗水预测和用水多过程调控等模型;研究典型水利应用场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决策智慧推演技术;开发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调配、城市水系统智慧调度、灌区高效用水调控等业务方面具有四预功能智慧决策系统。

5.“行”——工程安全运行

基于芯片级国产硬件设备、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系统环境,开展安全可控的水利工程智能测控一体化平台研发,重点突破水工程堤—库—渠—闸—泵—阀等运行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能处置等技术,同时强化水利控制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支撑水利工程智能体建设和业务智能管理能力升级。

四、结语与展望

水域管理技术范文3

【关键词】GIS技术 水文水资源 运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为一体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技术的空间特性、对于水资源的管理与处理能力以及水的时空分布特性,在流域水资源空间数据的获取、分析、管理、模拟、显示等方面GIS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GIS技术及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科学及信息科学的发展状况而产生了GIS,该系统能够实现相关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分析功能,并形成可视化输出。GIS技术的核心是对空间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与分析的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该空间数据的主要来自于数据的统计、遥感图像数据和实测数据等。GIS技术具有管理、处理海量数据能力、能够实现数据的提取、转化及编辑功能,进行数据集成、重构和转换等工作,可以对相应数据信息进行检索与查询,实现空间操作并对此进行相应地分析,输出检测结果,更新数据等[1]。

2 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主要运用

2.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规划方面的运用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建立了相当多有效地GIS水资源管理系统,不仅应用于地表水的调查过程中,而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开发地下水进行高效地调查、精确地分析,对水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其充分利用。由于GIS系统能够明确显示个地区的水环境状况及质量变化趋势,且水资源的分布、蓄量、需求、后期预测等都与地理位置有关,所以通过GIS技术可以检测流域内水资源分布和蓄量、查询和管理水资源与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关系、对河段上下游水质空间进行分析并找出污染源,从而规划水资源的应用。

2.2 地下水资源勘查方面的运用

对于水资源科学合理地开采、规划以及管理而言,地下水资源的勘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主要是勘察清楚该区域内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地质分布结构以及含水层的导水性、每个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含水层边界等特性。对于在地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配置这两个层面来说,运用GIS技术能够比较全面地快速地掌握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的埋深和蕴藏量等相关信息。以此运用相对比较准确的空间数据和成果细化模型来反映该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结构特性和其规律,进而为地下水资源的充分合理采用、布局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科学全面的决策支撑,使得地下水资源管理越来越规范。此外,在地下水资源勘查方面,GIS主要是用于建立有关水文水资源地质结构资料、地下水动态资料以及开发状况等方面的空间数据库系统,而且运用此软件可以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有效地检索、查询与分析,对地下水动态的发展走向做出科学合理的推测,进而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空间起到决策作用[2]。

2.3 流域面雨量计算方面的运用

流域面雨量为水资源管理、城市供水、防汛抗洪、水库调度等的决策起到辅助支持,且其在水文水资源管理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参数,测算流域面雨量经常运用的有逐步订正格点法、泰森多边形法、三角形法、算术平均法、等雨量线法等多种算法,但是实践证明,流域内站网密度影响流域面雨量的计算精确程度,即随着站网密度越大,精度就越高。也就是说,这些计算方法都是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更加准确地计算面雨量。而为了弥补这些传统方法在计算上的缺陷,GIS逐渐被运用到流域面雨量计算中,例如:大连理工大学为了解决传统计算方法所存在的缺陷,便对模糊优选神经网络和GIS技术流域面流量智能预报模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GIS相对比较有效率、预测结果都比较精确,从而说明了利用GIS技术对流域面雨量计算的准确性和先进性。利用GIS技术是在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数据数量限制的情况下计算流域面雨量的,从而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此区域边界分析的质量。

2.4 水文模拟方面的运用

在水文模拟方面,很多参数与地理结构信息相关,如流域的河长、坡度、宽度和土地的利用面积等,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利用地理信息对水文水资源进行模拟,可以基于GIS数字地形模型与高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流域水文信息参数的数字化模拟系统。从而GIS技术将从此系统中提取的流域特性与传统水文模型相结合,实现流域水文模型的模拟。

在GIS流域水文模拟方面有相当多的模型被应用,但是通过运用GIS进行对水文模拟的常见模型主要有:

(1)GIS分布式流域水文物理模型。基于GIS数字地形和数字高程系统建立了该模型,其主要用于模拟较小流域的降雨径流时空变化过程。(2)GIS动态分布式降雨径流域模型。建立此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详细地分析降雨量及下垫面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这两方面的因素对径流的影响。所以,运用GIS技术建立了一个动态分布式降雨径流的流域模型,此模型的主要用途是对破面产汇流与河道汇流的数据模拟。(3)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分布式模型。此模型是在DEM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考虑到流域空间的不确定性[3]。

2.5 水文模拟与信息查询方面的运用

(1)实现水情信息检索与空间信息分析功能。以数字化电子地图为主要背景的水文情报预报系统,通过运用GIS技术对水情信息进行相应的检索、查询、分析与预算,从而实现预报的效果。(2)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开发。通过利用GIS技术对地理信息空间分布提供相对比较详细的分析资料,并根据流域下垫面的地理条件和数值分析,对达到流域满足分辨率要求的情况进行区分,并要充分考虑一些因素的不均匀分布状况,如空间内降雨、下垫面等。(3)确定流域水文模型参数。该模型的主要参数有:该流域内河道的长度坡度、流域的坡度、重心等。这些参数都与流域的地理结构信息有关,并且能够直接通过GIS技术来对所有的地理结构信息分析确定,而且GIS也可以间接的计算流域地貌单位线、流域下渗能力等地理信息。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利用GIS的数据编辑和处理功能,有效快速地处理流域的特征参数。并且通过其图形处理能力可以将流域内几乎所有的特征用图形完全显示出来。

在水文模拟分析方面,GIS技术主要作用是为水文模型输入数据作好充分准备,为地下水模型的有限元格网设计、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分析和最后结果的输出提供科学依据[4]。

2.6 防洪预警及洪水预报管理方面的运用

将GIS技术和实时水雨情信息数据库有机联接,并将此技术与图像处理、航空摄影和遥感等技术相衔接,可以实现对河道和水库的水位、遥测站运行故障等实时水情在电子地图上及时报警。同时也可以运用GIS技术与水文和水力学模型相结合来预测洪水淹没范围。如当某水库水位超出定义的不同等级水位时,那么电子地图上相应的水库立即变化相对应等级的颜色,并报警;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地理条件设置报警方式,如:手机短信报警、声音报警等。在洪水预报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利用GIS空间分析扩展模板来剖析流域地形特征,获取相关数值,此数值将会作为地表径流模型的输入参数。将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河道断面信息结合,运用到水力模型中,就能预测该区域的水深。并将此水深输入到GIS中,就能预测出洪水淹没范围。再根据其他专题图和淹没范围图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推测出洪水可能造成的影响,便于采取预防措施。

3 结语

在水文水资源的运用中,GIS为水文水资源的开采、运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合理、有效的依据。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水文水资源应用科学的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永万.GIS在水文水资源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技术,2012(22):125.

[2]赵娟.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吉林水利,2014(10):46.

水域管理技术范文4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技术;应用;推广;分析

1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现状分析

当前,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技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伴随着一些相关灾害以及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为了有效解决这些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开始寻求研究新的技术应用。从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来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关于水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技术。其次是关于水文水资源的预测和检测技术。最后是关于水文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的管理技术。从水资源环境保护这一方面来讲,当前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正在不断的研究并应用新技术。尤其是在水资源污染处理技术问题方面,为了提高水资源污染问题的治理能力,现阶段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系统。完备的水资源处理技术体系,可以从技术到管理控制层面最大限度地实现保护水文水资源的目的。与此同时,我国在生态需求水方面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并在污水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洪涝干旱等水文方面的灾害频频发生,不仅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有时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为了有效降低洪涝干旱等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水文水资源领域的预测与检测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对土壤水质的监测技术、预警信息技术等在预防洪涝干旱等灾害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然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破坏程度,相关的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洪涝干旱的监测和预警等方面,有必要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在发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技水平与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尽管我国在水文水资源领域方面的相关技术取得的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近年来水文水资源方面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这些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2.1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冲突

当前,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方面所应用的一些技术中,有时会面临着理论与实际应用存在冲突的现象,以至于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根本,主要在于这些水文水资源领域所应用的技术在研究阶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漏洞,以至于这些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对这些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不到位,使得相关的基础存在着很大的薄弱环节,降低了这些技术的针对性。

2.2水文水资源领域监测与预测技术的落后

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我国有些地区的洪涝与干旱等水文灾害不断地发生,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从侧面可以看出当前应用于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监测与预测技术比较落后。由于这些监测与预测技术的使用价值不高,与新时期水文水资源领域灾害的现状不相适应,未能实现对灾害的有效预防。

2.3对于新型水资源的开发研究技术还存在缺陷

当前,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关于水质治污方面的技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污水、雨水以及各种河水的治理与开发并不理想。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继续进行研究与创新,通过加大对废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2.4水文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技术还不完善

为了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现如今,我国在水文水资源领域方面的配置利用管理体系并不十分完善,以至于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节约,造成了水资源的过度浪费。水文水资源的利用配置理论技术依然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

3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分析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经济活动对于水资源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水资源方面的各项问题,因此在社会经济中得到了相应的推广与应用。接下来,文章主要分析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相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1水文水资源领域信息技术的与推广与应用

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文水资源领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大对水资源资料的信息获取与处理,使得相应水资源数据能够得以有效地传递与管理。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水文水资源领域监测技术的信息化,有效预防各种洪涝干旱灾害,降低这些灾害的破坏程度。

3.2水文水资源领域预测与监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有效预防水文水资源灾害方面,水文水资源领域预测与监测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有效地避免洪涝与干旱等灾害现象的发生,应当进一步加大水文水资源领域预测与监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近年来,全球的气候在不断变化,使得我国水文水资源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并开发更为高效的预测与监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3水文水资源领域配置管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几年来对水资源方面的消耗逐渐增加,使得水文水资源方面的问题表现的更为凸显。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工业与生活用水在逐渐地增加,巨大的消耗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紧张问题。在此背景下,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相关配置调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们对于用水需求的紧张程度。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调控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有助于实现对于全国范围内水资源的管理调控。

3.4水文水资源领域新型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当前,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在社会经济与生活当中,有许多需要用水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做好水文水资源领域新型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针对现存的一些隐性水资源,包括雨水、河水、湖水以及污水等,可以适当地采取相关技术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有效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

4结束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发并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水利水资源领域技术的发展。文章对现阶段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中涉及到的基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参考文献

[1]王红涛,王铭,邢杰炜.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分析[J].河南科技,2015(16).

[2]王银堂,田庆奇,袁小勇.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分析及推广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0(11).

[3]郝亮,陈劭锋.我国水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J].科技促进发展,2013(05).

水域管理技术范文5

1.1国家的水价政策不落实,流域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工作难以开发和发挥喀什噶尔河流域是农用水价在全疆最低的灌区,流域水价处于完全被冻结的状态,这种情况不利于节水灌溉的深入开展。水价改革是农业节水的助推器,水价对节水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由于喀什河现行水价太低,起不到节水的拉动作用,导致了农民用水大手大脚,节水意识难以提升;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费收入减少,难以对水利工程进行维修、更新和改造,使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1.2流域灌溉农业用水方式单一,节水效率低。目前可供选择的先进农业节水技术有多种多样,但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条件,当地的条件,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区域水资源和农业节水技术措施的土壤条件。将农业灌溉的节水技术多样化,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应通过节水新技术的引进和普及,不断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从而改善和恢复灌区的生态平衡[1]。

2喀什河流域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2.1要强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管理由于喀什噶尔河流域长期实行流域区域与流域分级分部门分割管理的管理体制,存在体制弊端,缺乏水资源总体规划的统一管理,难以优化和合理配置,从而导致了流域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竞争性利用。因此必须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依法实施更为严格的管理,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宏观管理和保护制度,严格水许可证制度,加强监管。

2.2建立稳定高效的流域农业节水投入保障运行机制喀什噶尔河流域是有名的干旱缺水灌区,自然条件较差,形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灌溉节水型农业需要大量投入资金,对此地方财力难以承受,由于农业节水的投入,实属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投入资金,最大受益者应是国家和社会,因此应当明确中央、地方和受益农户对农村水利节水改造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应承担对农业投资的责任,灌溉节水改造的发展,逐步建立全国性的投资,地方和受益农户投入为辅的稳定、高效的灌区水利接水改造投入保障运行机制。

2.3建立发展灌区农业节水事业投入的政策要制定激励节约用水的奖惩制度,对节约用水的用水户给予奖励,对超额用水和无效用水的用户应当给予经济处罚,对严重者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积极推广和完善“配水到户、量水到户、建帐到户、收费到户”的农村用水管理措施,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区水利的管理,建立和健全灌区农业节水的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用水的“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对超计划用水户实行累进计价收费。尽快启动流域的水价改革,实现灌区农业供水价格按成本到位来推进节约用水。

2.4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灌溉用水的改革加快灌区引进和普及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进程,实现现有灌区的节水型改造,促进灌区用水方式的改革,开发田间节水灌溉,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实用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相结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节水灌溉,推广等依靠用水方式的科技创新加促对灌区农业节水的现代化建设。

2.5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步伐的调整粮食作物灌溉面积的结构,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布局合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和区域化的组织生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灌溉面积,总体规划面积应当遵守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农民的意愿,农民收入不降低成本,从而优化灌溉作物的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情,必须服从灌区农业开发的总体规划;灌区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应当有利于灌区农业的节水改造,有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奔小康。

3结语

水域管理技术范文6

今天很高兴出席*合作“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项目验收会。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对参加项目验收会的中外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给予项目大力支持的芬兰政府和有关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为项目辛勤工作的*专家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对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和芬兰诺瓦集团公司等有关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是为了提高长江流域防洪能力,更好地发挥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防汛指挥作用而联合开展的中国与芬兰技术合作项目。该系统在充分考虑长江洪水特性并结合长江水利委员会多年防洪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防洪调度实时决策和应急响应救灾指挥的现代化管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实现了应急救灾现场指挥;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和水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洪水灾情的实时分析、评估和洪泛区的管理“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作为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了长江中游重点防洪区,并可与长江防洪指挥系统的所有模块和子系统进行数据通讯,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实时传输能力和系统的决策水平,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将在长江流域的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对防洪减灾工作高度重视,*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中国政府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大江大河治理和防洪工程的资金投入,堤防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更加重视发挥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作用,加快了全国防洪决策指挥系统的建设步伐。今年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较大的洪水,由于长江干堤得到加固,防洪指挥系统得到加强,确保了防洪安全,取得了防洪减灾的全面胜利。但是,我们在防洪建设和洪水预警预报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近年来,世界气候异常,暴雨成灾,干旱严重,为历史上所罕见,今年夏季的欧洲水灾就是这种气候反常现象的很好例子。要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必须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快洪水预警预报、应急响应、防洪管理及决策指挥等防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促进防洪管理的现代化,进而实现水利的现代化。

芬兰在信息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与中国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芬兰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功,尤其是在应用空间信息技术对国家资源与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与决策支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涌现出了诺瓦集团公司、雅哥贝利集团公司、诺基亚通讯技术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的信息企业。

在*两国友好往来日益增多、合作关系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中国水利部与芬兰有关单位也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年至*年,水利部利用芬兰政府贷款810万美元,开展了“黄河防洪减灾系统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黄河非工程防洪体系建设,提高了黄河防洪管理和决策指挥的技术水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这次“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项目的实施,是*两国在防洪领域进行的又一次成功合作。该项目引进了芬兰的先进技术,学习借鉴了芬兰的管理经验,提高了长江流域防洪减灾指挥系统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拓宽了*水利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

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政府对水利工作极为重视,将水利放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水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实现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用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的目标,对中国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水利的现代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的现代化,充分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和手段,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水利现代化包括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的现代化,而信息化是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给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防洪问题方面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对加快我国防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除了洪涝灾害问题,中国另外三大水问题的解决,也都离不开信息化。如要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必须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实行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样要治理好水污染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也要建立相应的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此外,为提高流域综合管理水平,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为手段的数字流域管理系统的开发也要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目前,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正在日益受到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级水利部门的重视,步伐不断加快。这为广大国内外信息企业提供了极好的商机。我们计划“十五”期间建成或基本建成包括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等九个重点应用信息系统以及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平台。我们十分欢迎芬兰的信息企业参与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以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水利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合作项目在长江流域的成功实施,对加强和促进两国在水利高新科技领域的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诚挚地希望以本项目的顺利验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双边的合作,*双方围绕水利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增进了解、促进交流,为增进*两国的友谊和扩大*双方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