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的知识点范例6篇

流体力学的知识点

流体力学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关联主义;要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51-06

一、引言

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数字时代。“知识剧增与速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无限来说,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国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现代人更是感慨: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头脑充斥着各种知识,却缺乏必要的智慧:在数据中丢失信息,在信息中漏失知识。在知识中失落智慧。成为一种尴尬的数字生存窘境。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效率,成为数字时代的一项重要能力。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一种对浩瀚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理念与个性化学习的方法,为化解数字时代“信息过载”,整合“信息碎片”的困惑提供了洞见与方法。

二、个人知识管理

(一)个人知识管理(PKM)的要义理解

目前,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美国密西根大学的Paul A.Dorsey教授(2000)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这些是21世纪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这一宽泛的定义描述成为许多定义衍生的发端。

许多学者从逻辑概念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演绎,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个人组织和整合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或知识碎片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的应用,实现个人知识增殖的策略”(Frand&Hixon.1999)。它“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甘永成,2003)。主要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最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等三层含义(孔德超。2003),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学习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学习力和竞争力”(田志刚,2004)。

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文献的分析,以及综合上述各定义,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界定不一。但我们可以聚合其共性方面来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1)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的建构;(2)既关注个体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基础,更强调个体外部知识网络的建立与管理,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及人际关系的管理等:(3)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的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4)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自主学习方式,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对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尤其是塑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对于数字时代的学习者来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资源,人脑存储的容量及连接的速度望尘莫及,一不小心我们就迷失于网络中的信息海洋。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或兴趣爱好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网络,能对海量繁杂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贴上专属“标签”,进行有效管理运用,形成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减轻大脑的认知负荷。

2 获取新知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学习已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个体的内部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分布式的群体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成为与已掌握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的获得有赖于个人学习网络,尤其是丰富多样的人际网络。个人知识管理正是通过整合所需信息过程中建立或强化人际网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获得新知提供平台。个人知识管理可从三种途径促进学习者获得新知:首先,根据个人学习需要或兴趣爱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评价、分析、比较、归类、加工处理、筛选,将客观信息与个体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同化和顺应,内化为自己的主观知识,促进知识的生成,储存于个人知识库中:其次,个人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流动更新。交流与分享是知识流动的基本条件,在交流与分享中。信息或知识得以流动,多样化的观点得以涌现。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组织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第三,将自身已有知识和他人或组织的知识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表达来实现知识创新。

3 促进有效的终身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它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使学习者能持续不断地获得新知,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持续一生地进行学习。此外,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活动,需要学习者较高的认知能力,因而,PKM的实施过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求解、决策、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交流表达、创新等高阶能力,而这些都是数字时代终身学习者必备的学习能力,能够极大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目前,虽然人们对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实际应用或实现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理论的支撑、系统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工具的盲目追求。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个人知识管理诠释的正是一种关联主义的学习活动,许多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方法都渗透着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作为一种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为我们审视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为理解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三、关联主义: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2004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概念。在他看来,关联主义是一种超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适合

解释和指导数字时代学习现象与学习需求的理论。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不再是个体的内部活动,知识也不再以线性的模式获得,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不仅发生在学习者内部,还可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组织、社群或数据库中,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

如果说行为主义的学习隐喻是“强化”,认知主义是“习得”,建构主义是“建构”,那么,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是“连接”。作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在确切定义和解释人们是如何学习这方面,关联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形成网络(network forming)”。任何理论的验证标准取决于它能把该领域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到什么程度,当学习被看做“一种形成联接(创建网络)的过程”时,以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中关于学习的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便会得到很好的解答。

(一)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

关联主义主要有八条基本原则:(1)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2)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3)学习可存在于人工制品(artifact~)中;(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和保持各种连接;(6)能洞察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知识的现时性(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宗旨:(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人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二)关联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于本文的宗旨,我们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从知识观、学习观、能力观对关联主义作如下阐释:

1 知识观

知识能被描述但不能被定义,它是一种组织,并非是一种结构。传统上,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静态的层级和结构,今天,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1)知识的类型:西蒙斯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 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2)知识的分布:关联主义引入网络的概念,认为学习网络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外部世界的各种人工制品(如组织、社群、数据库)中,而这些皆可被视为节点。此外,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现时性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宗旨,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循环流动更新中才能获得精确的、最新的知识,而知识的流动离不开各种工具的支持,因此,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包括: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

2 学习观

关联主义诠释的是一种“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学习观。关联主义认为,知识以碎片化的方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学习就是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的过程。面对数字时代信息或知识的过载,我们并不用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将认知负荷卸载到网络中,正如卡伦·斯蒂芬森所说“长期以来,经验被认为是知识最好的老师。但我们无法经历所有的事。因此他人的经历,乃至其他人,都将成为知识的代名词,‘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

3 能力观

关联主义认为今天有效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和个人能力,面对“知识激增与速衰”提出的挑战,人们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被认为是应对变化所必需的。在关联主义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具备如下终身学习的能力: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决策与创新能力。此外,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等高阶能力也是关联主义下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

四、映射:关联主义与个人知识管理

综合上述对关联主义的分析,反思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与意义,我们发现,无论是关联主义还是个人知识管理都关注个体外部知识的连接与流动,强调个人学习网络的创建、管理与优化,并通过与他人或组织的知识网络进行连接来深化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注重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因此,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关联主义的关照下。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提高个体的知识力与竞争力,塑造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的五个基本要素“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其学习隐喻“形成或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中群体智慧聚合的个人学习网络的建构提供了方法指导,个体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在不断的动态循环中更新完善,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应是在“学习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与建立”,强调对人际、知识网络的建构,即创建基于人际、知识节点的各种连接。学习者应该更加注重于培养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不同领域、观点与概念之间关联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当前知识的掌握。以下,文章将从关联主义的视域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及方法进行阐述。

五、理解: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一)要素

在关联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要素组成,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一旦连通,知识流就在各节点之间传递。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也会是一个连接。因而,在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亦可以分为: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工具。

1 节点

通常,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资源不外乎五种:人际交往资源、个人通讯资源、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资源、个人知识库资源。在关联主义的视域下,这五类资源皆可视为节点。根据关联主义的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还可储存在人工制品中,因而,我们把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际节点。包括学习同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另一类是知识节点,包括各种数据库、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学习网站等等。

2 连接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快速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连接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联,是个人学习网络建立的关键。连接一旦建立,信息、知识便可在各个节点之间传递流动。关联主义视域下个人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

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好友之间通过情感建立的联系,学习同伴通过学习任务或共同的学习兴趣建立的联系,与专家学者建立的学导联系等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个体获取外部知识的连接:(3)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指个体头脑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以及个体已有知识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

3 网络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和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无数的网络中穿行,不断地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生活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适应、连接新网络或学习的过程。当我们获得新的节点,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两类节点通过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网络分为: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人际网络,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这一公理的诠释:个人知识网络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1)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内部知识网络,存在于个体的心智结构中,可通过各种思维导图工具软件绘制概念地图(脑图),使学习者明确学习需要,以便与外部知识建立快速关联;(2)个体外部知识网络,建立在个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认知加工处理来获取新知识。吸收内化为自身内部知识。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4 知识流

知识流动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并且能提升建立网络所需的能力。网络一旦建立,信息、知识流就可在各个节点间流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使知识循环流动,从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创新。因而,知识流亦是个人知识管理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知识是动态的、流动的,拥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只有在不断的流动循环中才能不断淘汰旧的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存储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网络的建立,使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实现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

此外,知识流的流动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有关,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清晰的知识结构,愿意改变固有心智模式,训练思维能力来促进知识的流动。

5 工具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为我们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根据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人际网络与知识网络,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也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类是社交工具,一类是知识工具,如表1所示。

(二)方法

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学习即形成连接、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构视角和方法参照,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相关原理理念映射到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即是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人际、知识网络,实现对各种人际或知识节点及连接的管理、在知识的循环流动中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学习者各种高阶能力的发展。至此,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步骤分为:选择节点,确定知识需求:建立连接,通过各类工具软件获取知识并与之建立连接;组织连接,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存储,将外部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维系连接,保持知识流;利用网络,运用知识:最后通过综合各节点处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

1 选择节点:明确需要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知识管理,因而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就是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差异性与个性化,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明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节点进行选择和过滤。此外。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习得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无法提升你的竞争力。因此,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期望并可以在该领域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

在此阶段,个体可以针对自己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结构或某一兴趣领域运用MindManager、Mindmapper、Inspiration等思维导图工具绘制概念地图,进行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表征,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优势等,明确学习方向,从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期望并可以达到何种程度。

2 建立连接:获取知识

确定了自身的学习方向,也就设置了人际、知识节点的“过滤器”,接下来就是与需要的节点建立连接了,连接的建立有助于我们随时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保持自己不落伍。技术的发展,为连接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际网络的建立,我们可以通过人立方关系搜索网站,了解各领域学者专家之间的联系,找到需要的人,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飞信、阿里旺旺等)或者手机、e-mail、微博及博客等与他们建立连接,并可通过微博、博客、开心网、人人网、校内网、QQ空间等社会性网络关注好友、学习同伴或专家学者的动态,此外,还可通过关注的人际节点,找到“朋友的朋友”。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建立的连接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会交往关系的人数最大值是150人,即150法则。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人际网络的建立,同样也适用于知识网络。一个有效的网络,节点数不宜过多,过多容易产生信息过载,无效信息增多,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浪费学习精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与其他知识节点和人际节点建立连接。

3 组织连接:编码知识

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组织是指按一定目的进行编排、组合,形成有组织的实体,或实体内组成要素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连接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而只是凌乱的、无序的知识碎片。知识只有经过个体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加工处理,按照各节点性质或作用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储存起来,并能随时为自身所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影响组织连接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已有的知识结构: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是组织连接的基础。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建立的有意义的实质性联系,有助于个体消化吸收新的知识,通过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知识。知识半衰期的缩短,更新周期的加快,都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夯实原有的知识基础,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适应外部世

界的变化。以便迅速建立起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的连接。

(2)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心智模式受我们的惯性思维、定势思维以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我们理解吸收新知识、新观念以及做出决策判断等。因此,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心智模式的改善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促进个体消化吸收外界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改善心智模式,所谓“理性思维”,通常指深层次理解知识与运用(迁移)知识时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信息加工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认为,“理性思维”有分析、提问、归类、交流、比较、联系、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发现范型、预测、排序、总结、综合、确证等20种,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促进个体理性思维的发展。

4 维系连接:交流分享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每个人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者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通过各种社会性软件,与学习同伴、专家学者或者组织的交流分享,如通过微博、Blog(博客)发表分享自己的知识、学习体会或经验等,通过QQ、BBS论坛等与学习同伴或组织就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等,这样不仅可以使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更加重要地,还可以使隐性知识社会化,获取更多来自他人、组织或社群的隐性知识,如学习方法、经验、各种高阶能力等。

影响保持和维系个人学习网络中各节点间连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任:彼此信任的节点,信息才会在二者之间流动。一个节点信任另一个节点,它才愿意接受来自该节点的信息,并给以积极的反馈:它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其他节点或专业网络。并融入到专业网络中去。

(2)交流与分享: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便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其他思想。”如果节点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互动,则两者之间的连接将会减弱,甚至消亡,反之,则会增强。因此,积极参与交流、分享知识,才能加强节点之间的连接,保持维系知识流的流动。才能获得并创造更多的知识。

(3)节点价值:关联主义认为,在社会网络中,各种活动中心就是那些建立起良好连接的人,他们能够培养并保持知识流。因此,不断提高自身节点价值,与网络各节点间建立良好牢固连接,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流才会流向你。通过交流分享知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从而也能提升自身节点的价值。

5 利用网络:使用知识

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唯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建立了知识连接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发生了,保存在各种数据库中的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链或知识块,只有将知识表达出来,运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与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创建、管理、维系学习网络,使知识流在连接间保持顺畅流动,最终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6 综合节点:创新知识

创新知识,是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建立的最终目的。通过个体知识的动态更新以及个体心智模式的完善来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分析、归纳、总结其他节点的知识,积极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的表达来分享和使用知识,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从节点的选择,到连接的建立,再到网络的形成,最终在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不断循环的过程,知识流贯穿于整个知识管理的始终。

流体力学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学科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途径

作者简介:徐道炜(1981-),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讲师;刘金福(1966-),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教授。(福建福州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改项目(项目编号:01jg04019、01rp10002)、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YJ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28-02

近年来,就业市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一流大学,高校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基本功能单位,是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以知识为基础和以学科为核心的高校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核心竞争力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

一、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本质

1.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学科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学科所特有的、能使学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其在开展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职能过程中,依托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以学科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术构成以及学科所拥有的其他竞争力诸要素的协同、融合为基础,展现学科所拥有的优势和特色,并挖掘学科潜在的优势和能力而长期形成的。

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五个特征:[3]

(1)价值性。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是学科资源、人才、设备等简单堆积,而是学术资源历史积累、各方面工作长期整合的综合体现,是能够给社会带来超预期价值的竞争力。

(2)稀缺性。学科核心竞争力是学科长期积累与沉淀的表现,是在漫长的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出来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与学科相生相伴,其他学科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学习借鉴、引进人才、自身积累等方式获得,是相对独特、专有的竞争力。

(3)渗透性。学科核心竞争力内化于学科组织管理体系中,渗透到学科各个方面,是整体竞争力的体现,可发挥耦合作用。

(4)可持续性。学科核心竞争力使学科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与学科历史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5)创新性。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是学科相对持久的竞争能力,而非一成不变的竞争能力。在保持和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使学科在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实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2.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学科是最基本的知识集合体,是以知识为基础、传播和创造专门知识的基本学术组织。知识是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没有知识,学科就成了无水之源。格雷・汉默在海恩主编的《在竞争基础上的竞争力》一书序言中指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管理学家伊夫・多兹认为,竞争力不可触知,也不能度量。核心竞争力的普遍模糊特性表明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主要表现为隐性知识所体现的竞争力。

学科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渗透性、可持续性、创新性归根结底都是知识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表现为竞争对手或无法进入或进入成本很高,能使该学科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认为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知识性。

二、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主要在于协调统一信息获取、人力资源、知识以及组织运作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组织的绩效,它实际上是一种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和效益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动态管理,需要配以相应的管理机制、学科氛围和知识共享环境等基本条件才能够有效地管理知识,采集有用的知识并进行加工,进而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创建课题小组、学科团队等形式进一步优化知识共享机制,达到外部知识与组织内部的融合、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升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学科对外部环境的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2.学科加强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有效组织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实现知识资源的互动与共享、融合与升华,提升学科的整体知识水平,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知识始终贯穿于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过程之中。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协调和促进知识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之间流动的过程(见图1),使三大职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更新、提升。图1为知识管理促进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良性循环发展示意图。

三、以知识管理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1.营造知识管理的有利环境,提高学科管理效率

知识管理过程中始终强调知识的共享,这就要求学科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文化氛围,减少知识流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使知识在组织成员间快捷、高效地流动和共享,在知识交叉碰撞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在学科内部创建一种鼓励学习、增强成员间的信任与合作、推动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改革实践和开拓创新的机制。这样的环境中,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巨大的潜能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创造积极性受到肯定,创新的想法得到尊重和交流,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普遍,从而使学科的整体水平得以全面提高,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鼓励学科成员之间交流,提升知识素养

知识流动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流动的过程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科成员在原有知识积累和知识构成的基础之上,对不同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并进一步进行加工改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自身所积累的知识进行融合与升华,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使自身知识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应鼓励学科成员之间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增加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增加学科知识的存量与流量,提升学科竞争力。

3.优化知识交流机制,增强知识流动

知识结构影响知识流动的速度、深度以及广度。用节点表示学科成员,两节点的连边表示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就构成了学科知识交流网络模型。网络中各个节点所代表的知识水平(知识存量)是不相同的,而且知识内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知识流动过程中存在两种最基本的模式:第一种为知识从知识水平高的节点向知识水平低的节点流动,知识水平高的节点成为知识的供给者,而知识水平低的节点成为知识的接受者;第二种模式是节点之间不同知识内容的相互交流。因此,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表现为网络上的知识传播。优化学科知识交流网络的结构,发现其内在特性,找出促进网络间知识流动的有效方法,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4.构建知识网络,推动知识共享

知识网络是基于对知识的管理以及知识需求的需要,每个学科均需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机构建立联系,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共享,从而构成集知识创造、知识整合和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科知识网络结构体系。[4]学科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不同学科相互融合产生许多交叉学科。因此,加强学科之间交流,构建学科联盟,有助于各学科之间优势互补,融合贯通,创造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达到双赢,核心竞争力得到共同提高。

5.建立学科知识创新机制,促进知识可持续性发展

知识是学科的基础,而创新是知识的源泉。要想保持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的创新,保持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知识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更需要相应的知识创新机制。首先,要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科成员创新的激情;其次,在硬件条件上尽可能提供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基金资助、设备保障和生活支持,为人才调动和交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科成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创新中去;再次,建立鼓励知识创新的奖励制度,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成员给予精神上的鼓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广泛开展成果知识交流会和研讨会,利用集体的智慧进一步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保持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四、结束语

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和本质在于知识,而知识管理正是为了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将知识管理引入到学科建设管理之中,对于提高知识流动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促进成员间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加快知识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改革高校管理制度的新观念和新尝试。将知识管理的思想渗透到日常学习、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中,发挥其在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成为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2]刘金福,洪伟,吴承祯,等.资源环境类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3):47-49.

流体力学的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新教材 新理念 新学情

初中物理新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变了旧教材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好、运用好新教材,关键是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要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到实处,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提出基础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必备的物理知识,与此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都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怎样把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用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新教材,弄清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实质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统揽新教材,深入钻研和挖掘新教材,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对新课程理念有哪些明显的体现,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其实质是什么,教材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插图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运用好这些教学资源。

三、准确把握重点,找准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核心问题来设置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目标中确定重点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找准教学难点,就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摆正教师的位置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和参与者。只有摆正了教师的位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会从这些角色出发进行思考: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会有哪些疑惑点?怎样予以恰当的点拨?在什么时候点拨?

下面结合本学期新教材内容“压强和浮力”一章中的“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谈谈对新教材的处理和设计思路。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全过程: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从学科体系来看应该到高中才开始系统学习,在旧教材中属于选学内容。但这部分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在日常生活和科技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新教材中把这部分知识作为必学知识,充分体现了“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知识之后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见过很多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实例,但对其原因并不清楚。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从身边熟知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要让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转贴于

3、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体的压强和流速有关;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现象。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体验由气体的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2)重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难点

使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提出探究问题;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际应用和有关现象的解释(根据学情分析,确定难点)。

(4)教学设计思路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大环节:

①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探究的核心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同时此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发现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

②根据提出的探究问题和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得出结论。

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此环节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因为科学探究需要把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来验证猜想。要使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根据设计的实验来选择所需要的器材。

③联系社会科技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有关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流体力学的知识点范文4

关键字:物理;电磁感应;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学是人们在实验与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它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物理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物理学习过程中,电磁感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是知识的重点,是高考物理命题的热点,且比较晦涩难懂。电磁感应现象与磁场、直流电路、力和运动、动量和能量等知识点联系密切,与这些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在考试中也时常出现,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物理中电磁感应教与学

首先,重视预习,从阅读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教材复习,了解课程要讲授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备课,准备好思考题,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有关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现象”这节之前,教师提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之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主动寻求知识。通过预习这种方式,学生通过完成思考题,掌握教材中简单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教师集中时间讲解重点、难点。

其次,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将物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掌握了实验原理及技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学生通过“电磁感应”实验,学生通过实验,从实验中学习到利用磁场可以产生电流,并且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产生条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技巧,还通过实验验证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掌握本节重点奠定基础。

第三,精讲主要知识,重点突破。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概括,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采用合适的方法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解,对于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讲解的方式,教师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多讲,提高学习兴趣。另外,要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例如,在讲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要联系初中的闭合电路中的导体运动的知识,将其与现在要讲的对比,使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对于一些难理解和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要重点讲授,通过画图等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通过检查,巩固教学效果。一节课结束后,通过巩固练习巩固教学效果。在每章课程结束后,通过提问等引导式教学,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复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二、电磁感应问题分析

物理考试中电磁感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感应电动势(电流)方向的判定和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计算上。掌握分析方法与做题技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掌握理论知识。

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常可以通过图像直观的表示出来,利用图像法研究和处理物理问题,可以找出一些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将文字、语言描述类的物理内容通过图像表示出来。例如,在处理矩形线圈在磁场中随时间的变化类的问题时,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B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线表示,进而对判断感应电流。

滑轨类问题与直流电路、力和运动、动量和能量等知识点相联系,是电磁感应中的典型综合性问题。在分析问题时,要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建立电磁感应这章与以前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力、电、磁综合应用类问题,学生要熟练掌握物理中的力学观点与能量观点,分清与问题有关的各个方面,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复杂问题简化成若干简单问题,然后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和可利用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研究平衡类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建立方程,最后结合电磁感应规律求解具体问题。对于能量类问题,要注意电磁感应过程中的能力守恒及转换,寻找关系,列出方程。电量计算也是电磁感应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可以由交流电中的平均电流求电量,也可以用动量定理求电磁感应中的电量,还可以利用表达式q=ΔΦ/R计算电量。

参考文献:

[1]杜兴利.电磁感应中有关电量的计算[J].时间讲堂,2012.

[2]姚金伟.电磁感应问题分类分析[J].新课堂设计,2008.

[3]韩建路.高考“电磁感应”的备考复习策略[J].教学实践与研究,2011.

流体力学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群 教材体系 学科基础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2010年2月完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年6月公布)和《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1年3月公布)等物流政策相续出台,物流作为新的专业领域和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关注的热点,因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各个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物流管理的学科性质和业务领域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应当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才能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是实现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载体和途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课题。

1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1.1 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专业群的特征是:一是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在教学上各专业可以利用同一实验或实训设施、设备完成各自实训任务。二是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我国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的专业数量和分布并不一定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1.2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物流管理专业群,就是由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物流管理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按照“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可由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6205)、水上运输类(5204)、港口运输类(5206)、经济贸易类(6203)、市场营销类(6204)、计算机类(5901)和电子信息类(5902)的下级子类有关专业进行组合形成。“横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生产物流和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组合形成;“纵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组合形成。究竟采取“纵向”组合还是采取“横向”组合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就业面向和物流服务水平等内容来综合决定。

2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学科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建设主要载体和表现方式, 所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专业教材体系建设,需要我们对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战略管理等内容。由于组成物流学科的知识技能要素很多,虽然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物流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的物流学科研究缺少对物流学科发展的理论构成、发展条件、应用领域、技术手段、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全面研究;二是物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不是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三是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物流技术,使物流各个功能环节共享总体物流信息,把所有物流功能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物流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物流客户服务。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在全社会范围内或全行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具有一定困难,造成各个高校依据各自的资源条件构建自成体系的物流学科,其优点和不足一样明显,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建设具有一定难度。

3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理论研究

3.1 国内现有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韦克俭等在《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6月)一文中,在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提出、内涵和外延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探索,围绕专业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并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张钦在《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2.2)一文分析了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要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以及注重对内容的研究等对策和建议。周艳军在《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探析》(科学咨询,2006.11)一文中认为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前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础;加强教材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建立一支教材编撰的精品队伍,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本保证;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现代物流教育的新时代需求;引进、借鉴国外物流教材的成果和经验,推进物流教育的国际化。杨嘉伟在《高职类企业物流管理模块化教材编写初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三期)一文中认为企业物流管理教材的编写应重点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校规模教学、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编写。应依据高职教育培养定位来合理设置编写内容,既要避免过分强调理论分析与研究,又要防止与社会上短期操作培训相雷同。

3.2 国内现有研究空白

以上有关物流管理群及其专业教材建设的代表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但是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充实。一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内容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导向实施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以岗位技能要求和业务流程为主线的高职物流教育目标体系,以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实用,课程体系规划不合理,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现有教材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没有较好融入现有教学体系。如许多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侧重点在港口物流管理、交通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物流、连锁物流管理(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而没有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和国际物流管理专业,所以相应的教材建设也就没有能够把这些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教育给学生。三是没有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岗位群进行教材建设。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不仅需要物流专业人才,还需要物流信息技术、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和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技能,也需要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如冷链物流知识技能、国际物流知识技能、物流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国际商务知识技能、电子商务知识技能等,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内容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和特色化,必须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品牌专业,而这些目标也需要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建设为载体来实现。四是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调整。高等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都是为物流行业领域或某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专业物流人才,因而物流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因此高等院校要根据本院校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构建相应的教材体系,才能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提高知识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4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框架体系

4.1 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建设一般由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区域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该区域产业(链)所需人才结构的层次与内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下,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的规划与发展定位,使专业群的战略规划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战略要求相一致,实现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产业(链)是为区域经济产业提供相应物流服务的,因此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层次、发展水平、物资流向、货物特性、货运通道和流通方式等内容决定了所需物流服务的岗位群结构和相应知识技能。由物流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条件,可制定相应的物流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规划。因此,由我国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看,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采用“纵向”组合方式,满足我国现行物流行业粗放型发展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采用“横向”组合方式重新建设,以适应物流行业服务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某高职院校为例)如表1所示。

性专业目录(试行)》;(2)2011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外专业名单。

4.2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框架体系

(1)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思路:首先引入物流行业标准,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物流任务为驱动,以物流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然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论证会,把物流管理专业群毕业生从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成熟的经营管理者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实证研究,把经过业务员岗位、业务主管岗位、业务经理岗位等3个阶段完成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转换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对学习领域进行归类和提炼,校企合作编写相应的专业课程教材,培养知识复合型的适用性人才,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2)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系列: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内容是由专业群的组合方式决定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决定了不同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横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内的知识技能的优化与提炼,形成“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纵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知识技能优化与提炼,形成“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不管是“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还是“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按照专业群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基本内涵界定,物流管理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都可划分为三大类,即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构成相应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系列、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教材系列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教材系列。三大系列的具体教材内容构架,不同的高职院校应由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

5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体系建设的建议

综上所述,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内涵界定、学科基础和建设框架的研究探讨,但是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并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才能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优化发展,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5.1 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

目前我国物流前沿热点和先进物流技术往往通过国家政策形式明文颁布、推动实施和推广应用。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冷链物流、国际物流、保税物流、物流信息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体系、集装技术、单元化装载技术、物品编码体系、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托盘共用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和智能交通系统(ITS)等。201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基地综合管理系统、智能集装箱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保鲜技术、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技术、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2011年3月公布《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商贸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城市配送、城际配送、绿色物流、物流模式创新、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其他热点知识技术还有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慧物流运营等。以上这些热点物流知识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把这些物流知识技术纳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知识体系,相应教材体系也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体系才能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5.2 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

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物流越来越强调对物流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以通过物流系统的优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2011年9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制完成的《物流标准目录手册》,共收集了我国已颁布的现行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共计601项。按其内容分为基础类标准(包括术语/导则/图形符号与标志)、公用类标准(包括通用类标准/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标准)、专业类标准(包括冷链物流标准/汽车物流标准/医药物流标准/家电物流标准/煤炭物流标准/粮食物流标准/邮政物流标准/出版物物流标准/木材物流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四大部分,在每部分中又按基础性标准、物流装备、物流技术、物流服务及管理、物流信息进行分类。随着系列物流标准相续颁布实施,目前现存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内容需要根据最新物流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梳理、调整和修改,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也需要相应改动。只有使用融入系列物流标准的教材体系开展教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物流行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5.3 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

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是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在1992年之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出现“物流管理专业”。1992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向教育部提议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经专家论证,教育部同意,1993年北京工商大学成为全国第一家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大学,从那时起开始了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随着我国物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物流业务过程中,导致物流服务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涌现出很多全新的物流服务领域和全新的物流专业技术。原先“物流管理”的专业内涵和发展定位越来越显得模糊,而全新的港口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等已经申报获准开设或准备申报新建招生的相关物流领域专业学科,其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方面比较清晰明确,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其发展前景比较看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和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和适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提高我国物流行业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L芑鹣钅浚罕疚氖枪阄鹘逃蒲А笆晃濉惫婊翁狻侗辈客寰们咧霸盒L厣放谱ㄒ到ㄉ柩芯俊罚ü鸾炭蒲А?010〕8号,2010C203)课题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课题(桂职院[2009]20号,项目编号为092203)交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韦克俭等.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 韦克俭.关于物流定义、分类、岗位技能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科研,2006(3):17-20.

[3] 兰必近.北部湾经济区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7(14).

[4] 兰必近.广西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0.1(1).

[5] 兰必近.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中国电子商务,2011.8(8).

[6] 兰必近.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7.

[7] 兰必近.南宁市物流地产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1(8).

[8] 兰必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发展战略研究.时代金融,2011(17).

流体力学的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默会知识;物流仓储实训;物流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46

物流教育中的技术知识镶嵌于实践活动中,根植于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中,主要是默会知识难以化和符号化。对于物流职业人来说,默会知识是物流职业能力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获得的部分,它通过职业人的行为物化在服务中,根本无法在书本中找到,只能靠个体在实践中摸索、领悟以及和他人在工作过程中随机地交流和切磋来获得。

中职物流仓储实训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物流业的工作中是最长见、最基本的内容,是一名初级物流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对学生物流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起着关键作用。

1默会知识及其相关理论

英国学者波兰尼认为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地图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ZW(]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46.[ZW)]”,波兰尼将其称为明述知识;另一类是“未被表述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ZW(]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6.[ZW)]”,这类知识被波兰尼称为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或内隐的知识,表现为我们自己的一种估的活动,它涵盖多种活动,比如身体活动、心智活动和言语活动。默会知识作为一种活动,是默会能力的体现。在认识过程中,默会能力的运用,就是默会知识。默会能力可以体现在身体活动中,但同时,它也主要体现了智力的各种机能,它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技能。

默会知识作为一种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一定是实践活动中展现、被觉察和被意会的,而且不能为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学徒制传递。

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和明述知识是相对待的,但是两者不是截然相反的。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述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述知识是不可思议的。这表明,默会知识是明述知识的基础,一切明述知识都有默会的根源。

2中职物流仓储实训内容及默会能力分析

物流仓储实训不仅涉及对物流叉车的使用,也会涉及仓库库区规划、货位的使用、堆码、商品出入库、包装等基本业务。下面,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有哪些默会知识。

(1)对物流叉车的使用。物流叉车的使用作为一种技能,本身就是一种默会能力,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货物的安全和人身安全。物流作业中的安全意识和对叉车的正驾驶方法也是默会能力的体现。

(2)对库区进行规划。怎么对仓库合理地划分,使各个区域之间工作协调?这需要分析能力、判断力和经验,后者就是默会知识,也是默会能力的体现。

(3)安排货位。如何对货位进行编号、对固定货物的货位、不固定货物的货位和分类固定货物的货位三种货位在实践工作中的使用,就是默会知识。这是对货位编码方法和原则的具体运用,对货位类型的运用,要结合不同企业以往的货物摆放经验、仓储规划理念等具体的情况,来具体对待。这是很特殊的活动行为,这是一种默会知识。

(4)堆码方法。如何做到货物在堆码过程中的安全、堆码得牢固美观,并且提高作业效率、根据不同尺寸的包装箱采取不同的堆码方法,这其中涉及堆码的技能、分析判断能力。毫无疑问,这是默会能力的体现。

(5)物流单据的填写。填写物流单证、能看懂物流单证、清楚物流单证的流转过程,是对物流单证的具体运用,是对单证的识别、填写方法、物流作业流程等综合性内容的融会贯通。当然也是对默会能力的体现。

(6)包装商品。对于不同类型的商品会选择不同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如何将货物包装得牢固、美观,又能节约包装材料,包装得松紧合适,这其中不仅需要对各种包装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需要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根据以上实训内容分析,中职物流仓储实训内容中,技能、判断力、理解力、领悟力等默会能力在产训中到处可见。

3仓储实训课的教学建议

有效地实施仓储实训课,在着眼于校内物流实训基地时,联姻校外物流企业,同时,实施“学徒制”的教学模式。

31基于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创设默会工作环境

隐性知识是靠默会来获得的,它通常是与特定情境或环境关联在一起,因此不易传递或传递成本

很高。这时,创设默会工作环境就成了首选。默会工作环境是一种虚拟、仿真的准企业环境的工作环境,在这种默会工作环境中学习,可以将仓储实训中的默会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鞯荨PD诘牟执⑹笛凳业慕ㄉ韬筒贾茫从场地的规划,到设备的采购,再到墙面装饰等方面,都要体现企业工作实景的真实性。例如:墙上张贴以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表现的物流企业的精神口号、工作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

32基于默会工作环境,实施默会实践工作流程

默会实践工作流程是将企业中完成一项具体的、典型的工作所经过的工作步骤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它要根植于默会工作环境。例如,设计包含物流企业实践工作流程的实训任务,将各种单一的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每一个完整的工作内容中体会工作的准备、安全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各种默会知识。

在这种默会实践工作流程中,再建立有利于默会知识传播的组织结构,比如小组分组制,学生个体或团队小组可以获得与现实相应的经验。在默会工作环境下,配以默会的实践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物流流程进行虚拟投射,建立学生可以感知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训练。

33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根据默会知识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学徒制传递的这一特点,中职物流专业可以实行“学徒制”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物流企业等场所,由物流企业的一位师傅带4~5位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来传授职业技能,学生借此观察师傅的工作细节、感受师傅的工作态度,培养自己的物流职业态度和素养,提高自己的物流默会能力。

34企业中的生产实践活动

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工作岗位进行实践性学习,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在真实的工作内容和有压力的考核方式下,体验各种默会能力的运用,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在下一次的实践工作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总之,我们要遵循物流默会知识的特点,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教学资源,采取符合物流默会能力传递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默会能力,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