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艺术范例6篇

壮族的传统艺术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1

【关键词】壮族 艺术资源 开发 传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167-02

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特定的现实生活、地域文化等为素材,经过人为地深入加工、创造与装饰,最终形成具有艺术魅力、鉴赏价值的一种文化产品。对于艺术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应该立足于地域性的资源、素材、文化资料等来积极开发与创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开发更多的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广西那坡县是典型的壮族文化聚集区,其文化为艺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素材,也使得当地的艺术教育教学独具特色。

一、那坡壮文化简介

那坡壮族聚居在广西那坡县石山地区,他们以“黑色”为美,整个族群内从年长到年少都着黑布衣。那坡壮族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浓厚的艺术底蕴,例如酒文化、舞蹈文化、民歌等,其中以“民族舞蹈”以及“民歌”最具特色,也颇具代表性。然而,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这种民族性舞蹈与歌舞艺术一直未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开发。因此,壮族的这种文化有待于当地的教育教学系统发挥作用,深入挖掘壮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资源、文化资源,将其深入加工,纳入高中艺术科目教W课程,让当地学生能够了解到地域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并充分吸收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从而让地方资源从学生身上传承下去。这不仅是壮族艺术文化保持生命力所在,也是丰富与充实艺术学科教学的根本途径。

二、基于壮族文化的高中艺术资源开发策略

当艺术被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时,艺术就多了一个学科身份,是一门蕴含着文化资源的学科,艺术学科的文化性、艺术性都值得学生学习、吸收与发扬光大。然而,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需要被挖掘,艺术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中都拥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化、文明,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就可以当作一种艺术资源,将其充分挖掘、加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纳入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让一个地域内的艺术教育独具特色,不仅有利于地域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利于培养民族艺术人才,让地方特色艺术不断发扬光大。因此,地方教育教学系统为了优化艺术学科教育,首先应该充分开发地域性文化资源,挖掘地方艺术资源,为学科艺术教育创造条件。

地方高中学校要将地域性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专门的任务来抓,科学采撷艺术资源。

首先,应该尝试着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相融合,让壮族文化中的艺术气息、文化气息融入艺术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那坡壮族独有的特色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会壮族的民族舞蹈与民歌,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地域文化中,汲取那坡壮族艺术文化的营养,这样才能使得高中艺术教育更有价值和意义。

其次,壮族文化艺术的再加工。民间的文化或艺术为高中艺术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资料,然而,要想让艺术真正走进教学课堂,就要对艺术进行再加工。例如,那坡壮族舞蹈的理论化诠释、民族歌曲的谱曲成章等,要将这些形成文本型材料来编写到艺术教材中,成为一种学生和教师都可触摸的文化素材,这样才能使高中艺术教学有所依托。

最后,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以那坡壮族文化为背景的高中艺术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的开发,又要强化实践训练,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来不断地思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实训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双重本领。

三、基于那坡壮族文化的教育传承策略

(一)教好那坡壮族舞蹈

1.获取原生态舞蹈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那坡壮族舞蹈文化在面临着各种内外的冲击,这就需要教育科研人员深入挖掘那坡壮族的舞蹈原生态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史料记载查询与记录等方式来获取那坡壮族原汁原味的舞蹈文化,保护其完整性、民族性、原生态性,这样才能为那坡壮族舞蹈教学创造条件。

2.艺术文化教育与那坡壮族舞蹈教学的互动。民族舞蹈艺术要想融入艺术教育教学系统,少不了文化教育,也就是说艺术文化教育和那坡壮族舞蹈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要求高中艺术教育课堂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学习那坡壮族的舞蹈文化,如那坡壮族舞蹈的历史、发展过程、演变过程以及风格特征、民族特色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舞蹈训练,使他们学习并掌握那坡壮族的舞蹈动作、技能等。

3.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将其应用于高中艺术学科教育教学中,必然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相互融合渗透。这就要求高中艺术教研团队既要深入研究那坡壮族舞蹈文化的深刻内涵,又要注重技能、技艺性的锻炼与实践。应该尝试着将那坡壮族舞蹈中的多种舞蹈形式有取有舍、有主有次地融入艺术科学教学中,例如黑枪舞、团结舞等都比较符合中学生年龄段的学习要求,能够带动学生努力学习,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

在舞蹈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地巩固并充实文化理论,例如开设那坡壮族音乐课程、民俗课程、历史文化课程等,利用这些理论来辅助学生去深入了解并掌握那坡壮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理论、实践双向结合的基础上来掌握那坡壮族文化。

4.“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那坡壮族舞蹈属于一种民族性、民间的舞蹈艺术,舞蹈源自民间,有其生根、成长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要想将那坡壮族民间舞蹈真正地引入高中艺术教育课堂,教师就要尝试着在课堂与民间环境之间架设桥梁,也就是要建立艺术教育课堂与民间舞蹈环境之间互动沟通机制,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来让课堂中的学生充分感受、体会那坡壮族舞蹈的特色、内涵,又能让那坡壮族民族的舞蹈文化真正带入艺术教育教学的课堂。

首先,引进舞蹈学者。高中艺术科目教育科研部门应该面向那坡壮族文化群体引进民间舞蹈艺术人才,让他们从事艺术教学、教育,为整个高中艺术教育教学课堂带来纯正的那坡壮族舞蹈艺术,同时,也提倡招收民族学生,使他们参与辅助那坡壮族舞蹈教学。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民族间的融合,达到多民族间的互动交流。

其次,走出校园,走进那坡壮族文化群落。高中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走进那坡壮族的生活圈,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味那坡壮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走进那坡壮族族群体真正的舞蹈氛围,跟随他们学习舞蹈,这样就能将那坡壮族的民族文化与舞蹈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练好那坡壮族民歌

民歌是那坡壮族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那坡壮族有着属于本民族的民歌特色,甚至已经将民歌融入平常的现实生活中,部分民歌甚至被收录到民歌集中,成为民族艺术的瑰宝。这些珍贵的收藏和记录为高中艺术资源的开发与教学创造了有利的资源条件,教育教学系统可以将这些宝贵的收藏、民歌纳入高中音乐教学课堂,让那坡壮族民歌成为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一部分,使学生参与到那坡壮族民歌的吟唱与表演中,通过理论性的教育、实践性的引导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感受那坡壮族民歌的特色与特征,体会其中的旋律和韵味。

学校也应该尝试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歌教育教学形式,例如校内组织合唱团,专门负责那坡壮族民歌的合唱表演;借助特殊的时期或节日来举办那坡壮族民歌文化节,通过文化节来组织本校与外校之间进行那坡壮族民歌比赛,对于比赛喜得成绩的选手给予奖励,通过多种形式来丰富那坡壮族民歌的传唱与传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那坡壮族民歌文化学习中。同时,也能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培养出优秀的民歌人才。

学校日常教学中,应该努力把那坡壮族民歌融入教学课堂,引а生演唱原生态的那坡壮族民歌,并多观看一些实体录像,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双方面感受到那坡壮族民歌的风格与魅力,从而能够从审美、观赏的角度来接受一种文化,不自觉地融入那坡壮族文化中去,让民族艺术借助教育教学体制得以发展,让那坡壮族文化在更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

总之,高中艺术教学需要先进资源的支持,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十分重要,那坡壮族民族艺术为高中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了素材与资料,有效地推动着高中艺术教育的发展,高职艺术教学中要科学地吸收、引进那坡壮族文化,学会灵活利用与掌握那坡壮族艺术,从而支持自身的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庆红.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2]简圣宇.“黑衣壮”民歌文化传承问题思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4)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必要性;靖西壮族织锦技艺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关注的热点。传统的保护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非遗保护。寻求科学有效的保护路径成为政府部门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人提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

一.靖西县概况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是大西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县境内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素有“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之美誉。该县总人口60多万人中壮族人口占99.4%,是中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是南壮文化的腹地。南路壮剧、壮族南派山歌“诗”、古老宗教史诗说唱艺术“末伦”以及壮族歌墟均流行于此。靖西壮族妇女勤劳智慧、心灵手巧,佳丽厚重的壮锦、制作精巧的绣球、朴素的蓝靛土布扎染和绚丽的绣花鞋成了这里有名的壮族民间工艺品。这一切形成了韵味浓郁的壮乡文化腹地。

二.壮锦概述

作为全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精品,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本地木制土织机手工精编而成。它工艺风格独特,种类齐全,图案丰富。据调查统计,壮锦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壮锦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非常悠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壮锦艺术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一样,传承面临危机。对壮锦技艺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保护性旅游开发无疑是当前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的一条重要出路。

三.靖西壮族织锦技艺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一)靖西壮族织锦技艺面临的现状:历经千年发展的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与其他传统工艺门类一样出现了传承危机。笔者在深入了解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发展情况后,发现目前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不少难题:1.生存环境受到时代冲击。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致使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2.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一方面,历史上壮锦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终身不嫁或吃斋妇女少了,织锦者日益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青少年一代对织锦的兴趣越发淡漠,织锦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致使织锦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3.营销市场被动。整个壮锦市场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即坐在家里等消费者,没有主动冲向市场,缺乏活跃的产业经纪人。(二)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价值分析:壮锦在壮族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幅壮锦,绝不是单纯的纺织工艺品,它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缩影,具有丰富的价值。笔者认为,对靖西壮锦技艺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这些价值的一项重要手段,壮族织锦技艺自身特有的这些价值正使其具有了旅游价值,这也是靖西壮族织锦技艺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1)审美价值。作为传统艺术珍品,它精美高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是不错的旅游纪念品。从旅游需求角度看,壮族织锦技艺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愉悦身心的旅游体验,也可以满足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收藏品的旅游心理。(2)文化价值。壮锦技艺作为壮族优秀文化遗产,渗透着壮族的文化乐观精神。对壮锦保护开发,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在遗产旅游中,文化价值是核心,也是游客观赏和体验异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独特的文化价值正能符合旅游者求知求新、体验异域文化的旅游追求。(3)经济价值。随着靖西壮锦文化品牌的打响,很多生意自动找上门,壮锦企业效益越来越好。更多人慕名来到靖西,促进了地方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壮锦旅游产品的开发,这一切都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经济价值显而易见。

(三)旅游开发对壮族织锦技艺保护起到的积极作用

1.旅游带来大量的观赏者和参与者,使传统的壮族织锦技艺有了经常得以展示的机会。这种展示给传承者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精神鼓励,进而会为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通过旅游展演,吸引更多人了解进而喜爱壮锦技艺,这也是拓宽传承空间的一种体现。

2.旅游开发可以为壮族织锦技艺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主要依靠国家专项拨款,而国家拨款有限,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将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不仅利于织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可谓一举多得。而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将参观门票等旅游收入利用到壮族织锦技艺保护当中,从而使得保护工作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

3.旅游开发利于靖西壮族织锦技艺文化内涵的发掘,让民众对民族文化有更多了解,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增强,保护意识自然得到增强。此外,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尝到甜头,自然会加大力度保护非遗。而当地居民也在旅游开发中增加了收入,认识到民族文化是他们的财富,民众文化保护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3

引言

壮锦是壮族人民用色彩斑斓的丝绒和棉线纺织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它凭借历史久远,以其别具一格的织法,形成图案独特与结实耐用而闻名。早在宋代,就有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赞记载:“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成南方之上服也。”到了明清时期,受到蜀锦和云锦的影响,逐步大规模生产,日益精美。几百年的时间里壮锦流传能下来没有间断,必然有它的魅力所在。今天的壮锦每副的颜色大致在六、七种左右,保留了壮族人用色上的浓郁的民族特色。大部分专家学者把壮锦同蜀锦、云锦、宋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民锦。近年来人们开始注重对当地文化的审视,加强了本土文化的信奉,设计师们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在对广西本土文化中的壮锦的纹样特征、色彩运用及发展规律研究,试图融合到现代设计当中,去体现和突出壮锦的设计理念,使其富有时代精神。

壮锦纹样的个性特征和动态特征

1.壮锦纹样的个性特征

(1)纹样样式

壮锦的制作沿袭了传统的方法,起初壮锦的生产都是制作者自己在心里打好腹稿,把大自然中的景象如山、水、花草、果树、鱼虾、鸟兽等以及想象中的龙凤,经过加工提炼,独出心裁的设计,表现出壮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吉祥如意、幸福美满之意。传统沿用的纹样有云纹、雷纹、弦纹、太阳纹、凤鸟纹、寿纹、蛙纹、神杆纹、回形纹、同心圆纹、方格纹、羽状纹等等。

壮锦构图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常见的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编制方法,均匀中富有变化,清晰明朗;二类是多种的几何图样形成复合图形,几何纹样作为地纹,各种写实的具体动植物图案为主,主次分明、对比强烈;三类是大小不同的几何纹样相互穿插,各种几何造型、粗细不一的线条相互排列组合,布局恰当繁密而不乱的效果。大体来讲壮锦的构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用大量的几何纹样抽象装饰各类写实的动植物图案,整个图案变得标准和图像化,是图案的抽象表达,有一种几何规范后的韵律在其中。

(2)色彩运用

在织锦的发展史上来看,各种艺术织锦的经历过从简到繁的多彩世界,壮锦也是这般,从原先的素锦的形式上慢慢转变成绚丽的彩锦,彩锦的出现使壮锦有了一次飞跃并推向新的高潮。壮锦在色彩的使用上面丰富而统一,但仔细数实际上用的颜色并不多,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错觉呢?巧妙之处在于即分散又集中的色彩布局,恰当好处的对比关系。色彩往往是暖色为主,如红、黄、橙等,有时一幅壮锦中同时出现几种暖色,并占大量的比例,给人视觉上带来温暖、温馨、热情的感觉,充满了热情、乐观、积极,这正是壮族人民精神层面的反应和审美情趣,不受任何的约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自行搭配织锦,同时,也可以看出壮家艺人对色彩对比的完美运用,在众多的暖色搭配上少许的紫、绿、蓝等冷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常常会出现红绿搭配、黄紫相间。因此,壮锦给人们带感受不会是清新淡雅或者金碧辉煌,而是对比鲜明和色彩浓郁的特点。

2.壮锦纹样的动态造型

图案广义上是指为了对某种器物的造型、色彩、纹样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所制成之图样的统称。正如庞薰所说:“图案工作就是设计的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装饰可以使我们的生活空间绚丽多姿,生活环境得到美化,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美得欣赏能力,在实际中创造更多的美。壮锦纹样一直伴随着社会进程、人的审美能力和要求向前发展。壮锦的编织是彩色的纬线起花,素色的经线与纬线交织形成平面几何的直角关系,方便用来编织抽象的简洁纹样,基于这种手工艺的织造方法,故织出来的图案都是无数直角变化而又延伸,规整富有装饰味。壮族人民是如此迷恋几何纹样,与所生活的地域性文化氛围相关联,广西的生态文化除壮锦外还有绣球、铜鼓、花山壁画等,在早期的壁画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在处理人物的手法上采用了高度概括和变形,人体的部位用不同的几何造型替代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或粗细不等的线条表现,经过归纳的人物形象所要表达动态特征明确而有力量。这不正是与壮锦有着共同的特点嘛,不论是壁画,还是绣球铜鼓,乃至壮锦艺术,他们都是壮族人民心灵的自由创造。

壮锦纹样的重组展现

壮锦纹样是高度概括、精炼的图案语言。现代室内设计中对壮锦纹样的运用,是对我国传统装饰艺术发扬和继承,其浓烈厚重的意境有着丰盛的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方法。

北京人民大会是我国的会议中心。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传达着广西十二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各个民族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善良勤劳,广西厅的设计展现铜鼓和壮锦尊贵华丽的效果,显得时尚、典雅、气势宏伟,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组合,壮锦纹样和绣球水晶灯融为一体,形成了天地为一,地毯壮锦纹样和天面的藻井纹样相呼应的符号,隐含了十二个少数民族和谐共处,很好的运用了广西本土文化元素。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对壮锦图案的再创作的过程中,适当的改变这种浓艳,通过对称、对比、多样统一等手法,让其更加经久耐看。

广西百色科技文化中心的室内装饰是以壮锦为主要元素,提取壮锦中菱形、方形等图案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壮乡特色,接着用壮锦的美丽图案、传说用于会场景观的设计之中,此外采用壮锦传统纹样来分割场地的地面和草地区域,至于幕墙采用镂空铝板壮锦纹样,给整个室内装饰包上了一层美丽的壮锦华丽衣裳,展示了城市精神面貌,体现了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有时可以把颜色单纯齐一,只展现壮锦的纹样中的各种纹样,突出壮锦纹样的造型美,让纹样自己来述说设计理念。如广西艺术学院的墙上装饰就是采用白色石材的天然材料,以立体的浮雕感觉来展示壮锦纹样。

壮锦纹样在室内装饰的运用方法

近年来,全球化出现对东方潮流和新古典主义的流行,它又重新挖掘出我们中国文化的情脉,作为设计者来说,有必要提倡传统文化的元素,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同时引进西方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韵味而兼具时代感的室内设计。西方设计界是这样认为道:“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可见随着对室内设计的认识,把传统纹样延续到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它将会越来越明显的受益于有灵性的人们。壮锦纹样作为一种设计元素,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被广泛的应用于室内设计中,设计者之所以乐于运用有一下几种原因,第一,壮锦纹样有无穷的魅力。基于民族因素,广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样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壮锦纹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第二,壮锦纹样是很好的装饰元素。可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采用现代的装饰材料,传统的壮锦纹样过度修饰,使现代材料具有新的意味形成历史悠久与现代高科技的强烈对比;第三,有一定的实用性。在室内设计中实用和美观的设计师设计的目的,用壮锦纹样做地板装饰时,可做成石雕状即起到装饰又能划分区域,富有立体感的装饰还能起到防滑的作用。从传统氛围中显示出来的壮锦纹样,不仅延续了传统纹样,而且充分的展现出持久的生命活力,在室内设计中适当的运用吉祥纹样,可以为现代室内设计添加新的设计想法和表现手法。

要将壮锦纹样在室内设计中活灵活现的运用,首先必须对它的内涵有所了解,对其象征符号和造型形式有对应的领会,才能从中得到灵感和创新的启迪,才能使壮锦纹样的内涵有所深刻的得到发扬。我们常常采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如提炼简化将壮锦纹样中精华的部分加以提取并进行艺术加工,其原则是可以失传其型不可失传其意;或者是打散重新组合,将壮锦纹样元素拆分,取其中一小部分进行重新设计组合,使之以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展示,合理地在现代室内设计的运用,是对历史文脉与现代设计的接轨;其次是变形变动将人们原本熟悉的纹样加以概括或变形,成为某些典型的象征符号和和象征意义,更加具有装饰韵味。

设计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分解、加减、重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如空间各大界面所采用的石材镶嵌、瓷砖地板、地毯、墙纸等都是壮锦纹样的载体。壮锦纹样不仅可以存在在二维形式的壮锦,采用新材料、声光电热等现代方法,转化成三维形式与结构融合为一体,给与其一定的厚度形成立体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具体运用壮锦图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用壮锦纹样的直接装饰

壮锦纹样有丰富题材,如人物、植物、动物等,并具有很多美好的寓意,如植物中有、牡丹、石榴有长寿、圣洁、多子多福的象征,根据主题所要表达意境、环境的不同而施以几何变形处理,赋予人们不同的美感形式、装饰性强的效果。其次,将壮锦纹样直接运用到室内设计的空间进行装饰,可以提高空间的档次,强化民族特色。另外,壮锦纹样以简单的几何造型为主,造型丰富,形式感突出,直接运用其造型加以处理,如进行浮雕或取其轮廓,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造型。在室内设计中,壮锦纹样的几何造型与现代空间的简约不谋而合,通过绝妙的设计,可以传达出别具一格的现代感。壮锦有的图案类似于马赛克的效果,如果用马赛克的形式来表现壮锦这种织制特征,显示出新的设计气息而又不显得土气。或是在传统的隔断上,由纸或者绢类材料构成的半透明隔断,材料表面有抽象的壮锦纹样,光线可以透过形成一种半明半昧的气场。

2.采用新技术对壮锦纹样的运用

在当代快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手段相继出现,壮锦纹样可以以此为契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材料和技术上的更新或在创新。绦环板与裙板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便于雕刻各式各样的吉祥纹样,形态上适度的简化,既有传统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白天室内以自然采光为主,晚上则以人工照明为主,可以利用光线在天棚或墙壁上形成壮景纹样的灯光效果,确保室内敞亮,通过灯光来增加空间的层次,烘托气氛。以壮锦元素做成镂空的铝制材料的隔断既可以分割出两个独立的区域,又可以起到美化家居,艺术与品位的相结合显得有生气。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完美的表达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烘托了室内环境的气氛,体现个性化的装饰性作用。

结束语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4

组建“勒庆乐”传承壮族文化

2011年,黄天恒从武鸣县文化馆退休,退休前他担任文化馆馆长,同时是中国华人音乐协会理事、广西合唱协会理事、广西音乐协会会员。黄天恒对壮族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并且十分热爱,把培育壮乡艺术人才作为自己的职责,把保护和传承壮乡文化当作自己的事业。为此,他毅然放弃了清闲的退休生活,加入到庆乐小学“勒庆乐”艺术团队伍中,担任指导教师。他告诉记者:“庆乐小学是壮汉双语教学学校,是壮文化传承的窗口学校。2011年,学校产生了组建艺术团的想法,但由于没有专职音乐老师而未能组建起来,我听说后就主动请缨了。”

艺术团组建之初,黄天恒碰到了不少难题。一方面,由于他教学比较严格,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一方面,因为现在的学生比较钟爱流行音乐,原滋原味的山歌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还有的学生担心影响学习,因此不少学生打了“退堂鼓”。这让黄天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不久之后,他把原来枯燥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游乐场”:讲故事比赛、唱壮歌比赛,还有各种壮族传统游戏……学生在玩中逐渐对壮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兴趣被逐渐激活了。

黄天恒还抽空辅导学生的功课,消除学生害怕影响学习的担心。该校三年级的学生黄文(化名),各学科成绩都不理想,由于害怕艺术团的各项训练会占用学习时间,刚进团不久就产生了退出的想法。黄天恒了解情况后,多次找来黄思想工作,平时还手把手辅导她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黄文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有一次测试拿了全班第一名。在今年的武鸣县“三月三”歌圩山歌擂台赛中,她还荣获少年组一等奖,实现了“文”“艺”双丰收。

在“勒庆乐”艺术团里,像黄文这样在黄天恒帮助下获得“双赢”的成员不在少数。该艺术团的学生表示,参加艺术团后上台表演的机会多了,胆量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也增强了。黄天恒还经常与他们谈论学习方法,他们学习起来更有劲了。尤其是黄天恒创作的壮族文明礼仪山歌,让学生在传承壮族文化的同时,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经过一年的努力,庆乐小学“勒庆乐”艺术团的演艺水平逐渐提升。2012年9月,该艺术团参加“201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歌台”的演出,38位小成员在武鸣县文化广场倾情演唱壮语版《友谊地久天长》,让同台表演的外国艺术家和观众耳目一新,全场领导、嘉宾对此称赞不已,媒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据庆乐小学校长覃志忠介绍,为了这次比赛,黄天恒连夜加班将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友谊天长地久》改编成壮语歌曲,然后用一周的时间亲自指导学生演唱和表演。

演出的成功让黄天恒更加坚定了传承壮族文化的信念,他告诉记者:“壮族山歌是壮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几乎包含了壮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组建这样的艺术团,从娃娃抓起,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出力

庆乐小学是武鸣县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一直以来,该校以“传承壮族优秀文化”为切入点,致力于引领师生学习与弘扬壮族优秀文化。但过去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传承思路,尚未形成教学的特色。

黄天恒到学校后,有多年文化工作经验的他敏锐感觉到,按部就班地开展民族文化建设,难以收到教育学生、传播文化的效果,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学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品牌,达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为此,黄天恒对当地的民族风俗做了详细调研,并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写出了一份调研报告。他的调研引起了庆乐小学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在多次商讨之后,该校决定以举办壮族文化传承活动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并由黄天恒具体负责。

在区内较早实现山歌进课堂,是庆乐小学壮族文化传承活动的重要举措。黄天恒经常与其他老师一起去实地采风,收集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并按生活、历史、婚嫁等分类对这些歌曲进行改编、创造,然后传授给学生。他还与其他老师一起将《壮族师公舞》等具有代表性的壮族舞蹈进行收集、改编,汇编成校本教材,让壮族艺术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得以更好地弘扬和发展。

为丰富壮族文化传承活动的内容,2013年年初,经黄天恒的努力,庆乐小学“原始农具陈列室”终于成立了。在他的倡导、动员下,师生、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了近300件原始农具,分别注明了名称、用途,然后陈列在室内,学生可以随时观看,使该陈列室成了当地壮族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不久之后,黄天恒提议建设的以种植当地中草药为主的“壮乡百草园”也相继建立起来,目前园内已种植有100多种壮族同胞常用的草药,每种草药都详细标注了药性、用途以及注意事项等,每到课间,这里就成了学生们学习草药知识的乐园。

取得一定成绩之后,黄天恒又忙着起草《庆乐小学传承民族文化活动方案》,他说:“有了活动方案后,建设工作就更加系统了。”在他的提议下,庆乐小学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一批能系统掌握壮族歌舞、乐器的学生,还计划建设校园民歌广场、民族文化长廊、壮民俗陈列馆、大型原始农具自然景观和壮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努力把学校发展成为一所集教育科研、民族文化交流、培训考察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民族特色的示范学校。

培育壮乡艺术接班人

2012年7月26日,“勒庆乐”艺术团成员罗樱华代表中国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来自美国、日本等21个国家的少年儿童参加了此次活动。罗樱华演唱了由黄天恒创作的壮族山歌《杯杯酒都甜》,婉转的歌喉、深情的演唱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壮族山歌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现在一谈起罗樱华,黄天恒脸上就流露出自豪。多年来,他始终把培养像罗樱华这样的壮乡艺术接班人作为己任,他说:“2003年以前,我就想着找几个能传承我们壮族山歌的苗子。”经过他不懈地寻找,罗樱华出现了,被媒体誉为“山歌王子”的潘龙海也出现了,这让黄天恒很兴奋,“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一样”。

潘龙海自小对壮族山歌情有独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黄天恒。经过一番交谈后,黄天恒发现他很有歌唱天赋,于是把他收入门下,从发声、运气等基础技巧对他进行训练,并逐渐深入,促使他的山歌编唱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熟练掌握了武鸣县各路山歌的唱法。2011年8月23日,潘龙海凭借新颖的道具、出色的表演和天籁般的歌声,在“大地飞歌・2011年中国联通杯民歌大赛”赛淘汰赛中成功晋级20强,引来了媒体的关注。后来,他还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是武鸣县唯一一个到该学院专攻山歌演唱的学生。

为了培养更多像罗樱华、潘龙海这样的学生,黄天恒不计辛劳,付出了大量心血。由于家住县城,黄天恒每天只好乘坐公交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但他从未落下过一节课。每一节课他都精心准备,从基本的发音方法和基本的舞蹈动作开始教授,待学生打好基础后逐步加深教学难度。如今,他的学生不仅能熟练完成常规的教学训练,有的学生还能自编自创新的舞蹈动作。在他的带领下,“勒庆乐”艺术团的规模逐年扩大,成员人数由原来的12人发展到了40多人。不仅如此,黄天恒还经常到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指导排练,培养了一大批民间艺人。

黄天恒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保持活力的源泉。要想我们的民族之树繁荣茂盛,就要从孩子抓起,不断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者。”黄天恒的艰辛付出,不仅壮大了“勒庆乐”艺术团,也为他赢得了不少荣誉:他创作的作品入编《魅力武鸣》民族教育地方课程教材;歌曲《情满五色糯米饭》在全国中小学校校园影视作品比赛中获银奖;“勒庆乐”艺术团表演的纯壮语原生态三声部民歌《太阳爬上山》荣获自治区标准壮语才艺比赛第一名;壮族酒歌由广西壮文学校的老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欢乐一家亲”比赛中演唱,荣获金奖。2012年9月,由于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黄天恒光荣当选为“2012年感动中国艺术人物”,中国艺术学会还决定为他出版《中国艺术功勋人物・黄天恒专刊》。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5

(一)政府主导机制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关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大事,这决定了该举措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政府化行为。因此,壮族乡村传统工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研究、创新等整个过程都应以政府为主导。当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扩张的能力十分弱小,其组织形式普遍处于原始状态,表现为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结构单一、关联度低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市场指导。市场是乡村传统工艺品的发展载体,也是其生命力的体现。目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市场的开拓是广大壮族乡村村民颇为关注的问题。对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因为村民们只有在了解市场动向的前提下才能及时调整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受社会历史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目前壮族乡村民众的信息交流渠道相对狭窄,加之村民整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仅依靠村民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对传统工艺市场的调查与评估。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传统工艺市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及有关单位对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进行正确的市场指导。2.活动支持。壮族乡村地区普遍具备“文化丰厚、民风淳朴、风景宜人”的特性,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就素有“风景小桂林、气候小昆明”美誉,近年来有关调查结果充分显示,旧州的自然环境、文化遗存、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仍保存在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中,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底蕴深厚、不断发展的文化整体[2]。壮族乡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政府在当地举办相关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地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以“文化搭台”的形式实现“经济唱戏”的目的,如通过举办绣球文化旅游节、绣球文化艺术节等吸引专家来调研、商人来考察、游客来观光,节庆带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势必为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赢来商机与生机。3.资金帮扶。资金紧缺是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桎梏,也是目前当地农民无法自行解决的难题。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积极适当的资金帮扶,既要安排必要的研发启动资金,也要兼顾广告宣传、技术培训、技艺保护等方面的费用资助。对于资金的来源,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应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采取投资与受益相挂钩、民办公助等原则进行多渠道筹集。此外,还可借助乡村的传统信仰文化组织相关民俗活动进行社会募捐等。

(二)民众参与机制

扎根乡土、依附自然的乡村传统工艺是源于乡村、基于乡村的草根文化。广大乡村民众是乡村传统工艺主要的创造者和传承人。离开乡村民众的广泛参与,乡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将无从谈起。为此,应该注重落实民众参与机制,通过激励、抢救、带动等方式充分利用乡村民众的力量推动乡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1.激励创业。为了树立乡村传统手工艺人的信心,激发其创业热情,进而壮大乡村传统手工技艺的人才队伍,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应该着手组织建立乡村手工艺人档案,收藏他们的作品,同时组织策划相关活动,如乡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竞赛、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品牌创新人物评选等活动,通过设立相关奖项和颁发证书,使人们树立尊崇乡村文化艺术的人才价值观,激发人们在手工艺产业方面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积极推荐农民艺术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让乡村传统手工艺人的技艺及成果得到肯定,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业信心、激发创业热情。2.抢救人才。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文艺家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3]对于壮族乡村绣球技艺,乡村传统手工技艺能手往往是绣球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绣球产业化开发的主力军,但一些手工技艺能手多是年迈老者,年轻能手寥寥无几,如不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必将造成“人走技失”的局面。例如,最具特色的旧州绣球绣制工艺“堆绣”,目前只有极个别老人掌握,24股的堆绣技艺目前已经失传。而从总体上看,旧州年轻一辈绣工的技艺与老一辈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见,抢救技艺人才势在必行。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鼓励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跨代传承,如动员开展家族(庭)式传承,即鼓励祖辈与父辈将技艺传给子辈与孙辈;组织实施师徒式传承,即乡村传统工艺协会通过办班培训或通过资深艺人招收门生,将技艺传给学员或学徒;等等。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及时深入采访年迈的乡村传统工艺能手,通过调研—整理—归档等程序,建立乡村传统工艺能手的资料库。3.带动学习。目前,乡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部分义务教育学校不达标,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以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为例,目前当地村民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或初中水平,其薄弱的文化基础及思想意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旧州绣球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如巨型绣球的制作,巨型绣球的造型设计涉及代数、几何等知识,球体的巨幅图案也需要更高的设计、绘画与刺绣技艺,而当地大多数手工艺人因缺乏必备的知识,所以对绣球制作显得力不从心。对此,当地有关部门可以针对绣球生产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通过文化培训等形式对当地民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带动民众学习。

(三)专家指导机制

实践证明,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开会研讨、撰写论著等方式,对乡村文化进行针对性、全方位研究,既有助于人们了解乡村文化的个性特征,继承发展和开发利用乡村文化,又有利于对外宣传,提高乡村文化的知名度。构建专家指导机制,应该落实以下两点:1.创设研究平台。所谓的“研究平台”,一是研究基地,如依托专项试点项目建立的“政府主办”式研究基地、由政府联合科研机构或高校共建的“官学合作”式研究基地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自身研究需要自行选择某一乡村作为研究点的“民间自办”式研究基地等;二是生态博物馆或生态保护区,如2005年在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建成的壮族生态博物馆,这为专家学者研究旧州壮族绣球手工技艺及其保护开发提供了平台;三是经济文化示范点,如2008年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被文化部选定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为旧州绣球技艺的保护开发创造了积极的环境。2.实施对接指导。研究成果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智力支持的作用。对于乡村传统手工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接指导形式:其一是“专家—民众”形式,即专家启动其研究成果直接指导乡村民众;其二是“专家—政府—民众”形式,即专家把研究成果提交当地政府,再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指导乡村民众;其三是“专家—企业—民众”形式,即专家把研究成果转让企业,再由企业通过培训等方式指导乡村民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旧州绣球为代表的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开始走向市场。受其所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仍然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生产和销售均有待改进与提高。要打破当前的发展桎梏,应该启动创新理念,着手对“产”和“销”问题进行调整。

(一)生产策略创新

目前,绣球产业的开发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敏锐观察与理性分析,这导致绣球产品的生产缺乏针对性,商品种类相对单一,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绣球产品的销售面,制约了绣球产业的发展。要解决以上问题,最主要的应该从绣球的功能入手。从文献资料看,绣球最初是壮族男女求偶传情的产物[4]。以绣球传情求偶的习俗至今在壮乡仍有所保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代的更替,当今绣球已不仅是壮乡男女的爱情信物,更多情况下还可以充当多样化的商品角色。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了解并拓展绣球的现代功能,有针对性地对绣球进行分门别类的加工制作,例如可生产成双结对的“情侣用品”类绣球、囊括挂饰、摆饰、香球、贺礼等多种形式的“生活用品”类绣球、用于点缀装饰盛大节庆活动会场的“节庆饰品”类绣球、附属于当地旅游业的“旅游纪念品”类绣球、附属于民族体育赛事和民间游娱活动的“体育用品”类绣球,等等。如上所述,通过丰富绣球的产品种类来扩大绣球的市场功能,而绣球市场功能的扩大势必为绣球赢来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

(二)营销策略创新

当前,手工艺品开发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手工艺产品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营销问题理应成为开发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文化促销。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作了定义:“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5]由此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产品一旦被赋予文化因素后,其身价就不仅仅是物质因素的总和,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将随之提升。如旧州绣球是当地壮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这是制造绣球销售亮点的重要筹码。为此,产业经营者应该注重挖掘绣球的文化意蕴,如在颜色上,绣球的主色一绿色象征着壮族世代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文化———稻作文化,主色二黄色反映了壮族古老的信仰文化———土地膜拜,主色三红色体现了壮族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鲜艳的色彩搭配彰显了壮族人民热情勇敢的性格、自然纯朴的感情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观念,等等。将绣球的文化意蕴融入销售环节,通过文字图片的宣传介绍和促销人员的讲解,势必能让无形的文化价值转为有形的产品价值,从而提升绣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2.平台促销。构建多样化的产品销售平台是广开产品销路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当前科技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日趋丰富的大好形势,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构建网络销售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发展势头良好的旅游业,以旅游为销售平台,将壮族乡村传统手工艺产品融入当地旅游文化产品的销售行列。此外,举办壮族乡村手工艺品展销会等标志性节庆活动也是构建绣球销售平台的有效途径。3.广告促销。在众多促销手段中,广告无疑是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广告界有一句行话:“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你推销商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6]因此,在对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宣传时,应该策划好可以唤起人们注意的醒目标语和响亮口号,如旧州绣球可以将广告语设计为“购旧州绣球,游美丽壮乡”、“旧州:精美绣球眷恋的地方”、“好绣球、旧州造”等。另外,广告代言人的选定也非常关键。物色广告代言人,其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在产品与人物之间找到一种价值诉求与文化内涵的融通,使广告代言人与产品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旧州绣球广告代言人的遴选,在影视圈中因扮演“刘三姐”而声名大振的艺人可考虑列入人选的范围,因为绣球与刘三姐是一脉相承的:其一,绣球是壮族民间传说中刘三姐送给阿牛哥的定情信物;其二,电影《刘三姐》的重演是绣球脱离“四旧”、逐渐被社会认同的新起点。

“品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能将产品与消费者的认可迅速连接的时尚文化;是一种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多重财富。”[7]要实现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经营者应当树立起品牌意识。

(一)落实商标

落实商标是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也是通过法律途径树立和保护自有品牌的重要手段。商标是品牌最光荣的象征,一枚好的商标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商家创造利润。旧州绣球商标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特色化。壮族乡村传统工艺是特定乡村地区的民族传统工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可将这些特性考虑成为其商标设计重点凸显的优势因素。第二是提高知名度。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因素融入商标设计中,有助于商标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消费者所熟悉和认可。旧州绣球在商标的设计上就具备有利的知名因素,如具有“中国绣球之乡”美誉的产地旧州,再如在当地技艺精湛、曾荣获多项荣誉称号的杰出绣球能手,等等。第三是具有合法性。近年来不少商标的设计尤其是区域民族产品商标的设计引来了诸多非议和官司,因此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商标的设计应注意吸取前车之鉴,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完成。

(二)优化包装

商品包装是附属于内装商品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又是实现内装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目前壮族乡村手工艺品普遍没有采用正式的商品包装,这使其商品价值大受影响,非常不利于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如何给乡村手工艺品设计合理有效的商品包装,首先是凸显特色。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的包装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兼顾地方特色,如可以在包装的正面,将工艺产品的精美形象、关于传统工艺文化意蕴的文字介绍以及山清水秀的壮族乡村图景,经过现代技术处理,整合成情景交融的广告图,以吸引消费者。其次是注重适用。壮族乡村地区众多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材料都不具备防潮、防尘及抗污染的功能,所以壮族乡村传统工艺的包装要适用于抵抗外界环境的破坏。另外,介于绣球的购买者有跨省份,甚至是跨国的特点,所以包装还应注重迎合目标市场的接受需要,如包装上的产品文字介绍应同步体现壮文、汉字、英文三版说明。再次是体现美观。基于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外形精美的特点,可以在包装盒的其中一面设置由透明材料作成的视窗,这样既不影响密封的效果,又可以让购买者透过视窗欣赏到工艺品的精美形象。

(三)有效宣传

创新的宣传方式对塑造、打响品牌至关重要。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文字、图片的纸质介绍或影视、网络的立体传播,在宣传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所以,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寻求更合理有效的宣传方式。例如,借助会展进行宣传。“所谓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8]通过会展宣传新兴产业或特色经济往往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壮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展经济在当地发展迅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年一度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该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和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广西的壮族文化与东盟诸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特性,抓住博览会这一有效平台,深入宣传特色鲜明的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与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将壮族乡村传统工艺融入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轨道中。再如,借助高校进行宣传。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了广西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率的提高,广西高等教育形成了“立足东盟、面向世界、开放—合作办学”的新局面,高校的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与高校对接的宣传即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宣传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如可以选择广西的部分高校,在每学年新生入学之际向外国留学生赠送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首先,此种做法属于公益行为,没有商业气息,更易于产生宣传效应;其次,投资少但却可以产生跨区域跨国界的宣传效果;再次,宣传活动对象是高校的师生,他们是社会上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其产生的社会内化力比一时的直接销售力意义更深远。此外,还可以借助名人、借助节庆、借助活动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均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6

1.1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本土文化与舞蹈艺术创作相结合,能够帮助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发扬民族精神。例如,在古代,壮族文化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壮族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在壁画上刻有丰富的图案,热烈的舞蹈场面等,这些都反映出这个时期壮族人们比较热爱劳动,对美有一定的追求,生活有滋有味的。通过这些舞蹈作品展现出壮族浓厚的民族风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该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传承了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将本土文化元素与舞蹈艺术创作融入一起,让舞蹈作品变得更加有人情味,提高了舞蹈的质量。

1.2继承了本土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日常活动等传统文化就是该民族本土文化的体现。舞蹈艺术文化的发展,就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艺术。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时,要将本土文化元素充分地展现出来,突出本土文化的特色,从而继承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中,让舞蹈艺术文化得到发展和继承。例如,在广东广场舞中的舞龙,就是将当地传统的民间舞蹈与广场舞结合到一起,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而且也对继承传统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人们娱乐休闲的同时,对当地的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扬了民族精神。

2本土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整理集合到一起,形成多种文化形式,通过将这些文化形式与肢体语言形态进行融合,并采用自身独特的方式进行保存。在民族的发展壮大中,使当地的本土文化通过舞蹈得到继承和发展。在舞蹈艺术作品中充分的展示各个民族的不同的文化特点,为舞蹈作品添加了一层风土人情,给舞蹈作品本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构想。舞蹈艺术文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通过准确的舞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精髓。例如,在蒙古舞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当地浓厚的民族气息影响,在创作上表现出草原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示了草原民族的民族风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土文化在任何一个舞蹈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其独特的影响。只有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的艺术本质、精神以及品格等元素,才能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空间,在多元化的艺术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继承和创新浓厚的本土文化上,发扬民族的本土精神,这样才能在舞蹈艺术创作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从而带动舞蹈艺术走向世界。

3培养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本土文化元素培养的有效措施

3.1在继承传统的文化上,进行创新面对舞蹈艺术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成为现阶段舞蹈艺术创作比较关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舞蹈艺术创作中,不仅要继承传统优秀的本土文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充分地发挥出本土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发展中进行创新,让现阶段的舞蹈艺术作品更加的富有内涵,拥有一定的风土民情,达到一定的艺术创作境界。

3.2对民族的舞蹈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舞蹈文化遗产,各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不同,所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就不同。在舞蹈艺术创作中,通过对这些民族的舞蹈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上加以发展和继承,从而为之后的舞蹈艺术创作提供更加新颖的想法,提高舞蹈创作作品的质量。

3.3提高学校的舞蹈教学水平在学校舞蹈教学中,要加强本土文化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促进舞蹈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在舞蹈艺术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拥有了很多优秀的舞蹈演员,给舞蹈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地方院校舞蹈教学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的优势,来进行本土舞蹈文化的传承。例如,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去田野进行采风调查,深入的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料;也可以去请当地的老艺术家,来进行授课,让学生更加直接的学习到老艺术加创作的方法和观念。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