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例6篇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1

月7日县委书记指出:“蚕桑项目建设一是要稳步发展,基地质量要高标准,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搞好技术服务,三是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链接。”为落实这一精神,县委、政府召开这次以训代会的蚕桑项目工作会议。经过培训学习和经验交流,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去年月11日,我们在这里召开了“全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工作暨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议题是“为什么”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今天,我们再次在这里召开全县蚕桑项目工作会,主要是安排部署“怎么样”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培植蚕桑产业。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过去一年蚕桑项目工作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乡镇和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蚕桑基地规模从小到大,蚕桑养殖生产从无到有,“东桑西移”项目从争取到批复,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年秋冬,我们克服采购桑苗难和价格贵的困难,通过农户出一点儿、政府补一点儿的办法,调回优质嫁接桑苗1300余万株,新建蚕桑基地2万余亩,其中千亩以上的乡镇9个,它们是:香口、景阳、六郎、夹河、涧池、观音、马安、河夹、安家,500亩以上的乡镇3个,它们是城关、土门、羊尾,300亩以上的乡镇2个,它们是上津、关防;300亩以上的村27个,桑园增长幅度位于全省前列。虽然受春季干旱、夏季洪涝等灾害影响,但已成活的桑树长势良好,秋季每4—5亩桑园仍可养1张蚕,实现当年建园当年养蚕。同时,为了保证良种桑苗供应,今年新建杂交桑繁育基地501亩、嫁接桑苗100亩,长势良好,可出圃优质桑苗2800多万株。

(二)养殖示范成效明显。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和养殖服务,蚕桑示范户积极性高涨,养蚕效益明显提高。有蚕桑基地的15个乡镇共培植蚕桑生产示范户346户,养蚕479张,张蚕平均产茧35.5公斤以上,最高张产茧量达到51.5公斤,达到中上等水平。安家乡养蚕50张,张平产量均在38公斤以上;涧池乡涧池村周荣养蚕3张,每张产茧47.5公斤;河夹镇坪沟村孙天龙创下了1张蚕产出51.5公斤蚕茧的记录。示范户的养蚕收入逐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安家长岗岭村毛德均去年建桑园8亩,早秋养2张蚕,晚秋又养2张,仅一个多月养蚕收入达到3400多元;城关四堰坪韩小艳年秋季建桑园13亩,今年秋季养蚕30张,收入2.3万元;河夹镇坪沟村张文龙2004年发展桑园3亩,年开始见效,现在每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1万余元。

(三)技术培训稳步推进。我们利用阳光工程和农广校培训项目,聘请外地蚕桑专家授课、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举办养殖技术操作培训、发放技术光碟等形式,培训农业蚕桑技术人员120人、蚕桑生产户800人。等乡镇采用专家授课、观看光碟、现场示范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34场次,培训蚕桑生产户700余人。农业局利用春蚕养殖期间,组织15个乡镇农业中心技术员和部分蚕桑示范户在城关四堰坪、河夹坪沟参加了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秋季又在安家、河夹、夹河等地开展小蚕共育技术培训,初步实现养蚕技术本土化。

(四)服务体系显现雏形。县政府成立了“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蚕桑产业总体规划、项目管理、职能协调等日常工作;农业局负责蚕桑养殖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和蚕种、蚕具、蚕药供应;林业局负责蚕桑基地建设和管理;商务局负责“东桑西移”项目申报争取、龙头企业引进和蚕茧市场监管;有蚕桑基地的乡镇均成立了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乡(镇)蚕桑管理、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五)“东桑西移”项目得到批复。经过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商务部门的积极争取,今年9月,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复郧西等50个县(市)为年全国“东桑西移”项目县,这标志着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正式与国家蚕桑产业政策接轨。“东桑西移”工程虽然首期扶持仅200万元,但能通过这个工程的实施,从而带来项目、企业、信息等资源进入,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分不开;与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尽职尽责、优化服务分不开;与广大干部群众示范引导、辛勤工作分不开,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其可贵,有五个方面值得珍惜。

1、领导重视是组织项目实施的可靠保证。卢书记多次向省政府、省商务厅汇报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情况,并要求县蚕桑项目办全力抓好蚕桑生产,并在9月8日《郧西创业成功人士共谋发展联谊会》上明确指出,今后我县农业产业以发展蚕桑和香椿为主,10月7日又作了重要指示。冯县长自去年9月亲自带队到陕西旬阳、镇安等地考察蚕桑产业以来,多次召开县政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蚕桑工作,今年在新加坡学习期间,非常关注蚕桑生产发展,回县短暂十来天仅检查蚕桑生产就跑了十多个乡镇,要求领导小组认真扎实推进蚕桑项目工作。县委副书记郑文成、人大常务副主任李功益、政协主席李明顺、人大副主任樊学庭、王宏模、县政府副县长谢守斌、县政协副主席毛强等领导高度重视,经常视察项目工作。一些成效明显的乡镇政府已把蚕桑作为新型重要产业来办,大多数乡镇书记乡长重视程度很高,真正将蚕桑列为乡镇工作的主要内容,书记乡镇长做到逢会议必安排、逢农户必宣传、逢基地必察看。

2、政策机遇是加快项目建设的坚强后盾。年商务部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年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万亩以上的蚕茧生产基地,东部地区的茧丝加工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带动中西部发展,并由国家公共财政给予每个万亩基地不少于200万元的支持。同时,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项目相继批复实施,其中涉及蚕桑生产的有8个乡镇,投资达到1500万元以上,此外退耕还林、库区移民、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都可以向蚕桑生产倾斜,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都成为蚕桑生产发展的坚强后盾。

3、部门服务是推进项目落实的重要前提。农业局成立了蚕桑技术服务公司,负责全县养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养蚕物资配套工作,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周到、优质、成熟的技术服务,农户的养蚕水平不断提高,效益明显,农业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部门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加强了蚕桑基地建设和验收工作,确保了基地建设质量。商务部门通过积极努力,实现了“东桑西移”项目批复,“东桑西移”将成为我县蚕桑产业的名片,名扬全国。宣传部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宣传蚕桑生产典型和产业政策,提高了干部群众对蚕桑的认识水平。财政、扶贫、工商、信用社、妇联、物价等“东桑西移”成员单位也各尽其责为蚕桑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资源优势是促进项目发展的有利基础。我县属副热带北界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800mm,年均气温15℃,一年中有8个月的时间适宜蚕桑生长发育;全县坡耕地面积大,广阔的耕地可以栽植桑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蚕桑生产时期短,技术统一,老年人、妇女均可参与生产;蚕桑养殖场地充足,农村空房、旧房较多,发展立体化、规模化养蚕生产切实可行;部分乡镇有柞蚕养殖经验和蚕桑养殖习惯,农业、林业技术服务网络健全,技术比较成熟,这些资源优势都为我县蚕桑项目发展奠定了基础。

5、县乡扶持是实现项目增效的激励手段。一是县政府筹资300万元用于年新建基地的桑苗补贴,并出台了方格簇买一送一、蚕具补贴等扶持政策。二是利用退耕还林、扶贫村建设和小额信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蚕桑基地建设。三是乡镇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鼓励蚕桑养殖生产。景阳、夹河、羊尾、涧池、观音、马安、安家、河夹等乡镇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仍对农户每养一张蚕给予200—600元的“以奖代补”蚕具补贴,解决了农户养殖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蚕桑项目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发展思路不清晰。当前,我县蚕桑发展正处于重要关口,有的干部认识模糊,没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把指导群众当负担;有的缺少统筹安排,发展没规划、生产没计划、临时乱指划;有的宣传引导不够,重栽轻管、重栽轻养的现象十分突出;有的组织领导不力,建设上千亩桑园,养几张、十几张蚕,甚至一张未养,这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问题。

2、基地建设标准不高。去年发展的2万多亩桑园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也有部分桑园地址选择和建设质量不尽人意,有在河滩、荒山、陡坡上建桑园的,缺少营养,桑树生长一年也不到0.5米,与好田好地中长1.5米以上差别较大;绝大部分没有按挖窝开槽的技术要求栽植,特别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仍采用“一锄头一窝苗”的方式,加上春季干旱,桑苗成活率低,发芽缓慢;有个别地方去年桑苗假植到现在,从浙江调回每株0.6元的桑苗,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非但没发挥效率,还对蚕桑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将桑苗栽到孤山野洼、荒无人烟的地方,即使桑叶产量再高,采叶不方便,特别是大蚕期需叶量大,不利于养殖生产。因此,今年的桑园建设一定要高起点、高质量,要求好田好地、相对连片,对基地质量差、没有积极性的地方可以暂时不发展。

3、桑园管理不到位。今年,多数没有按技术要求落实桑树截干、追肥、除草等管理措施,造成桑树死亡或不能发挥正常的效益。特别是去年套栽在麦地中的桑苗,麦黄时受高温蒸烤,加上秋季套种苞谷等高杆作物,桑苗成活率低、长势差,个别村平均成活率仅为46%;有的桑园草荒严重,草比苗高;有的没有追肥,产叶量低、叶质差,不能发挥生产效益;有的只栽桑不管理、不养蚕,只是为了套取退耕还林政策。

4、技术力量不充足。按照分工,农业部门负责蚕桑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和养蚕物资供应等工作,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培训了一批农业技术骨干,但由于蚕桑示范户非常分散,有限的技术力量,不能满足今后养殖生产服务需要;林业部门负责蚕桑基地建设和管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力度有限。

二、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面完成蚕桑项目新的年度工作任务

(一)要积极营造东桑西移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

卢书记在10月7日召开的县委常委会上讲的三点要求,请大家务必牢记。冯县长9月12日和23日在视察涧池、夹河、城关等乡镇蚕桑生产时指出“种桑养蚕的收益比粮食来的多,应对灾害能力强的多,它符合山区特点、生态需要和农民增收的要求,要广泛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把蚕桑产业作为提高抗灾能力的重点产业来发展。”请大家仔细体会。8月28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林业局关于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题汇报,会议认为发展蚕桑符合郧西县情,要求以产业化发展思路来谋划“东桑西移”项目建设,请大家坚定发展信心。可见,当前我县发展蚕桑生产形势十分有利,有国家批复的“东桑西移”、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项目支撑,有县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有蚕桑生产典型的示范引导,各乡镇要站在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负责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切实抓好“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蚕桑生产发展工作。

(二)要科学规划“东桑西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基地建设。根据《商务部关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通知》(商运发展〔〕190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十一五”期间蚕桑发展以中东部低山地区为主,构建十漫高速路、郧羊路、观大路和汉江沿线4条蚕桑产业带,通过3—5年的发展,全县蚕桑基地总面积达到8—10万亩。年新建基地3万亩,各乡镇要按照年初下达的计划,高标准地落实到位。

2、配套建设。年建设养蚕大棚150个,每个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小蚕共育室50个,每个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推广方格蔟150万片;引进1家注册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的蚕茧加工龙头企业,当蚕茧产量达到200吨时引进一家缫丝企业。同时,为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新建500—600亩优质桑苗繁育基地,年提供种苗2000—2500万株,经过2—3年发展,力争将我县建成中西部地区优质桑苗繁育基地。

(三)要突出抓好当前蚕桑生产。

时间已到秋冬,适宜蚕桑生产的季节已经到来,时不我待,必须迅速开始进入紧张工作。

一是狠抓基地建管。基地建设管理是蚕桑生产发展的基础,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从基地建设管理入手,加强组织引导,扎扎实实地推进蚕桑生产发展。要选择好基地。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好田好地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在抓好桑园补植的基础上,年计划新建蚕桑基地3万亩,各乡镇已落实面积27892亩,其中杂交桑22440亩,嫁接桑5452亩,涉及15个乡镇137个村。桑苗以丰驰杂交桑品种为主,该品种具有成园快、产叶量高、叶质好等优点,但对水肥要求也较高,新建基地必须选择土层深厚、地力较好的坪地、梯地。拟建的桑园不得选在25度以上的斜坡地、退耕地和二荒地,不得采用“一锄头一窝苗”的方式栽植桑苗,不得在新建桑园内套种小麦、油菜、豌豆等作物。要规范好栽植。县蚕桑项目办已根据各乡镇、村的上报基地情况,制定了《蚕桑基地建设方案》,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方案运作。要调运好种苗。桑苗统一由县蚕桑项目办调拨,实行调拨单管理,各乡镇于11月5日开始调苗,11月20日结束,乡镇、村调苗时必须在3天前与蚕桑项目办约定,以便取苗和验收。桑苗验收由蚕桑项目办牵头,从林业局、农业局抽调技术人员与各乡镇、村调苗人员组成验收小组,对拟调桑苗进行现场验收,地径0.4cm以下、未木质化的桑苗不得接收,否则不予补贴。林业、农业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未经蚕桑项目领导小组批准,外地桑苗不得进入我县,以防疫病进入和品种混杂,对私自调入的桑苗一经发现全部没收,并取消该单位蚕桑基地建设所有补贴。桑苗实行就近调运,运费由各乡镇负责。要及时上缴苗款。各乡镇的桑苗款要在11月底以前按杂交苗0.15元/株、嫁接苗0.50元/株全额上交到蚕桑项目办,县级桑苗补贴款直接拨付到乡镇。要验收好质量。在栽植桑苗期间,各乡镇要派出乡镇干部和农业、林业技术人员到村、组、农户和地块进行现场指导。县蚕桑项目办将组织专班不定期到各乡镇检查,对组织领导不力、桑园建设质量不高的进行通报。基地建设完成后由林业局负责逐村逐地块的验收。要管理好桑园。各乡镇和农林业部门要及时组织农户,对现有桑园缺苗的进行补植,否则明年将取消退耕还林补贴,并按技术要求施冬肥和春伐,以提高春叶产量;对新建桑园要做好越冬保墒和春季定干,提高成活率。

二是优化技术服务。要按照标准化、高效益的基地建设要求,严把基地选择、开槽回填、栽植保墒、定干施肥关。从现在开始,农业部门要向蚕桑生产主要乡镇加派技术力量,担负起蚕桑基地管理和养殖技术服务的重任。基地管理由乡镇组织,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重点抓好定干、追肥、除草等关键环节;各乡镇要抽调部分乡镇干部和农业、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组成蚕桑技术服务专班,加强蚕桑养殖技术培训和养蚕示范户的培育,实现养殖技术服务本土化。林业部门要调剂与蚕桑基地建设配套的退耕还林指标,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蚕桑基地的规划、建设和验收工作,补贴兑现要与养蚕张数挂钩。商务部门要积极协调好蚕茧收购工作,并尽快确定1—2家蚕茧加工企业,在3000亩以上的基地乡镇设立收茧站,农业部门可以优先参与收茧站建设和经营,明年春季以前完成烘茧站建设任务,确保农民就近销售鲜茧。发展蚕桑的乡镇要建立2—3个蚕桑生产规范化管理基地,组织蚕农进行技术培训,要进一步完善蚕桑服务机构,发展小蚕共育户和产业协会,实行有偿服务,确保每个蚕桑重点村有一名养蚕技术员。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①用活用足已有政策条件。充分利用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政策机遇加快万亩蚕桑基地建设;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项目要与“东桑西移”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项目所涉及到蚕桑基地建设的乡镇要认真组织,确保建设质量。林业局负责调剂退耕还林指标,对年新建的蚕桑基地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按3亩桑园比照1亩退耕还林进行补贴。对发展蚕桑好的村,在确定新的扶贫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时,优先列入计划。对只栽不管、不养的,敷衍应付的,必要时可以取消退耕还林补贴。②各乡镇要变通一些途径,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支持本乡镇蚕桑产业发展。③扶持对象。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全面扶持政策。县政府将建立蚕桑发展基金,对贡献大、发展快、效益好的部门、乡镇、村和农户实行重点奖励和扶持,继续实行桑苗补贴和方格簇买一送一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养蚕户快速、高效发展。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万亩乡、千亩村、重点户。将在500亩以上的村配套建设小蚕共育室1座,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扶持户有桑园5亩以上、年养蚕10张以上的示范户建设养蚕大棚1个,增加养蚕批次,提高经济效益。

(四)要脚踏实地把我县建设成部级蚕桑基地。

“东桑西移”项目已经批复,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项目已通过评审,退耕还林延长一个兑现期,这些政策和项目为我县蚕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整合项目、资金和信息资源,加快蚕桑基地建设步伐,加强技术培训,优化生产服务,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力争把我县建成部级优质蚕桑基地和丝绸出口基地。

三、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坚定不移地推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服从大局,各负其责,为“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和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从现在开始,“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成员、项目办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分工负责,包联到乡镇、到基地,实行目标考核。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要安排一名领导专抓“东桑西移”项目和蚕桑生产工作。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蚕桑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力度,由主要领导亲自任组长,抽调工作能力强的党委或政府成员任副组长,并在党委、政府分工中要适当考虑,要定责放权,要拿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认真抓好“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蚕桑生产服务工作。一把手要重视,分管领导要认真作为。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责,切实参与到“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蚕桑产业发展中来。农业部门要加大蚕桑生产技术服务力度,技术力量要向蚕桑生产主要乡镇倾斜,服务蚕桑生产比例要占农业“以钱养事”经费的60%以上,要加大对苗木、蚕种、蚕具及蚕药的市场监管,禁止伪劣、带毒桑种和蚕种进入我县;林业部门要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加强蚕桑基地的设计、建设、验收工作,服务蚕桑发展,协助农业部门做好养殖工作;商务和物价部门要按“东桑西移”项目建设要求,做好项目的汇报、实施和验收工作,要严格鲜茧收购资格证书的审批程序和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收茧、压级压价等违法行为;国土部门对养蚕户新建小蚕共育室和蚕房的,按新建临时工棚用地程序优先审批,并在政策范围内减免税费;财政部门要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加大农业“以钱养事”经费预算额度,充分调动农技人员服务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县扶贫、发改、水电、交通、科技、民政、金融部门要将蚕桑生产作为重点扶持项目,负责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种桑养蚕的产业政策和典型事例,为蚕桑生产大造舆论;教育部门要将种桑养蚕专业知识纳入初、高中实用技术教学计划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培训内容;各级妇联要组织和发动广大妇女争当种桑养蚕致富能手;公安、物价、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蚕桑生产、收购、经营秩序的各种违法行为;其他县直各部门要将蚕桑生产作为各自扶贫点的富民支柱产业来抓,努力形成全县上下齐抓蚕桑、奔小康的整体合力。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2

一、基本养殖情况

5月17日,我县春蚕养殖工作第一批全面启动,分别在文井、花山、大街、文龙、太忠、林街、大朝山七个乡(镇)发放蚕种5082张,其中在文井镇开南村上营村民小组杨国元、朱保明两户农户调进4张雄蚕进行了试养。通过这两户农户的精心饲养,最终获得了产量和效益双丰收。农户杨国元,饲养雄蚕3张;生产鲜茧161.4公斤,实现经济收入3228元,平均每张产量达53.8公斤,平均张产值1076元;农户朱保明饲养雄蚕1张,生产鲜茧47.8公斤,获得经济收入956元。通过对4张雄蚕综合分析,平均张产量达52.3公斤,张产值1046元,总体上比普通蚕种的产量和收入要高出很多。

二、效益比校分析

今年,**县共养殖春蚕8340张,其中普通种青松、皓月8218张,种茧118张,雄蚕4张,共产鲜茧341吨,实现经济收入664万元。8218张普通种共产鲜茧334.16吨,平均单产40.66公斤,张产值813.2元,4张雄蚕共产鲜茧209.2公斤,平均产量52.3公斤,平均张产值1046元。通过对比,每张雄蚕的张产量比普通蚕高11.64公斤,比平均张产值高232.8元。从效益比较可以看出,雄蚕适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养殖,可以为我县的蚕农增加经济收入。

三、雄蚕的基本特性

雄蚕与普通养殖中的雄蚕是一样的,区别只是普通蚕既有雄蚕、也有雌蚕,雌雄的比例几乎相当。而单独养殖的雄蚕中是没有雌蚕的,它的蚕种还是原制的普通蚕种,仅仅只是在养殖时催青、孵化过程中进行了科学的技术处理,使孵化出的雌虫死亡,只剩下单独的雄虫,最后进行养殖,也就是现在所饲养的雄蚕。从而可以得出,一张雄蚕蚕种数量上、经济上是普通蚕种的2倍,按一张普通蚕种成本30元计算,一张雄蚕蚕种的成本是60元,要比普通蚕种多30元;但从养殖效益分析比较,以今年春蚕养殖相对比,8218张普通蚕的平均张产量40.66公斤,平均张产值813.2元;4张雄蚕的平均张产量52.3公斤,平均张产值1046元,分别比普通蚕高出11.64公斤,232.8元。以此计算,养殖一张雄蚕可达到经济收入1046元,比普通蚕种的813.2元高出232.8元,再扣出蚕种成本30元,实际每张雄蚕比普通蚕可增加收入202.8元。从理论数据计算,如果全县把8218张蚕种推广成雄蚕,可以为蚕农增加经济收入166.7万元,全年按5万张种计算,可增加收入1014万元。

四、推广养殖雄蚕的好处和不足

一是比较效益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比较效益的高低是决定农户选择产业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农民收入有多少,积极性就有多高,只有不断推广科学技术的运用,才能真正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二是丝的品质高,可以为工业产品带来升值的空间。根据蚕桑专家实践得出结论,雄蚕生产出的蚕茧上车率高,解舒性好,品质上乘,丝质韧性好,抽出的丝基本都达到5a、6a级,属家蚕丝中最好的生丝,市场上深受中外客商的亲睐,是出口创惠的极佳产品。不足之处是雄蚕的养殖技术比普通蚕的要求更高,没有一定的专业技术难以养出高产、优质的蚕茧,特别在零星分散的山区和半山区,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可能养殖的最终效果和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五、几点建议

(一)蚕桑是县委、政府确定xxx期间我县重点培植骨干产业,且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两百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基地县之一。为此,必须在种植和养殖技术上改革创新,探索最适于我县蚕桑发展的新途径。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3

关键词:养蚕技术;蚕桑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S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207

重庆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蚕桑养殖区域,历代以来,一直受到推崇和发扬。由于这里的地域环境与独特的山区立体气候都十分适合蚕桑业的发展,于是当地便逐步形成了许多的个体化区域性蚕桑养殖户。随着时代的变迁,重庆地区作为全国茧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优势较为突出,在国际丝绸市场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优势,重庆地区的蚕桑产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下,蚕桑业受到了其他农业产业的挑战与压力,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层次与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同时,由于内部流程的不完整化,使蚕桑生产受到冲击,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完善和提升。

1 重庆地区蚕桑技术发展的优势

1.1 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

经过数代养蚕人的探索,重庆地区的蚕桑生产技术已经发展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技术之一,当地的蚕桑文化经历了许多时代的变迁,变得更加浓郁丰富,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蚕桑技术也得到了深层次的进步,形成了一定的蚕桑文化技术底蕴。在蚕桑文化生成的同时,许多的蚕桑饲养生产技术流传了下来,人们对这些技术加以了不断地提升和融合,使得重庆地区的蚕桑产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生产特色。

1.2 独特的生产饲养气候

重庆地区的地域面貌大都为山区和丘陵,主要为山区立体气候,降雨量十分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温也就相对比较温暖湿润,极适合桑树的生长和桑蚕的饲养,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是推动蚕桑饲养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蚕桑技术领域的科技实力

在重庆地区,在所有的养蚕乡、镇都配备了一定的蚕桑技术人员,同时,各县也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单位,主要负责对蚕农进行蚕桑知识和技术培训,使他们迅速得到最有效的生产饲养方法,从而提高蚕桑技术水平。除此之外,重庆地区有蚕桑专业院校和科研技术单位,专门进行蚕桑科技设备及农用现代化工具的研发,并且逐步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物运用到了蚕桑的生产当中,较好地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升。

2 桑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实际策略

2.1 桑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体系

对于个体化的蚕农来说,合理稳定的销售渠道是制约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生产经营体系并不是那么完善,因此没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就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实现蚕桑业生产的专业化,首先应当着重健全完善的生产经营体系,使蚕桑业的经营发展变得更加稳定有利。销售体系的完善对蚕桑生产规模的确定和相关生产区域的规划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健全蚕桑业的生产经营体系还可以为蚕桑业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经营趋势,促进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从而实现蚕桑规模水平的最优化。

2.2 村蚕桑饲养户进行准确的引导

由于农村的许多劳动者的基础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许多新的养蚕技术和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也就无法加以最有效最合理的使用,而他们在蚕桑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必须对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加以最大化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促使农村能够形成稳定的生产体系,紧紧跟随蚕桑技术现代化的步伐,逐步提高蚕桑生产业的活力,使现有蚕桑生产技术和科技设备的运用变得高效可行。在建立合适的技术指导时,不能只注重口头的传授和表达,要充分关注蚕农对于技术和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尤其要着重进行重点技术的示范,形成经验交流与技术方面的融合,加大个体养殖户的合作水平,从而实际地提高蚕桑的生产水平。

2.3 推广“四项技术”

在全面发展生产基础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普及实用技术即提高养蚕质量和单产,降低养蚕成本,增加蚕农养蚕收益,改善养蚕设备设施。在恢复发展蚕桑产业基础的同时,继续着力推广普及小蚕共育(提高蚕农养蚕单产)、大蚕省力化蚕台(降低劳动强度)、简易蚕棚、使用方格簇等专用上簇用具(提高蚕茧质量)“四项技术”。

3 结束语

新时代的发展,也孕育出了蚕桑生产技术的崭新科技力量与技术水平。为了进一步形成蚕桑技术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我们必须严抓技术推广和新技术的普及工作,及时地健全完善蚕桑技术体系,形成合理有效的生产经营过程,从而在本质上促进蚕桑技术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4

关键词 生态蚕业;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 活动;问题;作用

中图分类号 S88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50-02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是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活动,旨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是全国种植桑园最大的省(区),2012年全区桑园面积达17.47万hm2,蚕茧产量超过30万t,连续7年居全国第1位,桑蚕产业已发展成为广西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1]。生态蚕业是按照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发展经济与建设优美环境、充分合理的利用与增殖资源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2个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优化环境,合理投入,持续发展,增中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蚕业新格局[2]。

合理利用蚕桑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对“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改善蚕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建立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创造出更优美的人居环境,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蚕业的意义

生态蚕业主要是把种桑养蚕与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配置相结合,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发展生态蚕业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美化环境、增加蚕农收入、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关系、推动蚕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目标意义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党委为贯彻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三农”,改善农村生产、生态环境、农民生活为重,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总体要达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3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1 清洁治理管理落后

农村缺乏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场所,也缺乏管理措施与制度。公共设施缺乏管护,各家各户散养的禽兽随地乱排放粪便,造成公共场所脏乱不堪。污水排放也缺乏统一的规划,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3.2 农民环境意识薄弱,清洁难度大

目前,乡镇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儿童,由于长久养成的生活习惯,造成随意乱丢垃圾、乱摆摊,环境意识较为淡薄。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田间地头、河道水渠、池塘等成为垃圾倾倒的场所,严重污染了水源,给田间的清洁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3.3 资金不足,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难于集中处理,配套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不高,自筹资金难度大。大多数乡镇缺乏环卫工作站,造成垃圾随地乱扔,难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4 生态蚕业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中的作用

4.1 有利于“生态宜居、和谐生活”的特色乡村的建设

通过规划引领、政府引导、蚕农配合3个方面,重点开展蚕沙处理、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等工程,着力打造养蚕特色乡村,塑造“一村一品”的形象。同时,开展生态蚕业,有利于引导蚕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洁生产习惯,提高蚕农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制订完善的清洁制度,规范生产行为,形成文明的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如宾阳县古辣镇的南阳村依托桑蚕协会,大力实施“科技兴蚕”工程,通过改良品种,推广新技术,不定期组织群众开展桑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科学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成为广西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年平均养蚕13批,平均每张产茧40 kg,全村每批产茧可达6 t,年产值近260万元,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宾阳县古辣镇龙额村委南阳村的经济支柱产业[3]。

4.2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形成特色产业

发展生态蚕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蚕桑资源、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以科学的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方式来发展生态蚕业,培养和打造蚕茧、蚕丝、桑等的品牌效应,形成了蚕区特色产业。如河池市利用下茧生产蚕丝被,2012年全市蚕丝被生产企业有21家,年生产蚕丝被达16万床,产值达9 000万元以上;宜州市年生产蚕丝被10万床;象州县蚕丝被生产企业有4家,共生产蚕丝被2.2万床,其中象州县蝉宇蚕丝被公司生产的“蝉宇”牌蚕丝被,质量上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促进了蚕区经济的发展,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4.3 改善蚕区环境,推进清洁生产

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蚕业,形成蚕桑经济的良性循环,对推进清洁乡村的工程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蚕沙在蚕区乱堆乱放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是蚕区需解决的最大环境污染问题,如今通过对蚕沙进行发酵处理,把蚕沙资源转化为绿色能源,让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清洁能源,在为农村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4]。

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在产业推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村容村貌,促进了“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2012年全区蚕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罗城县建立了38个蚕沙无害化处理示范点,无害化处理率达77%,通过把蚕沙集中堆沤发酵后用作农作物的肥料,对改良土壤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宜州市已建成蚕沙收集中转站55个,对解决蚕沙污染环境问题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4.4 建设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合理种植桑园不仅可以养蚕,对于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合理规划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蚕业,通过立体种植、养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美丽乡村”增添色彩。如广西鹿寨县重点推广“猪—沼—桑”及“养蚕—沼气—种植(桑、果、菜)”的生态模式,有效地改善了蚕区生态和居民居住的生活环境[1]。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蚕桑生产模式,以桑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粪喂鱼、鱼粪肥塘泥、塘泥种桑,构成一种良好的生物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生态农业”的良好模式[5]。忻城县利用蚕沙作为填充料发展沼气池2.5万个,通过“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遏制了石漠化[1]。生态蚕业的建设促进了蚕区环境的美化、绿化,有利于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4.5 发挥蚕区特色,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展

传统的蚕业经济是以栽桑养蚕为主,现代蚕业充分利用桑蚕副产品资源,借助生态、蚕桑文化、休闲观光、养生为一体,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通过开发桑椹采摘、蚕桑科普知识宣传、桑蚕宴、桑园观光等旅游休闲项目,让游人了解蚕桑现代养殖的新技术,领略田园风光。如在钦州、北海等地有部分蚕农引进了台湾的具有果型大、无籽、糖度高、口感好等特点的特大果桑、四季长果桑等优良品种。果农通过举办果桑采摘节,以农业休闲的观光方式吸引了不少游客来采摘[6]。通过开发蚕桑资源,建立蚕桑立体种、养植模式,突出蚕区乡村特色,既符合现代人生活品质的需求,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有利于蚕桑文化传播[7-11],对推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广西是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区),可充分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村容村貌,建立清洁管理等长效机制,实现蚕桑资源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广西”格局。

6 参考文献

[1] 陆春霞,吴婧婧,梁贵秋,等.广西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举措及其促农增收成效[J].中国蚕业,2013,34(2):60-62.

[2] 钱忠兵,薛卫东,沈卫德.从干物流量谈发展生态蚕业——如皋市打造绿色低碳循环蚕业的例证分析[J].中国蚕业,2011(2):58-61.

[3] 邓昶,覃雄,李晟.[美丽广西]种桑养蚕桑果红 南阳村成新农村示范村[EB/OL].(2013-03-30)[2013-12-01].广西新闻,http://news.gxnews. /staticpages/20130330/newgx5156ea68-7265454.shtml.

[4] 国家农业部.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35(4):913-916.

[6] 陆春霞,李全,陆飞,等.广西桑椹酒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分析[J].广西蚕业,2012,49(2):69-73.

[7] 齐永红.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9):36-37.

[8] 兰丽盼.开拓资源利用新路 促进蚕业持续发展[J].蚕桑通报,2013,44(1):58-59.

[9] 苏超,张明学,李耀文.陕西省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方蚕业,2013,34(1):42-44,47.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5

新州镇马雄村是隆林县88个贫困村之一,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0公里,全村有7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共1864人,居住着壮族、苗族两个民族,2015年末全村有贫困人口202人,贫困发生率10.84%。由于交通条件落后,缺少资金、技术,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要农作物,辅以种植少量稻谷,一年种植一季,是典型的无集体经济、无特色产业、村民无增收来源的“三无”贫困村。

201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干部尤锁柱任该村第一书记后,用三个月的时间,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办法,对全村436户村民全部摸底,摸清摸准了贫困户、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交通不便,无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自然灾害造成贫困和返贫,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为了改变马雄村无特色产业的局面,尤锁柱与村干、社干一起制定了马雄村扶贫建设规划,规划经专家评审,确定了马雄村发展种桑养蚕、林下养鸡、沃柑种植三个特色产业。

养蚕18天赚3000元

桑叶具有易生长、便管理,适合大部分区域种植的特点。种桑养蚕是隆林县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隆林的气候每年可以养10批蚕,年收入可超过2万元。

尤锁柱向县桑蚕办汇报后,县桑蚕办主任王彩琴率队到马雄村实地调研,认为马雄村坡地较多,非常适合发展种桑养蚕,表示将对马雄村在桑树苗木和养蚕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

但是,当尤锁柱向村民们推荐种桑养蚕项目时,村民根本不感兴趣。

尤锁柱对记者说:“由于桑树的养育需要过程,三年后一亩桑树的桑叶才能养一张蚕。村民担心不懂养蚕技术,出了问题没人管,还有人说即使养好了,最后卖不出怎么办?”

为了发展好全村桑蚕业,打消村民疑虑,在帮扶单位领导和县桑蚕办的支持下,尤锁柱带领村民到种桑养蚕规模较大的新州镇水洞村、民德村考察,水洞村种桑规模已超过2000亩,又带领村民到蚕茧收购企业隆林蚕利嘉公司参观,目前蚕利嘉公司有10条蚕茧加工线,而隆林的蚕茧产量仅能满足三条生产线,蚕利嘉公司还和隆林县签订了保价收购协议,解决桑农后顾之忧。

外出考察让村民对种桑养蚕有了认识,也对这项产业有了信心。但是大家心里还是没有底,还是在地里种上了玉米。忙活了两个多月,看着地里已经长出青苗的玉米,尤锁柱心很急,因为这一错过可就是一年。

为打破村民的旧观念,帮扶单位决定采取非常措施,给予农户600元/亩的种桑补贴,这已超过村民种植一亩玉米的收入。还筹集桑苗免费给村民,这下终于在玉米地里套种上了200亩桑苗。

8月底玉米收割后,桑苗露了出来,可是非常瘦弱,叶子黄黄的,尤锁柱又认真指导村民施肥。

2016年10月8日,对于马雄村是历史性的一刻,全村第一批蚕茧出售,单价达到了22元/斤,一张蚕卖出了3168元的高价,而养殖周期仅为18天。

有了好的开头,马雄村种桑养蚕业终于被村民接受了,2016年底,全村又新种桑130多亩,2017年4月,全村已有5户开始养蚕。

林下养鸡5000羽助脱贫

马雄村全村林地面积达22000多亩,村民也有养鸡的传统,以家庭散养为主,每家养殖几只到二十几只。这种养殖方式抵御风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以村民自食为主。全村经济林种植主要是板栗,种植面积虽大,可是由于缺乏管理、储藏技术,收益率极低,每亩每年收益在200元以下。

为提高特色产业贫困户覆盖率,尤锁柱组织全村50户贫困户成立了隆林马雄种养专业合作社,按照长短项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合作社重点发展林下养鸡和沃柑种植,资金来源为帮扶单位捐赠、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等,村集体占合作社20%股份,剩余80%股份按贫困户出资多少划分,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途径增加收入,实现了特色产业贫困户全覆盖。

榱朔⒄沽窒卵鸡,合作社与广西凭祥润农野山乌骨鸡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鸡苗和销售,合作社负责养殖,建立了5000羽林下养鸡示范基地,2016年养殖乌骨鸡4800多羽,成活率超过85%,销售收入30多万元,纯利润6万多元,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马雄村也在近10年来第一次有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合作社分红1.2万元。

养鸡基地聘用贫困户杨亚米夫妻为管理员,夫妻俩带着孩子把家安在了养鸡场,全家年收入超过2万元。

400亩沃柑开富路

马雄村有马雄河淌过,具有发展水果的独特优势,为做好水果种植,合作社邀请广西农科院专家到村采集土壤、气候资料,从芒果、大青枣、沃柑几个备选项目中选定沃柑项目。沃柑属于柑果新品种,外观精美、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2015年沃柑收购价普遍在7元/斤左右,亩产量达1万斤左右。

为做到沃柑项目的顺利实施,合作社引入广西力源宝集团,由力源宝提供技术、苗木、肥料、销售支持,合作社负责基地建设和果园管理。

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2016年合作社建立了100亩沃柑种植示范基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实现了脱贫致富。贫困户王亚团由于身体原因,基本无劳动能力,他将自己的6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年租金收入3600元。贫困户陆仕光一家3口,陆仕光因中风丧失劳动能力,将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年租金收入3000元,妻子陆秀芬在合作社务工2016年收入超过5000元,再加上其他的种植、养殖收入,一年就实现了脱贫。该项目2016年支付土地租金6万元,用工支出超过30万元。目前沃柑项目二期400亩已进入种植阶段。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6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适应新的农业体制,国内又陆续研制出很多养蚕和桑园的机械化器具。但由于蚕桑业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出现了生产季节段、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所以,我国蚕桑机械化进程长期难以真正展开。如今,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蚕茧行业利润急剧降低,蚕茧质量下滑明显等因素的出现,蚕桑机械化再一次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热点。

蚕茧行业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在国家布局“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我国蚕桑业正在从珠江三角洲、江浙等地区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和落后的贫困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然而,西部地区又面临着一个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或正在涌向城市、城镇及沿海发达地区的现实情况。我国蚕桑行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仿佛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蚕桑行业要如何应对,成为摆在我们各级地方政府以及蚕桑业行政、科研、生产者及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非常而亟待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蚕桑业作为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广机械化尽快实现现代化蚕桑产业是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川省广安市长久以来就是茧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这里的老百姓自古就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习惯。其下辖的武胜县沿口镇红滩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以蚕桑产业搞得好而远近闻名。当时,蚕桑业带给这里村民的效益远远高于他们种植常规粮食作物的收入。据说当时每到养蚕季节,隔着很远就能听见村里家蚕噬咬桑叶发出的沙沙响声。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种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外出打工潮流开始盛行,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离开了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前往沿海一带寻找自己的梦想。村庄里留守的除了小孩子就是年老体弱上年纪的妇女、老人。对于蚕桑的种植、养殖这样需要巨大劳动力投入的行业来说,青壮年劳动力的整体性外出无疑是釜底抽薪,彻底断了根基。

实际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根本目的无非是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栽桑养蚕虽然辛苦,不过其季节性强、经历的过程相对较短,用当地农村的话说就是“来钱快”。在蚕茧价格高的年份,一季茧子的收入比在外打工要强一些。但是,由于近年来蚕茧价格忽高忽低,波动性很大。广大蚕农无法琢磨下一年甚至是下一季蚕茧的收购价格。有的时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落了个血本无归,有的时候没有养蚕又只得眼睁睁看着别人卖出高价。几次三番之后,很多蚕农就彻底断绝了继续养蚕卖茧的念头。

吸引劳动力回归的良方

不过,目前正值青壮年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是属于所谓的“农民工”二代。与其父辈们相比,他们缺少最多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过,却又具备了其前辈们所没有的善于思考、相信科学以及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优点。

武胜县红滩村村民杨根有就是一个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一代农民工。在他小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就得帮父母割猪草、干农活。到了养蚕的季节,他的任务则是背着背篼到坡上摘桑叶。他读书的学费以及整个家庭那些年的开销,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养蚕的收入。可以说,从事蚕桑行业的艰苦在他的心灵深处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初中毕业之后,杨根有便外出打工。虽然每月都有一笔较之在家务农高很多的收入,但由于出门在外,衣食住行都需要花钱,所以,实际上每年的结余也少得可怜。2010年春节回家过年期间,他被邻居连拉带拽地去参加了一个当地推广蚕桑机械化的讲座。当老师嘴里缓缓说出切桑机、给桑机、催青机、蚕具洗刷消毒机、稚蚕饲育机、壮蚕饲育机、螺旋循环式饲育机等等名称之后,杨根有彻底震惊了,因为这些机械设备他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在外打工闯荡多年的经历让杨根有清楚,机械化代替人工作业不但能减轻劳动强度,创造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并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还记得在广东曾经工作过的一条流水线,在全面实行机械化之后用工人数立即减少了三分之二。这一场讲座下来,让杨根有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他琢磨目前栽桑养蚕的农户之所以越来越少,一是因为劳动力成本过高,养蚕不如打工来钱多;二是因为搞蚕桑业劳动强度大,从业者将会特别辛苦。假设能够大量运用蚕桑机械到种养殖的过程中,上面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在打工不如创业的思想左右下,杨根有毅然决定拿出这些年打工积攒的资金购买蚕桑机械,利用自己以及租用邻里乡亲的土地进行蚕桑的种养。

经营蚕桑养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对桑园进行管理,主要就是中耕除草等活计。据了解,桑园每年需要耕耘3次以及2到3次的除草。过去一亩桑园一年采用的人工耕耘按照平均值估算约需要4个劳动力,而除草则需要18个劳动力。计算下来仅仅这两项基本桑园管理每年就要22个劳动力,目前当地每个劳动力价格成本在100元左右,则每年每亩桑园需要2200元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