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发展史范例6篇

量子力学发展史

量子力学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磁性因子;磁性效应;环境;社会活力;经济;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1-00 -1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活态记录”,其情感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在时下尤为珍贵。然而昆明市文明街区作为城区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地方特色文化、历史遗迹、民族传统等历史文化特色,正在被人们遗忘。

本文所属研究即是探讨如何通过实现对街区中文化、商业、文化等诸多价值的复活,以实现街区的全面复兴。研究认为街区中含有很多吸引着不同人和物聚集到其中的“磁性因子”(简称“因子”)。这些“因子”构成了整个街区“大磁铁”的综合“磁性效应”。

研究通过对文明街区进行前期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配合里克特量表法,详尽归类了街区的各种“因子”。

1.遴选街区“因子”应遵循的原则

历史街区的形成与维系涉及街区空间环境质量、社会活力、经济活力、历史文化活力等多方面情况,为使数据尽量客观科学,在遴选“因子”之前制定以下的原则。

1.1客观原则。“磁性效应”涉及居民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经济建设等多个方面。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因子”进行确定,避免因子取向的片面性

1.2实用原则。“因子”选择和确定的目的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因此其确定必须注重准确、简明和可操作。

1.3针对原则。每个城市、街区都因环境、地理、区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特征。故“因子”的选取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兼顾街区间差异。

1.4量化原则。“因子”应客观量化反映街区的特征,而难量化的指标应少用。但街区又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难定量的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设定定性指标。

系统原则。应全方面考虑影响街区的“因子”,以系统思维全面看待整个街区,并以可全面概括整个街区的要求确定街区各类“因子”。

2.所遴选的“因子”

2.1环境因子

街区环境是街区最直观的公共空间属性,展现了城市的地域特点。其主要以物质的方式构成街区,并与街区各方面息息相关。

文明街区是整个昆明城区内保存传统昆明街区模式最为完好的。其至今仍保有适宜的街道空间环境,如清末民时的建筑风貌,宜人的街道高宽比、舒适的绿化环境及具有特色的地面铺装等。

据此,研究将环境因子分为:自然风貌、空间布局结构与视觉景观三类。

2.2社会活力因子

历史文化街区无论在历史还是在现今,都具有满足进行公共活动的需求的功能。而同时它也为人们认知、理解和感受城市提供必要的设施与场地。

文明街区区位上临近昆明市中心(南屏街),并处于市区商业中心(南屏街)与景观中心(翠湖)之间。故它是市民休闲、休憩、游玩所青睐的地方,这使文明街区成为了一个多活动发生的街区。

通过考量这些活动发生的条件,研究将社会活力因子分为:管理运行与可达程度两类。

2.3经济因子

经济使街区产生活力与吸引力。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多处于城市中心区位,故今日街区不仅延续了其原有的经济职能,也展现出现代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经济引力。

文明街区伴随着昆明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区位从边缘到中心,功能由行政转经济的过程。上世纪初,整个文明街区的功能由行政转为了经济,后来其商业业态几经变迁,最终在上世纪末形成了以花鸟、饰物、古董售卖为主的传统商业业态。

根据文明街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规律,研究将街区经济因子分为:聚集规模、边际效应、土地利用三类。

2.4历史文化因子

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区别普通街区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经济、文化各因素在历史作用下相互作用形成的。它给街区带来生命力,并进而成为街区的灵魂。

文明街区作为昆明城区内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不仅自身流露着历史的韵味,还吸引着众多的市民来此寻找往昔,休憩清谈,买卖易物。这些行为都使文明街区在历史文化上呈现出传统且活力的特点。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将街区的文化因子分为:文化品位、文化活动两类。

3.后期调研研究

研究采用5级里克特量表的形式制作问卷。通过对问卷调研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反向论证修改了所选择的“因子”,以求最终的因子能全面且客观地概括整个历史文化街区,而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汪海,蒋涤非.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研究,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J].2012

[2]亓莱滨.里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J].山东科学,2006

量子力学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物理学史 物理学美 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教育,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物理学的发展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物理学史告诉人们,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汇集着许多人艰辛的努力,常常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几步。物理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们的非凡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上;通过物理学史展示物理学家求真、求美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感受他们尊重自然、尊重客观意志的“真”,体会他们推动发展的动机的“善”,不屈不饶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毅力等,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

一、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经典实验的美妙,体会科学方法美

科学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维和行动方式。物理学史证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在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实验,不但在实验设计上极具创造性,而且实验装置设计上非常具有新颖性和实验技术上具有艺术性,经过艰辛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克服无数困难,才做出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或技术上的伟大发明。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精湛优美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发现和体验物理实验的精彩和美妙。例如:引力常数的测量,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年后,卡文笛许设计出扭秤实验,通过三次巧妙放大,将力的测量变换为力矩的测量;又将力矩的测量转变为石英丝转动角度的测量;再将转动角度的测量转变为光点移动距离的测量。这一精妙设计终于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测出了这一微小的引力常量。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圆球滚动实验”,就给人一种简洁的美,它的美体现在对实物形态实验的超越,使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在思维中以理想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猜想、设计、推理,由有限个实验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没有考证所有可能的情况。讲述这段物理学史,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里略在物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这不仅与他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有关、而且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革命性转变分不开。正是由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引导自然科学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科学家的精神美、人格美、毅力美

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中外著名物理学家。他们生平大量动人的事迹,尤其是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爱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精神都是—部绝好的美育教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苦为乐,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只图贡献,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坚持真理,并为捍卫真理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等。这无疑是最理想、最成功的情感教育。

物理学史表明,物理学大厦并不都是成功者创造的,它是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创造的。焦耳为准确测得各种情况下热功当量值,历经40年,进行了400多次实验。法拉第“磁生电”经过十年的研究;居里夫人为了从沥青铀矿中提炼出纯净的镭,经过近一千三百五十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 12克纯氯化镭,开普勒在困境中还是坚持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从大量的观测数据中,花了近十年的时间,计算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等等;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所以爱迪生说:“失败也有我需要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科学、捍卫真理的感人事迹,光辉的言行和高尚的品格,为人处世和爱国主义的热情,无不显示了物理学家的精神美。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实例,通过讲述这些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楷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通过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科学审美情趣和提高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简单、和谐、统一的整体,作为描述和揭示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物理科学也应是简单、和谐和统一的。“多样统一”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整个物理学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大师们为建立统一的物理理论的奋斗史,也是物理学家追求美的历史。牛顿为追求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运动的完美统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焦耳为追求热与功的完美统一测出了热功当量;法拉第为追求电和磁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为追求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相对论、为追求质量与能量的完美统一发现了质能方程等等。作为支撑经典物理大厦的牛顿运动定律,在宏观低速领域,实实在在地展现其简洁和完美;而作为现代物理大厦支柱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又从更广阔领域描绘了一幅极其简洁的物质组构和运动的生动图像。科学的美,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上,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人造卫星的升空、原子弹的制造等等,这些无不叫人惊叹科学的伟大。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家追求科学完美的典型事例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美的认识转化为对科学美的追求。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文明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和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成就,这既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热情;介绍物理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当前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与世界科技发展存在的差距,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领略了知识的巨大力量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能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美和人类智慧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勇气肩负祖国赋予的使命,树立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信念。

例如,我们讲述“声波”时,就要讲讲北京天坛绝妙建筑;在学习“原子和原子核”时,就应提到在现代物理前沿领域所作的巨大成就的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家;在讲“超导”时,应介绍我国在超导材料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在讲述“天体运动”时,不能不介绍“神五”、“神六”、“神七”“嫦娥一号”的发射,介绍我国航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介绍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的航天人。学生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为这样一群年轻人而感到自豪。这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报国之心。

五、通过物理学史,渗透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挖掘美育因素

在物理学史上,每一个科学上的新发现,都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中学物理中一些概念、定律和理论建立的过程凝练、升华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也包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展示这些科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正确的理解和建构,让学生得到前辈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滋养,认识到物理学每前进一小步,都伴随深刻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发现、认识、否认、再认识过程。J·J·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曾提出关于原子的“枣糕式模型”。 1910年,卢瑟福建议用a粒子轰击金箔片。实验表明a粒子能穿透很薄的金箔片。这一实验事实使汤姆生枣糕模型遇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因a粒子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犹如一块掉落两颗枣子的小枣糕,小枣糕打在大枣糕上,氦原子无论速度多么大,也很难想像它能穿透出去。但是1908年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原子时,有大约八千分之一的几率被反射回来。这一事实使卢瑟福惊奇,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不可想像的事,真如用一枚重型炮弹轰击一张卷烟纸,而炮弹竟然被卷烟纸弹回来又打中了我自己一样的不可思议。”。卢瑟福用不同金属箔片进行了多次实验,并经过三个多星期的认真思考,指出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不会使a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卢瑟福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是一个很“空”的,中间是一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硬核。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严谨的推理,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反映这种高潮迭起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得到启迪,让学生从知识的完善和演变中认识它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使凝固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学习仿佛是一次与科学创造者的对话;适当分析科学家的成功和失误,体会科学探索者的困惑、沉思、试探和创新智慧之光,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到物理学知识的相对性,有效地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来源的神秘感,消除对已有知识的僵化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李艳平,申先平.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 103.

[2]邹纪常.物理学的美学价值[J],广西物理2000.3.

[3]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量子力学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原子理论;教学;科学史

作者简介:吴欣(1982-),女,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90-02

文章概述了从古希腊时期到道尔顿时期的原子理论发展的重要过程,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演化与发展。通过原子理论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原子”概念是怎样产生的,将欣赏到这段历史时期的科学家们的科学思想的改变与发展以及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识。

一、科学史融入物理教学

本文尝试将物理教学融入历史材料中,让学生了解原子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了解原子理论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有哪些科学家对原子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主要科学思想有哪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会认同这些时期科学家的想法,从而认识到科学家的这些研究方法会影响社会的发展。他们通过追随着历史发展的足迹去寻找世界的本原,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原子的发现历程,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原子理论知识。

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史,这对物理教学有促进作用。马修斯总结了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价值:第一,科学史可以激发和吸引学生投入科学的探究;第二,科学史可以使教材人文化;第三,通过追寻和细致地处理概念的发展历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第四,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如科学革命、达尔文主义等;第五,科学史可以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是不确定的,可改变的,目前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也是可改变的;第六,科学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之间的意识形态的争论。[1]

我国课程标准中也提倡使用科学史进行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第4条指出:了解物理学及其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家的事迹与成果,了解历史上一些物理实验及其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学史和中学物理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的陶冶。因此,物理学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科学教育的课程理念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知识有助于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是在原子理论的学习中加入历史,学生通过原子理论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原子理论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也能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

二、原子理论的发展历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1.古希腊时期的原子学说

首先向学生介绍古希腊时期物质理论的主要思想。这一部分的历史可以采取讲授法,也可以把相关材料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原子”这一概念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古希腊的原子理论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原子理论的发展经过的几个阶段?

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研究物质的理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从神话慢慢过渡到自然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时期,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几位科学家对物质理论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下面了解他们的物质理论。

泰勒斯是古希腊时期较早研究世界本源问题的哲学家、科学家。他认为地球像浮在水面上的薄板,地震也是由于地底的水的震动而产生的。因此泰勒斯认为水是产生世间万物的基本物质。他代表了人们对世界起源问题的探究从神话到哲学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发展了“物质”的概念并试图去解释纷繁的事物的表象,从这时起,人们由寻找“世界从哪里来”的问题转变成了“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

毕达哥拉斯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认为一个一个的数构成了点、线、面和立体,立体物质才构成了水、气、火、土等元素,从而构成万物。

恩培多克勒却认为,不能用单一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应将这三种物质(水、火、气)一同做万物的本原,此外再加上一种“土”。这样共有四种元素,即土、水、气、火,其中土、水、气代表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火则代表颜色和温度等。[2]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物质是无生命的。每一物体的性质都和其中某种占主导地位的元素实质相同。每种元素能被无限地分割,分成无限小的部分。

德谟克利特猜想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有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它们的形状像水槽,或是钩子。它们依靠钩状的和环状的形状相连接。原子的形状和体积不同,但它们的质量是相同的。原子在虚空中只有通过直接接触才能相互作用。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但雅典的伊壁鸠鲁还是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他认为原子不仅有形状上的差别,还有大小和重量上的不同,他按自己的方式得出了原子量和原子的体积。如果不遇到阻碍,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速度相同,原子又由于内部的结构导致它在运动时会发生偏转。

以上是古希腊科学家原子理论,学生在阅读完材料之后或者是听完教师的讲述后很快就能回答上面的几个问题。学生能直接找出提出“原子”这一词的科学家是德谟克利特,然后接着讨论后面两个问题,教师听学生的结论后可以补充总结:古希腊时期的原子理论的发展是伴随着人们的哲学思想发展的,以上的这些科学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原子理论的提出是和他们的哲学推理相关的,表达了他们对客观现象的推理及对世界的思考,并没有使用实践来证明,因此当时的理论并不成熟。古希腊的原子理论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泰勒斯认为世界是由单一物质水组成的;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的物质理论是元素说;而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坚持原子说。

2.牛顿时期的原子理论

希腊哲学以各种方式渗透入阿拉伯文化中。阿拉伯人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并没有往前发展。阿拉伯文明随后传到欧洲,一直到牛顿时代原子理论才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科学家笛卡尔、牛顿对原子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随后道尔顿继承了前人的观点,提出较为系统的原子学说。下面主要阐述牛顿时期原子理论的发展史。

笛卡尔提出了微粒子理论,他假设空间最初充满了物质,如果物质是由小微粒组成的,在机械力的作用下这些微粒在物质中做运动,这些力是相同的,导致了微粒之间的相互分离,粒子之间会发生相互碰撞,粒子的形状是球型的。他和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原子可以分成两部分或者更多部分。对于笛卡尔来说物体没有如坚硬、重量、颜色或者其他的通过感官可以观察到的特征,物体只有物理尺度:长度、宽度和深度。

牛顿支持原子理论,他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有本质特征,即相同的质量和相同的体积。原子之间是有间隙的,原子通过引力和斥力结合在一起或者分开。他还认为一种元素和其他元素混合后其性质不会改变。

以上介绍了两位科学家的原子理论,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接着让学生对比、思考问题:笛卡尔和牛顿的原子理论有什么不同?这一时期的原子理论有什么特点?教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笛卡尔的理论中涉及“充满”,而牛顿的理论中有“间隙”。也就是说他们的最明显的不同是粒子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从物质的连续性到非连续性的提出是人们对世界认知问题上的观点的转变。到底谁的理论是正确的呢?随着原子理论的继续发展这个问题会被解决。从课件中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原子理论相对古希腊时期的比较完整,原子理论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

3.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牛顿之后的这段时间,原子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不同的原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原子中的相应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决定着物质的性质。在这些基础上,道尔顿系统地提出了原子学说:化学元素均由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质和质量各不相同,质量是元素原子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道尔顿还编制了原子量表。

在这里介绍了道尔顿的新的原子概念,原子变成物质的载体;探讨了原子模型的逐步发展。随着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直到轨道模型的进一步提出,这个过程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慢慢被科学家们发现的,之中没有哲学或是社会的影响。学生到此为止了解了原子理论的发展历史,也知道了原子理论是什么,中间经历了哪些科学家,他们分别有哪些科学思想,对原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列出表格(见表1),最后让学生具体描述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就已经提出了原子这一概念,随后原子理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牛顿时代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逐渐揭开了“原子”的面纱,使得原子概念的发展有了重大的突破。道尔顿时期原子的概念有了新的突破,之后理论继续发展,后来才有原子轨道模型的出现。

三、思考与建议

讲授原子理论的发现可以采取讲授法或是材料阅读和小组讨论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些历史故事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总结共有哪些原子理论;它们分别在科学史上起着什么作用;描述原子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原子理论究竟有哪些哲学和科学思想,这些思想争论对科学发展起着什么作用。老师向学生介绍的原子理论发展历史是从古希腊时期到道尔顿时期,这段历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概念提出的具体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继续介绍原子的轨道模型等。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使用,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原子理论的发展历史,在学习原子概念的同时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家的哲学思想,体验科学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Mathews,M.R.History,Philosophy,and Teaching:The Present Rapprochement

量子力学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 新课程 物理学史 物理教学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维度

1.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利用适当相关的、概括性的,并且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它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很多时候,物理学史可以提供比较性的组织者或说明性的组织者。在讲述电磁感应规律时,我以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家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得的成果为主线,使学生在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2.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并且还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物理学发展所经历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大综合和大统一,都伴随着实验技术与实验思想的进步,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

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

物理学是整体向前推动发展的,但物理的各个分支是交错发展的,将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发展网络进行系统的介绍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比如对力发展史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落体运动,发展到阿基米德的杠杆理论、重心测量,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的经典力学……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整个力学从基础到前沿,完整的框架可以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容易记忆。当然,各个板块的发展史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只有在系统了解后才能牢固地把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适当的补充。

二、 “过程与方法 ”维度

1.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物理学发现的历史也就是物理学探究的历史,在探究过程中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机会自主地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比如在“变压器”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寻找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和变流规律。这样可使学生从中学到物理学的一些探究方法,丰富自己的思路。所以这样的探索过程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2.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传授与学习,只有紧密地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才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有声有色的活例。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结合物理学史,展现物理学发展中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前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的,从中去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正是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就像爱因斯坦评论中所说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质疑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比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首先是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把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这样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并不断加以完善,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从而创新,使得原子物理学飞速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家质疑、批判、创新的物理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学好物理的驱动力。

心理学家赫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动力,驱动力是处于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动力状态。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去开拓、去探索,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很多真实的故事、趣闻和材料。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会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介绍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讲单摆时可介绍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的吊灯的摆动进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介绍浮力定律时可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等等。

2.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是经过曲折和磨练。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而冒险进行“费城实验”。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这种为探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生对真理的非功利性追求,具有重大意义。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熏陶。比如在讲人造卫星时教师就可讲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冲破种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总之,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去从中吸取营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任用要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要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了解,研究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量子力学发展史范文5

摘要:文章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黔西南生动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贵州精神谱系,革命先辈先烈事迹来开展研究,旨在介绍外国语学院针对党史学习情况开展的各类工作,特别是支部在创先争优中的各种实践,结合黔西南州的“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从夯实组织基础、强化领导班子;优化队伍结构、加强理论培训;创新工作机制、灵活开展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来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黔西南生动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黔西南;外国语学院;实践

0 绪论

根据黔西南州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州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安排>的通知》(州学组发【2021】1号)要求,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自全州开展党史学习争先创优以来,外国语学院主动作为,学院党支部努力在支部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上开展活动,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和党支部晋升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党员受教育、学生受启发、学院谋发展的目标。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活动,如到红军村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党史教育活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办《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四史”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同心•彩虹行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培训。通过这一些列活动来有效提升基层组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着力彰显党的职责担当和先锋模范作用[1]。

1、夯实组织基础、强化领导班子

近几年来,在省、州、市、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学院坚持组织机构建设、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水平为主线,狠抓学院思政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夯实基础组织,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把党组织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创学院各项党务工作的新局面。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加强政治学习,在全院周二例会上,印发资料、共同学习,形成了学院良好的党史理论学习氛围,在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党史理论特色教育活动,凸显“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素养[4]。要求大家要从筚路蓝缕奋斗牺牲中感受信念意志,从奠基建立国家中感悟奋斗豪情,从顺应潮流改革中感悟开拓创新,践行初心使命,明大德、立大志,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3],深入学习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为进一步开展好全校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认真履行党史学习教育主体责任,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迅速制定学习教育方案,在学习教育中强化领导、压实责任,专题学习、专题宣讲、基层调研、“办实事解难题”、警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细化深化、落到实处,全校上下掀起了学习党史的新热潮。刘文新同志在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座谈会上从政治、历史、人民、发展、治党的高度,准确把握在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2、优化队伍结构、加强理论培训

我院在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认真组织师生开展活动,让全体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力争做到党史学习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党史理论学习,充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活动作用,让其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抓好学院党史理论学习工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集体学习为主、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开展相互交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按时、按质、按量召开支部活动和组织生活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党政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评选办法。要求学生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于担当,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3、创新工作机制、灵活开展活动

学院支部结合学校工作实践,深入开展各项党员活动,浸润心灵。从老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从总体到局部、从组织到个人全方位开展党员先锋模范带头活动,开展党史党建工作,让党史春风吹遍校园每个角落、让党的力量摧毁腐朽顽石、让党的理想信念熏陶每位师生。面对党旗、面对师生、用党的精神引领学院发展、用党的行动打动师生、用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内在潜能。通过多种形式使每个党员激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力争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有新的突破,有效着力提升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党的奋斗历史,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切实增强学院师生爱国、敬业、奉献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4月13日,外国语学院党总支部组织教职工、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及全院教师到威舍红军村开展了“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参观了红军长征文化长廊、革命历史文物展厅、红军电台指挥部旧址、红军洞遗址,瞻仰了红军长征纪念碑,认真地了解红军长征在我州兴义境内的历史。从黔西南的光荣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长征精神,勇于担当、不怕艰苦、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4月2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表达对革命先烈无比的敬意和无限的哀思。号召同学们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做有理想、有行动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活动中,师生党员、共青团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和入团誓词,参观红色印迹—兴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更感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号召大家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举行“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专题党课。通过支部集中学习交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四史”党课、举办系列活动、抓好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帮助党员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党课讲述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要求大家要通过“四史”学习,从中汲取信仰之力、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党性之力、不忘初心;汲取发展之力,勇担使命[2]。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

加强全院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建设工程,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积极引领党员干部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何安坤院长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题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讲义》的第九讲“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带领大家重温了对教育的部分重要论述,帮助大家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就,并从好老师的标准以及如何成为“四有”好老师展开,引经据典,通过很多好老师的感人范例,带领大家深刻理解“四有”好老师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要求我院师生结合自身实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理性的爱国品格和明辩是非的能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师范生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早日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黔西南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党总支部专职副书记余松林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四史”相关知识,他从“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习四史”、“怎么样学习四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历史真实资料、真实图片向全院师生展示了新中国漫长而又艰难的发展历史,并展示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全院师生听后非常激动,觉得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5、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我院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尊重每位教职员工,完善教代会制度、院务公开、推行依法治院、民主治院、阳光治院。在学校第二届第五次教代会召开前,认真广泛听取广大教工对学院党建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修订学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关爱每位学生,搭建党员结对子送温暖工程,严格按照党员干部正衣冠、照镜子的要求来廉洁自律,全面落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建章立制各种,让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服务质量[6]。为深刻领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院于4月20日下午在市内校区大礼堂举办了《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四史”教育专题讲座。院党总支部书记尹建宇,院长何安坤,党总支部专职副书记余松林进行主讲,全院教师、学生600余人聆听了讲座。党总支部书记尹建宇带领全院师生学习了《讲义》的第一讲“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第三,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并与大家一起学习了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6、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和学习有助于全院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理想信念,达到了预期成效。老师在师德师风中践行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党史学习吸取党的力量和责任担当精神,全院党风学风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位教职员工都能够严格按照党员干部正衣冠、照镜子的要求来廉洁自律,全面落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建章立制各种,让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服务质量[5]。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黔西南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贵州精神谱系,革命先辈先烈事迹在黔西南大地深耕和传承的结果,是“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活动的成果体现。

参考文献

[1].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J].本刊编辑部.中国民政. 2021(04)

[2].民政部党组传达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民政. 2021(04)

[3].民政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部署民政部直属机关党史学习教育工作[J].中国民政. 2021(04)

[4].黔南州委老干部局传达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J].曹红利.晚晴. 2021(03)

量子力学发展史范文6

1 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功,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效,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空谈。现在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拓展开来,那对教师来说,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不会多媒体辅助教学,那就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优秀教师,历史教师也如此。现在,多媒体计算机深入教学课堂,实现“班班通”的硬件基础条件;网络上免费的海量历史教学软件资源,足够中学历史教师挖掘、筛选、加工、组合、应用。历史教师面对这样齐全的软硬件资源,是不是应该有一种危机感,是不是应该加强学习,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加工、处理、组合能还原历史“原貌”的软件资料,为学生奉上一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

另外,中学历史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明确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可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避免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种种误区,要扬长避短,使多媒体技术真正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服务。

2 有效应用多媒体,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在历史课堂上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活泼、声像同步的逼真的教学环境,通过图、文、声、像、影并茂的教学资料,将知识条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高效帮助学生理解靠挂图或黑板难理解清楚的历史知识点。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融合,有着更强的教学感染力,更易于突破重难点,推动学生知识内化和思维拓展,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背景音乐渲染历史课堂氛围,使历史教学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历史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利用背景音乐渲染历史课堂氛围,可使历史教学具有艺术感染力,让学生身心感到舒畅、兴奋,忘却学习的疲劳,专注于课堂学习,即使任务重、压力大,学生也会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良好的历史教学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疲其神者劳其形,乐其神者忘其形”。

例如:在“抗美援朝”一课中,以《英雄赞歌》作为背景音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中,学生不但要欣赏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还要齐声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大中国》等歌曲;在“百家争鸣”一课中可插入古筝背景音乐曲,在“港澳回归”一课中可插入《七子之歌》和《东方之珠》等音乐;等等。历史课堂上通过这些背景音乐巧妙地烘托教学气氛,使历史教学具有艺术感染力,自然带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背景音乐的音量大小要适宜,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不同教学情境应插入不同的背景音乐;背景音乐要以伴奏曲子为主。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合理选用背景音乐,为历史课堂教学添加作料,增添亮点。

视频资料扩容历史课堂,高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历史视频资料相对于文字、图表生硬的说教,更具有不可替代的辅助教学优势。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历史教学内容营造一个相适应的历史动态画面,再还原历史情境成为可能,通过典型震撼的视频剪辑片段,增强教学真实感,带动学生内心体验,引发思维风暴,自觉接受历史事实,从而更高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一课时,可播放过草地、爬雪山、飞夺卢定桥、四渡赤水等影视片段。短短1分钟的视频片段,直观形象地把长征时的牺牲与艰苦场景再现出来,让学生深刻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诗句,同时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红军神勇高大的光辉形象。教师再适时讲解引导,从而高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顺畅掌握了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精神、历史意义。

3 电子白板增强历史实用教学功能,创设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环境

交互式式电子白板可为历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即时批注功能、拉幕隐藏功能、探照灯功能、画笔标注功能等,创建良好的交互式历史教学环境,对于激发学习学习兴趣,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关键点,提高教学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在讲解“红军长征”一课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画笔功能,直接在图片上绘制长征路线,在经过重要长征历史事件点时,可使用探照灯功能重点强调标注,还可通过交互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将预备的相关教学资源呈现出来,让学生再一次深刻体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4 思维导图理顺历史知识框架,有效提高总结、复习效率

通过思维导图可有效整理出历史知识点、板书和思维框图,协助教师总结历史教学知识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和复习效率。通过思维导图提供的知识提纲,是一个快速的学习指南,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自学、科学记忆,大大增强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授“九一八事变”时,笔者把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时间以及后果制作成思维导图,将原先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形成全局的知识体系。通过分析两次事变的内在联系,可以得出西安事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配有恰当的解说,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教室,师生共同完成一幅优质的一课或一章、一本书的历史知识点思维导图,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思维综合整理和条理层次提炼,思维导图中子结点、父子结点越多越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 “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的教学共鸣点。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中学历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软硬件基础,也极大提高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中学历史教师要明确历史学科特点和历史教学规律,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