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例6篇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1

中学教学资源 知识产权 流失 保护 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中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不仅包括规划教材、自编讲义、题解、案例、课件等,而且还包括教师自己研发的教具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而产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等。由于学校管理者及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很多优质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流失,给学校及师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认真探讨中学教学资源产权的流失与保护,对提高中学教学质量及激发师生的创新能力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例析

1.教材产权的流失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推广和科学技术、社会需求的发展,中学教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反映了国家意志的统编教材,而且包括学校自主编辑的校本教材。由于校本教材的编写既不同于学术著作的撰写,又不同于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由国家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出版的教材的编写,校本教材涉及的著作权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些教材体现了学校教育改革的精神,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及资助编写的,其知识产权的归属比较容易判定。

案例1:某中学数学高级教师A,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精神,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自编了校本教材《新编高中数学题解》(以下简称《题解》)。学校为了帮助A老师自编《题解》,特派A老师到重点师范大学进修培训,A老师进修回校后,学校领导又组织相关教师对A老师自编《题解》的提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修改意见,最后A老师负责编写,经A老师修改完善和定稿后,学校准备自行印刷发给学生试用。可就在这时,A老师提出要求调走,学校准备自行印刷的书稿《题解》也被A老师调离时带走,后来,《题解》被出版社出版并在当年A老师调入的新学校广泛使用。

上述案例表明,该学校的知识产权出现了流失。因为A老师自编的校本教材《题解》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1]

《著作权法》的规定是很清楚的,A老师为完成学校的教育科研任务创作了《题解》,这是履行学校的工作职责,A老师的《题解》是属于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于A老师享有,且法律对这类作品的使用进行了合理限制,即原学校有权在业务范围内对该作品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即使原学校因故未按原计划在全校范围内使用《题解》,作者要许可新单位使用也必须征得原单位同意。因此,A老师未经原学校同意即许可新学校使用《题解》的行为侵犯了原单位优先使用的权利。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校应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对知识产权的流失要高度重视,有些调走的老师,教学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经验丰富,在学校的本职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们之所以能够被其他学校聘用,所持有的资本很大一部分就是职务研究成果。他们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把原来所在学校的知识产权作了奉献,学校为了教师多出创造性成果付出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随着人员的调走而白白地流失了,这应当引起有关学校的重视。

2.教案产权的流失

教案又称课时计划,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形成的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的具体的教学方案。凡符合《著作权法》关于作品要求的教案,应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据笔者调查,教案的知识产权流失问题在很多学校都存在。有些老师教学水平比较高,业务能力比较强,往往承担学校公开课的任务,有些公开课是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听课的老师外校诸多,由于主讲教师准备充分、讲课精彩,对其他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和启发,所以,很多参观、听课的老师在主讲教师讲完课之后,迅速将主讲教师的教案及课件复制带回。这些教案及课件是主讲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如果其他老师只是少量复制回去后用于教学目的,并不构成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因为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的属于合理使用,不构成侵权。但是,也有许多老师不懂《著作权法》的要求,将这些教案、课件略作修改,就在自己所在的学校申请评奖,甚至有些教师把这些材料放到互联网上,公之于众,这无疑侵犯了主讲教师的知识产权,也造成了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另外,有些学校无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教师具有知识产权成果的教案、教具、课件等检查完了之后,不仅不归还,甚至将其遗失、损毁和卖掉。

案例2:高丽娅自1990年1月起在重庆市南岸区某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按照校方的管理规定,高老师在每学期期末将自己所写的教案上交给校方供其检查,十余年间上交教案共计48本,但校方在例行检查之后并未将这些教案本返还给高老师。后因高丽娅为总结教学经验并撰写论文之需要,向校方提出返还其历年上交的教案,才得知48本教案中的44本已被校方以销毁或卖废品等方式处理掉。[2]

后来法院最终判决结果是:被告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校私自处分原告高丽娅教案原稿的行为侵犯了原告高丽娅的著作权。学校未经教师许可私自销毁教案本,导致了作品随之灭失,致使该老师享有的教案著作权将无法实现,学校的行为侵犯了这位老师的知识产权,对学校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如何,这和老师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密切联系。教师的知识产权从何而来?主要靠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为人是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名师支撑名校,名校造就名师,赢得名师,学校才有竞争优势。如果一所学校缺乏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产出,那么,这所学校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高丽娅因总结教学经验要求学校归还自己的教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应妥善保管或及时归还老师的教案。但遗憾的是学校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教师的创新教案中也包含了无形的知识产权价值,所以,对待教师的教案采取了销毁、变卖的处理方式。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而且也造成了学校知识产权的部分灭失。

3.学生创新成果的产权流失

现代中学,特别是普通高中,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有的属于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有的属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创新智力成果。可是,这些成果因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机制,导致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例如,有些学校当得知学生的作品获奖以后,特别高兴,很快就把相关信息及成果传播到网站,既不帮助学生申请专利,也不为学生的创新成果保密,造成了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应该说,学校知识产权的整体水平,离不开学生的贡献。然而,有些学校对学生无形资产的管理缺乏认识,让学校内部的知识产权流向校外。

案例3: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B,退休以后在校外办辅导班,他辅导学生作文所用的辅导教材是B老师自己编写的,被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本作文辅导书所有的范文全部来源于B老师曾任教学校学生的作文,B老师的辅导教材在编排上比较简单,先把学生的整篇文章放在前面,然后在这些文章的后面进行点评。学生的作文占书的绝大部分篇幅,他引用的全部作文是学生未公开发表的,B老师既未征得学生及家长的同意,也未署学生的姓名,更没有向学生支付稿酬。

这个案例有两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B老师对学生作文的不当处理是一种侵权行为。学生的作文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学生是其作品的著作权人。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作为作者,享有发表权、署名权和获得报酬权等人身权和财产权。B老师在具有盈利性质的校外辅导班使用这些作品的行为不属于合理使用,是对学生著作权的侵犯。第二,B老师的做法造成了学校知识产权的外流。B老师引用的作文,大多数是学生的获奖作文和优秀作文,已具备独创性、可复制性、符合法律规定的文字作品,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之一。学校没有将这些资料很好保留,却被老师退休以后带走,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损失。

此外,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还包括绘画、书法、舞蹈、摄影等作品的流失,在此不再赘述。

二、中学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学校要多渠道提升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学校应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把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本校的普法教育计划,各班级可以召开以“知识产权法”为主题的班会,学校的法制宣传栏开辟《知识产权法》专栏,在校园网上进行《知识产权法》的宣传,在全校开展《知识产权法》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对《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和宣传,逐步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法治意识,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利用《知识产权法》,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产权利益,进而提高师生维护本校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减少无形资产的流失。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产权与教师个人产权的关系

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学校产权与教师个人产权的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靠竞争实力,而竞争实力要依赖于师生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支撑。师生的智力成果越多,学校的竞争实力越强。学校的知识产权是由师生的创新成果构成的,二者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普通中学应向高校学习。我国很多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知识产权成果,有些学校对师生的科研立项、专利、出版著作、等给予经费的支持。因为师生的创新能力之和就是学校整体的创新能力,这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3.要正确处理知识创新与产权保护的关系

要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学校是否有知识产权方面的智力成果,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成果,就谈不上流失与保护的问题。因此,学校要保护知识产权不流失必须先有知识产权方面的智力成果,那么,学校的智力成果从何而来呢?主要靠师生的创造力。说:“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3]因此,在中学要正确处理知识创新与产权保护的关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师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源源不断产生出需要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智力成果,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励创新,学校要努力建立二者良性循环的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不断产生。

4.学校要制定出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为了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学校要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要像管理有形资产一样,制定出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第一,对师生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应依据专利法获得保护。当技术方案一旦形成,应当尽早提出专利申请,否则,一旦技术内容公开,便丧失新颖性,无法获得专利授权。第二,学校要注意收集知识产权的档案资料,做到心中有数。要知道哪些项目是由学校主持、代表学校意志,并由学校承担责任的项目,哪些项目是利用学校的物质技术条件进行创造的,哪些是师生个人自己独立创造的。对这些情况要进行认真的分类和鉴别,按重要程度逐项建档,确保知识产权档案的完整性。对涉及各类知识产权的老师在调离或退休时,要有规范的交接制度。第三,在对外交流、成果展览、参观座谈等活动中,有关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师生未发表的作品、教案、课件、技术方案等要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用版)[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高丽娅与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校著作权纠纷一案[DB/OL].http:///cpws/cpws_

view.asp?id=200401144933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2

NEC公司是成立于1899年的一家百年企业,营业额300多亿美元,位列世界500强。主要从事IT服务、运营商网络、社会基础设施、个人解决方案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拥有员工13万余人,集团下属公司总数约300家。

NEE进入中国已经是第41个年头,NEC(中国)作为NEE全资子公司,是包含香港、台湾在内大中华地区的总部,拥有38家独资、合资企业及NEE中国研究院。主要业务包括IT解决方案、运营商网络、IT/网络平台、通用信息产品以及系统开发等。

问题

目前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4.8%,今年将突破2亿大关,现在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800万人,到2050年将达到4.3亿。而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未来10年独居老人数量也将呈爆发性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服务需求逐渐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生活照料,高质量的照护保健成为发展趋势。

传统养老院的标准大都停留在“温饱”的基础上,在管理方面过分强调“人身安全”,因此居住在其中的老人都会被进行许多行动上的限制与要求。同时养老院也面临着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难题。养老机构需要快速响应且十分灵活的管理机制在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致力打造智慧城市的NEE来说,需要融合IT、通讯技术实现真正的落地应用。

解决方案

NEC一直以来非常关注中国的老龄化社会进程。2012年12月,由NEC(中国)与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投入运行。生活在北京昌平区北七家汇晨老年公寓的700多位老人由此率先体验到智能的养老服务。

作为北京首家以国际标准规范环境和设施的老年社区,汇晨老年公寓采用的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套具备中国特色的养老机构管理服务软件平台,NEC量身定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方案、关键技术、相关服务及功能的验证等,涵盖老年公寓入住服务流程管理、自理/护理业务管理、老年公寓运营管理和信息化办公管理功能。

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第一个是护理模块。这是整个养老机构的一个核心业务功能模块。老人入住公寓后应该享受几级护理服务,哪些项目免费,哪些项目收费等,都通过护理模块实现了标准化管理。第二个是工作流程管理模块。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包括哪些环节、先后顺序如何、采取怎样的监督机制等都可通过工作流程管理模块实现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第三个是老人档案管理模块。在汇晨老年公寓,工作人员为每个老人制定护理计划,老人的健康档案、家庭档案、病史等都包括在内。这样,工作人员在为每个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时就有据可查。

NEC还将向汇晨养老公寓提供4000台移动终端、电脑、服务器和网络等设备。终端设备将广泛运用于老年公寓的各个管理层面,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通过无线网络,医护人员可以利用终端设备收集并查询入住者的基本信息、检查结果、病历信息、医嘱、医嘱执行时间、病情观察时间、记录结果等信息,并在房间的床头集中展示,从而实现移动医护保健功能。移动终端设备还可以实现餐厅的动态点菜功能,并作为后勤部的工作管理台。

举例来说,在老人护理服务方面,护理长针对每个老人的不同身体状况通过平板电脑分派任务,护理人员根据流程为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并记录相关信息。所有信息将直接汇总到后台的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当老人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将相关任务提交给医务部门。医生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判断,主动为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

再比如,如果老人房间的灯坏了,相关人员只要在平板电脑中输入报修信息,后台就会将这一任务自动转发给维修部门。修理人员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派工单进行修理,消费结算也会在后台自动完成。

成效

汇晨养老公寓充分运用了面部自动识别、RFID、云计算、移动计算等多项技术,集中体现了NEC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和技术领先性。这套智慧养老管理系统于2012年3月开始研发,含硬件、服务在内,汇晨已经投入200多万元人民币。目前,整个系统运行正常。作为一个商业化产品,可在类似的养老机构中应用。汇晨养老集团旗下3个养老公寓项目已经全部引入。三处老年公寓共享一个IT平台,数据中心设在汇晨老年公寓,由NEC为其提供服务器、网络设备、备份系统和相关软件等。NEC运用云计算技术将三个养老机构的数据进行统一存储与管理,既减轻了系统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又降低了成本。

提升服务品质

通过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提取快捷、准确,数据内容更加丰富,为决策和提供主动服务奠定了基础。从老人入住开始就实现服务全过程数字化,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用信息化的模式收集数据,包括基础健康数据、医疗服务过程数据,最终的目的是以这些数据为依据,驱动各部门制定服务方案和日常工作计划,科学管理其养老服务过程与结果。比如,目前某些养老院老人走失率比较高,汇晨目前无一例走失。

老人家属也是养老产业的一个重要服务方,要让家属安心放心,就要提供足够的数据和信息,让他们感受、认同养老服务成果。护理模块的标准化管理使服务能做到有理有据、有登记有评估。

提高工作效率

在养老行业,招工难是一个普通现象。得益于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带来的效率提升,汇晨养老公寓节省了劳动力,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展望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3

勇“闯”,敢闯敢试。养老服务行业完全依靠市场化是不可行的,突出公益性,发挥社会效益,做好示范引领,成为培训龙头,评估制度到位,监管指导跟进等是当前事业的中心。勇立潮头,敢闯会创,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勇于打破常规,提升工作效率,做养老事业的“排头兵”。

巧“创”,巧妙创新。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升级,传统养老服务产业联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形成智慧健康养老生态,“智能硬件+APP+数据”的先进解决方案,助力养老资源实现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质量、 安全管理及预防(尤其防摔)、情感陪护及心理健康、更细颗粒度的监测维度和流程等领域的智能养老是大势所趋。大胆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勇于打破常规,提升工作效率,做养老事业的“领头雁”。

实“干”,积极作为。中国养老产业面临多重挑战。

养老事业社会环境严峻。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能化”、“空巢化”以及“少子化”等现象也日益突出。而老年群体恰好是心血管、糖尿病等慢病的高发人群,占比接近50%。对于以上类型的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护理难度相对要大,对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更高。

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过去,国内的养老机构主要由政府主导,几乎没有什么营利性的存在。现在,市场格局变了,政府主要承接低收入老人,市场和社会承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人。但目前在中国,政府与企业胶着一起,市场并不完全具备从政府手中承接养老服务的条件。

医养结合的壁垒。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院只能提供养老而无法医疗,而医院只能医疗而不能提供养老服务,使得养老院里的老人经常要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不仅得不到及时救治,还给家人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甚至有的老年人为满足自身医疗需求而在医院“压床养老”,占用医疗资源。

专业人才缺口大。我国养老机构人员从业者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从国际标准上来说,照顾失能老人所需要的护理人员比例应是2:1,即2个护理人员照顾1个老人,但国内目前情况是一个护士负责10个老人。目前国内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口在千万名以上,尤其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护理员,更是稀缺。

硬件、资金缺乏。养老机构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建设,但除了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外,民营资本大多处于观望状态,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场所条件有限,发展空间不足。很多养老机构占地面积不足,老人入住后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很多生活设施存在缺陷。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4

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标志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2亿,首次超过总人口的10%,标志老年中国社会正式开始。2013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委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随着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中国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94亿人,占总人口比14.2%,2013年将超过2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峰值4.83亿。届时,中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可以预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及生育意愿下降,中国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增长时期。老龄化必将成为中国下一个阶段最大的社会结构性挑战。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状态,老年问题尤为突出。老龄化与高龄化同时加剧,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截至2012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另外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无子女和失独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在持续增加。如此巨大的高龄、失能、失独老人群体,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养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巨大变迁之后的重大命题。中国养老事业依然坚持“居家养老为主、社区与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原则,但从现实需求及发展状态来看,当前中国的养老正遭遇空前困境。因而,在面临老年空巢和老年护理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局之下,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设施来助力养老事业,已经迫在眉睫。

一、城市正遭遇老龄化时代的养老困境

中国城市养老基础比农村相对较好,未来创新空间或将首先体现在城市养老体系之中。当前城市老龄化日趋严峻,而且城市老龄人口相比较于农村老年人口,其活动空间的限制性反而更多。特别是大城市宽大的马路、汹涌的车流、繁忙的交通、公共空间的拥堵,导致城市对于老年人口的出行及生活带来了越来越非便利性。有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的户外活动比例在逐渐下降:一是因为高楼型住宅不方便老年人口下楼;二是因为大马路、交通拥堵带来了显著的不安全感让城市老人不敢外出;三是因为户外基础设施的“老年友好型缺失”,让老人无意出门。再加上很多老人身体状况不太好,城市老年人基本不在户外。这种现象的一大后果是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基本难以发现身边有老年人存在。老年人在城市中面临的“物理性限制”,让固守在家成为一种典型的老年生活状态。这种被动式的“居家养老”,导致很多老人生活质量下降。

居家养老形态导致一系列生活困境。由于失能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独老人的日渐增多,居家养老面临的照料、护理、日常生活困难越来越多。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介绍称,无论现在还是将来,95%以上的老年人都要在家里养老。但是,由于当前家庭普遍小型化,很难具备养老的功能。与之相对应的,是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短缺。目前我国大约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护理人员不足10万人。这种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和供给不足,为养老事业带来了重大压力。另外,对于更多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居家养老老年人口而言,他们大多数人虽然不太需要请专门的护理人员,但是在特殊时期或困难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援助,从而带来养老隐患。媒体屡屡报道出来的“老人去世多日未被发现”现象,便暴露出一些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被忽略”的不幸遭遇。

大量慢性病患老年人口面临着日常病情护理照顾等严重困难。由于生理原因,身体老化带来的各种慢性病在老年人口身上集中爆发,让很多人不堪疾病的困扰。然而由于医疗体系的不发达和医疗保障的不完善,很多慢性病老年人口大多选择在家疗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因慢性病引发各种痴呆症、健忘症和狂躁症,从而偏离正常老人的生活习惯”。[1]因此,很多在家疗养的病患老人往往会造成自我护理不到位、护理错误等方面的后果,这不仅给这些病患老人带来巨大的生命危险,更让忙碌工作的子嗣带来担忧和焦虑。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慢性病患者比例高达83%,大多数老人不得不在家疗养,因此这些老人的日常病情护理、保健护理、生活照顾等都存在巨大的资源缺口和社会压力。

二、老人生活与老年照护的独特需求

养老生活的需求主要体现为老年照顾。老年照顾是指对生活中存在困难的老年人进行照顾,主要是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照顾。[2]老年照顾主要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病弱护理等。就需求而言,家庭照顾仍是老年照顾的基本形式,这也是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接受的最主要形态。老人日常生活主要指老人身边的事情,它具有连续性、习惯性、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的原则包括了安全、健康、便利、适当、整洁和尊重。[3]对老年人的日常照顾,不仅应该具备设施层面的高标性,同时也涵括了精神层面的人格尊重因素。这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为老护理人员总量不高、缺口太大的主要原因。因为从业门槛和执业要求比较高,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具有特殊性。生活方式是关于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生命活动的模式与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制约。[4]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由于老年生活内容和角色的转变,使得其他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的生活场所、交往对象、生活节奏等,都与过去不同了。青壮年时期,人们生活的空间比较广阔,除劳动、居家过日子外,他们还有非常广泛的其他社会活动。可是一旦退休并步入老年之后,其生活的空间就大大缩小了。老年人口从青壮年时期的“业缘交往”逐渐转换为“地缘交往”为主。家庭、邻里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过去的许多社会联系逐渐失去,与过去交往对象的来往逐渐减少。这时,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家庭成员、邻里、亲朋,以及故旧知己。同时,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到老年,神经、肌肉组织都不断衰老,神经中枢的灵敏性和肌肉收缩力都不如从前,运动和各种动作的速度自然也就迟缓了,从而使生活的节奏逐渐变慢。从这点看,慢不仅是老年生活的一个特征,而且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状况。随着年龄的逐渐衰老和进入老年阶段,人们的生活内容便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从奉养的义务逐渐变成拥有被奉养的权利。劳动或工作不再是其生活的主要内容,代之而起的是如何休养身心,延年益寿。因此,“颐养天年”成了老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生活方式的主旋律。[5]

城市老年人口的生活需求因其生活方式而呈现新的特征。老年人口的居家形态、生活空间、交往需求和生命目标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因而他们的生活需求必然会变化。他们需要从居住空间、家居形态、饮食、交往、身体维护到精神慰藉等层面确立属于他们的新生活方式标准。而在居家养老现有格局之下,家庭成员照顾面临重大挑战。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一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控制了总体人口数量,但也催生了新型的家庭模式,即“四二一”模式,即一个家庭中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就意味着两个人需要同时担负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虽然许多老人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但儿女们由于工作需要还是不能时刻陪在老人身边,使得儿女们在关心老人的领域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的不足与家庭成员的力所难及,只能依托智能化技术及设备来部分替代居家养老的生活需求。

三、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的可行性

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龄问题复杂多样,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因此,开展技术替代型老年照顾,可以成为市场创新改变现状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的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体系主要集中在智能化设施、服务提升和改善老年日常照护系统效能的模式。

智能化养老是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

首先是通过智能设备与技术使开展远程全天候居家照看老人成为可能。现代物联网技术,一般可以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借助各类传感器和计算网络的实施连接,让老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居家生活,能通过网络让子女远程了解和查看。智能居家养老设备,为“远程照顾”提供了极大便利,减缓了老年人口子嗣居家照看的压力。这对促进家庭和谐、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同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智能居家养老照看模式,让老年人和老年人的子女减少了后顾之忧。

其次是日常病情监测护理的智能监测体系。病患老年人口的居家疗养,需要时刻监测和跟踪病情变化情况,以提醒用药或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呼叫医疗救助。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健康服务中心、电话和一系列智能居家养老设备来联合组成。智能居家养老通过心电监测器、血压监测仪、老顽童智能手表、健康千里眼等设备,让老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融入系统的医疗检查,所测数据直接传送到所属医疗服务中心的老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启动远程医疗,必要时上门进行医疗服务。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内部都设置了GMS系统,可将检测到的身体数据发送到智能居家养老医务中心,由中心医护人员对数据即时或定期分析,提供治疗保养方案。仪器可检测心跳、血压、血氧、体温等数据,还有基本对话功能,这些都弥补了我国因机构设施不足带来的养老压力过大的不足。

第三,老年人口出行监测与远程照看的便利。老年人通过佩戴智能养老设备,可以通过GPS、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让子女获取自己的出行状况的目标,还能让健康服务中心的医师及时监控自己的健康动态。如果老人在家中或外出时发生异常状况,只要按下呼叫键就能获得健康服务中心的及时救援。因此智能居家养老的新服务有助于减缓子女养老压力,儿女上班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居家养老的信息服务中心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安全状况,并且该养老模式还能让老人在不用颠簸于家庭和医院的情况下享受更多的医疗资源。

第四,智能居家养老设备,还可用大量智能家具、智能厨卫设备等实现远距离协助老人居家吃饭、洗衣等生活问题。结合物联网科技手段,老人的子女可以通过远距离“遥控”或设置定时操控,帮助老年人做饭、洗衣等日常生活。当前全国城市开展的老年家庭“一键呼”系统的安装和应用,已经为老年日常家庭生活的“便老化”服务提供了高效能的信息化支持。另外通过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老人还可以获得最新新闻资讯、健康资讯、精彩影视、幽默笑话等温馨服务。因此智能化技术的实施,可以确保老人在他们感到舒适及喜欢的环境里获得最完美的养老生活。

据相关机构跟踪调查,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们的养老需要,还能缓解80后的养老困局。智能居家养老是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化养老,通过技术替代型的智能化设备开展养老照护,升级和优化了传统居家养老的方式,延续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这种智能化支撑设施,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合并了网络远程技术和实时健康管理的优势,配合智能居家系统让子女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外出时也不必害怕出现迷路或走失等状况,父母出现意外状况时更能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即使相隔千万里,子女也能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动态和出行状况。一些智能居家养老设施和设备,已在不少地区得到试用,大量智能居家设备体型小、便于携带,操作简单,价格也适中,几乎适合所有希望提高养老生活质量的老年人。

四、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的政策嵌入机制

技术替代型的智能化养老形态,已经证明是一种技术成熟并且具有市场化前景的新模式。2012年,全国老龄办出台了《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明确了我国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在未来的总体发展方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未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例如,6层甚至更高的楼房没有电梯,过街天桥、地铁上下不便,红绿灯变化太快致使老年人过街面临危险。通知规定,今后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生活习惯,突出“年龄平等”的理念。目前,北京、上海已开始对城市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北京老龄部门正在推动在低层旧楼加装电梯。除了这些养老“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改善,主要侧重破除老年人口户外出行的障碍。但对于居家养老智能化设施的规范,暂未有深入且明确的规定。因此,智能化居家养老照护体系改革,应该成为下一阶段重要的政策调整和优化方向。

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需开展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智能化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应纳入老年住宅用地申请和定向招拍挂的要约内容。因为老年地产用地申请有一定的政策优惠空间,但这种优惠必须嵌入相关的智能化基础配套需求,作为附加条款。为了适应这种智能化老年住宅基础设施的配套需求,应该进行城市规划的政策创新。未来政府应该适当规划以服务老年群体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老年住宅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智能化集成服务”的规模优势。[6]政府应该有步骤地逐步规划出适应老年人口居住的区位和空间,并且在土地规划和出让条款中,规定必须要为智能化老年住宅提供诸如专门宽带、传感网接口、智能传输器的网箱预留等基础设施。这种集约化、主题化、智能化老年社区,要推助土地价格层面的政策优惠或财政补贴。

智能化养老设备的应用应该设立专门的政府技术奖励基金。当前我国在国家层面、省市层面都建立了技术创新与服务的专项奖励扶持资金。未来也应该针对智能化养老设备的研发、制造,提供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层面的奖励扶持资金。政府还可以为这种类型的企业提供适当的研发支持、税收优惠等,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在这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并为市场化开发和销售智能化养老设备提供更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与应用智能化养老设备也应该获得政府专项补贴和系统支持。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老年照顾设备和系统的研发和面市,家庭购买与应用智能化养老设备也将随产品市场化的成熟而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购买智能化老年照顾设备,依然面临着不少的财务压力。因此,政府应该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和应用智能化居家养老设备提供专项补贴,通过补“人头”的福利型养老支持,实现更多的家庭能够应用得起智能化老年照顾设备。另外,对于中低收入者家庭而言,除了政府补贴购买智能设备的费用,还需将智能检测管理系统接入专门的医疗监护机构,比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机构,以公共服务模式开展对于中低收入者家庭的养老支持,因为如果没有后续系统支持,中低收入者无法真正享有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的终端服务。

中国的银发潮扑面袭来,居家养老将长期成为主流养老形态。家庭成员照护和人员护理资源的缺失,必将迎来智能化技术替代型老年照护需求的增长。市场配置型智能化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加快老年社会政策框架下的智能化老年照护体系的制度性顶层设计,通过专项扶持资金、奖励基金、针对性补贴,加快普及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或将为我国破解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开拓一条崭新的路径。智能化老年照护技术市场也将推动银发经济的勃兴,并有可能激活一个庞大的智能化养老产业,为我国养老事业进步提供一个重大契机。

参考文献:

[1]Chris Jones,Tony Novak.Poverty, Welfare and Disciplinary State[M].London:Routledge,1999.

[2]周沛,葛忠明,马良.社会工作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工作与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孙颖心.老年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5

信息化改变服务方式

老人走出房屋摔倒,地面安全传感器会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老人亲属;冰箱里牛奶翻倒洒出抑或锅在热灶上无人看管,冰箱和厨房的传感器会自动發出警报;自动化“药剂师”尽心尽责地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娱乐传感器则在老人进门时自动播放主人喜爱的音乐,并适时调节暖气和灯光……

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照射进养老业的智能之光。作为新型的养老概念,“智能养老”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的,全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该系统利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可远程监控老人的日常生活。

信息化手段被引入养老机构和普通家庭,社会资源得到重新整合,养老也变得更加有效便捷。在我国,智能养老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10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在“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上指出,要把智能化养老列入老龄事业發展规划,将其作为老龄工作的重点,以智能化引领养老服务方式的转变。已有的智能养老实践表明,智能化养老的主体支撑是信息科技。老年人对信息科技的需求是多层次、多品种、多方面的,尤其是生活自理困难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更需要智能化养老服务方法和技术的支持。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表示,智能居家养老是未来养老的一个發展方向,我国拟在“十二五”末期初步建成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

智能化提高养老质量

在我国,智能化养老已经在一些重点城市展开试点,只是结合点各自不同。它们有的走进社区,有的走进养老院,还有的则走进了老人家中。

成都——

2012年2月,成都锦江区政府引入“香港一线通平安钟”的理念、技术和服务方式,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并由锦江区妇幼保健医疗管理集团出资注册成立了成都市锦江区“长者通”呼援中心。该中心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形式,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据悉,2012年锦江区政府采购了5000套“长者通”呼救机,已分期、分批向区内符合条件的低保、残疾和高龄空巢等特殊群体老人免费赠送、安装,并在服务费用上给予适当补贴。2013年,锦江区政府再次购买了10,000台“长者通”呼叫机(包括室内、室外终端),免费向锦江区离退休人群、残疾、低保、优抚、90岁以上高龄等特殊群体安装使用。

“长者通”呼救机安装在老年人家中,与家庭固定电话相连。只需按一下主机上的“求助”键,居住在家的老年人就可以连接上“长者通”呼援中心,获得24小时紧急求助、家政、生活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此外,每台呼救机还附带一个轻便防水的遥控器供老人随身携带,以便其在家中任何地方都可进行呼叫。

“如果紧急情况下,老年人求助中心却无法和‘长者通’工作人员对话,中心也会第一时间回拨,并通知小区保安、老人子女或110、120等前去老人家里查看。”“长者通”呼援中心主任黄东告诉记者,“在120紧急救助时,呼援中心还会将老人的健康档案同步传送到收治的医院,并将救治信息及时通知老人家属。”

呼援中心已与锦江区内11家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备忘录,并同110、119达成了紧急救援联动协议。除了与紧急救助单位合作,中心还与100余家社会服务机构签订了联动服务协议,并和家政公司、干洗店、便利超市等50家第三方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

“这样一来,老人想要理發或者买米买油,只要一按‘求助’键盘,我们就能安排上门服务。”呼援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目前,锦江区已有几千户老人安装了“长者通”设备终端,预计在6月底前,锦江区的用户将达到上万户。同时,为方便老人在室外也能随时呼叫,中心在3月底开通了“长者通移动通”,真正使呼援摆脱了地域、时间的限制。“这就像一个‘电子保姆’,24小时在他们身边服务。”呼援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锦江区79岁的杨爷爷和老伴儿单独住,虽有儿女在成都,但都住得比较远。老人去年安装了“长者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儿女又比较忙时,往往会第一时间求助“长者通”。有一次,杨爷爷家里水管坏了,自己和老伴儿没有能力维修,就呼叫了“长者通”呼援中心。中心工作人员第二天便找了专业人员来到老人家中修理。

92岁的杨婆婆家住锦江区晨辉东路,和儿子一起生活。白天儿子上班,老人就独自在家。去年11月的一天,杨婆婆突發高血压,紧急情况下,杨婆婆按下了“长者通”的“求助”键。中心工作人员在得知杨婆婆的情况后,马上为其联系120急救,同时联系了杨婆婆正在上班的子女。杨婆婆后被送进空军医院接受治疗,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对于“长者通”及时高效的服务,杨婆婆及其家属都感到非常满意。

北京——

去年,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和公共委联手,为全区29个街道(乡镇)配备了60套老人智能健康管理、指导服务系统,使老人不出社区就能进行体检和慢性病监控。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自助智能体检终端(体检机),它能全面采集心电图、心率、血压、血糖等指标,然后通过互联网自动将检测结果传输至服务器,并存人数据中心的健康档案库中;第二部分是个性化居家远程医疗视频咨询和慢性病管理服务设施,它能利用远程视频,使医疗专家和病人通过双向视频进行即时的语音交流,专家可根据社区老人体检的结果和问诊情况,对症给出诊治方案和指导建议;第三部分是居家远程医疗视频健康保健、指导系统,医疗专家通过网络集中给社区老人进行健康讲座,老人也可远程提问,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智能科技不仅惠及社区的老年人,同样也能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去年12月,由汇晨养老公司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和日本电气(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NEC)共同开發的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在北京昌平区的北七家汇晨老年公寓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包括护理模块、工作流程管理模块、老人档案管理模块三个部分。护理模块是整个养老机构的核心业务功能模块,老人入住公寓后应该享受几级护理服务,哪些项目免费,哪些项目收费等,都可通过护理模块实现标准化管理。而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包括哪些环节,先后顺序如何,采取怎样的监督机制等,则都可通过工作流程管理模块实现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此外,为了在护理老人时有据可查,工作人员还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家庭档案、病史等。

不仅如此,护理人员还会根据流程,为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并记录相关信息,同时将检查信息直接汇总到后台的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当老人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将相关任务提交给医务部门。医生则根据这些信息,为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

杭州——

“年龄:65岁;身体状况:中风两次;活动状况:可以依靠拐杖行走……”对着电脑上“杭州西湖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社工小陈将社区老人郑经宝的资料输进去,并按了“提交”键,系统立刻显示:“评估总分:97.5分;建议服务标准:32小时。”

“这个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结果,不过最终的结果还需要街道和区里审核。”小陈说,“评估结果下月生效后,老人即可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每月32小时养老服务,内容包含生活照料、身体康复、精神慰藉等各方面内容。以后,老人上街散步需要陪同,也可以交给专业人员负责。”

杭州西湖区正在全区推行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据有关人员介绍,该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库,把全区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申请政府补贴对象资格评审、政府补贴和资金结算、应急呼叫和服务基本业务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目前已在区、镇街、村社三级全面应用。

另外,在试水“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方面,西湖区也走在浙江省前列。据了解,该服务平台包括远程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网上商城、情感关怀、远程文娱、远程教育、虚拟社团等7大类共122项细化服务,将逐步向全区老年人提供。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远程医疗服务。该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处于远程监护状态,如远程倒地报警、血压跟踪测量、远程心跳监控、远程心理治疗等等,这些都让医疗救助变得更加及时。

武汉——

1月12日上午,湖北武汉汉阳区桥西社区的付阿姨来到社区健康室,在一台仪器前坐下,将手臂放入检测口,仪器显示屏自动显示了骨骼筋率、脂肪率、血压、心率等多项身体指标。据悉,这台仪器便是武汉开發的“智能健康机”,该仪器将体温、心电、血压等常规检测功能集于一身。通过它,社区居民能够免费检测十多项身体指标。

桥西社区的另一位章阿姨近日来做第四次身体检测。当她刷完身份证,屏幕上显示出她前三次分别在何时检测,各项指标分别为多少的健康报告。章女士说,这就是她的个人健康档案。

除了体检、建档功能,“智能健康机”还建立起了包括全科医生、营养专家、运动专家等后台分析平台。居民检测结束后,可通过电话即时咨询医生。

作为武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之一,桥西社区将信息化手段引入社区养老,工作效率大为提升。同时提升的,还有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据了解,桥西社区目前已有450多人通过“智能健康机”检测和归纳,建立了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湖北省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则表示,今年该市将大力推进“智能养老”项目,重点推进社区智能化养老体系的建立。

新模式整合社会资源

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巨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将带来庞大的养老需求,而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比如,现有养老机构数量不足、设施简陋老化、老年照护人员短缺、服务手段原始、服务效率低下等,使得将智能化手段引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成为未来养老业的必然方向。此外,作为技术手段与信息平台,智能养老还能与健康养生养老、异地养老、休闲养老等养老方式相结合,对改善各种养老方式的能力和质量具有巨大的整合和提升作用。

据全国老龄办称,我国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00家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目的是探索智能养老模式,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步推广,让更多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先进的科技和高效的服务。

信息化是智能养老的基础,如何准确、实时地收集信息,然后高效地处理和分析信息,并为智能养老的应用提供支撑是相当重要的。在未来,NEC(中国)将考虑应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面部识别技术、利用动作认证技术的意外报警服务、应用云计算的居家老人护理服务等,并将其推广到更多的养老机构。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6

课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设计了以智能移动产品为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设想,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关键词: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着手,研究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一、居家养老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上的养老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根据国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系统设计是一种创新策略,通过系统思考整个服务中环境、人、物、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改善整个服务流程与体验,为用户构建一种新的服务价值,提供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最终提升用户消费满意度。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最早应用于传统制造企业营销模式转变、责任延伸方面,即营销模式从销售产品延伸到销售产品的使用或者结果,起到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该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有形与无形产品及服务相关的多产业领域。运用服务设计理论进行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老年人的个体信息,从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进行归类细分,按需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以互联网数据交换实现医疗、家政等服务输送,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系统闭环设计,即老年人的使用反馈,进一步维护、更新系统,以创造出更优化的服务。

三、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组成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技巧、社会经济环境、物理环境、医疗保健服务等。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包括物质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享受以及医疗保健护理等,受到年龄、学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必然不相。课题组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无锡市区167位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年轻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为129人,占访谈总人数的77.2%。调研发现,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老年人自我照顾与社会(家庭)服务能力逐步下降,同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逐步上升。尽管如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人身体都较以往更健康。

(一)生理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生理上的衰老,如智力的减退导致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消化系统的衰退导致饮食咀嚼费力、骨骼系统的衰退导致行动能力下降,此外还有视力减弱等等。被访谈老年人多能生活自理,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关节炎、颈椎炎等,其对医疗、保健等有较多的需求。被访者均表现出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具体包括定期体检、收听/看养生类节目,使用家庭医疗/保健仪器,如血压计、血糖仪等,按摩仪,足浴桶等。

(二)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也伴随着心理特征的变化,主要为疾病、认知障碍、社交变少等带来的抑郁、烦躁、多疑的消极情绪。此外,伴随着家庭结构的空巢化,老年人对情感与精神需求则比以往更明显,渴望得到亲情和精神的慰藉。82.3%的被访谈者承担一定的家庭工作,如接送第三代上下学、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事实上,根据学者研究,老年人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力所能及的家庭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生活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其成功老化。

(三)娱乐活动

受年龄特点影响,被访谈者平时的主要活动锻炼为散步、小区健身器材锻炼、广场舞等运动。娱乐消遣上以看电视居多,其中43.1%的年轻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习惯,这部分老人多属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总体表现为文化素养较高。其主要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新闻、微信朋友圈、QQ交流以及收听广播、音乐播放等。这些老年人会通过微信等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分享信息,并有少数年轻老年人会使用照片美化、小视频编辑等App。通过调研可知,城市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群体对智能移动终端使用,为互联网技术下的健康服务系统平台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借助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中多方的沟通与互动。总体上,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四、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接受性和认知特点,遵循以下两大原则:1)易用原则:设计者要在认知心理学、系统设计等理论指导下,充分分析老年人的逻辑思维和使用习惯,确保系统操作简单易用。平台界面应当简单明了,层级合理、切换方便。界面中图案、文字等要符合老年人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2)至美原则:操作界面应关注老年人的审美,并遵循形式美法则,色彩、图案、图标的设计要给老年人以美的享受。

五、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

围绕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置五大常用功能平台,即医疗服务系统平台、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家政服务系统平台和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另外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和投诉管理功能,前者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求助呼叫,后者方便老年人用户及其家属进行服务反馈与投诉,实现系统闭环设计,优化服务,具体如图1所示。信息平台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载体,由社区提供服务管理系统,平台的维护与管理由网络工程师、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跨领域专业人员组成,通过分析养老信息集成平台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为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进行测试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判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层次和类型,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安排定期体检、开展健康培训等,让老年人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科学养生与及时医疗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一)医疗服务系统平台

医疗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数据中心,与社区医院进行老年人医疗信息数据交换,为老年人接受基础医疗诊断提供服务,同时,系统平台还可以与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形成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医疗诊断提供更优质服务。此外,紧急呼叫系统直接连接社区医院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急救提供保障。

(二)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

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可设置医疗康复服务和医疗康复知识模块。次系统平台主要针对失能老人的医疗康复服务,具体除了血压和血糖的检测、就医陪护、代配药等,还包括褥疮护理、帮助服药、排泄、介护、疾病的康复护理。失能老人的家属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具体的医疗康复服务。此外,家庭照料人员也可通过医疗康复知识模块获得专业学习。

(三)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

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层次与需求(如图2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反,年轻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获得渠道的增多,其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即从以往有病才治病的传统观念及习惯,转变为治未病、保健养生。因此,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设置健康饮食模块和养生保健模块。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为其提供膳食搭配方案选择。养生保健模块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养生保健信息,如中医养生讲座、保健操视频等。同时,系统平台若与餐饮中心、有机农场或者净菜配送中心实现信息交互,即嵌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对客订购模块(B2C)等,则不但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更能延伸到农业、商业等不同的产业链,形成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群。

(四)家政服务系统平台

老年人通过家政服务系统平台选择卫生清洁、洗衣、烹调、购物等服务,平台通过与家政服务公司实现数据联网,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人员。

(五)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

我国家庭规模目前呈现小型化、多样化趋势,单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增加,可通过此平台选择聊天、读报、陪同等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服务的频率和内容。此外,老年时期仍是思维成熟、智慧发展时期,平台可设置网上“老年大学”,方便老年人学习充电,充实日常生活。

六、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流程及界面设计

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客户端可安装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上,手机通过Wifi或4G接入。老年人及其子女家属可共享账号信息,检测、调整服务需求,同时对健康指标实时监控。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用户打开健康服务系统APP,进入注册界面,输入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人数、住址等基本信息。确认资料、提交后进入登录界面,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以醒目字体提示保存密码,以保证之后自动登录,简化操作。进入主界面,用户可直接输入近阶段健康数据,包括体重、身高、睡眠状况、常见疾病、遗传病史、心率、血压等近阶段身体指标,建立健康数据档案。系统平台根据用户信息分析及需求匹配分析,将反馈信息推送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块和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块。用户可自主选择个性化服务模块或者选择系统推荐的个性化服务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设置健康数据更新的消息提醒,并随着用户定期更新个人健康数据,系统平台也更新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务。页面风格定制。系统提供默认页面及其他待选页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风格爱好自行设定,体现人本服务理念。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总体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七、总结

居家养老模式下,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全方位关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为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通过医养结合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9):128-130.

[2]陈宁.国外“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7(11):1441-1442.

[3]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沟通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策略[J].美术与设计,2017(1):181.

[4]何迎朝,左美云,丹.四种常用人口老化理论的集成研究[J].中国老年学会杂志,2016(5):2270-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