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范例6篇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范文1

摘要:中国服装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当千喜之年的钟声敲过不久,亚洲领导人集体穿着唐装亮相北京时,世界为亚洲着迷,为亚洲的服装业惊叹。旗袍作为中国的特色服装之一,在世界范围书写着五千年的文化乐章。本文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对旗袍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民族;旗袍;服装

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又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这些绚丽多彩的服装是中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满族的旗袍不仅仅是满族的传统服装,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在世界服装界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誉为国服。她优雅的形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世界各国人民对它青睐有加,在世界舞台上刮起一阵阵的中国风。

一、旗袍的由来及早期特征

袍服由来已久,中华民族以袍为服,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那些潇洒、肥宽的袍服一直被宫廷作为礼服而沿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历朝历代的袍服都各有各的特点,风格特征也比较鲜明,但是存在着世代承袭的关系,总是在袍服的基本形式范围内加以变化。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装,它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满语称“衣介”。努尔哈赤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于1583年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在统一过程中建立了名为“牛录”的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就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从此满人被称为旗人或八旗人,所着的服装也就被称为旗装。旗人的常装与军装不同,一般是形制世代相传的袍服。古代满族的衣装受周边民族及时空的影响很大,宋以前是从西周沿传下来的麻布窄形筒装。宋以后效仿辽金及元代蒙族的衣装习俗,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衣身偏于瘦长,袖口窄小,配色调和典雅。清王朝建立之前的服装在使用原料及颜色的处理上很有特点,投身自然,体现了女真人很高的着装意识及色彩素养。

清初旗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旗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旗袍的风格拘谨,与朝廷对内高压统治,对外闭关自守的政策相一致。从1644―1911前后267年间,旗袍的式样没有太大的变化,且男女通用。官用、民用的样式基本一样,只是在用料、选色和饰物上体现了等级的区别。

二、解放前旗袍的发展与演变

我们现在所说的旗袍是从1911年后开始发展的。那时的旗袍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节之上或大约小腿中部,倒大袖(即袖短露肘呈嗽叭形袖口),领、襟、摆等处缀有镶边。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女式旗袍为了适应这一历史阶段生活的需要,大襟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而宽镶密滚的影子不见了,长袍改短袄配裙的多了起来。最大的特点是上衣的袖口和裤口较以前宽肥了,前高后低的元宝式领形流行起来。这种领形也就是现代旗袍领形的最初形式。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下摆线提高至膝下,袖口变小,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30、40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中国服装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人的身份证明。这时的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这种廓形。这时的旗袍采用高立领、盘香纽、斜襟、高开衩,但从裁法到结构上吸收了西方特点,采用了胸省和腰省,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旗袍更加适身合体,展露女性玲珑突兀的优美体态。面料上,纱、绉、绸、缎、花呢、棉布等都在应用,但风靡一时的是阴丹士林蓝布做旗袍,深受女学生、职员和大家闺秀的喜爱。到建国前夕,几乎每一位妇女都会有旗袍,已经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用装。

三、现代旗袍的发展与流行趋势

从50年代开始,旗袍进入了它的衰落期。建国初期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着开始变化,旗袍被认为是拖泥带水的封建文化尾巴而被抛弃。灰色翻领的列宁装流行一时。尤其在内地,女装流行布拉吉式连衣裙和列宁装,甚至直接穿男装。但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例外,她,就是宋庆龄。宋庆龄一生钟爱旗袍,也从未放弃过旗袍。她以款款大方的旗袍出席各种正式场合,即使赋闲家中也不离身。50、60年代以后,旗袍开始恢复生命力,但是那时的旗袍形制十分简单用色也比较单纯,形成了一种割顶的模式。80、9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成为中国女人在正规隆重的场合穿着的正式礼服。由于我国经济政策个改变,实行开放政策,世界流行思潮不断的涌入国内,给中国的服装设计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时间,低领、紧腰、高开叉、超短、坦胸露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布印花等工艺技术大放异彩,大胆突破了旧有的传统旗袍样式,颜色绚丽、跳跃、厚重、柔和,融入了新的设计观念。给传统的旗袍注入了新的血液。

旗袍堪称为中国女性的“国服”。 满式旗袍被融进了西服的适体风格,充分展示中国女性追求苗条和“三围”的曲线美。旗袍的典雅、庄重令其自然成为外交活动和交际场合的礼仪服饰,至今受到中国女性的青睐;而那大紫大红的旗袍,则成为当今宾馆酒店和官场一些重要庆典活动的礼仪服饰,给人一种喜气盈门、吉祥如意的欢悦。于是,它已经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亮点而深得外国女性的赞赏。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四、旗袍的组件

旗袍衬裙。衬裙式样是上身背心式,下半截开衩比旗袍的开衩略高一点,下摆用细白蕾丝滚边,但蕾丝边绝不能露在旗袍外面。若是深色旗袍,则配黑色丝衬裙,黑色蕾丝滚边。身着配有衬裙的旗袍,十分爽身舒适,走起路来,下摆处影影绰绰现有薄衬裙,煞是好看。

盘扣。旗袍摆脱了中国传统袍服用腰带作为主要装饰的形式,换以精美绝伦的盘扣,使旗袍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雅气质。高底鞋。俗称“花盆底”。鞋中部凿成马蹄形状,十分坚硬,踏地印痕是马蹄形状,所以又有“马蹄底”之称。除此之外,从三四十年代起还有精美的、小巧的手袋,以及与旗袍颜色相配的精巧的阳伞等等。

五、审美旗袍

旗袍是东方的神话。与西方女子长裙的陈述性并带有一点浪漫主义风格的语法不同的是,旗袍的语法是想象性的,带有东方式的象征风格。它悄然无语地紧贴在身体的表面,丝毫不张扬,如同东方女子温顺文雅的品质。旗袍的丝绸质地,暗示着东方女人光洁滑腻的皮肤,甚至仿佛有体温。旗袍的叙事是平缓的,同时又是紧凑的,仿佛白描笔记,简约而又凝练。紧身的裁剪,则将东方女人柔顺曲美的身体线条凸现无遗。

旗袍是东方的,穿旗袍的女子也是东方的,但旗袍的神话则是建立在西方视角中的想象的性感东方,是殖民化半殖民化东方的性感道具。因为现代旗袍产生于殖民时代的上海。所以旗袍首先是一种色情的服饰。旗袍在丝质面料下有一条窄长的缝隙,使得旗袍首先成为“看”的对象,这道缝隙看上去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好像是因无意中面料破裂而形成的――“泄露”出其包裹之下的若隐若现欲说还休的身体消息。而极端的高开衩,则是一个含义鲜明的提示符号,它提供了为被目击的身体部分的想象性的暗示,仿佛是诱惑天使向着远处绽开的暧昧微笑。旗袍这种介于掩饰和暴露之间闪烁不明的状态,它巧妙地利用了服装的矛盾修辞,将服饰色情学推到了艺术的高度。如果没有现代西方文化的高速渗透,现代旗袍要从妓女身上转移到良家女子身上,恐怕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旗袍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向东方女性发出了身体解放的号召。透过一条若隐若现的缝隙,女性的身体呼之欲出,突然闪烁着白金般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东方女性身体空间的漫长黑夜。

六、结语

中国的旗袍,它的存在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种符号、一种骄傲。中国人民拥有它,亚洲人民拥有它,世界人民熟悉它。它是东方的明珠,它拥有辉煌的历史,同样也拥有美好的未来。它将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将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不停顿的进步着的社会,融入人类享有的良性时装当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第一版

[2]《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年第一版

[3]《中国旗袍》, 袁杰英/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4]《中国服饰艺术论》,徐清泉/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一版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范文2

我国服装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由于历朝都讲究“改正朔,易服色”,因此从秦汉开始到清朝结束,在三千年的王朝更替过程中,始终没有一套严格意义上流传下来的服装标准。有人说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明改变了中国人的穿着方式。吴带当风、衣袂飘飘的意境早已经渐行渐远。泱泱华夏,满街多是西服、丝袜。在观念的更新、文化的繁荣、经济的高速发展背后,我们唯独丢弃了自己的传统服饰文化。

沈从文先生的另外一部著作《中国服饰史》不怎么有名,看过的人也不多,但其成就绝对不在世人熟悉的《边城》之下。这部书内容丰富,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谈论了从古至今,我国各个民族的服饰、各个阶层的服饰、各种面料、各种生产方式甚至还有各种纺织的设备。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沈先生这部书让我们不但领略了中国服饰文化的魅力,更从另外一个角度品味了历史。但遗憾的是,沈先生最终也无法得出传统的服装、服饰究竟应该是哪一种的结论。

汉服在于端庄

2003年河南郑州的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穿汉服走上了街头,由此他“荣幸”地成为了见诸媒体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的人。随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响应者。一股汉服风开始刮起,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学生都参与其间甚至喊出了“汉服复兴,与子同袍”、“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之类的口号。对于这部分青年人来说,他们似乎更喜欢把这叫做“汉服运动”。

这些汉服爱好者结成了一些小的圈子进行活动,他们的精神大概可以归纳总结为:在传统礼仪文化与风俗文明的复兴中传承和重建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传承文明又勇于创造。

实际上,所谓的“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只不过是文学用的语言。我们大可以高喊“华夏复兴,中药先行”、“华夏复兴,京剧先行”。不过呢,我们也不能忘记何谓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纵观我国历史,朱元璋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诏衣冠如唐制”。后金入主中原江山,依然打起了衣冠的主意。所以说服装对于我们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陈虹娣是一名设计师,当她从报纸上看到成都、重庆两地关于汉服活动的新闻时,据说是“像被电击了般开始大量搜索关于汉服的网页”。随后,她第一次参加了汉服复兴者组织的“成人礼”活动。接下来,她对汉服的热情就如同火山般地喷涌而出了。目前,陈虹娣和近400名跟她有一样对汉服热爱的人组成了一个文化社团。

这个社团一般都是根据传统的诸如端午、寒食、七夕之类节日,开展一些介绍汉服知识,复兴民族传统礼仪,还有节日民俗的复兴等活动。据说部分“超级粉丝”也会实践一些将汉服普及到生活中的活动,比如穿着汉服逛街工作,过日常生活。只是后者常常引来路人围观,要么认为他们是日本人,要么就觉得是拍电影的。

不过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汉服文化背后的巨大商机恐怕才是陈虹娣这类“精灵鬼”们推广汉服以及汉文化最大的动力。早在2006年,陈虹娣刚参加汉服社团的第三个月,就跟其中几个积极分子共同出资成立了一个汉服文化公司。最开始只是简单向新加入这个“组织”的人员售卖“制服”也就是汉服而已,随后逐步发展到开始组织各种各样的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实现自己公司的收益。

其中,堪称经典的当数汉式婚礼。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大多数人举办的婚礼基本上都成了婚礼主持人开“个人演唱会”的舞台。而这种汉式婚礼,不奢侈、不喧闹、不嬉戏,而是以恭谨、庄严的心态来对待。现场被布置得古色古香,仿真的汉代屏风、几案、碗筷、酒樽、跪垫等一应俱全。整场婚礼端庄大气,“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确实让人向往生平能有一场如此的婚礼。

另外,2010年5月陈虹娣“忽悠”某学校举行了一场所谓的“成人礼”活动。当时,616名青年学生身着汉服,在编钟鼓乐声中,按照升国旗、加衣冠、敬师长、敬父母、成人宣誓等议程,受冠谢礼,吟唱冠歌,颇有古风。通过这次活动,陈虹娣卖出了近700套汉服且价格不菲,获利颇丰。同时又通过媒体的报道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实际上,记者是非常鄙视这种“无厘头”的且由校方强制性举办的类似活动的。一则,即便这些学生能把《论语》倒背如流,但明白其中的意思吗?二则,这些学生的老师又懂多少所谓国学,看过线装书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校搞这些活动的行为,我国古人早就为其准备了一个成语叫“沐猴而冠”。

不过,无论我们怎么来看汉服目前的情况,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也好,从服装的经营、汉服背后的产业链来说也罢,仍然是个颇具争议的事情。我们也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静观其变”。

旗袍在于性感

茅盾长篇小说《子夜》中有个情节是一乡下土财主来到上海,见到旗袍下出来的女子大腿,差一点昏了过去。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理论上来说旗袍是不属于汉服体系的。由于处于社会形态的变革、过渡时期,旗袍的发展历史说起来也是比较搞笑的。仅从其两边开衩的变化就能看出些许端倪。清代旗装不开衩,民国时候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后终于开始流行大开衩旗袍。

旗袍的黄金时期大约应该从1930年左右算起,那时候旗袍的造型趋于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说到旗袍,就不得不谈到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宋美龄。众所周知,宋美龄从小在美国留学,生活据说非常西洋化。记得从小到大我们看的电影、电视剧里面宋美龄都是吃西餐的。但是,宋美龄一直都是对旗袍情有独钟。宋美龄的旗袍到底有多少件,恐怕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据说当时她的专用裁缝,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平均每两三天就要制作出一件旗袍,只有春节才能放假一天。由此可见宋美龄对旗袍的痴迷。

宋美龄与旗袍最登峰造极、最受世人瞩目的结合恐怕要数抗战时期,她出访美国时期的事了。1943年,宋美龄出访美国。2月18日,宋美龄在罗斯福总统夫人的陪同下在国会众议院发表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演说。那时候,宋美龄穿着一袭黑色旗袍,胸前别着国军空军的军徽,给人感觉悲情而坚毅。她演讲了50分钟,听众注意力始终不散。讲到中国军民所受的苦难情形时,不少听众都流下了热泪。宋美龄的演讲非常成功,援助物资也迅速得到,美国媒体评价说她征服了美国。这就是被后来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宋美龄的所谓“征服之旅”。

实际上,旗袍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是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应该是来自于它300多年的历史沉淀,特别是其中包含的近代中国女性文化元素。“旗袍就是一抱软玉温香、柔弱无骨的温柔。我觉得一个穿旗袍的女人一定很温柔,一定很安静,一定很女人。”张爱玲的话也许说出了每一个中国女性对旗袍的感觉。以前有一个老朋友定做了好几套旗袍却从来不穿,问之,答曰:有些衣服是用来穿在心里的。我至今也没搞明白是什么意思,反正朦胧的就是高深的,不懂也罢。

有一次,一位朋友参加一个重要应酬特意穿了一件淡雅色的旗袍。可是,一到饭店门口就傻眼了。她这件衣服颜色跟饭店门口的迎宾小姐穿的比较接近,并且迎宾小姐也穿的旗袍,这让她觉得非常尴尬。所以,穿旗袍在某些场合也很可能被误认为是饭店服务员。这恐怕也是旗袍没有大规模、爆发式流行起来的原因之一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旗袍也开始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在国际上逐渐形成潮流。在目前很多品牌服饰会上,我们都不难看到旗袍的身影。实际上,旗袍经典的再度闪现,不仅因为它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铸就的结晶,更意味着中国文化元素的觉醒和被认同。

旗袍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产物,具有时代赋予它的特点,个人觉得每一个女人都应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旗袍。

传统收藏心中

眼下,就汉服或者是旗袍究竟哪种衣服才能代表我们传统服装文化的争论此起彼伏。其中不乏一些颇有知名度的专家和学者,也纷纷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本来就是多元文化不断交融而形成的。就服装文化来说,任何一种服饰都在不断变化。例如汉服,从“上衣下裳”到现在缝起来成了一体;旗袍,从没有开衩到现在开了高衩。这都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观的变化而自觉进行的。汉服、旗袍两者都可以代表传统的中国文化,但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目前,年轻人的婚礼中一般新娘子的第二套礼服都是采用的旗袍。这实际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很好地传承了我们的服饰文化。而汉服,毕竟离我们现在的年代太过遥远。它也很好看,但是汉服讲究的是华丽,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太过复杂、繁琐的服装很难穿到实际中来。虽然说现在有些设计师在搞汉服改良,不过汉服的韵味就在其繁杂、华丽,把它简化了也就无意义可言了。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范文3

一、旗袍的由来与发展

旗袍是中华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标志性的服装,它以独特的美受到了广大女性的广泛欢迎,其魅力经久不衰。

(一)旗袍的来源和历史发展

旗袍最早来源于蒙古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而后满族人继承发展了这种服装。满族入关取代明朝建立政权之后,旗袍在中原地区得到推广,成为女子的常服。早期旗袍造型是宽腰直筒式,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配上绸冠和花盆鞋,给人以端庄优雅之感,这种样式一直到清朝晚期都没有大的变化。辛亥革命爆发后,在社会大环境以及欧美服饰的影响下,旗袍的样式发生了变化,虽腰身宽松,但是袖宽缩小,滚边改窄,衣长仅过膝,也就是所谓的淑女型的旗袍。20世纪30、40年代是旗袍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样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收腰、高开叉,强调女性的“曲线美”,款式繁多,风格多样化,轻便得体,线条流畅,形成所谓的流线型旗袍。新中国成立以后,旗袍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二)现代旗袍的流行趋势

虽然是传统的中国服饰,但是旗袍依然是走在时尚的前端,引领着服饰潮流。现在的旗袍,不仅是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常服,也是象征中国民族风尚,凝聚历史传统的社交礼服。一方面,旗袍的生产工艺越来越创新,款式和花样也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新工艺、新材料都用在了旗袍生产中,整个技术都有创新,旗袍款式也越来越多,花样繁复、设计新巧的构造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旗袍设计中,使得风格典雅的旗袍魅力更加诱人。另一方面,旗袍与国际流行元素接轨,越来越走在时尚的前沿。随着世界各国沟通、交际的越来越频繁,旗袍已经走出国门,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并且得到众多时尚人士的青睐,成为时尚潮流服饰的创作元素,成为国际服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旗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体现了人类的审美需求,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旗袍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

(一)旗袍体现出了女性的“曲线美”

旗袍设计讲究的是合身,让衣服与人的身体紧密贴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体的曲线美。旗袍设计的特点是流畅、舒展,线条简洁但重点突出,胸、腰、臀、腿等女性身体特点一目了然,突出了女性窈窕多姿的身形,展现出优美的“曲线”。这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是不谋而合的。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曲线、圆形、球形一般都比较受青睐,能让人感受到美好的寓意。柔美圆润的曲线更能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对于女性“秀美、阴柔、端庄、优雅”气质的遐想,更受到国人的喜爱。因此,旗袍的设计不仅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倾向,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历史积淀。

(二)旗袍很好地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对于女性的定位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女性应该是端庄、优雅、温柔、娴静的,这在旗袍的设计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因为旗袍多是贴身设计,这就要求穿旗袍的人行为动作要端庄优雅,不能手舞足蹈、乱蹦乱跳,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加控制,这样就能形成端庄的仪态、优雅的言行、温柔的举止、娴静的作为。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中,对于女性的要求就是端庄娴静、优雅温柔,旗袍所表现的特征与中国传统中对于女性的定位是相符的,因而符合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三、旗袍所蕴含的文化特色

服饰作为文化载体,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旗袍也不例外,它蕴含的服饰文化展现了生动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一)旗袍本身具备很高的文化价值

旗袍的产生和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息息相关。比如旗袍的“盘花扣”,就是中国服饰的独创之举,它来源于中国结的样式,利用了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虽然只是小小的扣子,但是经过精工再造,产生出了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和样式,这些充满中国浓郁民族风格的服饰艺术,表达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具备很高的文化价值,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因而更体现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二)旗袍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服饰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突出强调胸、臀和细腰,在“露”的同时讲究“遮”,正是这种含蓄的美与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有着一致性。众所周知,儒家礼教讲究含蓄、中庸,体现在审美上则是“中和之美”,而旗袍的设计端庄大气,适度的性感中带着恬淡的典雅,既体现了力求稳重、平静的中国服饰文化,也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东方人典雅、灵秀之美。作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旗袍频频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既展现了中国服饰造型艺术,也体现了民族精神。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范文4

【关键词】《胭脂》;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9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45-01

一、影剧中的服装设计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

影视剧的服装设计不同于我们平时所了解的服装设计,它具有戏剧性、虚拟性、历史性、美术性和创新性。一部影视作品不仅要具有美感的画面,还要有能吸引观众的故事情节,以及符合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那么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就体现了故事所发生的历史时期,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胭脂》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的上海,讲述了富家千金蓝胭脂是如何在战争中一路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还有作为蓝胭脂的闺蜜冯曼娜在仇恨中是怎样一步一步成为了日本的特高课特工。

为了营造与胭脂、冯曼娜相符合的历史环境氛围,影视剧服装设计结合了抗战时期的大背景,抓住这个时期服饰的特点,尽力呈现一个真实的抗战时期的胭脂。剧中女主角胭脂生长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家庭里,条件优越,能穿上这个时期上海最时尚的服饰。身份只是一位单纯的大家小姐,而后变成的特工,最后发展成共产党员,期间因为是特工而扮演社会中的各个角色。《胭脂》的服装设计,帮助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蓝胭脂,使故事看起来更有立体感,将蓝胭脂诸多特工故事真实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二、影视剧中服装设计色彩的历史性与美术性的结合

《胭脂》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此时重要的一个服饰就是旗袍,剧中的胭脂妈妈、曼娜妈妈等大都穿着旗袍出镜。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样式在长长短短中变化,到1939年左右,服饰变得更加合体。此时的旗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旗袍,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旗袍风格,色彩鲜艳,流行的图案包括几何图形和各种花卉图案。剧中一个很明显的“中西结合”元素就是高跟鞋、卷发、西式上装、丝袜等。女主角蓝胭脂和冯曼娜主要穿着比较西化的裙装,胭脂妈妈、曼娜妈妈等穿着颜色鲜艳、各种花卉图案的旗袍,佣人以及路人会以简单朴素的服饰为主,主要包括素色旗袍、蓝布旗袍或蓝布学生裙装等。通过配角的简单朴素,烘托出女主角的家庭背景。

同时期由于受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影响,开始流行鲜红的唇色,束发带、头花、发卡、贝雷帽等也是年轻女性钟爱的对象,而这些配饰也是当下流行的饰品。当然在抗战剧中不可或缺的服装就是军装,其中包括、共产党以及日本特高课三种颜色的军装。剧中的服装设计基本遵循这一历史性,同时款式、色彩又结合了时下的流行趋势,给观众带来了完美的视觉享受,整合了影视剧中服装的历史性与美术性。

三、影视剧服装中色彩设计强化了角色的情感表现

影视剧服装中的色彩设计体现了角色的身份变化、性格变化,强化了角色的情感。《胭脂》中,女主角蓝胭脂和冯曼娜因为身为大资产阶级家的小姐,服饰各有特色,且种类繁多,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年轻女性的着装,同时在身份发生变化的时候,用服饰的色彩来强化角色的情感,增强了画面艺术效果。冯曼娜作为女主角之一,其人物经历变化曲折,服饰颜色变化也很多,值得人细细品味。

冯曼娜以一身蓝色套裙初亮相,性格善良,心思单纯,个性简单直接,不谙世事。这时候她的服饰多为亮色系,如清爽的蓝色,代表着简单性格;如浅粉色的蕾丝连衣裙,代表着其善良的性格。之后,由于蓝胭脂执行任务,导致冯曼娜的父母双双横死,曼娜渐渐变得狠辣决绝,偏执好斗,展现出了她有仇必报的性格。这个时期的曼娜身份有了变化,由拥有一颗单纯心的小姐变成了一位心怀仇恨,一心为父母报仇,被日本人利用的特高课特工,此时,曼娜的身份以及性格都发了变化。这时候的色彩是亚光的、完全非色彩的。曼娜多穿着冷酷的蓝灰色军装、黑色的皮风衣,以及表明她已投敌所穿敌人的民族服饰和服。在她生命的最后,又穿了代表纯洁的白色婚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虽然每部影视作品的服装设计在服饰色彩上都有所考究,都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但也不乏有一些影视剧为了追求色彩斑斓的效果,以及高收视率,随意运用色彩,使得年轻人在对历史的认识上有所偏差。如前两年的一部汉代热播剧,色彩五颜六色,没有身份、性格之分,但是在视觉上很吸引眼球。殊不知古装剧在色彩设置上更加严格,要严格遵守影视剧所处时代的服饰色彩礼仪规范,尊卑有序,不得逾越。

总之,色彩,帮助表达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表明了角色人物的身份,塑造了角色的人物性格。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师要更加认真对待服装的色彩设计,深刻了解历史的背景,做到色彩的历史性与美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范文5

1人文因素对设计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也达到了空前的丰富,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已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创新的精神、意识和激情,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环境,在这之中,人文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文因素作为我们精神层面上的反应,从根本上控制着物质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而且我们所需要的生理需求,都受到某些人文因素——包括人体工程学、文化、和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在设计(特别是服装设计)时的选择。

服装不是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它不单单是外观漂亮就能满足我们人类的需求,穿着舒适才使它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旗袍的设计与发展是我们祖先合理的将人文因素施加在服装设计上的成功范例。物质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抚慰,服装与人之间有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设计才能成功。旗袍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国女性服饰的骄傲,原因就在于此。

2旗袍设计历史中人文因素分析

2.1旗袍的发展历史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而我们现代所流行的旗袍正是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随着清朝入主中原并巩固政权后,清朝统治者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被禁止,袍制衣服兴起,以此用服饰来同化汉人。至清后期,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1911年的辛亥革命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此时的服饰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并延续至今。

2.2旗袍中的人体工学分析

传统旗袍的造型最早是清顺治年间建都北京时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由于当时的审美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受到封建礼仪的限制,先是为了便于戎装女子在马上的驰骋搏杀,其服装采用直硬款式、宽下摆、不收腰、袖子窄、外形肥大;定居后由于社会开始安定,不再需要女子戎马狩猎,这时的旗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领高盖住腮碰到耳垂,袍身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目的是为了耐磨损。满汉两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刺绣引入到旗袍的装饰中,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饰,从而在视觉上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其审美特征仍以清代封建统治者病态的鉴赏水平为准,不显露形体的自然美,旗袍造型硬朗、平直,重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衣服虽然以人体为形成的基础,但人的形体并不能最终决定服装式样;封建思想对女性的禁锢,使得旗袍的设计制作没有充分根据女性身体造型特点,是对女性自由的剥夺。

到了现代,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服饰开始强调表现人体线条,注重表现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从而充分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2.3旗袍中的文化内涵

美感的产生是在反复多次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反复多次的满足,满足后的延续便产生了审美文化。衣裳是纯外表的东西,这种美是有权选择的,是人为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内容是内涵,而服装的造型、色彩是外延;服装的文化性给爱美的人以发挥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旗袍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民族文化内涵。它适度地强调女性的“S”曲线,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庄重、典雅而又端庄,使出席庄重场合的最佳腐蚀。并且现代旗袍是对人体的一种较为温和的解放。旗袍的立体造型,既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形特征,又符合国人一般的审美倾向,体现了独特的东方魅力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含。

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从而更富魅力,使女性的腿第一次得沐天日,使得自然美成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美,它在展现人外在美的同时舒展内心世界,这种展现当然有人的自身气质的作用。衣服穿在人体的表面,但是凝聚在服装中的文化和技术含量,对人的潜在资质的调动和挖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旗袍是在交融民族文化中出现的,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文化、新观念,因此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中国服装传统文化的体现,它能独领时代。

2.4心理和社会需要对旗袍的影响

现代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它是中国服装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但这个过程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需求下完成的。清朝流行旗袍是因为封建专制的结果,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统一的服饰来完成政治统治者从文化上统一中原的目的。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当时的中国由于刚刚脱离封建专制的束缚,民众心中的自由得以释放,人们对西方的事物(包括服装)具有一种新鲜感,于是在慢慢地接受西方事物的过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就将旗袍与国外的流行服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民国到现在都仍在流行的旗袍的大型。这种当时崇外思想的流行,源于几千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禁锢;虽然如此,但中国人在心理上又不可能完全摒弃传统服饰的造型,于是便出现了20-30年代旗袍大流行时代的优美造型。在现代,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旗袍本身特有的魅力,使得众多女性仍然选择旗袍作为展示自己优美曲线的最佳服饰。穿上它,不但能较好地体现东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庄的风度,还能体现出对出席场合和主人表示尊重之意,同时还显示了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个性特点,这种种优点,使得旗袍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现代传统服饰的代表。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范文6

针对传统旗袍设计元素分析,结合中国风的特点,使设计师精神孕育作品之中。从东方之美的古老文化找到艺术根源,设计出符合现代时尚的“中国风”旗袍设计作品。盼能引起本土设计师对旗袍民族特色新潮华的思考,于艺术创作领域中能有更多元化艺术性的展现。

关键词:

旗袍;中国风;时装设计;意境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87-02

谈到旗袍,会令人联想起高贵典雅、温柔婉约的中国女性特质。旗袍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亮丽的彩虹。如此内敛含蓄的旗袍服装,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完整涵盖。由领高、袖长、开衩的旗袍样式与合身线条的体现,旗袍是历史给予中国女性无可取代的服装。

1 旗袍设计元素结构

1.1 旗袍样式

(1)领型。

旗袍之美在于让穿旗袍的女性显得婉约多姿,且具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呈现端庄典雅的风采,而旗袍的立领可以修饰美化脸型,好似绿叶配牡丹似的,使女性面部鲜明,表现出明艳清新的风采。民国初期旗袍之领高,先是低领后再流行高领,因加上高领子能修饰美化脸型,彰显女性修长的颈部,最高时领高到耳、颚下,因此造成女性头部不宜转动,在实用性不佳的情况下,又降低领高,甚至到了无领的款式。

(2)混边与镶嵌。

混边从殷商就开始应用于服装设计上,此方法使平淡无奇的服装有所改观,而混边从单色混边到多种混边,后来又了镶边及镶嵌的变化。清朝更为夸张到了十八镶混,几乎连衣服本来的布都看不到,非常华丽美观,成为女性展现才艺及财富的象征,这种镶嵌方式一直流行到民国初期。

(3)长度与开衩。

旗袍中展现中国妇女温婉贤淑、内敛美丽、借助合身的裁剪及开衩,展现妇女及性感的一面。19世纪20年代旗袍的长度大多至脚踝,以掩盖小腿,后来旗袍长度逐渐缩短至小腿的三分之二,再后来缩至小腿的二分之一。到民国时候旗袍成为知识女性所接受的样式,又受到欧美短裙的影响,旗袍长度又缩短到膝盖以下,开衩长度多在腿弯之处。

1.2 旗袍材质

旗袍多以借助高级绸缎以及精巧的工艺,显得华丽富贵,亦能借助素面棉布,表现平凡之美。随着新材料的出现,不局限于丝绸、棉、麻,反而受西方影响,一些尼龙布、弹性好的莱卡布备受青睐。布料越来越多变,旗袍也千变万化,法国蕾丝的若隐若现,欧洲提花布的立体图样,高科技的透明雪纺纱等等,使旗袍不再样式呆板,更符合时尚潮流。

1.3 旗袍所富有的精神内涵

身穿旗袍可以端正妇女的姿态,使其美观大方,不轻浮且受尊重,旗袍作为国服的意义,是因为有令女性显得仪表大方,能在正式场合展现出属于东方女性的娴熟、含蓄和自信之美。旗袍作为东方服饰文化中的奇葩,正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充分展现东方女性的风格和神韵,被世界人民多喜爱。高立领、腰身合体、二侧开衩的旗袍生动的展现女性身段曼妙、曲线玲珑的体态。

2 旗袍设计的中国风

在时装设计中,中国风的元素主要涉及到唐装、旗袍、立领、斜襟等,这些设计元素已经出现在世界知名设计师的作品中,从米兰到巴黎,当设计之寻找灵感时,均会到东方取经,吸收东方元素。20世纪以来,中国风几度闯入欧洲的时尚圈,并引导时尚的风向标。法国设计师保尔非常推崇东方服饰的艺术风格,他说:“在艺术上,和煦自由的微风在东方吹拂,就像那升起的太阳一样辉煌和美丽。”

最能表现中国风的服装设计首推旗袍。

2.1 中国风的服饰镶边与混边

中国风时尚服饰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将时尚与中国元素相结合,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民族时尚服饰,自身有着独特文化魅力和个性特征(包括男装、女装、童装、鞋、配饰、家居等物品)。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混边与镶边的设计艺术最具有特色,亦是区分中西服饰的主要元素之一,特别是在旗袍设计中,更加增添了旗袍精致细腻感与身型曲线的表现。镶混边在旗袍应用部位多为领、襟、袖、衩、下摆等边缘。

不同材料的镶边形式,不同工艺,风格的镶边形式,不同装饰技法的镶边形式对服装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镶边的艺术的装饰价值和构成形式对服装的中国风表现作用不容小视。

2.2 中国风的色彩

色彩可以指事物表面所呈现的颜色,也可以指一种思想倾向和某种情调,同时色彩表达着人们的信念、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测。传统色彩是带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色彩就是个性”,“色彩就是思想”。例如: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2)国画暗红色颜料;

[竹青]:竹子的绿色;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

西方对于东方的认识有很强的色彩文化倾向,而对中国所描述的颜色寓意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水墨黑、琉璃黄、青花蓝、长城灰、中国红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风色彩。将这些色彩和旗袍设计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特色。

2.3 中国风的意境

中国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古建筑、书法艺术、花卉、瓷器以及水墨画的意境中,找出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加以演绎提炼,广泛应用于旗袍设计中,更增添了几分中国风的意境美。

所谓中国风的服装设计都是这个时代特殊的产物,也许我们觉得这已经掺进了很多功利的杂质,从而无法窥见纯粹的传统旗袍形式乃至纯粹的传统文化。对于此,我更希望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毕竟穷则思变,唯有发展才能生存,与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正是在发展当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也相信“吹尽狂沙始得金”,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会越发向往纯粹,在对快餐式旗袍设计浅尝辄止之后,纯粹的中国风意境设计必然会吸引着千万双耳朵以及心灵。

3 设计案例解析

3.1 “花开富贵”旗袍设计理念

中国红,是中华民族喜欢的颜色,甚至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象征,太阳象征永恒、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中国红象征着太阳的意义,流传至今。中国红象征中国人的魂,崇尚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风俗。

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牡丹图纹装饰,形式多彩,其寓意内涵也鲜明、直接。富贵吉祥是主要的涵义。由牡丹、寿石、桃花、长春花、白头鸟、花瓶等组成的图案又具有长命富贵、富贵长春、富贵平安等寓意。最典型的时牡丹组成的凤凰牡丹图案,除了富贵外,还用于婚嫁和象征爱情,成为表现民间婚恋的重要题材。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代民俗上,牡丹作为寓意吉祥美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不但成为人们表现生活美满的重要形式,而且渐渐成为一种特定意义的艺术符号。

此设计作品以中国红为出发点,并用抽象牡丹代表中国女性温柔婉约气质,展现出传统思维、新意盎然额旗袍设计作品。

3.2 “花开富贵”旗袍设计材质

红色图文提花布。

3.3 “花开富贵”旗袍设计制作工艺

在凤仙领的制作过程中,为了使领子立起来,加上厚芯才能有固定直立的效果。原先以直布条在衣服做装饰的荷叶,效果不佳,经多次实验,采用圆形的版裁开使用,边扯边抽褶做荷叶的效果,即可让荷叶产生波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贞白.民国初期旗袍演变与制作之研究[D].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研究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