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教育范例6篇

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教育

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普通高校 残疾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37-03

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状况,是权衡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它的保障程度,是实践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国家人道主义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表达,有助于残疾人平等行使参与社会权力。198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各地在高考录用时要有比例的录取学习成绩优异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之后又颁发了四份专门文件,确保残疾人充分享有高等教育权。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即如何做好普通高校中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我国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情况

截止2010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共计1705所,按照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应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国家规定,初步预估至少应有近万所。但目前全国大多数县市没有相应的学校,很多县甚至没有开设残教班,全国专门进行高等教育的特殊学校不足十所,这远远无法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1987年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残疾人数为5164万人,2006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数为8296万。残疾人数增长幅度为37.8%[1]。图1是1987年与2006年两次调查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比较示意图。

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的文盲率为6.72%,2006年全国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后者是前者的七倍之多。2006年全国残疾人数比1987年增加了3132万人。这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数目有所增加,每十万残疾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从287人上升到了1139人,但是接受高等教育总人数仅为94万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仅为 1.13%。由此可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

以山西省为例,与1987年相比,2006年山西省残疾人数量明显增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上升[2],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2006年山西全省残疾人口202.9万人,其中具有大学程度(含大专)的残疾人是3.3万人,占全省残疾人口的1.6%。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山西省在内的全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虽有所增加,但是所占的比重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由于高等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限,能够容纳的残疾学生数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国家鼓励残疾程度较轻的学生进入普通高校求学,但普通高校对于残疾学生的录取数量也非常有限。如图4所示。

可见,普通院校中所能够容纳和接受的残疾大学生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与残疾人的增长数量相比,远不能满足残疾大学生的求学需要。正是因为残疾大学生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不大,也使其逐渐沦为普通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被学校、被社会“边缘化”的心理,不利于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针对普通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新的内容,同时也是高等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普通高校中残疾大学生的特殊性

2.1 生理的特殊性

残疾大学生是指有听说障碍、视觉障碍和肢体残疾的大学生。根据残疾人残疾的程度和情况不同,可以分为单一性残疾和复合型残疾即同时具有两种以上残疾的人。即使是同一种残疾类型,根据其残疾的程度不同,其所面临的生活障碍也是有所不同的。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一般普通高校中接收的残疾大学生以肢体残疾为主,根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对肢体残疾等级的认定分为四级:“第一级是指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第二级是指基本上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第三级是指能部分实现日常生活活动;第四级是指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1]在普通高校中接受教育的残疾大学生主要是第四级也就是程度最轻的残疾人。

2.2 心理的残缺性

残疾者因为自身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他们的求学之路要比正常学生艰辛得多。不仅要正视自身残疾的困难,还要具备面对“有色眼镜”带给他们的无形的精神劝阻和精神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在一些健康人看来,他们是需要同情、怜悯和救助的群体。这种长久以来在残疾者心里扎根的弱能认同感随时间的推移以微妙的方式代代延续,具有可怕的同代传染性和代际传承性。现实生活中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残疾者的心理负担。加之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使其滋生“自卑感”。在自卑感情绪下产生的心理阴霾笼罩下,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正常人有隔阂感,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历史沉淀的歧视、现代社会的偏见、异化的文化心理、自身的自卑感等等让残疾大学生表现为性格孤僻、少言寡语,有些甚至还存在极端的行为,如自虐、自残、伤害他人等。

2.3 残疾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独特性

大学生应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懂得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够达到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普通大学生和残疾大学生都会面对社会适应性问题,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残疾大学生不仅社会适应性能力差,其发展也比较迟缓。残疾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为复杂,包括语言适应性、心理适应性、文化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语言适应性是通过手语、盲文的学习帮助自己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心理适应性是通过消除身体残疾带来的外在和内部的压力,从而提高适应社会和抗挫折的能力。文化适应性是通过对主流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的学习,帮助他们消除与社会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文化心理障碍。人际适应性是残疾大学生个体融入社会的必由之路,不仅包括残疾大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也包括残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交流。

2.4 自身发展的限制性

尽管残疾人往往某些方面功能会优于常人,如盲人触觉能力、听觉能力突出,聋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某些岗位通过身体补偿机制他们似乎比健全人更适合。但“残=废=无能”的思维定势根深蒂固,所以虽然经过长期的教育,但是很多残疾人从学校毕业后还遭受着不能融入主流社会、不能就业等被排斥状况,使其自身发展力大大受限。有的单位认为:健全人都安排不了,没有地方安排残疾人。有的单位招用残疾人是为了逃避缴纳就业保障金,残疾人领取一定数量的生活费在家休息,形成就业不在岗的局面;更多的残疾人工作弹性大,时刻面对失业的威胁。诸如此类,都无法保障残疾人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普通高校中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于残疾大学生特殊性,针对残疾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种途径来实现。任何一种实现途径都需要有专门的承担载体作为媒介达到目的。

3.1 建立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

针对残疾大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应该建立专属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一方面应该注重残疾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引导残疾大学生形成自尊自立自信的完整人格,做事不卑不亢,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应该将培养残疾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目标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中,建立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帮助残疾大学生毕业后更好的就业。

3.2 将全纳教育原则纳入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之中

全纳教育原则源自于《萨拉曼卡宣言》,主要思想就是讲求包容、反对排斥,学校应该不分等次、不因身体残缺与否来划分学生,以一种全部吸纳的教育态度来对待学生。尽管现阶段在我国囿于各种条件所限,让残疾人和其他学生一道在普通学校中,在同样的时间和班级内学习同样的课程实践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全纳原则中提出了人权观、民主观、平等观、教学观和价值观,通过“五观”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其全面融入到主流社会当中,帮助残疾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它的先进理念体现在它从关注部分学生到关注所有学生;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合作[3],为我们在集体和合作中接纳残疾学生提供了价值取向。

3.3 普通高校中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施于残疾大学生,帮助他们摆正心态、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国家、人民作出贡献。普通高校中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如符合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都要对他们进行“三观”教育,都是为了学生能够符合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具有个性,如为了更好的帮助残疾大学生融入普通高校的学习生活当中,形成健康的“三观”,达到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根据残疾大学生的自身情况,利用普通高校现有条件采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非常具有必要性。

3.3.1 发挥课堂教育、社团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课堂教育依然是对残疾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针对残疾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增开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加入关于残疾人身残志坚,勇面生活、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事迹,以此来鼓励残疾大学生向榜样学习,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的渗透功能,将符合主流社会的主导思想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残疾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但在教学方法上,应该针对残疾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便于残疾大学生学习。

无论是理论学习型社团、文艺娱乐型社团,抑或是科研技术型社团,社团文化活动都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辅导员应该鼓励残疾大学生组建自己的社团或者加入到普通健全大学生社团组织当中。针对残疾大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和志趣旨向,可以鼓励他们加入不同类型的社团,如鼓励喜欢唱歌等文艺活动的残疾大学生加入到文艺娱乐性社团当中。在社团组织中有专门的社团制度、社团目标和社团文化理念,利用社团为残疾大学生与普通健全大学生思想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他们互相帮助、相互理解,有助于残疾大学生融入到普通健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内蕴于社团活动当中,让残疾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接受教育,不断陶冶情操,树立坚定的品格信念,消除直接思想教育对残疾大学生造成的思想和心理抵触感,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目的。

3.3.2 加强网络宣传的思想渗透作用

现在许多高校都已经实现了宽带“入校园、进宿舍”的目标,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便利。残疾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外界讯息,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同时,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残疾大学生能够消除在实体世界中的心理自卑感等消极情绪,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网络当中,如许多的红色网站,马克思主义学习网站等都可以成为教育残疾大学生的有利手段。针对残疾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应提供专门的上网工具保障他们顺利实现网络沟通与交流,同时应该增加专门针对残疾大学生的网站,如求学网、就业网、培训网等,提高残疾大学生参与网络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3.3 充分发挥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社会化功能

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实践活动是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残疾大学生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通过学习达到符合社会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在大学中多开展一些专门针对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消除对步入社会的恐惧感。通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拉近残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与社会中健全人的距离,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中占有更大的席位。这也可以让健全人更加理解、认可残疾人,从最初的单纯的同情变成真正的认同与接受。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残疾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很多残疾大学生容易自闭在自己的狭小生活空间当中,关注的目光更多的是在自己存在的家庭、校园和本群体中,时间久了很容易导致他们脱离主流社会生活,这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3.3.4 加强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培训

针对残疾大学生思想心理的特殊性,高校中配备的辅导员应参加专业教育培训,用专业知识来引导和帮助残疾大学生。同时可以通过橱窗、展板、板报、校园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向普通健全大学生宣传关于尊重和帮助残疾人群体的思想内容,让普通健全大学生懂得去认可和接纳残疾大学生群体,逐步帮助残疾大学生进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当中。

3.3.5 优化校园硬件设施,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便利环境

随着普通高校中残疾大学生人数的逐年上升,普通高校中的校园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比如在校园中开辟专门的残疾人专用通道,在教学楼修建残疾人专用楼梯,增设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在食堂吃饭有残疾大学生专用窗口,在操场上有专为残疾大学生修建的活动设施和场地。人性化的设计将为残疾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会让残疾大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从而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为他们的成长成才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将国家对于残疾大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消除被社会边缘化的思想观念,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调节和缓解负面的心理思想,达到个体内心的平和、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7.

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教育范文2

[关键词]听力残疾大学生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11-03

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054万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听力残疾青年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2]听力残疾学生由于听觉的障碍、语言的缺陷制约着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制约着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制约着他们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和提高。[3]因此帮助听力残疾大学生克服听力障碍,提高听力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听力残疾大学生特点和现状的分析,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寻找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能符合听力残疾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他们易于接受,真正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的实效性。

一、听力残疾大学生现状的分析

听力残疾大学生因自身的听力障碍和语言的缺陷与健全人交往很少,这无形中缩小了他们的信息来源。在科学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的今天,他们获取的信息更多的来源于书本和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等各种外来思想、观念充斥着他们的生活[4],从而使他们易产生迷茫、偏激等思想,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此背景下,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特点。

(一)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

听力残疾大学生因自身缺陷及社会与家庭的过度关爱,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思考问题单一,认为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集体意识淡薄。

(二)过于依赖网络,辨别是非能力差

网络作为新时代、新事物的代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载体,其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各种电子产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听力残疾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效、时尚、个性的网络信息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听力残疾大学生由于与外界接触甚少,以及阅读量欠缺导致对语言的理解有限,据相关调查显示听力残疾大学生上网时长高于普通大学生,他们更愿意相信网络信息,但网络的虚拟以及不良的诱导使他们对现实社会认识较浅,缺乏对现实是非的准确判断能力。

(三)独立意识强,自理能力差

听力残疾大学生大多数家庭环境复杂,一般都有多个子女或单亲,又因从小求医无效导致家长总有一种愧疚感,对孩子倍加呵护。长此以往,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上了大学,他们渴望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时间,渴望自由和独立。但由于家长长期的过量呵o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上对家长形成依赖,遇事往往表现出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不会与同学沟通,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

(四)自尊心强,受挫力弱

由于听力的障碍,听力残疾大学生从小就受到同龄人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对幼小的心灵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他们自尊心强,情绪高度紧张,做事小心谨慎,唯恐出现差错受到老师或领导的批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遇事常表现出退缩的现象。

二、听力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听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康复,做好听力残疾大学生的缺陷补偿[5]

听力残疾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消极心理因素较为突出,这些消极因素在不良社会现象及政治观点的影响下容易形成负面的政治心理。学校心理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对听力残疾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康复与心理素质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矫治和发展并举,致力于听力残疾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在做好听力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他们是否真正受到教育,真正有所收获。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听力残疾生的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优势,加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切身感知,从而通过缺陷补偿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的感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看到、接触到、领会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6]利用听力残疾大学生的缺陷补偿进行心理康复教育,有助于激发听力残疾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提高听力残疾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听力残疾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心理康复活动为听力残疾大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听力残疾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潜能,扬长避短。

(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听力残疾大学生由于听觉的障碍,接受的社会信息少,大大减少了信息源。[7]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又加上听力残疾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语言学习非常困难,对包含在语言中的抽象的社会意义很难理解。听力残疾大学生在社会认知方面极易出现片面性,甚至出现较大偏差。所以,对听力残疾学生的政治教育上至学院领导下至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建立教育意识,增大听力残疾大学生的信息源,减少认知偏差,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

1.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所体现。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上课,与专业教师的接触频繁,对专业教师的了解甚多,特别是听力残疾大学生,对专业教师的认可度非常高,他们愿意与专业教师探讨问题。专业教师利用专业教育时间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树立学生专业信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基础。

第一,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的培养与引导、认知能力的提高、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运用。

第二,专业教师应多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的科技竞赛活动。开阔听力残疾大学生视野,增大听力残疾大学生的信息源,在参与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水平、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辅导员、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所体现。

辅导员、班主任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紧跟学工部门的教育思路,结合本系各班学生学风班风特点,制订班级活动计划,定期召开与专业相关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在班会活动中多角度的获取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到班会既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娱乐的过程,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3.宿舍管理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所体现。

宿舍管理员对听力残疾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学校全方位育人的有力补充。学生每天在宿舍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特别是听力残疾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偏低,主动到图书馆学习的时间也不长,每天除了上课和处理自己的事情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与宿舍管理员接触较多。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宿舍管理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使其有对学生主动管理的意识,不能单纯地认为学生思想教育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通过管理员在生活层面的带动和教育,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思想动向,有利于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体系

1.组建系学生会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竞聘上岗的形式选拔优秀听力残疾大学生作为系学生会干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建立早自习检查、宿舍卫生检查机制,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干部在管理过程中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干部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汇报,真正使学生会干部成为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各部门应结合听力残疾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听力残疾生的参与意识、协调能力、团队和集体荣誉感。

2.加大榜样教育力度,实现自我教育

完善学生的奖励机制。每年召开一次系级的表彰会,将这一年来荣获各项比赛奖励的同学和好人好事等一一进行表彰,一方面可增强听力残疾生的自信,另一方面可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通过表彰扩大听力残疾生的信息源,向他们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实现自我教育。

3.建立志愿者服务团队、社会实践团队,培养听力残疾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认知能力。

用以一点带一面,以一面带一片的模式激励听力残疾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奉献的乐趣,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增强自信与沟通能力。带领听力残疾生走出宿舍和校园到活动中修正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定期召开党的理论知识培训会,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提高听力残疾生思想认识水平,增强思想觉悟,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四)占I网络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1.建立网站,有计划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听力残疾大学生的听觉障碍造成他们主要是通过视觉进行认知。研究表明,很好地利用视觉也能补偿因失去听觉线索而导致的认知缺陷。[8]充分利用视觉认知途径,可以丰富听力残疾生的社会信息,同时充分利用听力残疾生过于依赖网络这种现象,建立听力残疾大学生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中有计划地对听力残疾大学生进行党的理论知识、入党程序、专业知识、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等的介绍,并设立讨论区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网络虚拟环境的特点,增强听力残疾大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人人网、QQ、飞信、博客等信息沟通平台,拓宽师生互动型的信息交流渠道,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交流。

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人人网、QQ群、飞信等网络通信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开通班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博客,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平台。鼓励学生通过日志、博客记录自己的思想与成长经历。开通社团博客、班级博客,记录团体的成长历程,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网络平台,同时促进专业发展,拓宽听力残疾大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主动参与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研究[J].教育探索,2011(7):134-137.

[2] 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58-659.

[3] 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4.

[4] 陆忠华.关于90后听力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9.

[5] 宋志强,曲艳.视障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

[6]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9:178.

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教育范文3

[关键词]残疾人 政治思想教育 职业培训 必要性

残疾人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残疾人职业培训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福利水平与文明程度。把残疾人职业培训真正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学校的现有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仪器设备、校园环境等的优势,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其中的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政治思想建设,有一定的特点和难度。他们在感知觉方面,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方面,在逻辑思维的发展方面,都比同龄健全儿童少年发展得迟缓,因而,对政治思想的感知、领悟、理解、模仿、操作和约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时候,就更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残疾人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使用有区别性的教材,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求达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一、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应用政治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残疾人事业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面临的世界性课题。残疾人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教育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都对残疾人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社会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一方面残疾人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从许多优秀残疾人事迹当中可以看到,残疾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激发残疾人的学习热情和顽强意志,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同时,事实证明,盲、聋、肢体残疾者在受教育前后有着强烈的反差,受教育之后,身体的缺陷明显得到智力上的补偿。而且,受教育层次越高,这种补偿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可以回报社会,减轻社会负担。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有学习愿望的残疾人来说,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职业教育,只是因为残疾人教育长期停滞于初等教育水平上,没有更大发展。只要施以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和训练,残疾人走向社会后,可承担与健全人同样的社会义务,同时减轻社会的负担。

但是,当前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而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更具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政治思想教育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残疾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目标,从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生理残疾造成了残疾学生能力的局部丧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残疾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振奋自我,迎接人生的挑战;生理上的残疾还可能影响残疾学生认知等方面的正常发展,智力发展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辨别能力低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干扰等现象。残疾青少年特别是聋人团伙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前一大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着眼于残疾学生直面现实,应对未来,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政治思想工作在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应用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残疾人只有逐步树立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残疾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低年级残疾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残疾学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真情实感。特殊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要将其同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学校就德育抓德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使残疾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的目的,从而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材。

2.努力改革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残疾人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残疾人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融人社会。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改革残疾人教育内容。加强生活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基础文化与学习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为未能升学的残疾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能在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劳动和生活。此外,要加大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由于先天、意外的种种不幸,造成残疾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异。同时,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们陷入隔绝、封闭的心理状态。因此,职业学校应对残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克服自卑感、不良情绪等的困扰,使他们保持平和、开朗的心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质。

3.强化行知统一

行知统一是改进学生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是由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程度所决定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以人为本”。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必须经历从认识到情感、从感悟到养成的过程,感悟是认识到养成的唯一桥梁和通道,而感悟的最理想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学生喜闻乐见、能够体验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是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活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可以组织残疾人学生去劳改管理所,听取管教干部以案说法的报告和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参观了管教场所,使他们懂得预防犯罪要从小事抓起的道理,无数次说教也难以收到如此之大的教育效果。一次次活动,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提供了鲜活的体验和良好的经验。因此,学校及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思考设计出最佳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富有针对性、形象性与指导性的活动中,不断地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人生体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4.树立激励榜样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要给残疾人广泛宣讲一些古今中外残疾人成才的典故,如相貌奇丑的苏格拉底,耳聋的贝多芬,他们都风流千古,享誉全球。我们都沐浴着他们生命所放射出来的光辉。在国内,比如苗族残疾青年杨建辉身残志坚,在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教室或寝室里可张贴一些有关残疾人成才的名人字画,让它们时时刻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举行残疾大学生座谈会,请一些本校的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残疾毕业生,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他们,同时可组织残疾大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没有必要哀戚和自卑。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要通过交流。促使残疾大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残疾人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残疾人教育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特教师资培养的学历层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对特教师资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特教师资的培训纳入师资继续教育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特教专业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前来讲学。加大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教育,采取党校学习、业务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形式,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残疾人事业、恪守“人道、廉洁”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队伍。此外,要关心特教师资的工作和生活,稳定特教师资队伍。做到在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民办教师转正、评优等方面,对特教教师予以倾斜。

总之,为了保障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残疾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应该是特殊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残疾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勤于研究,善于创新,残疾学生德育工作必然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

[2]宋红亮.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3]马慎毅,缪满英.聋人高等教育对上海残疾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4]胡新生.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5]甘昭良.三类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问题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

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教育范文4

一、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就业比例低

笔者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查江苏省某市整区的残疾人就业情况,结果发现该区残疾人口为5762,其中就业人口为1804人(含退休),就业率为31.3%,而据了解,该区的非残疾人就业率为90%以上。一项省级课题涉及“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研数据也反映出类似问题(见表1),数据显示,残疾人就业率仅为13.2%。此外,江苏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也显示[3],在城镇青壮年残疾人(男16-59岁、女16-54岁)中,在业残疾人为15.4万人,非在业残疾人为22.4万人,在业率为40%,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可见,江苏省残疾人的就业率相对较低。

(二)就业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在就业培训方面,笔者随机抽查了江苏省两处市区街道的部分残疾人(31人,74人)。结果发现在被调查残疾人中,大多没有接受过就业培训(29/31,62/74),分别占93.5%和83.8%(见表2)。虽然这一结果未必反映整个江苏省的就业培训现状,因为许多市县均提出了相关的举措方式等努力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力度(如淮安市提出的“三个一千”工程,即帮助1100名残疾人就业再就业,培训残疾人1100名,扶持1100名农村残疾人脱贫;丰县倡导的以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鼓励残疾人积极参与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等),但政策举措与实际情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亟需相关部门投入更多的资源及配套措施予以落实。此外,就业培训的质量也有待提高,笔者访谈江苏省某市某区残联的相关人员,在问及残疾人就业培训效果如何,有多少人可以在就业培训后走上就业岗位时,相关人员以“很难说清,不过有培训总比没有强啊”概括。其中不难看出,未来江苏省残疾人就业培训的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二、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的困境突破

(一)残疾人就业因素分析

1.文盲及低文化比例高

在对江苏省残疾人的调查结果中[3],受教育程度的结果不容乐观。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247.2万人,文盲率为51.57%。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123.3万人,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66.1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为23.6万人。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7.7万人,仅占1.6%。可见,江苏省残疾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一因素将成为困扰江苏省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瓶颈。

2.就业与培训需求不高

在笔者随机调查的残疾人中,就业意识与对就业培训的需求不高,表示不太需要就业培训的残疾人占一半以上(51.7%)(见表2)。从江苏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也不难看出,江苏省残疾人对劳动就业的需求并不强烈,残疾人需求的前四项及比例分别为:医疗服务与救助(59.61%);救助或扶持(58.35%);辅助器具(40.59%);康复训练与服务(19.57%)[3]。残疾人自身缺乏就业意愿和动机,一方面缘于社会歧视等因素,另一方面,残疾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自身资源的开发,以及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生涯规划等意识薄弱,这是残疾人就业需求不高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十分欠缺的内容。

(二)残疾人就业资源分析

1.青壮年残疾人居多

据江苏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3],虽然老龄化趋势渐现,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87.6万人,占60.0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51.9万人,占52.55%),但青壮年及学龄儿占比也近一半,15-59岁的青壮年残疾人为177万人,占36.93%,0-14岁的残疾人为14.7万人,占3.06%。由此可见,江苏省残疾人就业资源丰富。

2.拥有劳动能力者居多

江苏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表明[3],残疾等级为三、四级的中度和轻度残疾人,共136.3万,占71.57%;而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重度残疾人为136.3万人,占28.43%。这也印证了江苏省残疾人不乏劳动力,劳动就业资本相对乐观。从另一角度而言,尽管缺陷使残疾人的某些劳动就业能力受到限制和损害,但通过调动人的代偿功能和潜能,扬长避短,可以使残疾人受限制和伤害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4]。因此,认识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应该以残疾人能干什么,而不是不能干什么或是能以自己的方式干什么而定。如此而言,即使是重度残疾人也是具有劳动能力者,关键是如何开发残疾人的劳动能力资源。

3.残疾儿童教育的改善

江苏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3],6-14岁学龄残疾儿童共8.9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1.87%;学龄残疾儿童中,76.38%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普及残疾儿童的9年义务教育有一定成效。实际上,抓好义务教育可为接踵而至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奠定基础、铺平道路,今日的残疾儿童正是未来残疾人就业群体的主力,也是后续的职业教育的重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2],江苏省委省政府早在2009年下发的《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规定,从2010年起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并对考入大专院校的残疾人大学生给予奖励和补助[5],为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和帮助。

(三)亟待发展的残疾人职业教育

通过对江苏省残疾人就业资源及问题分析可以看出,不容乐观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就业培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有残疾人文盲与文化水平较低者占比重较大,一方面显示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常常忽视或者限制了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也凸显新时期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新标准。如有访谈调查显示,某残疾人在找工作中的无奈:“现在随便一个工作,最起码都要高中以上学历,而我们这样的年纪读的书都很少,再加上是残疾人没上过正经学校,学到的东西很少,人家招人,只能看着,根本不符合条件。”[6]可见,社会发展对未来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江苏省高中阶段在校残疾学生也仅为4900人、在校大学生约为1000人,从相关数据可推测残疾高中生约占高中生总数的3.4‰,残疾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0.6‰[7]。江苏省已实行了残疾学生高中教育免费,并对考入大专院校的残疾大学生给予奖励和补助[5]。可见,经济困难并非江苏省残疾学生进入高中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主要问题。笔者在访谈南京市某区残联教就办相关人员时也了解到,阻碍残疾学生提升学历的最核心问题仍然是学生能力与院校门槛间的差距。有研究指出,目前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与残疾人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要障碍[8]。

残疾人的就业需求与意识薄弱也是未来残疾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学术导向”和“回归导向”两种办学模式,就业导向才是现今残疾人高校的现实选择[9]。2010年颁布的《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将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残疾人高级中等以上教育的工作重心[10]。另有研究提出,成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应该是分层的,且在系统内部的各层次之间能够相互联通,应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制定教育培训计划与跟踪服务[11]。建立完善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是改变残疾人就业现状的重要策略[12]。由此可见,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给残疾人提供适当的、足够的教育培训机会,此外,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之间相互联动,可以实现残疾人的稳定就业。此外,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亟需更新观念———全新的残疾人资源观,从“比较优势”原理分析各类残疾人人力资源,甚至可以得出“残疾人是具有特殊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这一结论[4]。事实上很多残疾人不仅能够通过功能补偿去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而且,有些代偿功能的发挥,反而有助于更好地去完成工作。如何将这种新的理念融入未来的残疾人教育实践中,也应该是未来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江苏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

(一)义务教育阶段培养职业信念,发掘职业潜力

由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因素分析可知,主观的就业需求与意识较弱是残疾人就业现状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因此,未来的职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就业技能,还应该包括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有研究者总结OECD成员国的残疾人就业政策时指出,残疾人应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要看到自身的优势,还要根据自身的优势,从小制定生活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13]。我国《残疾人就业条例》中明确指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求职定向指导等服务[14]。但职业咨询与心理辅导应不仅仅是就业前的临阵磨枪,应在残疾人义务教育阶段便加以引导,并促使其形成职业意识与信念。即职业咨询与心理辅导一方面应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就业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帮助残疾人根据自身的优势及兴趣爱好选择继续深造的方向,明确自己的未来道路。通过这两方面的培养与积淀,残疾人的职业意向、工作态度等才会转化为有效资本。因此,在残疾人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在最初的义务教育阶段,便应该加入职业指导与心理支持的课程,帮助残疾人悦纳自己,树立自信自强的就业信念,发掘自身的就业资本,了解目前社会的职业动向,从而为后续职业教育的选择,奠定自我认识清晰、社会信息充足的基础。义务教育如何根据残疾人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提升残疾人教育的效能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特别提到“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2]。目前,有些特殊学校已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如有些聋校在初中便设立了印刷、裁剪、编制等专业。这符合相关文件要求的在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1]的精神。但从江苏省目前的发展现状及以往的用人需求调查看[6],除了部分残疾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受限外,多数残疾学生的未来的职业教育重点还应该集中在9年义务教育后的高中教育阶段。

(二)高中教育阶段整合教育力量,多渠道发展职业教育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15];2010年,在《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提出“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办学”[10]。江苏省政府2010年10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市级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16]目前,江苏省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如聋校、培智学校等)设立了高中,尝试开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17]。另有部分普通高中招收轻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但其目的主要是升学而非为残疾学生奠定就业的基础。高考和入学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残疾学生来说困难重重,大大降低了残疾学生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此外,相应的能够安置残疾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很多残疾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因升学无门而提前流入社会(未成年人),或是“圈养”家中。因此,未来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首先需要多渠道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为残疾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融入社会搭桥筑路。根据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的现状及相关政策[5],可在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设置职业高中,实现江苏省特色的“9+3”年学制的残疾人免费义务职业教育(如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17],并以残疾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及发展水平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帮助其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还可鼓励现有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残疾学生招生,并由政府为残疾学生的学习给予适当资助及资源配置。此外,鼓励残联、卫生、民政等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建立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基地等,开展职业教育或培训。既可以成为应届残疾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前的一个过渡平台[18],又可以对已经流向社会的青壮年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有系统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江苏省而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残疾学生,以及建立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基地,目前尚属初始阶段,亟待开展相关研究。如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现阶段的市场需求,各类残疾人的资源优势及求学意向,相关的专业课程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配置,专业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如何衔接,资源配置等。实证调研、系统的分析研究是未来江苏省残疾人职业教育高效能发展的重要前提[19]。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应了解残疾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特点,立足残疾人自身的资源优势,提升其在某一专业某一领域中的技能。因此,其入学考核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等级的残疾学生的资源优势,分类分级考核,并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以提高残疾学生的学历水平和就业能力,为部分残疾人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开辟通道。

(三)高等教育阶段立足残疾人资源优势,培养高技能人才和资优残障人才

目前,江苏省批量招收残疾学生的高校为数不多(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专业也有限(如聋人艺术设计、服装裁剪、推拿专业等),少数残疾大学生在普通高校融合教育(如轻度肢残者)。但除少数高校外,多数高校所开展的职业教育是否能达到培养残疾人高技能人才或资优残障人才,还有待于保障残疾人权利的政策落实与相关专业建设。国家提出“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建设”,“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10],江苏省政府2010年10号文件特别提出了“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重点推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升特殊教育院校办学水平和层次,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16]这一举措无疑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福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设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院,作为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和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还承担了全省特教师资和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任务,理应在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和残疾人生涯发展培训服务方面担当重任。

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教育范文5

残疾人事业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面临的世界性课题。残疾人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教育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都对残疾人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社会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一方面残疾人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从许多优秀残疾人事迹当中可以看到,残疾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激发残疾人的学习热情和顽强意志,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同时,事实证明,盲、聋、肢体残疾者在受教育前后有着强烈的反差,受教育之后,身体的缺陷明显得到智力上的补偿。而且,受教育层次越高,这种补偿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可以回报社会,减轻社会负担。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有学习愿望的残疾人来说,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职业教育,只是因为残疾人教育长期停滞于初等教育水平上,没有更大发展。只要施以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和训练,残疾人走向社会后,可承担与健全人同样的社会义务,同时减轻社会的负担。

但是,当前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因而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更具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政治思想教育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残疾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目标,从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生理残疾造成了残疾学生能力的局部丧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残疾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振奋自我,迎接人生的挑战;生理上的残疾还可能影响残疾学生认知等方面的正常发展,智力发展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辨别能力低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干扰等现象。残疾青少年特别是聋人团伙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前一大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着眼于残疾学生直面现实,应对未来,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政治思想工作在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应用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残疾人只有逐步树立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残疾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低年级残疾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残疾学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真情实感。特殊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要将其同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学校就德育抓德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使残疾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的目的,从而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材。

2.努力改革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残疾人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残疾人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融人社会。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改革残疾人教育内容。加强生活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基础文化与学习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为未能升学的残疾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能在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劳动和生活。此外,要加大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由于先天、意外的种种不幸,造成残疾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异。同时,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们陷入隔绝、封闭的心理状态。因此,职业学校应对残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克服自卑感、不良情绪等的困扰,使他们保持平和、开朗的心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质。3.强化行知统一

行知统一是改进学生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是由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程度所决定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以人为本”。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必须经历从认识到情感、从感悟到养成的过程,感悟是认识到养成的唯一桥梁和通道,而感悟的最理想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学生喜闻乐见、能够体验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是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活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可以组织残疾人学生去劳改管理所,听取管教干部以案说法的报告和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参观了管教场所,使他们懂得预防犯罪要从小事抓起的道理,无数次说教也难以收到如此之大的教育效果。一次次活动,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提供了鲜活的体验和良好的经验。因此,学校及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思考设计出最佳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富有针对性、形象性与指导性的活动中,不断地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人生体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4.树立激励榜样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要给残疾人广泛宣讲一些古今中外残疾人成才的典故,如相貌奇丑的苏格拉底,耳聋的贝多芬,他们都风流千古,享誉全球。我们都沐浴着他们生命所放射出来的光辉。在国内,比如苗族残疾青年杨建辉身残志坚,在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教室或寝室里可张贴一些有关残疾人成才的名人字画,让它们时时刻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举行残疾大学生座谈会,请一些本校的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残疾毕业生,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他们,同时可组织残疾大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没有必要哀戚和自卑。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要通过交流。促使残疾大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残疾人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残疾人教育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特教师资培养的学历层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对特教师资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特教师资的培训纳入师资继续教育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特教专业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前来讲学。加大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教育,采取党校学习、业务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形式,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残疾人事业、恪守“人道、廉洁”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队伍。此外,要关心特教师资的工作和生活,稳定特教师资队伍。做到在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民办教师转正、评优等方面,对特教教师予以倾斜。

总之,为了保障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残疾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应该是特殊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残疾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勤于研究,善于创新,残疾学生德育工作必然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

[2]宋红亮.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3]马慎毅,缪满英.聋人高等教育对上海残疾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4]胡新生.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5]甘昭良.三类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问题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

[7]李术.试论残疾人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教育范文6

关键词 残疾儿童 自信心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Disabled Children's Self-Confidence

TIAN Haipe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self-confidence, you can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abled children, and take effective ways to help them know themselves appreciated them in family education, set a good example to them by encouraging its unyielding in school education, increase practice, enhance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measures such as set up their confide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disabled children know themselves correctly, strengthening its self-confidence, promote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disabled children; self-confidence;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1 残疾儿童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

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会与健康儿童形成鲜明的对比。残疾儿童自身存在的不足易导致其失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形成多疑敏感的性格特征。缺乏自信的残疾儿童会厌倦学校教育,逃避课堂教学,甚至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不但增加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而且对他们自身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如何正确地教育和关爱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引起学校与家长的广泛关注。

就中国现状来说,数量众多的残疾儿童缺少足够的特殊学校来提供给他们专业的教育辅导,已有的特殊学校也偏重于残疾儿童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残疾儿童心理素质。专业的辅导性和恢复性的教育机构不仅少之又少而且大都费用高昂,致使残疾儿童不能及时得到良好的教育。针对这种情况,残疾儿童跟班就读成为一种教育普遍现象。虽然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重点指出“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但是一般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混合在一起,这种状况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就是,残疾儿童能够接触更多的同龄人,交往更多的朋友,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教师也会对残疾学生进行特殊的照顾等,这有利于残疾儿童拓展视野,增强沟通能力。有弊的一面就是,普通学生不明白残疾儿童的特殊性,经常无意间伤害到他们。同时残疾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极易产生压力,使他们感觉难以融入集体,而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培养残疾儿童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家庭包括残疾儿童本人都应加强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2 正确认识残疾儿童是培养其自信心的关键

认识是行动先导,只有正确认识残疾儿童,才有可能采取符合残疾儿童特点的方法和措施有效地培养其自信。

2.1 “残”并不是“废”

培养残疾儿童的自信心,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残疾儿童。残疾儿童是正在发育中的、有特殊困难的群体,他们只是在生活上存在困难而不是不能生活的人,要强调的是“残”并不是“废”。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健全儿童基本一致,他们的身高、体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感知觉、记忆力、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的认识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进行和发展也都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一般规律。残疾儿童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一般来讲,生理上的残疾影响的只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却不会使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完全停止。因此,绝不能因为他们存在着缺陷而歧视他们,放松甚至放弃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

2.2 帮助残疾儿童悦纳自我

残疾儿童难以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这往往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个体之间存在必然的差异性。残疾儿童与健康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与同班同学比较的时候,将目光放在自身的不足上,甚至将其放大,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残疾儿童自信心的首要条件。作为残疾儿童一定要客观评价自我,在正视自身不足、承认自身缺陷的同时接纳自我、包容自我。

2.3 防止两个误区

残疾儿童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自轻自贱”,盲目否定自己。另一个误区就是“自暴自弃”,一味放弃自己。如何帮助残疾儿童走出这两个误区,是学校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残疾儿童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明白自我存在的意义,从而树立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细微的观察,发现残疾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相应的对策,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教师应以鼓励开导为主,在不伤害残疾儿童的前提下,使得他们充分了解自身所处的状况,从而帮助其摆脱困境。

3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培养残疾儿童自信心的作用

3.1 “赏识”残疾儿童

残疾儿童在学校中接受完教育之后,回到家中父母应该引导他们温习在学校中习得的知识,肯定他们在学校中取得的成果。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婷婷聋童学校校长周弘用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将自己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周弘常说的一句话是:“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3.2 家长要以身作则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残疾儿童的榜样。儿童的模仿性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有很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残疾儿童会无意识地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因此在残疾儿童面前,家长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家长决不能在他们面前流露出畏难情绪。

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从小进行效果最佳。孩子的心灵是一块非常奇异的土地,播上优秀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优良行为的收获,因此,家长平时要十分注意利用各种场合和有利时机,在残疾儿童心底播上一颗善良的种子,为他们将来树立信心打下基础。

3.3 防止溺爱残疾儿童

家长不能因为儿童存在缺陷而溺爱他们。有些残疾儿童因为家长的溺爱恃宠而骄,形成了一种事事假手他人的习惯。当残疾儿童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进入学校生活的时候,不良的习惯会影响他们与老师、其他同学的交往,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家长在照顾残疾儿童生活的同时,要注重对残疾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锻炼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为残疾儿童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经受更大的挫折。

4 学校教育中培养残疾儿童自信心的主要措施

4.1 保护残疾儿童自尊心

只有自尊,才会自信自强。自尊是一种自我尊重、自我保护,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与爱护的心理。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儿童有它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我的看法、想法、情感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情感,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对于残疾儿童,站在平等地位上的尊重,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残疾儿童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致使他们比其他人对自尊心有更强烈的需求,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残疾儿童也更需要良好的榜样。因为残疾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欲望,所以给残疾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够引导儿童认识成功残疾人士的事例,从中吸取有益的部分,并促使其融入自身之中。

4.2 鼓励残疾儿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一个人自信的源泉。通过激发残疾儿童的自强不息精神,他们将更加容易树立自信心。独立是自强不息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儿童,无法做到全面细致的指导,所以残疾儿童的独立能力至关重要。培养残疾儿童的独立能力,首先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残疾儿童自己动手,从最小的穿衣吃饭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其次残疾儿童每个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肯定和鼓励;最后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些让残疾儿童自己动手的机会,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联谊活动,鼓励他们表演自己的节目等。

4.3 增强残疾儿童的实践活动能力

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实践活动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如聋哑儿童学习舞蹈、断肢儿童用脚写字,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长时间的练习,才能使他们逐渐掌握这些知识。1985年11月在台湾举行的世界第二届智力缺陷儿童画展上,其中有270多幅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济南市大槐树小学有一名先天愚型的女孩子,她的动作本来十分不协调,但是她倾心于学和练,现在跳起舞来是那样轻松、自如,给人以美感,简直是难以使人相信。可见,残疾儿童在实践活动中,不仅仅能够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艺,还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

另外,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人自信心的检阅台!残疾儿童是否真正具备了自信,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很多残疾儿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些成功,可是临到自己独自面对困难的时候,又会着急紧张,茫然无助!这是由于他们缺乏实践造成的。教师应鼓励残疾儿童大胆去做,身体力行,并通过实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其成就感。

4.4 增强教育教学的公平性

孙玉梅在《教育公平视野下特殊教育的走向》一文中认为,教育公平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道路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真正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的权益,使他们在跟班学习和生活中享受到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改善与磨合,创造出真正属于残疾儿童的教育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孙玉梅.教育公平视野下特殊教育的走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1):1-2.

[2] 李文上.如何正确地认识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J].特殊教育,2010.

[3] 李芳.试论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思想[J].特殊教育,2000(6):4.

[4] 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4-257.

[5] 谢延秀.狄德罗对于盲人感觉能力的认识及其启示[J].特殊教育研究,1999(1):7-8.

[6] 李世昌.夸美纽斯论弱智教育——再读《大教学论》[J].特殊教育,1988(4):25-36.

[7] 王绍波.如何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自信[J].特殊教育,1998.

[8] 王长松.残疾儿童健康状况分析以及教育对策[J].特殊教育,2008.

[9] 丑荣之.残疾儿童自信的培养与教育[J].特殊教育,1988(4):56-57.

[10] 刘福泉.残疾儿童职业教育的刍议[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

[11] 王雪梅.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探究[J].特殊教育,2011.

[12] 黄晶晶,刘艳虹.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