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例6篇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1

1.1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人才心理素质

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开放,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开始涌入中国。面对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不少人对此产生了不解,对正确的选择无法坚持,且也无法保证当下人才坚信科学、统一的思想价值观,有些人因此走入了误区。主要反映在一部分人缺失良好的政治意识,没有意义的生活目标。

1.2工作学习压力影响人才心理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逐渐从体力要求转为了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目前的社会对于人才不仅是学历的要求,同时必须保证人才有信息的想法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为此当下人才将面临学习压力和进步前进的压力。此外,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因,现代社会工作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无法适应过强的竞争压力导致心理崩溃。

1.3人际交往和社会压力影响人才的心理素质

当下社会较为复杂性,其对于人才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社交能力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内外在原因,无法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无法与他人、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一点不仅造成人才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也增加了自身心理压力,对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

1.4家庭压力影响人才心理素质

家庭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心灵的归宿,因此家庭对于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也格外明显。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家庭、婚姻、亲朋任何一种关系处理稍有不协调就有可能导致比过去更加严重的家庭问题。现代社会,有不少人因为无法处理好社会与家庭的关系,导致家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矛盾与纠纷,造成社会关系严重不协调,人际关系紧张,长期发展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影响了身体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心理素质中起的作用

培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人格因素中的重要部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政治都是人才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拥有从政治上识别大是大非的能力能够保证人才不论处于何种状况都能够拥有清醒的头脑,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提升本身的心理素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健康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同时还采能够用说服教育、引导疏通等办法消除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矛盾,并且稳定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对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以此寻找出激励学生成才的动机,并通过对其进行品质意志等全方面锻炼,最终使其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最后一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了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进行各种各样的座谈会、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帮助人才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升抗压能力,也使得人才的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

3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提高人才心理素质的方法

3.1培养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素质

对于目前的教育来说,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只是局限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于人才面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导致了现代人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比过去更加难以形成,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恰好对人才的发展来说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心理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对人才的人格与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使人才不仅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更拥有对于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健康的思想政治素养。

3.2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常常将培养心理素质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人们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很多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本质都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了解,才能感受到。社会实践才能帮助人们感受到挫折与成功,从而对自身所处的世界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进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心理品质和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引导人才认识和了解社会,促使人才拥有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促进人才全面而健康的人格的产生与形成。并且,在社会活动中还能够锻炼人才的意志,完善个性人格的品质,促进人才心理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培养人才心理素质的目的。

3.3开展心理辅导,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针对人才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人才进行科学而充分有效地引导。或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心理学措施以及心理学辅导来帮助人才消除心理障碍,使其心理状况处于一个平和的状态,促进和维护人才的心理健康。认识和了解心里健康能够有效帮助人才提升心里健康水平,而宣传普及心里健康知识能够有效帮助人才了解自身心理状况,让人才充分了解心理状况发展的规律,了解自身的心里状况和特点,为人才正确认识和处理各项社会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并且起到相应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各项心理课程和心理讲座能够帮助人才进行科学而有有效的心理知识教育,能够帮助人才增强自身的心理调试能力,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心理素质。

4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4.1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发展观。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道德观,逐步提高人才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而心里健康教育是一种为了使人才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提高人才的心里素质,运用一系列的心理学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的社会成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则是人的一些心理现象,主要侧重于人的心理层面。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里健康教育并不具有阶级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实用的主要办法为开展各种的讲座,多为一些经验的结语,具有从上至下的灌输性和一定的公开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心理辅导,心里测试等方法,,更注重人的主动性和隐私性,并且有着严密的保密性。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人才进行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教育内容。而心里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心理学方法来解决人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肯定人才的个人价值,尊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4.2两者之间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里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都是以人才作为教育对象的,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对人才开展教育,使人才能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提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技术,更具不同的心里特点,培养人才的心理素质,增强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从目的来看,二者是殊途同归的,只是在进行教育时教育的内容和实用的方式不太相同。

4.3二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能够为人才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人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减小阻力。而人才的正确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态度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的,这充分说明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前提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才能够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该有的目的。

5结语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2

摘 要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体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业以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就此提出若干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学生素质

作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的体育课,它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毅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教育模式。它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多无化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导入素质教育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体育教育自己的内在需求。

一、体育教学体育文化意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人文意思的教育可以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具体析参考。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而我们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体育技能与体育只是的传授,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引导学生重视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道德教育是政治课范畴的,体育课程中用不上。其实,体育本身也是一种基于“人”的活动,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就与道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包括加强对兴奋剂的检测,恶意犯规的惩罚,不公平裁判的处理等等,一切这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这些环节来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德技相长,文理兼修”的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另外,心理素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决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个队员能力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体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的配合是否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就来源于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队员之间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在集体运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健康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沟通,另外也是促进队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比赛遇到逆境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不成坚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具备这种良好的心理,则会顽强的挺过去,最终还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三、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生理机能的影响

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关注的还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身体素质能达标即可。比如每年体育课程都要检测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训练成绩,看是否能达标。但测完以后也就是给个成绩就了事,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达标,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运用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上,恐怕没有教师去认真对待。而恰恰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中每一项运动都科学的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上,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传授,轻素质教育的情况,让体育课程真正有效的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

四、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处于这样一个境地。它一方面宣传着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免边缘化,沦为形式。别一方面,本应该是兴趣培养,却以少数的体育项目,以硬性指标等使之成为了应式的形式。导致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有效被开发出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只有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更好的推动当代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玲,王俊红.体育的人文内涵与和谐社会建设[J].河北学刊.2008.28(4).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意义。之后,文章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包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1、引言

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各种专业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多样化而产生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体育课程本身学科价值的深入提炼和丰富,同时对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理念也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

2.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人的道德品质,因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而我们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体育技能与体育只是的传授,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引导学生重视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道德教育是政治课范畴的,体育课程中用不上。其实,体育本身也是一种基于“人”的活动,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就与道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包括加强对兴奋剂的检测,恶意犯规的惩罚,不公平裁判的处理等等,一切这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这些环节来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德技相长,文理兼修”的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1,2]。

2.2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另外,心理素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3]。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决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个队员能力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体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的配合是否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就来源于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队员之间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在集体运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健康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沟通,另外也是促进队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比赛遇到逆境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不成坚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具备这种良好的心理,则会顽强的挺过去,最终还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2.3 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是与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的,很多人因为受到身体运动天赋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某些体育项目。但每个人的特长也不同,有的人身体强壮,适合力量型的运动;有的人小巧灵活,适合技术型的运动。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在具体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查,看看哪些学生有过哪些运动的背景,身体天赋如何,有什么兴趣爱好,运动潜力如何,然后在有针对性的为每个学生安排最适合的体育运动。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体育俱乐部”,比如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兵乓球俱乐部,让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切磋、探讨,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属于自己特有的,并且通过这种发展还有效的调动了自身相关能力的提高。

2.4 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很多人肯定认为,体育部就是在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吗。其实未必,我们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关注的还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身体素质能达标即可。比如每年体育课程都要检测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训练成绩,看是否能达标。但测完以后也就是给个成绩就了事,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达标,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运用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上,恐怕没有教师去认真对待。而恰恰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中每一项运动都科学的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上,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传授,轻素质教育的情况,让体育课程真正有效的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

3、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更多的都是培养学生有一些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锻炼一下身体,定期的考核一下学生的身体状况即可。很少有学校在继续深入的探讨体育课程的其它作用,导致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有效被开发出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基于,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高校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体育与人文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职业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快速投入到社会生产中。体育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效的有职业导向性的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所以,基于职业需要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体育教学缺少明确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就像一块精准的指南针,只有在目标的指引下做事,才可事半功倍。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学也应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助于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避免做无用功。但在现实的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却不够明确。体育课堂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潜意识中感觉体育课只是用来放松心情,于是对体育课的知识不在乎。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及体育能力。所以,体育教学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但在当前的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学习目标只是学好生活技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做好基本的工作,而体育教学只是在忙碌的高职生活中用来调节和放松的。正是这种错误的想法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讲解完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注意事项后,就不再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而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而学生由于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在体育课堂上漫不经心,不能扎实地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任务,学习主动性差,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率低下。

二、基于职业需要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拥有生活技能,服务社会,而体育教学能让学生在学生阶段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心理素质,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为此,笔者基于职业需要提出几点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加强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度,明确体育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及体育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更好地展现自身能力。所以,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让教师首先重视起来,再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重视体育教学。为此,学校可开展运动会,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二)根据不同职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教学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而当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后,他们的体育锻炼时间就很少,同时,由于工作压力等因素,使得他们在工作后很少进行体育锻炼。但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良好的工作效率的前提。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阶段要学会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例如,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日后的工作基本在工地上,对于手部和背部力量要求较高,这时教师可让他们进行拔河、背人比赛,通过有趣的比赛来锻炼他们的手部力量和背部力量,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团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组织高效教学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目标进行练习,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让学生规范地练习课堂内容,避免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盲目性。这样的体育课堂,学生和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学生才会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进行练习。这样一来,体育教学的效率就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指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实现高效教学。

总之,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科学地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时刻注意学生的职业需要,根据职业需要来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5

健康是人类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人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健康素质”的定义是什么呢?本人对于“健康素质”的定义则是:“健康素质”一词乃是结合了“健康”与“素质”这两个概念而产生的现代化词语。个体拥有对自身健康管理能力的前提下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及心理状态。目前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及心理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如何才能够积极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引导广大大学生拥有健康体格和良好人格?

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其中主要包括:(一)外界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健康素质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如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当今生活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无疑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准备期,在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成长都是为了步入社会而做准备。我国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范围多为校园内,而目前国内大学校园对于社会相对较开放,因此校园开放化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因素更为复杂。(二)自身对于健康素质的自我调控因素。倘若个体选择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则个体健康素质则相对高于消极的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健康素质。而大学生自身能否对于健康行为做出有效选择和执行决定了健康素质的高低。(三)健康素质教育因素。健康教育对人产生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改变人们健康的态度,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有利于促进健康素质的提高。健康教育也是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之一。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且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国人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因此我们有义务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建设良好的健康环境,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生健康素质的研究与探索?(一)健康素质的研究对于人类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据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素质的研究可以预测人口水平之上的健康状况,以及群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婴儿孕产妇的死亡率。有效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率可以改善人口健康状况指标。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群体,研究其健康素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二)科尔曾说过一句名言:“成功的条件在于勇气和自信,而勇气和自信乃是由健全的思想与健康的体魄而来。”由此可见,健康的素质对于人本身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在视察我国各大高校时曾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教育。”大学生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品格。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想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重任,就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作基础。

据科学研究表明,近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影响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因素有哪些?(一)大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变。高校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管理相对较宽松的环境,主张大学生学会独立自主,自我发展。因此相当程度的大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管理,生活作息与以前大相径庭,沉迷于自我的世界当中,导致身体素质一再下降。(二)大学生课余生活相对丰富化。例如校园当中的社团活动占据了大学生课余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在处理社交人际关系时间中,处理社团日常工作消耗了大学生一部分的课余时间。(三)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比高中也日益繁忙。各种专业性课题报告以及各种技能证书的考核导致学生不堪重负,压力颇大。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良好心理素质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080-02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阶段,其应该正常、健康的发展,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打击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惑,引发不良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长期累积,不能得到有效疏导与解决时,就会对其造成不良心理影响,甚至会危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心理障碍,性格变形,心灵扭曲,极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孤僻、懦弱、急躁、粗暴等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一、积极引导自我意识,自我防止消除不良心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不良心理,首先要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意识水平,进而提高自我意识、体验和控制能力。其次要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解决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和人生。还要正确对待家长、教师和他人的帮助,努力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和教师的良苦用心。当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发展、自我改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这是防止和消除不良心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时机实施耐挫教育,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

挫折对学生来说是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有帮助其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才能帮助其取得成功。耐挫力是人经得起挫折而免于行为失常或精神崩溃的能力。耐挫力高的人,能够从容地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经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因此,要提高小学生对抗挫折的应付能力,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一)要寻找时机,适时诱导。

让学生明白挫折不可怕,挫折虽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

(二)要为其提供适度的挫折环境,教给其应付挫折的方法,让其在战胜挫折中取得经验,正确对待各种紧张的刺激,学会保持心理平衡。尤其在环境恶化时能“自我防御”,提高能力。

(三)在遭受挫折时能主动与老师、家长、同学、坦率交谈,寻求必要帮助,树立自信。还要学会自我激励,多于积极性格人交往,多给自己良好心理暗示,经常给自己“打气”。主动寻找外界激励源,多看振奋人心的好书,多听积极报告或讲座,多听积极向上的好歌,不断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

三、真心爱护尊重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态

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籍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教师要真心爱护尊重学生,让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态。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其进步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一样相处。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其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关键的因素取决于其心态。我们要告诉学生“有时无法回避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法选择父母和老师,甚至无法选择生存环境,但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好的心态。”用阳光般的心态乐观面对每一天,那么许多事就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不良心理问题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

四、走进学生心灵,耐心劝导改正错误

师生之间的爱是双向的,伤害也是双向的。教师要懂得耕耘、欣赏,教师如不理解、欣赏学生,那将无从施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学会宽容。绝不能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就全盘否定。教师“揪小辫子”“揭伤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对抗或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发现学生之美,赞扬学生之美,耐心地劝导学生改正错误。

学校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要自觉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努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心理素质,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大课堂,应多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磨练。家长要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和社会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为学生健康心理成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总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负责,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