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例6篇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预防;老年性骨折;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R274.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61-01

近年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老年人由于骨的无机盐增多,有机质的老化,钙磷比例严重失调,低骨量及骨的微结构改变等原因,老年人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预防老年性骨折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课题。

1老年性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

老年人骨基质减少,骨脆性增加,所以很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在突然用力或用力不当时就会发生骨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反应比较慢,关节韧带比较僵硬,关节活动不灵活,走路时身体摇摆,肌肉控制力减弱,重心不稳容易跌跤,老年人对跌倒的保护反射差,因此一旦跌倒就会摔的比较严重,继而造成骨折。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调节能力比较差,在身体急剧转动,或久坐、久卧之后突然起立时,容易出现眩晕或低血压,继而发生猝然跌倒。与跌倒有关的内在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年龄、骨折史、骨质量较差、肌肉骨骼疾病、平衡紊乱、性低血压、一些药物的应用等,因此应尽量降低老年人跌倒发生的外部环境影响。

2老年性骨折常见类型

老年性骨折容易发生的部位主要集中在骨质疏松部位,多发生在脊柱、肱骨近端、髋部、踝部、肱骨近端等,其中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发生的较多。[1]

2.1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主要是由松质骨组成,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因此很容易发生骨组织互相挤压与塌陷继而出现压缩性骨折。这种类型的骨折多发生在不知不觉中,疼痛较厉害者可以服用止疼药,在床上随便翻身,年龄稍高患者必要时可进行腰部支架。老年的驼背多是因为多次在不同部位发生这类骨折造成的。

2.2股骨粗隆间骨折:这类性骨折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因为骨股粗隆间血液循环比较丰富,骨折后一般都能自己长好,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合理治疗,容易出现大腿内翻畸形的并发症。针对这种骨折,一般采用牵引治疗,对于高龄老年人可以考虑手术治疗,避免让老年人长期卧床,以防产生其他并发症。

2.3股骨颈骨折:由于在股骨颈有一个骨小梁缺少的三角区,骨结构不坚固,再加上老年人容易产生骨质疏松症,因此很容易出现股骨颈骨折。这种类型的骨折发生之后,由于该部位血供较差,骨折之后往往不容易愈合。因此,老年人一旦髋部发生外伤,要及时到医院进行X线检查,以免耽误诊断治疗。这种类型的骨折一般都会造成错位现象,因此进行手术治疗很有必要,尤其对于高龄老年人来讲,进行股骨头置换术和全关节置换术是比较好的选择,这样不仅能够较少和消除患者的疼痛,还能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预防老年性骨折的措施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比较麻烦,因此加强老年性骨折的预防措施比治疗更为重要。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科学、谨慎的做好预防工作,一部分老年性骨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1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应进行一定的运动,坚持积极锻炼身体,适当增加活动量。研究表明肌力与骨量成正相关,运动不仅可以延缓老年人肌力的减退,防止骨量的严重丢失,还能改善老年人对身体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危险性。比如老年人可以进行长距离的散步,跳一些慢性舞蹈,打打太极拳等,这样才能保证血流中钙更多在骨髓中存留,多鼓励老年人在外面晒太阳,补充钙质需要。

3.2合理膳食增加钙的吸收和骨的形成:钙、磷、蛋白质、氯、镁、锌、纳、铜及各种维生素是维持骨和钙代谢的必备成分,这些营养是维持骨量的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2因此,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多吃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摒弃偏食的习惯,从多种食物中社区必须的、基本的营养素,比如可以多食蔬菜、水果、牛奶、蛋类等,增加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及微量元素的摄入,做到合理膳食,尤其对老年女性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更要引起特别关注,必要时可复用钙片、维生素D,帮助改善骨质疏松的状况。

3.3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避免老年人摔倒: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活动和居住环境,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老年人居住的地方要平,家具摆放要简单并靠墙摆放,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地方不要搁置东西,以免不小心将老年人绊倒。老年人的床铺不宜过高,夜间上厕所需要在床上停歇片刻,拉开灯缓慢下地,如果猛的一下起床下地,容易发生性低血压,导致晕倒受伤。可在老年人的卫生间中增加扶手、增强室内的光线,并对底板采取防滑措施,在春动季节铲除冰雪,增加外环境的防范措施。老年人鞋底内不宜滑,以手杖辅助行走,部分有心脏病、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行走时应该有专人搀扶,以防止其摔倒。

3.4避免不良生活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的,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身体的抵抗力和平衡力都在下降,身患各种疾病,很可能会服用治疗不同疾病的药物,许多药物多有可能影响骨的代谢,老年人应避免酗酒、吸烟和药物的滥用。酒精影响神经肌肉系统,麻醉人的神经,增加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吸烟影响睾酮的产生,促进雌激素的降低,继而导致骨脆性的增加,也容易导致老年人骨折的发生。

3.5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预防:骨质疏松是引发老年性骨折的最主要也是对根本的原因,因此加强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预防老年性骨折的主要措施之一。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法,即进行钙加维生素D治疗;激素治疗即雌激素治疗法;降低钙素、二磷酸盐,抑制骨吸收药物治疗;氟化物、PTH及生长激素等促进骨形成药物的治疗。

参考文献

[1]付传玺. 老年性骨折的预防[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06):127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2

一、肝病引起骨质疏松症的三大原因

原因之一:维生素D代谢障碍。无论是来源于食物的维生素D还是由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都没有活性,不具备生理功用。它们都必须先进入血液,然后进入肝脏,才能进一步代谢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患有慢性肝病时,肝细胞的功能受到损害,不能发挥其促进肠钙、磷吸收,以及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功能,影响骨的形成。

原因之二:胆盐的合成和排出障碍。食物中的脂肪主要在小肠吸收,它的吸收要靠胆汁的协助。胆汁是在肝脏合成的,当发生慢性肝病时,胆汁的合成和排出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脂类吸收不良。体内未被吸收的脂肪酸,就和钙等阳离子结合成为脂肪酸盐,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的形成。

此外,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都溶于脂肪,它们随脂肪一起从肠道吸收。当脂肪吸收遇到阻碍时,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减少。这些维生素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并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而促进骨的形成;维生素K可增加骨细胞内骨钙素的含量,从而促进骨的形成。因此,当这些营养素出现吸收障碍时,也会影响骨骼的代谢。

原因之三:患者不重视,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肝硬化早期没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最多也就是会出现容易疲劳或者轻微消化不良,所以很多患者都不会太在意营养的吸收,特别是钙的吸收问题,这样就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加重。

由此可见,慢性肝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是存在的。除了积极治疗肝脏疾病,患者在饮食上也应特别注意,要少吃含油脂多的食物,注意营养的补充。而慢性肝病患者大多食欲不振,要想通过饮食额外补充营养比较困难。

二、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到三个坚持

既然肝硬化的人会出现骨质疏松症,那么这种特别的骨质疏松症是不是要有特别的护理方法呢?其实这种骨质疏松症并不需要特别的照顾方法,用好老办法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主要还是贵在坚持。

坚持每天补钙 由于肝硬化的人肠胃功能也较正常人差,所以饮食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担心:我都有肝硬化了,是不是很多东西不能吃呢?实际上,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基本上适合普通人的补钙食物也是适合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人的。每天均衡补充奶制品、大豆以及蔬菜和水果这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喝咖啡、浓茶和酒,这些也是有可能进一步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具体而言,肝炎患者宜多进食的补钙食品有:

1.牛奶及各种奶制品。此类食品含钙量较高、吸收率高。每日喝些奶或吃些奶制品,可以保证肝炎患者钙质的摄入量。

2.骨头汤、虾皮、鸡蛋黄。这些食品中钙的含量都很高。

3.各种豆类及大豆制品、芝麻酱、海带、紫菜、油菜、芹菜、青菜、白萝卜是含钙量丰富的植物性食品。

4.蔬菜。蔬菜中含大量草酸,不仅能与钙离子形成不溶性钙盐,还可以降低钙的吸收和利用。

每天坚持锻炼 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例如走路、慢跑等有氧运动。体育锻炼既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钙的吸收,也可以增加肌肉的负荷,增强肌肉对骨、关节的保护作用。当然,患肝硬化的人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所以锻炼可以适当选择强度低一点儿的运动项目。例如慢走、跑步等有氧运动。

每天晒晒太阳 我们知道维生素D能促进钙质的吸收,最廉价的补钙方式就是晒太阳。但是很多人都选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殊不知室内晒太阳只得到了阳光的温度,却拒绝了阳光的“营养”――普通玻璃窗户会阻挡紫外线,玻璃吸收了紫外线之后,人体只能接收到日光中的红外线,所以只会感觉到温度,不会起到补钙的作用。因此,最佳的方式还是每天走出去,接受阳光的洗礼。每天晒半小时左右的太阳,对于骨质疏松会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当然,不要暴晒或者长时间晒太阳,以免晒伤。

三、补钙重“适当”,盲目补钙反而会增加罹患肝硬化的风险

肝病患者需要补钙,但也不能把钙当成“万灵丹”盲目去补。因为,血液中的钙离子水平太高,可能增加罹患肝硬化的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对河南省林州市一项营养干预试验中的受试者进行了分析。研究者对281名肝硬化患者和562名对照人群的血清钙浓度、肝炎病毒抗体等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

研究结果发现,肝硬化患者组的血钙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这种关联正相关。也就是说,血钙浓度越高,患肝硬化的风险越大。具体来说,血钙浓度高的人,患肝硬化的危险可能升高两倍。

研究人员表示,血钙浓度与肝硬化的具体关联机制尚未明确,推测可能与肝脏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有关。但新研究提醒我们,补充营养也是“过犹不及”,不要盲目补钙,以免好心办坏事。那么如何才为“适当”呢?在此,我们以肝硬化患者怎么喝牛奶为例进行说明。

肝硬化患者可以喝牛奶,牛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锌、铜、锰、钼的含量都很高。最难得的是,牛奶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而且钙磷比例非常适当,有利于钙的吸收。

肝硬化患者需要选择性地喝经过发酵的酸牛奶以及其他一些经过发酵的乳制品、代乳品。这是因为,乳制品和代乳品中的乳糖已经被酵母的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更适宜肝硬化患者饮用。

值得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喝牛奶要避开如下几个误区:

1.避免牛奶过浓。据测定,牛奶中的钠含量是人体的两倍,牛奶浓度越高含钠越多,易使肝硬化患者体内血钠浓度升高,引起诸如便秘、血压上升甚至抽搐、昏迷等症状。

2.避免糖分过多。牛奶加糖,既可改善口感,又能纠正牛奶含糖量低的缺陷,但不能加得过多。糖分过高会降低肝硬化患者对奶中钙质的吸收,削弱牛奶的营养价值。一般按每100毫升鲜奶加糖5~8克即够。另外,勿加红塘,因红糖中含有较多的草酸,草酸会干扰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白糖则无此弊端。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3

人老为什么容易驼背

老年性驼背,在医学上称为“脊柱后凸畸形”。老年人为何容易发生驼背呢?这还要从骨骼的解剖结构说起:人体脊柱从侧面看呈“s”型,有四个正常生理性弯曲(颈、胸、瞍、骶)。脊柱主要是由椎体和椎间盘构成,而椎体则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当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时,全身骨量明显减少,蜂窝状的松质骨最先发生骨质疏松,骨小梁逐渐变细、变薄,从而骨的强度明显降低。国外有人统计,老年人骨小梁数目的减少可达30%,骨强度的下降,松质骨内发生微小骨折,椎体出现楔形变导致椎体高度变矮,而椎体前方部分,短缩的更多,此时长方形的椎体就成为楔形,呈前矮后高的形态。如果多个椎体发生骨折,脊柱的胸腰段就会明显向后凸,出现驼背。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不断进展,更多的椎体被压缩,压缩的程度越厉害,驼背就会越严重。这种骨折多在没有明显外伤史和剧烈疼痛的情况下发生,所以许多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个子变矮了。其原因正是骨质疏松症所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楔形变以及脊椎生理曲度的变化。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的椎间盘逐渐退变老化、变性而发生组织脱水严重,致使椎间盘体积缩小,厚度变薄,从而整体脊柱的长度变短,身高便相应降低。椎体之间宛如“弹簧”般起着缓冲作用的椎间盘的功能也明显减低,其前缘往往会萎缩,所以相邻椎体的骨面可以互相连接在一起,也会导致驼背的发生。一般说米,80岁以上的人身高会比年轻时下降10厘米左右。据日本人统计,以男性60岁为基础,65岁和75岁,身高分别下降1.5厘米和3.5厘米左右。

驼背跟骨质疏松的关系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驼背与骨质疏松症有直接的关系。“驼背”既是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结果。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内骨矿含量及骨基质减少,使骨质变得疏松,其结果使骨骼的抗压能力下降。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柱”,大部分的体重都要作用在脊柱上。若构成脊柱的各节椎骨出现骨质疏松,在外伤、跌倒、猛力弯腰或重体力劳动时,椎体出现楔形变甚至压缩性骨折,使脊柱会发生渐进性后凸,就产生了“驼背”的现象。

“驼背”出现的早晚,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与年龄、性别、职业、营养及运动状况等因素有关。通常来说,女性出现“驼背”现象早于男性,这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不管何种原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可具有的共同临床表现主要是脊柱或是髋部的疼痛,其次是身高降低出现驼背,椎体及四肢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的驼背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除了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行走不便外,由于胸廓的变形,压迫心脏和肺部,使老年人出现胸闷、气短、肺活量减小,容易出现肺部的感染。

如何预防驼背

主要通过提高骨量,改善骨的质量,增加骨的强度,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从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基础措施有以下几种:

合理饮食

骨质疏松症预防的关键是合理饮食。更年期的女性要多食用一些含钙、磷、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海带、乳制品(牛奶、奶酪等)、豆制品、虾皮、鱼、虾类、鸡蛋、豆类、芝麻、绿叶蔬菜等,以弥补体内与骨代谢有关物质的不足。同时,尽量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类饮料(可乐等),少吃糖及食盐。应戒除烟、酒嗜好,因酒精引起的器官损害可抑制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还会抑制维生素D的活化。吸烟会加速骨质的吸收,女性吸烟者的停经年龄较早,常易发生厌食和肺功能受损。

适当运动

中老年人要有意识的增加户外活动,这是防止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运动,骨的生长可能得到调节,减少骨量丢失,并能改善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从而可以减少跌倒的机会及其不良后果。同时可有效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强度和密度。

每天保证1~2个小时的户外运动,运动在强化骨骼同时增加了日照时间,使维生素D的来源充足。但应避免从事过于激烈、负重太大的运动。比较有效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或慢跑、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锻炼背部的特殊运动(站军姿是很好的锻炼方式),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锻炼强度及时间应循序渐进。日常保持正确坐姿和走姿,最好睡硬板床,不要经常采取跪坐的姿势,以免加重骨骼负担。

研究发现,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全身代谢状态,改善骨骼血液循环状况,增加骨质量从而缓解骨质疏松。经常参加运动的老人,他们的平衡能力特别好,骨密度高,并且他们不容易跌倒,这就有效地预防了脊柱及髋部骨折的发生。

防止跌倒

骨质疏松症病人易骨折,应避免老人在雨、雪天外出,浴室地面要有防滑措施,室内要有足够的照明,上下台阶应小心,避免乘坐无扶手的汽车。下蹲时腰背要挺直,避免抬、举重物,并注意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多晒太阳

众所周知,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刺激机体多制造维生素D,加速人体吸收及保存钙质的效率。因此,阳光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当然不可在阳光最强的时候暴晒,以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3点以后为佳。阳光照射使自身产生维生素D是最安全的办法,因为过量服用维生素D也是有害的,会导致蓄积性中毒。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D会引起低热、烦躁不安、厌食、体重下降、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等。

中药保健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肾生髓主骨”。老年以后肾气渐衰,故骨无所养,致骨质疏松。经实验研究表明,骨碎补、菟丝子、五加皮、枸杞、肉苁蓉、杜仲等许多中药可促进及调节骨的生长。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多从补肾着手,此外肝、脾与骨质疏松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可选用一些具有补肾、益肝、健脾的中药,配合日常食物做成药膳经常食用。

药物治疗

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因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质吸收增加,而与此相关的骨形成不能充分进行所引起。所以临床治疗用于治疗和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如钙剂、雌激素、降钙素以及异黄酮等。另一类是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3、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氟化物、二膦酸盐类、甲状旁腺素等。

但是,由于许多药物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因而药物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长期服用容易给患者带来许多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严格医嘱下服用。

慎用某些药物

老年人应慎用一些药物,如利尿剂、抗血凝素、四环素、异炯肼、抗癌药、抗癫痫药、类固醇激素等均可影响骨质的代谢。因为,这些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加快钙的排泄,妨碍钙在骨内沉淀。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必须严格禁止使用上述药物。如因别的疾病需要使用,也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4

骨质疏松要早认识早预防

“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全身疼痛、变矮驼背以及容易骨折。”王健介绍说,骨质疏松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流行病”,发展缓慢,所以不太容易引起重视,然而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昂贵的。

就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而言,有些因素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家族史(父母以前也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性别(女性更多见,尤其是绝经后)、种族、年龄(肯定是年纪越大骨质疏松越严重)等等。但他也表示,充足的钙摄入量、适度的运动量、对烟酒的控制,对预防骨质疏松有较大帮助。

足量的运动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

“运动对于骨质疏松的改善有多个方面的作用,运动量少的人骨骼的生长比运动多的人差一点,而运动员的骨骼则更强健。”王健介绍说,年轻时足量的运动可以获得更高的骨量储备,有效避免年老后的骨量丢失速度。对于老年人来讲,运动虽然起不到增加骨密度的作用,但可以减少受力部位骨量流失的速度。

现代研究还发现,健身和运动后的老人,可以检测出雌/雄激素均有所升高,而这些激素是维持骨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强度的运动反而会降低激素水平,因此老人比较适合轻、中度的运动。再次,户外运动让老人经常接触到阳光,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补钙好不好,受各种因素影响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疾病,多数情况下,只要是摄入到肠道的钙,通过消化系统大部分可以吸收。如果有相关的疾病,比如患有慢性胃病,则会导致吸收功能变差,从而出现钙的吸收不足,即使吃了大量的高钙食物,体内的钙还是不够。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干预治疗。

吃了钙片就能治疗骨质疏松吗?王健表示,这是个常见的误区。钙的肠道吸收主要依靠维生素D的作用,尤其是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来促进。而平时我们吃的鱼肝油里只是普通的维生素D,老年人还需要经常晒太阳,让紫外线照射皮肤,才能让普通的维生素D变成活性维生素D。

除此之外,体内有关钙、磷代谢平衡的失调,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王健表示,这跟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几个激素有关系,属于内分泌问题。所以,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骨科医生在评估老人骨质疏松程度的基础上,进行药物的联合治疗,切不要相信一些补钙的广告宣传。

吃得少,容易骨质疏松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5

1 提高肌肉力量增加骨骼应力

骨生长依赖于适应的骨应变,骨应变来自骨负荷。骨的负荷主要源于肌肉的主动收缩,而不是体重本身,分析肌肉的作用方式,可知肌肉通过费力杠杆,用多倍的力抵抗重力和外力,使肢体活动。足球运动员在比赛时,股骨受到的肌力负荷,可比体面大5倍。从理论上分析、计算机模拟到实际测量,都可以得出结论:骨负荷源于肌肉的收缩。美国著名骨科专家Forst认为:肌力决定骨:结构和骨量,使骨强度适应运动负荷。近几年,肌力决定骨强度的理论逐步被生物学理论、实验室及临床所验证。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举重运动员的肌肉最强壮,肌力最大,其骨强度也最大,耐力型运动员(马拉松、游泳)的骨量相对较低。羽毛球、网球运动员握拍手的肌力比对侧肢大,肱骨骨密度也比对侧肢高。肌肉萎缩患者的骨量及骨强度较低。由此可以理解:骨骼废用造成骨量丢失,锻炼或肌肉收缩可以增加骨量及骨强度。肢体训练能增加健康骨的骨量,有益于维持健康而强壮的肌肉和骨骼,适宜的运动和锻炼可以调节骨骼外形和小梁骨的结构,从而增加骨强度。因此,根据肌力决定骨量的理论,骨质疏松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体育活动,提高肌力及防止肌力下降,从而提高骨量及防止骨丢失,增加骨强度。有证据表明,老年时期运动锻炼,即使超过90岁,对体弱的人仍可使肌肉量和肌力增加一倍,从而减缓骨密度降低,增强骨强度。

2 改善关节功能消除运动障碍

关节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肌肉施加在骨骼上的骨应力,因而关节运动障碍造成肌力降低的现象在临床上非常普遍,因此改善关节功能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步骤。在所有关节中,膝关节对人体运动的影响最大,并且膝关节是所有关节疾病中最常见的。改善膝关节功能是预防骨质骨质疏松的必要条件。

3 物理疗法

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暂时无法通过肌肉收缩力施加骨应力的患者,目前临床上在用药物改善骨代谢条件的同时,一般主张采用物理疗法直接促进骨形成。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电磁场、超声和振动疗法。体外试验证明,脉冲电磁场可增加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应用脉冲电磁场治疗后,能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增加骨量,治疗后一个骨重建周期内骨密度增长7.3%以上。同时骨质疏松所致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目前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电磁场为复合脉冲电磁场(PEMFs),其使用的信号为高频信号。为什么要用高频电磁场信号呢?Foster为了确定骨质疏松症的肌动力学原因,通过肌肉表面振动测量对功能老化肌肉活动的频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衰老过程中肌肉活动的高频成分显著下降,使起源于肌肉骨应变调节信号减弱。有人发现,高频电磁场可使老龄骨骼的蛋白表达增加,而且刺激新骨形成。超声和振动疗法则通过体外施加压力或压电效应以替代肌肉产生的类似骨应力效应,从而增加局部骨密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外施加的应力或电磁场的方向及强度分布与人体在正常运动过程中骨骼内部的应力分布是不同的,对股骨颈这样复杂的骨骼结构更是如此。这些物理疗法的结果有可能改变骨骼内骨密度及骨小梁的正常分布,并由此降低抗骨折能力。目前尚无上述物理疗法与抗骨折能力之间关系的报道。

4 预防骨折

当患者处于严重骨质疏松状态时,患者的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下降,骨折危险性明显升高,这时,在用上述方法提高患者抗骨折能力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预防随时可能发生的骨折。预防骨折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改善居住环境:老年人骨折大部分发生在自己家中,其中跌倒、搬运重物、单腿跳跃高处取物、浴后单腿站立穿裤等足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骨折发生姿势。所以,家中地板做到防滑、避免搬运重物、避免单腿跳跃取高处物体、浴室内放把椅子用于换穿衣物都可以很好地预防骨折;②使用运动保护工具:在户外活动中,用拐杖或可移动的扶手协助运动可以有效地预防因跌倒而造成的骨折;③提高或保持身体平衡性欠佳跌倒造成的,日常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身体平衡性可以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在锻炼中,应注意动作的多样性,是全身骨骼在各个方向上均受应力以增加骨骼在各个方向上的强度,从而预防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性骨折。中国的国粹―太极拳是一种非常注重身体平衡性的锻炼方式,纽约外科医院等三家单位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从事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与不锻炼者相比,其身体平衡性明显提高,因跌倒而造成的骨折减少75%。平衡性锻炼可以减少老年人跌倒的概率;④控制体重: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过高的体重本身即有可能造成脊椎的压缩骨折,因此,对老年人来讲,适当的控制体重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预防骨折发生。在控制体重同时,对于此种患者,应采用非负重锻炼的方式,逐渐提高抗骨折能力,安全有效地预防骨折发生。

避免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症曾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老化过程,现在认为是可以防治的。通过多种形式,系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有关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普遍认为老年、女性、白人和亚洲人、身体瘦小、阳性骨折家族史等均为本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活动过少或过度运动,吸烟、酗酒、长期低钙饮食和高盐饮食、过量咖啡因、对牛奶不耐受、维生素D进量不足,均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史为不可控制的因素,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掉不利的习惯。

2预防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加强钙的摄取量,预防骨质疏松症:钙是形成骨组织的主要成分,只有摄入足量的钙才能有效促进骨形成。我国根据FAO/WHO专家委员会建议,每日钙需要量为:成人400~500 mg/d,绝经期妇女1 200~1 500 mg/d,老年人1 000~1 200 mg/d,我国政府建议钙剂摄入量800~1 000 mg/d,含钙丰富的食品主要有乳制品、鱼、虾米、虾皮、豆类、海藻类、鸡蛋、骨头汤、粗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及坚果等。乳制品牛奶的含钙量高(100 ml牛奶含钙100~120 mg),而且易吸收。据近年来的调查:食物中钙含量不够应通过钙剂补足。钙剂服用最佳时间在晚上临睡前,因为甲状旁腺介导的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晚上空腹时。适量的维生素D摄入对钙的吸收是很重要的,不能充分得到日照的老年人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 400~800 IU,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等。

2.2加强运动,构造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症:众所周知,骨骼是一种活组织,锻炼可以使之更加强壮。孩童时期骨骼生长发育最快,20~30岁之间达到骨量峰值,在今后的20年内流失过多的骨量。因此,30岁以前积极运动:如步行、爬楼、跑步、有目的的负重锻炼,有助于增强骨骼,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2]。坚持45分钟/次,3~4次/周的负重锻炼可通过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来增加骨密度和预防跌倒。高龄者可按专家的建议,卧位或立位锻炼时均保持腰背挺直,避免弯腰弓背。每天站立3小时以上也可产生效果,重要是使身体活动,步行、蹲下、起立,努力强化足和腰的运动也很重要。非负重锻炼如骑自行车也对逆转健康绝经妇女的骨丢失有效。40岁后长期的中等强度的锻炼有助于阻止老化过程中的身高降低。已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锻炼方式和强度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2.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骨质疏松症:尽量禁烟、酒,防止过多摄取食盐和糖。因为食盐和糖多的情况下,钙质容易从尿中排泄掉,所以在补钙的同时要防止丢失钙。

2.4药物预防骨质疏松症:绝经期妇女遵医使用雌激素、降钙素、钙剂和维生素D等药物预防。讲解用药的益处,如可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便秘、胃部不适、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等,告知服药的注意事项[3]。但也应让人们在用药前知道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引发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的危险。以便根据个体的家族史和疾病史选择是否用激素治疗和用量大小,并且提醒用药者进行治疗时的监测:治疗期间每6个月监测体重和血压,每12个月检查和盆腔。单一雌激素周期性治疗时,不论是否出血,均应定期作子宫内膜活检。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时,规则的撤退性出血或无出血均属正常,但突破性出血需行子宫内膜活检。

2.5定期体检和监测:利用骨密度测量仪和X线诊断技术等定期监测骨密度和骨质量变化。老年人的外周骨密度测量有利于及早制定预防措施,指导功能锻炼和预防并发症[4]。骨密度测量对妇女决定接受激素替代疗法有显著影响,测量结果为低骨密度者更愿意选择激素疗法。

3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