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例6篇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1

关键字:体验;会展;展示设计;感官;情感

打完价格战,满足了用户产品需求;打完服务战,满足了用户服务需求后,用户还需要什么,托夫勒在1970年提出了一个在2000年才普遍认识到的结论:需要“体验”这种东西!———《体验经济》体验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心理已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体验成为消费者的追求。马斯洛(A.HMaslow)在《人类动机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体验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了人们对于获得身心愉悦、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经济变革,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必然引起会展业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展示过程就是展示主体与客体间的交往过程。在传统的展示活动中,这种交往是冰冷的,只能以一定的距离观看,主客体之间存在着隔阂。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会展业向多元化发展。会展展示的功能不仅是单纯的商贸展示,更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交流的渴望。这种交流不是直白的灌输,而是建立在主客体间知、情、意相交互的基础之上。因此,成功的会展展示艺术必定是包含人性关怀的情感交流。作为会展业的载体———会展展示空间环境也将进入人情和心理领域。体验性会展空间设计是对多元化会展展示的丰富和补充,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知觉特性为设计依据,制造物我两忘、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展品得以最优化的展示,它更生动,更符合时代的特征。

一、体验的概念

心理学最早提出了体验的概念,认为体验属于一种感知方式,“它不仅包括感官的外在感受而引起的情绪情感体验,还包括在外部情境刺激作用下带来的内心世界的活动”。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体验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心理学范畴。

1999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将体验定义为:“一种已经存在的、先前没有被清楚表达出来的经济产出类型”;“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体验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主体受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的内在反应,这不仅要求引导主体的高度参与,还需要适当的环境来引发主体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就会展展示环境设计而言,体验是通过展示空间结构、展具形式、照明方式、色彩环境和版面装饰的精心设计和策划,然后借助主体的参与和互动创造出来的。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它涉及人的感觉、情感、情绪、思维等心理活动因素,是理性和感性的交织,是身、心、境达到彻底融合得来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令人难忘的,有可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态度甚至生活。

二、体验实现过程

会展展示活动是动态的,体验的整个过程也是动态的,因此,体验被认为是连续的、多阶段的、多维度的。这几个维度包括意识、认知、情感、行动。

意识体验是体验过程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是主体已经形成的关于某事物的知觉定势。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了对意识本质结构的初步设想,他认为意识具有意向性。当人们进入会展中心时,首先会对它的布局、形态、色彩、声光等表层信息形成纯粹的内在固有的一个模糊印象,这种模糊印象就是意识,它不仅与环境本身的美观程度有关,还与人们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模糊的印象按照每个人的不同理解可以转化成不同态度的情绪体验。意识就在这些心理体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会展设计师发掘受众意识中纯粹的意向性和纯粹的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对于推动会展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认知体验是主体体验过程的起点和第一阶段,也是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不是单一的、瞬时的心理活动,它是通过视、听、触、味、嗅觉的感官刺激共同完成的,会展展示环境中的展具的造型、展品的摆放、灯光的配置等因素都可以调动人的情绪,使人们对空间环境得以完整的感受。认知体验将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交织在一起,对展示内容和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得出对展示内容全面、正确的认识。

“触景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所触发的情感体验。它是体验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感影响和调节着人的认知过程,参与到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时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中。当我们认知和理解某空间时,情感可以对空间进行选择、评估。展示空间的构成要素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或亲切、舒展、气势逼人;或空旷、压抑、杂乱无章。在会展展示空间环境设计中,我们需要将展示空间看作一个认知情感的交织体,通过营造一个让人们产生记忆和思维的环境去引导人们达到情感的共鸣。因此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研究出能激发和感染人情绪的展示方式就成为必要。

行动体验是主体在某种经历之后而获得全新的生理行为体验和生活方式体验,它超越了情感和认知的范畴。生理行为体验来源于身体的有形体验,生活方式体验则来源于人们长期固有的生活观念和经验。现代的会展活动与人类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每一个专业的会展都会给人带来新发现、新技术、新理念,每一个新元素都推动人们重新构筑生活方式。行动体验就是人们通过对展示方式和展示内容的感受,引发对生活方式的新思索,从而使人们在新的生活方式里获得意外的体验。

三、营造体验

营造体验是指通过对展示环境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调整,影响受众的感官反应,从而唤起人们潜在的感官联想和情感共鸣,引导人们介入,从一种感性氛围中获得全方位的体验。

1.视觉

会展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艺术设计就是将图形、文字、色彩、版式等视觉媒体,按照美学规律组织协调,既满足人们视觉上的愉悦性需求,又达到传递商业和文化信息的目的。人的视觉认知规律表明:在各种外界的视觉刺激物中,那些经过组织、设计过的视觉刺激物,即最规整(对称、统一、和谐)、最简洁明了的视觉形象,可以给人最大的愉悦感,同时也最易于理解和记忆。由此可以得出,在会展展示设计实践中,要想取得较好的展示效果,就要尽可能合理的简化视觉要素。例如,展示版面设计要图文简洁,易读易记,多运用图形、符号具有国际性、象征性、方便性、易识别性等特点,让观众一目了然。另外,展品要精选,内容多了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在参观会展的几个小时内,人们接受着数十个展位上的展品介绍、演示、灌输,过多信息容易使观众疲劳。因此,研究人的视觉认知规律并进行合理的运用,对于进行最有效的展示、传达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2.听觉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

听觉感受接受的信息量仅次于视觉感受。对于展示空间设计而言,背景音乐则是触动这一感官体验的基本要素,它对于烘托环境,渲染展示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声鼎沸的展馆里,和谐的音效可以给人们以亲切感,减轻听觉负担,容易激起人们对展示内容的美感和愉悦的联想。在具体的会展展示环境设计中,背景音乐的配置和选择要因地制宜,音乐创造的氛围要与展示的主题和谐一致,音乐的音量、音色和音调等都应与展示情景的变化相协调。爱知世博会的名古屋市展馆巧妙地运用人的听觉这一感官语言。悠扬的音乐飘荡在展厅周围,那是风吹拂“音具”奏出的奇妙乐章。音具是三部在白色的风车下缠上木琴和铁琴做成的手制乐器,在自然风忽强忽弱的吹拂下,产生不同音节的旋律,使人体验到自然之声的灵动与环绕,给人身心以轻松愉悦感。

3.触觉

触觉同视觉一样有助于人们形成印象和主观感受,但触觉比视觉更加真实细腻,通过它人们可以获得更加细微的感受。现代会展展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受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打破了传统的展示设计中视觉和听觉感受的垄断性地位,越来越多的关注触觉形成的触感体验。在会展展示环境设计中人们的触觉体验主要体现在材料。材料对触觉器官的刺激引起表面特性的不同,决定了触觉感受的差异。人们对材料质感的喜好、光洁度喜好、形状舒适感、硬度舒适感、弹性与张力的喜好度、质感联想等均属于触觉体验过程。正是由于这些触觉感受的差异性才赋予了空间环境以不同的感性形象,从而唤起人们潜在的触感经验联想。如金属、玻璃和大理石的坚硬、光洁,能够唤起人们对工业机械、现代都市生活、未来高科技的向往。木材的温暖和柔和,可以激起人们对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追求。

4.味觉和嗅觉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将味觉和嗅觉两种感官语言放入会展展示设计中,力求营造一种真实自然的展示环境,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味觉主要来源于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嗅觉带给人的感觉最强烈,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作用。气味的刺激可以提高边缘系统的兴奋程度,从而提高记忆效果,某种熟悉的气味可以把我们带回一个愉快的时间和地点,或是唤起我们记忆深处的情感,或是勾起对童年的回忆,或是让我们想起某个特殊的人。气味的差异所导致的记忆程度,以及能产生独特联想的能力,使嗅觉成为一种在众多展示内容中建立识别的工具。例如,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不仅搬来了米其林三星开放厨房诱发味觉,还特别辟出嗅觉体验区,参观者可以闻到“有味道的漫画”。画上有青青的草地,有吃面包的女孩,有汽车穿行的小巷。当参观者驻足凝望时,真的会闻到雨后青草味、甜甜的面包奶香。德国馆的虚拟厨房,透过写着提示的小孔,一股浓郁的蛋糕香味顿时扑鼻而来,使人感受到亲切的生活的气息;在公园展区,鸟语花香的气味又令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德国城市之中。气味与环境的融合带给人以直接的感官刺激,能够延长受众在展厅内的滞留时间,加强受众对展示内容的印象。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2

随着时代与科技进步,现代纪念性空间应该有多样的主题,其设计也应更加人性化。国内的凡拓数字集团于2010年首创了国内互动式动态百景图数字长卷———广州国家档案馆多媒体展厅,而在国外,以美国为例最早的“数字博物馆”可以追溯到1990年。[3]这其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不仅很好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更带给参观者视觉冲击与互动式体验。如今,屏幕体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未来的纪念性空间也逐渐会趋向科技化和人性化的屏幕及数字虚拟体验式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调自然、人机之间的互动。[4]当承载记忆的载体不再是展板、展柜这样的真实物体,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理念就彻底改变了。虚拟现实技术会将视觉场景、触感、声音与文字内容的超4D感受随着体验者的游览进程适时激发,实现身临其境的超逼真感受。

2记忆的元素在纪念性空间设计中的提取与运用

以人的心理体验为空间参照,运用提炼空间记忆元素的设计手法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探讨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以再现珍贵的自然美景、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保留关于美好地球的集体记忆。以濒危海景为例,主要有两方面:(1)知觉的重建。提取关于难忘美景中的记忆元素,像和煦的海风、细软的沙滩、碧蓝的海水、略带咸味的空气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场景设备再现流动的空气感与气味、温和柔软的质地与触感、绚丽的视觉色彩等知觉,将其融入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细节。游览其中,不再是静态的文字图像与宣传册,而是步移景异的奇妙、触控游览的欢沁之享和超逼真的视听触盛宴,真切感受记忆的温暖和美好。(2)情景的再现。遵循“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理念,透过记忆中经典美景与视角的再现,配合触控游览的远近视角与环境氛围,将视距、视角、场景声音与场地不同要素的触觉、色彩、温度、湿度和气味适时的激发与呈现,向游人复原逼真的完整情景。游览其中,脚下不再是大理石地面的冰冷,耳畔也不再是窸窣的脚步和议论声,而是唤醒关于曾经美丽干净地球的集体记忆与共鸣。

3构建纪念性空间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现场观察、对比分析以纪念馆为主的传统纪念性空间我们可以得知:参观者往往目的性不强或太过被动,缺乏自主选择。其原因在于传统的纪念性空间多以展板、展架和简单模拟场景的设计手法,并无逼真的游览体验来激发主动性,而未来的设计主要应包括三方面理念:(1)“一比一”还原。纪念性空间在观感上应该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而影像模型及内部陈设应该最大程度接近实物尺度、造型、材料、质感、色彩等,力求逼真生动,并结合视距远近角度转变真实地呈现变化,实现“一比一”还原。同时,通过前期收集环境样本和游人样板的综合参数并考虑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差异,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并最终利用场景装置和交互设计界面加以虚拟实践,来还原参观者印象深刻的感官体验。如在照明设计时注重“取其自然”,注意南北向不同季节光照的冷暖、位置、阴影变化,通过虚拟照明系统引导光线的合理分布。(2)自主的引导与认知。进入未来的纪念性空间,只要点击触控装置到想要浏览的区域,就能探索那些人间仙境的任何一个神秘角落。同时,设计造型新颖奇特的体验装置来吸引参观者,如“可触摸的文物”“动态的消失美景”“可闻到的花香”等,增加游人的自主认知与引导。关于引导与认知,也可参考《又见平遥》实景演绎的设计思路———整个场景突破传统博物馆以文物再现历史的方法,使文物动起来,而文字编成故事通过表演者演绎出来,随着情节的变换观众跟随演员体验不同的场景,丰富游人认知的途径。(3)注重自然文化内涵和环境为本的理念。未来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不仅在场景与技术上具有开创性,也要注重自然文化内涵和环境为本的理念,因为倡导环境意识才是回顾美景的真正目的。所以,在设计中加入与自然美景相关的民间传说、形成原因、存在时间以及消失的原因及时间,激发参观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情感追求并由衷的产生强烈的环境意识,进而创造参观者的精神生活家园。

4结语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3

关 键 词:包装 包装设计 触感

一、包装设计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品除了要有良好的品质,还要有好的包装。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包装随着消费心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几个时期:“重信用时期”“宣传美化期”“促销时期”。以上时期的包装设计无论偏重何种功用,其设计都是从消费者的视觉感知的角度出发来满足人们的心理,包括人们对包装设计的色彩、外形、文字、材料等不同的视角认知。可以说,以视觉为中心的包装设计,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商品包装的辉煌时代。可是,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对外界的认知也是多方位的。商品包装要做到全面地引导消费者,最大限度地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就不仅要给人们视觉的愉悦感,还包括触摸感等。于是,包装设计师开始利用触感元素来进行情感化的包装设计,从而满足人们对商品包装的精神体验与诉求。

二、包装设计与触感

1.触感与情感

“触感”即触觉感,指人的皮肤感觉神经与物体接触时而产生的各种感觉反应,包括对材料肌理、纹路、湿度、温度、软硬程度、振动、位移等变化的感知,这就形成了我们对事物多元化的认知。WwW.133229.COM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和触觉彼此可以形成通感。触感是人类最原始的心理需求,婴儿在母亲的怀抱被触摸就会有安全感,人们对一件物品的再次认知时也往往前去触摸。从心理上分析,人的皮肤对外界的刺激相当敏感,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抵御着外部世界,并从外部世界获取必要的信息。好的商品包装常常让人“爱不释手”,更重要的是以此获得一些情感波动,这种情感波动能触动内心潜在的丰富想象力。

包装触感设计不仅可以缓解视觉感知单一、疲惫的问题,还可以起到传递地方文化、加强民族情感的重要作用。包装设计师要充分利用材质的触感魅力来加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意蕴,这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2.材料与触感

中国古时的人们很早就采用了多种富含文化韵味的材料进行包装,诸如陶器、稻草、木材、竹子、皮革、贝壳等天然材料。触摸到用这些天然材料包装的商品,不仅可以感觉到它们浓烈的民间文化特色,也可以准确地触感到大自然带来的亲切感。比如用竹筒包装的茶叶、米等。当把包装的触觉心理与视觉感知融为一体时,商品的包装设计才能准确传达出产品的特征,满足人们的心理期望,达到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包装材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批量化生产决定了工业革命的特征是规模化的,因此视觉设计成为了重复、平庸、呆板的代名词。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材料在包装设计中受到重视,设计师开始充分利用不同材质的材料来进行商品包装。包装材料一般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天然材料具有很好的生态性,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如竹、木、草、皮、革等,这些材料具有最原始的触感性。人工材料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次加工后发生质变的材料,如纸、陶瓷、玻璃、塑料等。纸材是包装设计总成本最低,也是最便于印刷的材料之一。纸的品种多样、历史悠久,当今更是花样翻新。新型的工业材料可根据包装设计师的需求而生产出不同质感的包装材料,包装材料制作工艺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大大丰富了包装的触觉感知。

材料的丰富为设计师提供了传递思想内涵的无限可能性,设计师通过合理地选用材料把包装设计中的触觉与内容巧妙的结合,提升商品包装的审美品质,使购买过程变为一次愉悦的心理体验过程。

三、包装触感设计方法

1.工艺技术

触感设计的效果依赖于包装材料的物质属性,其中包括材料的形态、肌理、质感、光泽等因素的研究。“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故事”(美国建筑师赖特),而对材料特性的准确把握与运用,还有赖于设计师对材料加工工艺的熟知。在完成包装触觉感知设计的过程中,独特的工艺制作可以将设计师的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

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包装制作工艺手段也日益丰富。包装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印刷、制陶制瓷技术、容器制模等。最常见的在纸品印刷技术中,便可产生不同的触感效果,如烫电化铝、击凸击凹、烫锡片、轧花、uv、啤形、覆膜、激光雕刻等工艺手段。在容器生产过程中,陶艺、瓷艺、玻璃技术参数不同,也可生产千变万化的形器。设计师应自觉地对材料特点和它们成型时的潜在性进行研究,就纸板、金属网、金属板、赛璐玢、聚酰氨、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材料进行各种试验,创造具有新触感的包装材料。另外,包装设计师要多关注设计领域出现的变化,特别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多借鉴其他设计领域的材料为包装设计服务。

2.“天人合一”设计原则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当代包装设计被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包装设计,体现人、物和自然的审美和谐。

在包装的触觉设计中,虽然我们强调了以人为主体的感觉审美享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愿望,但最终的目的不是破坏人的生存环境,不惜代价地为满足包装的精神设计,把触感设计当作唯一目的去追求。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设计理念与大自然相交融,“合一”最根本的原则在于它们深层次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结语

触感设计在包装设计领域是一个新的课题,触感是包装设计元素之一,与视觉设计是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在包装的精神审美享受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包装设计的审美要求会越来越高,而触感设计为包装设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沿着这条思路,包装设计将走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4

【关键词】盲人;交往空间;感知行为

【Abstract】For blind people this particular vulnerable groups, interior contact space, designed not only to fully meet the physical needs of the blind, that is, outside the visual needs of the various senses, using the blind touch, taste, smell and hearing to perceive indo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but also to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blind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heir emotional needs and the exchange of desires.

【Key words】Blind man;Communication space;Perceptual behavior

1. 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沿革

室内交往空间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从原始社会的共享空间到现代建筑的交往空间,人作为空间中的行为主体对室内环境的不同性质之间的相互渗透有了越来越多元的需求。能够同时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和自我隐匿需要的室内交往空间也彰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1.1 传统的室内交往空间。

在早期居住环境中,室内交往空间便随着人们的居住行为和交往行为发展起来,北京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以及我国特有的里弄街巷弥漫的浓郁人情味,就很好的体现了交往空间中的人居文明。数量有限的住户、划分明确的建筑格局、高使用频率的交往中心、合理的尺度和适度的私密性都为现代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奠定了基础。这些交往空间的出现,不仅维持了居民正常的生活机能,还满足了人在无意识中的社会需求。

古代西方公共建筑中的神庙、殿堂、广场等满足人们集会、祭祀、观演、庆典和商贸需求的大型空间,也作为室内交往空间的初级形式出现,迎合了不同时期不同民众的交往需求。

这些早期的交往空间随着文化、种族以及个人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满足了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公共需求,使交往行为由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即三五成群、三三两两的交流沟通,逐渐发展成城市意向中的活动体系,为文明的发展与流通大开方便之门,也为人们在社会交往范围内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2 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

现代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趋势,使交往空间作为服务于人际关系的环境实体早已备受室内设计领域重视并伴随着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建筑美学等学科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也使适用于各类人群的交往空间逐渐发展并融入了大众的共生空间中。

有社会的地方就有人际交往,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就是以交往空间为载体来形成个体之间的心理倾向和相互作用的,它不仅满足了现代化的办公、教学、商贸、医疗等各个领域的交往行为的需求,使得活动其间的个体与团体更具备健全的人格,还在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的限定下发展和完善不同的人际合作模式,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沟通方式。

2. 盲人对室内交往空间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学习和美学的需要。盲人作为社会中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缺乏通过视觉直接感知空间的能力,在室内交往空间中,要满足盲人的各种层级的需要,首先要使其有效的感知空间环境信息,从而与空间和空间中的人进行“对话”交流并真正融入到交往空间中来。

2.1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感知需求。

除了视觉,人的主要感知途径还有触觉、味觉、嗅觉和听觉,按照感官的感觉距离和感知范围的不同,首先是触觉感受到的风、温度、湿度、振动、材料的质感和形状等信息,其次是嗅觉感受到的气味,最后是听到的声音。室内交往空间中的盲人就是通过这些感官的综合运用来感知环境信息的,其感知行为不仅要与建筑环境互动,还要接收和反馈人的交往信息,只有在设计中满足了盲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需求,才能使他们正常的使用交往空间。

2.1.1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触知觉。

在无障碍环境设计中,早已普及的盲道和盲文提示的使用就是利用了盲人敏锐的触觉来为其提供行为上的方便。除此之外,不同方位的开窗和门洞、不同的空间走向和阻隔、不同的风向来源以及不同触感的材质等都是盲人的触觉可感知的环境信息。

这些信息中,除了常见的盲道和盲文提示设施,门窗的方位通过空气的流动和室内外微气候的变化来增加盲人的方向感并为盲人传达这样的心理讯息:他不是被困在封闭的盒子里,而是生活在一个与外面世界存在密切联系的生动空间之中,因此,合理的设置门窗洞口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交往空间的意义,即与自然对话。另外,空间界面材质的变化也为盲人提供大量信息,金属的冷漠触感、木材的亲切感觉、布料的温柔质地等因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在为盲人服务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情境中大众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饰面的纹理、构件的造型、陈设的体量和家具的尺度也可以经过巧妙的变换为盲人提供行走方向、环境格调、装饰风格、功能用途等信息,从而弥补了一般盲道和盲文符号在数量、宽度和面积上的缺憾。

2.1.2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嗅知觉。

人的嗅觉是无法像触觉那样精准的,因此盲人对气味的感知通常无法成为他们行动的向导,但是,不同的气味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和条件反射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下,盲人的知觉在受到某种信息的刺激时要比正常人敏感的多,或者说这是一种知觉的补偿作用,轻微的芳香带给盲人的愉悦心情和刺鼻的气味带给盲人的躲避欲望要比视力正常的人更强烈,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也更愿意同吐气如兰的人沟通协作。所以利用不同的气味来营造室内软环境的氛围可以增加惬意的感受,有利于调节室内微气候和完善室内交往空间的设计。另外,不同浓度和性格的气味也为盲人的行为提供暗示,如果曲转的长廊飘来美味食物的香气,人们便会循着由淡及浓的气味找寻餐厅的方位;森林的新鲜和玫瑰的花香、书籍的油墨和胭脂的芬芳、奶油的香甜和美酒的甘醇等等,都会因其不同的性格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不同功能、用途和风格的空间可以运用不同的气味来强调不同的感觉。

利用嗅觉传达空间信息来完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在实体环境发展的前提下对感性环境的探索,把人性的细腻情怀融入到室内空间设计中,间接的体现了环境的性格,与其他途径传达的信息相辅相成,从而给予了在黑暗中生活的盲人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感受和空间体验,促使他们带着适当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当中去。

2.1.3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听知觉。

听觉是盲人生活中的重要帮手,语言、音乐、噪声等各种声音的提示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为出行的盲人提供信息。室内声导系统、音乐设备等设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使信息的传达更加便利快捷。随着听觉心理学、心理噪声学、心理乐音学等学科的发展,盲人的听知觉也更好地在科学的指引下被充分利用,结合了声音导盲系统的交往空间设计也成为无障碍设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声音导盲,不仅仅是语言的引导,还包含自然声的心理暗示、优美曲调的心理辅导等更广泛的意义,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理论和应用结合的产物,帮助盲人更真切、积极的感受交往空间。例如,适当的环境声对盲人听觉的刺激为其带来融入群体的感觉;听到舒缓流畅的乐曲而感受到的温暖与舒畅;听到明朗轻快的节拍所产生的希望和自信;循着风吹树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气息,下意识的找寻到窗口或通道等等。

用耳朵代替眼睛来辨别世界,倾听社会的声音,正是交往行为的直接表现,是盲人感受斑斓世界的重要手段。用声音传递的信息、促成的互动、调动的情绪、陶冶的情操都是室内交往空间所需的设计元素,合理适当的把音乐、语言、提示音、声响等融入其中,提高效率、减轻疲劳、调节气氛,与其他感官协同合作,增加了信息的数量和准确性以及交往行为的和谐程度,不仅能够满足盲人的生理活动需求,还能满足各种人群的心理需要

2.2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

盲人的感知行为作为其满足生存需要所必备的本能和技能,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较视力正常的人更加具体和精确,这包括室内设计中各元素的材质、尺度、形状;陈设的摆放、布置、作用;空间的流通、走向、功能;环境的氛围、微气候等各种适合盲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因素。随着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盲人的需求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但如何能够使盲人真正在室内交往空间中行为无障碍、交往无障碍,还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2.2.1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生理需求。

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满足饥饿、寒冷、疲惫等状况下需要,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盲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也是如此,空间的温度、湿度、风力是否适宜;材质的质感是否舒适;道路的指向、流通是否明确;声音的提示、音乐的种类是否适当;公共设施是否安全无隐患等都是需要在设计中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如何满足盲人在交往行为中的生理需求。

室内交往空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人的交往行为提供场所,盲人的交往行为首先是受整体氛围感染影响的。初入一个设计合理的交往空间,适宜的温度、适度的声响和宜人的气息是盲人对此空间的第一印象,然后通过导盲设施或声导系统的帮助进行交往活动,最后接触到具体的陈设、构件、设施和人群并借助它们来完成交往活动。距离适当的厅、廊、台、柱;舒适合理的桌椅、栏杆、台案;甚至尺度恰好的拐角、书架、墙壁、隔栅等都是可以发生交往行为的地方,在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不同的交流欲望和沟通方式组成了多样的社交活动,盲人的交往活动也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不同的是,盲人更需要人性的关怀,他们对交往对象和环境实体有着更细致的要求。在设计中,用硬件设施和陈设客观的限制交谈对象的数量;用通透连贯的栏杆、连廊、过道增加空间和人流的流通性从而使交往活动更加灵活多变;用小范围的气味、触感变化规律的材质调节空间的情调;用随处可寻的感应声导装置和触手可及的盲文点字符号等细节协助交流等,只有具备这些综合运用触觉、嗅觉、听觉等感知行为的设计,交往空间才能真正满足盲人的生理需求,为他们的交往行为提供服务。

2.2.2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心理需求。

在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才能有足够的活力来驱动其他行为的发生,此时,安全感、归属感、被尊重和认同感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才陆续或者交叠的出现,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心理需求才使得室内设计不断的发展和升华。

交往活动中的盲人对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他们在投入的交谈、倾听的同时,还要敏锐的感知当前群体以外的异常信息,以便准确、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彼此交往行为的变化,因此在室内交往空间设计中,家具、陈设的尺度和空间形式从开敞到半封闭再到封闭的适度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可触及的空间流动和走向、可信赖的角落和私人领域、可预知的方向、区域、空间界面和路况变化都是设计的出发点。此外,对明晰的区域划分的感知和对不同空间性格的感受、享有受瞩目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会感到尴尬的适度沉默或者独处、可以放心投入情感的交流平台以及高层次的交往状态等,都是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不同情形下的心理需要,这些复杂的需求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环境界面来抒发和释放,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交往状态。

3. 盲人与室内交往空间设计

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的提出和发展使弱势群体的需求逐渐受到社会重视,交往空间作为室内环境中重要的环节,不仅为人与人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的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承担起为残疾人扫除交往障碍的重任,使他们真正的融入到社会的交往活动当中去。

3.1 室内交往空间中的盲人。

当一个盲人身处某个交往空间中,如果没有必要的提示或者切身的感受,他本身是不会敏感的意识到这里的交往功能的,一个明亮的活动大厅和一个昏暗的地下室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有了交往行为或者促成交往行为的条件,情况就远非如此了。此时直接的语音和盲文提示尤其重要,间接的氛围渲染也不可忽视,在声导系统和盲文触摸设施的盲点,必要的环境声、清新的气味、触感良好的饰面材料等都是盲人放松身心的条件。交往空间本身的合理设计是除人为的引导盲人交往行为之外最好的向导,在满足基本行为需要的前提下适时适度的激发盲人的交流欲望,为盲人打开了人际交往平台的大门,也是社会整体和谐趋势的表象,是盲人借助交往行为融入群体、完善人生的希望。

3.2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影响。

通过研究盲人的感知行为,使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在功能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更加的细致和完善,也使得形形色色的交往人群在交流的同时融洽共生。好的设计不仅是为盲人服务,更是为大众服务,使盲人在其中活动方便而不被视为异类。盲人的感知行为折射出的正常人忽视了的自身的深层次需求,影响了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动向,促使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飞速发展,并由此触发人们对整个室内设计领域的新思考。

4. 结语

以研究盲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完善特殊人群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通过分析盲人的感知行为,把人性化设计融入到大众的交往空间当中,使社会整体作为完美设计的受益者,并为盲人和正常人搭建和谐融洽的交流平台,这是当前室内设计领域的需要和必然发展趋势,也是设计师们需要深入研究和长期探索的社会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 城镇 以人为本 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镇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了城镇中的一切,这种全面观,并非强调城镇中的一切都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也并非使环境艺术学庸俗化,它是指城镇中的一切,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充当环境中的一分子,互相结成关系并产生影响,共同作用于人、影响着人。尽管城镇环境艺术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宽广,也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但人类作为环境的核心,处于环境之中时,会或多或少地被周边的环境影响到,同时人们的行为又在影响着环境、作用于环境,环境因人而变。

1 视觉艺术

根据系统科学方法分析,作为一个巨系统,在人一个城镇中,都包含着众多元素:建筑物、道路交通网络、通风、电力、给排水、市政设施、环境小品、雕塑、广场、环境绿化等等,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能够再独立为一个子系统。人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取决于城镇环境各要素关系是否取悦于人的感官,达到审美、适宜的需求。

作为人类身体的主要机能之一的视觉,它是人们感知外界及周边事物的主要能力与方式,尽可能了解与利用这种能力,有助于对城镇的整体环境形象进行设计。人们之所以能对一定的形态、色彩产生轻与重、长与短、冷与暖、距离的远与近、形体的分裂与连接、稳定与位移等感受,正是视觉对人的心理作用。同时,人们对于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形体,会产生前与后、轻与重、节奏与韵律、尺度大小等存在差异的感受,也是因为视觉的运动规律所造成的。以上这些对城镇的总体环境设计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考虑城镇总体环境与形象的艺术设计时,应该尽量着眼于全局,从各个局部着手,充分利用上述的视觉原理,依据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构成城镇整体环境的各个元素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寻找、领悟、构想、提炼出可以象征着某一个城镇的地理风貌、民俗风情、民族特色、地方文化与特色,甚至是有关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符号、色彩,尽量合理地把握全局,遵循综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区分彼此交织的客观元素间的构成关系,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合理选用适宜的物质材料与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最终形成外观形象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城镇环境。

2 触觉艺术

触觉是大多数生物本身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人的体表接触到事物的表皮、负重、运动时肌肉的紧绷感,贴合着体表皮肤,同时将其中一些有关事物特性的信号逐一传输到大脑,于是,人们对于不同的物体就会产生软与硬、光洁与粗糙、干与湿、冷与热等等感受。故而,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物体,由于周边环境与材质存在差异,反映出来的表面特征和内在程度自然也会存在差异,那么对于不同材质的物体,人们自然就会进行区分并加以抉择。

当然,人们对周边及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感触,不仅仅来自手、脚、肌肤等各个部位。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对周边事物的感触,往往都是离不开视觉要素的。只有这样,即使人们无法直接用身体的某部位去触摸物体,依然可以凭借视觉观察,从而产生回忆与联想,以此来唤醒曾经的触觉感知记忆,并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这对于艺术设计来讲,正确选择物体的材质,合理运用和加工材质的表面,处理好材质的体量、形态、色泽、肌理等,对于视觉而言亦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的、舒适的触觉体验能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对于视觉经验亦是如此。

3 听觉艺术

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从而引起听觉。声音中,最简单的音波是纯音。物理学上用频率和振幅(强度)两个主要特征来说明纯音的性质。

全部声音也可按照它们是否具有周期性而分成两类,即乐音与噪音。乐音是周期性声音振动,如音乐。而噪音则是非周期性声音振动,如自流水声、沙沙声、风雨雷电等自然之声,以及敲打声、发动机及其工业机械产品的轰鸣等人为之声,并非所有的噪音都有害而无可用。

人对声音的接受力有一定限度,研究表明,人能听的音频是16~20000HZ左右,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和所能忍受的最大强度并不一致。当声音强度超过人的忍耐极限,引起痛觉,导致对人听觉器官和内脏造成伤害。在城镇这个充满各种人工嘈杂之声的环境之中,自然中的声音显得尤为可贵,对于城市噪声,自然声音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之得以掩蔽和缓解,对于渴望自然、向往自然的人类而言,自然声音亦能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4 嗅觉与味觉艺术

嗅觉、味觉器官是人体中维持生命活动、保持身体健康、充满活力的重要的内外通道,因此,它们既担负着能量供给的任务,还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人类敏锐的嗅觉可以帮助发现各种物质的挥发性气体在空气中的不良情况,以引起人的警觉,促使人注意空气污染,以免有害气体进入体内。

人的嗅觉、味觉的主要物源仍来自人们生活的物质空间,它们通过各种物质、材料所散发的气味,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作用于人的嗅觉、味觉或视觉,而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在确保对人体无害的情况下,通过对于不同气味色彩物质的选择,并经过艺术的创造和调节,营造出自然芳醇、沁人心脾的气味空间和令人产生美好幻想的味觉美感环境是城镇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

5 人体尺度与空间艺术

城镇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设计的。由于人的身体及活动形态,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我国,男性平均身高1.75M,女性平均身高1.65M,使得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街道的宽窄,工业产品皆以人体尺度为标准,根据人群密度、使用量和人流大小等等来确定设计的尺度和空间,当然设计时不要只因涉及到人的生理尺度而局限在物质状态。研究表明,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审美愿望的达成——精神需求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性质不同的建筑室内外空间尺度,公共设施、广场绿地、园林以及娱乐憩息场所的空间环境、尺度感往往更顾及人的心理尺度而放得很宽。

在空间环境中,对自然物或人物,人往往根据安全舒适、不安全危险等因素产生心理尺度和空间反应,心理尺度的外在表现主要由人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操纵,其中视觉是影响人心理尺度的主要因素,往往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愉悦性 用户体验 视觉代偿产品

近年来,视障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且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他们在追求产品能满足基本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希望产品能给自己带来更多不一样的愉悦体验。感官代偿产品设计正是从用户的感官机能出发,针对人群的特殊性,选择或强调某一种或几种感官代偿的方式,以期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一 用户体验分析

(一)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设计是一项包含了产品设计、服务、活动与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性设计,每一项因素都是基于对用户个人或群体的需要、意愿、知识、技能、经验、信念和观点的考量。这个过程是以用户研究为中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不仅仅包含用户对产品的认知、操控过程,还包含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主观感受。具体说来,用户体验关心的是用户如何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产品,强调个人体会过程中的生理反应以及心理感受。

(二)用户体验的“愉悦性”的评价价值分析

愉悦性是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seva等以新加坡和菲律宾为例,研究了手机特征如何影响用户的情感体验。结果显示,新加坡人的愉悦性体验更多来源于手机的功能特征,而菲律宾人的愉悦性体验更多来源于美学特征。

对于用户而言:任何设计既要满足他的物质生活,更要愉悦他的精神生活:既要满足他的生理需要,更要愉悦他的心理需求。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只有当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去尝试其它高层次的需求。当前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不再局限于某些基本功能需求,而是一种“愉悦性”的情感体验。用户体验的“愉悦性”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如果把产品的用户体验用“可用的”、“易用的”到“愉悦的”这样的金字塔式的三个层面来表达的话,优秀的视觉代偿产品应该在满足用户可用性和易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最高层次一愉悦性的要求。只有充分把握用户的需求,产品设计才有针对性,产品才能够给用户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才能得到用户的接受、认可和欢迎。因此,用户体验的“愉悦性”是产品设计的目的和不懈追求。

二 视觉代偿产品分析

(一)视觉代偿产品及其代偿方式分析

感官代偿是指当人的某些感官的感觉能力处于劣势时,其他的感官功能会相应地增强来对劣势感官进行补偿的现象。视觉代偿是感官代偿设计中利用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对视觉功能代替或补偿的一种设计方法。

相关研究表明,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83.5%来自于视觉。视觉障碍人群虽然无法如正常人那样通过视觉来获取周围事物的形态、色彩等信息,但他们的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比普通人要灵敏,而且通常也有较好的记忆力。利用视觉代偿进行产品设计时,通常是通过触觉和听觉代替视觉,从而达到产品的“可视化”,方便视觉障碍人群。

视觉障碍人群的人体尺度与正常人没有区别,但是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却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依靠视觉器官,因此要强化视觉障碍人群的听觉、触觉和嗅觉信息环境,以利引导。

(二)视觉代偿产品的用户分析

视觉代偿产品是面向视觉障碍人群设计的。视觉障碍人群是指在视觉上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或不正常的人群。很多人误以为视觉障碍人群就是那些视觉残疾人,生活在黑暗世界中的人。其实,视觉障碍的范围很广视觉障碍人群中:一部分是视觉残疾,包括全盲、弱视、视力局部缺陷(如色盲、高度近视或远视、视力模糊、朦胧等);另一部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造成视力欠缺的老年人;还有一部分是在弱光环境或是视力不便环境下的暂时性“残疾”的正常人。

三 以“愉悦性”用户体验为导向的视觉代偿产品设计

(一)提升视觉代偿产品用户体验“愉悦性”的设计方法的相关分析

产品的体验注重用户自身的亲身经历,而用户获取外界信息的媒介就是自身的感官,因此可以说产品的用户体验直接依赖于用户的感官系统。人体的感官就如同系统的接收器,将外界传来的各种刺激传送给中央处理器。当产品的各方面属性信息通过感官分别传送到用户的大脑时,用户会通过大脑中类似于中央处理器的部分对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并作出反应,即形成用户体验的情感表达:愉悦的、自豪的、恐惧的、生气的…--研究发现,决定是否注意并储存感官信息的是位于大脑中心的海马区。相关研究表明,海马区喜欢鲜明跳跃的信息,响亮的声音、绚丽的色彩以及粗糙的表面要比柔弱的声音、素淡的颜色和光滑的表面更引人注意。因此,提升产品用户体验的“愉悦性”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增强其感官刺激,使其更容易被感知。

1 触觉在视觉代偿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触觉体验分析

触觉可较为精细地分辨出事物的形态、质感、纹理、材质、大小等,当用户对产品的形象感知存在障碍时,触觉信息是其主要的代偿方式。例如盲文的应用。在2006年DEA比赛中获得“概念单元”金奖的三星TOUCH MESSENGER触摸式盲人手机,按键和屏幕均采用盲人点字法输入,这样盲人只需要用手触摸按键和屏幕便可发送和接受短信。当然考虑到视障用户的心理感受,为给用户带来愉悦的用户体验,这种专门为盲人用户的设计不是文章所提倡的。(见图1)

为了给用户带来愉悦的用户体验,采用触觉作为视觉代偿进行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产品材料的质感以及操作性结构上特殊质感的面积等问题。

首先,产品的操作界面应该具有层次性。在距离相近的操作单元之间设计一定的高度差,或设计定位结构,方便用户触摸感知。例如键盘中间的F、J两个字母键上会有一个小小的凸起,用以手指定位,方便用户盲打。

其次,在材质上不同的操作单元之间设计成不同的肌理,可以在触觉上增加人对操作单元的区分度。例如,相邻按键之间可设计成不同的质感纹理,用户通过感知质感纹理的不同来区分按键的位置和功能等。

2 听觉在视觉代偿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听觉体验分析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他的《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到音乐和其他声音“在我们的情感生活中起到一个特殊的作用”。听觉作为视觉代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用语音信息提示,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引导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语音提示要考虑到语言的种类,语速等,确保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另一方面,用非语音对产品进行辅助和提示。非语音要求短促、清楚,主要是引起用户的不随意注意,说明操作成功与否。非语音一般可分为两类:乐音和自然音。例如,用悦耳动听的声音来提醒产品操作正确或成功,用尖锐急促的声音提醒操作失误,用不同的操作提示音区分不同的产品等。听觉体验是一种重要的感官体验,用户可以通过听觉来感知产品。适度声音提示可以传递给用户安全感,可以提出警示,可以使人身心愉悦等。

公交车刷卡机的语音提示就是听觉对视觉的一种待偿设计。不同种类的公交卡对应不同的提示音设计,可以使司机或售票员通过不同的刷卡声音与持卡者的比较来判断公交卡是否被混用,从而弥补了公交车的混乱环境下视觉信息的障碍性和局限性。(见图2)

目前市面上的许多手机都可以根据来电对象的不同设置成不同的来电铃声,用户可以通过铃声就能判断来电者是谁。这一设计带给视觉有障碍或是不方便查看手机的用户一种很好的体验。意大利Alessi快乐鸟水壶就如名字一样,在壶嘴处的小鸟形象,当水烧开时,小鸟会发出清脆的口哨声。这样即使在隔壁房间,用户也能方便且愉悦地知晓水已经烧开。(见图3)

3 嗅觉在视觉代偿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嗅觉体验分析

将嗅觉作为对视觉的代偿方式运用到产品设计中,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官体验,是其他感官所不能替代的。要正确把握用户的嗅觉记忆或喜好,利用用户的某种特殊情感体验取得视觉代偿产品设计的成功。

例如,带香味的圆珠笔设计,方便色盲或其他弱光环境下视觉有障碍的用户轻易愉悦地选到自己要用的圆珠笔。嗅觉体验设计可以应用到食品的包装上,根据食品自身的味道制作而成的食品包装,方便视障用户和普通用户选择食品,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

对于视觉代偿产品来说,要通过增强产品的触觉体验、听觉体验、嗅觉体验以及多感官的联合体验,来提升产品体验的“愉悦性”。

(二)以“愉悦性”用户体验为导向的视觉代偿产品设计原则

为给用户带来愉悦的用户体验,在视觉代偿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1 以可用性设计理念为基础

基于“愉悦性”用户体验的视觉代偿产品设计遵循可用性设计方法,亦即要以实现视觉代偿产品的可学习性、高效性、可记忆性、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为基本准则。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首先从人生理、安全需求着眼,依据人体工程学、生物学等学科,分析用户的行为方式,掌握其运动规律,科学地展开产品的使用方式、按键造型、色彩搭配等方面的设计;其次,从人的社会性着眼,根据产品的消费群定位,对视觉代偿产品的形态感觉、材料质感、先进技术的运用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为不同层次的用户设计令他们满意的产品。

2 以用户心理体验为指导

用户在接触和使用产品过程中,都带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心理活动,而其表情、动作等所反应出的变化即是用户对于产品交互体验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反应。视障人群作为残疾人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孤独感、自卑感、敏感和矛盾感”等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帮助与交流;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因此受到歧视与伤害。这反映出其渴望交流与尊重的心理。因此,在视觉代偿产品设计过程中,要以用户的心理体验为指导,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不同体验层次的用户心理体验和使用体验,达到设计体验模型与用户心理体验模型的协调一致,实现产品的非特殊化,即产品不带有明显的残疾烙印,以求带给视障人群良好的产品印象和使用体验。

3 以情感化设计为目标

情感化设计属于产品设计的最高层次理念,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把情感融入设计中,使用户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对话,让用户真正参与到产品所提供的服务中,让两者互动起来,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视觉代偿产品在情感方面的设计就是遵循人的情感活动规律,把握视障人群的情感内容和表现方式,用符合情感体验的视觉代偿产品,去求得视障用户在心理上的共鸣,产生愉悦的体验,唤起视障人群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