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

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 山区公路;公路路基;病害类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74-02

1山区公路路基

病害类型:

1)路基边坡的坍塌

山区公路路基坍塌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陡或边坡堆积物在其自重的作用下等情况下,沿路基边坡发生的倒塌现象,是山区公路路基常见的病害。对于山区公路来说,这种坍塌现象表现为:坍塌发生时速度较快,土石流动、土体扰动,且相互位置发生改变,运动结束后,坍塌体基本稳定,无滑动面,亦无明显的软弱面。坍塌发生前,有时边坡顶部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引起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破坏公路路基,影响交通,增加养护工作量。

2)路基边坡的崩塌

路基边坡的崩塌是指路基边坡上较大的岩体与基层失去联系,在重力作用下岩体失去平衡,短时间内从边坡陡崖上倒塌到坡脚下堆积起来,岩块常被撞很破碎,是山区公路路基一种最常见的病害。发生崩塌时速度极快,岩块在运动中有滚动跳跃现象。运动结束后,崩塌体基本稳定,岩层无滑动面,但有软弱面或构成软弱面的条件。崩塌发生前,有时发现顶层有新的裂缝或其他的变形特征。崩塌发生规模大,冲击力大,常使建筑物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中断交通。

3)滑坡

山区公路上的滑坡大部分发生在路基内侧的边坡上,少数流动面穿过路基出露于外侧边坡上,其危害程度视其规模及活动情况而定。

4)泥石流

在山区公路中,会出现因为暴雨或融雪等涌入沟谷中造成突发性急流,挟带着大量的风化物、土粒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形成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公路中常见的一种病害,泥石流发生时,常冲毁路基,破坏桥涵等建筑物,中断交通。

5)路基沉陷

山区公路路基沉陷表现为,因本身的压缩沉降或其下部天然地面承载力不足,使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的沉陷一般是不均匀的,严重时会破坏局部路段,中断交通。

2山区公路路基病害产生原因

2.1设计不合理,考虑不周全

在实际工程设计时,常因地质勘测资料不全,设计依据不够,使得设计欠佳;软土地基处理不当,设计处理深度不够,处理效果不明显,导致路基强度不够,甚至发生滑动破坏;雨水较多的山区,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排水和防护支挡,加大了水流对路基的冲刷危害。这些都易引起公路路基的各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山区公路的正常运行,增加养护工作量。

2.2施工质量控制不够

在山区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常因相关人员质量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够,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未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施工工序要求不合格而导致病害的产生。如软基处理未到位,处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易造成沉降;在严重缺土的高填土路段,对填料的选择不合理,施工中将不同压缩性能和抗水性能的土类混填或分段填筑,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原材料进场未按产品质量要求严格检验,质量控制不到位;.路基压实时,分层填土碾压厚度偏厚,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压实度不够,压实质量差;施工中不注意路基排水。

2.3养护工作不到位

在各种病害发生初期,应检查不够认真未能及时发现病害并进行修补、养护,或者因病害原因不清,采取不合理的处理方法,将会导致严重的病害。如勾缝脱落、表面破损等如及时给予维修,将会避免更严重的病害发生。

3山区公路路基病害治理措施

3.1路基坍塌和崩塌的治理措施

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选用治理方法。对于山区公路中常用治理方法为:引导表面水流、截断地下水流、种植物和铺砌块石等方法进行护坡、设置支撑构造物、刷方减载。

3.2路基滑动的治理措施

治理路基滑动措施应综合考虑消灭或减少水的危害以及增加滑坡的平衡条件。具体的措施有切断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防止水流入滑坡体内;防止滑坡本身范围内的地表水渗入滑坡体内,并设置树枝状的排水系统;填平山坡滑动地,整平夯实山坡面,填实裂缝,防止积水下渗;山坡上种植草皮,吸取地表水分。

3.3路基泥石流的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是根治泥石流的一种有效办法,不但保证地表草层不被破坏,同时还可以增加土体的稳定性。另外,在山坡上修建各种挡墙,阻拦泥石流。

4山区公路路基病害预防措施

4.1重视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工作的准确合理性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每一个设计阶段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公路路基设计时除应严格按照勘察调查依据和相关规范进行设计外,当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现场地质条件和路基设计不一样时,应进行路基设计的变更修改,以避免路基病害的发生。

4.2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因高填方路堤处理、路堑技术处理和软土路基处理不当,是引起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施工工程中除应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外,还应加强高填方路堤及路堑技术处理、软土路基处理等易引起路基病害的地方。在路基填筑前做好预防病害措施,同时要彻底清除基底的杂草、草根、树根、和基底表面的杂物。

4.3加强公路路基养护

为防止和减少公路路基病害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公路路基病害,应加强对山区公路的养护。对公路路基病害长发路段和可能发生病害的路段,应经常进行检查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病害,找出病害原因,拟定解决或防治措施,使病害危害性降到最小;对路基病害开始时现象不明显,或病害较难发现等情况,在雨季应加强对常发生病害路段的检查工作段;3)尤其应加强新建公路(前二、三年)的检查和观察工作;4)经常检查路基的边沟和截水沟等,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保持排水良好;5)加强路基的保护和及时维修,发现勾缝脱落、砌体松动剥落等问题时,应立即修理。对碎落到路基上的土石要随时清除,以免阻碍边沟排水和妨碍交通[5]。

4.4加强植物防护的措施

利用植被对路基边坡的覆盖作用、植物根系对路基土体的加固作用,保护路基边坡免受降水与地表径流的冲刷。采用植物防护,增加植被面积,减少地表径流,可从根本上减少路基的水土流失,极大地降低了地表水对路基的冲刷。枝叶繁茂的树冠能够截留一部分降水量,庞大的根系能直接吸收和涵蓄一部分水分,还可稳定地表土层。植被的根系能与土层密切地结合,根系与根系的盘根错节,使地表层土壤形成牢固的稳定层,有效地增强了地表土的稳定性,同时还能起到固定沟坡,阻挡冲刷和塌陷的作用。

5结论

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给车辆的正常运行和公路的维修带来诸多不便。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详细总结了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同时深入分析了山区公路路基病害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病害及不同原因产生的病害,提出了相应的治理解决以及预防技术措施,以提高山区公路建设质量,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综合治理;依据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Loss

Cai Fei

(Haiyuan County Water Authority Haiyuan Ningxia 755200)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cropland soil erosion comprehensive way. Adhere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as the center, take engineering measures, biological measures a combination of approaches, in a comprehensive way, as a whole.

【Key words】Comprehensive management;Basis

1. 按照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启动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编制工作要求,为了实施好海原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工程

(1)一是加强与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以及土地整治、退耕还林还草、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规划项目的衔接,避免重复建设,严禁开荒和破坏生态。以15度以下缓坡耕地作为治理重点,25度以上不安排。

(2)二是突出项目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的目的和任务,以项目区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以村组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

(3)三是统筹兼顾、服务民生,把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与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四是先易后难,梯次推进,优先安排“缓坡、近村、靠水源”,治理难度小的坡耕地。

2.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依据: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范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 T15772-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6-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0 年);《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 水总〔 2003 〕 67 号;《宁夏回族自治区暴雨图集》宁夏水文总站 1986;《梯田建设技术规范》(DB64/T001-2009)。主要参考文件及资料: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水利部《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08】783号)。自治区生态建设规划办公室、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局《关于召开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前期工作布置会议的通知》(宁生态办【2013】5号)。《宁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2006~2025年)。《宁夏“三河源”地区水土保持与防洪减灾规划》(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等部门)。《海原县十二五规划》。《宁夏水土流失侵蚀模数分区图》。

3.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工程建设

3.1 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立足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和沟道工程治理,不仅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保护水土资源,改善与尽可能恢复生态环境。

3.2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坚持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实行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3.3 总体布置应遵循的原则:

(1)一是项目建设内容一定要突出重点,以坡耕地改梯田和沟坝地建设为主要内容和重点,合理配套必要的坝系工程、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等措施。

(2)二是基本农田措施必须安排在尚在耕种的现有坡耕地上,重点安排在5~15度之间的缓坡耕地上,严禁开荒和在已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或规划拟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的地块上进行;

(3)三是基本农田工程布局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治理;

(4)四是要做好与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相关的统筹协调,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既要集中连片,又要避免重复建设;

(5)五是要加强与小型农田水利和农艺、农机措施的结合,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标准;

(6)六是项目实施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地特设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4 通过坡改梯工程建设,项目区特色产业得以做大做强,土地、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增加了区域人口环境容量和土地承载能力,为当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产业开发提供示范样板和经验。

3.5 项目区的选择原则应依据以下原则:(1)一是优先选择坡耕地比例高,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2)二是优先选择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密度大、粮食保障困难的地区。

(3)三是优先选择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以及耕地较少水库库区和水库移民安置区。

(4)四是优先选择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实施坡改梯要求迫切的地区。

(5)五是优先选择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有保障、坡耕地治理有经验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

3.6 按照自治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关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选取的有关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县发改、生态移民、国土、农牧、林业和各乡镇等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依照项目选取的原则,对全县范围内适宜进行坡改梯建设的乡镇进行系统的排查和筛选。所选取项目区坡耕地比例高,约占耕地面积的76.44%~96.5%;坡耕地面积大,人均坡耕地面积在5.86~9.26亩之间;项目区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约3800~5000t/Km2,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人口多,基本农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粮食需求大。另外,所选项目区属海原县最贫困地区之一,对该地区进行坡改梯建设,能有效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该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维护当地民族团结和稳定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大川、武塬项目区主要属少数民族居住区。

3.7 所选取项目区及周边乡村通过近年坡改梯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的实施,当地政府对该项目高度重视,群众普遍尝到坡改梯建设的甜头,对坡改梯项目有迫切的要求。

3.8 项目区坡耕地面积大,基本农田面积少,加之广种薄收,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生态条件恶劣。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度的开发坡改梯建设,才能切实改变这一落后局面。

3.9 总体布置应遵循的原则:

(1)一是项目建设内容一定要突出重点,以坡耕地改梯田和沟坝地建设为主要内容和重点,合理配套必要的坝系工程、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等措施。

(2)二是基本农田措施必须安排在尚在耕种的现有坡耕地上,重点安排在5~15度之间的缓坡耕地上,严禁开荒和在已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或规划拟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的地块上进行;

(3)三是基本农田工程布局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治理;

(4)四是要做好与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相关的统筹协调,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既要集中连片,又要避免重复建设;

(5)五是要加强与小型农田水利和农艺、农机措施的结合,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标准;

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范文3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Hydropower Station dam foundation seepage problem release flood waters a related change this sensitive topic, narrated a project during construction due to boundary condition changes lead to increases in the cost of risk, investment or construction side suffer certain loss. Forward only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each process of improv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ork, diligent management, ability makes investment profit the biggest change train of thought, for other simila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provides reference.

关键词: 基坑渗水变更思考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Key words: foundation pit seepage change thinking

1、工程概况及变更事件背景

汉江流域某水电站右岸泄洪坝段及导流工程合同总金额为28916.53万元。主要包括:施工导流和水流控制工程、土方明挖工程、石方明挖工程、支护工程、钻孔和灌浆工程、土石方填筑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钢结构制造和安装、闸门及启闭机设备安装、预埋件埋设及建筑与装修等内容。其中施工导流和水流控制项为总价承包项目,子项枯水期围堰为总价承包项目,合同价为22060676.55元。围堰原设计为草土围堰,在招投标过程中,双方以答疑的形式提出可以采用土石方围堰作为替代方案施工,但总价不变。该项工程于2006年10月1日正式开工,12月29日完成了一期枯水围堰高喷防渗墙的施工,在12月30日进行了基坑试抽水,发现一枯围堰闭气效果不好,一期基坑存在较大的渗水现象。经过对现场的实际勘察及综合分析,必须对一期枯水围堰进行防渗堵漏及闭气处理。施工单位按要求增加了一期枯水围堰高喷防渗墙工程和其他防渗施工工艺,同时加大基坑排水的投入,并对基坑渗水实施了强排水的方案。

2、造成一期基坑渗水主要原因及风险分析

2.1造成一期基坑渗水主要原因

2.1.1汉江水位偏高,水流对上、下横向围堰堰头和纵向围堰堰头冲刷严重,导致围堰细小颗粒料被洪水带走,形成架空现象。

2.1.2原始河床覆盖层天然级配砂砾石被人为扰动和破坏,级配较差,并有零星漂石。

2.1.3基坑建基面基岩为娟云母千枚岩,岩体中裂隙较发育,透水性较强,建基面有多处渗涌现象。

2.1.4在高喷防渗墙施工期间,由于受上游电站发电影响,汉江水位变幅较大,对高喷成墙影响极大。

2.1.5一期基坑渗水量远远超过投标渗水量(实际水泵理论排水量达到19850m3/h,投标阶段排水量为614m3/h)。

2.2对原因的风险性分析

2.2.1第(1)、(4)条原因在招标文件中已经明确,未发生超过招标文件规定标准的情况,属施工风险;

2.2.2第(2)、(5)条原因与招标文件地质情况、渗水标准发生偏差,并造成损失,应该属于业主风险。

2.2.3第(3)条原因确系在施工阶段,原始河床砂砾石受沙砾石开采、淘金和洪水影响,天然级配严重破坏,结构松散,高喷成墙差。且建基面存在几种渗水现象均集中在该区段,为施工单位所不能预见,因此该风险应由甲乙双方共同承担。

3、费用的提出与审核

围堰项目为总价包干项目,因地质条件和边界的条件变化使施工成本大大增加,为此施工单位提出了以下变更费用。

3.1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费用

3.1.1一期枯水围堰防渗处理补灌增加的费用

施工单位按照《围堰防渗处理施工措施方案》分别对一期枯水围堰薄弱段部分上游横行围堰坝段、纵向围堰上游坝段和围堰下游弯段采用增加一排高喷防渗墙进行了处理,对施工中出现的孔口返浆情况差、漏浆严重的现象则采取加密孔位进行处理,根据围堰渗漏情况采取了纯压灌浆、水泥粘土灌浆、水泥砂浆、双液可控灌浆及化学灌浆等多种补漏措施,实际一期枯水围堰防渗费用比投标阶段增加了819.23万元,大提高了围堰的防渗效果。

3.1.2采用强排水增加的费用

由于地质等原因,围堰闭气不好,采用强排水,抽水量远大于投标阶段工程量,一枯围堰抽水工程量依据现场抽水台时运行记录和每月的施工用电量综合确定为381.33万元。

3.1.3增加基坑抽水土建及安装费用177.58万元。

3.1.4增加基坑抽水设备供电线路架设费用107.59万元。

3.1.5增加基坑抽水增加的设备费用87.43万元。

3.1.6增加控制爆破防护费

因基坑渗水严重,基坑边抽水、边开挖,基坑爆破对临近排水系统和配电设施形成损坏,施工过程中用钢筋铅丝笼、土工布、竹跳板、沙土编制袋等进行防护,由此增加防护费用13.23万元。”

3.1.7基坑砂砾石开挖增加成本

基坑砂砾石长期浸泡在水中,致使砂砾石含水量较大趋于饱和状态,并形成大面积的流砂,给基坑砂砾石开挖造成很大的困难,由于砂砾石含水量大,形成不了连续、大规模开挖施工,需要挖掘设备多次重复倒挖,并凉晒和脱水才能进行装车、运输。水下砂砾石开挖造成施工工效明显降低 ,流失量大,极大的增加了施工成本。增加相关费用83.67万元。”

3.1.8基坑临时道路填筑增加的费用

“ 实际施工中由于一期基坑渗水量较大,致使一期基坑未能形成旱地施工条件,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我局对一期基坑砂砾石层采取水下开挖,并在一期基坑(1#、2#和3#小基坑)水中增加填筑多条临时施工道路,增加石碴填筑3.6万m3,施工成本增加49.46万元。”

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施工导流;防渗;土方平衡

1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建设概况

汾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是山西省境内的第一条大河,全长约710km,流经太原市区段汾河长度近40km。1998年以来,为改善城市环境,太原市政府对主城区段总长约20km的汾河河道分两期进行了综合治理。2010年为进一步改善太原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创建宜居城市,启动实施了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处于汾河中游太原市区段,北起二期工程治理段末端(祥云桥南500m处),南至晋祠迎宾路南2km处,长度12.0km,呈南北向展布。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堤防工程:包括移堤和现有堤防加固两部分。河道移堤总长度14.1km,其中桩号0+000~10+400西大堤西移,长度10.4km,桩号8+300~12+000东大堤东移,长度3.7km,;移堤后河道拓宽至430~450m。剩余的现有堤防进行加固处理,长度约10.3km。2)蓄水池工程:治理段共设有1号、2号两座壅水闸坝,分别布置于桩号7+400和桩号11+800的主槽内,形成2座蓄水池,池长分别为7.4km和4.4km,总蓄水量1450万m3,蓄水面积440万m2。两座壅水闸坝均由三部分组成:即位于中部的壅水闸和两侧的液压坝。其中,壅水闸布置在中间约100m宽的排沙行洪槽范围内,闸坝上游侧设工作桥,兼做蓄水池两岸人行交通桥。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壅水闸的中间,共2座,可利用现有主槽作为主航道,满足三期工程治理段至汾河二坝河道的水上通航。三期工程航线全长11.8km,通航建筑物采用单线单级船闸。3)排污暗涵工程:排污暗涵的作用是截断两岸边山支沟降雨初期水质较差的小流量洪水,以减少对汾河蓄水池水体污染的几率。暗涵最大设计流量25m3/s,支沟汇入前暗涵净尺寸为3m×3.5m(宽×高),支沟汇入后的暗涵净尺寸为4m×3.5m(宽×高)。本期治理段暗涵起点与二期工程东西暗涵相接,向下游延伸至治理段末端,设计总长度为24km(东西暗涵各12km)。4)防渗墙工程:根据地质勘查资料分析,蓄水池若不做防渗处理,年补水费用将增加4440~5400万元,同时蓄水池渗漏将使两岸的地下水位抬高,可能会对两岸形成一定的浸没影响,所以,对蓄水池进行防渗处理是十分必要的。经比较确定采用垂直防渗方案,蓄水池东西两岸纵向采用防渗墙和暗涵组合的型式,在平面上防渗墙与暗涵错开布置,防渗墙设置在暗涵的临水侧,暗涵与防渗墙之间水平铺设厚1m的黏土层连接,形成防渗墙—暗涵防渗体系,东西两岸纵向垂直防渗墙各12km。两座壅水闸坝底板段前端垂直河道设有一道垂直防渗墙并与蓄水池两侧纵向防渗墙“T”接。

2施工重点及难点分析

本工程为河道疏浚蓄水美化工程,其中施工导流、垂直防渗工程以及土方工程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及难点。1)工程全部位于汾河河道内,建筑物施工必须进行施工导流,由于工程施工线路较长,导致导流工程量大,同时主体工程所处河道地下水埋深较浅,河堤、暗涵以及蓄水建筑物基础施工是均需要进行降排水,因此,选择合理的施工导流及施工降排水方案,是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2)防渗工程主要包括水泥土地连墙和高喷防渗墙,水泥土地连墙总防渗面积为32.61万m2,高喷防渗墙进尺1.06万m,施工线路长,是控制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关键项目,确定合理的防渗墙施工方案是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3)本工程土方开挖量为681万m3,回填量为587万m3,工程量大,投资约1亿元,占建筑工程费用的1/7。为了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土方的二次倒运,加快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土方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3施工导流

3.1导流标准

本工程蓄水工程的等别为Ⅲ等,相应壅水坝及岸墙按3级建筑物设计;船闸的工程等级为Ⅶ级,相应永久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的规定,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本工程采用汛期与非汛期相结合的导流方式,导流建筑设计洪水标准为5年一遇,主河道洪水流量汛期为1250m3/s,非汛期为167m3/s;风峪河非汛期为0.98m3/s。

3.2导流方式

3.2.1堤防工程

堤防施工导流方式为围堰围护,原河道泄流。1)原大堤加固段导流:现状大堤可利用长度为10.3km(东岸2.7km,西岸7.6km),需进行加固处理,该施工段利用汛期施工,将原大堤填筑至设计高程。依据5年一遇汛期洪水流量,经计算河道水深为3.5m,低于现状堤顶高程,故加高堤防施工时利用原大堤挡水,原河床泄洪。原大堤迎水面防护施工时采用非汛期围堰,依据5年一遇非汛期洪水流量,非汛期围堰时水深为1.1m,围堰设计高度为1.6m。2)改线堤段导流:大堤改线段采用非汛期施工。依据5年一遇非汛期洪水流量,非汛期围堰时水深为1.1m,围堰设计高度为1.6m。

3.2.2其他建筑物

壅水闸坝施工采用分期导流,非汛期围堰。一期围护右岸,围堰高1.7m,原河道泄流;二期围护左岸,围堰高2.0m,利用建成的液压闸坝段泄流。考虑汾河二期工程暗涵下泄雨污水的导流,根据实际情况,在治理段首端-南环高速段河道中间开挖一条10m宽的导流渠,深1.0m,将上游暗涵下泄水导入南环高速桥下游现有小主槽内。

3.3基坑排水

施工期间在基坑内沿基坑轮廓线布置排水沟,水经排水沟汇入集水井,在井边设置水泵站,将水从集水井中抽排。东西暗涵基础强夯施工采用管井降水。根据汾河二期工程实际施工排水估算本工程为912600台时。

4防渗工程施工

4.1防渗工程布置

根据地质情况,蓄水池存在渗漏和两岸浸没等问题,需采取防渗措施。经比较确定本工程采用垂直防渗方案,防渗墙采用水泥土地连墙和高喷防渗墙,蓄水池闸坝下及跨越南环高速路桥、小店桥和风峪河口等地段时,防渗墙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其余地段采用多轴搅拌水泥土地连墙防渗墙。两岸纵向防渗墙平行于两岸暗涵布置,总长度约24km,是防渗工程的重点。防渗墙采用与岸墙错开布置的方式(见图1,该图为东岸布置方案,西岸相同),即防渗墙平行布置于岸墙和暗涵之间的一级平台上,与暗涵组成防渗体系,即通过填筑在暗涵内侧齿墙上的宽9.2m、厚1m的黏土层将防渗墙和暗涵连接,形成防渗墙—黏土—暗涵防渗体系。防渗墙距岸墙控制线7.2m,待岸墙、暗涵及其内侧的黏土层、墙后填土施工完成后再行防渗墙的施工。防渗墙底高程伸至隔水层内0.5m,防渗墙顶至水平黏土层顶面。

4.2水泥土地连墙施工

水泥土地下连续防渗墙墙体固化材料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成墙厚度不小于20cm。渗透系数不大于10-6cm/s,桩间搭接长度按15cm控制,钻具垂直精度不小于1/200。成墙后要求墙体完整连续,满足防渗要求,允许比降不小于50。防渗墙施工工序为:起重机悬吊多头搅拌机定位下沉,启动带有搅拌头的搅拌机,沿导向架搅拌下沉;搅拌机下沉至设计深度后,提升20cm,开启灰浆泵从搅拌机中心管下端管口压开单向球阀,将水泥浆压入土中,边喷浆边旋转边提升;重复搅拌下沉,使软土和水泥浆搅拌均匀,重复搅拌提升。

4.3高喷防渗墙施工

高压喷射注浆成墙采用摆喷法,摆角15°,孔距0.6m,要求成墙厚度不小于15cm。防渗墙施工前应进行高喷试验,以选定合理的施工参数。防渗墙施工工序:测量放线钻进成孔检查下入三重管高压灌浆封孔。为保证高喷防渗墙的搭接厚度,高喷防渗墙钻孔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孔斜率,孔斜率应按不同孔深控制,孔深小于10m时,孔斜率不大于2%,孔深小于20m大于10m时,孔斜率不大于1%,孔深大于20m时,孔斜率不大于0.8%。

5土方平衡

本工程土方开挖回填量大,投资约1亿元左右,约占建筑工程费用的15%。制定合理的土方平衡规划,对于降低工程造价,加快施工进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土方平衡规划原则一般为:1)优先考虑就近利用,减少土方倒运运距。2)合理确定工程区不同区域的施工顺序,减少可利用开挖料的堆存场地,提高开挖料一次利用率,较少二次倒运量。3)严格控制不可用料开挖、清除,保证可用开挖料的质量。4)利用料堆放场的设置应布置合理,应考虑进出场、运距等方面的因素。在充分分析挖填工程的施工进度、土方挖填的数量以及挖填运距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土方平衡计算。按照施工分区布置,将整个施工区段按东西岸大约每400m分为一个施工段,土方调配首先考虑相邻施工段或同桩号东西岸施工段之间调配;其次邻近段调配完成后,如剩余土方或缺土,综合考虑整个施工区情况后,进行二次调配;通过土方平衡调配计算,东岸缺土约66.2万m3(自然方),西岸余土约66.3万m3(自然方),桩号0+000~桩号5+219.6余土约133万m3(自然方),桩号5+219.6至末端缺土约132.9万m3(自然方)。由上可知,邻近段内平衡后,约133万m3(自然方)土方需二次调配,调配后整个工程的土方基本可以达到挖填平衡。

6结语

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公路建设;水土流失;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人类对花草树木的毁坏,对陡坡的开荒,造成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不合理地开采矿产、修建道路,不及时地修复破坏后的地表植被,对弃土弃石的随意处置,严重地破坏了地表结构,导致了水土流失的产生。水土流失危害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当地的生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公路建设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1.1原生地表植被被破坏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开挖路基,路基的开挖容易将原生的地表植被破坏掉,路基的开挖不仅降低了原本地表的坚硬度,还将土壤抛弃在开挖的路基两旁,导致下雨时土壤里蕴藏的营养元素被雨水冲走,降低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生产能力,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公路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类型较多,比如地面削坡、地面填方和地面挖方,都能将地表植被破坏。此外,开挖路基和开采土石方会改变地形和地貌,破坏原始地表结构的平衡,导致水土流失。

1.2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弃土产生水土流失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地面挖方,在挖方地段,经常会残留多余的土石,即弃土、弃石等。由于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挖方地段的运输条件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大量结构比较疏松、孔隙度较大的弃渣,形成水土流失。路基填筑时,土壤变得松软,一旦被雨水冲刷,容易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不均匀沉降、失稳滑坡等,使公路不能正常运行,对车辆的行驶安全造成威胁。

1.3公路建设中的土石渣料水土流失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地区容易产生大量的土石渣料,不能及时保持水土中的营养元素,一旦遇到暴风暴雨,必定会致使水土流失。在公路建设中,当路堤建设的坡度是在20°至40°之间的斜坡时,土壤易被侵蚀,坡度越大,土壤侵蚀的程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此外,在公路建设工程中,不合理的路堑边坡设计容易导致滑坡、崩塌等现象的产生,使水土大量流失。

二、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2.1破坏原生态,污染附近水域

公路建设工程会大幅度扰动施工沿线的地形和地貌,在施工过程中,开挖路基、填筑和弃渣需要动用大量的土石方,地表和土壤疏松使地表土的抗侵蚀能力降低,其植被丧失了原本的蓄水功能和保土功能。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开挖路基,产生水土流失,弃土弃石形成的弃渣、施工时机械不慎泄漏的油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等容易被雨水冲刷到河流里,在河道里淤积,降低了河流的行洪能力,且这些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导致提升了水体的浑浊度,降低了水的质量。

2.2缩短公路寿命,危害公路安全

在实施公路建设项目的时候,必须夷平或者削切阻挡性的丘陵,填充阻碍公路建设的谷地,在夷平丘陵、填充谷地的时候,改变了丘陵或者谷地原本的地形地貌,破坏了山体本身的平衡和稳定,容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在重力作用下,路基边坡的松土散落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路基边坡在运行期间容易发生坍塌或滑坡等情况,对公路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2.3影响农田

公路建设工程对农田的影响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在施工过程中,若产生的弃渣没有及时清理,降雨时容易随着雨水流入工程区域外的农田,大量泥沙在农田里沉积,容易形成“沙压农田”的现象。第二种:公路建设工程所产生的泥沙中细小的部分,会被水流带入到农田中,大量的“黄泥水”对农田造成了影响。此外,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选取线路工程的取土区和弃土堆的位置相当重要,一旦所选取的位置不当,就会对农田造成严重影响。

取土区或者弃土堆的位置选择不当时,会对农田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

3.1重视对生态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实行沿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坡面的侵蚀,使边坡表面更加稳固,在公路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用生态防护的方式代替纯工程防护。为了加强边坡的巩固程度,提高其抗冲刷的能力,应充分利用植物的根茎之间相互缠绕的特点,并借助植物的根茎与土壤的附着力,防止水土的大量流失。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设单位的利益,也应考虑沿线群众的利益,以沿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3.2保证公路的压实度

压实度对公路建设工程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公路建设施工工程中,应将路基的压实度控制好,保证路基的稳定度和强度。为了将路基的压实质量控制好,在填土前应先对各类填土的最大干密度进行测量,确定各类填土的最佳含水量,在做分层填筑或者分层碾压之前,应先对填土分层的压实厚度进行测量,保证填土分层的压实厚度低于20cm。每层碾压必须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包括平整度、中线高程、路基的宽度和压实度等等,在每层碾压完成之后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及时的质量检测,检测达标后,方可对上一层填土进行填筑。

3.3设计合理的排水方案

排水设计严重影响着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排水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不合理的排水设计会对路基的强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设计合理的排水方案时,应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会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地下水和农田排灌水,二是排水不畅对路面结构造成的损害。合理的排水设计,应尽量地降低地下水和农田灌溉水对路基强度造成的影响,应迅速的处理路表水,尽量降低因路表水的处理不及时对路面结构造成的损害。

结束语

公路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好公路建设施工路域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洁.公路建设中预防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J].河南科技, 2012,01

[2]王志斌.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J].河南科技, 2009,04

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桥涵工程;基础;处理;初探

1 工程概述

凤山桥位于安徽省宿州市桥区栏杆镇X026二徐路改建工程设计里程中心桩号K39+066处,桥梁设计水位为28.05米,原桥位附近有一老桥为1×8m石拱桥,因老桥桥位与新线路偏移,不能利用,故拆除重建。桥位处河床地质自上至下分别为,填筑土、软塑亚粘土、硬塑亚粘土。本桥上部结构为1孔16米预应力砼空心板,下部结构桥台采用重力式U型扩大基础,桥梁斜交角度45°。桥梁设计荷载:汽-20级,挂车-100。老桥处河底高程为25.4m,河堤与河底高差3.0m,两侧河岸地形平坦,岸坡为土质,凤山河为人工河流。

施工时存在深基坑开挖,开挖深度约5米,0#台基坑底设计高程为20.602m,1#台基坑底设计高程为20.611m,当基坑开挖至22.0米左右时,出现坑壁坍塌,从四周向基坑中心淤积,积水现象严重,是明显的流砂层,流砂层深度约4米。土质为黑色淤泥质土,呈流动状态,排水难度较大。

2 流砂形成原因

流砂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河水的冲积经过地质的变化而形成的砂层,在遇到水流的情况下,整个砂层发生流动,从而形成了流砂层,在长江沿岸、沿淮部分地区以及我省的宿州市砀山、萧县也有流沙层的分布。流砂,顾名思义,就是流动的砂子,这主要是砂子在地下遇到水,在水的压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水发生了流动,这样砂子跟水一起发生了流动。在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压力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一旦水压发生变化,整个砂层就会跟着发生变化,因此处理好流砂问题对基础的影响,对于基础施工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处理好流砂层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价,而且能够提高施工的工艺水平。

3 施工方案比较

为了增加地基稳定性,减少施工后的不均匀沉陷,软土地基需进行处理,可供选择的方案有:

3.1 砂(砾)垫层

砂(砾)垫层适用于软土层不厚,排水条件良好,且砂砾资源丰富、工期不紧的情况。砂(砾)垫层一般厚度为10-25CM,其基本原理是增加排水面,是软土地基在构造物荷载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结,提高软土层强度,满足稳定性要求。砂砾垫层施工时应选用洁净中、粗砂,含泥量≤5%,笔者通过实践发现5CM以下的天然级配砂砾排水固结效果很好,施工时要适当洒水压实,基础施工前要观察砂砾表层,若表层湿润无松散即可进行基础施工。

3.2 抛石挤淤法

抛石挤淤法适应于当软土层较厚,呈流动状态,排水困难时,可采用此法。挤淤施工用料采用不易风化石料,片石尺寸以大于30CM为宜。抛投的顺序应延桥涵中轴线,由中间到两边,使淤泥向两旁挤出。片石挤淤稳定后,要铺设一层砂砾反滤层,再进行基础施工。抛石挤淤法施工简单、迅速、方便,但施工地点最好料源丰富,同时施工时尽量按次序排布,防止由于抛石厚度不一至,形成不均匀持力层。考虑到成本和料源,因凤山桥基坑处软土层厚达4米且流动性较大,如采用抛石挤淤法处理地基,需大量的片石成本较高。

3.3 换填土

换填土适应于软土层排水条件差,厚度不大于1M,土质为淤泥或含水量较高时,可将软土层挖除一定厚度,换填渗水性好的材料如砂、砾石、片石、卵石等,并可参加一定剂量的水泥、石灰等,提高软土地基强度,也就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换填石灰稳定土,片石混凝土等方法,一般换填的厚度为30-100CM,石灰稳定土时,石灰的剂量应不低于6%;掺加水泥的剂量应不低于4%。换填土相对来说造价高,但可以节省工期。这种方法是我们平原地带经常应用的,同时相对来说在技术指标上也比较保守,置换法施工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排水,尤其是在地下水水位高的地区,给施工造成了难度。

3.4 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投资和工期要求,凤山桥基础处理采用竹笆铺垫,然后在竹笆上铺筑一层约20~30cm的贫混凝土,待基础稳定时在开始基础施工。具体施工情况如下:首先用抽水机将积水抽出,抽水应该连续,一气呵成,抽水时要注意观察周围地面的变化,出现情况及时调整抽水量,正常情况下,出水的规律为先大后小,先浊后清,抽出的水排放时尽量结合周围的排水系统。抽水进行过程中,应经常试挖基坑一点,以确定水位下降程度,当水位降至施工水位时,调整抽水马力,尽快完成挖基工作。基础施工要快速,减少抽水时间,施工后尽快回填。紧接着将竹笆重叠约20,用铁丝拧紧固定,连成一个整体,用同样方法错开将竹笆编成三层固定后,铺设在凤山桥基坑处,将贫混凝土均匀的摊铺在竹笆上,厚度约20~30cm,待基础稳定后再砌筑浆砌片石扩大基础。通过上述方法快速解决了因流砂层直接砌筑基础易沉降的问题,增加了桥涵基础的稳定性,相对而言比其他方式处理软基费用较低,为小桥涵软基处理施工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