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康复的训练范例6篇

患儿康复的训练

患儿康复的训练范文1

1 基本资料

从今年3月起,我科就进行脑瘫康复的感觉统合训练,共训练200余人次,年龄1~8岁,男女比例31,根据脑瘫的不同类型及年龄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痉挛型:主要是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约占脑瘫的50%左右;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跟腱反射亢进及肌群的持续性紧张等。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主要以改善功能,防止加重肌肉痉挛为主,例如做大龙球时,把腿翘起,对抗地球引力;对不同形状的吊篮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已达到最佳效果。

1.2 徐动型:主要是肢体的不随意运动,约占脑瘫的25%左右。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要多增加平衡功能的练习,如平衡板、平衡木、触觉训练等。

1.3 混合型型:以痉挛和手足徐动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对这类患儿训练时,既要兼顾到训练目的,又要避免发生意外。多做一些爬行,平衡项目的训练。

2 讨 论

通过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我发现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及运动功能均有较好的改善。同时强调要进行密集的训练,强化控制感觉信息的输入,对每一训练项目都有量(反复)的刺激,已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3 感觉统合训练的意义

3.1 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神经生理抑制具有改善作用。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通过改善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运动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协调能力增强。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精细操作能力、视觉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均有明显作用。

患儿康复的训练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b)-0147-04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DENG Jiaq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Sichuan Province,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Methods Eighty children with HIE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0)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0).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intervention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ll of the children were treated for 12 months.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of the children were evaluated by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the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situation was assessed by physical development index(PDI), the levels of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PDI levels, and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2 months, the scores of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 3, 6 and 12 months, the values of PD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6, 12 months, the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hile the levels of S100β protein and myelin basic prote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promote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HIE, and improve long-term prognosis of the children.

[Key words]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围生期窒息导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损害,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还是新生儿后期致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随着近年HIE患儿的生存率提高,如何减轻患儿伤残程度、优化心理智力发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1-2]。家长是HIE患儿接触的最主要人群,也是康复训练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多数家长对于康复训练的意义、具体操作过程等缺乏科学认知,导致具体训练过程中存在偏差。临床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并辅助家长实施家庭康复训练被认为是优化HIE患儿治疗结局的可靠方式,但是目前对其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3]。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应用于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HIE患儿中,重点阐述该干预模式对患儿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IE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4];②明确的围生期缺氧史;③出生后12 h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惊厥、瞳孔改变等;④单胎;⑤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脑部功能异常、眼耳疾病等先天性遗传病;②低出生体重儿;③干预6个月内死亡;④伴癫痫。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出生体重2.91~3.84 kg,平均(3.17±0.49)kg;出生Apgar评分4~8分,平均(6.17±0.74)分;病情严重程度[5]: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出生体重2.85~3.89 kg,平均(3.13±0.47)kg;出生Apgar评分4~7分,平均(6.52±0.71)分;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9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Apgar评分、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接受临床HIE常规护理,具体如下:住院期间告知患儿家属出院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对患儿进行运动训练等,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并嘱患儿如期复诊。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家庭康复训练,参照《新生儿行为0-3岁教育》评估患儿的功能缺陷,由护理人员指导家长在家实施具体训练内容。①家属训练:告知患儿家属加强亲子交流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意义。采用宣传手册、PPT、电影、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使患儿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原因、康复训练的标准化措施、注意事项等。②视觉刺激:在婴儿床/车上挂颜色鲜艳的球,每日多次摇晃以吸引患儿注意力。③听觉刺激:每日定时播放旋律悠扬的柔和音乐,每次持续15~30 min,尽可能反复播放同一乐曲[6-8]。④前庭运动刺激:鼓励并辅助患儿旋转、侧滚、摇晃。⑤粗大运动训练:患儿2~3月龄时进行头部训练,3~4月龄时进行翻身训练,4~6月龄时进行坐卧训练,6~8月龄时进行爬行训练,9~12月龄时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每日2次,每次持续30 min。⑥精细运动训练:每日对患儿进行手部按摩,采用不同质地(光滑、粗糙、软、硬)物品置于患儿掌心进行刺激。患儿俯?P位时对其进行抓物训练,每日2次[9-10]。⑦语言训练:鼓励患儿进行发音,并模仿动物的声音。训练患儿用简单的指示表达自己,借用各种仿音玩具对患儿进行刺激,每日2次。⑧社会行为训练:用缓慢温和的语气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使患儿明白高兴等情绪变化,训练患儿拍手、拥抱、亲吻熟人等基本社交礼仪。

1.3 观察指标

1.3.1 智力发育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11]对患儿进行全方位智力发育检查,具体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5个方面,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2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干预前,干预后1、3、12个月,测定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2],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3 脑功能指标 干预前,干预后6、12个月,均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功能指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智力发育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1、3、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PD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分,x±s)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 < 0.05

2.3 两组脑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血清BDNF、NGF含量高于干预前,S100β、MBP含量低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BDNF、NG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S100β、MB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脑功能指标含量比较(μg/L,x±s)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 0.05;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100β:中枢神经特异蛋白;MBP:髓鞘碱性蛋白;NGF:神经生长因子

3 讨论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0%,其中1/3可发展至HIE,此类患儿存活后远期智力、躯体功能残疾率极高,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如何改善存活HIE患儿智力及躯体功能是目前儿科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对患儿进行干预有望提高其认知、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13]。早期干预是HIE患儿康复的关键,家庭作为HIE患儿生长及治疗的主要环境,家属肩负着患儿康复的主要责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HIE家属对具体康复训练内容及实施标准缺乏了解,成为HIE患儿康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梁娟等[14]初步探讨了家庭康复训练在HIE患儿发育中的意义,证实早期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促使HIE患儿智力发育。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引入本院HIE患儿中,就该干预措施对患儿智力、心理运动、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0~2岁婴幼儿大脑处于高速发育阶段,有研究报道HIE患儿接受早期智力开发后大脑发育程度可远超同龄患儿,证实早期智力开发的可行性。家庭康复训练中,在专业康复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实施视觉、听觉、前庭运动等感知刺激,促使大脑病变区域神经细胞代偿性再生,有助于患儿智力功能的发育[15-18]。本次研究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发现观察组患儿干预后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较高,说明家庭康复训练可优化HIE患儿的智力功能,全方位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将HIE患儿的运动训练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岁以前小儿可塑性极强,早期动作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行为等,有利于脑细胞结构的重组及代偿,减轻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带来的运动能力发育落后[19-20]。家庭康复训练中对HIE患儿实施早期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在不同干预时间点观察组患儿的PDI值均较高,证实家庭康复训练在增强HIE患儿心理运动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患儿康复的训练范文3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体位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儿康复的训练范文4

关键词 脑瘫患儿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89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州各市、县及与之相邻其他省、州周边县到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及儿保科门诊筛查随访的高危患儿72例,其中男44例,女28例。按运动障碍性质分:痉挛型49例,手足徐动型6例,弛缓型9例,肌张力低下型3例,混合型5例。

健康教育方法:①语言教育方法:由专业的医师及康复训练师对患儿家长进行一对一的脑瘫知识及康复治疗方法的讲解,使家长对脑瘫有一个基本认识及接受的过程,能努力接受和适应所面临的问题,勇敢地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和义务。②文字教育方法:在康复训练室的室内室外悬挂脑瘫的预防、发生、治疗、康复及预后等宣教知识,使家长对脑瘫有更直接的了解。③利用相片、VCD、电视网络等直观的宣教方式。④组织小讲座:有专业训练师定期讲解康复知识,指导康复训练技术,然后让家长模仿训练,直到符合标准为止。⑤经常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之间互相介绍经验,互相鼓励,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现实,积极地配合治疗和康复。

健康教育内容:①入院宣教。②住院健康教育:告知家长该病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除了药物治疗外,重要的是康复训练。③疾病知识宣教: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氧缺血、产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等。告知家长早期干预、综合治疗、长期坚持是脑瘫患儿康复的最有效途径。脑瘫患儿大多营养状况欠佳,所以脑瘫患儿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治疗中的健康教育:①治疗方法的指导:康复训练师向家长讲解,以运动疗法和运动功能训练为主,其他治疗为辅。②治疗配合的指导:在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治疗过程中,医师和治疗师会根据评估的结果为患儿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③药物指导:向患儿及家长讲解营养健脑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使其对药物治疗脑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迷信某些广告宣传的健脑药的神奇治疗作用。④心理指导: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使其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耐心。⑥出院指导:嘱患儿回家后一定按治疗师的训练计划进行锻炼。

讨 论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症状在2岁前出现[1]。据报道,我国脑性瘫痪患儿的患病率为1.8‰~4.0‰[2]。脑瘫患儿需经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肢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家长在康复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患儿重新站起来恢复自主生活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对小儿脑瘫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适宜的教育时期及制定适合病情各阶段的全面教育内容,使他们了解本病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家庭参与康复训练的必要性,最终使家长及患儿增加了战胜疾病信心,积极治疗,多数家长基本掌握了家庭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了患儿在家进行康复的质量,多数患儿通过家庭康复训练,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参考文献

患儿康复的训练范文5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教结合;粗大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010-03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致残性,严重影响小儿的智育及身体发育[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对小儿脑瘫的认识不断提高,综合措施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起步较晚,不能一时建立起很多的康教中心为所有脑瘫儿童提供综合的康复服务。目前的教育和康复结合还未形成系统化。本研究主要探讨康教结合对学龄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发育和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青浦区辅读学校的脑瘫儿童6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诊断标准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判定的标准[2],年龄6~12岁,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智力障碍,不能配合训练者;②合并有严重听视觉障碍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脏等其他疾病不宜进行康复训练者。将符合条件的5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29例,男性19例,女性10例;其中痉挛型19例,手足徐动型3例,混合型7例。对照组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其中痉挛型18例,手足徐动型4例,混合型7例。两组患儿的性别、脑瘫分类、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特殊学校接受特教老师依据教育评估量表评估情况制订的计划进行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康复医师到学校进行康复训练和指导。首先召开康复医师和特教老师、残疾学生家长参加的康教结合工作座谈会,会上对医教结合项目的意义、实施方法、方案进行解读,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并与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两小组为每位患儿在康复和教育期间每3个月召开1次评价会,家长同时参与,会中也可补充病史并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经过充分讨论,找出脑瘫儿童不同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在,制订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案。疗程均为12个月。

1.2.1 训练内容 康复医师根据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到学校进行康复训练,其内容分为以下几类。①低难度训练:包括头控制、翻身、俯卧位支撑、俯爬、坐位保持及平衡、手膝位保持、爬行等重心较低的活动项目;②中等难度训练:包括膝立位保持,单膝立位、跪行、辅助、站立(用站立架或外力辅助的被动站立)等训练;③高难度训练:包括立位平衡、独立或辅助下步行、实用性步行等训练。ADL训练包括穿衣、进食、如厕、入浴、社会适应等项目及其有关动作的训练。

1.2.2 疗效评估 由医院康复科康复医师进行疗效评估,所有患儿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末采用GMFM-88和ADL评分进行评价,并对两组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环境为安静、独立、无干扰、采光较好的房间,患儿穿衣1~2层,在不违反评估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有父母或监护人配合看护,测试前进行交谈,情绪较好时进行,鼓励患儿发挥出最佳水平。

GMFM-88量表共88项,分5个功能区,每项4级评分,评分结果计算方法:总百分比为每个功能区的得分与各自总分相除,乘以100%之后再除以5。①临床痊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达满分;②显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提高≥15%;③有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提高1%~14%;④无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未提高,甚至减少。总有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

ADL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设计的《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采用百分制,每项能独立完成为2分;部分完成为1分;不能完成为0分。①临床痊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达到100分;②显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提高≥20%;③有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提高1%~19%;④无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未提高,甚至减少。总有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GMFM-88评估疗效的比较

对照组和实验组脑瘫儿童在训练12个月末的GMFM功能区得分均显著提高,实验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ADL评估疗效的比较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脑瘫儿童于在训练12个月后的ADL评估分值均显著提高,实验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患儿活动受限主要是由于运动发育障碍引起,尤其以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4]。随着年龄的增长,粗大运动功能趋向于愈加严重,而智力发育存在较大的代偿性和可塑性,学龄期脑瘫患儿通过接受教育与训练,在心理、智力、体能诸方面得到发展,智力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5]。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与现实环境下,采用医教深度融合的方式是实现特殊儿童“全人教育”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减少限制,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是减少限制的最佳方式,它使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6]。医疗和教育的脱节,造成负责脑瘫儿童教育的学校无从下手。这些学龄脑瘫患儿在医疗、康复机构己做了哪些康复,康复的疗效如何,他们的整个康复计划是什么,怎样与学校的教育衔接起来,学校需继续哪些功能的康复训练,学校对此深感烦恼甚至无力去解决,最终造成脑瘫患儿在特殊学校也不能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7]。而传统的医疗机构内的专业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分离脱节,影响患儿的康复疗效[8]。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纯的特殊教育康复,还是康教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从两组对比结果来看,治疗12个月后,实验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因为GMFCS是根据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受限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所设计的一套分级系统,能客观反映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10],训练同时告知家长,让家长明白自己孩子现有的运动功能以及训练一段时间后将要达到的目标级别,家长很容易配合,医师指导老师和家长参与实施,使家长在亲身体验中看到患儿能力的进展,从而提高家长对康复治疗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如何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尽量达到生活自理。有报道显示,应用GMFCS配合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而设定的训练动作进行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11]。

康教结合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康教结合”的方法,使康复与教学同步进行,可使以往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的目的,医院内的专业强化康复虽然取得较好疗效,但患儿在治疗及成长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家庭和社会[12]。在医院环境中进行教育,存在一定困难,教育康复很难做到系统、连贯和全面;个别教育不利于脑瘫患儿的心理发展等。学校教育是以班级授课为主,但脑瘫患儿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康复时间、康复技术不为教师掌握,因此在学校开展规范的康复治疗相当困难。很多家长认为医学的尽头才是教育的开端。然而,在求医的过程中,如果忽视教育,孩子智力的开发将被耽误,也会给医疗康复带来阻碍。

总之,脑瘫康复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13];粗大运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应把粗大运动功能训练作为脑瘫患儿康复的主要训练项目,同时必须依据不同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确定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标。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脑瘫患儿的临床分型、运动水平,康复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运动障碍,更重要的是多学科合作,从而达到全面康复的最佳效果,改善不良预后。学龄脑瘫儿童通过康教结合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充分发挥残障儿童的潜能,使其社会适应能力、智力和情感得到良好、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1.

[2] 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5):309.

[3] 牛相来,林清,周钰,等.头针改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 19(5):272-274.

[4] 陈冬冬,徐东浩,杨红,等.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2008,4(14):361-363.

[5] 许晶莉,范艳萍,谢闽达,等.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初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 16(3):247-248.

[6] 韦正强,王磊,邓兰,等.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特殊教育杂志,2013,(1):13-15.

[7] 郭新志.脑瘫综合康复与医教结合[J].前进论坛,2011,(2):51-52.

[8] 杨臻,苏振军.住院脑瘫患儿家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对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56-57.

[9] 史惟,朱默,翟淳,等.基于ICF-CY的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内容效度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 19(1):13-18.

[10] 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5.

[11] 何玉清,罗佳美,刘敏,等.应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2012,27(6):448-449.

[12] 童光磊,李红,张敏,等.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 17(1):70-72.

患儿康复的训练范文6

关键词:治疗;儿童失语症;语言康复训练

儿童失语症指部分获得或者已经获得口语能力以后所发生的失语症状。儿童失语症的主要病因是脑外伤以及神经中枢感染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因此,对本症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儿童失语症9例(男4例,女5例),年龄2~7岁,平均4.5岁。其中脑外伤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例。均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语言流畅。

1.2临床表现 听力理解障碍是失语症的常见症状,患儿对口语的理解能力降低或丧失。El语表达障碍表现为言语速度减慢、说话量少而且费力、声音低弱以及韵律失常、阅读书写均有不同障碍。失语症也有不同的分类,例如:①运动性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口语性失语症,皮质运动性失语。②感觉性失语症:特点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评价的意义。③失写症:患者能听懂另Ⅱ人的语言,但自动书写能力丧失,默写和抄写也是不可能的。④失读症:看到原来认识的字符读不出音,也不知道其意义。

1.3方法 训练场所选定在光线充足,安静的室内,要避开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最好是在有隔音设施的房间进行一般30rain~lh/次,3~5次/w,34月为1个疗程。以一对一训练为主,适当的集体训练,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兴趣。(1)听解训练:①听觉训练:利用听音乐、听广播,念书等形式刺激患儿思维,提高语言理解能力,5次/d,10~20min/次。②手势训练:通过患儿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③实物刺激:让患儿说出所看到的实物名称,训练师适当提醒,反复练习。④图片刺激:在桌面上摆放2~l2张图片,治疗师取2张摆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根据指令进行指认,然后变换顺序反复进行之后,增)JI14张或6张,进行4选l、6选l,熟练后可6选2,8选2训练,也可增至9选3、l2选3等。(2)表达能力训练:①命名训练:将实物或图片逐一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命名,也可给予视觉刺激,口形提示。②复述训练:患儿随训练师进行勾述,根据患儿水平,选择单词、短句JL歌、故事等,注意让患儿观察训练师的13形,注意听训练师的音准。③书写训练:从抄写开始,将字卡放在患儿面前,让患儿抄写,听写日记单词或看图片让患儿写出有关单词,能完成的,进行短句,长句、短文的听写,或让患儿看情景画写出内容。

1.4构音障碍以语音训练为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发音器官的训练:①训练唇运动:指导患儿作反复的张口、鼓腮、伸舌、呲牙以及抿嘴、撅嘴等唇部训练。训练时要面对镜子,这样会使患儿便于模仿和纠正动作。唇的训练是为患儿发双唇音做准备。②训练舌运动:指导患儿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动作,同时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然后顺向或逆向舔全唇动作,速度由慢到快,20~30次/d,5~10min/次,可用棒棒糖引导,严重障碍的可采取被动运动,治疗师戴上指套或用压舌板协助患儿做舌的各种运动。(2)发音训练:患儿可以完成以上动作后,要让其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这些动作,如:双唇闭合、伸舌等。随后做无声的构音运动,最后轻声地引出靶音,先发元音,后发辅音。辅音由易到难。待能发辅音后,要训练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这些发音比较熟练后,就采取元音加辅音再加元音的形式,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训练。(3)辩音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能力对正确发音很重要,所以要训练患儿对音的分辨,首先要能分辨出错音,可以通过13述或放录音,让患儿掌握正确发音,也可充分利用视觉能力,如:通过画图让患儿了解发音的部位和机制,指出其主要问题所在,并告诉他(她)准确的发音部位。此外,也可结合手法准确的发音。(4)语调、音量的训练:多数患儿常表现为音调低或单一音调,训练时指出患儿的音调问题所在,训练发音由低到高,利用乐器的音阶变化来克服单一的音调;在调节患儿音量上,主要调节自主呼吸对音量的控制[1],让患儿延长呼气时间,采用吹气球、吹哨等方法达到训练目的,增加发音动力。另外,带有音量控制开关的声控玩具用在训练上也很有效。

2 结果

①上述治疗方法对失语症患者的训练康复治疗起到很大作用,对失语患者的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早期康复综合训练,有一定效果。②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失语症是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缺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2]。障碍的形式取决于脑损害部位,一般分为运动和感知2类,分别涉及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面。发音训练是首要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短语训练、会话训练、朗读训练等。训练从患儿熟悉的物品、动作开始,由易到难[3]。在语言理解方面,应从视觉、感觉、听觉等多途径刺激;在引导表达方面,在训练师带领下学一些模拟声音。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训练。家长可以建立家庭训练模式,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舍央啦.我区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探究[J].教育,200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