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实验观后感范例6篇

大科学实验观后感

大科学实验观后感范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小学生们从小就接触了丰富的数字产品,他们体验到了这些先进设备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相比之下,传统科学实验室里的一些瓶瓶罐罐们,有时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有的传统实验器材使用起来费时,导致实验效率很低,有的传统实验器材操作过程复杂,导致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操作过程上,没有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和得出结论的时间。另一方面,小学科学实验计划中涉及力学、电磁学、声学等领域,实验数据较难获取。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往往实验数据误差较大,只能勉强得出一些所谓的科学结论。长此以往这样的科学教学既限制了学生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在传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往往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定性描述和推理实验,定量实验很难开展。随着数字技术走进校园,传感器测量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开展定量实验创造了条件。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给他们展示了更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优化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情境。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我们传统科学教学中所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二、完善小学科学探究设计,突出传感器技术的优势

1.巧用传感器技术使科学过程具体化

戴尔指出“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有效地学习之路必须是铺满着具体经验。”小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由于实验器材限制,有些实验在传统小学科学实验室中无法完成。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突破了这些限制,利用传感器技术替代传统的测量仪器完成力、热、声、光、电等多种数据的采集。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器处理后上传到计算机,由教学软件进行实时的处理与分析。例如传统的弹簧测力计在课堂中学生一般只关注最终的测量结果,很少关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不会进行数据的记录,更谈不上给学生提供有分析价值的数据。而传感器技术把过程数据详细记录下来,并且绘制出了相关曲线,使科学过程变得具体化,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

2.巧用传感器技术使科学现象直观化

声音的大小和高低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小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概念前往往认为声音越大音调也会越高。因此在教学《声音》这一内容时,怎样让学生了解并区分声音大小和高低概念成为让教师头疼的事情。自从声音传感器走进了校园,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声音传感器可以直接检测出整个声音的衰减过程,并且在计算机上清晰地呈现出这一过程。传感器技术将看不见的波变成了直观化的曲线,用动态图的形式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担。

3.巧用传感器技术检验科学实验成效

传感器测量的数值精度较高,这是感官感受无法比拟的,因此将传感器技术运用在检验实验成效时可以减少感官的“误判”。例如学生进行保温装置的设计时,为了弄清自己设计的保温装置的效果,可以让学生打开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传感器放入保温装置中一段时间,通过观察分析系统软件中显示的温度变化值和曲线变化,检验学生设计的保温装置的成效。此外还可以将数据图表生成为实验报告,为学生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装置提供证据。同时也为教师评价学生的最终设计成效提供了精确的过程性资料和证据,避免传统实验条件下靠手摸一摸的不准确。

三、转变小学科学探究形态,注重定量研究和分析

1.转变当前重定性轻定量研究的现状。传感器的技术的运用为定量研究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教会学生将观察的结果用物理量、动态曲线来表示,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学会将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理量转化为可见的物理量,从而间接观察。比如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声音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并将测量数据用波的变化曲线表示出来。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我们很多实验发现并不是直接观察的结果,而是对转变后的物理量进行观察统计,从而间接得出科学结论。

2.正确认识定量统计分析的意义。学生运用传感器技术进行测量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实验误差,很多时候学生只知道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知道平均值的意义,这也造成了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误差。因此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测量前,一要提醒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减少误差;如果测量的数值相差较大,可能是实验控制出现了问题,应重新改进实验;在正式测量前要多练习几次,等熟练之后再取测量值,确保测量值的信度。

3.应用统计分析建立科学模型。心率传感器可以测量人的心跳,课堂上指导学生分组测量自己的心率,让学生先安静下来,然后用心率传感器技术结合软件应用来进行测量,并在大屏幕上进行全班数据汇总绘制成条形图,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跳频率集中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根据这个范围我们可以建立清晰的模型。科学模型往往离不开数学统计,这也是我们强调定量研究分析的意义所在。

四、丰富小学科学探究内容,超越传统教材设计

大科学实验观后感范文2

初中科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科,如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感性思维渗透在科学课堂教学,且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呢?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初中科学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主要包括:课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课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及课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三大环节。只有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联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一、在课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对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做了重新的调整,学生不仅仅能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而且课前的准备学习如器材的准备、知识的搜集、资料的汇聚、实践的体会,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这一课时,教师课前提出:什么是生物的适应性?选择一种你熟悉的生物,描述它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做些什么?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并记录下它们的名称和特点,以备课堂中讨论使用。学生得到教师有趣的问题后,因为充满好奇和兴趣,主动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寻找答案,完成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主动寻找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生物,并将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统统记录下来,也会利用书籍、网络等工具查找和搜寻。经过这次课前准备,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乐于发现的科学情感。

二、在课堂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教学的场所是课堂,如何在课堂内继续有效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STS的实现与否、优秀探究品质的形成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此,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同学们交流自己心得的心情应该是急切的、积极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在上课之前,就要教育学生学会分享自己的成果,首先拿出自己的发现,互相交流,至少让师生、生生互相交流,最后讨论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方案,切入主题。在这一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交流中,学生的成功感、被帮助感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交流着且快乐着,讨论着且成功着……如在《物质的溶解性》一节知识中,我们让学生们充分讨论交流,他们从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再经教师的指导,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框架,此时,一节科学课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同时也开始了同学们品德教育的又一层次。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实验出现的实验现象有可能与理论上实验现象有出入。当实验现象不同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们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尊重实验事实,不更改实验数据,不违背实验步骤、实验要求,要和同学团结协作,勤于交流,形成生生、师生之间良好的教学氛围。

除了上面两点之外也可以利用科学史,全面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科学家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出生贫寒家庭,只受过一点点读、写、算的启蒙教育,便没有机会上学,但他经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学的最高峰,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等等。

三、在课后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科学实验观后感范文3

一、课内外观察空间

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和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去,让学生在大自然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通过观察、发现、探索,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联系,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科学教学中,处处让学生观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课外空间。我激励学生在课外更大的空间、时间范围进行观察。它又包括课前观察和课后观察。课前观察是为了更好地预习新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而课后观察是为了更好巩固知识,应用知识。(2)课内空间。在科学的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演示实验、实物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感官有目的、有计划、从方位、从颜色、从变化、通过对比等方法科学地感知客观事物,获取感性认识。

二、开放性的实验空间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操作是它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点。我在的教学科学实验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做实验,总结实验过程,体会实验结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教《传热比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传热速度与物体的不同有关,我先讲解实验方法(怎样按步骤进行)、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接着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记录了在不同材料豆子掉下来的时间,最后得出热在金属、陶瓷等物体的传热速度较快,在木头、橡胶等物体的传热速度较慢。又如我在教完《磁铁的力量》一课后,我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就是怎样用磁铁从装满水的杯中取出回形针?我不提任何要求,但可以小组讨论。有的同学直接把磁铁放到水中取出回形针,有些同学隔着玻璃吸引回形针,然后慢慢向上移动……,有些同学利用磁力能传递的原理,先用磁铁吸引一串回形针,然后像钓鱼一样从水中取出回形针。平时,我把自然实验室开放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自由探索科学的奥秘。这样学生有了一个自行探索的实验空间,自由发挥,亲自动手,学得兴味盎然。

三、探究问题的讨论空间

讨论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种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社会的交际能力。讨论可以在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实验前的讨论是为了得出要探索的问题而在小组进行的。如教《仙人掌》一课中,同学经过讨论后提出了要探索的问题:仙人掌的叶子为什么这样小?而荷花的叶子为什么这样大?把仙人掌移种到水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和环境什么关系等。经过同学讨论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探索起来兴趣更浓,更有目的性,效果也更佳。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已经获得了感性的知识,但这还不够,紧接着我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给他们一个讨论的空间,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从而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后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延伸学习内容,继续探究。如教《人对环境的影响》一课,为了让学生知道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破坏的事实,我临下课时用银幕出示我们身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影片,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还有哪些?你能在课后进行调查吗?如果这样继续破坏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还有多长寿命,请同学回去调查,结果不过几天不少学生写出了“救救地球”,“整治河流”“爱护我们的小村庄”等科学小论文。

四、奇思妙想的想象空间

大科学实验观后感范文4

【论文摘要】情感目标是青年学生三维发展目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当前我国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却很明显的被忽略了。本文在对学生发展中情感目标重要性进行全面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初中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中有效实现情感目标的一些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彻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我国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同时也绝对不能忽略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

当前我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情感态度方面培养的问题,很多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关注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等环节,却较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

2.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的一些策略分析

美国教育大师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验环节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情感。要全面解决当前我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手。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激发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来实现,下面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使人疲倦”。[1]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核心,是指向学生主体活动本身的驱动力。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这种好奇也正是青年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保护。

由于初中科学实验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对于利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材料做实验,进而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总是兴趣盎然。因此,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如果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作为从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采用身边易得的实验材料。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需要灵活制定实验方案和选用实验材料,而且应尽量采用身边易得到的材料。生活中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甚至认为是废品的材料,如果加以合理的利用,制造简单的实验器具进行实验教学,不但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收到很好的实验效果。例如,用塑料饮料瓶设计的“马德保半球”、“水火箭”,用易拉罐制成简易滑轮等。

第二,把玩具带进科学实验课堂。许多玩具不仅现象奇特,好玩有趣,而且富有丰富的科技含量,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加以合理利用,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研究影响抛掷铅球远近的因素时可以以玩具手枪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影响子弹射程的因素。这样学生在玩中做,玩中学,不仅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培养。

第三,开发游戏活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进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协作与交流。[2]如果能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开发一些科学游戏活动,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拔河比赛的游戏,来让学生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师在做实验前先准备一个小木棒,让班里一个较胖的男生和较瘦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先让其他的学生猜测在这场比赛中谁将获胜。学生肯定会说男生获胜,但是比赛结果却是女生获胜,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起,这时教师再告诉棒的两端的不同即一端比较光滑另一段比较粗糙,然后顺理成章的讲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而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人的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其本质是创造出“新”的事物。[3]初中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科学实验往往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作为从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改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传统的演示实验忽略学生主体思维动机的激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若能预先对演示实验进行适当的创意设计和运用,如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多保留一些空白和余地,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则不仅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很自然地学到新知识,而且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4]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氧气的制取及收集方法,让学生思考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然后按照学生设计的装置进行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动手、动脑,体验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同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激发。

第二,做好课外小实验。科学教材设计了许多课外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紧密结合教材、趣味性强、易于操作和观察。教师若能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教师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花朵制成不同的指示剂,然后用食醋做酸性质的实验,则能培养学生利用身边可利用的材料做课外小实验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实验中利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原指精神患者因精神错乱而产生大量的联想,现在指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初中科学实验尤其是探究实验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5]例如,在测定硫酸铜中结晶水的含量的试验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实验原理然后让学生根据原理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头脑风暴法比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设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祖国、集体以及他人应该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6]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初中科学实验中重要的情感目标之一。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意识到科学、社会与技术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结合科学实验的特点,通过实验与生活、社会有机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第一,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初中科学实验中有很多与生活、社会和自然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社会意识。例如,在科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实验中会产生诸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许多有毒有害的气体和污染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应该适时地对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减少和防止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第二,让实验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许多科学实验与自然、与学生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让实验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在自然中观察蚯蚓,则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了解蚯蚓在自然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亲近自然的科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第三,从学生的贴身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课程中许多都与实验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做电路实验时教师可以就干电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给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知识开拓,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回收干电池的良好习惯,减少环境污染。

3. 结论与启示

科学实验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知识和技能目标一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目标。因此,科学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对于广大青少年国家的教育目标和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仅具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情感发展很不健全的人,其绝对称不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在情感目标普遍被忽视的今天,如何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进一步重视并强调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最终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情感目标,是每一位科学课程教师都应该承担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注释:

[1]戴虎.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硅谷,2009(3):129.

[2]蔡铁权,姜旭英.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91.

[3]张英杰,薛伟华,杨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9(7):101.

[4]孙素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J].基础教育,2007(12):115.

大科学实验观后感范文5

关键词:传感器 传感器原理 实验教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而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让学生感受传感器的巨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一、传感器原理

现代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元件设计电路,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构成“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验软件包+计算机”的新型实验系统。

二、传感器教法研究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高中物理《传感器》这一章颇具探究性,比较适合高二学生的学情,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对传感器知识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和自主设计的可行性比较大,容易出成果,也就容易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和方案探究感兴趣,进而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愿意花一些时间来探索物理问题――这样就达到了这堂课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水位自动控制、光控自动控制、烧水防打翻自动报警、防盗报警等等,在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我很注重课堂展示与学校课程的整合,关注资优生,关注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给学生学习的物理方法。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1.观察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学组合方式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观察、发展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高二学生在学习《传感器》一章后,让学生亲自拆开光电式鼠标和机械式鼠标,观察内部结构,分析工作原理;再如学习光学部分时,让学生自行探究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及其原理,并让他们利用光的偏振设计汽车的车灯等等。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还激发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塑造了积极主动、乐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这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主流,把教学和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动手,多组织一些动手的活动。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这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如演示实验:小盒子的侧面露出一个小灯泡,盒外没有开关,当把磁铁放到盒子上面,灯泡就会发光,把磁铁移开,灯泡熄灭。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盒内的电路图,了解元件“干簧管”的结构。探明原因:当磁体靠近干簧管时,两个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簧片因磁化而相互吸引,电路导通,干簧管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学生两人一组,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测量一只光敏电阻的阻值,实验分别在暗环境和强光照射下进行。光敏电阻在暗环境下电阻值很大,强光照射下电阻值很小。说明光敏电阻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探索、研究的丰富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设计实践、实验观察、操作量度、分析思维、讨论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有了探索真理的钥匙,有利于他们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三、结束语

大科学实验观后感范文6

关键词:科学实验;小学科学教学;能力

三至六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进行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特点。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应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实验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是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抓好的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调动全部感官。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如,我任教的几个班级的学困生,到下午时上课精神不佳,我校科学课一般安排在下午,为了调节学习状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少灌输多实验。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实验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直接动力,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通过实验活跃课堂气氛能改变学生对上课的厌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

二、实验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古人云:“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而空手归。”这句名言阐述了观察的重要性。科学实验中的观察要讲究方法,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使学生从小培养学习能力,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四年级下册为了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我在课前就准备好材料和用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手拿放大镜从外到内仔细观察,有步骤地解剖鸡蛋,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有浓厚的想要成功、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地高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实验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实验能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在反复观察和探究中,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如,四年级下册在观察蚕豆发芽的实验中,通过十天的观察,每天写观察记录,课堂上让学生对蚕豆进行解剖,对蚕豆的种皮、子叶、胚根、胚芽的变化等更加了解,让各小组讨论蚕豆种子可以分为几部分,推测各部分蚕豆种子生长过程各起什么作用。课后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特别是蚕豆种子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我们的科学课每课都与生活、自然息息相关。既然科学课来源于生活,那么科学课的教学就应尽量让孩子们接触精彩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奇事妙物也必将引发学生无尽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探究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如,“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比较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预测胶水、醋、酒精、食用油四种液体能否在水中溶解,然后用实验证明。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思考:当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后会溶解吗?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不溶于水的液体,由于加入了某种物质也会发生类似溶解的现象。通过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