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规心得体会范例6篇

校规心得体会

校规心得体会范文1

国际学校五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进入西咸新区空港枫叶国际学校已经快一个月了,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枫叶已经有了深厚的认识。枫叶“同一个团队,同一个目标”的团队文化给予每位枫叶人以归属感,枫叶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以双语并行,国际接轨”的培养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精彩的快乐的自己。枫叶小学的教育体系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快乐生活为主实行“快乐教育”的培养模式,旨在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精彩的自己。枫叶初中的三好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十六字教育方针,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为孩子未来保驾护航。

通过深入学习“五五规划”纲要精神,我认为在落实“五五规划”中,要有求真务实,勤奋钻研的精神;在常规工作中,要按照“五五规划”中的要求,引领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教育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学习及学业的提升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自理能力。我们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进行逐一落实。将没有做到位的工作继续完成,制定我们的工作计划,在创新的工作思路上再拓展。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树立“育人为先”“质量立校”的意识,为实现“五五规划”的目标,我们应当人人争做先锋和旗手,为枫叶发展添砖加瓦,尽全力。我们每位枫叶人都能够补齐短板,突破瓶颈,提升自己,让我们的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在竞争中前进,在前进中取得质的飞跃。

在教学生活及有关招生的环节,老师们更要注重细节,落实服务,将“五五”规划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我作为一名老师,要积极做好招生稳流工作,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增进家校互信,推进校区稳步发展。要丰富我们的涵求,强化我们的特色,努力提高各方面水平,以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赖,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让家长放心。针对“五五”规划中对荆州校区提出的目标,我们要安排好自己的个人规划,将其与校区及集团规划相结合,将具体的任务规划落实到个人,用踏实的工作和努力帮助学校快速发展。

2015年9月,枫叶集团将进入第五个五年发展规划阶段。推进“两大转型”和“二元发展”战略,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级国际教育机构,4万在校生规模的前景令人鼓舞。通过学习我知道了:1.五五开局全年在校生任务450人,其中小学250人,初中200人,师生比:1:7以上。2.全年学生流失率控制在5%以内,小学内升初中比率达85%,初中内升高中比率达75%(学校对毕业生因成绩不达标、品行不达标而拒收的除外)。3.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实现及格率85%,优秀率40%;小学:实现及格率低年100%、高年90%,优秀率低年85%、高年70%,中考成绩达全区总平及各科平均成绩的60%线。4.全年学部、教师、学生无安全事故,无责任事故;学部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学校与家长之间无法律纠纷。那么作为一名枫叶人希望自己做到下列几点: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作为高端国际教育品牌,枫叶不仅要质量,更要全面的高质量。这就要求老师们要不断的探索,不断地学习,并且拥有创新精神,主动研究各类教材,并且积极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项学习研讨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当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我相信教学质量自然会有很大的提升!

其次,由于现在担任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一职,因此希望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提升自己英语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完成一个队长的使命,就是带着自己的团队不断向上。主要想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一,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例如每周一按时让团队成员上交一周教案,清楚掌握每个老师的教学进度,认真仔细的检查组内成员的教案,对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思路,提炼出来分享给整组成员。对教案中出现的不当地方让组内成员加以整改。二,多听每个组内成员的课,了解每个成员的教学风格,发现其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三,在每周的教学研讨上帮助组内成员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尤其是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进行组内公开课演示,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四,多进行一些有明确目标有内容的培训,例如,单词的教学方法,句子的教学方法,语法的操练,写作的教授方法,热身活动及游戏的分享等。甚至可以进行组内成员之间的大比拼,这样能够激发大家的潜力!五,为了让小学的英语更加有特色,英语组的同志们要积极动脑,努力创新。再次,教师,实则就是教书育人的,既要教会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也会学会育人,把孩子培养成拥有良好品格的人。在这里作为一名老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例如:1、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完成工作,然后孩子效仿,认认真真的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2、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答应孩子的话说到做到,否则孩子也慢慢学会言而无信。3、做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当孩子们遇到了任何困难时,努力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耐心些!在看到个别需要求助时,也鼓励其他孩子伸出援手,慢慢孩子们会知道原来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幸福快乐的事等等。第四,注重细节,落实服务!所谓的服务有三个方面:1.落实于学生。除了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教授知识、传递知识,关于孩子的学习外,还应多多关注孩子生理或心理的变化,能够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所信任的人,帮他们分担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忧愁也好,顾虑也罢!

校规心得体会范文2

一、基础――履行教育使命职责

校长履行教育使命职责,规划引领学校发展,应扮演好几种角色:一是“管理者”,即校长应有较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管理经验,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二是“引路者”,即校长应熟悉教育规律,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三是“思想者”,即校长应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成功的教育本质,把握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借鉴优秀校长办学的成功经验,诊断学校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和研究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四是“建设者”,即校长应领导课程建设,营造学校文化,淬炼教师队伍。五是“实施者”,即校长应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指导教职工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并提供人、财、物等条件支持。六是“监理者”,即校长应掌握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监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

二、目标――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

校长制定发展规划必是基于其对教育本质与功能的理解、学校传统与文化的了解、学校过去与现状的分析以及个人办学理想与理念的追求基础之上。但必不可缺的是规划必须是师生心中所需所想。当校长所描绘的愿景符合个人愿景成为个人的期盼、共识,共同愿景就能获得支持与实现的可能。因为共同愿景的实现体现在日常各项工作中,实现的过程需要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时刻保持着热情与激情。

个人愿景是组成共同愿景的基础,共同愿景植根于个人愿景。如果师生没有自己的愿景,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依附和服从,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将共同愿景作为自己的愿景去实现。此两者的关系校长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重视和考虑。然而,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组织,要将成百上千师生的个人意愿简单地全部体现在发展规划当中绝非易事,或者说绝不可能。在学校当中,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形象的提升;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格品质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基于此,本人在制定学校2011~2015学年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了“以成就学生的自我超越为目的,以成就教师的自我超越为基石,以成就学校的自我超越为愿景”的总目标。师生群体各自呈现的发展意愿共同点或聚焦点体现了师生价值追求的本质,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核心价值。校长本着“学校的发展首先是师生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目标和方向,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次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过程,汇各方信息,集众人智慧,行集体决策,让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成为明确目标、凝聚人心,产生“创造性张力”的科学决策过程,为推进规划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重心――彰显学校特色

以广州市第49中学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90年代,学校获得篮球和击剑各类比赛冠军三十多项,向省市篮球队、省击剑队输送了近二十名优秀队员。其中包括为我国在国际赛场上夺得第一面击剑金牌的被誉为“亚洲第一剑”的亚运会佩剑冠军王锐基。1990年,为表彰本校在击剑运动项目上的贡献,广东省体委、广州市体委和广州市教育局在本校举行了“亚洲第一剑”挂牌仪式,学校成为当时广州市唯一的击剑传统项目学校。尽管之后学校的这两项特色项目发展有所沉寂,但学校充分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是学校生命力的彰显,是莘莘学子留给学校的荣耀,每一个49中人都应责无旁贷地悉心呵护,使之成为学校亮丽的名片和文化精神”。因此学校在2008~2010学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传承特色,重铸辉煌”的办学特色思想,使篮球、击剑特色项目重回健康发展之路。为进一步彰显学校体育特色,本人曾引用《礼记・大学》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释学校为何坚持走体育特色之路:学校育人,不单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即,学生要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于社会有用之人,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学会与人为善,必须懂得面对困难、适应社会。而凡此种种均可以通过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得以有效的辅助培养。体育运动之于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身体健康、改善机体功能,使身材匀称、体型健美,还能促进心理健康,促进体内愉悦因子的分泌和释放,从而纠正不良情绪,舒缓压力,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更能在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自律全局意识和刻苦乐观精神等意志品质。正是源于这种思维和师生的认同,学校在成为广州市体育(篮球、击剑)传统项目学校后,进一步把这一理念渐进推广到学校其他工作中,引领学校由篮球、击剑体育特色向体育特色学校迈进。

四、核心――打造学校文化

从学校文化显性特征来说,学校的校园环境包括建筑物、课室、教辅场室、运动场、宿舍、绿化、宣传以及各种活动的仪式等都体现了学校的文化意蕴、内涵,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文化标识。从学校文化隐性特征来说,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课程、校风、教风、学风、作风、人际关系、文体活动等均承载着学校办学方向、育人理念和价值追求。凡此种种均需要校长站在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高度,以高格调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高品位的环境建设为载体,以高效率的制度执行力为依托,以高标准的行为表现为准绳统领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当然,在此之前,校长应首先做一名有教育理想、有教育追求、有教育责任、有教育认识、有教育思考、有教育规范、有教育创新的师生领头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生命影响生命”。引领全体教职员工履行育人职责,引导教师以良好师德熏陶学生,实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使命。

校规心得体会范文3

(一)学校行政管理

1.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校。我校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放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建章立制,依法治校。校级领导、各部门分工明确,按照规章制度制订好本部门工作计划,做好工作总结。

2.学校坚持例会制度。即每周星期一上午8:00是领导班子例会,总结上周工作,研究下周工作。周一下午第三节是教职工会议,组织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布置当周中心工作任务。隔周进行年级例会和教研组活动,认真探讨和总结学校工作的完成情况,交流和沟通教育教学工作信息,提出下一步教研教改方案。

3.抓好学校的档案管理。按照常规管理资料归档要求,我校把常规管理七大项四十二小项的收集、整理任务落实到人,按时完成,保证了常规管理资料的及时归档。

4.成立了学校进校书刊管理领导小组,加强进校书刊的管理和检查力度,进校书刊规范,没有违规订书现象。

(二)学校教职工管理

围绕教职工管理常规,我校制定了《XX镇中心小学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XX镇中心小学班主任岗位目标责任制》《XX镇中心小学教职工激励机制条例》《XX镇中心小学年度考核工作方案》等制度,规范了教职工的管理,以此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年来,我校以党支部为龙头,具体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每学期组织师生对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民主测评,促进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的自觉性。保证教师没有违法违纪、体罚侮辱学生的现象发生。

(三) 学校学生管理

建立健全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学籍管理,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学校和教师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做好学生的入学、转学等手续,严格控制学生的流失,对家庭困难的学生采取帮困助学的办法,保证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有力地巩固和发展了我校的两基成果。

在严格做好控辍保学的同时,我校严格规范学生编班工作,不设有重点班和快慢班,不存在大班额现象,使学生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学校加强学生考勤管理,设有课堂纪律登记表,加强学生在校纪律的管理,并注意和家长联系,了解缺课和请假学生的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

存在问题: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家没有家长管教,把一些坏的习惯带到学校,组织纪律有些散漫,老师屡教不改。部分学生因文化基础太差,对学习缺乏信心,经常旷课,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制度,教师的听课评课制度。开学初做好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期末做好教学工作总结。每个月对教师备课及批改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并且记录在案。

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促发展,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20XX至20XX年下学期,我校的科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得到市级批准立项,校级的课题研究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同时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研究和安排教研活动,精心安排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师教学的交流。每学期组织教师撰写论文,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心得。改正和完善师生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评价采取即时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评价以激励为主,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师生工作学习的依据。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工作的首位,注意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支部、少先队、班主任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共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同时学校制定了《家访工作制度》《家长学校制度》,强调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方面教育。学校还从南宁请专家来给学生做感恩立志等内容的报告会,教育学生知恩图报,孝顺父母,敬爱老师,树立远大的志向。通过开展活动,学生的思想得到了震撼,得到了教育,行为习惯得到明显的改观。

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届校运会、一届艺术节。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开展。几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发展,连年被评为右江区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在活动中自己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身心得到了愉悦,激发他们爱学校爱学习的热情。

存在问题:学校和家庭联系还不够紧密,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做不到丰富多彩,还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五)、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校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党委 领导核心作用 体现 发挥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就其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高等教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一、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确立和内涵

高校的领导体制经历过反复的探索和变迁。1989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等学校仍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年后,中央又正式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199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工作组织条例》,对高等学校领导体制作了进一步的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明确了党委和行政系统的工作职责,这是一个更加明晰的工作制度。直至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规定:“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从此,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全国公办高校推行,也牢固确立了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

近年来,高等学校党委领导核心的这一体制机制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和完善。2010年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再次对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了明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江苏省也于2010年出台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若干规定》,明确界定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职责,提出“党委领导重在决策,校长负责重在执行”,规范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程序规则,系统地提出了保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实施的六项工作制度,在完善高校领导体制的运行机制、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上进行了规范。

我国及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一制度极大地发挥了党在高校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的领导作用。有了党委对高校的政治领导,足以保障高校能够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了党委对高校的思想领导,就足以实现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了党委对高校的组织领导,足以保障高校能够落实“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方针,使高校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各条战线上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体现和发挥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学校发展大局,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坚持围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大局形势开展工作,是高校党委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高校党的领导只有融入学校根本任务、工作大局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其价值,否则就是没有地位、没有作为、没有威望。高校党委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创造性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师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理想坚定,忠诚于党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高校党委工作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脉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与广大教职员工的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紧密结合。高校党委要科学谋划和推进学校发展,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善于思考和妥善解决一系列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重点解决好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研究制定、组织实施适合本校历史背景、发展目标、学术结构、人才培养方向的学校发展规划,凝聚广大师生的发展力量,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高校党委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为指导,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妥善协调各种关系,保证学校科学、和谐发展的稳定大局,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全面履行高等教育的职能,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关系;要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处理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利益、部门(院系)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关系,认真解决好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和矛盾等。应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复杂局面,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不断推进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资源配置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组织结构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以制度建设推进学校科学、规范管理。

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运行和高效。制度是统一意志、规范行为、开展有效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无论是依法治校的理念,还是以德治校的理念,离开了规范的学校管理体制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高校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学校工作的基本制度保证。高等学校的党委在履行决策和执行职能时,特别是涉及学校发展规划、重大改革、人事安排、财务预算、基本建设、教育收费等重大事项,都必须通过党委全委会及其扩大会议或党委常委会及其扩大会议、书记办公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会议等,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防止个人说了算;广泛发扬民主,在民主基础上统一意志、科学决策,防止民主不广泛、集中不统一的现象。

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和监督制度等。特别要加强党员代表大会对党委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领导班子的监督,建立健全定期向党员通报工作制度、定期向各派通报学校重要工作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接待日制度等;为使监督制度落到实处,还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参与管理制度,广泛听取来自一线教师的建议,积极探索以教授为主体的决策咨询组织,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在民主办学、依法治校中的作用。通过大学基层中的教研室、教学团队、科研团队、课程建设组等学术类的专业共同体听取教师的心声。

在各项制度建设方面,要围绕“简化、规范、综合”的要求,把握好“制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的原则,及时对那些不适应新体制、新情况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和修订,对各方面具有共性或互相矛盾的规章制度进行统一合并,对缺项、不配套的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校规章体系,并注重抓好落实,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构建得力的领导班子,培育优秀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科学地配备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对于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体现和发挥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党政一把手的配备上,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在注重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按照高校的规模、特点、层次等实际情况,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方针,配备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高校领导班子队伍。他们应具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能够深入基层,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员工,能够充分调动全校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善于治校理教。具备极强的责任意识,做到各司其职,又能顾全大局,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互相补台,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但不可否认,由于领导班子成员的经历、学识、处事方式、风格及性格禀赋的差异,对问题会有不同看法。如何使党委领导集体具有结构合理、个体互补的特点,做到静有其位、动有其规,各尽其才、各显其能,达到集体领导的最佳效能,作为“主将”的党委书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主要作用。党委书记要力争成为一个能谋善断、精明强干、学识广博、心胸坦荡、公正练达的领导干部,不仅能凭借自己的才能自如地运用权力影响,很好地强班子、带队伍、促创新、谋发展,还要以才服人,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力凝心聚力,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市场眼光和学术眼光洞察形势的变化,汇集领导班子合力,带领一所高校逆风扬帆,快速发展。

高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也更具体地体现在培养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中层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和管理校内各级领导干部,正是党委职责的核心组成部分。构建团结、精干、高效、值得信赖的干部队伍,是增强全校凝聚力的基础。高校党委应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环境,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逐步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采取有力的措施,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方法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以德服人,政治坚定、师德高尚的领导干部;以智服人,知识型、思想型领导干部;以行聚人,实干、亲民的领导干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学校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

(四)凝心聚力,协调校内、外各方力量,共拓学校发展之路。

学校的生存,建设与稳步发展,离不开全校上下高度的凝聚力。全体教职员工同舟共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切实体现和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坚强后盾。而凝聚力的形成,不是靠外力的挤压,更不是靠自上而下的打压,而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形成的一种向心力。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听取群众意见经常化、制度化。要始终坚持服务师生员工,及时了解他们所思所盼,所忧所乐。关心师生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要以让群众满意、高兴和拥护树立党委领导的威信,以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合理发挥出来作为衡量党委工作的标准之一。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始终,汇集智慧与力量,共谋发展之计,共拓发展之路。

在内部资源的动员整合方面,高校党委要努力实现民主管理,和谐关系的根本是人际和谐,人际和谐的根本是利益和谐。所以,高校党委要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遵照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协调和平衡党委与行政、学校与各个基层单位、教师与管理队伍、教师与学生、离退休老同志、各群众团体等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利益分配和诉求机制,协调和兼顾各个群体,让每个群体都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尊重,并享受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发挥工会、共青团、教授联谊会和青年教师团体等群众组织的纽带作用,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多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高校党委还要注重外部关系的增强与协调,借鉴国外经验,吸纳与本校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界、政界、商界人士参与决策,吸收社会力量支持办学;强化学校特色,增加学校美誉度,提升学校位置,争取获得政府的更多支持,使学校成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的思想库,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各种类型的质量保障活动,使学校自觉处于社会监督之下,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通过校友会的工作,加强与海内外校友的联系,母校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成为他们投资回报的热土。

充分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是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高校履行使命的需要。只有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才能维护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才能切实解决高校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RobertRicken.金洪芹译.校长的平衡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俊伟,赵晓刚,张大能编.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培训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李卫红.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指导实践——也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3-5.

[5]庾建设.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8(6):27-28.

[6]李延保.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8-10.

[7]赵艳林.以加强党建工作引领高校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9-41.

[8]刘川生.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4-7.

校规心得体会范文5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大环境”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校园文化本身内涵及功能决定的。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与功能

一般说来,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群体性。校园文化既不是某种单一表象的短暂显现,也不是整体样式的简单复合,而是通过校园文化的持久、稳定的表现来反映学校主流与文化趋向。

(2)综合性。指对社会其他文化既能继承,又有吸收、选择、过滤、整合与创造,在此基础上综合成一种特定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

(3)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特有的熏陶影响与约束教化,并因其不带强制性而显示出道德力量与文化定势,调整、规范着学校群体的行为。

(4)发展性。校园文化的发展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使然及其映照,而同时又较突出地表现出自身的演进惯性。

从校园文化呈现出的上述特性,我们不难归纳出其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认同作用。这是其群体性的必然功效。校园文化群体的道德趋向,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格、人品等的协调与认同。相近趣味、爱好的个性在整体倾向上而又不失个性风格,其实就是精神凝聚的一种心灵感应。

(2)修养作用。无论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或精神方面,对学生主体的修养、熏陶都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持久表现。我们常听到的“书卷气”、“学生味”等其实正是校园文化定势对师生气质、风度等心理陶冶及修养教化作用的直观烙印。

(3)规范作用。这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本质约束力,其作用的强度虽因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不同层次,但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受又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从而显示出无意、无形、无所不在与现实的制约力量。

(4)导向作用。现代条件下,校园文化是开放式的,从而为学校群体行为及价值趋向提供了较广的选择余地。同时,校园文化又以其文化物质的定势为这种选择提供了主动吸收与消化导向,既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盲从,而能对任何非主导文化观念和倾向进行抑制、批判与指责。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客观上指导着学校群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倾向。

(5)娱乐作用。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并发展着的。通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集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教乐相融,不仅可使师生群体得到多层次、全方位、高格调的情感宣泄与交流,还会使他们在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与境界提高。

(三)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和谐教育思想

(三)创新教育思想

四、研究原则

(一)实事求是。

(二)整体规划,分阶段研究。

(三)边研究,边实施。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讨论法

(三)访谈法

(四)行动法

七、人员组成

八、人员分工

史富坤:参与设计研究方案,负责定期召集课题组会议,确定会议议题,督促研究落实情况,向学校行政与教代会提交供讨论通过的研究成果;安排课题组成员参观学习的相关事宜;邀请顾问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研究指导。

黄宏明:负责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年度报告和结题报告,整理最终成果,统筹、审定书稿;联系顾问,不定期地与顾问交流,听取顾问的指导性意见。

课题组成员分工将详见研究方案中。

九、研究时间

2007年8月1日—2010年4月30日

十、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一)技术路线

1、研读文献,探寻学校历史,访问学校历史“知情人”,筛选、提炼学校之“魂”(精神)。

2、设计研究方案,据方案、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研究。

3、课题组全体成员每两周定期集中讨论一次,内容主要是汇报并讨论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

4、至少每两月向学校汇报一次研究情况。

5、及时向学校行政和教代会提供需讨论通过的相关制度、措施。

6、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反馈研究成果,认真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7、已经征得学校同意,每学年进行一次年度报告和一次年度奖励,最后结题时再进行结题奖励。

(二)研究步骤

1、2007年8月1日—8月31日,组建课题组并开展具体工作,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和“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提炼与论证。

2、2007年9月1日—9月30日,完成课题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

3、2007年10月—2008年7月,研读文献,探寻学校历史,访问学校历史“知情人”,完成学校精神的提炼;完成校徽、校旗的设计和校歌的制定;更新学校网站主页,使学校网站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的面前;进一步强化学校绿化美化“文”化的建设,增强学校环境的文化氛围;完成年度报告。

4、2008年8月—2009年7月,进行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与制定,以之带动心态文化的良性发展;完成年度报告。

5、2009年8月—2010年4月30日,完成制度文化的建设;完成成果整理;完成书稿撰写;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待结题验收。

十一、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相信学校将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

(二)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政教、教务、总务、工会六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十二、预期成果

(一)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奏响春风化雨的育人小夜曲。

(二)改进后美观大方、实用精彩的学校网站,既打开学校与外界沟通的通道,又提供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为学校培养个性化人才提供网络基地。

(三)良好的校风,和睦的人事关系,逐步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乐做事”的管理妙境。

校规心得体会范文6

上述政策的出台有效遏制了一刀切地“撤点并校”行为,也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不过,在中国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巨大的背景下,现有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还有很多空白地带。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边缘化处境之形成非一日之功,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因素也是盘根错节,纷繁复杂。如果人们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状态和发展困境缺乏真切了解,有关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政策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笔者从实证研究的视角探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资源配置”与“运行过程”,以此揭示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状况和发展困境,为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参考。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困境

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对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山西、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等11个省(自治区)进行了大规模调研。此次调研共获得有效农村学校样本3075个,其中在校生数不超过1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作者注:本文指称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指在校生不超过100人的农村学校,包括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非特别说明,所有数据均来自此次调研)1161所,占农村学校样本的38.9%。通过与非小规模学校对比,课题组探讨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师资等资源配置状况的信息;同时课题组对中部某省两个山区县的十余所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了跟踪研究,运用质化研究方法揭示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配置状况不佳

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主要用于“保人员”和“保基本运转”。财政拨款占农村小规模学校年度总收入的比例高达99.5%,几乎成为小规模学校经费的唯一来源。财政拨款中人员经费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公用经费收入约为年度总收入的十分之一,而专项经费收入仅占0.5%。比较分析发现,非小规模学校的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所占比例均高于农村小规模学校。

总体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无法足额获得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这导致很多小规模学校校舍破旧不堪,公用经费捉襟见肘,甚至以“打白条”的形式列支。尽管国家已于2010年11月规定,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但仍有部分小规模学校因缺乏独立核算权而无法享受该政策。如某山区镇有8所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2011年秋季起有4所小学被邻近的中心学校托管,其公用经费拨付额度由中心学校分配,实际拨付的额度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研究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老化、低学历及代课教师居多。从教师年龄结构看,年龄超过50岁的教师比例,农村小规模学校为35.4%,非小规模学校为25.1%;31岁以下教师在小规模学校比例为7.5%,而在非小规模学校为13.4%。从学历结构看,小规模学校中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6.6%。

调查显示,18%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聘用了代课教师,凡是聘用代课教师的小规模学校,代课教师所占比例高于50%。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特岗教师计划”,但数据分析表明,94%的小规模学校根本没有接收过“特岗教师”或“支教教师”。在政策实施中,大多数乡镇按照“先中学后小学、先乡镇再村庄”的顺序配置外来优秀师资,农村小规模学校无法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二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运行乏力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困境不仅表现在资源配置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其日常运转更遭受各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力量的裹挟,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内外无援”的孤立状态。

教育系统内部的支持乏力。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日益重视,频繁出台政策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但调查显示,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边缘化程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不断固化的趋势。

在现有格局中,乡镇中心学校和中心小学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获得多寡的重要决定者。在自上而下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教育系统最末端,其本应获得的教育资源往往被剥夺、被截留。中心校收管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人事与财权,但缺乏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支持。田野调查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师培训、评优评先、教研活动和文体比赛等活动中常常被忽略,教育系统内部的歧视令农村小规模学校艰难而孤独地运转。

家校关系的疏离。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被不断抽空。农村社会分层对家庭教育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或社会关系的家庭来说,他们不满足于让孩子在村里接受“低质量”的教育,往往选择让孩子到城镇就读;对于那些处于弱势地位,无力外迁的农村家庭来说,农村小规模学校往往成为孩子就近入学的首选场所。社会分层、家庭分层与教育分层,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中的家长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小规模学校很难从这些家长那里获得有力的支持。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很少主动开展家校联系活动,基本不召开家长会。调研中许多教师指出,由于学校中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属于隔代监护,这些祖辈监护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没办法到学校参加家长会;而那些在家的年轻父母通常不愿意放弃一天的零工收入来参加家长会。在访谈中,有老师告诉课题组成员:“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了,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情,学校开家长会往往是制造矛盾、自找麻烦。”

社校关系的隔膜。在学校管理权逐层上移、村落日益衰落的大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获得的社区支持也在减弱。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乡村不再承担本地教育的筹资责任,学校缺乏合法渠道从村社中获得资源。调查显示,农村小规模学校所在村落“零投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学校与村委会或社区的冲突却频繁发生。有小规模学校教师抱怨村委会只顾发展经济,不愿意投资于学校,甚至村委会因觊觎学校的地理位置,鼓动村民向乡镇教育管理者提议“撤掉学校”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现有政绩考核体制下,农村教育发展得好坏对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影响力很小,许多乡镇和村委会专注于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这导致占据农村小规模学校场地,瓜分校园林木的现象屡禁不止。在田野调查中,课题组真切地感受到一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所处社区环境的恶劣性:不仅学校难以从社区获得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甚至社区还“盯着”学校,想方设法要分割或剥夺学校的校产。

农村小规模学校走出困境的策略

农村小规模学校弱势地位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受制于政府、市场、社区、家庭等多种力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错误地将城镇化理解为“圈地”、“盖楼”和“造城”,土地城镇化的蔓延和扩张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农民利益被严重剥夺,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粗放型城镇化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在集中化办学、规模化办学、城市化办学的价值观引导下,各地大力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大量农村学校被撤并,农村教学点、村小等小规模学校成为撤并的重灾区。1995年至2010年,农村教学点由19.4万所减少至6.5万所,减幅高达66.5%。“撤点并校”导致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资源分配、生源质量、家长支持和教育教学规范等方面都不如大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的趋势日趋明显。

大量研究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近入学的机会,也是社区信息的集散地,为乡土文化传承和社区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伴随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由于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城镇化不是“人人进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学校,而农村小规模学校就是美丽乡村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留并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振兴农村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农村教育“底部攻坚”计划的核心环节,也是美丽乡村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定一整套适切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促使农村小规模学校从“小而差”向“小而优”转变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一是赋予农村小规模学校独立身份

农村小规模学校弱势地位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独立身份和法律地位。2013年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心学校不得以统筹的名义,截留、挤占、挪用、克扣村小学和教学点公用经费。”“中心学校要将村小学和教学点收支情况在会计账目上分校(点)单列反映。”这是一种改革的尝试,但是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独立身份被遮蔽的制度安排下,在既得利益格局的博弈中,上述政策很难被不折不扣地执行。

唯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将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视为与其他学校具有同等法人地位的学校,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同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农村小规模学校才有可能可持续地发展。在赋予农村小规模学校独立身份的基础上,建议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工程”,加大督导力度,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二是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动态调整机制

客观地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丰富多样的学校发展形态中的一种模式。相对于寄宿制学校、大规模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一种必要的存在。它也许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但它是适切于社会弱势群体需求的有生命力的学校形态。在城乡差异、社会分层与家庭教育需求差异化背景下,我们可以期待的理想图景是:充分尊重家长的教育选择权和教育发展规律,无论是就近入学还是远距离读书,社会都能提供优质的、有特色的学校供老百姓选择。

因此,赋予农村小规模学校独立身份,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不等于“遍地开花”地办校,不等于说所有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都必须永远存在。我们必须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老百姓需求,在民众广泛参与、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建立起恢复、保留、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或消失成为一个历史的自然选择过程,而不是行政主导的强制行为。

三是构建以需求为本位的资源配置政策

首先,实施倾斜性师资配置政策。大幅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收入和津补贴标准,吸引优质师资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在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专设全科教师专业,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培养适用的教师。其次,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特点,提升教师的专业性。强化对农村小规模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国培”计划中单列一定指标用于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在培训课程设计上,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量体裁衣”“量身定做”,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复式教学水平。第三,强化校际联系,促进小规模学校发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鼓励校际合作,推广并完善“联校走教”“强弱捆绑”“教育发展协作区”等模式,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四是推进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

相对于城市学校和大规模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也有独特的乡土资源优势,比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民风民俗、人文资源等。因此,应在小班化教学、学校文化建设、乡土课程开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彰显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势和特色,实现小规模学校从“小而差”向“小而优”的转型。从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看,当前农村生源减少也为农村学校采取小班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带来难得机遇。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升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增强农村学校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