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文化与礼仪范例6篇

饮酒文化与礼仪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1

[关键词]宴席礼仪;酒水;“5W”法则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39-02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更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象征。“无酒不成宴”,古今中外,酒水在人际交往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古有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总理用茅台酒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打开了中美邦交的大门。外国酒文化也源远流长,如法国人用拿破仑为白兰地酒命名,并将正宗的“拿破仑白兰地”称为“常胜将军”,将冒牌的、质量差的“拿破仑白兰地”称为“常败将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酒水已经成为应酬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范围也扩大到形形的各类酒、水、饮料等可供饮用的液体,可以是白酒、黄酒、红酒、洋酒等酒精饮料,也可以是果汁、酸奶、凉茶等软饮料,还可以是调制的各种鸡尾酒。然而,成也酒水,败也酒水,如果疏忽了酒水礼仪,不仅难以达成宴请应酬目的,而且还会影响日后人际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因此,出席应酬宴请时需深入了解“5W”酒水法则,充分考虑目的、对象、环境、品种、方式五大因素。

1分清主次,明确宴饮目的(Why)

宴席作为一种普遍的饮食现象和社交手段,因参加者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纵观古今,酒水作为一种情感催化剂、关系剂,在各类宴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宴饮的目的可以是增进了解、联络感情,也可以是求人办事、公务接待。因此,参加宴饮之前有必要对宴请的主题和目的进行了解,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亲朋好友间以增进感情为目的的宴饮一般氛围比较轻松,因此酒水的选择和饮酒量的多少往往以交情和个人特点为主要依据。而公务宴请通常是以洽谈、协商、公关为主要目的,所以要以宴席上“尊者”的意见为主要依据。所谓“尊者”,是指需要突出尊重的对象,比如职位高者、年龄长者、来访者等。

如果自己是主人,应围绕宴请目的做好系列安排,比如选择合适的地点、时间及陪同人员,饮酒过程中尽量围绕主题开展交流、调节气氛。如果自己是主宾,则应事先了解对方的目的,分析其所托之事是否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以便出席宴请时心中有数,把握饮酒分寸,掌握社交主动权。如果自己是陪客,也应充分了解主人的目的和期望值,扮演好“陪酒员”的角色,切不可喧宾夺主,或是过于沉默低调。

2有的放矢,了解宴请对象(Who)

参加宴席之前,对席间宾客的性别、年龄、身份、喜好、身体状况等信息进行适当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优化宴请的效果。

第一,通过对宴请对象特点的了解,科学安排菜肴和酒水。比如可以为女性宾客安排红酒或果汁类饮品,而为男性宾客安排白酒等烈性酒品;为老年宾客准备健康饮品,为幼童少年提供易消化的温热饮料。再如,有些客人对酒水品牌也存在一定的选择差异性,事先了解有利于投其所好、避其所忌,提升客人满意度。

第二,通过对宴请对象身份和个性的了解,合理选择陪酒人员。商务应酬和公务接待中陪酒人员的选择,要注意与接待规格相适应。根据接待方主陪和被接待方主宾的身份特点,一般有高规格陪同、低规格陪同和对等规格陪同三种,以高规格陪同、对等规格陪同为好。若因特殊情况只能安排低规格陪同,也有必要向客人进行适当解释。此外,为客人安排个性相投、话语投机的陪酒人员,也有利于充分营造宴席的融洽氛围,有效强化人际关系。

第三,通过对宴请对象身体状况和个人喜好等方面的了解,适度把握饮酒量。例如,有些人对酒精过敏,有些人患有肝脏、心脏等方面的疾病,如果不加了解强行劝酒,轻则妨碍健康,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劝酒、敬酒也应“知己知彼”,饮酒量恰到好处。

3有礼有节,适应宴席环境(Where)

礼仪环境也是影响礼仪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样的行为和装束在不同的礼仪环境影响下所达成的效果具备差异性。因此个人装束和饮酒方式均应适应具体所处的礼仪环境,例如在酒吧饮酒可以豪迈或随性,装束可以时尚或休闲;出席家庭宴饮,穿着当以舒适为主,饮酒氛围宜轻松温馨;公务宴请中个人形象应得体大方,敬酒劝酒更应注意礼节,以对方感受为出发点。再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4细致周全,选择酒水品种(What)

一方面,酒水的品牌和价格体现着宴席的档次和品质,所以宴请方可根据宴席预算选择合适的酒水。在菜品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高档酒水体现着宴请的高档次。因此一般家宴应该合理预算,量入为出;公务宴请也应崇尚节俭,避免浪费。

另一方面,酒水的品种应与菜肴相搭配。例如西餐素有“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之说,意即红酒适宜搭配牛肉等红颜色的肉食,而搭配海鲜鱼类则适合选择口感清冽的白葡萄酒。中式宴席往往菜肴种类丰富,荤素兼备,在选择酒水品种的时候,可根据宴请对象特点适当考虑酒的度数和功效,比如一些酒因添加了其他物质而具有特殊功效,不便一次多饮,故应适量控制。

5敬劝有度,讲究饮用方式(How)

首先,敬酒和劝酒作为宴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俨然成为酒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古有“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现在一些地方饮酒习俗中更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宁叫胃肠穿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等说法。然而宴席礼仪中,根据所处地域“入乡随俗”和结合个人特点“因人而异”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西方国家的酒文化中,认为虽然酒是情感纽带,但喝多喝少是自己的事,因此跟外宾喝酒时适宜举杯请酒,但不宜劝酒。

其次,不同品种的酒水也决定着需要选择不同的饮用方式。比如白酒、洋酒等烈性酒,适合使用小酒杯细细品咽,豪饮容易导致醉酒伤身;红葡萄酒适合采用高脚大肚杯,“一摇二看三闻香”,然后小口慢慢品尝,不应加入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白葡萄酒、啤酒等饮品冰镇后饮用口感更佳,而调制的鸡尾酒则适宜在短时间内饮用。

再次,宴席中敬酒的顺序有讲究,一般可以按照座次顺时针进行,必要时可以先主后次。敬酒时应双手举杯,起身致意,口道敬酒词。除非自己是领导或长者,否则不可一人敬多人,但有时为体现尊重,可以多人同时敬一人。向尊者敬酒时,可使自己的酒杯边缘略低于对方杯口,以示敬意,距离较远不便于碰杯时,可离座前往其身边欠身相邀;和平级、同辈饮酒时,杯口平齐表示“平起平坐”,距离较远时举杯示意即可。

总之,礼仪无小事,细节定成败。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酒桌奥妙,遵循酒水法则,能够有效增进人际关系,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雪华.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品酒[J].旅游纵览,2013(7).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2

论文摘要:饮酒是中国古老的饮食风俗,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寄托。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到汉代饮酒之风盛行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我国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和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酿造“五齐三酒”以供天子祭祀。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汉代独特的酒文化。

汉代饮酒风气盛行。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盖宽饶赴宴迟到主人责备他来晚了。盖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而后来的统治者改变了官营的政策。王莽时罢酒酤诏曰:“夫盐,食肴之将;酒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此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椒花酒等。河北满城的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将饮酒成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场面极为壮观。太极殿前有铜铸的龙形铸酒器,可容四十斛酒。当时朝廷对饮酒礼仪非常重视,高祖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孝宣帝五凤二年秋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两千石或擅为繁苛,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招。由是废乡党,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充分说明了酒在当时的重要性。

在汉代酒还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五日。”?五日的意思是聚饮酒五日,按照汉代律法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这是国家对百姓的一种赏赐。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赐帛絮”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百户牛酒是对女性户主家庭的赏赐,标准是每百户赐一头牛,十石酒,每户合百钱左右。

酒还用来犒赏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两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通焉。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其渠帅乃奉牛酒以劳军营。”爰央为司马“乃悉以其装买二石醇醪会士卒饮。”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时代氏族集体活动,周代乡人因时而聚会,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规定。这种聚会有举荐贤士以献王室的意义所以一般选择吉日举行。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当时的乡饮仪式非常受重视,伏湛为光武时的大司徒“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是岁奉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西汉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做“垆”雇佣干活的店员叫“保佣”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店,乃令文君当垆。”

按照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酒在汉代用做医疗用途,酒有“百药之长”的称号。当时有酒、茉莉花酒等药酒。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的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3

汉代酒风的炽盛是汉赋中酒文化的社会原因。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赋中酒的基本文化功能。以审美判断来审视汉赋中的酒文化,可见以乐为本是汉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而汉末则成为酒文化以悲为怀的开端,此后借酒浇愁、寄酒为迹则成为中国文人酒文化的常态。

【关键词】 汉赋;汉代酒文化;以乐为本;调和人伦;献谀神灵;祭祀祖先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早就为人们所认识。文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诗酒流连,当今关于诗歌与酒文化的论述可谓是洋洋大观。然而,赋作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与酒文化的关系却鲜有论及。赋是两汉的“一代之文学”,汉赋与酒文化的关系大有探讨的必要。

在酒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历来论者对汉代的酒缺乏应有的文化阐释。因为人们除了津津乐道于鸿门宴上暗含杀气的觥筹交错、高祖回乡把酒唱“大风”之外,似乎就只剩下相如涤器、文君当垆的逸事了。缺少了对酒文化和赋之关系的探讨,则我们对酒文化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尽管汉赋存世作品有限,但汉赋对后世的影响所依靠的正是这些有限的存世作品。所以不妨以这些作品中的酒文化现象作为探讨对象,或可收窥一斑以见全豹之功,探求汉代酒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流变,以期对汉赋和中国酒文化都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汉代的炽盛酒风

酿酒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汉代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制曲技术的提高和酿酒方法的创新。汉代已经生产饼曲,由散曲到饼曲是酒曲发展史中的一个飞跃;酿酒除了传统的方法外,汉代还有“酎酒法”、“九酝酒法”等方法。

汉代的酒业生产规模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私人开办的酒肆作坊在都市和乡镇分布极广。《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说:“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大商贾的酒业作坊于都市有很大的售卖空间。汉代皇室、贵族官僚和田庄内的豪强地主也在宫中和庄园内设立制酒作坊,满足自身骄奢生活的需要;在中央政府内部,设有专门官员管理皇室的酒制品生产。反映汉代地主田庄的经济文献《四民月令》一书多次出现“曲室”、“作曲”、“酿春酒”、“渍曲酿冬酒”的记载。

与酒业生产相应,两汉酒风之盛承前代余绪,有过之而无不及。汉高祖衣锦还乡把酒唱《大风》是鼓动汉代酒风的一把明火。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乃至光武中兴等汉代的富足之世为酒风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尽管每遇到灾荒之年,统治者多次下令禁止民间酿酒,以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但是这根本无法遏止如火如荼的酿酒和饮酒之风。无论是宫中朝堂的达官贵人,还是民间士林的细民九流对酒都极为热衷。王粲《酒赋》说:“暨我中叶,酒流犹多;群庶崇饮,日富月奢。”《汉书·食货志》曰:“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汉代一度实行的“榷酒”之政(即酒类由政府专营)也无法彻底施行。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面对如此兴盛的酒文化,汉赋作为当时文学样式的杰出代表,就历史地承担起了反映汉代酒文化兴盛的使命。

二、汉赋中的酒

在现存汉赋作品(含残篇、残句)中(本文论及赋作时以龚克昌《全汉赋评注》为基本的文本依据),以酒名篇者有邹阳、扬雄和王粲的同题之作《酒赋》3篇。此外尚有言及酒事者共约30篇,其中“酒”字出现了约60处,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诸如酿酒的原料和方法、饮酒的场合与功用、滥饮的弊端、饮酒的礼仪和习俗、酒器、名酒的品类和特色等等。这些都构成了汉代酒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当时和后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辞赋中涉及到的酒种类繁多,其中基本分为酒类、醴类和醪类。

邹阳《酒赋》说:“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圣明,浊者顽骏。”汉赋中不少地方都是酒、醴并提,这里已经比较了二者质地的不同:酒之色泽清澈,而醴之酒体则比较浑浊。又张衡《南都赋》:“酒则九醌甘醴,十旬兼清。”“醴”而称“甘”,表明是甜酒。《汉书·楚元王传》:“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在功能上,酒、醴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在各种仪礼中,虽然酒、醴并陈,但相比而言,酒使用的场合比较多。如前,以“圣明”譬喻清酒,以“顽骏”指称浊酒,可见“酒”应是用于正式场合的。这与《诗经》的时代大不相同。《诗经》的时代以醴为尊,酒次之,醴多用于祭祀和国宴。如《诗经·小雅·吉日》写周王田猎后会饮诸侯:“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而酒多用于一般场合。

汉赋中的酒除了称为“酒”或“醴”的外,还有“醪”。如枚乘《柳赋》:“于是樽盈缥玉之酒,爵献金浆之醪。”桓谭《仙赋》:“吸玉液,食华芝,漱玉浆,饮金醪,出宇宙,与云浮,洒轻雾,济倾崖”。张衡《南都赋》:“若其厨膳,一酒则九醌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径寸,浮蚁若薪。”“醪”的基本词义是汁滓混合的酒、带糟的酒,但在更多时候则释为味道醇厚的酒。

此外,汉赋显示当时的人们好饮色浓味厚的酒,而且往往以此为标准来评价美酒。邹阳《酒赋》曰:“其品类,则沙洛渌酃,程乡若下,高公之清,关中自薄,青渚萦停。凝醇醇酎,千日一醒。”“凝酵醇酎”意谓味道浓厚的酒。“沙洛渌酃”等各种酒之所以为名洒,就是因为其酒味浓厚。

三、汉赋中酒的文化功能

从酒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在西周,酒礼已经成勾相当严格的礼节。酒行为自然纳入了礼的轨道,洒礼必须体现出贵贱、尊卑、长幼等各种关系。这时的酉更多的是与酒能致人迷狂因而具有通神效果的祭祀、巫卜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尚书-酒诰》有言:“‘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在周公颁布的这一《酒诰》中,他以文王代言人的身份下达戒酒命令,明确指出,上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因此严禁“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即使是位尊如康叔,也要“刚制于酉”。_4j这是在借天的威灵来巩固世俗的权威。

随着天之威灵的真实面目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君权神授”仅仅成为维护统治所需要的宣传口径,人间英雄(帝王)可以完成对现实的强力统治时,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们更倾向于借助“礼”来建立帝王在k间的权威,而“礼”必须落实于各式各样具体的事勿上,酒即是其中之一。于是在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农,严格的酒礼显示出的是世俗权力,昭示着森严的等级,这与此前酒所附有的神巫特征大异其趣。

叔孙通在汉初制作礼仪,对当时及其后的历史有很大的影响,对酒礼的严格规定也是如此。据《史已·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日:“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日:“得无难乎?”叔孙通日:“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其中“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是指对那堂不符合酒礼的官员要采取制裁措施。汉代对酒礼向重视和执礼的严格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孔臧在其《杨柳赋》中亦叙酒礼为“威仪抑抑,动合典章”,酒礼已经成为治理国家的“典章”的一部分。《史记·礼书》中说:“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集解》引郑玄解释:“大飨,袷祭先王,以腥鱼为俎实,不膈孰之也。”可见,在重大祭典中酒是不可少的祭品。

统观汉赋作品,赋家写酒,更多的是从饮酒的生理作用,从酒满足口腹之欲的饮食功能出发,这是汉赋酒文化的逻辑起点。诚如扬雄在《太玄赋》中所说:“茹芝英以御饿兮,饮玉醴以解渴。”正是在这样的起点下,汉赋中的酒展现了其文化功能。

转贴于

1.调和人伦

以酒成礼,并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是汉赋中最为着力描写的酒文化内容。举凡展示帝王的“恩荣”、敦睦同宗同好的友谊、论功行赏布酒犒劳军中将士,乃至心怀殷切举觞致诚意中之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记载有多次“大酣”,这是汉代皇帝经常使用的向臣民施恩,笼络、褒奖臣民的办法。《史记·文帝本纪》载文帝即位时诏告天下:“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酶五日。”《集解》引文颖日:“汉律三人已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今诏横赐得令会聚饮食五日。”《索隐》引《说文》日:“酶,王者布德,大饮酒也。”汉赋对此则有更多具体形象的描写。试看班固《两都赋》中藩邦大定绥靖内外后天子大宴群臣的情景:

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陈百寮而赞群后,究皇仪而展帝容。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翼,班玉觞,嘉珍御,太牢飨。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铿钩,管弦烨煜。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备,泰古毕。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傣侏兜离,罔不具集。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降烟煜,调和气。然后撞钟告罢,百寮遂退。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旨酒万钟”以美酒之量多衬场面之大;与乐相和,鸣钟列鼎,煌煌庙堂“食举《雍》彻”,彰显帝王气派;曲终人散,“皇欢浃,群臣醉”,君臣相得,酒之于人伦,其功卓荦。

张衡在《南都赋》中则将酒调和人伦的作用放到宗族宾朋的层面上来展现:

若其厨膳,……酒则九醒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径寸,浮蚁若辨。其甘不爽,醉而不酲。及其纠宗绥族,榆祠蒸尝。以速远朋,喜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兰堂。珍羞琅矸,充溢圆方。琢调狎猎,金银琳琅。侍者蛊媚,巾博鲜明。被服杂错,履蹑华英。儇才齐敏,受爵传觞。献酬既交,率礼无违。……客赋醉言归,主称露未唏。接欢宴于日夜,终恺乐之令仪。

“纠宗绥族,稿祠蒸尝。以速远朋,喜宾是将”即是对酒的调和这种功能明白表述,调和当然是有效的,其结果是“接欢宴于日夜,终恺乐之令仪”。其他如孔臧《杨柳赋》日:“于是朋友同好,几筵列行,论道饮燕,流川浮觞,……洗觯酌樽,兕觥凄扬。”扬雄《蜀都赋》日:“若其吉日嘉会,期于送春之阴,迎夏之阳。侯罗司马,郭范垒杨。置酒乎荣川之闲宅,设坐乎华都之高堂。”都是如此。

酒为血性男儿之饮,将士驰骋沙场当然少不了它赋予的能量,斩将骞旗之后的犒赏当然也少不了它。张衡《西京赋》这样描写征战将士凯旋后纵酒为欢的情景:“割鲜野飨,犒勤赏功。五军六师,千列百重,酒车酌醴,方驾授饔。升觞举燧,既醇鸣钟,膳夫驰骑,察贰廉空。炙焦夥,清酤皴。”

2.献谀神灵

神灵,作为古人心目中不可捉摸而又无处不在的外在力量,一直受到人们小心翼翼的侍候,岁时年节的供奉、形式多样的活动都必不可少,而酒往往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

杜笃《祓楔赋》中说:“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雒,帷幔玄黄。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枣绛水,酹酒酞川。……巫咸之伦,秉火祈福。浮枣绛水,酹酒酿川。”祓楔是从先秦时代即开始流行的古代民俗,每年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祭祀以除妖灾去污垢的仪式。此后春三月的上巳节即来源于此。古人以好酒之心推测,神灵也应是嗜酒的,而人投其所好就会得到神灵的庇佑;酒可以使人麻醉、致幻,从而通神,与神亲近,更好达到人的目的。《说文解字》解释“哟”酒为:“攸服以降神也。”张衡《观舞赋》说:“音乐陈兮旨酒施,击灵鼓兮吹参差。叛淫衍兮漫陆离。于是饮者既醉,日亦既昃。美人兴而将舞,………‘灵鼓,鼓名,古时祭地祗时用。”酒会之上有错综抑扬不绝如缕的音乐助兴,气氛热烈,人神杂处的神秘感与和谐感在酒与乐的交融中漫衍开来。

3.祭祀祖先

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人思想观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酒也是其仪式活动现场的必备祭品。孔臧《杨柳赋》中说:“合陈厥志,考以先王。赏恭罚慢,事有纲纪。洗觯酌樽,兕觥凄扬。饮不至醉,乐不及荒。威仪抑抑,动合典章。退坐分别,其乐难忘。”可见酒在祭祀场合被纳入到严格的法度中,而且对饮酒的量也有一个基本限定,即“饮不至醉,乐不及荒”,当然这并不是一个量化的限定,而是考虑到个人能力差异的人性化规定。从反面来说,饮酒一旦至于醉而流于“荒乐”,则意味着对祖先的不恭和亵渎,那可真是罪莫大焉。张衡在《东京赋》对酒的这种功能有更为明显和细致的描写:“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躬追养于庙祧,奉蒸尝与龠祠。……灵祖皇考,来顾来飨。神具醉止,降福穰穰。”

实际上在更多的情况下,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结合在一起的。扬雄《蜀都赋》:“若夫慈孙孝子,宗厥祖祢,鬼神祭祀,练时选日。沥豫斋戒,龙明衣,表玄毂。俪吉日,异清浊,合疏明,绥离旅。”娱神祀祖也是在调节关系,只不过是调节人与神鬼的关系。

可见,着眼于调节关系或者说伦理化是汉赋中酒文化的典型特征。邹阳《酒赋》曰:“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圣明,浊者顽骐。”以人之道德品行譬喻酒之质地高下,伦理化的判断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以酒设喻也往往与此相关,张衡《东京赋》:“客既醉于大道,饱于文义,……罔然若酲。”其次,酒的功能也是有层次的。既然酒是礼的重要内容,而礼的基本功能是“别同”,所以酒对不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意义。邹阳在《酒赋》中说:“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可见在作者的眼中,不同的饮酒者目的各异,“庶民”饮酒是为了取乐,而“君子”则是礼节的需要。

所以,既然酒是礼的一部分,则酒承载了大量礼的内涵,有节制的饮酒才是快乐的,滥饮则适得其反。孔臧《杨柳赋》说:“饮不至醉,乐不及荒。”张衡《东京赋》也说:“好乐无荒,允文允武。”

四、酒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流变

可见,对待酒,我们固然要有对大杯痛饮、花天酒地给予批评的价值判断,但是对适度的饮酒所带来的精神愉快、人伦和谐和人神共欢,我们则要超越价值判断,走向追求快乐的审美判断。

赋作在汉代是受到朝野广泛推崇的文体,尤其是受到官方肯定而使其具有相当多的政治色彩,从而赋予酒以大量政教、礼教的内涵,酒承载着很多的社会化情感,则个人私情受到抑制,个人出处穷达的小情绪,往往被国家政治教化的大道理所“淹没”。我们看到汉赋中置酒罕言愁,言愁则很少涉及到酒。在汉赋中,酒和愁甚至是格格不入、对立的文化元素。

对此《史记·乐书》中的一段话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所谓“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烦,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在汉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酌酒为欢的描写。枚乘《七发》曰:“列坐纵酒,荡乐娱心。景春佐酒,杜连理音。”傅毅《舞赋》曰:“溢金晷而列玉觞。腾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乐康。严颜和而怡怿兮,幽情形而外扬。”张衡《东京赋》曰:“因休力于息勤,致欢忻于春酒。……我有嘉宾,其乐愉愉。声教布浸,盈溢天区。”在汉赋兴盛期的赋作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使到了汉末建安时期,赋家写酒,也多是借酒畅叙欢愉之情。徐干《车渠槐赋》为咏物之作,其中“盛彼清醴,承以琱盘。因欢接口,媚于君王”明言“欢”情;刘桢《瓜赋》乃奉曹植之命而作,其中“凭彤玉之几,酌缭碧之樽”写帝王宴乐之情。

在抒发悲愁之情的赋作中则“酒迹”罕至。董仲舒《士不遇赋》、刘彻《李夫人赋》、《秋风辞》,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扬雄《反离骚》等抒发悲愁之情赋作,都言未及酒。张衡《思玄赋》据作者自述为“宣寄情志”之作,《南都赋》有言:“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寡妇悲吟,鹃鸡哀鸣。坐者凄欷,荡魂伤精”;蔡邕《述行赋》充满“郁悒而愤思”之气,也都言未及酒。即以建安赋而言,繁钦《愁思赋》写“士感时而情悲”,其《弭愁赋》直以消愁为题,王粲《登楼赋》写有志难骋、久客异乡的愁绪,都未借酒浇愁。王粲《酒赋》惜为残篇,然揣其辞意,其旨似在历叙酒史,并与曹操之禁酒举措相应,无意关涉酒之哀乐之情。

纵观两汉愁情赋作,例外的只有两位女子有置酒言愁之作,班健仔(祖)的《自悼赋》说“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班昭(孙)的《东征赋》说“酌樽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这可能与女子的社会角色有关。在男性赋家的赋作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写法。

这种情况与两汉赋家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及生存状态密不可分。在两汉时代,“赋家被整合进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亦成为士大夫,制作赋篇有时直接服务于专制政治,是一种政治行为,有时则又逸出专制政治之外,成为一种业余行为。前一种情形的赋篇,歌功颂德,维护现世秩序,后一种则抒写情志,发泄忧愤,乃是赋家生存性焦虑的集中展现。”就赋与酒文化的关系而言,前一种赋往往只能畅叙欢乐之情,酒自然是欢乐的载体;后一种赋,如前已述,罕有借酒抒发愁情的现象。因此汉赋中的酒展现出的是汉代酒文化以乐为本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汉代文人主体意识的消解。

酒文化情感内涵的转机发生在汉末。王瑶先生《文人与酒》一文分析文人饮酒之风在汉末特别兴盛时指出,文人饮酒是“为了增加生命的密度,是为了享乐”,而“对死的达观正基于对死的元可奈何的恐惧,而这也正是(汉末魏晋文人)沉湎于酒的原因”。东汉后期,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文人的主体意识被唤醒,面对残酷现实,他们意识到人生之短促、生命之脆弱。酒在社会生活和文学中扮演的角色已与此前大相径庭。《后汉书·五行志一》注引《风俗通》说:“时(指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栓’(即丧家之乐,“颜氏家训”作‘傀儡’),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嘉会美酒之后是“丧乐挽歌”,这种荒唐的组合,跟武帝盛世时“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字,……千人唱,万人和”(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纵酒宴乐的壮观场面不啻天渊之别。美酒作为消愁去忧之物为更多的文人所接受: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之十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4

一次给朋友们沏茶,分茶时竟给朋友们的杯子斟得满了溢出来。一朋友嗔怪道:“还说你是茶乡人,连用茶规矩都不懂。告诉你: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呐!”我本一片真诚待客之心,只因不谙茶俗,招来责怪。在喝茶这件事中,我算是吃了一堑,但更是长了一智。

武夷山人向来“知茶达礼,通酒感恩”。待人接物少不了“茶酒为媒”的繁缛礼节,连喝茶饮酒也要循规蹈矩,若时时在乎这些,确实有些让人受不了。但面对越来越重视礼仪交际的今天,你又不得不尊重自古皆然的礼俗。自古以来茶酒两样东西,是待客常物,也是待客珍品。这两种液体形态的“礼节大使”,若摆弄不好的话,还真敢濡湿了你的完美形象。酒与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仕宦大夫,还是布衣荆钗,都要借助它们来践履礼仪。

酒与茶,是中华礼仪重要的载体,两种能融礼仪文化的液体,只因满盛与浅盛,就存在着敬人与欺人的误区。说来也怪:酒会令人醉,醉会令人神志错乱惹事生非,“酒满”害人之处更大,“敬人”之意又从何而来?而茶是最佳饮品,多喝只会搜肠刮肚,消除积食,能破解孤闷,更能提神醒智,按理说让人喝满杯茶才是好,“茶满”又何来“欺人”之意?这不成文的俗约,居然成了我们今天接待礼仪中要恪守的潜规则。

如此说来世间有些事真不可理喻。从敬酒敬茶的相悖定律中,就窥见了一斑。有句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是说主人敬客的热心过了头呢?还是将文雅的礼仪扯入野蛮中去了?武夷山是茶之故乡,历代高僧隐者以茶会友,每为山中乐事。慧苑寺有一对门联写道:“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说的是寺庙清净,远离世尘,酒色财气俱在拒绝中,僧人只能尚茶,敬客之礼也只能用茶。茶通谨慎,酒助妄为;茶能收住心,酒能放。酒属阳刚,力胜于茶;茶属阴柔,劲可克酒。醉酒者,方恨少了茶,便寻茶痛饮,那顾忌什么半杯半盏?贪酒,滋是非惹事;恋茶,清烦忧养心。如此说来,就是为茶友或知己斟满杯茶,怎敢说是“欺人”呢?

恩格斯当年批评英国上流社会效仿东方茶礼时就说过:俗约会把热情捆绑至死。时代在变化,我们若是过多地拘于礼俗,并不适应多元化的道德张扬。老舍《茶馆》中北京胡同里,也流行大碗茶待客,江南阿庆嫂茶馆里的铜壶,烧的也是大碗茶,武夷山村野百姓家中敬客之茶,也用大青花瓷碗满盛,你捧起大碗仰脖一喝个精光,主人才高兴。当然,若是茶艺表演所需,必用小如桃形之杯,方能展示高雅。但那是艺术,不是生活。我们今天在迎敬客人时,虽有许多饮料可供选择,但茶、酒这两样看家东西,决不会少。爱酒爱茶,只是嗜好不同,不能厚茶薄酒,或厚酒薄茶。我长在茶乡,人生从风雨中走过近五十年,也借助过酒的燃烧,也借助过茶的冷却。但从养生角度来说,我的看法是置换一下那句礼俗的意思为好:“酒满欺人,茶满敬人”。不知诸君认同否?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5

或许是因为见惯不怪的缘故吧,很少人能真正的切入到酒或者茶的本性,更不用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在这里,我不想对二者作字源学和历史的考察,而是从我们熟知的角度出发,来探寻二者包孕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以及其关系。

酒,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商店里,宴饮上,酒吧里等等。在商店里它是商品,在宴饮中它是喜庆、庆祝和沟通的一种方式或者手段。在酒吧里,它既是商品,又是享受欢乐、排解忧愁的饮品。不同的场合赋予了酒不同的品性。但酒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此还没完全真正的切近它。

那么,究竟何为酒的本性?如果从从酒出现的场合以及其用途我们只能把握它的某种品性的话,那么,我们得回到酒本身。酒,是先人们经过多重工序酿造得来的饮品。它的原材料是粮食,如:稻谷,玉米,高粱,小麦等。劳动人民春耕秋收,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播撒的不仅仅是丰收的种子,更是汗水和希望。所以,这些原材料不只是稻谷、玉米、高粱和小麦的名称,更是其背后人民的劳动付出,是劳动人民不辞辛苦的付出和饱含着一季丰收的喜悦。同时,劳动人民又以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方法,让这些粮食成为他们企盼已久的琼浆玉液,他们满怀敬意地把酒作为他们丰收的馈赠,作为庆祝丰收喜悦的表达。(这尤其表现在祭祀、庆典和宴饮当中。)很自然的,酒从其实用功能性提升为文化礼仪性的精神寄予。这里,酒凝聚了劳动人民勤劳和忍耐,痛苦和欢欣,绝望和希望。它成为一种集聚,是劳动人民、劳动产品、、实用功能、文化礼仪的聚集。如果酒的本性是如此的话,酒的发展演变也就顺理成章了。酒的文化礼仪性在后世得到了彰显。从酒桌礼仪到敬酒礼仪。酒所蕴含的是儒家文化中的礼仪规范,成为范导人们的行为规范。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6

一、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有这样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同时,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i]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ii]

二、现代中餐礼仪

(一)中国餐饮(宴会)类别

餐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餐宴会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宴会,遵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规范。

宴请活动就其目的性质而言,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礼仪性质的,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或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等举行的宴会,都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另一种是交谊性的,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再一种是工作性质的,主人或参加宴会的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

这三种情况又常交相为用兼而有之。宴会的目的形式性质不同,但宾主所遵循的基本礼仪是一致的。

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宴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

(二)中餐宴请礼仪

1.用餐地点的选择

吃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好的办法,因此餐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用餐空间,用餐地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餐宴的效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的疆域和历代的风流人物,都成了各类餐厅取之不尽的素材,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以特定的历史朝代为主题

带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在菜肴、装饰和服务等方面,都尽显历史风貌,如大唐酒楼、清宫御膳房等。

(2)以特定的地方菜色为主题

很多餐厅都是选择众多菜系中的一种,作为制定菜单、装饰布置和服务的基础,形成了以地方菜系为主题的餐厅。如黔湘阁、苏浙汇。

(3)以风景名胜为餐厅布置的主题

通过壁画、雕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等,突出餐厅的主题。对于既想享受美味佳肴,又想领略名胜风光的人,这是绝好的选择。如长城厅、敦煌宫、西湖轩、梅龙镇等。

(4)以花草植物为主题

以盆栽、木刻、壁画等为客人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如桃园、梅苑、芙蓉楼等。

(5)以历史文学为主题

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素材,进行改编或取其谐音,如川国演义等吃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好的办法。

商务宴请,选择用餐地点时主要考虑,是否能降低彼此的戒备心,创造无压力的就餐氛围。灯光要暗淡些,并演奏朦胧的音乐。客户的视线应当被一个屏风或一个巨大的绿色植物挡住,这样才能使客人聚精会神,容易获得有利的决定。

2.点菜礼仪

根据我们的饮食习惯,与其说是“请吃饭”,还不如说成“请吃菜”。所以对菜单的安排马虎不得.很多人请客吃饭,对各个菜系尚不熟悉,就经常会出现“乱点鸳鸯谱”的情况。目前,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菜系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有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它们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壮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不同的菜肴,也有不同的烹调方法,比如:焖就是将煎、炸、炒或水煮的原料,加入酱油、糖等调味汁,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长时间加热。制品形态完整,不碎不裂。烩就是将加工成片、丝、条、丁的多种原料一起用旺火制成半汤半菜的菜肴。此外,还有烘、煮、炸、烤、滚、爆、蒸、燉、煨等方法。了解基本的烹调技巧,也有助于点出主宾双满意的菜单。

一般情况下,一顿标准的中餐菜单结构包括:

·前菜(开胃菜)

·汤(羹汤)

·主菜(大菜)

·面类或米饭

·点心(甜点)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做东招待时,可请客人点菜,或请女士先点。

·在安排菜单时,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如宗教的饮食禁忌,“三高”患者出于健康原因的禁忌,喜欢吃辛辣食物等地域偏好。

·先决定主菜再搭配其他,主菜代表着品位,也代表了主人的“立场”,也就是“预算价位”,因此主菜点什么,作东者应有主见。

·当天的特色菜可以附加在菜谱上,也可以用立式菜单放在台面上,有时还在餐厅的门口用广告形式陈列。特色菜可能是原料过剩的品种,也可能是是时令菜或厨师的拿手菜。如果它是剩余菜或时令菜时,通常是比较便宜的,可以适当选择。

3.中国酒知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人饮酒的豪放胸襟,难以言喻的情感一览无余,中国也是古老的酿酒国家。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含糖的野果也会自然发酵成酒的。自古就有“猿猴造酒”的传说,说的是生活在山林中的猿猴造酒,将吃剩的果子集中堆放起来,由于附在果皮上的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成熟的果子自然发酵,便酿成了原始的酒,称之为“猿酒”。

酒是常用的饮品,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常见的可分为白酒、黄酒、啤酒、保健药酒几大类:

·白酒是餐宴场合的情感催化剂。中国传统的名酒包括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五粮液、四川剑南春、安徽古井贡酒、江苏洋河大曲、贵州董酒、泸州老窖特曲

·黄酒:绍兴加饭酒、龙岩沉缸酒等

·啤酒:有生啤酒、干啤酒、黑啤酒等若干种

·保健药酒:山西竹叶青等

斟啤酒时应先慢倒,接着猛冲,最后轻轻抬起瓶口,其泡沫自然高涌,汽泡保持了啤酒的新鲜美味,一旦泡沫消失,香气减少,则苦味必加重,有碍口感。

·中餐常以开杯酒作为宴请开始的标志,宴席开始时,主人举杯敬所有来宾,这个时侯,无论会不会喝酒,都要举杯浅酌,不宜推拒,它代表了主人的谢意与祝福。

·当主人起立敬酒时,所有来宾也应起立回敬,这是基本礼节。

·向长辈或上级敬酒时,宜双手捧杯,起立敬酒。

·许多酒国英雄,喝酒时仰起脖子,将整杯酒滴酒不剩的倒进喉咙里,虽然豪气万千,却很不雅观。

4.餐桌摆放礼仪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有时也会备有放置骨头的器皿或餐巾。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二)餐具使用礼仪

和西餐相比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平时经常出现问题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

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三)用餐礼仪

1.座次安排

目前我国以中餐圆桌款宴,必须注意下列原则:1.以右为尊,左为卑。如男女主人并座,则男左女右,以右为大。如席设两桌,男女主人分开主持,则以右桌为大。2.职位或地位高者为尊,高者座上席,依职位高低,即官阶高低定位,不能逾越。3.女士以夫为贵,其排名的秩序,与其丈夫相同。4.遵守社会伦理,长幼有序,师生有别,在非正式的宴会场合,尤应遵守。5.如男女主人的宴会,邀请了他的顶头上司,经理邀请了其董事长,则男女主人必须谦让其应坐的尊位,改坐次位。

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非正式的宴会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之分。安排座位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参加,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

二是要把主宾和夫人安排在最主要的位置。通常是以右为上,即主人的右手是最主要的位置。离门最远的、面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二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

三是在遵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者便于交谈;

四是主人方面的陪客应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以便与客人交谈,避免自己的人坐在一起。

餐桌坐次的暗示:在中国的饮食礼仪中,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三位,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桌上都算失礼,中国的文化是不让客人感到紧张。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辈也可被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

2.上菜程序

宴会之前,应按照宴请所要达到的目的,列出被邀请宾客的名单。确定主宾、副主宾以及陪同客人。宴清时间应以主宾最合适的时间来确定,以多数宾客能来参加宴会为准则。宴会场所的选定,要考虑生活习惯、民族差异及等方面的因素。宴会的菜谱要做到丰俭搭配、主次分明。应特别照顾主宾的饮食习惯。同时,酒水、香烟、水果要备齐。

正规的宴席上菜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手碟——冷碟——热炒——大菜(含头菜、二汤、荤素大菜、甜点与座汤)——饭点——茶果

【手碟】手碟其实是为早到的客人准备的,主要供宾主谈心和等人用。传统上有蜜饯、糕点,但现在流行以茶水、瓜子代替。

【冷碟】冷碟实际上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给人看的,或者是在一道道的热炒大菜之间为了不停筷子而准备的。在正规的宴席上,什锦拼盘是不能用的,必须用主碟和围碟。主碟食用意义并不大,主要要讲究拼盘的漂亮和雕刻的工艺。一主碟带8~12个围碟,围碟以食用为主,但一定要在总体上对主碟起衬托作用。

【首汤】首汤,这主要是广东人的规矩,一上来就是一道例汤。据说主要是为了开胃提神,刺激食欲,但按照科学的讲法,它稀释胃液,不利于消化。所以呀,不喝也罢:)

【热炒】热炒和大菜其实不是一回事情,多数以煎、炒、爆为主,汤汁也比较的少。要求色艳、味美、鲜香爽口,量不宜多,一般要比大菜的盘略小一些。作用就是在大菜间调味,说白了就是免得大菜吃多了觉不出好来。上菜的顺序应该是上完先上冷碟,次上大菜,而将热炒穿插在大菜中入席。从传统上讲,热炒应该是从味淡开始,然后味道越来越浓才是。

【大菜】大菜分头菜、二汤、荤素大菜、甜点与座汤是宴席的主角。胡儿讲的大菜其实应该叫做头菜

【头菜】头菜顾名思义是指排在所有大菜最前面,是一桌菜中最贵的一道。按传统,宴席是根据头菜来命名的,比如说鱼翅席,其实就是头菜是鱼翅,而不是到到菜都是鱼翅。

【热荤】正规宴席,热荤的用料应尽量和头菜有一定的差距,避免喧宾夺主,道道菜都是熊掌鱼翅反而是暴发户的样子。热荤的作法一般是烧、烤、焖、蒸、炸扒等,汤汁一般较多,盘子也比较大。有时候会上到整鸡、整鸭,其实这纯属以量取胜,很少有人吃掉的。上海地区过去的婚宴有最后上几盘整鸡整鸭的规矩,客人是不能动的,是留给主人带回家慢慢品位的。头菜以后一般应上炸烤类的大菜,以后的规矩就比较的随便,但切忌重复。鱼菜特别是整鱼应该放在后面。中式传统宴席中,点心和甜菜是穿插热荤中上的,主要是为了调剂口味。素菜也不一定在最后,一般1~2到在比较后的位置上。但现在的趋势是素菜最后上,然后上点心(省略饭点),然后上甜品,这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了。

【二汤】头菜上完后,二菜是炸烤类,然后就要上汤,多半是清汤,为的是清爽喉咙,以利再战(明明是三汤,为什么还叫二汤)。但如果头菜的汤水较多,这到汤绝对不能上了,否则就成水饱了。

【座汤】座汤是最后一道大菜,规格一般都高,有时会用整只的鸡鸭,比如清炖全鸡、鲫鱼汤等,味道要比较浓,给人回味。但现在更倾向于上清汤,甚至不放盐,去出油腻用。可能和现在人整体口味偏淡有关。

这说的主要是宫廷菜系的规矩,其他菜系略有不同。鲁菜规矩比较松,粤菜就比较严。淮扬菜一般热炒上完后才上大菜,但川菜就跟本不分热炒和大菜。

3.夹菜、敬酒、喝汤特别注意

(1)夹菜时,一是使用公筷;二是夹菜适量,不要取得过多,吃不了剩下不好。三是在自己跟前取菜,不要伸长胳膊去够远处的菜;四是不能用筷子随意翻动盘中的菜;五是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可很少地夹一点,放在盘中,不要吃掉,当这道菜再传到你面前时,你就可以借口盘中的菜还没有吃完,而不再夹这道菜,最后你应将盘中的菜全部吃净。进食时尽可能不咳嗽、打喷嚏、打呵欠、擤鼻涕,万一不能抑制,要用手帕、餐巾纸遮挡口鼻,转身,脸侧向一方,低头尽量压低声音。

(2)敬酒。在商务用餐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主办方非常热情,不停地夹菜,不停地劝酒。在正式的商务用餐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就是说,我们作为参与者,要客随主便,但是我们作为主办方的话,要特别注意其他人的习惯,有可能对方不胜酒力,或者说这个菜他并不是很喜欢吃,那么在让菜的时候,应该尽量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习惯。

(3)喝汤。在喝汤的时候,声音要尽量小,不要影响他人。

4.宾主礼仪

(1)主人的礼仪

应该说,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主人举办宴请,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主人都应提前对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并依照客人的习惯、特点安排好请客时间、地点等事宜。礼仪性宴请礼节更隆重讲究。

在宴会开始前,主人应该站立门前笑迎宾客,晚辈在前,长辈居后。对每一位来宾,要依次招呼,待客人大部分到齐之后,再回到宴会场所中来,分头跟客人招呼、应酬(家庭便宴比较随便,主人不一定在门口迎客,可在客人到达时趋前握手招呼)。主人对宾客必须热诚恳切,一视同仁,不可只注意应酬一两个忽略了别的客人。

入席前,烟、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务员代劳递送,主人应尽可能地亲自递烟倒茶。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说一些感谢光临的客气话。此后每一道菜上来,都要先举杯邀饮,然后请客人“起筷”。要照顾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时调换菜点或转动餐台。遇到有特殊口味的客人要及时调换菜点。席散后,主人要到门口,恭送客人离去。对那些在宴请中照顾不多的客人,应说几句抱歉和感谢之类的话。对走在后面的客人,可略为寒暄几句。

(2)做客的礼仪

作为应邀参加宴会的客人,如时赴约,举止得当,讲究礼节是对主人的尊重。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服饰。客人赴宴前应根据宴会的目的、规格、对象、风俗习惯或主人的要求考虑自己的着装,着装不得体会影响宾主的情绪,影响宴会的气氛。②点菜。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点菜了。如果你参加一个尚未安排好菜的宴会,就要注意点菜的礼节。点菜时,不要选择太贵的菜,同时也不宜点太便宜的菜,太便宜了,主人反而不高兴,认为你看不起他,如果最便宜的菜恰是你真心喜欢的菜,那就要想点办法,尽量说得委婉一些。③进餐。进餐时举止要文明礼貌,“不马食,不牛饮,不虎咽,不鲸吞,嚼食物,不出声,嘴唇边,不留痕,骨与秽,莫乱扔。”面对一桌子美味佳肴,不要急于动筷子,须等主人动筷说“请”之后你才能动筷。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客人才能用餐。如果酒量还能够承受,对主人敬的第一杯酒应喝干。同席的客人可以相互劝酒,但不可以任何方式强迫对方喝酒,否则是失礼。自己不愿或不能喝酒时,可以谢绝。

参加宴会最好不中途离去。万不得已时应向同桌的人说声对不起,同时还要郑重地向主人道歉,说明原委。吃完之后,应该等大家都放下筷子,主人示意可以散席,才能离座。宴会完毕,你可以依次走到主人面前,握手并说声“谢谢”,向主人告辞,但不要拉着主人的手不停地说话,以免妨碍主人送其他客人。

5.餐桌上如何说话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6.餐桌礼仪细节

餐桌礼仪是出席宴会在餐桌上应该注意的礼貌礼节,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具体来说,餐桌上这些礼仪知识需掌握::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宜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打嗝。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汁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6、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7、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8、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候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19、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0、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账,推拉争付,甚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账。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