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范例6篇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范文1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能源发展的新动向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分析、认识事物内部的一般规律,从而拿出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这些新问题。矛盾论指出,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许多矛盾存在,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但是,在一定情形下,矛盾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主要矛盾会变为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会转变为主要矛盾。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能源短缺是我国能源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但是,近年来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了主要矛盾,传统能源供给能力总体过剩,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能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国内三大转变”:能源发展的硬约束从经济增长向生态环保转变、能源需求增长从工业为主向民用为主转变、终端用能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电力)转变;“国际三大转变”:世界能源供求关系从偏紧向偏松转变、全球能源增长点从页岩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国际能源分布流向从西向东转变。目前,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能源结构也将随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将从支撑经济增长向生态环境友好转变。主要矛盾不再是能源总量的增长,而是能源的质量和可持续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能源发展综合考虑、统筹布局。

二、猿窒低乘嘉,深刻认识能源规划的重大意义

(一)能源发展为什么需要规划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几乎每个国家都要研究制定能源产业的战略或规划,这主要与能源产业的特点有关。一是能源供应和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必须加强管理,而计划(规划)是管理的核心要义。二是能源产业的系统性特征明显,能源产业的各个品种、各个环节之间密切关联,客观上要求必须统筹管理,提高能源运行系统效率;三是能源产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如果没有规划合理引导,可能造成大量产能过剩和投资浪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相信市场不等于迷信市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外,更要发挥好政府在制定、实施国家规划中的特殊作用,强化规划在能源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对各级各类能源开发利用活动做好在时间上的统筹、空间上的统筹、以及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统筹,以此指导全局工作,克服市场失灵。

(二)新时期新形势下能源规划的作用更加突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国际社会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重视,能源发展总体上呈现清洁化、多元化、智能化的趋势。从国内来看,传统能源供给能力总体过剩,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凸显;在经济新常态下,对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业态、新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能源产业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优化,从“做大做多”转变为“做细做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之于当下的能源行业,意义更为重大。

三、坚持创新思维,厘清能源规划的基本思路

新形势、新常态下的能源规划,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源规划的定位问题。其内容边界如何确定,目标任务如何设置,政策措施如何制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特别是规划目标的设置。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所以在确定具体指标时,既要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又要留有一定余地。二是能源规划的衔接问题。能源产业覆盖面广,各个品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要打破各专项规划编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使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一致,实现对立中的统一。三是能源规划的执行问题。在平衡好地方和企业利益、取得广泛共识的前提下,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管与惩戒体系,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规划得到有效执行。鉴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十三五”能源规划编制的三点思路。

(一)强化引领性和统领性

能源规划应根据国家战略,立足解决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目标,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保障措施,适应大能源、系统性、分布式、智慧化的趋势和要求,引领能源发展。

国家能源总体规划必须统领各个专项规划,统领各级地方规划。各专项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地方规划必须服从国家规划。

(二)强化科学性和权威性

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互为依托、密不可分。规划若没有科学性,就不能令人信服,无法建立权威性;若没有权威性,各方不遵照执行,科学性就没有实际意义。

应坚持过程开放、方式民主、方法科学的原则,着力提高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公众、专家和研究单位的力量,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最大程度形成共识,科学决策。应坚持引导性目标体现柔性、约束性目标保持刚性,并根据外部条件变化适时评估和修订,着力提高能源规划的权威性。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一言堂”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危害。只有在一种民主气息浓厚的气氛中,才有勇气讲出真话和实话,才可能实事求是。总而言之,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决策,才能增强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强化操作性和有效性

能源规划提出的目标和确定的任务,操作上要简便易行,同时还要确保各类主体遵循能源规划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如果把能源总体规划比做“总插线板”,要能上接天、下接地。上能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下能与各级各类规划无缝衔接,形成完善的能源规划体系,各级各类规划、各级各类项目,都能在“插线板”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接口。这样将为能源管理重点工作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四、坚持战略思维,提出“十三五”能源发展重大任务

(一)着力优化能源系统

优化能源开局,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实施需求响应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终端集成供能工程,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

(二)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把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束性指标,建立控制指标分解落实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提高设备技术装备水平,严格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标准。

开展煤炭消费减量行动。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实施减煤量替代,其他重点区域实施等煤量替代。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行动计划,鼓励“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降低管输气价,实施气电价格联动。放开天然气进口权,促进进口多元化。推进天然气储运设施公平开放,鼓励大用户直供。合理布局天然气销售网络和服务设施。

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采暖等新型用能方式,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利用低谷富余力实施储能供暖,鼓励居民“以电代煤”、“以电代柴”。提高铁路电气化率,超前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大力发展港口岸电系统,促进交通运输“以电代油”。

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抓紧制定国六车用汽柴油标准,加快推进普通柴油、船用燃料油质量升级,推广使用生物质燃料、煤制燃料等清洁油品。

创新生产生活用能模式。实施工业节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清洁节能行动计划。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推行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对标达标考核制度。积极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区、市)、绿色能源示范市(县),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着力化解和防范产能过剩。严格控制审批新建、新增产能技术改造和生产能力核增。结合产能过剩化解效果和市场情况,按减量置换原则精准安排新建项目,引导落后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煤矿产能有序退出。实行煤炭产能登记公告制度,严格治理违法违规煤矿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现役燃煤机组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

推进非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补齐水电短板,优先建设龙头水库电站,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水电站,科学安排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创新水电开发方式。加快推进水电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沿海已规划核电项目建设,稳步开展核电新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内陆核电论证和厂址规划保护。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优化太阳能发电发展布局和开发模式。加快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

夯实油气资源供应基础。继续加强国内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大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积极扩大规模化开发利用,保障油气战略资源供应安全。

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外送电通道建设。优化建设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推进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打造现代配电网。统筹各类气源,形成“四横三纵”主干管道系统和七大储气基地,统筹长江经济带管道布局和区域管道建设。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制度,鼓励发展商业储备。加快布局天然气储气库,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能源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制造与重大示范工程建设,超前部署重点领域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实现我国从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能源科技装备强国转变。

(五)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能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六)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实施能源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提高“走出去”质量,不断增强我国在能源贸易和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范文2

在意识到后一种管理模式在发展之中显露出来的弊端之后,我国正在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确保管理模式的先进性。而改革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以上的两大不确定性展开的,这种对症下药的方式目的性、针对性强,效果也十分明显。对于水利工程权属、责任不明确,运行、维护缺乏协调这一问题,需不断借鉴吸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而摸索出了一条分工、责任明确的道路。从初期靠乡镇基层政府包括以劳动积累工、以工折资等政策实施,到引发税费改革后推行的“一事一议”、村民自治,再到随着村组织权力真空、农民原子化后推行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如“谁投资谁受益”、“末级渠系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病险库加固”“终端水价改革”等。这些都是立足于实际,不断进行探索的成果。而当前“三位一体”式的变革思路的推出对于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建设,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变革和终端水价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农业用水水价难统一、灌溉缺乏管理等现象,应该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规范我国的灌溉制度。在这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将政府的权力下放到了基层,比如农民用水户协会,这一举措的实施,大大的体现了民主性,激发了农民自我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发挥自主能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协会直接参与灌溉管理,有助于建立透明的水费收缴渠道,减轻农民负担。在水价指定这一方面,其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促进农业灌溉方式的转变,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2灌溉改革原则主要包括4个方面:

2.1高层政府主导原则高层政府作为关键的决策者,在灌溉管理中发挥的仍然是主心骨、核心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保证制度方向的正确性,而且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可以有理论作为依据。总而言之,高层政府是管理体制实施的领头羊,做好高层政府的主导工作,把握灌溉管理方向,有利于农田灌溉管理工作的开展。

2.2基层政府主动参与原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上一级政府对当地的灌溉设备投入的经费也越来越多,农民用水会协会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上一级政府的资金投入状况,因此,在这一刺激下,当地政府为了争取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应该更加重视协会的发展,主动参与到农业灌溉管理的中去,这样才能够在源头上控制灌溉漏洞现象。

2.3以村委会作为协会的权力核心原则村委会作为基层组织,强有力地发挥管理这一功能,而又由于村、镇这一级设置的机构有限,权力大都集中到村委会的手中,因此农民用水会协会的权力核心往往被村委会所主导,这样才能有效的将水资源利用于民。

2.4农民作为终端用水户原则农民作为终端用水户,他们更关心的是水费,水费收缴应该减少中间环节,方便实行“一价到户”的终端水价制度,这就意味着,农民是终端用水户,并为其水费买单。另外,农民也是水利工程设施维护其中的一个主体,并承担者一定的责任。

3改革基本策略

农田灌溉管理机制的各项改革措施存在形式十分复杂,跨越多个领域与部门。出于令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和相应的运转系统以更为科学、有效、持久发展考虑,相关管理机构应该提高自身综合意识,整体兼顾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进程、农耕产业构成、水利灌溉体系的运转流程、当地农民个人综合素质等多项因素,进行统一的规划、兼顾全局、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最终决定应用的管理机制与相应运行办法充分符合当地农田灌溉管理需求。将水利工程参与进市场竞争环境的每一环节都推向科学管理轨道,从真正意义上推动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的长久发展。

3.1改革指导思想改革指导思想主要包括:①改革思想应以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当代市场经济体质为基本方向,根据国家水利部门党组织决定的相应改革要求,充分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现农田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改革。②考虑到社会主义当代市场经济变化规律与当地固有的自然条件,确立因地制宜的相关改革方针与相应办法。③调整原有的水资源供求关系,将固有的供水化资源分配,改为需水化资源分配。④从根本上确定水资源管理单位的相关性质,将其由事业型过度到企业型单位,并对该单位管理、经营与发展关系进行一系列调整与规范。⑤组织相关研究,总结出对当地灌溉区域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方案与相应实行策略,提升其管理水平。⑥提高改革意识,加强宣传力度,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水利市场。⑦确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应用费用管理体系。⑧扩大投资空间,改革投资机制,丰富市场多元化投资模式。

3.2改革措施具体措施有4个方面:

3.2.1加强角色转化效率,改进政府职能在受到计划经济制度固有影响的基础上,我国现阶段灌溉区域管理机制还存在着分工不清、政企不分的矛盾。在进行水资源管理体系的深入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明确自身责任,将改革重点放在实践调研、制定相应政策并实施宏观调控,正确解读并实行国家相应政策方针,在原有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状况进行因地制宜的灵活管理。在宏观调控的同时,不可直接干预其所属单位的具体工作流程,为其留有管理自由空间,促进其发挥自身能动性,做好自身本职工作。

3.2.2明确各类产权、用水权理论,加强灌溉体制改革水利灌溉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生产的基础产业,肩负着整个社会生产的原始动力。以最快速度构建出水权市场业已成为发展水利资源的首要工作,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水利改革的持续深入,从客观方面为水利市场的构建于发展奠定了极其有利的发展基础。然而,想要实现水资源市场的建成并优化、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领域配套项目的建设,将市场经济当中的供求关系、定价标准、竞争规律按需运用到农田灌溉管理体系当中,从而综合提高我国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我国农田灌溉体制高速持续发展。

3.2.3实施水价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水价系统水价的改革和相关单位体制的改革息息相关,因而,水价与相关体制的改革应该同步进行。从某些方面而言,水利工程具有一定公益性,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存在性质并不够明确,单看其价格就不足以反映客观事实。因而,唯有明确其管理单位性质,同时明确其单位各项客观属性,才能最终制定出客观合理的水价,进而从宏观政策方面减轻农民灌溉负担。研究出台水价改革相应政策的前提,即是要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谁家管理系统。首先要制定客观、统一、科学、合理的相关规则,从而加强最终出台政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多种水费征收模式,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例如,承包经营、民间相关协会代收、组织买断经营(个体单位进行总额承包,自负盈亏)等。

4结语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范文3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082-01

1 进一步明确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同时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在提高职工节能意识、规范能源管理、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等方面,用系统的思想来指导和开展工作,而且,高度重视能源的源头控制,超前谋划。

2 烟草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节能管理模式,早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关注和重视,国家标准已颁布实施。因此,我省烟草系统要加快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标准,有利于推动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

2.1企业内、外部环境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需求目前,我国烟草企业能耗问题严重,国家、行业、公司对能耗的要求也越来越上升到工作日程中,全面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是烟草工业企业节能工作走向科学、系统、全面、持续的重要途径。目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还面临着相当大的难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烟草行业能源体系粗放管理模式导致实际生产中企业各生产单位为完成生产计划而忽视产品单耗这一现象现象的长期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烟草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能源管理制度,但只在职能和机构上规定“谁”、“做什么”,而对于“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没有进一步完善。新的形势下,企业内外部环境越来越依赖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谁抓住了这一环节,谁就会受到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把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开展企业能源消费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对于促节能、降成本、增效益意义重大。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协作,确保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顺利推进。要以“烟草行业十三五节能减排纲要”的要求作为指导,按照“统一策划、明确主体、分步实施”为原则,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各单位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为此,各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健全机构,保障运行。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自上而下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同时要强化培训,营造氛围。要广泛宣传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强化员工对节能减排工作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

2.3努力提升能源体系管理水平能源管理是卷烟工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开展能源管理工作,是企业争先创优、打造标杆企业及争创优秀卷烟工厂的必要保障。应围绕企业的工作方针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能源管理,需要更加注重提高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水平及体系架构的完整性、能源管理方法的系统性及科学性、能源信息系统建设的全面覆盖率及数据分析的即时性及准确性、设备经济运行的合理性、节能降耗关键节点的准确把握及严格监控、能源计量考核监督,以充分发挥好管理、技术、人才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3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企业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调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工作,强化督促检查,落实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为促进全省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通过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持续改进的节能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企业节能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全省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坚持企业主体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起切合企业实际的能源管理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原则,通过政策激励、创造氛围、搭建平台等措施,营造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外环境;坚持持续创新原则,在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采用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办法,扎实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要细化阶段性任务,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使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有较大改善,节能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能源消耗水平有较大降低。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范文4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3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国土资发〔**〕1号)下发以来,国土资源管理的依法行政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不断增强;窗口办文、内部会审、政务公开等依法行政制度已初步建立;依法行政试点工作也取得了实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新时期的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的水平,现对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通知如下:

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土资源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职责,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历史责任。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把依法行政作为国土资源法制工作的核心,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体现合法、合理、公正、效率、便民、责任原则的依法行政程序和制度。

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

有法可依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制。要切实加强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制定国土资源立法纲要和立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国土资源立法步伐必须加快。当前,要以维护国土资源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法律制度以及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的法律法规的修改作为国土资源立法工作的重点。

要转变国土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推进立法方式改革。在立法中要防止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保护的倾向,正确处理公民、法人行使权利和国家机关依法管理的关系,重点要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土资源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实行公开立法和开门立法,不断推进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

要加强国土资源立法的前期研究和试点工作。对法律、法规、规章草案涉及的主要制度和重大措施,要下大力气进行深入研究。对一些新的制度和措施,要先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立法。通过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水平,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改革,促进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的水平

不断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把推进依法行政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程序和做法落实到制度上,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依法决策制度、现代行政程序制度、法定行政许可事项内部会审制度、行政责任考核追究制度、权力行使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对于已经建立的各项制度,要坚决按制度办事;对于尚未建立的制度,要抓紧研究制定;对于那些在实践中尚不适用或者流于形式的制度,要认真研究,找出原因,加以修改完善。通过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建设体系,做到决策民主化、政务公开化、办事高效化。

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要统筹安排,抓住重点。20**年要重点抓好政务公开制度的完善,建立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政务信息的公开可查询制度,使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密切相关的事项真正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完善行政程序制度,做到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和办事结果“四个透明”,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群众,通过程序的完善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规范窗口办文制度,要真正做到文件办理与受理分开,一个窗口对外,在科学设定工作流程的前提下对各类业务的办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认真实施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制度,要抓紧健全和完善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和相关规则、程序,加强监管,保障交易安全,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依法行政制度要规范化、法定化。各地要认真总结推进依法行政的各种好经验,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依法行政制度法制化,形成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为了推动各地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我部在总结地方依法行政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将编制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依法行政制度建设的推荐文本。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我部的推荐文本,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依法行政制度。

四、以规范行政行为、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切实加强国土资源行政复议工作

行政复议是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和检验。要在不断总结和探索行政复议工作实践经验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提高行政复议水平。要通过对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分析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规范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要落实对具体行政行为承办人员的责任,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经办机构和人员要作为被申请人参加行政复议,提出行政复议答复和有关材料。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中具体行政行为被变更、撤销的,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要指定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总结,阐述对不当行政行为的认识;具体行政行为被确认违法并引起行政赔偿的,行政机关在支付赔偿金后,可依法向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进行追偿。

要将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维持率和行政诉讼胜诉率作为考核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标。对于行政复议维持率和行政诉讼胜诉率较低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提出整改措施,并不得列入依法行政示范基地或者依法行政先进单位推荐名单。长期得不到改变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要通过行政复议,促进依法行政责任制的建立。

五、适应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的需要,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队伍。要全面提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素质和水平。要结合今年上半年开展的进一步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工作,自查自纠,增强法制观念,落实制度建设。要将依法行政基本知识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基本知识的学习考核与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结合起来,不定期地组织学习和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作为各单位推进依法行政、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四五”普法检查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部将对全系统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基本知识的学习考核作出总体安排。近期学习考核的重点是依法行政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识、国土资源基本知识以及与国土资源相关的知识等。

今后,依法行政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考核要形成制度。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出台后,部都将及时组织全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学习考核。要通过学习考核等多种形式,使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广大工作人员对国家重要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真正学懂弄通,正确适用,准确执行,严格依法办事,以适应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的需要。

六、做好依法行政检查验收和依法行政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促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向纵深发展

开展依法行政检查和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基地,是促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部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依法行政检查验收工作,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基地。检查的重点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基本制度的情况以及依法行政基础工作的情况。检查工作采用“自查、互查、抽查”的方式进行。

自查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自查的基础上,择优评选出3个县(市)、1-2个较大的市(含计划单列市)或者市(地)作为依法行政示范基地候选单位,7名依法行政先进个人和3名法制工作先进个人候选人,并将典型材料于20**年5月底前以正式文件报部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互查按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六大区,在大区内进行,由牵头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组织。在互查的基础上,每大区推选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依法行政示范基地候选单位。被推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于20**年6月底前将典型材料以正式文件上报部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抽查由国土资源部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进行。部在自查、互查以及组织抽查的基础上,将确定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0个较大的市、40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依法行政示范基地候选单位,向社会公示,没有异议的,正式命名为“国土资源部依法行政示范基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把依法行政检查验收和依法行政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起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肃认真地进行检查验收工作,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通过依法行政检查和依法行政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促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的发展。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意义

目前来讲,由于能源密集型行业,全国的钢铁企业能源使用量能达到我国总使用量的15%。2011年我国能源总使用量为255421亿 t标准煤,而仅钢铁企业能源消耗量就达到了41934万t 标准煤,约占总消耗量的16%。并且众所周知,钢铁企业的能源使用效果,直接决定了它在生产过程中废气、固体废弃物及废水的产生量。2011年,钢铁企业SO2排放量达到 2639万t,约占工业总排量的7%,钢铁企业烟尘排放量为达到 69万t, 约占工业总排量的9%,钢铁企业废水排放量为达到19亿t,约占工业总排量的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钢铁企业密集型地区,钢铁企业已严重威胁到了当地的环境,成为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我们认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它是达到我国“十一五”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 10%”的重要保障。从而本文认为钢铁企业应增强节能减排的认识,并针对节能减排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1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1)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更好体现了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是中央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站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做出了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决策,促进科学发展稳步向前,是所有钢铁企业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长期坚持且务必抓好的政治任务。在实现自身企业利益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同时,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节能减排真正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来,推动节能减排取得大成效,在节能减排中争当表率。

(2)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钢铁企业迎来了发展良机。但最近随着钢铁产能过剩,需求减缓,原料成本过高等因素,钢铁企业利润逐渐下滑,2011年,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51%。在利润下滑的影响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能源消耗影响显现,钢铁企业面临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恶化,节能减排已经迫在眉睫,提上钢铁企业发展日程。

(3)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自身发展和价值观的体现。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像以往以资本技术和设备先进为主导,而是逐渐向企业社会形象、公信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等实力慢慢接近,而节能减排、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社会价值等问题将会影响未来钢铁企业。

2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和自觉性。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只有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企业全体职工自觉地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培育全体职工正确的节能观念和环保理念,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是钢铁企业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 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等各种场合和宣传工具, 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的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

(2)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节能减排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的战略需要。 钢铁企业要把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经济增长、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结合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措施,把节能减排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切实发挥战略和规划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控制作用,从源头把好节能减排关。

(3)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 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是破解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是推进节能减排的要求,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因此,钢铁企业应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充分认识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抓紧制定和实施企业淘汰改造落后生产能力计划,按规定及时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优质、高效、节能、安全、少无排放为重点,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确保完成淘汰落后的目标任务。 同时加快调整产品、工艺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生产技术优化升级,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

(4)采用先进技术 ,不断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 。 科技创新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重要手段。 钢铁行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行业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 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话语权。 钢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改造方面安排专项资金, 按年度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和银行、投融资机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烧结余热发电、炼焦煤调湿、蓄热式燃烧、干式高炉炉顶压差发电、干熄焦等一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竞争力。 并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平台,加强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成立节能减排攻关小组,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效果。

(5)与现代化管理相结合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是钢铁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钢铁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管理节能。 当前,一部分企业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或措施不足,已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因此,钢铁企业应当将节能减排工作与现代化管理紧密结合,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 以及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目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钢铁企业应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对标管理系统,选取国内外先进标杆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通过与先进企业指标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阶段性、有依据、可量化、可实现的目标,将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基层单位和个人,建立起责任明确、分工协调、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做到权责明确、奖惩分明。 加强节能管理,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人员素质,更好地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 结语

当前钢铁行业的生产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粗钢产量已经呈现了供大于求状态,同时钢铁行业的利润已经降低至冰点甚至亏损状态,这样节能减排的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钢铁行业能源二次利用率得到提高,污染物排放量降低,使钢铁行业努力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环保型行业。

参考文献: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范文6

一、澄清谬误,统一思想,回归理性

第一,在涉及该课题的创新研究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并引起高度的重视,使之践行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体制中,才可能高屋建瓴,统揽全局,避免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重复建设,乃至决策的失误等。尽可能做到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的互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交融、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和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要顺应这五大发展趋势,我们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才可能得到积极推进,与之想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才可能得以正确的运行,使之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二,要充分认清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在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中对症下药:第一层面主要是全球生态问题,这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危急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空间利用等问题。第二层面主要是全球性经济与社会问题,包括国家间贫富悬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拉大的问题,国际贸易争端与国际金融风险问题,难民、、跨国犯罪、疾病传播等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问题等。第三层面主要是具有广泛而严重意义的累及全人类的政治问题,包括军备竞赛、核扩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冲突、领土争端。此外,文化与人的发展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其中若干领域,例如种族、性别、人权、信仰、教育、传媒等可能在某一时期上升为严重问题。避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所形成的误区,产生好大喜功的危害事实,以至产生失职渎职行为和权力的寻租。

第三,正确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能。这些功能都是相互相成的,构成了一个辨证的统一体。下面就社会管理功能作一简单阐述:管理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国家的兴衰,甚至还同全人类的生存条件和整个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管理和(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经济字和人类社会进步高速前进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有人甚至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两相比较,管理显得更为重要。社会管理是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从企业管理到国家管理,从工业管理到科技、教育、卫生等的管理,从经济管理到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管理等,总之,社会的一切事务,无论大小,都在管理的范围之内。当然这些大小事务也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有序。我们还应当看到,这里所说的社会管理,其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部,它有时还要越出国家、民族的疆域。进行社会管理,需要依靠自然科学技术,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

二、在积极推进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努力做到回归理性,端正思想,统一认识

(1)建立合理的高效的廉洁的人才用人机制,否则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坚决打击清理用人上的不当之风,不拘一格降人才,真正的把那些德才兼备的群众信服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上来,让他们大显身手。

(2)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统一体;努力做到注重效益并兼顾公平;坚决杜绝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上项目;科学合理的制定我市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避免国家资源、才力和人力的浪费,合理的配置好资源,防止在此进程中出现的“”思想,害己、害人、害国家,以至成为千古罪人。

(3)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充分了解国情省情和县情,有的放矢,注重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只有这样才是国家之兴,人民之福,适度发展虚拟经济,避免泡沫经济上演。

(4)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强省强市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使之成为统一的、开放的、公平的、竞争的、有序的市场,严禁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作怪抬头。

(6)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特别是稳定问题,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妥善处理好。

(7)作为领导者、决策者、管理者必须树立公仆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此高尚境界流芳于世。

(8)工业经济运行和城市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一定要坚持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相统一。

三、破解新一轮城镇化“四大难”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但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诸如怎样摆脱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如何有效维护征地农民利益,城镇化人口以何种方式获得同等社会权益等。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需要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一系列难题。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是遵义市的经济基础,更是遵义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加快推进遵义市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富民强市的根本。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必将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这些都需要在加强工业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我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

1.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工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更加注重民生、民本、民心,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在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极大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按照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任务:①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②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本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以期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②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③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地等的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2.应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发展工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发挥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为工业的发展创造高效服务机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主动承接和解决企业非经营性问题,企业集中精力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负责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

我市要加快工业的发展,必须抓好项目,以项目为主要载体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的同时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一是要为项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解决好就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问题,为项目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对项目的建设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进一步健全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特别做好舆论宣传、社会公示或者听证,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使项目决策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群众的意愿,保证项目的顺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