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园艺的概念范例6篇

阳台园艺的概念

阳台园艺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垂直绿化 ;城市绿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们希望通过对垂直绿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能够让人们对垂直绿化这一特殊的绿化形式产生深刻的印象,为我们以后在实际绿化工作中广泛的应用垂直绿化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为提高整个城市的植物量,为改善我们的城市周围的环境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垂直绿化的概念

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各种各样的空气污染和绿化植被的严重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像最近经常出现的雾霾现象,更是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城市绿化的功能很多,不但可以解决我们已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还能够绿化环境,改善我们的城市气候,而且城市内的绿地也是城市居民最喜爱的休闲和户外活动的地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惬意和舒适.

垂直绿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垂直绿化和我们通常说的立体绿化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也有人将两者的概念通用.这种得绿化方式主要是指不占用地面或者是占用很少一部分的地面的条件下,将建筑物的垂直或平行于地面的立面或顶面展开绿化.很多的专家也曾经对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比如,地面上的任何的一棵树木所占的空间都可以说是立体的,因此立体绿化应该可以涵盖所有的绿化方式.所以就不应该出现广义的垂直绿化的概念了.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缺陷的,我们所说的立体绿化和几何学上所界定的立体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所谓的立体绿化应该和我们的园林绿化的实际相结合.因此主张不用这个概念。一片草坪或者是一颗树木,它们如果自己生长的着力点在地面上,那么这些植物就应该是属于平面绿化的范围里的.如果植物是生长在某一个建筑物的顶部,那么这个生长的着力点就是平行于地面的一个平面了,这种的植物就可以称为立体绿化的范畴,主要是看这个植物的着力点是不是在地面上,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爬墙虎等,他们都是攀爬在墙面上,生长的着力点在垂直于地面的墙面上,这个也是属于立体绿化的范畴.

狭义的垂直绿化指通过攀缘植物对某个建筑物的立面或者是顶面进行绿化和美化的方式,在文献中主要是指垂直绿化和屋顶阳台绿化这两种.这个概念被很多的专家们或者是一些权威的书籍中得到认可.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概念和攀缘绿化的定义很相似,甚至可以通用了.垂直绿化狭义的含义就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或文献所应用或认可的,即利用攀缘植物进行构筑物的立面或顶面绿化、美化。它又可以和“攀缘绿化”的概念通用,

三、垂直绿化的类型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垂直绿化对我们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也开始将垂直绿化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的园林工作当中,垂直绿化的概念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看一下垂直绿化的类型.

1.攀援绿化的主要植物.

这里需要的是一些可以自己攀爬的植物,就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爬山虎等,这些植物不需要任何的牵引物质和支架,可以自己独自向上爬,这类的植物属于藤本植物,他们都有吸盘或者是气根,种植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植物生长的速度很快,能够很快就出现绿化成效,这些植物的高度能够达到20米左右.还可以利用葡萄和紫藤的缠绕特点,让其攀爬在墙面或者棚架和花架上面,给庭院或者是花园增加一些别样的风景.当然也可以将丝瓜和牵牛花等也应用到攀缘绿化的方式里面,这样的方式不仅简洁而且还有很高的成效.

2.阳台绿化

阳台绿化和地面绿化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阳台的位置比较特殊,而且形式上并不统一,不一样的形式也就造成了在日照和通风方面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阳台绿化普遍的缺点就是,植物种植的营养面积比较小,空气的流通性比较差,墙面有很强的辐射,水分的蒸发比地面要快等等.给我们的阳台绿化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阳台绿化主要是采用的种植箱以及盆景架的方式.阳台绿化有着各种各样的绿化方式,比如可以绿色的藤本植物牵引到阳台或者是窗台的上面,形成一个绿幕,在阳台绿化的时候,我们大多数都会选择叶片茂盛,花朵艳丽的植物,这样的绿化才能让花卉和我们的室内装饰形成对比,相互的配合,相互的影响.阳台绿化大多会选择种植藤本、花卉以及摆设盆景,这样的绿化方式不仅使高层建筑的立面能够有一抹绿色来点缀,而且绿化出现的绿色垂帘和花瓶一样可以很好的装饰我们的门窗,能够让优美和谐的大自然很好的融合到我们的室内,给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的增加了一丝温馨和生机。

3.屋顶花园

如今的城市建筑密度很大,不但要努力的扩大我们周围的绿地面积,还要利用好广阔的楼顶面积,在楼顶上尽力布置一个自己的空中花园,我们可以将精美的亭廊和花架以及假山,喷泉等等一些园林构筑物,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一些雕塑品.让空中花园集植物园林和精美的艺术于一体.屋顶花园的形式并不拘泥于一种样式.比如我们可以参照地面上的游园和庭院的格局,来修建一座假山,挖出一个水池,设计一个符合屋顶花园特色的喷泉等等,当然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新型的技术来将花园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们在平时经常见到的就是一些盆景观赏园,这种的只是将花草以及盆景和盆栽等进行错综摆设.很多的也是结合自己屋顶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种植坛以及藤架,来种植一些攀缘植物.在园林里面开辟出一条条的园中小路,安放一张别致的桌子和几张精美的凳子,让人们在屋顶花园观赏之余可以休息以及谈话等.

四、四大因素限制垂直绿化工作开展

1.垂绿植物的自身特性制约了垂直绿化的发展

攀援植物一般都以生长速度快,具有很强的攀爬能力等,就拿我们经常看到的爬山虎来说吧,这种植物一般都可以长到通常能长到15米的高度,也就是大概在5-7层楼这么高吧,如此的高度真的是可以形成不错的高层绿化的景观效果。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攀缘植物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我们就很难对其进行修剪了,给我们的园林护工增加了工作难度.还有就是现在的高层建筑在逐渐增加,攀缘植物的高度也就仅仅是整个建筑物一半左右的高度,这样让人看起来很不美观,所以现在的很多的高层建筑也就不再采用这种的绿化方式了.

2.人的主观原因使得垂直绿化没有办法在小区“安营扎寨”

垂直绿化植物有很长的茎须,他们经常会进入到我们居民的房屋内,不但影响到了底层住户的采光而且还会经常将壁虎和蚊子等的小动物引入室内,给我们的低层住户带来很大的不便.植物都是需要浇水的,但是由于攀缘植物是是依楼、依墙生长,在给它们浇水的时候,就会使得一楼的住户内出现潮湿的现象.所以有很多的一楼住户都将攀越植物给清除掉了.

3.垂绿植物的科研工作进展缓慢限制了垂直绿化的发展

我国的大多数的园林绿化单位,对于园林绿化方面没有开阔的思路.只要是一提到垂直绿化,就会想到攀缘植物,我们的研究课题也比较狭窄,仅仅是局限在适合当地环境种植的植物上 ,根本就没有将创新我国垂直绿化的技术和方法重视起来,使得我国的垂直绿化工作一直都没有很大的进展.

4城市中提倡的“三新”建筑理念阻碍了垂直绿化工作的开展

(一)现在的建筑物大多都是采用的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的楼房里面都讲究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色彩,所以就不得不用新型涂料对楼房进行立体粉刷,建筑物的设计师也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种植攀缘植物不但会破坏楼房的整体风格而且还会对楼房的色彩产生影响。所以也就不在小区中种植攀缘植物.

(二)新型建筑材料中一般都会使用玻璃幕墙,这也是在现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建筑的原料,它不能说好或者不好,但是有一点,它很光滑,根本就不适合攀缘植物的攀爬,在这种得情况下,即便是我们种植了攀缘植物,也是没办法起到绿化的作用的.

(三)随着临街楼房的房型设计的改变,现在很多的临街楼房商住两用新房这种房型的一楼往往是商户,在商户的门前都是花砖铺地面或者是水泥地面,根本就看不到泥土,无法种植攀缘植物.

五、垂直绿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且能够将一部分太阳光反射,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将空气中的一部分热能吸收,从而使得温度降低。由此可以看出垂直绿化可以很好的调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垂直绿化的生态效益还表现在能够让道路边坡绿化的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

六、结束语

将垂直绿化做好,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城市的绿化质量,能够绿化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改善我们的人居环境是需要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适合人们居住的绿化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前提,我们必须要为了这么一个目标努力向前。

参考文献

[1]裘平.浅谈城市垂直绿化[J].江西园艺2011 第15期 12-16页

[2]卫发兴.浅谈城市营造垂直绿化景观中木本攀缘植物的选择,河南林业

2011 第20期 5-9页

阳台园艺的概念范文2

A: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从岐江公园项目开始。当时的岐江公园是一个造船厂,已经被卖掉,进入了拆迁阶段,他们准备推平场地建公园,这是通用做法。后来我带两个研究生到现场看,发现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是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期的工业遗产。所以当时到现场之后,我们对所有的机器、厂房进行了测量、评价、记录,贴上封条,这些是不能动的。这个工厂已经在拆迁,拿烂铜烂铁来卖的时候,我们劝说当地政府,停止了拆迁,保留下一些东西。

1999年进入设计阶段以后,有机会系统考虑如何利用、再生这样的工业遗产。在此之前,我也接触到国外的工业遗产,岐江公园这个项目不像国外如西雅图、鲁尔、杜伊斯堡等工业遗产项目那么巨大、那么宏伟,它的规模很小,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它没有任何保存价值,但是它同样有意义,它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记忆保留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当时提出来的,第一个途径是保留。就是通过系统评价之后确定哪些是应该保留的,保留了工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代表性的东西。大到整个11公顷的厂址,厂址基本上没动,水也保留了,植被尽量保留,选择性的保留一些厂房;小到机器,机器是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还有水塔,都进行了保留。说穿了就是整个场地的保留,包括自然的水、植被、地等,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和工业文明遗产的保留。

第二个是再利用,包括考虑场地的再利用。具体的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再利用,包括水塔和其他构建筑物的再利用。

第三个是考虑再生,包括生态上与精神上的再生。生态再生是指对原厂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脏乱差水岸的生境恢复。精神就是指中国工业时代、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代留下来的精神遗产――集体主义精神、红色革命精神,能够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重新的解释论述,进行再创作。再生是具有创作意义的,它跟国外的工业遗产有很大的不同,如杜伊斯堡,它是保留和再利用,我们强调再生。再生在中国有特别的意义,首先我们的工业遗产本身价值不如外国工业文明起源和发达国家的有意义,其次就是中国现阶段如果完全保留利用是行不通的,实际上市民也接受不了,所以完全考虑再设计、再生,同时讲述场地的故事,进行再解释。

到2002年,岐江公园这套从研究到实践的方法同样运用在沈阳铁西工业区。当时铁西是中国最大、最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市政府委托我们设计原冶炼厂厂区。冶炼厂始建于1936年,当时叫做奉天制炼所,占地33顷。具有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堪称绝版的完整的冶炼工业流程和设备,还有据称是全国最高的烟囱。我们对遗产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完成了三个方案。主题分别为保留大量工业遗产为工业博物馆,利用工业遗产作为会展中心和博览中心(包括建议作为类似园艺博览会场所)和文化创意园区。这些主题中都融入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内容;都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污染物的清理和土地的生态恢复作为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沈阳冶炼厂在岐江公园研究的基础之上,规模更大,而且比较完整。方案作完后在当地获得通过,但最后全部拆掉了,非常遗憾。

从2004年开始,慢慢进入工业遗产廊道的概念的研究,就是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概念的提出。它在觅渡桥到宝带桥之间,是苏州城外的老运河。场地中有重要的近代工业遗产如太和面粉厂老厂房、苏州海关旧址、美孚石油公司老储油罐;同时,有从1950-197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苏州化工总厂和苏州塑料三厂到苏州染料厂,到1980年代大量兴起的中小型乡镇工业。从最初的以粮食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到目前主要以钢铁、电力、水泥、物资储运等门类为主的工业格局。沿运河工业带在时代的变迁和种种新交通方式的冲击下,经历了不断的转型和调整,始终保持着活力。工业、仓储、港口码头成为运河两岸土地利用的主体,塑造了新的运河景观。然而,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缺乏“美感”的工业仓储景观背后,却记录和见证了苏南地区近现代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运河在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毋需置疑地成为近代和当代运河景观的典型代表。规划方案通过从历史、区域以及运河景观文化等角度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发掘运河工业文化景观遗产、实现充满活力的滨水区、构建城市的绿色通道这三个基本目标,构建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

岐江公园是点,铁西已经是成片的片区设计,苏州项目是整个工业遗产廊道,由各种节点、片区连接而成。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把工业遗产与大运河结合在一起,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试图把工业遗产通过一种逻辑建立起完整的联系,使之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时候,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已经提出,研究它的功能相关、历史相关和空间地理相关的关系,建立了大运河苏州段的工业遗产廊道。它一直影响到2006、2007年对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包括大运河江南整段的工业遗产的研究,无锡、常熟、苏州,一脉相承。这就使研究的尺度从片区走到了廊道。

2005至2007年,几乎同时,我们进行了两个较有意义的研究项目:一个是上海世博园场地景观设计研究。受上海世博园土控公司与上海园林局的委托,考虑大型工业遗产地,包括造船厂和上钢三厂如何更新,进行棕地恢复、再利用,然后形成特色,为大型的城市事件服务。“城市事件”与工业遗产相关联,当时在沈阳冶炼厂项目中就已经提出。上海世博园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工业遗址通过大事件的带动如何保留利用和再生,城市事件是城市更新的动力之一。我们同时考虑到,在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态恢复,提出了“滩的回归”概念,运用棕地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新景观的设计途径,在自然的层面上叠加工业文化,恢复自然、恢复生态、恢复地,同时保留工业文化,形成上海世博园特色。“滩的回归”变成了上海世博园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包括中心绿地的湿地设计――上海后滩公园,以生态恢复为主导,考虑如何再利用工业遗产,并在服务于城市事件的同时,带动新城市的发展。另一个项目是北京首钢搬迁,属于搬迁后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范畴。受北京市首规委的委托,主要研究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巨大的工业――钢铁厂搬迁后土地的利用方式问题,当然也考虑生态恢复再生,但核心的议题是策划与研究。

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2006年,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 我起草了工业遗产的《无锡宣言》。2006年4月18日工业遗产日,在无锡召开了第一届工业遗产研讨会,《无锡宣言》,这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Q:您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与景观设计学在哪些具体的层面上形成重叠?景观设计学的方法又怎样介入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学科上和实际操作上具体有怎样的优势?

A:工业遗产涉及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系列学科,但是景观设计学更全面地跟工业遗产、场地发生关系。

第一,景观设计学本身尊重遗产,尊重历史。景观设计学尊重自然过程,尊重历史文化过程。工业遗产属于历史文化过程,我们设计中一直强调“天地人神”的和谐,“天地”是自然过程,但工业遗产地上的自然过程是往往被破坏的,所以景观设计学的介入应该是恢复自然过程,恢复生态,因为其场地往往是棕地,景观设计学用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恢复。

第二,景观设计学重现场地的历史记忆,景观设计学的概念是重现的概念。“神”是与历史文化过程紧密相关联的,它是关于人对场地的寄托和精神联系,而工业遗产往往承载了太多人的精神寄托和联系。回到景观设计学的基本概念,景观设计学是关于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的保护、恢复和规划、设计的学科。工业遗产景观是工业场地,遗址和遗产构成工业景观或产业用地景观。景观设计学是关于这样一个景观综合体的分析、评价、保护、利用、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天地人神”中的“人”是当代的人,我们并不是把它像农业时代的古文物一样保护起来,它还是为当代人使用的,那么如何使用?所以说,涉及到景观规划,即如何使用这块场地,如何利用场地上的构筑物建筑物和植被景观。

第三, 进行新的设计。何谓新的设计?就是要满足当代人的使用的设计。所以包括保护、利用和再生。这也是从岐江公园研究得到的心得。当时有“3R”(即保护、利用和再生),这是景观设计学学科的三个主体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之所以能作为工业遗产或棕地恢复的途径的原因。景观设计师懂生态、自然过程,所以对场地生态恢复,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如,建筑学可以解决具体建筑的使用利用问题,但是场地往往是被污染、被破坏的,这属于景观设计学的范畴。

Q:岐江公园的设计与实施处在一种怎样的背景当中?通过怎样的方式使决策者接受了在当时看来如此前卫的设计?

A:有几个颠覆性的行为。

第一,颠覆了美和文物的概念。这里的核心是一个丑陋的东西如何成为美的问题。直到2006年,中国才有明确的工业遗产的概念,国家才承认。我们是在1999年做的具体工作,接下来有将近七八年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做观念普及工作。那时零零散散的有人做工业建筑方面的恢复利用,比如登琨艳的苏州河工业厂房改造,此前虽然建筑师对厂房类有些利用,但岐江公园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业厂址当做遗产来对待,对整个厂址进行再利用。在中国“退二进三”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条件下,作为公共环境,它到底能不能被接受,要不要保留?这些生锈的东西既不是文物,又不美,要不要保留?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可以想见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遇到多大的困难。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专业人员能够接受。专家都不能接受,可以想见市民可不可以接受。

第二,颠覆了中国传统园林价值观。它跟中国传统园林的概念格格不入。岐江公园的直线的路网、几何的构图显然跟中国的园林传统是对抗的,它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从以上两方面,可以体现其艰难。所以方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让公众、专家尤其是市长接受。

第三,颠覆了已有的建造规范。中国没有规范,没有先例。园林和建筑规范从来没有工业遗产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就决定了它完全是前卫的、实验性的。没有懂此方面的技术人员,所以它所有东西都是实验性的。你从它的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直到现在,这些细节也是很到位的。

Q:能否从生态学、景观结构和艺术表达三个方面阐释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进步较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生态的场地恢复方面。后滩公园的污染比岐江公园大,必须考虑场地的污染和解决黄浦江被污染的水的利用问题,考虑生态的恢复和湿地的生态净化流程。

第二,景观结构方面。岐江公园地块完整,位于城市中心,设计构图的直线路网作为城市公园满足日常使用的要求;而后滩湿地公园除了面对生态上的问题,还有更严峻的防洪问题,同时着重考虑世博园的高密度人群的使用,它瞬间会产生大量人流,可达到日流量8万人左右。

第四,艺术表达方面。岐江公园更强调几何形式的介入,更强调艺术性,强调工业遗产的概念。后滩公园更多进行了弹性的设计,构图上更有机,更强调生态内容和使用的需要。后滩湿地吸取了岐江公园的做法,在河边的漫滩湿地大量使用野草。岐江公园更多的来源于知觉,来源于艺术;后滩湿地更进入科学的层面,强调生态的恢复,水的净化。

Q:从岐江公园的设计到现在,您认为国内在工业遗产方面的观念发生了哪些转变?转折点和标志性的事件又是什么?

A: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建筑领域的798、岐江公园、上海苏州河工业建筑的利用、上海世博园在中国大型工业基地上举办、首钢的搬迁、沈阳冶炼厂的大烟囱被炸掉等都是发人深思的标志性事件,唤醒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识。但真正的转折点我认为是政府的介入,标志性的是国家文物局的《无锡宣言》。现在,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经常接到求助、咨询电话,比如有一个东莞记者,讲到20世纪80年代引进外资时候的第一个厂房要拆掉,他们就感觉到这是工业遗产,应该保留。从开始民间的到报纸媒体的呼吁,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可谓如火如荼。近两年时间里,关于工业遗产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自《无锡宣言》之后,文物局相继公布部级的工业遗产,把工业遗产纳入国家文物体系。上海、北京等城市明确把工业厂房作为创意产业的培育基地加以保护和利用,这是工业遗产得到重视的一个极端。

俞孔坚简介: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曾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 2009年ULI全球杰出奖。

2004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中国首次获得此奖)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杜伊斯堡,德国鲁尔区重要工业城市,在鲁尔河注入莱茵河处。全国最大河港,以吞吐煤、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为主。重要铁路枢纽。全国主要钢铁工业中心。

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

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

可以想见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遇到多大的困难。

阳台园艺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中介空间;生态;创作手法

Abstract:From the intermediary space of the new ecological perspective, exp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rmediary space, and will focus on the ecology of intermediary space is divided into“Functional, Subsidiary, Of artistry ”three types, corresponding At the same time, “penthouse entrance, floating space, breathing skin”and many intermediary space ecological writing techniques.

Key words:intermediary space; ecological; writing techniques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4-000070-03

“中介空间”是一种介于建筑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它不属于室内空间也有别于室外空间,它的存在已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界限,这是荷兰结构主义大师范艾克早年对“中介空间”概念的理解与界定。事实上,中介空间早已广泛存在于建筑创作实践中,特别是在满足人的行为心理、建筑与环境和谐渗透等概念上,中介空间形态常常因其多义和感性,倍受人们喜爱并已广为拓展,中介空间的概念内涵也日新月异。如在生态与可持续理念的影响下,建筑中介空间应能反应生态的内在要求,保持建设地段空间及生态系统的完整,节约建筑能耗等等,建筑中介空间已不可避免地充满深浓的生态意识;另外,建筑中介空间与各种相关生态技术的整合,也代表了当代建筑中介空间的发展方向。这些多样化的建筑中介空间形态,正在以某种模式语言,赋予当代建筑以独特的艺术和生态魅力。

1功能性中介空间的生态手法

“功能性中介空间”是指,具有相对较为明确建筑功能的中介空间,如庭院中介空间的交通组织功能、建筑入口中介空间的交通引导功能等等。注重生态的“功能性中介空间”的建筑创作手法有:“复式入口、合院空间、空中花园”等几种。

建筑入口是最为典型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具有交通引导、人流集散等重要建筑功能。在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中,可用设置柱廊、构架、遮阳、绿化等多种加法构成设计手法形成“复式入口”。“复式入口”不仅具备了生态遮阳、通风节能等生态综合功能,同时还能突破“界面一层皮”的概念,让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地共融、共生。特别是商业公共建筑的入口中介空间,既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也是城市化的公共空间、市民休憩交流理想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市广场面积的不足和布点的不均(图1)。

“合院空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中介空间形式之一。不同时期、不同气候地域的建筑,几乎都包含这样一种空间类型――在建筑内部设置与外界沟通的院,把自然引入建筑内部,减小建筑的进深,并利用合院形成“烟囱效应”,为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节能等带来便利,“合院空间”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和较具生态特色功能的建筑中介空间(图2)。

“空中花园”中介空间是利用减法法则,抽去高层建筑的局部形体,取而代之以庭院绿化。“空中花园”能使原本埋藏在建筑内部的形体暴露出来,使这部分房间又重新获得采光与通风。同时,空中花园也丰富了建筑空间的竖向构成,弥补了高层建筑由于疏离地面而导致的人与自然隔离的缺陷。“空中花园”既可单独出现,作为建筑外形上的重要构成要素,也可以组合出现,产生独特的韵律效果。如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行,便是一座每隔三层就有一个三层通高的“空中花园”的优秀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图3)。此外,“空中花园”还有“入户花园、花园阳台”等其他中介空间形式。

2附属性中介空间的生态表达

“附属性中介空间”的建筑功能相对较为模糊,它可以作为建筑中功能空间的连接、过渡与补充,主要为使用者提供交流场所或视觉变换、心理缓冲等多种功能。“附属性中介空间”的生态表达有“飘浮空间、嵌套空间、底层架空”等几种建筑语言形式。

“飘浮空间”是当代建筑经常采用的形态构成手法,其特点是以附加整体性屋盖“笼罩”在由功能自然形成的建筑屋顶之上,“飘浮”的上屋盖与建筑自然屋顶之间形成部分“中介空间”,该空间区域具有气候缓冲、遮阳等生态功能。同时,由于“飘浮”屋盖摆脱了与建筑平面的必然联系以及空间限定的模糊性,大大增强了建筑对人行为活动的包容性,建筑形态更为自由离散。如屈米设计的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学校,用一个巨大的屋顶将新旧两部分整体罩盖,形成一个半室外、半室内的空间区域。该区域因具有优美的空间形态、良好的气候条件和适宜交往的特质倍受到人们喜爱(图4)。

建筑“底层架空”是出于对原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架空的建筑形式很早便出现在我国的西南山区,被称为“干阑式建筑”。干阑建筑能有效地减小对地形的破坏,同时具有防洪、防潮等功能,已成为山地建筑独特而优美的形式语言。在当代,由于生态思想的影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能够在设计中将建筑与环境同等考虑。建筑底部空间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与关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可以预见建筑底层架空空间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还地”、“开放”的架空理念,将成为指导建筑设计的一种价值取向(图5)。

“嵌套空间”是指在原有建筑空间外再包裹一层玻璃围护结构,从而形成建筑内有建筑的空间效果。如果建筑内、外表皮形状不完全吻合,在两层表皮间出现一些形状特异的剩余中介空间――“嵌套空间”。从空间形态塑造的角度而言,这些剩余中介空间单侧接临室外,其余面接临室内的楼层空间,是一种垂直通高的开放空间,具有类似“边庭”的空间与生态调节效果。同时,外表皮已不受功能限定,为建筑造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舞台(图6)。

3技艺性中介空间的生态语言

“技艺性中介空间”不具备具体的建筑功能,它是运用相关建筑技术,通过建筑结构、构件、材料等综合艺术处理,以达到诸如建筑节能等特定功能性目的的新空间形态。“技艺性中介空间”的生态语言有“呼吸表皮、复合立面、构件遮阳”等。

双层围护结构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项措施,被誉为“可呼吸的皮肤”。通常,“呼吸表皮”的内层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界面,拥有建筑围护功能以及可正常开启的窗扇;而外层界面主要起附加作用,如为建筑遮挡不稳定的猛烈气流;两层界面间安置防止阳光直射的百叶。而内、外两层界面间的空气又充当了建筑内部空间的气候缓冲区域,使建筑内部拥有更为舒适的气候环境。双层界面在减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生态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建筑中介空间形态,增加了使用者对建筑空间层次的体验。如吉宝欧文化中心,便是“呼吸表皮”充满生态智慧与人文诗意的完美表现(图7)。

建筑外表不再是一张单一的“膜”,建筑立面可利用檐廊、柱廊、构件凹凸、构架、构造墙等多种建筑技术手法,创造一个开放的、有层次的“立面空间”,该手法不仅“软化”了建筑立面设计、增加立面的景观层次、加强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更重要的是立面也具有了生态调节、遮阳等多种功能。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在西向建筑主入口处设计了一面大尺度的防晒墙。这面由混凝土制成的防晒墙完全与建筑脱开,在夏季与过渡季节,可以完全遮挡西晒的直射阳光;防晒墙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空隙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拔风作用)并可保证主体建筑室内的均匀天光照明。在冬季,防晒墙能有效地遮挡西北风,从而有效缓解外部气温对建筑内部的影响。“复合立面”的设计手法和细部处理,给人们带来了中介空间的生态智慧和视觉新颖的多种享受(图8)。

“建筑遮阳”形式多种多样,有横向的或纵向的遮阳格片,有可以塑造震撼室内光影效果的布幔遮阳,也有角度自动可调、遮阳不遮光的百叶窗帘。不同形式的遮阳构件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建筑,而且对于建筑立面中介空间具有不同程度的限定和装饰效果。良好的遮阳设计不仅有助于节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遮阳构件还具有使建筑趋于人性化的作用,透过精致的遮阳细部设计和阳光透过遮阳构件缝隙洒下缕缕的光斑,充分展现了现代材料的特性与细腻,改变人们对于“工业时代”机械美学冷冰冰的偏执看法。“建筑遮阳”形成的“技艺性中介空间”,已成为生态建筑立面典型的形式语言(图9)。

4结 语

注重生态的建筑中介空间,是在传统、静态中介空间创作理念基础上,借鉴生态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以及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运用综合技术手段,将建筑中介空间设计成具有气候自我调节功能的缓冲空间,以实现建筑生态节能、丰富建筑层次体验等多种目标。同时,由于生态调节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必然孕育生态化建筑中介空间形式的多元性与新颖性,并在建筑美学模式的不断修正、生态功能的不断完善与自我超越过程中,渐进固化为诗意盎然与生态魅力共和的建筑生态化中介空间模式,并为建筑与人类的可持续,积累可资借鉴与推广应用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郑时龄.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下业出版社,2002.35-36.

[2] 杨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探究.新建筑,2004(2):48-53.

阳台园艺的概念范文4

“上海星河湾花园酒店”融入中国、西方、时尚、当代艺术等多层次元素串接,具备与众不同的梦幻气质,格局浩大、创作难度高,达到一般酒店无法呈现的细腻精致度。

走进酒店挑高近12米大厅,也仿佛走入天后巨大的梦幻花园,宇宙的穹顶、花园的亭台,以水晶玻璃、银箔、镀钛金属打造出让人心中油然生敬的浩瀚华丽,由四根云石柱擎天撑起,柱子上纹理细腻、雕刻着藤蔓,藤蔓攀延天际,代表宇宙无限延伸,水晶吊灯化为从苍穹降下的梦幻花蕊,至柔至美、活色生香,在在说明工艺成就的出神入化!

对应穹顶的就是在花园中梦游的天后,邱德光特别邀请雕塑大师杨柏林专为创作“星河皇后”雕塑,杨柏林以不锈钢媒材、抽象化打造,戴着皇冠的天后正以雍容华贵姿态漫游仙境,华美的地面大理石拼花也呼应着宇宙的企图心。

正对“星河皇后”的酒店柜台,与穹顶、天后的圆弧型对立,表现了宇宙的“方圆之间”,画龙点睛的鲜艳色彩更加深戏剧效果;悬挂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三十六行》,里面绘画着三十六个不同行业的人物,正陈述着“任何人都可入住这梦幻酒店”的概念!

在进入酒店客房区前,伫立着两尊像门神般的雕塑迎宾,他们是由同为杨柏林所创作的“时尚巴洛克国王”、“时尚巴洛克皇后”,有着当代雕塑的简洁时尚感、非洲雕塑的超自然魅力。

而在这一切之上,远眺梦幻花园的是天后的阳台,以着时尚的钻石菱格纹打造,就像英国王室的阳台,具有无比尊荣的地位,也是公私领域的交界,这阳台则让宾客可以居高临下,仔细欣赏这花园的华美与细致。

在大厅的角落,宾客的等候与休息区,也被经营为毫不马虎、魅力独特的私人花园,东方与西方意向交融,中式与西式家具混搭,构呈一幅迷人风情,在白色时尚菱格墙面背景下,花团锦簇的中式图案地毯,与青花瓷摆饰呼应,雕画繁复的漆柜,旁边摆设着邱德光创作的“云椅”系列,这张“云椅”就像身穿晚礼服的仕女,雷射切割的图纹是礼服精致的镂空,与椅垫脱离而悬空,自成结构体,加上西式沙发灯具,各种物件混搭,浑然天成。

阳台园艺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景观设计细部;岭南古典园林;细部工艺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 景观细部设计研究的内容

1.1景观细部设计内容

景观细部是设计概念最终表达的形式,细部语言通过材料、尺度、结构、实施等方法来确定和诠释设计构思。细部设计是一个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活动,是一种与建造过程、建造手段以及建造素材直接相关的建筑的具体化内容,因此对景观建筑细部的研究不仅是对装饰和材料的研究,而且是在于识别这些细部的特征或特性,研究这些特征所携带的关于历史、地域文化的信息,然后就对细部设计进行合理运用。其中需要关注的细部的性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精确性:细部的精确性是细部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基地、文脉的条件和细部元素的特殊需要的表达,精确性涉及到合宜和审慎的态度,而不是尺寸材料切割准确的问题。它包括了两方面的问题:a.细部设计的形式、图案、色彩和纹理对应特定的基地、地点或文脉;b.总体设计概念的表达上细部能够支持并解释总体设计概念。

尺度:多重尺度的概念就是一个细部同时在多个尺度上起作用,如人体、基地和整体大环境的尺度,以及空间连续性、视觉联系性等方面内容。特别对边缘和转角过渡细部上有放宽和特别的尺度处理。

细部的实施:细部实施是细部语言表达的过程,是使细部形式在现场能够实施的涉及方法,在细部涉及最初的概念阶段就要考虑并加以发展。

1.2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细部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一直都是以绘画的手法来造园,在造园之初就有明确细部样式,并将其贯穿在整个造园过程的活动中,用细部来组织全园景点和确定风格。细部处理兼具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从叠山理水到草木砖石的放置都是经过再三的推敲,是经得起一再欣赏的艺术品,从细节中传达出耐人寻味的内涵,让人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深远的意境。如同陈丛周在《说园》里面提到的“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籍有余味”。

由此可以看出,古典园林设计包括大量的细部形式,涉及到亭子、围墙、山石小品、栽植、铺地等方面的内容,正是这种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将细部设计考虑进去的方法,对全园主题的统筹和具体体现起到了加强作用,它们的尺度、材料以及表达方式都具有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也是中国园林具有历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和品质的决定性要素。

2 岭南古典园林景观细部研究

2.1 将景观细部研究引入到岭南庭园的原因

岭南园林富有岭南地域特色的造型语言,创造出独特风貌的审美风格,贴近生活做到雅俗共赏,与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相比是最能体现生活情趣和具有开放融通精神,在其细部设计上也有丰富的形式和工艺。通过对岭南园林景观细部的解读,可以明确其细部历史和来源,了解其细部的形式语言以及如何体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创造出宜人舒适的空间环境的原因,对复兴和发展当代岭南园林艺术有重要的启发和价值。

2.2 岭南古典园林景观细部的特征

岭南古典园林既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风格,又因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乡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特有的地方特色。“旧时岭南园林,每周以楼,高树深池,阴翳生凉,水殿风来,如暑顿消,而竹影兰香,时盈客袖,此唯岭南得之,故能与他处园林分庭抗衡”。

叠山以体现自然山貌为主。常用姿态嶙峋、褶皱繁密的英石包镶,即所谓“塑石”的技法,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仿佛,具有水云流畅的形象。叠山而成的石景分为“壁型”与“峰型”两大类:前者的主要特征是逶迤平阔,由几组峰石连绵相接组成,没有显著突出的主峰;后者的主要特征是顶峰突出,山径盘旋,造型险峻而富于动势。小型叠山或石峰特置与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的水石庭、水局,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所用石材多为英石,就地取材,是岭南当地的特产景石品种。

庭中构筑物多以生活出发加以安排,如在入门处设置简朴的砖砌通花,水池多为方整几何形式, 隐约可以看见庭中树木花石,庭院的一角常植果木如杨桃、黄皮或鸡蛋花树,既可遮阳降温又可为庭院增色。树下散置黄蜡石,可坐可卧。围墙每用盆栽植花卉,地面多铺不规则卵石或平整花岗岩。干净、清爽,整个庭院充满生活气息。

由此可以看出,岭南古典园林细部设计手法有着许多悠久丰富的传统,细部艺术特征也表现出自由随意、装饰趣味浓、富有生活气息等特点。长期以来岭南园林形成了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特点,运用较多西方样式并且经过改良之后与当地传统与生活和谐统一在一起,创造出了有自身地域特色的风格和样式。这些思路和元素都可以给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很多设计源泉和借鉴。

3 清晖园的景观细部设计分析

基于上述历史和背景,选择岭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顺德清晖园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其细部设计的手法和形式,重点对细部材料、结构形式以及特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岭南古典庭园在细部上蕴含的岭南传统美学以及历史,并且尝试将这些符号运用到将来的设计中去。

3.1 场地选择

选择清晖园中部历史最久的花园,其中保留下来比较多的历史细部,由船厅、惜阴书屋,花莳亭、真砚斋等建筑环绕,畅厅疏栏、树荫径畅,为全园的重点所在。这里的特色是用高低不同的砖砌花台和六角形水池来分割空间,创造出了层次感丰富的庭园空间,是岭南庭园里面典型的平庭做法。这种运用规则式花台种植花木以及组织空间,丰富小庭园空间层次,既可保持庭园整洁,又具有地方特色氛围。

3.2 空间尺度

平庭主要由中部六角形水池以及两边的花台围合而成,其平面为规则布局,水池左边是两个分开的花台,水池右边则为一个完整的花台。水池高度是70 cm左右,这样高度池水浅而清,在池边观赏不会发生危险;两边是较矮花坛,高度为30 cm左右,面积较大,于是可以将空间延伸开来。入园右边是土石堆高的假山,堆高大约2m左右,上面建有花亭,与旁边的镂空花墙一起分隔开了南部和中部的庭园空间。该空间应用平地上不同高差的构筑物结合种植,产生了丰富的景深和层次,是岭南庭园平庭的佳作。

3.3 造型、装饰和材料

无论是花台花基或其它构筑物在造型上多为规则式矩形或方形。受西方园林规则式风格影响,装饰以独具地方特色的山水、花鸟,人物的泥塑、隐雕或绘画等图案有富有岭南地区文化气息,兼具西洋和中国传统美感。花台和水池顶部用正方形红砖铺砌,正面砖砌通花,青砖和绿色琉璃瓦质感与色彩形成对比变化。铺地主要采用条石板和青砖,青砖采用仄砌方式,局部嵌卵石,青苔会慢生长在青灰色的砖块之上,绿草从石中生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青”,顿生幽深古意。

3.4 边缘、过渡和转角的处理

于精细中见真趣,墙边的处理、道路与种植的衔接、建筑物台阶和室外铺地的关系等等,都是细节设计关注的重点。古典园林隽永而耐人寻味的地方都在这些地方体现出来。岭南古典园林中多利用墙壁做壁形山石砌,打破墙面平面和单调,富有生趣。在花纳亭旁边的假山石中填土丛植棕竹。亭子与假山石之间留出一定距离的平台,将亭子内部铺地延伸出外,更显得四面宽阔。道路转角或者水池的角落位置会用英石包围起来,上面种植植物。建筑与墙廊之间的小院,以孤赏石为主题的芭蕉院。

3.5 植物配置

清晖园的花台栽植运用很多。由于岭南庭园通常面积较小,绿化的空间有限,多利用花台、花架等灵活方式形成了丰富的小庭院空间。由于植物的生长快速,花台、花基可以适当控制植物的生长,避免其过于凌乱而失去植物造景的本意。同时也使庭园干净整洁,避免了常年雨水冲刷带来的泥泞。在水池中放几块景石,石上植蕨类植物,水中配以风车草和龟背竹,乔木树种以岭南佳果树木为主,百年的龙眼树、树菠萝、人心果、蒲桃、阳桃、枇杷等。植物盆栽结合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石雕基座,也给园中景观赋予了地方色彩,或是在庭园中架起简易的水泥板架,宽不超过30cm,紧贴墙基而设,摆放四时花木,更换方便灵活,也是配合岭南特有的狭窄高墙的冷巷的绿化方式。

从以上分析的细部设计可以看到岭南人在造园的时候善于利用空间布置日常生活的场所,朴实而具有生活气息,而且各方面的运用都是相互关联的,统一起来可以让人清晰的感受到岭南传统古典园林的特征;同时,细部所表现出来的手工艺美学体现在对亲切的人性尺度以及对细部的特殊处理上,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生活和心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尼尔.科克伍德.杨晓龙,译.景观建筑细部的艺术——基础实践与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阳台园艺的概念范文6

该文从对立统一和变化相生两方面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周易》辩证思维的影响,即重视表现对立因素的统一及景观层次的丰富变化。相信对于改善当今发达的物质文明之下荒芜贫脊的精神生活和拥挤不堪的居住环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周易 辩证思想 古典园林

园林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以空间形态的塑造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在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要素的组合中,常显露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并在无穷深远的空间感中使这些矛盾得到统一。这种空间处理手段反映了中国人一贯的辩证思维。究其源头是《周易》辩证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一、对立统一

1.周易阴阳对立统一之道

《周易》的卦象是由相反相成的阴爻和阳爻两个爻画构成的。由三画的爻组成八卦,又由六画的爻组成八八之数的六十四卦。其中除乾坤两卦外其余所有的卦象都包含了阴阳两种爻画。这种阴阳爻画同处一个卦体的现象是古人对客观事物“阴阳相抱”的认识和反映,因此阴爻和阳爻也是人们对天地万物都有阴有阳的认识的产物。《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即认为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阴阳变化规律是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一个最普遍规律。《周易》由此将“阴”、“阳”这两个概念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并赋予它们异常广泛的意义。

2.古典园林的对立统一现象

中国古典园林中存在着诸多对立统一的现象,如曲与直、大与小、浓与淡等等,本文对空间组织中几种最典型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论证。

① 藏与露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组织以含蓄为佳,总是欲显先隐。所谓藏即指视线所不能及,露则为视线未被遮隔的通透之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物藏与露关系处理的常用手法是用花草树木或山石作为某一景点的屏障,使景物或藏于绿丛中、露于树梢之间,或埋于堆石之中、半显于山石之上。如苏州环秀山庄,原是位于宅后的小园,仅一屋一亭,若坦露于外,必索然无味,但由于山石鳞峋,乔木参天,特别是藏建筑、亭台于山石、树梢之后,从而产生幽遂深远之感。再如苏州狮子林中的卧云室,是一幢体量高大的楼阁建筑,若屹立于四周空旷之平地之上,则令人肃然起敬。但它却藏于石林丛中,四周怪石林立,松柏蔽天,仅楼之一角从缝隙或枝梢中显露于外,有暗示的作用,同时增加了空间景深。

② 疏与密

疏与密本身是一对矛盾,但中国古典园林均毫无例外地遵循了疏密相间的原则,在整体上使二者得到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的疏密关系,主要体现在园林空间景观要素,如建筑、山石、水体等的位置及它们总量的集合程度。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排列以散点式布局为特点,因而更需要强调空间的疏密节奏,只有这样才能在无序中产生节奏感。如苏州拙政园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拙政园的空间布局中,建筑、山石、水体等随势而筑,星星点点疏密有致,空间整体形态丰满,随步移景逐层展开;而环秀山庄的空间立意则很像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北面“房山”、“补秋山房”和“问泉亭”鳞次栉比而又与体量巨大的假山组合在一起,可谓密不透风,而园中和园南只有“四面厅”和“有谷堂”,形式单纯,且地势平坦,视线的激越和舒缓节奏明显。

③虚与实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是变动不居的,而变幻无常的世界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虚与实这对互补共存的矛盾关系也是园林设计思想的重要来源,这可以用刘熙载《艺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按实构象易,凭虚构象难。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实辩证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就造园要素而言,例如山与水,山表现为实而水表现为虚。因为山厚重而凝炼,水明澈而轻灵。当山环水抱,则水清澈而致远,山石凝重而幽静的性格就会烘托出实体与虚体相互相生的环境气氛。总的说来,园林中的实体主要是建筑、林木等等,而虚体主要是光影、声音等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完美的园林景观。

二、变化空间

1.周易的变化相生之道

《周易》卦象反映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然而这种统一不是静态的统一,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统一。据《说文解字》中“易”为古代对蜥蝎的称呼,这种说法符合古代的思维方式。因此,“变易”应是《易》之主要意义,《周易》本身对变化持肯定态度,认为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有变化才有生机。

2.古典园林的空间变化

《周易》对变化发展持赞赏态度,也为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源。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艺术的空间感是“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的,这种流动节奏,就是不断变化的空间本身。因为没有变化,就谈不上流动。受这些艺术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特别重视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变化是通过“曲”反映出来的。因此钱溪梅在《履园丛话》中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活,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称佳构。”以私家园林为例,在占地面积不大、空间有限且地形起伏变化不大的限制下,为达到视觉感受上变化丰富和心理感受上曲长深远的效果,造园家注重以丰富且充满变化的景观表现曲折幽深的空间层次。其中尤以建筑及由建筑周合而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特别是廊,它可长、可短、可折、可曲,极为灵活多变,借它的连接可使简单的单体建筑、墙垣、桥、道路等等组合成极为曲折变化的景观空间。《园冶》中说廊可以“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婉蜒无尽”。廊的曲折不仅意味着流线的曲折,而且也意味着空间的曲折性。如拙政园东部的“柳阴路曲”,是婉蜒于平地的空廊,其曲折的构成既复杂多变,又自然合度,它以垂柳为主要掩映物,在其间透逛穿插。而随着廊的曲折走向,眼前廊轩挂落、半墙坐槛、垂柳叠石以及两侧美景的组合,都在不断变换画面,给人以移步换景的视觉体验和审美享受。

除了用廊造成曲折变化的空间外,有些古典园林还用建筑的穿插交错形成变化的空间,即曲室,顾名思义,它是弯曲变化的室内空间。曲室的佳例,莫过于留园东部,它借助于短廊把厅、馆、轩、所串连在一起,令人不知所向,妙趣无穷。此外,构成苏州园林空间的其它因素,如山石、洞壑、水、驳岸、路径、桥、墙、垣等等,均力求婉蜒曲折而忌平直规整。这在整体上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迂回曲析的自然空间性状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