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的康复训练范例6篇

卒中的康复训练

卒中的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预后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27-02

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称脑卒中。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问题。据调查其发病率为21910万人口,年死亡率为11610万人口。我国城市居民死因中脑卒中居首位。脑卒中还成为重要的致残疾病: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意识障碍,其中以偏瘫表现最常见,约3/4患者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

1 资料

选择临床脑卒中患者44例,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2岁。病程6小时―1个月,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塞34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正的诊断标准,脑卒中均有偏瘫表现。在发病48小时―14天即开始介入康复护理的22例患者为观察组,发病在1个月都进行康复护理的22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天数为60天。

2 方法

2.1 2组患者治疗方法相同,除应用脱水、降压、营养脑细胞的药物外,脑出血患者应用止血药,脑梗死患者应用溶栓治疗。预防并发症,如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2.2 重视病人的心里护理

脑卒中后因为大脑左前半球受损,可以导致抑郁,加之沟通障碍,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早期康复干预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训练内容及开始的时间。让其了解早期康复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发展,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致残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康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就越好。观察组中脑梗塞患者18例,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侠士即开始进行早期康复干预,4例脑出血患者也分别在病情平稳后10―14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包括:

4 重视患侧刺激

通常患者的体表感受、视觉和听觉减少,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丧失,避免忽略患侧空间。房间的布置应尽可能地使患侧在白天自然地接受更多的刺激,如床头柜、电视机应置于患侧;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病人洗漱、进食、测血压、脉搏等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于病人交谈时也应握住患侧收,引导偏瘫病人头转向患侧;避免手的损伤,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等。

5 保持良好的肢置

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

①病入卧床时床应放平,床头不宜过高,尽量避免半卧和不舒适的。如患手应张开,手中不应放任何东西,以避免让手处于抗重力的姿势;不在足部放置金鹰的物体以试图避免足跖屈畸形,因为鹦鹉硬物压在足底部可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②不同的均应备数个不同大小形状的软枕以支持。

③避免被褥过重或太紧等。

6 交换(翻身)

翻身主要是躯干的旋转,它能刺激全身的反应与活动,是抑制痉挛和减少患侧受压最具治疗意义的活动。

①患侧卧位:是所有中重要的。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等。

②仰卧位:为过渡性,因为受颈牵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应尽可能少用。

③键侧卧位:患肩前屈,手平放于枕头上,伸肘,下肢患侧膝、髋屈曲,髋稍内旋。偏瘫、截瘫病人每2~3小时翻身1次。

7 床上运动训练

正确的运动训练有助于缓解痉挛和改善已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

①Bobath握手:教会病人如何放松上肢的肩胛的痉挛,并保持关节的被动上举,可避免手的僵硬收缩,同时也使躯干活动受到刺激,对称性运动和负重得到改善。应鼓励病人每天多次练习,即使静脉输液,也应小心的继续上举其患肢,以充分保持肩关节无痛范围的活动。

②桥式运动(选择性伸髋):训练用患腿负重,抬高和放下臀部,为病人行走做准备,可以防止病人在行走中的膝关节锁住(膝过伸位)。

③关节被动运动:进行每个关节的各方位的被动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

④起作训练:鼓励病人尽早从床上做起来,有侧卧位开始,键足推动患足,将小腿移至床缘外。坐位是应保持病人躯干的智力,可用大枕垫于身后,髋关节屈曲90°,双上肢置于移动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及前臂下方垫软枕以防肘部受压。轮椅活动中,应在轮椅上放一桌板,保证手不悬垂在一边。

8 恢复期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使用步行训练、平衡

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上肢功能训练一般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下肢功能训练主要以改善步态为主。具体方法有踝关节选择性背屈和跖屈运动、患侧下肢负重及平衡能力训练等

9 综合康复治疗

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合理选用针灸、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资料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肌肉等长收缩能力有所增强。

10 结果

根据瑞士学者Brunnstrom提出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评定方法,可以分为基本痊愈:恢复至VI级;显效:提高II以上;有效:提高I级;无效:级数无变化。

2组脑卒中病人治疗康复后比较(见表1)

11 讨论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护士首先要做好脑卒中患者的人院宣教尤为重要。脑卒中患者大多留有肢体功能障碍,甚至长期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而使患者产生自卑感、无用感,表现为哭泣、烦躁、懒言、不配合等。护士应充满爱心、耐心去解释和安慰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转归及各种康复锻炼的意义,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在心理上首先接受此治疗,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所致,而是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后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康复护理效果,二者差异显著,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耀辉 杨期东 内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607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 379―380

[3] 蒋冬梅 病人健康教育指导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01―302

卒中的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DOI:10.3969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大多数遗留功能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可以使其更好地回归,融入家庭和社会中。为了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我们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卒中病房住院患者192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2〕>8分。随机分为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对照组)和康复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康复组)。其中脑梗死120例,脑出血72例。肢体偏瘫102例,吞咽困难62例,失语28例。康复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2―79岁,平均68.26±10.41岁。对照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4―79岁,平均66.25±10.42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采用改良Bather指标〔3〕评分。康复训练前后用Bath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性。

1.3统计学处理:应用计算机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采用表示,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Bather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Bather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改善幅度

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健康教育与康复护理

3.1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时间,疾病知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照顾,康复期间目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的如何配合。对患者指导,指导卧、坐、行、挪动及活动的正确姿势,指导练习发音,进行语言训练,各种翻身法,各关节被动活动方式,床上动作训练、床边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运动(ADL)训练、自我管理日记等。评估并记录各项功能情况,对家属(陪护)指导,采用说话、看宣传图片等方式对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等健康教育,鼓励家属主动参与患者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做被动、主动活动〔4〕。

3.2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由于突然出现偏瘫、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影响了工作和日常生活,感到康复无望,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绝望、依赖等〔5〕。有的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干预时间20-30分/次,支持性心理疗法,鼓励安慰患者,督促患者训练,在自我护理中消除“无能”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希望。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参与患者的功能锻炼和各种康复娱乐活动,使患者感受亲情,增强正性情感。

3.3 康复训练:一般而言,无论是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要在72小时内开始进行康复治疗〔6〕。康复医学角度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及步行期,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

3.3.1卧床期:包括变换、良肢位维持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变换的目的是防止褥疮产生及促进心肺功能;良肢位维持的目的是防止关节和肢体定形;被动关节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关节痉挛、废用性萎缩。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病人进食,测血压、脉搏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也应握住患侧手。各种良肢位的摆放 ,无论采取何种,都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翻身前先对患肢进行按摩,活动各关节各部位,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先采取患侧卧位,以增加患肢的知觉刺激,待患者能熟练翻身后,再患侧卧位靠健侧带动患肢起,坐。

3.3.2坐位期:逐步坐起、直到能保持90°坐位,此种训练有高颅压的头部损伤意义较大,可以促进脑脊液回流,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穿插ADL训练如进食,洗嗽,穿脱衣裤,修饰等训练;待坐姿持续30min后,开始训练站立。结合康复师的按摩,针灸,电疗。患侧肢体用Rool技术刺激温度、(冷热毛巾擦身)软毛刷刺激。

3.3.3离床期:包括基础训练、动作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的为步行打基础。进行如厕和简单家务活动。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根据患者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耐心引导鼓励和帮助,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如解钮扣、穿脱衣裤、刷牙、持杯饮水、进食、如厕等。

3.3.4步行期:训练包括原地步行跨步训练,平行棒内步行训练,辅助下步行训练,拐杖步行。步行应用动作训练及独立行走训练〔7〕。

3.3.5语言训练: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借助卡片、笔、本、图片、表情或手势等提供简单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尽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回答“是”、“否”或点头、摇头示意。多与患者讲话并鼓励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吃”、“走”、“睡”,到“洗脸”、“喝水”、“梳头”、“刷牙”、“吃药”等发音练习。

3.3.6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患者因意识障碍和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反射减弱而出现吞咽困难。我们用五味子冰棉签〔8〕冷刺激咽喉,以使吞咽功能恢复。一般用棉签浸入五味子液冰冻,每天三次,每次3分钟左右,看病人的耐受反应。每次用3-5根棉签,轻轻刺激患者的两侧咽后壁、舌根、软腭3点,训练吞咽反射功能。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观察病人能否自口进食,进食不同稠度食物的吞咽情况,饮水时有无呛咳,以及采用不同姿势技巧时的吞咽、进食效果(量和速度),评估有无营养障碍。患者端坐饮温开水30ml,观察所需吞咽时间和呛咳程度,即洼田氏饮水试验〔9〕来评估吞咽障碍程度。

4 讨论

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社会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10〕。现代康复医学强调了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观点。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尽可能达到协调和随意,提高生活自理程度。脑卒中患者ADL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康复组比对照组Bather指数明显提高,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表明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干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董静,陶志芳,蔡桂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10).367-368.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3-617.

〔3〕周维全,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7-68.

〔4〕寿棘,王芳,杨小燕.设立专职康复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与康复,2011,4(10)282-286.

〔5〕夏娟芬,何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

〔6〕,陈亚伟.卒中后患者康复“盲区”待除〔N〕.健康报,2011,6.28.2版.

〔7〕王印青,刘红.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159-160.

〔8〕郑凤君,叶澄萍,王玉.五味子冰棉签咽部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18例临床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86-87.

卒中的康复训练范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2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01-01

脑卒中我国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致残率高,给社会,家庭增加了负担。由于起病急,病程长,恢复慢,往往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我科自2009年以来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脑卒中患者450例,其中男294例,女156例,均由头部CT或MRI确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康复训练期的心理特点

2.1目前提倡早期康复训练,发病48小时后,病情稳定即开始康复训练,并贯穿疾病始终。此期患者由于起病急,往往精神紧张,恐惧,焦虑,不愿接受现实。患者及家属只重视抢救生命,忽视康复训练。对药物治疗寄予很大希望,只要“好药”“贵药”都要求用。

2.2患者急于求成,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的患者突然出现肢体瘫痪,担心病情会加重,生活不能自理,擅自加大训练强度,训练科目,造成肢体损伤。

2.3脑卒中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要长期坚持,效果会更好有的患者意志薄弱,情绪低落,担心长期治疗费用会给子女带来负担,训练时不积极,产生悲观失望的抑郁表现,影响训练效果。

2.4患者的康复过程需要家属的配合,脑卒中患者心理脆弱,敏感,有无助感,不愿被看成“残废人”,渴望家庭的关爱,希望得到更多的照顾,家属应理解病人。

3心理护理

3.1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需求的不同,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指导,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正确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3.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协助患者完成训练项目,对患者的进步表示鼓励。针对每个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循序渐进,鼓励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不断完善。

3.3指导患者正视疾病,树立信心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尊重,理解患者,鼓励病友互相交流,请康复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

3.4脑卒中病程长,康复过程也长,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对子女不在身边的患者,康复训练时应给予更好的帮助和心理支持。给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保持心情舒畅,在训练时遇到的问题,应经常与家属交换意见,避免不良情绪影响训练效果。

卒中的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吞咽障碍;脑卒中;饮食护理;康复训练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CT及MRI检查确诊。临床主诉均有饮水呛咳、进食困难等吞咽障碍表现。男39例,女41例,年龄29~86岁,平均(61.4±14.3)岁,出血性卒中21例,缺血性卒中59例,后遗症状63例。既往排除咽部疾患。

1. 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由于卒中后吞咽障碍者多数同时存在肢体瘫痪和语言功能障碍,表达能力差,易出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厌世绝望,甚至拒食。因此,护理人员要记住不同患者的不同特点,通过细致的观察判断其不同的饮食要求。同时应根据其性格特点、受教育程度、情绪变化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支持和关怀,解除其思想顾虑,使其建立生存勇气,增强信心,积极主动配合饮食护理。在患者进食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增强其安全感。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提倡集体进食,以减少或消除孤独感。

1.2.2 喂饲护理

1.2.2.1 饮食环境和状态:创造安静、整洁、舒适的进餐环境。温度适宜,空气清新,无呕吐物及排泄物,无便器和治疗车等。让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进食,并且精力集中,进餐时不要和人谈话,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吞咽。对于刚清醒患者,其味觉和吞咽反射都很迟钝,因此,护理人员要给患者适当刺激,使其在觉醒的状态下进食。工作人员或家属在喂饭前应洗净双手,喂食勿过快,每次将食物放在舌面上要用汤勺压一下,促进舌的运动,等待患者吞咽完毕,再喂食下一口。一些口唇不能紧闭,颊肌收缩无力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将调拌好的食物直接放在舌根附近,以利于食物的下咽。

1.2.2.2 进食:患者进食的要舒适,脑卒中患者因咳嗽,吞咽反射低下,若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宜使腹腔内脏器上移,对胃造成挤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因人而异,予以调整。通常采取的是,30°仰卧、颈前倾的姿势。这种可以通过食物的重力作用利于下咽。但是对于咽期障碍严重的患者则易采取坐位下进食,具体为坐位,头稍前倾45°,或将头部转向偏瘫侧80°,使患侧通道阻塞,健侧咽部变大便于食物从健侧进入食管,以防误咽。

1.2.2.3 食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活动量及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膳食,保证摄入足量的热量和营养素,食物形态应根据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磨烂食物最易吞咽,正常食物最难。糊最不易吸入气管,稀液最易。所以通常给脑卒中病人进食的程序依次为:磨烂食物加糊,剁碎食物加浓液,最后是正常食物与稀液。吞咽障碍患者的食物应以半流质为主,食物的种类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应选择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通过食道时容易变形且不易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给合理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饪和精心制作,使食物色香味俱全,同时注意保留纤维素,每次摄食入口量约5ml,固体食物应切成小块,餐具选择薄而小的长柄勺为宜,脑卒中急性期易并发应激性溃疡,因此应避免过热、过硬、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家庭经济状况,尽量将食物制作得适合患者的口味,让患者有良好的进餐感觉,以满足其饮食需要,促进患者康复。

1.2.2.4 进食的协助:协助患者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放入食团后可将匙背轻压舌部一下,以刺激患者吞咽。嘱反复吞咽数次,确认完全咽下后再喂进第2口。在进食过程中,适当给患者喝一点白开水,一般不用吸管,以免液体误入气管。喂食时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勿催促患者,喂食后予温水漱口或消毒棉球擦拭以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防止口腔感染。

2 康复训练

2.1 早期吞咽功能训练 对神志清、无精神障碍的卒中患者,由康复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1],包括口颊部、舌部的主被动运动、口腔感知觉刺激、咽部冷刺激[2]、空吞咽、屏气一发声运动等基础训练后,开始摄食训练。训练一般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进行, 20 min/次,2次/d。

2.2 鼓励患者自己进食 对患者过度的保护易使其产生过度依赖、行为退缩和感情脆弱,同时易产生自卑感,妨碍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其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尽量独立进食,有利于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同时可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质量。

3 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护理措施,效果满意,无1例发生并发症。因此,对意识清楚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尽早进行饮食护理,改善摄食吞咽功能,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增强抵抗力,预防并发症,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4 讨论

吞咽障碍有一个自然的恢复过程,但速度很慢,程度也不理想,与肢体运动障碍相同,如果不积极地进行功能训练,就会错过恢复的最佳时期,影响最终恢复程度及生活质量。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大多数可以恢复或症状减轻。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上通常以鼻饲来维持患者的营养,久之,会造成患者营养失调,咽、腭、舌肌费用性萎缩,不利于吞咽功能重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与患者对呼吸肌和喉部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不能协调声门关闭与呼吸机运动有关。对患者进行吹吸管训练、做舌操、冷刺激口咽部、进食训练,使口、面部、舌、喉等肌群得到锻炼,可有效的提高相应肌群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有针对性、系统的吞咽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使患者尽早建立良好的吞咽反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卒中的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意向性训练;脑卒中;偏瘫

意向性训练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期间没有任何运动输出,通过运动想象激活大脑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1]。本研究发现经过常规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意向性训练的干预,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经2月的治疗明显改善,训练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4年3月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共收集病例40例,入选标准:①脑卒中患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首次发病者;③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生命体征平稳,10~15d,患侧肢体均无随意运动的;⑤GCS评分大于8分,听理解可正确执行指令,且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⑥患者不伴有其它疾病的患者,且病灶的性质、病程、偏瘫侧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基本无差异。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功能、听理解障碍;②患侧肢体严重痉挛;③伴有骨关节炎或肌肉疤痕挛缩;④脑萎缩或血管性痴呆的患者。

1.2方法 40例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主要训练方法:采用多种神经促通技术:Rood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等。Rood技术给予多感觉刺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牵伸、挤压、叩击等感觉刺激;Bobath技术给予良姿位的摆放及关键点的控制,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由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姿势控制抗阻运动;Brunnstrom技术给予诱发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的训练逐步进行协调性训练;进行协调性训练可以采用PNF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给予上下肢功能的训练、由卧位变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由坐位变立位及立位平衡的训练、步行训练;床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床上躯干旋转训练、桥式运动、向健侧及患侧翻身训练、仰卧位向健患侧横向移动训练、仰卧位上下移动训练、轮椅双向转移性训练、坐位下左右横向移动训练、坐位下前后移动训练等。各运动技术应综合应用,但须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难度,60min/次,1次/d,6次/w,上午均接受运动治疗。而实验组在每日下午3~5例患者为一组,让患者想象上午进行的训练项目,再次强化。

1.3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价采用:BrunnstromⅠ-Ⅵ阶段,上田敏0~12级,评价越高,肢体功能越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运动积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评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上田敏、Fugl-Meyer(FMA)对运动功能的评测;Fugl-Meyer平衡量表(FM-B)对平衡的评测;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步行功能的评测;改良的Barthel指数(BMA)对日常生活能力的评测。两组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的患者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Brunnstrom评价Ⅵ,上田敏评价为12级,为痊愈。有效:BrunnstromⅣ-Ⅴ阶段,上田敏评价为8~11级,无效:患者处于痉挛期或联带运动期BrunnstromⅡ-Ⅲ阶段,上田敏评价为1~6级。

3 讨论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后,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功能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均提高,但治疗组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运动意向性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相关治疗机制:意向性训练能增强大脑传入、传出神经的冲动刺激,促进潜伏神经通路及休眠神经突触的活化,通过反复的想象能形成相应条件反射,加速正常运动反射弧的形成,从而提高神经技能及所支配的肌肉功能;另外还可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世纪60年代后Taub等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损伤猴子的锥体后,猴子的一侧肢体失神经支配,捆绑健侧上肢,将食物放于患侧肢体处,经过数一周,会诱发猴子使用患侧肢体(猴子可用患侧肢体去取放于身边的食物)。这个试验很明确的表明:猴子在饥饿时应用想象疗法去探取食物,促进了神经的再生和脑的重塑。所以意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规康复训练起促进作用,二者起着叠加疗效,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通过意向性训练充分挖掘残存脑功能,使患者脑功能的重组。治疗师有目的的解释、示范、引导式训练,患者去想象动作的全过程,从而促进脑的重塑,在不断符合生理要求的正常运动模式上发展,不断提高患者的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意向性训练便于主动训练且又经济又有效。3~5人一组训练,训练氛围浓厚,患者乐于接受,如配有体操性音乐节奏更有趣味性,在轻松的环境下有目的性训练可更早达到康复目标,重新回归社会或家庭,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特别适用于早期偏瘫患者。

卒中的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综合性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脑卒中是神经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最近几年不少临床报道指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且疗效显著[1]。我院近来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临床疗效良好,现对其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8~84岁,平均年龄(53.45±6.54)岁;B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52.65±6.78)岁;AB两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A组实施常规锻炼,比如开展肌肉按摩、关节功能位置摆放以及关节屈伸运动等训练;B组以A组为基础增加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具体内容为:①中药浸泡与熏洗。给患者使用具有舒筋通络以及活血化瘀的药物,比如:独活、羌活、威灵仙、川芎、三七、牛膝各10 g,路路通20 g,桂枝6 g,伸筋草30 g,防风15 g,加入3000 mL水,煮开改用文火煎煮20 min后不倒掉药渣,直接浸泡患肢;如果患者的病情不允许,可使用毛巾蘸药水热敷以及擦洗患肢,早晚各擦洗1次/d,1 w为1个疗程时间,治疗2 w,功能锻炼开展前把患肢浸泡在中药洗剂中,时间≤15 min/次,若患者病情过于严重,可采取热毛巾擦洗的方式。②穴位按摩。上肢通常选择合谷、肩井、臂、曲池以及肩隅开展穴位按摩;下肢通常主要选择昆仑、髀关、解溪、足三里、太冲、阳陵泉以及风市等穴位。护士应该使用拇指指腹,保持合适的力度按压穴位,并且维持顺时针的方向对穴位进行按摩,直到皮肤发热方结束,各个穴位的按摩时间为3 min,早晚各按摩1次/d。③言语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吞咽、构词功能以及言语等。护士可以选择自我介绍、数字接龙、打招呼以及点名等方式对患者开展锻炼,①帮助小组成员加深彼此了解,②还可对患者的观察能力形成改善的作用,甚至降低患者的孤独感,从而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2]。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开展Brunnstrom疗效评定标准,并且将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出院3个月后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将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做比较。日常生活能力分为3种,其中评分>60分为轻度,评分在40~60分为中度,评分

1.4统计学原理分析 全部数据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组间差别使用t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B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ADL障碍评分对比 B组治疗后,患者的ADL障碍评分显著高于A组,组间 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在医学上又简称为脑血管意外,其属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之一,由内在及外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患者的脑内动脉已狭窄,或闭塞亦或破裂,从而导致出现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永久性脑功能障碍,其被划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3]。

专家认为脑卒中患者具有多达11种症状,其分别为舌痛、鼻出血、眩晕、哈欠频率高、呛咳、手指麻木、吐字不清晰、不明摔跤、嗜睡、精神状态变化无常及单眼突然发黑等。因此,专家建议人们应注意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尤其是老年人,因年纪大,一旦出现眩晕或不明摔跤,易对肢体造成不同影响。目前,随临床治疗手段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变化需求,不再仅满足于治疗方式,而是对护理也投入了关注[4]。我院在总结以往护理经验中,发现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B组经护理后,其临床疗效与ADL障碍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从脑卒中综合性康复训练的原理中可知,脑卒中患者的大脑具有一定可塑性,经采用综合性康复训练后,患者的大脑可进行功能重组,改善其神经功能。我院经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视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实施综合康复训练锻炼。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我院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后获取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肢体可大幅度摆动,且无任何不适[5]。回顾性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如若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可显著提高其致残率及死亡率,而我院经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后,发现患者的肢体障碍已显著改善,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且提高其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患者,提高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以上论述,我院经为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证实该护理模式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护理模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靖,于洋,都福春,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3):221-223.

[2]李学霞,郝瑞丽,李学梅.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33(7):870-871.

[3]许晓冬,李芬,常湘涛.脑卒中患者三级康复模式的探讨[J].宁夏医学杂志,2011,13(0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