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文1

【关键词】主题 串联性 情景设计 思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8-01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怎样用情境教学法打造高效的思品品德课堂呢?笔者认为主题串联性情境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一个主题情境――举一纲而万目张

主题式情境教学就是深挖一口井,在研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主题化有效的解决以往有些教师设置大量的情境导致学生忙而少获、低效劳动的课堂;也可以化解因课堂情境频换造成过度生硬碎片化的课堂。

案例:在第二南开中学执教《身边的诱惑》

课前,播放自制视频《走进二南开》

师:二南开这些图片对大家来说是很熟悉的,然而对于我来说是很新奇的;

一走近第二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深深吸引了我;

青莲紫色的校色深深的吸引了我;

七年5班同学的文质彬彬更加吸引了我;

师: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老师急切的想了解大家,于是,我打开了第二南开中学的门户网站,其中有一项活动激起了我的兴趣,“同伴”咨询师训练营开营了,同学们你们参加了吗?

生:没有参加,是八年级同学参加的。

师:看样子同学们有点小遗憾啊,不用遗憾,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在这里进行七年5班同伴咨询师活动。

师:我宣布第二南开中学七年5班“同伴”咨询师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我想咨询大家一个问题:

生:电脑、旅游……

师:大家咨询的答案真丰富,这些事物对我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招引力, 大家用一个词、两个字来概括一下:

生:诱惑。

本节课,笔者对教材、学情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创设“同伴心理咨询师”活动,设置问题情境:从古至今,在生活中,能深深的吸引着人们、令他们为之沉迷和痴狂的事物有哪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咨询,概括出诱惑这一主题,导入教学。

二、多角度串联性情境――设一线而众境清

(一)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在第二南开中学执教《身边的诱惑》

环节一:同伴“咨询师”活动之诊断与辩析

活动一:游戏之度

情境:小兆本来是一个性格开朗、成绩优秀的学生,自从学会上网,就玩起游戏;上课用手机玩游戏,下课时回家用电脑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我劝他不要上网,他却说电子游戏有助于开发智力,妈妈OUT了!

诊断:小兆受到什么诱惑?

辨析:网络游戏利弊谈。

笔者通过《求助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诊断出电子游戏的诱惑;游戏利弊谈,使学生明确对于电子游戏机诱惑应辩证地看待,要把握“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二)想象情境

想象情境依据教材,捕捉学生想象的“触发点”,驱动学生想象,使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意向更加深远、更加有情感。

环节二:同伴“咨询师”活动之认识与思考

活动一:故事续写、感性认识

在学校的管理和班主任的帮助下,他的网瘾有了一定的好转;可是自从初中毕业后,他更加沉迷网络、整天浸泡在网吧……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渊。

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小兆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人生深渊?

创设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通过故事续写,预设出黄赌毒等不良诱惑,初步感知不良诱惑导致的结果,感受不良诱惑的危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为突出重点奠定基础。

(三)推理情境

推理情境借助于形象,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归纳而产生的教学情境。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应用这种推理方法,就是要学生去获取一定的事实材料,然后从事实材料中概括出一定的认识。

活动二:理性思考、归纳总结

观看《远离》视频,归纳总结黄赌毒的危害?

通过学生想象的情景与真实情景的对比,产生共鸣,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使学生从心里认识到沉迷网络以及黄赌毒的危害,引导小组合作归纳总结黄赌毒的危害,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突出重点。

(四)心理情境

环节三:同伴“咨询师”活动之警示与寄语

活动:师生共写“拒绝不良诱惑”警示标语并寄语小兆、寄语自己。

通过师生共写“拒绝不良诱惑”警示标语寄语小兆、寄语自己,达到“以思导行,以行感悟”,引导学生理智对待不同诱惑,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未来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笔者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围绕“同伴心理咨询师”活动创设三个环节同伴“咨询师”活动之诊断与辩析到同伴“咨询师”活动之认识与思考到同伴“咨询师”活动之警示与寄语,层层深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同伴心理咨询师”这一主题情境展开。

情境设置的主题化能够使思想品德课堂呈现简约、生活、高效的意境,产生“少而精”“单而丰”的教学效果。情境设计的串联性让思想品德课堂呈现自然、流畅、完整的意境,产生形如流水的教学效果。主题串联式情境设计能够使思品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简约化课堂、生活化课堂、充满诗意的课堂。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文2

【关键词】网络游戏 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

一、网络游戏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制作的画面优美,惟妙惟肖的人物、气势恢弘的场景、扣人心弦的剧情,都使得游戏者身临其境,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网络游戏是虚拟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放手所为的事情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则可以随心所欲,这就使得游戏者不仅获得现实的体验,而且得到了情绪的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平等,但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不必担心别人的眼光,这个时候在心理上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网络游戏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网络游戏大规模流行于1998年,从《星际争霸》到《反恐精英》、《传奇》、《魔兽世界》等游戏的内容始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才能使网络游戏具有生命力。

二、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游戏是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灌输和文化渗透的一种手段

与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引狼入室。目前,充斥网络游戏市场的多是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产品,鲜有国内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这就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游戏对我国进行渗透、影响大学生政治方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充分利用其掌握的网络游戏,向世界特别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淡化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大学生时代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一个阶段,对国外网络游戏的耳濡目染很容易引起他们政治观念的淡漠、民族意识的淡化。

(二)网络游戏使得大学生丧失道德品质

网络游戏中多以战争、暴力、寻宝为主要内容,游戏中的玩家是平等的,对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有些游戏内容隐含错误的价值观,如果沉迷于其中,放任自己的行为,不理会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大加杀戮、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仍然是可以在网络游戏中生存,甚至成为网络游戏中的强者。长此以往就使得这部分玩家易怒、冷漠、无情和自私的个性,不能形成道德的是非观。

(三)网络游戏致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网络犯罪是网络社会一个重大问题,网络游戏是网络社会的一个小的缩影。在网络游戏中,有些玩家恶意盗取他人的号码据为己有,有些玩家随意PK杀人。有些玩家通过游戏中的角色任意欺骗他人等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原本对法律法规就不甚了解的大学生则更易在潜移默化中受网络游戏中行为的影响,把本来在网络游戏中随心所欲的行为不时带入现实生活。

(四)网络游戏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

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沟通以及学校提供的机会和管理的有限,使得大学生转向网络游戏中去发泄情绪和追求享乐。虽然网络游戏是虚拟的,但是在网络游戏中得到的成功感和情绪的宣泄却是真实的。但是,寻求自身心理平衡和宣泄情绪的动机却会导致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这种依赖会使得他们过度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即使他们精力充沛,也必然会导致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由此又会导致上课无精打采,甚至旷课、夜不归宿,担心家长责备和学校的处分,又产生焦虑、苦闷的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恶感,因而学习成绩下降,缺乏自信;对游戏以外的活动缺乏动机,个人生活懒散,行为孤僻。总之,对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应对网络游戏问题的策略

(一)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引导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孩子能从家庭获得足够的精神满足,则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增强抵御外界的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所以,父母应积极的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足够的理解,提供精神上的帮助。家庭也可以提供一个小的监督环境。学校不仅仅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还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学校可以长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特色培训班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将他们的视线从网络游戏中转移出来。社会各部门可以增加大学生活动场所,创设积极健康的环境,满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对网络游戏产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增强网络游戏制作者和运营者的社会责任心,使网络游戏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传授必要的心理调节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开设心理咨询室,可以排除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消除心理疾病。若想真正将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室付诸实现,则必须有心理健康、水平专业和敬业的专职教室和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心理教育咨询队伍的建设,才能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指导,进而形成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抵抗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健康的游戏。

(三)强化“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和面对网络游戏,了解网络和网络游戏的特点,了解网络游戏为什么让大学生如此痴迷,才有可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对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实证明,对网络游戏一味封堵和声讨是不现实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应正视网络游戏作为新兴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网络游戏的功能,甚至把电子竞技作为校园文化活动来大力开展。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职责,只有使学生真正懂得大学阶段应以学业为主,正确处理学业与游戏的关系,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网络观,他们才不会因沉迷网络而形成自私等不良的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准则。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做“网络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成为网络道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孙涛.对百名游戏爱好者访谈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报,2003,8.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文3

[关键词]网瘾;危害;原因;预防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83-02

互联网以全球化、数字化、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国各高校也积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校园网络工程。现在,在校大学生在选修课、评价教学、查询资料、结交朋友、娱乐游戏,甚至开班团会、班级及校学生会活动信息、找工作投简历等方方面面都要依靠网络来完成,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快乐和益处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各高校均出现了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很多大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荒废了学业,留降级、休学甚至退学,过度沉迷网络还引发了一系列深层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这几年的工作过程当中也遇到了许多有网瘾的大学生,对于沉迷网络而被降级、退学的学生,作为辅导员老师为他们感到痛心惋惜的同时,也感触很深,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通过交流与学习不断武装自己,希望能及早地发现并挽救这些迷失在网络世界的大学生。

1 大学生网瘾的形成原因

(1)自我约束力弱。有些大一新生觉得过去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太辛苦了,进了大学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转而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

(2)环境适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差。某些学生从外省跋山涉水来到学校,对当地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均不适应,又缺乏沟通交流能力,只能在网络中借助QQ、MSN、BBS等虚拟的网络工具与过去朋友沟通,导致现实人际关系处理不和谐。

(3)未能及时调整心态做出正确定位。一些学生对大学过度憧憬,期望值过高,入学后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很大差距,不喜欢自己的学校、专业或周围同学,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拒绝融入新环境中。也有一些高考失利的学生觉得现在考上的学校不理想,前途渺茫,在回去复读与留下来之间游移不定,靠上网排解烦恼。

(4)参加学校社会活动少。很多从农村考上来的大学生因从小没有受到文艺、体育、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教育,跟城市来的同学相比自觉相差甚远,内心自卑,不愿意参加校内的各种社团活动,于是他们就到网上寻找消遣,在网络生活中越陷越深。

(5)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或挫折。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上总会有很多挫折或失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困难,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现实,在网络游戏中将自己打造成无敌的人物,填补现实生活中的空虚和失落,在那里树立自己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6)自身性格问题导致精神空虚。有研究发现,容易网络成瘾的孩子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问题,不愿对亲人朋友敞开心扉,不与人交流交往,这些孩子心里如果出现矛盾苦恼,无法排解时,他们便会去上网发泄,因为他们把网络当成忠实的朋友,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

(7)家庭因素。据专家研究,学生在家中有电脑并有自己独立房间的,网瘾的发生率高;学生与父母关系越差,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家庭人际关系差的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幸福感”,转而向网络寻求“亲情”、“爱情”或“友情”,进行心理补偿或心理替代。

(8)网络满足好奇心、探险、自我表现等心理。当代大学生具有冲动、好奇、冒险和不负责任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恰恰与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自由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一拍即合,便于学生们在网络中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一个虚拟的“自我”。

(9)毕业实习阶段空闲时间多。毕业年级的实习学生网络成瘾较重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少,空闲时间多,一些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要求不严,管理放松。学生对自身要求不高,整日无所事事,到网上寻找精神寄托。

2 大学生网瘾的预防及治疗

(1)开展系统的、综合性的上网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依靠单纯的说教,应把国家对文明上网的要求和规定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使文明上网教育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2)通过专题讲座、板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心理知识,预防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防范能力。

(3)对严重网瘾者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中,充分了解学生网瘾的程度,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下定戒掉网瘾的决心,此外还要发挥好班、团组织的作用,要求党员、班团委、寝室长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对某些不正常上网状态的同学,要及时善意提醒、监督和约束。

(4)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高校网络的管理,使网络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能杜绝学生染上网瘾。一方面落实网络实名制注册登记,使上网者产生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公寓个人电脑使用管理,控制学生公寓用电时间和上网时间。

(5)辅导员要加强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制度上的检查。狠抓学生到课率,加强对学生上课出勤的约束。强化学生宿舍就寝管理,对于学生的就寝要进行常规性的定期检查,学生宿舍楼的大门要定时关闭,在关闭期间禁止学生随意出入。

(6)重视心理咨询,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建立网络心理咨询中心,利用个案辅导、团体辅导和心理训练等方式对已经产生网络成瘾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7)设置学生心理宣泄渠道,为学生的心理放松提供平台。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宣泄室和校园网络心理宣泄吧。

(8)通过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联系,建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帮助体系。及时跟踪把握学生校园内外上网行为,通过合理分工帮助大学生查找成瘾原因,督促他们戒除网瘾,培养和转移他们的兴趣,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业余爱好,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从而降低乃至最终脱离对网络的依赖。

(9)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可使用抗抑郁、抗强迫药物或抗焦虑药物帮助成瘾大学生戒掉网瘾。

(10)替代疗法。有研究表示,建立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的干预新模式,充分利用体育的功能,以一种疏导的方式,以一种由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心理满足代替另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心理满足,从而对网络成瘾进行干预。

当然,防止大学生形成网瘾,是一项艰巨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才能保障大学生远离网瘾毒害,健康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文4

首先是家庭方面。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家庭容易诱发地青少年心理问题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教育方式的缺陷,我国大部分孩子从小都是在家长“好好学习”的教导下长大,除了日常上学,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家长迫于社会竞争压力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其心理情绪方面的诉求;二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些家长局限于传统的“体罚式教育”,不懂得赏识教育的优势,经常放大孩子的缺点而忽视孩子的优点。

其次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可以有效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开始从客观的方面来认识自己,但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身心危机。青少年普遍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摆脱别人的安排和束缚,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最终还是要依赖他人,甚至小小的挫败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青少年在理想中将自己规划为什么事都能处理,不用依靠父母,然而现实的自己却是离开了父母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青少年倍感困惑,调适不好就会产生心理矛盾,甚至觉得没有人能懂自己。

最后是社会层面的原因。这一层面的主要问题是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这也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青少年社会化偏差问题,例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氛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像是网上各种不健康的文化容易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感弱化,各种游戏又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在虚拟中失去自我,甚至出现个体社会角色的混乱;再如我国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还不是很普遍、特别是在社区有很大的欠缺,包括青少年家长在内的很多人还对此缺乏知晓度,一度表现为认为找心理咨询师是病态的表现,这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

依据上述的三个维度,我们也应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符合干预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家庭入手,建议家长要跟青少年子女之间多沟通,要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一些问题,最好有固定的交流时间,并且经常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从而和子女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适时改变一下原来陈旧的思想,减少亲子间的隔阂和代沟,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从青少年自身入手,但由于青少年自身还处在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其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离不开长辈们的正确引导,学校作为培育青少年的最普遍机构,在这一层面就肩负重任。学校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调适等服务,例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此外,青少年自身还可以建立朋辈互动体系,青少年时期人际交往的特点使他们更倾向于和朋辈交流并获得支持,因此,良好的朋辈关系有非常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第三个方面是从社会层面入手,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社会要多为青少年提供心理交流平台,大力普及心理咨询机构,同时适当降低费用,让青少年可以在有心理问题时找得到并找得起专家进行辅导;二是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应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普及,积极通过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灌输健康的心理理念,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尽量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还要推广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文5

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学生工作尽管特殊学生只是高校中的一个小群体,但如果不加以重视、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但会使他们继续成为大学生中的“困难户”和弱势群体,而且会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将积化、演变和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此,务必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

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校园里的特殊学生群体的数量逐年增多。根据不同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习困难学生

近年来,因学习困难而被延长学制、降级、退学、不被授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数量日渐攀升。这部分学生有的基础知识太差,学习方法欠妥,虽然主观上很努力,成绩却往往不理想;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过差,时常逃课、旷课;有的虽然入学成绩优异,但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相关科目或任课教师等原因,学业严重滑坡。

2.经济困难学生

相关资料显示,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其困生为5%。他们主要来自欠发达省份的偏远山区、农村或城市失业家庭,大多依靠勤工助学和学校的各类资助来维持生计。经济上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难以逾越的首要问题,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为精神上的枷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使他们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我封闭,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3.心理困难学生

据统计,出现心理困难的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际关系不适、遭受重大变故、家里突发不幸、失恋等。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调适,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突出行为表现是同学关系紧张、产生自杀意念、行为举止怪异,而普通的教育管理方式此时对其很难凑效。

4.沉迷网络学生

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长时间上网、不良资讯、溺于网络游戏等现象也不容忽视,许多学生的学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身心受到重大伤害,不仅使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困扰,而且使校风、学风建设受到严重腐蚀,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1.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对策

为了督促学习困难学生刻苦努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业中来,杜绝因贪玩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应当推行强制晚自习制度,要求他们在学院指定的教室统一上自习,以加强考勤工作。同时,可以通过这部分学生自行寻找、成绩优异学生自荐等方式,为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每人安排一至两名“学习指导员”,协助、督促相关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此外,还应当采取限制上网制度,规定这些学生不得在同宿舍其他同学或他人电脑上从事网络游戏活动,其本人电脑不得联网,确因学业原因需要上网或开通网络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说明。辅导员也应定期与学生本人座谈,及时、详细了解在某一时间段的学习状况和早读、晚自习情况。

2.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对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逐年增大,高校应当制定详尽的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办法和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力争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搞好资助工作的同时,高校应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拥有感恩意识,通过开展“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等征文、宣讲活动,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国家对他们的资助。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帮助克服“心理贫困”的问题。另外,高校应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给经济困难学生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和经济收入。

3.针对心理困难学生的对策

有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后就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并参考测评结果和由不同渠道提交的个体异常信息,认真甄别并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对象,并邀请专业老师实施个体心理咨询。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及时发现和帮扶大多数心理困难学生,可以借鉴和完善这种工作方法。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创造各种条件,顺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偏好,除了提供现场咨询、特定场所咨询外,还应积极尝试为学生提供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

4.针对沉迷网络学生的对策

对具有较大网瘾或其他不良网络习惯的学生应进行重点引导和教育,可以为其每人确定一名“网络监督员”从事专门的帮扶,协助其定期制订和修正学习计划、期末进行检验和总结。为了使学生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养成文明、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高校应经常开展远离网瘾、文明上网的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关于网络和如何使用网络的讨论,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网络有清醒的认识。可以在学生层面定期开展休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休闲时光,培养他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休闲方式价值判断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习和休闲双赢的目的。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摸清具体情况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特殊学生的具体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详细了解每名学生特别是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和所需,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贴心、优质的指导与服务。

2.注意帮扶的技巧

可以通过赏识教育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于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途径上应区别对待,探索和构建分特点、分群体、分层次的关爱、帮扶、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

3.注意帮扶的方法

在帮助他们时不应带有任何偏见,尊重其隐私,多给一些人文性的关怀,少一些功利性的帮助,培养特殊困难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畏缩、不自卑、勇往直前、积极进取。

总之,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以爱心和耐心面对学生,以细心和责任心面对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更满意、让家长更放心。

参考文献: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文6

【关键词】网瘾 大学生 心理机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01-02

当前,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提供新的舞台和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如何趋利避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防止或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履行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义务,塑造其健康和谐的人格,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无序信息可以导致大学生信息超载,造成认知能力降低。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被剥夺,这个人就会因信息刺激不足,而不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当今社会,网络信息量的急剧上涨,网络信息流速的日新月异,超越了大学生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目不暇接。

2.网络娱乐泛滥可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研究表明,长期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的含量升高,这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在短时间内会使人高度兴奋,但其后会令人更加颓废、消沉,因而大学生网上所显示出的兴奋会随之被消沉所代替。这种现象不利于大学生情感稳定性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情感缺失或冷漠无情。

3.网络生活习惯可导致大学生意志薄弱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虚拟角色扮演可导致大学生人格混乱

在变幻莫测的网络中,大学生沉迷于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和动感刺激的娱乐游戏中,因长期迷恋好玩、刺激而又富于挑战的虚拟环境,其人格必将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形成偏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多重性格障碍。

5.网络阻碍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网络信息在开拓大学生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更多新鲜事物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是,网络对大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二、网瘾的症状

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及感情经历,很容易轻信网络,极易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1.网络恐惧

一部分学生感到害怕和迷茫,缺乏正常的安全感和生活的信心。

2.网络依赖

不少学生长时间的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络技术,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导致个人生理受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

3.网络孤独

孤独常常表现为莫名的寂寞、烦恼和抑郁。其典型症状是: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窄、人际关系冷漠。

4.网络人格障碍

网络人格障碍是以人格结构失衡为特征的网络心理问题。虚拟的网络世界为谎言、欺诈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在被谎言欺骗的同时,也成为谎言的制造者,长期沉浸在谎言和欺骗中,会导致学生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致,进而出现人格异化。

5.网络犯罪

网络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为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在网上容易出现为所欲为的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同时,上网需要一定的花费,如果沉湎于网络生活,又没有足够的钱,也可能诱发学生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获得,导致犯罪。

三、对 策

1.发挥社会的职能作用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旧观念的碰撞及对残酷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社会责任的恐惧和逃避,使许多大学生选择上网来求得暂时的超脱。这些社会影响因素难以避免,但是社会要提高对网络健康心理的认识,真正去重视大学生网络不健康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坚决履行社会应尽的职责。首先,国家应在已有网络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个网吧的法律监督,对其营业时间和营业内容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公安、文化等地方行政部门应对网络进行规范化整治,及时消除网络垃圾,保证网上信息的导向性和方向性,以避免对大学生的心灵污染。再次,加强网络立法工作,使信息服务有法可依,树立网络正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整洁、文明的网络环境。

2.打牢家庭的纽带作用

(1)家长应正确认识网络发展的影响,加强对青年大学生上网的监管力度。网络的问题是监管的问题,而不是其本身的弊病。作为父母,要必须弄清楚网络的利弊,不断更新观念,认清本质,主动作为。要注重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的提高和现代社会主体意识的树立,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合作与互助,同时注重保持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与渗透力,有效地关心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关注他们的自我价值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变化、心理异常、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胸有成竹地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以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2)家长应主动积极地消除信息掌握手段上的差别,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当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面对数字化、信息化浪潮的席卷,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对其自身的生存及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然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了代际沟通不畅,信息交流受阻。因此,家长需要尽快进行“科普”以提高自身的科技修养,以便于在此领域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这同样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

(3)家长应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是非判断能力,以减少网络负效应的加剧。大学生由于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缺乏社会认知,对网络信息是非判断能力欠缺,从而导致网上交友不慎,使自身受到伤害。因此,家长应鼓励青年大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尝试科学的、理性的去思考、去分辨、去探索,这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

3.坚守学校的“主阵地”

(1)要正确认识网络功能,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正确认识网络功能,避免网络游戏沉迷。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使用率较高,是大学生使用最早、最多的网络功能,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和消遣,上网目的不正确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沉迷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只是网络的附属功能,而最基本、最重要的网络功能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因此必须加强上网目的性教育,端正大学生上网目的,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

(2)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网络学习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开设现代网络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使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收集所需信息的同时,也使自制力差的大学生不致痴迷网络,不对其造成生理、心理乃至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3)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障碍问题。高校要必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辅导机制,尤其要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异常问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矫正工作。有些大学生长期依赖网络交往,造成其“自我概念”扭曲,以致产生了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和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矫治这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由于网络的隐秘性、匿名性等特点,消除了面对面咨询的尴尬与不便,也使咨询者不必担心个人隐私的泄漏。所以,参与网上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便于对症辅导,解决其心理问题。而且由于网络的时空范围广、交流方便快捷,更便于进行团体咨询、心理互助和开展多样化的心理知识普及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宏如、曹雨平.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

2 申小莹.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5

3 刘红梅.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