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范例6篇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范文1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230-01

我院前身为部级重点中专,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始建于1997年,有着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一直受到企业的好评。该专业实施“一个导向、两个注重、三个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重点突出“知识够用、技能管用、就业能用”的办学理念。锐意改革教学体系,推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案例化、实践化。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具有创新特色、虚实结合的实践性系统平台。

一、实践教学模块化概述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营销理论,学会开展营销实践活动。“一个导向”就是以行动为导向,它包含两层含义: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行动;通过专业技能活动操作,达到提高职业素质的学习目标。营销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借助于对环境、角色、活动的模拟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营销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

在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业能力构建市场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运用效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一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信息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单一技能的熟练,已经不符合面向未来的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整体课程体系架构,我们在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从八个方面展开,即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模式、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营销管理与策划实践教学模式、现代营销方法与技术应用教学模式、市场开拓实践教学模式、推销谈判实践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教学模式。即八个实践教学模块。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化

为了加强面对职业岗位的教学建设,彰显中职教育特色,使我们培养的营销人才一专多能,真正实现学生一毕业就能就业的平稳过渡。市场营销教学团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沟通形式,成立了市场营销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征询行业专家建议,经过反复论证,结合学校、社会与企业的师资与资源情况,确定了十三门专业课程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设计出各课程职业技能训练模块项目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运作实施。这十三门课分别是:市场营销、金融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原理、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基础会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概论)、证券投资、经济学原理、广告理论与实务、消费心理学。每一门课独立形成课程模块。

四、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的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客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老师事先设计好模拟项目的背景资料,由各小组分别进行准备,并参加模拟实践活动,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判小组进行评定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推销理论与技巧》时,可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别和推销环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推销”,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消费者,有的扮演推销员,其他的扮演公众。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推销产品,由大家评论推销员的推销技巧,让扮演消费者的学生谈谈顾客心理,让扮演推销员的学生分析怎样揣摩顾客心态。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给予综合打分。

五、模块化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模块化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灌输式”即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大量采纳案例教学,突出“参与教学、案例教学、动手演示教学”等多种教法。通过穿插大量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加大了高职学生自学、分析、讨论的比重,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强化了“三个能力培养”――掌握知识、技能的专业能力,学会学习和工作的方法能力以及学会共处、沟通、做事的社会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案例库――进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案例,以文本形式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学习和分析的教学方法。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必备工具,没有科学、合理的案例,案例教学法也难以取得成效。为此,我们专门组织老师编写了市场营销学实训集,建立了案例库,形成文本放置于校园网上。并要求教师要对原有案例进行跟踪调查,不断更新和修正案例。

(二)组织学生实地调查――进行调研性案例教学的实施

调研性案例是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而进行实地调研所得的实际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进度,通过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最后,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

实践证明,调研性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观察和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教学两个模块化教学是我们对教学过程的总结也是对营销教学过程的再造,从专业教学实际中来具有营销教学规律的一般性又有学院教学实际的特殊性,本文的分享仅供从事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同行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臻.市场营销课模块化教学初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

[2]杨林,熊珍琴,杨永俊.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范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09-03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通识课中的主干课程,是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近几年,随着“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该课程被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是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13年对该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以“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深刻阐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课程本源,重新优化提升课程教学内容:弱化办公软件、常用多媒体软件课堂讲解,强化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讲解,保持原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内容,增加云计算、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等前沿技术介绍,极大地提升了课程内涵。

随着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及学时的不断压缩,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部分教师仍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和原理,辅以简单的举例说明,远离实际应用;学时的限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足够时间对重要理论和概念充分阐释,往往点到为止,造成学生一知半解;缺乏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师生、生生间很少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和传统课堂“同步学习”特性间的矛盾,使得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给课程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然而大多停留在理论水平上,有效的教学实践较少,虽然个别高校已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3],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课前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将课程知识碎片化,如何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如何有效督导学生的课前学习?如何组织课上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在充分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将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生生、师生间的讨论与分析,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的教学案例,在实际应用和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强调“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理论与原理的讲解,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掌握了单个理论,但很难融会贯通加以应用。为此,国内诸多从事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工作者,纷纷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

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离散的知识点通过案例系统化,强调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使“计算思维”培养中抽象理论和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同时,真实案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其在后续专业领域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释义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上学习,课下练习”的教学模式,使其反转为“课前学习,课上练习”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和迁移”的过程。具体来说,即课前,学生自学教师制作和的以微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如讨论、汇报、实验、游戏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这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体验,真正体现“建构主义”的思想,将教学中心从“教”转向“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解决了课时不足的矛盾,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概念和原理设计制作成动画、视频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前按照自己的学习步调自主学习,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又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再者,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教师可充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师生、生生间讨论与交流,不仅学生完成了自我知识的构建,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案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

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鼓励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传统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案例的综合性较强,教师需在课堂上先将案例涉及的新概念和知识讲解完,再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由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是不可能达到的,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为案例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将案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前移到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课上则进行深入的案例讨论等学习活动。再者,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既避免了“翻转”所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通过案例将知识体系化,又为“翻转”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组织策略。

笔者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融入案例教学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其基本思路是:课前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案例,将案例中涉及的新知识和理论制作成多种形式的课前学习资源(如微视频、动画、文本资料等),并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统一打包至网络平台,学生完成自学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以课前报告单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设计课堂案例和课堂学习活动;课上教师围绕案例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如讨论、游戏、汇报、抢答、测试等),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课后,学生完成拓展案例,进一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三、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九个步骤:案例设计、课前学习资源制作、任务单制作与发放、课前讨论及报告单反馈、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组织、课后拓展案例、课后交流、评价与改进。

(一)案例设计

案例是开展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案例选取和设计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特点,结合学校专业特色,选取和设计案例。笔者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业特点,设计特色案例,比如“现代信息技术”部分,选取“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作为案例,既贴近学生专业,又具有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

(二)课前学习资源的制作

教师围绕案例梳理知识点,完成知识的碎片化处理,为后续制作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做准备;借助思维导图等软件,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思考每个知识点以何种形式展现(如微视频、动画、音频、文本资料等),设计与制作以微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包。比如在“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案例中,包括2个知识点:信息一般处理过程、主要信息技术,笔者分别设计与制作温室大棚智能灌溉flas1个、主要信息技术简介微视频2个、文本资料1个。

(三)任务单的制作与发放

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效完成课前资源学习,教师需制作课前学习任务单。任务单按知识点的先后逻辑关系,安排课前学习任务的顺序,并明确指出每个任务对应的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及思考问题。其中思考问题应是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观点碰撞,引发激烈讨论。比如笔者围绕“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案例,在任务单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是否能解决你专业领域中的所有问题?为什么?试举例说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需要学生认真搜集整理资料,采用批判性思考方式探寻答案。课前任务单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发放,比如QQ软件、蓝墨云班课手机APP等。

(四)课前讨论及报告单的反馈

为了督促学生认真按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并将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任务单中的思考问题进行课前讨论,并反馈课前学习报告单。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6―7人,学生自由组合,组长由组员轮流担当,组长主要职责是组织组员进行课前讨论、学习效果互评、报告单撰写与反馈等,报告单中要记录整个讨论过程、存在问题、互评成绩等。教师收到反馈报告单后,根据各组讨论情况,给出每个组的教师评价成绩。为了验证组内互评成绩有效性,教师可在课上随机选取小组成员回答问题,若回答情况与互评成绩不符,则采用“连坐制”,降低小组的教师评价成绩。该策略可有效督促学生按照任务单认真完成课前学习,避免“打酱油”学生,又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课前学习报告单也为教师下一步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提供有效反馈。

(五)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根据课前报告单反馈情况,确定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活动形式需根据案例类型、特点、目的进行设计,比如针对“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案例,课堂上可采用讨论、汇报等形式;而笔者设计的关于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原理的“哈利魔法”案例,则适于采用游戏的形式。活动设计在考虑寓教于乐的同时,将知识自然融入,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认真规划课堂时间,设计恰当的案例数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方式。

(六)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

整个课堂组织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案例讨论活动中,教师从案例背景分析入手,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应用情景中,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方向,完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导,注意控制讨论时间,讨论完成后,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最终教师总结与评价。

(七)课后案例拓展

课后拓展案例需在课前、课上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方向拓展。比如笔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部分,以“苹果采摘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作为拓展案例,首先让学生采用与课堂案例分析相同的方法,对案例中涉及的主要信息技术进行剖析,再进一步分析每种技术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最终画出系统功能草图并进行标注。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地位与应用等,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交流

教师借助线上平台和线下面对面交流,听取学生对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感受,了解课前学习任务单设置是否合理、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建议,对后续教学模式实施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许多学生的反馈意见,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参与感很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真实案例的融入,能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到“计算思维”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映射关系,所学知识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九)评价与改进

第一轮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之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考试、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多方位全面评价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平时测验等,对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进行对比评价,其中一个班是实验班,采用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另一个班是传统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结果显示,实验班的考试平均成绩比传统班高出8.5分,且学生满意度较高(如表1所示)。针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案例设计、课前任务单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修改与完善教学模式实施策略,为下一轮的应用做好准备。

表1 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四、反思

(一)建立高质量的特色案例库

案例库建设是保障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基础。案例除了具有完整性、真实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外,还应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搜集与整理特色案例,形成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更好地贴近学生专业,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为后续个人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完成课程规划,设计案例、课程资源、任务单、课堂活动方案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极大的教学热情、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等。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有效推动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如何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的学习?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依靠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需针对学生、课程特点,建立与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体系。

(四)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可以借助MOOC/SPOCs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将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线上自由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并完成在线测试,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而线下课堂应注重碎片化知识的串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本文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探索,以真实的应用案例驱动翻转课堂教学。笔者在案例设计、课前学习资源制作、任务单制作与发放、课前讨论及报告单反馈等方面进行讨论,指出了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要点。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2]兰春霞.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

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

[3]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案例教学, 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习自主性增强

院校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较宽的特点。在没有实施案例教学之前,益阳某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不高,低头一族比比皆是,但在案例教学后,学生思维活跃, 竞相发言,讨论高潮迭起,参与口头讨论的学生按高职年级的不同比例分别在78%、88%以及60%左右,课中和课后书面参与讨论的学生达90%以上。

(二)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讨论空间

透过案例素材,有效利用音像动画和多媒体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手段使案例事实更为现实生动、 即时快捷、音像图文俱全,因而具有更广阔的讨论空间。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产生自觉的学习行动,从而将教材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思维与实践探讨的有机统一。

(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真正体现

论案例,阐述和补充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结论,在相互启迪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平等的案例讨论参与者,深入的案例讨论使教有所悟,学有所思,能言善表,教学相长。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

近10年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视。

(一)“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走向成熟

目前在益阳某职业院校已全面实行了“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专业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将某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统一,使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普适性能力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来确定。

以 “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将会计课程与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课程均溶入到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在毕业获得大专学历的同时,通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与该专业的学生及老师的访谈、分析学生的毕业设计,我们了解到,按照这样的课程模式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就业率非常高。

2.职业技能模块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该课程模式的思路是,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的规律,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组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形成课程模块。这些模块包括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等。

3.单门课程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调查发现,这种模式为许多专业所采用,即一门课程是专门为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的。该课程包含了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课程的目标。自2012年,益阳某职业院校即对以上课程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对“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如何更加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的研究与实践,学院正在进一步探索。

(二)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正在形成

从2005年开始,益阳某职业院校就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产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按照职业实践活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模式在学院全面推行并形成了自身特色。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单元教学模式。即将一门或一个教学模块的专业技术课程所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完成,学生在这个单元时间里,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并进行实训,最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项目教学模式,它是将专业技能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一门课程或若干门课程的组合),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

3.产品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以企业为平台,以企业产品为核心,将专业课程融入企业产品开发的制作过程,将企业工作现场作为专业教学课堂,在产品开发和实现的过程中完成专业教学。同时可将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教育、企业效益和学生能力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陈银华,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形式[J],内蒙古教育,2010(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范文4

[关键词]网络环境;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探究

一、网络案例教学及其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其教学中采用.由于案例教学法强调实践性和研究性,得到人们的青睐,很快就被广泛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的教学中,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研究案例,激发创新思维以培养沟通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其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驾驭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媒介与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越来越为教育界所关注。我国对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网络化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在2000-2001年处于起步阶段,“网络教学平台”刚被引入时不被重视(两年只有8篇文章)。从2003年开始,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充分重视,对“网络化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状态。[1]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络教学的发展比较迅速和成熟,早已经过了普及阶段,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我国重视网络教育平台与教学网站的建设,开展了国内教学网站的建设。几年来也得出不少成果。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和促进各地区及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典型的网络课程案例建设也提高了各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1、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社会性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国经济交往中发生的国际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去感受真实案例发生的真实状况,并用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刺激学生的认知感受,使学生对事件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2、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国际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包含国内法和国际法、程序法和实体法、公法和私法规范的开放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需要有雄厚的法法学基础知识为基奠,有相应的英文阅读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的相关背景知识为前提。因此教授国际经济法课程要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即让学生理清各类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是如何有机的组成国际经济法这个部门法的。让学生掌握实践中解决国际经济法案例应如何查找浩如烟海的法律以及如何准确适用。

3、国际经济法学的现实案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经济法具体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得并非很紧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声音和文字的媒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感觉国际经济法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而对于“实用论”愈趋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会在心理上对国际经济法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顺利开展是不利的。而网络是一种可以将遥远的事件展现在眼前的现代化工具,它可以现实人类将世界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愿望,扩大人类对世界万物的了解和缩小人们对应认识的事物的距离感。

三、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对国际经济法课程讲授产生的弊端

1、传统案例教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将教学模式划分为三种: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其中,学生主动型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现阶段高校中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案例教学法从美国传入我国后,特别在法学教育领域案例教学模式也体现为教师主动型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通过语言的表述把案例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学生根据老师已经教授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性的差异,学生的背景知识局限于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当中,容易产生僵硬呆板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因此,对于国际经济法学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动机,学生主动型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2、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不能强化学生对案情的感性认识。

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感性认识阶段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强烈的信息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主动的搜索信息以丰富其对应认识事物的理解,进而对应认识事物转化为理性认识,以便在实践中应用所认知的事物。而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有通过声音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信息,其严重依赖于老师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国际经济法案例通常相对较为复杂,相关制度也较为庞杂,而语言和文字传输信息有很多局限性,如,教师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声音的频率和强度等对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有较大影响。相反,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网络所带来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各种案例的真实情形、表现(案情)光有文字和口头描述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可视性图像以强化感性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学习和分析判断过程。[2]国际经济法的实训不同于其它学科,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对知识的记忆。学生要面对的是一些人、事、气氛,而且要有虚拟法庭,这是传统案例教学法所无法实现的。

3、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

传统的案例教学通常是采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案例印证—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试图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受传输媒介的影响,其不仅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会让学生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思维定式当中。学生很自然地判断老师所举的案例肯定是为深入分析前面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为目的,因此,很容易就根据已知的前提基本理论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陷入这种思维定式的学生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往往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难适应实践中复杂多变的真实案例,因此,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四、网络环境下国际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应采取的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多媒体方式设计教学案例

我校已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制作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根据每个章节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任务,在整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上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真实、多媒体化的情境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该是真实生活的体现,应具有高度的拟真性,而不是由专家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而是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在真实的前提下,案例作为一个故事,得有情节,有矛盾的冲突,凸现问题的复杂性,能够引导学习者对案例展开讨论。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要通过文字、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案例,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案例纯粹阅读文本信息的枯燥乏味,可以真实、生动地再现案例的起因、高潮、结尾,而且视音频素材更能够增加案例的情境性和吸引力,使案例活了起来,更能够体现案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2)科学、明确主题的教育性原则

设计网络教学案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其选材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无论是在案例的搜集、编写或选择的要求方面,还是在培训过程中对所选定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方面,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都必须有“明确的”案例主题和研究主题。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3)发散、灵活多元的问题性原则

案例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以案例中的问题为起点,以表征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指向,最终达到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目标。因此,案例的“问题性”是案例冲突的体现,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能够“凸显矛盾”,具有“内在的启发性”和“灵活的开放性”。通过对教学案例中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学习者可以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能够对已有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证明或伪证的检验,进一步理解信息并内化有关理论;而且还可以提出新问题,新假设,创生出新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问题和理论。[3]

2、学生根据网络搜集并整理和分析资料

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师提供和自己搜索的的网站,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成各小组。各小组应确定自己的主题任务,分工合作,从而使收集资料工作进入正轨。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并针对老师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得出结论。

3、各小组成员课堂展示研究成果

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各组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案例分别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课堂上老师要组织各小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自己前期的研究和分析的成果,各小组可以以模拟法庭的方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和辩驳,也可以以研讨会的方式交流各自的思想和解决事物思维方式。

4、教师评价并出示正确结论于网络中

教师对各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其结论进行综合评析,并通过所设置网络交流空间的方式将教师认为比较正确的结论公布于网络中。如,通过QQ群的方式把结论公布于群空间中,学生对老师的结论有疑问的可以通过QQ的方式与老师进一步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就老师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4]

综上所述,本文的案例教学模式已经不单纯属于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而涉及到整个教学组织系统的变革。这不仅需老师在观念上有所转化,同时需要学生在思维和心理上对该模式逐步的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地位,学生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换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角色。因此,学生在该模式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效果也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丰富更深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纬度更宽,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也较强。教师在该模式中要准确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备课的内容及上课的技巧都应侧重于如何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何给学生创造开放性的思考空间等问题上。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社会对国际经济法方向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笔者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欣欣向荣。也希望我们的法学教育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国际经济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庄东晓.中外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综述[J].科教论丛,P257

[2]刘香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2):50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范文5

[关键词]案例学习 自动化 创新人才培养

一、引言

自动化专业涉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技术、电气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等诸多领域,覆盖面广,是通用性强的大专业。和其它专业一样,当前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原理开始讲述,这种方法有利于基础课程的教学。但对于工科背景很强的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而言,从案例开始讲述,然后逐渐导入原理教学将更有利于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1-5]。本文探索了一套基于分层案例教学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工程驱动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程创新人才的要求。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已成功实践多年。其中的“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基础平台和学科大类基础平台,“模块”包括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模块、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本文探讨如何将案例教学贯穿于学科大类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模块中,并将专业实践模块和案例教学相衔接。

二、基于分层案例的教学模式

为了克服目前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缺陷,引导学生形成本专业课程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必要建立从学科综合性案例、课程模块案例、及核心课程案例的多层次、体系化的案例教学,进一步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检测与控制的案例学习及支撑案例教学的实践基地。

(一)学科综合性案例的建立

学科综合性案例的建立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 学科综合性案例应涵盖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内涵,如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工业控制软件等内容;(2) 学科综合性案例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即采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实)及虚拟工厂自动化系统(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3) 为了增强案例的具体性和特色性,学科综合性案例应考虑行业特色。大型化学纤维企业中的自动化系统符合以上三个方面。现代大型化学纤维企业的自动化系统通常为分布式控制系统,涵盖了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内容。同时它具有较强的纺织行业特色,与我校的行业背景相吻合。

由于大型化学纤维企业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区,因此以大型化学纤维企业中的自动化系统为蓝本的案例学习需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我们通过和大型化学纤维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实地实习的形式进行案例学习,但这种“实”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基地离开高校一般较远,同时基地一次性接纳学生人数有限等原因造成学生不能充分地进行“实”的案例学习。因此有必要在“实”的案例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虚”的案例的学习。“虚”的案例的学习是将“实”的案例网络数字化,形成虚拟的大型化纤企业自动化系统,这个虚拟的系统设立在校内实验基地供学生学习使用。学科综合性案例的学习主要起到实习的作用,它分4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在学科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有一个总的感性的认识;第二个环节是在某个专业方向模块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了解此专业方向模块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三个环节是在某门专业课学习之前进一步温习,使学生了解此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第四个环节是在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对照学科综合性案例作梳理和总结。

我们还可以以虚拟的形式设立具有技术前沿性的扩展性学科综合案例,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及拓展学生的视野。如面向航空航天测控的学科综合性案例等。

(二)专业方向模块案例的建立

为前述的“平台+模块”中的每个专业方向模块设计案例教学。同时这些模块案例又和学科综合性案例有机结合。我们采用将学科综合性案例进行适当分割,形成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案例。比如将仿丝系统分离出来形成过程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将原丝拉伸过程分离出来形成运动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将工程师站、操作员站及现场检测设备系统分离出来形成面向工控的软硬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工业控制软件、工控网络、实时数据库、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等)。这些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和学科综合性案例有机结合,形成分层次的案例集。

专业方向模块案例的建立以半实物-半仿真的实验设备进行。由于这些实验设备规模较大,全部采用实物有时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半实物-半仿真的形式进行建设。这些实验设备设置在校内实验基地。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该模块所有课程进行学习之前进行,起到认识实习的作用;第二个阶段是在某门专业课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了解此课程在整个模块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是综合性实验,以巩固学生对整个专业方向模块所涉及的课程的知识的掌握及运用。

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可以以实体或虚拟的方式设立扩展性专业方向模块案例。比如面向化工企业的过程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面向冶金企业的过程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面向港口装卸的运动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面向物联网的专业方向模块案例等。

(三)核心课程案例的建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范文6

关键词: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软件实际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立足于相关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以适应对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达到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近年来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在进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仍需对该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例如:①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新生,实际掌握计算机知识程度的差异[1];②在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长期力求“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即各专业要求“基本一致”的大纲、内容、学时数、教学手段等,并达到基本一致的目标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是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驱动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各自差别主要在于讲课时数和实验操作时数的比例有所不同而已。其表现形式为:①采取“零起点”教学模式,忽略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③采取单一的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模式多样性需求。

1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础、适当延伸、侧重应用,服务于专业,建立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通过探索和改革,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更加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高校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

1.1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项目组老师分别对本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系统调查,其中包括:各专业在计算机基本技能方面有哪些需求、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哪些常见问题、哪些软件常用等内容。

通过信息反馈,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特点、目标要求与案例特点,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并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成文档,进一步进行分析、讨论、研究、总结。

1.2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培养目标

1.2.1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征,通过典型案例和多层次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策略上做进一步研究,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着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不同专业学生都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把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改革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1) 在原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基础上,增加与不同专业结合密切的专业典型案例应用模块,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能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自身专业的二次开发,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

2) 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以应用为主线,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需求为向导,完善计算机基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或完整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典型案例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遵循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

3) 针对授课对象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通过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环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不同层次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例操作和自主性学习,激发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其能较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则在原基础上学得更扎实更深入。

1.2.2改革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加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设置,以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总体培养目标。

1) 构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实例分析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适用型人才。

2) 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多元化”、“多样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研究并开发一套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更便利条件,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 根据需求,将教师教案、素材、演示文稿和案例等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制定出一套适合于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习环境,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典型教学案例;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典案例库。

2案例导向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整合、优化与专业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一套完整的系统教学模式,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学习特点与侧重目标,才能把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方法得以创新与定位。

2.1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针对新生知识层次和专业的差异以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基于案例导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与各院系沟通,考虑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的差异和各专业特点与需求,在学大纲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增添具有专业特色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构建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注重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达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导向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多层次课程教学模块,进一步把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成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本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相一致。通过搜集在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并将案例科学整合,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案例系统化、分类化和层次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系统教学模式,总体方案与框架如图1所示。

2.2构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整合后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框架,我们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环境下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该系统服务于整个教学与实验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相关案例练习和多种学习资源共享下载与作业提交等学生使用信息;②为教师上课提供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素材,教师也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案例素材和查看学生作业与批改作业,或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通过该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学素质为核心,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又反映出教师的导学作用。

该系统基于Web、采用B/S体系结构,结合.NET服务器技术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作为整个后台服务系统,同时利用前端的动态网页技术,进行软件开发与调试。

2.3基于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2.3.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采用教材与教学资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①以主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主体,典型案例教学过程为框架;②多元化网络平台中的案例库为教学的参考资源做辅助,即提供给学生学习,也为任课教师作为备课的参考资料,并要求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适当调整内容的深度与进度,应用不同典型案例方案,认真设计自己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因学生专业不同而施教;③有多媒体课件的支持;④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自学与练习的内容。例如在提供的Word学习子系统中提供有:Word经典案例练习与分析、毕业论文排版指导、作业实践练习、问题的提交、教师对案例的评价等功能。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避免常出现的操作错误,如果出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及时上传问题,教师能实时了解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案例提出评价和改进方案[3],并将其结论通过评价系统提交,便于以后的教学。其目的达到学生学习自主化、资源整合多元化、教学辅助多样化。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不仅能理解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模式上,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导向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案例库教学平台的开发构建,探索利用网络和教学资源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研制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中,由课程学习园地和课程讨论与交流两大模块组成。①在学习园地部分,将本课程划分为计算机操作与组成、计算机网络、Office2007 Word、Office2007 Excel、Office2007 PowerPoint五大模块;每一块都为学生按专业分层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浏览下载,其中包括常见错误模板(易出错操作图样与出错分析等)、毕业设计论文模板、经典案例分析与练习、作业实践练习等,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和必要内容的补充[4]。②讨论、交流部分,以论坛的形式,利用网络及时答疑解惑,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网上教学园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反馈关于教学效果、质量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任课教师都能从中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③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系统,随时可以上传和下载自己的作业与作业要求,教师可随时随地查看学生作业的上交情况和作业的批改。

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将课本中讲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2.3.3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试模式通常用的有两种:标准化和传统方式。标准化具有试题容量大、内容广泛、知识覆盖面宽、考试信度和效度好等优点,但缺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而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技能。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与知识结构特征,我们采用的是“无纸化网络考试形式”,总评成绩则由考试成绩和课堂评价相互结合:网络考试成绩占80%,课堂评价占20%(包括实验作业质量与次数、考勤等)。无纸化考试题目包括主观与客观两类题(各占40%分),主观题机器自动阅卷,客观题需要人工批阅。课堂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实际情况对学生随时随地的评价。这种综合考核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综合或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3结语

总之,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多样化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同需求得以改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主性学习得以提高,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得以丰富,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组织、实践环节、课堂教学等方面均受到师生好评。达到了培养出高质量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由于该教学模式还在进一步的实践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6):100-102.

[2] 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3-55.

[3] 夏秦,陈,顾刚.一个适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应用框架[J].实验技术管理,2009(11):101-106.

[4] 张俊玲,刘鸿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26-128.

Illustrative Case Oriented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Basic Computer of Different Specialities

HOU Xiuhong, ZHENG Wenkui

(Computing Center, Hu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