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范例6篇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奥尔夫;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21世纪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多年来,党中央对大学色很难过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党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教育方式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式,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只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忽略对学生思政培养,造成高学历犯罪,“人才”变成“人裁”;教学模式传统化、课堂形式化、理论化也是现今思政教育的一大问题,教学方式单一,内容只是一些重复枯燥的理论,学生在中学学习时已有涉猎,以致思政课堂的沉闷,并不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况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简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法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回归人本”的原本性为理念,他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通过语言、歌曲、舞蹈等形式自然流露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该教育法则是抓住这种人类的原有能力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让受教育者回归原本。此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扎根于本土文化,寓戏剧、舞蹈、音乐及视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以即兴为核心的创造性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它的四大核心精神——原本性、整体性、体验式、过程取向相互交织又富含治疗内涵,所以渐成为音乐治疗学派中的重要派别之一。

2、奥尔夫在国内发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我国著名音乐学教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研究所所长廖乃雄先生引进国内,历经20年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已经在国内儿童音乐教育中广泛使用,并在智障儿童的行为治疗、自闭症儿童治疗中有一定成效。但在高校中应用较少,目前只有在艺术类院校师范专业中开设专门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中更是难见奥尔夫教育元素。

2001年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妲娜教授曾在清华大学开设实验课题“综合艺术素质活动与创造课”受到学生们广泛好评并被列为该校教育改革100门精品课之一,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入普通高校奠定基础。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1、多元教学内容开拓高校思政教育新思路,为思政教育活动提供新载体,丰富其内涵

总所周知,音乐是具有德育、智育、美育的功能,既能塑造高尚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又能进行大脑开发,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大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他们重塑自己,丰富自身精神世界,使其道德、情操、品格得到升华。而奥尔夫音乐教育除了音乐意外还包括戏剧、舞蹈、视觉四大内容,多元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多纬度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思政理论教育形式多样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个综合性艺术,它的涉猎面非常广泛,此外它扎根于本土文化,所以它能够在世界各国得到深入的发展,能够很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教育是,可以欣赏爱国歌曲,但音乐欣赏的方式有别于传统,除了可以“听”,还可以加入“律动”,形式可以多洋化,让课堂气氛动起来。

3、“探索、即兴”的教学核心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促进主动学习

“探索、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学核心,他所有的知识需要同学们自身探索,探索所得后再通过分组即兴(应用),把知识内化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入在思政教育中,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政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把奥尔夫音乐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是个创新的思路,也是切实可行且有必要的。这样,能真正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娟.探究奥尔夫音乐治疗学生不良心理的实际价值[J].大众文艺,2012

[2]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12)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范文2

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音乐教育具有育人性、审美创造性、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应运用这些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巩固素质教育地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表现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音乐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体悟音乐美感的氛围,精选音乐曲目,根据音乐来设计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对作品的本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然后运用相应的音乐技巧来表现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陶冶感情、净化心灵。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些作品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见,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利于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注重钢琴伴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钢琴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是最理想、最常用的教具。所谓钢琴伴奏,是指用钢琴为歌曲(或乐曲)快速并有效地伴奏,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的作用,通常分为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所唱的歌曲虽然比较浅易,但歌曲表现的情绪,演唱的速度、力度却还是有所变化,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钢琴伴奏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钢琴伴奏有助于学生对音准、速度和力度的掌握。钢琴伴奏对帮助学生确定音乐的节奏、速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任何旋律一旦离开了节奏就无法存在。速度是音乐的支柱,是作曲家创作情感的一种体现方式,它能比较直观地体现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钢琴伴奏能在节奏和速度的把握上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使作品能够得到正确的诠释。

2.好的钢琴伴奏,能够引导演唱者和欣赏者进入特定的音乐情绪之中。

三、注重音乐教育的愉悦性

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去感受、理解并演唱音乐,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更深入地贯彻音乐教育愉悦性的原则,使学生更容易地吸收知识。所谓音乐的愉悦性,是指音乐引起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主观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喜悦、愉快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的愉悦性原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1.加强基础训练,尽快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为音乐愉悦。音乐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要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尽快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2.加强欣赏技术理论教学。音乐课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乐理、视唱等理论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手段,所以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加强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音乐的创造潜能,实现音乐课的真正价值。

3.穿插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把音乐与文学、影视作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使他们更好地接受音乐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增强音乐教育的愉悦性。

四、加强中学音乐教学的师生互动

中学音乐中的师生互动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对话与课堂讨论的设计,发挥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的积极性。中学音乐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实现,要做好教学对话与课堂讨论的设计。教学对话与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也体现了教育中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对话的性质和策略。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来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师设计和引导教学对话的策略包括两方面:一是恰当的提问,二是创设对话情境。恰当的提问是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的重要手段,恰当的提问可以诱发、促进学生的自由活动,调节学生的思考活动。总之,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师要采取措施使之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起乐学、善学、创新、高效的教学体系。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

1.可以准确表现体裁和音色。声音是能够直接刺激人大脑神经的,音乐又是声音的艺术,那么在音乐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播放教学录音带,能够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2.深化德育和美育。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面,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

3.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音乐欣赏涉及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带,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总之,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这一高科技手段,可以使音乐课堂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享受到音乐的美感。

以上是我对当今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改善提供借鉴与意见,使音乐课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实现“美育”的目的,使中学音乐教育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曹理,李朴民.中学音乐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2]鄢艳.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趋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范文3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范文4

[关键词]音乐欣赏;政治课堂;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72-01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身体、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这时候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活动从其本质上来说是较为枯燥的,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接受这种说理性的课程。音乐欣赏在政治课堂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活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政治课堂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智能手机、家庭电脑等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然而,有的网络信息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是刻不容缓的。然而,初中生活泼好动,受年龄影响,他们很难在四十五分钟里都将精神集中在学习上。一般情况下,在课堂开始的十几分钟里,学生是很有活力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课堂的进行,他们往往就会感觉疲惫,思维跟不上教师的速度了。特别是政治课,因为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较少,很难使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活力会慢慢地随着时间消逝,他们觉得无所事事,甚至昏昏欲睡。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教师就要注意了,这说明学生已经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了,我们的课堂效果很不好,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再继续讲下去只能是做无用功。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反倒会使师生之间相互指责。表面上,教师将知识传递给了学生,而实际上,学生没有学到那些最为实在的内容,他们对知识不求甚解,也没有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非常必要的,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必需。音乐欣赏在政治课堂发挥着作用,音乐欣赏要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春天的故事》一曲进行导入,这样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在讲“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在路上》这首歌曲,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创业的艰辛,促使他们对企业如何谋取经济效益进行思考。

2、音乐欣赏在政治课堂的作用

2.1 耳目一新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必须要有一个良好地课程开端。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有趣的事物,因此可以利用歌曲将新课程导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感觉耳目一新。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最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授七年级政治教材中“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课,教师可以用《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来导入课程,不仅说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更说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听到这首歌曲后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产生一种爱国情怀,为祖国的伟大而自豪,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自豪,将自己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接下来进行新课的讲解就会所铺垫,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2.2 激发兴趣

中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时期,而思想品德课程又是比较枯燥、抽象的课程,因此利用歌曲来将课程中较为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有趣且简单的形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音乐所创造的教学情境能与枯燥的知识相互穿插,让学生的思维既能够得到锻炼又能够有所放松,从而更乐于接受更多的知识,慎思明辨,加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讲授"珍惜时间,惜取少年”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播放《童年》这首曲目,这首曲目所描述的美好童年是许多同学都亲身经历过的,让他们明白所有美好的时光都会过去。因此更要珍惜时间,才能够留下美好珍贵的回忆。

2.3 引起共鸣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提初中学生的思想觉悟,为他们的思想道德打好基础。而音乐同样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音乐中蕴含的巨大力量能够给中学生形象直观地刺激,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例如在讲授“我的中国心”这课,教师可以播放与中国有关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学生听了能够明白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有祖国的身影从而激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2.4 增强认同感

要想拥有一堂成功的政治课,就必须开头良好,结尾同样精彩。因此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适合结尾的歌曲,消除学生整堂课程下来的疲惫感,同时也能够深化主体。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七年级中有一课为“孝敬父母”,教师可以播放《常回家看看》的MV,让学生看到MV中父母和儿女团结的场景与儿女帮父母洗碗等场景。接着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我们应当如何孝敬父母,你做过什么孝敬父母的事情吗?以后你打算如何孝敬父母?让学生们进行开放式回答,在热烈地讨论中结束课程。

2、政治课堂中音乐欣赏的注意事项

音乐资源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合理利用本需要能够体现音乐和德育的和谐相融,达到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处理成一曲动听的歌”的效果,而不是二者格格不入的生搬硬套。所以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把课堂中的德育课程内容与音乐教学资源融为一体,使二者相辅相成,自然和谐。这就要做到:首先,音乐表现方式与德育知识传播在课堂中要保持自然和谐。思想政治课堂内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内容要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浮现于教学过程之外。音乐资源运用的时机、形式以及效果处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较为合理,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教学过程之中,让音乐的内容自然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牵强附会,为运用而运用。其次,从课堂效果来说,每一个音乐资源本身都应当是唯美的、和谐的,或者应当向着唯美、和谐的方向运用,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无痕的体验欣赏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3、总结

总的来说,要在政治教学中运用到音乐来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政治的兴趣,激活政治课堂,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学生在歌曲中领悟出一些道理,让政治课堂不再死气沉沉。但是在运用歌曲教学时需要注意不可过火,切不可让政治课堂变成音乐课堂。在选择歌曲时也应当选择符合教材内容的歌曲,不可牵强附会、滥竽充数,否则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王丽.浅谈如何构建初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性[J].速读(中旬),2014(5).

[2] 江万生.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改革与开放,2011(12).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范文5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课、友善用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30-02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育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在学习中要尊重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不要像传统教学那样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该更多元化,而不是一个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和教养的人的目的。

“友善用脑”是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用毕生的心血总结出来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克里斯蒂提出要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与现代教育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现代课堂教学以“友善用脑”为理念指导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的。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考入的,这些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差,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欲望。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他们理论学习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强,传统的单纯的理论性文字性的讲述很难让他们接受,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不仅运用传统的视觉和听觉教学,他还充分激发学生的各个感官来学习,如听音乐、做脑保健操、冥想、画思维导图、展示成果、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表演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更适应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愉快、更容易接受,也更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式的学习,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教学都会变得更加轻松愉悦,真正实现和谐课堂。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再按传统式的“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彻底不喜欢这门课程,课堂变成学生睡觉、玩手机、开小差的场所,这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思政课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更是有运用“友善用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而且从本人的实践经验来看,运用“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可以让传统的思政课堂焕然一新。

一、音乐――调节学习情绪

实践研究表明,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也是最能打动人,影响人的情绪的一种艺术,有的音乐能让人迅速平静下来,有的音乐能让人精神振奋,因此,结合音乐的特点,把音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得当的话是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的。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音乐赏析课,不能整节课都欣赏音乐,也不能学生爱听什么就放什么。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精神状态,短暂的播放合适的乐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上课铃声响起后,通过播放一段舒缓悦耳的音乐,帮助学生尽快地安静下来,从课下嘈杂的环境进入课堂安静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的使用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小组合作学习时播放舒缓平静的音乐,能使学生更加精神集中的参与讨论;而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则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每节课快结束师生共同总结时,播放一些主题音乐,也能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达到巩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在音乐的无穷魅力中,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的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下学生喜欢的校园民谣,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校园生活的情境,也能更好地激发学子珍惜大学生活的心境。而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梦想的励志歌曲,有助于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而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在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脍炙人口的红歌,能很快把学生带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那个年代,让学生尽快“入戏”。在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的教学中,播放《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或者台湾民谣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结合本课的知识点和课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音乐,对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做脑保健操――激发学习动力

“友善用脑”强调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开展教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连续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现在职业院校一堂课是45分钟,对于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连续集中精力坚持45分钟不开小差是十分困难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和与学生的交谈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会因为劳累或想上厕所而无法正常学习,不少学生在课上15分钟后想到要闭眼休息一会儿、或者与同桌交流交流,有的甚至想活动活动筋骨、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放松放松,而职业院校的学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并不是学生刻意的捣乱或者是差生的缘故。以前,教师并不知道这些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一味不停地讲下去,甚至是批评抱怨学生,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最多能强撑着坚持5分钟左右,就又进入了疲软期。当教师根据“友善用脑”的理论,了解到这是学生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并不是故意与教师捣乱,那么教师就无须斥责学生,而是选取适宜的方式,如做脑保健操,听听音乐,看一段视频,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小游戏等等,帮助学生度过大脑的疲软期,等大脑恢复到良好的状态,这样再学习也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实施多感官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倾向

“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认为,每个学生的大脑特点是不一样的,每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去进行教学和考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充分发挥多感官进行教学。感官主要有听觉、视觉、嗅觉、动觉等几种类型,而按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是“听到的一点、看到的一些、做过的许多”。因此,学习新内容时,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应更多地发动学生的多感官,这样才能提升学习效率。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在学习中就更要突出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减少单纯理论讲授课的比例。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所有的课堂均实施多媒体教学,每一节思政课我们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制作课件,课件中包含大量的素材,如图片、漫画、视频、资料等等,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落实体验性教学,根据各班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按照教材的内容多设置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高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专题,让学生分小组自己的查找资料,按照他们的方式备课,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讲解组负责解答,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备课的辛苦。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大部分活动均由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探究、“做中学”而完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组织学生冥想、画思维导图―――整理储存信息

传统的课堂小结都是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或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重复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收获。学生往往翻着笔记或书读出今天学习的几个知识点。这种小结其实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而友善用脑理念下的课堂小结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整个学习过程回忆起来,重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堂小结的效果。

在冥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自己的思维导图,并通过展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友善用脑理论认为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概括的很好的途径和方法。绘制思维导图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他尊重学生个体化的认知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总结,这样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下,加强了学习记忆,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在讲到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时,让同学们用思维导图把国际社会画出来,同学们很有创意,有的同学画动物、有的同学画村庄,还有一位同学画了一条大马路,他用绿色的树表示和平,用红色的旗表示不可逾越的规则,用汽车表示各个国家等。思维导图不仅让他们记住了知识、增强了理解,还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认为学生在小组中完成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小组中学生之间的配合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拓展学生的知识,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长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个人特点由小组推选或者自荐,组长可以结合小组成员的特点来分配本组成员的认为,并负责任务的落实和修改把关。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主动性作用,注意关注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度,不能让小组变成一个人或者部分人的小组。教师在评价时应坚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的发言或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评价都要回到对学习小组的评价中去,教师不批评或者表扬小组成员,而只表扬整个小组。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各小组间、小组成员之间的竞争、交流、合作,既能充分地激发各组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运用友善用脑教学方法时,也不能太过拘泥于以上的几种方法,而是要真正理解并运用友善用脑的教学理念。友善用脑的课堂应该是体现着“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课堂。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中,没有传统课堂的沉闷安静,有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轻松愉悦。友善用脑的教学方式是开放的,而不是被限制的。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友善用脑”为理念指导的教学实践课。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和谐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最终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新西兰]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M].王斌,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李荐.友善用脑改进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3-12-22.

[3]马晴.谈友善用脑的科学依据[J].北京教育,2006(6).

[4]卢建平.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3(7).

[5]王小桔.脑科学发展与教学改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收稿日期:2014-10-20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范文6

关键词:早期师范音乐教育 教育制度 音乐观念 学堂乐歌 西方音乐理论

众所周知,我国早期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几件标志性事件:1897年盛宣怀创办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1904年清政府颁布两级《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清政府《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出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随后颁布《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尽管上述教育事件是我国早期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但笔者注意到音乐教育新观念、学堂乐歌和音乐新知识等亦对师范音乐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通过综合性的考察来理解早期的师范音乐教育。本文拟从教育制度、音乐观念、学堂乐歌和西方音乐理论等角度展开考察,试图揭示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并探寻其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原因。

一、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师范音乐教育

现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制度建设是其重要的保障。我国早期师范教育,尽管兴学先于制度,但就实质讲,制度的建立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第一个系统性学制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该文件无师范教育。次年,管学大臣张百熙等重修该“章程”,后定名《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含《学务纲要》等17个文件),于1904年1月13日颁布。该章程新增《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两部。这两部“章程”便成为师范教育制度化建设正式启动的标志。关于兴办师范的意义,《学务纲要》指出:“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此为各项学堂之本源,兴学人手之第一义。”直隶总督袁世凯亦在所进《奏办直隶师范学堂折》中申言:“育人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明确了“兴学得师”的宗旨。可见,当时社会对兴办师范已有共识。不过,此时两级《师范学堂章程》仍不见音乐课程。这里须指出的是,不设音乐课程,并非受限于制度,根本原因是音乐资源问题,即所谓因“古乐雅音失传”,而“暂从缓设”。终因社会需求.急切,一年之后像龙门师范学校(1905)、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学校(1906)即已陆续开设“乐歌”课。当然,虽说师范学堂此时已见音乐课程,但仍不能说音乐教育的地位已在师范学校确立。

1907年《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出台。至此,音乐课首次作为正式课程被确定下来。从制度层面讲,音乐教育在师范教育中具有了合法地位,同时还意味着其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确立,尽管此时还仅施用于女校(而非男校),但就其法律地位讲已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并首开音乐教育进入普通教育之先河。1908年,两江师范学堂即在优级本科理化数学部、优级本科公共科、优级选科预科和初级本科中全面设置了音乐课程,1909年随着《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和《学部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的颁布,不仅男校开设“乐歌”课的坚冰被打破,而且还拉开了“乐歌”课全面进入普通学校的序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年初教育部即《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及课程表。该《标准》进一步细定师范学校的学习科目及周音乐授课时数,确保了音乐课程在师范学堂中的地位。事实证明,这些规定为后来师范音乐的教育改革积累了经验。同年9月,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包括男女师范学校的实施大纲。12月出台《师范学校规程》,明确规定“乐歌”为男、女师范学校本科、预科必修科目之一,并对乐歌要旨、内容等作有明确的规定。

《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的预科必修9门课程,学制1年,乐歌一门周2学时;本科第一部必修18门课程,学制4年。而乐歌一门开设4年:第1学年每周2学时,后三年,每周1学时。整个师范学程,本科4年各科课程总课时平均数,音乐为1.25节,教育、历史、地理、博物等各科目也只有1.75节。在女子师范学校,4年课时总量各科更为接近:乐歌课为1.5节,历史、地理、博物等课程仍为1.75节。

总课时的接近,表明师范教育中音乐教学的地位。1913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校课程标准》,音乐课程又有增加,并规定了新的教学领域。如:预科,教授基本练习和歌曲;本科,第1学年教授基本练习、乐典;第2学年教授基本练习、乐器;第3学年,教授基本练习、教授法;第4学年,教授乐典、歌曲、乐器。尽管该课程标准仍很简略,但与过去相比,不仅扩展了教学领域和音乐知识领域,而且也对课程质量提供了课时保证,同时还对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规格和培养目标规格提供了依据。

以上情形表明,教育的制度化,是音乐教育进入师范学校的依据和保障,也是师范学校乐歌课的保证。整个制度化过程,从清末到民初是逐步推进和落实的。可以说,没有清末民初教育制度化的连续进程,就难以出现基本健全的师范学校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