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1

[关键词] 成人“专升本”教育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080-2

成人“专升本”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普通高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这些学生经过实际工作的磨练,很多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渴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给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伴随着这样的形势,成人“专升本”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成人“专升本”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成人“专升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教材缺乏针对性

成人“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照搬了普通高校高年级阶段的一些课程,而且多数还做了“减法”,极少数做“加法”,增添一、二门与社会及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甚至还有重复学生在大专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的课程,整体缺乏针对性。

(二)教师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成人“专升本”教育的教师,几乎都由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兼任,个别聘自其他兄弟学校教师,专职从事成人“专升本”教育的教师微乎其微。兼职教师大多数把教育全日制学生的一套教学内容照搬到成人“专升本”教育的课堂上,重炒一次“冷饭”。更有部分教师只是其全日制教学任务尚未完成,以兼职的形式弥补其工作量。他们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而且多为理论教育,既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又缺乏实际知识。往往教师在黑板前拼命地讲授,下面学生乏味听之,有的学生甚至一走了之。即使有些学生非常耐心地坐在教室里,学生与教师二者也没有互动。此外,各个高校成人教学点多数设在校外,教师往返奔波极为辛苦,而办学部门对兼职教师又无激励机制,因此教师也无多大的积极性,多为“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消极状态。

(三)学生的良莠不齐影响到办学质量

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学生,入学前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完全相同,有的原来所学的专业与即将所读的本科专业毫无关联。入学的目的,有的只是为了取得一张本科毕业文凭,交给工作单位,可以晋级加薪。成人“专升本”教育不仅生源复杂,而且良莠不齐。他们各自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准、学习目的相距甚远,这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有的欢迎,有的不太喜欢,最终影响到办学质量。

二、成人“专升本”教育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办学理念不正,偏重经济效益。

目前高等教育中“教育产业化”倾向并没有消除,这在成人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有些高校办学经费充裕,但也有不少高校办学经费拮据,这类学校便把目光放到了成人教育上,以成人教育的收益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由此,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是否具备,一味追求学生人数,扩招增收。有些学校甚至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一些旷课严重的学生本应该按规定除名或劝其退学,但为了经济收益,仍然听之任之;还有的学校随意缩短教学的周时数,以减少教学支出。

(二)学校注重全日制的教育与管理,忽略或放松对成人教育的管理

成人“专升本”教育基本上为普通全日制本科学校所承担。这类学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四个年级至少四、五千人,多则上万,甚至万余。除本科生外,还有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任务,教学与管理任务繁重。再加上相关部门每隔一段时间还要进行各方面的严格评估。评估的结果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还会带来生源的麻烦,资金的多寡。

(三)对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学生缺乏新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识水平

现在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学生与过去相比,可以说已完全不同。过去,特别是上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大专生教育,基本上是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组成。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地方先后兴办许多民办大专,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其中绝大多数有条件的民办大专纷纷转轨为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它们虽然仍被定位于大专,但与以往大专截然不同的是它们更侧重于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成教“专升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大专生。但是,举办成人“专升本”教育的一些高等学校未发现这一新的变化,或者说,已有发现但并未引起重视,从教育与管理上进行改变,却仍然停留在以往陈旧的认识水平及教学与管理模式上。

三、成人“专升本”教育改革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对成人“专升本”教育的管理

各个高校成人“专升本”教育均为二级学院,但所涉及的专业相当庞杂,几乎涵盖学校所有的专业,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少困难。为了做好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学校应配备一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专职担任,涉及专业较多的或重点专业的相关二级学院,也应配备一名副院长或院长助理配合成人教育学院。只有上下齐心合力,全情投入,成人“专升本”教育才能搞得出色。

(二)做好专科与本科的衔接

成人“专升本”学生在接受大专教育过程中,除经过系统地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接受过职业教育,动手能力较强。入学前,绝大多学生又经过一定时日的实践磨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与实践经验。他们进入“专升本”教育学习阶段,期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仅在教育层次上有所提高,同时也希望所学的知识具有先进性与超前性。

(三)建立专职教师队伍,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

各个高校分别举办兼职教师的培训,可能因人数存在困难而难以成班,地方教育部门可以将各高校兼职教师按专业组班进行培训;或者地方教育部门委托某一高校,由其牵头,将其它院校相关专业的学校兼职教师组织起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教学研讨,提高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有条件的院校,还应建立专职教师队伍,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

(四)适当提高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入学门槛,严格把好“出门关”

现在成人“专升本”教育入学门槛偏低。一般专业只要政治、外语加上专业统考课三门课程总分达到200分左右即被录取。艺术类专业入学分数更低,政治、外语、艺术概论三门课程,总分只要150分左右即被录取。年龄超过标准的还可以加分,实际录取分数线还要更低一些。学生毕业“出门”要求也不高,几乎所有学生届时均能拿到本科毕业文凭。因此,文凭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不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对此并不认可。为了提高成人教育“专升本”文凭的含金量,为了让真正达到本科水准的学生得到社会认可,相关部门应适当提高入学门槛与“出门关”。

(五)加快高等职业本科教材建设,编撰一套高职本科教材

成人“专升本”教育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不应用普通高校本科教材来替代高等职业本科教材。各成人“专升本”教育院校,从费用与人力上都无法单独编撰一套高职本科教材。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较强的高校与专业相关的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来编撰。选题由重点到一般,由易到难,逐步扩大基础课教材。而专业课教材应与专业课要求相联系,尽可能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前瞻性,同时再留一些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坚持数年,一定能编撰出一套系统的,符合成人“专升本”教育特点的教材。

参考文献:

[1]齐善友.浅谈成人“专升本”教育[J].管理学家,2011,(1).

[2]温泉,田勇,冯志明.浅谈成人专升本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2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17-03

教育是民生之基。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结合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与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目前本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该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我校本科生本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即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方式精化。

一、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课程,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率先开设。它是反映企业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性的战略性思维的综合性课程,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引入我国,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本课程列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社会实践应用型课程,现已成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一)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模式多样化,“大班制”和“中班制”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所谓“大班制”教学模式,即同一年级修学相同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本科生都集结在一个大课堂里,集中由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课堂容量较大,达到200人左右。而“中班制”教学模式的课堂容量相对较适中,为80~100人左右。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开设了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该课程的授课至今已历经了15余年的时间,2015年之前,先后采用了“4”、“4+1”、“4+2”的“大班制”教学模式。其中,课程开设初期和中期的授课对象主要为本科学生,“4”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的大课堂;课程开设后期的授课对象扩展为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4+1”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和一个班级专升本学生的大课堂,“4+2”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和两个班级专升本学生的大课堂,“4+2”的课堂容量达到最大值200位左右。

自2015年开始,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状况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据同一年级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之间知识储备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改变原有的“大班制”教学模式,采用“3”+“2”并行的“中班制”教学模式,分别对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进行独立授课。其中,“3”“中班制”教学模式,即专门为本科学生进行独立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控制在90位左右;“2”“中班制”教学模式,即专门为专升本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控制在80位左右。

(二)教学内容

1.教学教材缺乏。目前,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设施,有利于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但从本课程开设以来,并没有出版课程配套的专属教材,主要以教师推荐的学习教材为主。

2.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其中,“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这三大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发动和战略计划阶段。“战略实施与执行”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行动阶段,是对“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具体实施和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控制阶段,是对“战略实施与执行”的具体控制。

目前,迈克尔・波特所奠定的竞争战略框架是《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核心部分,其主要观点和战略分析研究工具包括: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产业竞争环境分析的五力模型、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竞争优势来源分析的价值链模型、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SWOT模型。但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框架内容来看,仅涉及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两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与“战略制定与选择”。现有的相关教材补充了“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这部分内容,但关于“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这两个阶段的两大部分内容,在教学内容体系中涉及并不多。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度补充了关于“战略实施与执行”的一些相关知识,但仍缺乏“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这两部分内容的完整体系。

3.教学知识点不足。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案例讲解较为缺乏。本课程作为实践应用型课程,若上课所用的演示文稿仅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钩”,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点。重大理论知识点必须结合相适宜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经典案例重现,既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本课程涉及众多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想与方法,必须开设《管理决策方法》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定性预测分析与定量决策分析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方式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教学互动是本科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互动就无法产生学习效应。“大班制”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与每个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交流,也无法保障每个学生上课的理想状态。导致老师在讲台上授课时,学生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课,在课堂玩电脑、玩手机、说话、睡觉。这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紧密互动,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学习本课程知识时没有相关实践经历,无法亲身感受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导致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二、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一)教学模式优化

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议采用“中班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适时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实现“中班制”和“小班制”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所谓“小班制”教学模式,是指仅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专业授课的教学模式。“小班制”教学是以学术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实行“小班制”教学,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教育的主流。现代教育注重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制”教学适宜了学生对高质量教学的需求。小规模、高效益的“小班制”教学模式逐步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小班制”教学模式容易形成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有利于上课教师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改善每位同学的学习状态,提高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建议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必修课的“小班制”教学改革工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力推进。

由于实施“小班制”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为“小班制”教学提供必要条件,但足够的教师会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因此,针对学校在短期内无法增强师资力量、课堂容量不能大幅度减少的情况,本课程的教学可实行“中班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中班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即将参与课堂授课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结合本课程的各章节知识点,以实践中某一企业为研究对象,自主确定一个企业选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探讨。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每个小组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和企业战略思维。“中班制”“小班化”教学实质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细化

1.教学教材编写。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写独具特色的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好的教材辅以好的教学方式,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体系完善。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五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重点完善“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两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3.教学知识点补充。为提高本课程的实践应用性,避免本课程的教学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案例讲解较为缺乏的问题。可在教学课件中充分补充企业社会实践案例,并辅以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视频,通过经典案例讲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学生的战略实践能力。

此外,为提高本科生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维,掌握战略预测与决策方法。建议尽快开设《管理决策方法》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定性预测分析与定量决策分析的有机结合。或者与《管理决策模拟》实验课程进行融合,加强本课程知识点在《管理决策模拟》实验课程中的模拟练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战略思维,更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战略预测与决策能力。

(三)教学方式精化

加快转变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每个小组自主确定的企业选题,结合每个小组对该企业战略的分析,形成某一特定企业的综合案例。由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课堂根据书面材料进行轮流发言和演示,增强学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此外,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喜欢思考问题和探讨真理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入教师的科研创新队伍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科研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将最新的战略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

三、结语

威廉・R・金在《战略规划与政策》一书中提出:有没有能力进行“战略性的思考”也许是各人在管理能力上的最大差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在应用型本科生培养中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宏观战略思维、充分掌握战略理论与方法、学会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合理应用战略分析研究工具。

总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因人而异和扬长避短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发挥其最佳效果,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忠伟.“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若干尝试[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3):53-55.

[2]王溥.课程教学创新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企业战略管理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9,(3):53-56.

[3]邹树梁,王铁骊.“企业经营战略”“四个三”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78-80.

[4]伊磊.企业战略管理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312-315.

[5]杨利军.在本科生中开展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难点和教改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99-101.

[6]余奎,李成文,杨波,等.基于学生主体理论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宜宾学院《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综合改革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2,19(11):142-143.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3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18-03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管理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应用范围广泛,在社会事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都有其用武之地。管理学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不同的人对管理艺术和管理技巧的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看,一些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也对工商管理专业及其地方本科院校提出挑战。如何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也正是结合这样的背景从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入手,详细分析探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改革思路。

一、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从专业的培养目标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做到统一的培养范式标准,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不同专业的培养方面设置差异性的管理学课程。而后在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知识方面,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做出差异化安排。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忽略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需求,而对于管理学的深入扩展,也没有做到位,种种现状表明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不够合理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身是高等专科学校,继承了其对课程及其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性、标准化方面的较高要求,这样的要求体现了教学的严谨。但是,过分强调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少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单调,大多拘泥于教材中管理职能的框架,习惯按照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的基础顺利来进行授课讲解,以保证大部分内容的设计不脱离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顺序安排,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管理学课程索然无趣。同时,过分强调按教材内容编写教案并讲授内容的特点势必造成照本宣科,从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新鲜案例讨论,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思维意识方法。

(三)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数为主要目标,这与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初衷有着一定程度的相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面,因循守旧,授课过程也是教师在讲台上面板书或念投影仪为主,教师个人讲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对于学生管理学理论的深入吸收应用考虑不到位,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精神。

(四)在成绩考核方面,实践成绩所占比重偏低

不同于经济学其他专业学科,管理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其科目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的管理学理论和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管理学课程成绩的考核,其实践性成绩也应成为总成绩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少院校由于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性成绩较难量化,在具体考核方面不便于操作,对于实践性成绩所占的比重考虑的较少,一般院校基本都控制在了30%以内,这种重理论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不仅单调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内化管理学的理论,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并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利于学校培养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明确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且重点调整1999年扩招后新建的600多所“专升本”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改,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课改势在必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也如此。管理学课程将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型和对管理技能的灵活运用及对管理艺术的培养与修炼。

(二)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作为管理领域的基础课程,势必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进而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从事企业的内部管理奠定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理念改革的应有要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对现有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随着“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在管理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必须尽快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不断向学生灌输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优秀个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和探讨研究问题。

(四)市场人才需求的客观推动

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在不断加大。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均比例已超过2∶1的水平。显然,对于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方法而言,如不进行有效的改革,改革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渐与市场人才的需求脱节。换言之,未来的管理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

三、关于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建议

(一)提高管理学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课程管理学知识需求深度层次的不同,而加以有所差异化的设置,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设置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重新修订,考虑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有层次、有重点地安排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力求在实践环节,深化学生对基础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化的课程设计,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率,增加学生的探索实践课时,对专业知识架构进行重新梳理,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逻辑性,进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架构。

(二)提高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程度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知识教学手段,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实际管理者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整合相关的知识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块,将内容相似、机构相差不大、逻辑顺序较为一致的章节重新整合,进而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集中性。具体来说,按照这种模式下,管理学的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基本教学模块:

1.管理理论知识模块――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主要将管理学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跨章节的概念进行有机整合迁移,实现基本管理学概念的集中讲授,同时还要扩大基本知识的延伸范围,对相关管理学经典案例、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讲解,提高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管理学课程认识的基本轮廓,并通过经典的案例介绍,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为其今后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学习增强自信心。

2.管理思想模块――管理学核心思想的深入讲解。可以说管理学课程的灵魂,在于管理思想,为此,教师在这一模块,不仅要系统、有机地整合串联管理学的基本管理思想,还要根据实际授课经验和管理学思想的应用范围,突出重点的管理学核心思想,在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逐层深入,从复杂繁多的管理思想中,抽离出管理学的关键核心思想,并借助经典的案例,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在这一模块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深入领会管理学的经典核心思想,并学会管理学的思考模式。

3.管理能力模块――管理职能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要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切入,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加深对上述职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模块教学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管理技能和管理艺术。

(三)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通过管理学理论的灵活深入切入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案例阿里巴巴上市过程的分析时,对于香港股市和纽约股市IPO政策的详细分析,并引导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差异,由于香港股市对于阿里巴巴双层股权结构的不认可,导致阿里巴巴最终在纽约上市。在这种时代感强并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

2.将课堂时间向学生倾斜,发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力。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沟通分析互动讨论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桥梁,提高学生质疑发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3.引进适当的角色演练法。形象的说,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角色,通过赋予不同角色的不同任务,内化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职能,比如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将不同的学生按照其相应的职位、角色进行演练,这种角色演练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准确性,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亲自模拟扮演了相关角色,从管理者到执行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方法。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社会在管理学教学领域的创新不断,随着商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盈利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说现阶段,在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是比较符合课程教学发展趋势的。

(四)考核方式立体化

考核方式决定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课程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制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时,要把注重考核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与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有机结合,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取代传统的期中、期末一张卷的考试形式。应采用3∶2∶3∶2的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角色扮演、问题等;课后作业考核占20%,包括案例分析、参考书阅读感想、专题调查报告等;实习实训占30%,与企业建立合作,安排学生课堂之余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实训,根据学生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市场销售、管理咨询、人事管理等活动,并将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考评,达到实习实训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期末考试占2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试卷考题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尽量用理解性、开放式的试题取代死记硬背的试题,全面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对管理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管理学课程需要引入实践教学,这也是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具体操作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逐步提高其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训的课时比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义务实习,在丰富学生社会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入企业管理岗位,在实践实习中检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当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应安排管理学任课教师到企业兼职,深入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为课堂教学提供接地气的现实素材。

四、结语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在新的社会市场发展的催动作用下,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等,真正实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J].生活教育,2014,(5).

[2]李英,王晨筱.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4

这么多的专业,如何选择既适合自己、又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呢?考生和家长只要做到“规避三个误区”、“参考四种方式”、“注意五个必须”,即可轻松选择专业。

 规避三个误区 

填报高考志愿其实就是选大学、挑专业。在多年的志愿填报指导工作中,笔者总结遇到的情况,考生和家长在挑选专业方面主要有以下三大类误区:

1. 仅凭专业名称选择专业

不少考生容易望文生义选择专业,以至于入校后后悔不已,甚至有考生落得高分复读的结局。比如说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从名字上看很前卫,因为沾上了“信息”二字,似乎就是高科技专业。但是在很多高校,这两个专业其实就是数学和图书档案管理学。再比如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既不属于生物科学类,也不属于医学技术类,而是属于工学里的电气信息类。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毕业后多数从事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研究等工作。

另外,有的专业涵盖面很广,相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内涵。比如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偏重于“轨道交通”,大连海事大学的“交通运输”偏向于“航海技术”,二者在学习课程和技能操作上有很大的不同;再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动植物的基因问题,江南大学的“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发酵工程,二者研究的方向完全不同。所以,在选择一个专业之前,同学们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领域等信息。

2. 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近年来,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提升以及科技进步对高科技人员经济回报的增加,出现了一批被考生、家长追捧的热门专业。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将性格、兴趣等全都抛之脑后,一味追求热门专业,考生如此、家长如此、甚至老师也如此。考生如果仅因为随大流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不具有学习潜力的热门专业,不仅会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求学期间也会学得比较吃力,容易导致就业困难和学非所用。比如个性外向、喜欢户外活动的考生,可能就不适合学习会计专业。因为会计专业需要长时间认真计算,从事枯燥的记账、对账等重复案头工作,需要的是相对内向、比较安静的个性类型;而一个非常内向、害怕与外人交谈的考生学习公共管理、新闻采访、公共关系等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专业,恐怕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顺利毕业。个性特点与专业特点相矛盾,不仅会造成考生长期的心理冲突、影响身心健康,而且毕业后也很难达到职业的理想和成就。所以我们不建议考生选择与自己个性冲突的专业,哪怕是热门专业。

此外,冷热不是一个常态。比如计算机、法学、工商管理、英语、信息系统,在大家看来属于热门的专业,却也是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易失业或离职前五位的专业。

3. 把专业与职业简单等同

考生和家长很自然地有个想法:“选个好专业,今后好就业。”职业和专业是否就是等同一致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有的专业与职业是高度一致的,比如医生、飞行员,但有的就只是部分重合了。某一种职业可能有来自多个专业的毕业生,每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也有可能从事多种职业。例如记者这一职业,比较多的来自于新闻传播专业,但是毕业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专业,甚至理工科专业的也很常见。某项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学习,但其工作内容往往与专业学习内容差别很大。比如建筑学与土木工程专业,两个专业都主要学习力学知识、数学知识,对集合绘图能力有要求,但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就很不一样,土木工程专业需要经常去工地、跑钻井平台,比建筑学专业要辛苦许多。

如果考生和家长想了解专业的应用情况、就业情况,可以登录一些行业协会的网站,例如中国轻工业信息网、石油英才网、中华航运网、中国建筑人才网、中国机电企业人才频道、中国经济信息网等,了解某行业的发展态势,对掌握专业的就业情况是很有好处的。

 参考四种方式 

并不是所有好大学的专业都是好专业,有些大学虽然名气大,但其某一个专业却有可能输给一所名气稍逊大学的相同专业。比如辽宁工程技术学校,不仅学校不知名,而且地处阜新,但它的煤矿安全工程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是排名第二的,仅次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煤矿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就有大部分是来自于辽宁工程技术学校的。因此,名气“牛”,绝不意味着某一专业、学科的办学水准和学术水平更胜一筹。茫茫专业中,如何找到优势专业?笔者建议大家参照以下四种方式进行查找。

1. 参照“国家重点学科”找王牌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在高等院校中,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它代表了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平,说明该校在此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实力是一流的。由于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是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等三个层次来设置的,而国家重点学科正属于二级学科范畴。因此,如能进入“国家重点学科”涵盖下的王牌专业就读,你将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四年之后,在考研或就业的残酷竞争中,别人举步维艰,你却可以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目前,我国高校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达到了1 833个。如:北京交通大学的桥梁与隧道工程;四川大学的法医学、遗传学、儿科学、宗教学、植物学、固体力学;重庆大学的材料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城市规划与设计;天津工业大学的纺织工程;西安科技大学的安全技术及工程等。

2. 参照“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找特色专业

为促进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形成高校自己的特色与品牌专业,教育部、财政部拿出一定的经费支持,从2007年开始,先后分七批批准了有关高校的3454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又叫“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些专业含金量高、性价比高,其中绝大多数是国家紧缺或急需发展的“朝阳专业”。参照这些特色专业填报,是可以收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回报。

3. 参照“大学原名”找优势专业

1990年以前,中国部委直属高校一共有368所。随着国家“211”工程的实施,大学分化重组,有215所高校划给地方,归省市(区)直属。这些由“中央军”变成“地方军”的高校,由于投入早、办学久、底子厚,基础扎实,在某个专业领域里有很强的实力。但是,经过十多年来的大学更名潮,现在已经很难从名称上得知高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实力。为了找到这些大学的优势专业,只有通过追本溯源,了解他们的历史渊源。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原成都气象学院)的气象学、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的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中北大学(原太原机械学院)的车辆工程、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陕西科技大学(原西北轻工业学院)的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江苏科技大学(原镇江船舶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等。

4. 参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找到热门专业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高校与外国高校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办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二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撇开学费来说,“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还是值得报考的。因为它们的“门槛”相对较低(一般上线就有希望被录取),而且合作的都是些贴近市场的热门专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有竞争力。另外,可拿到国内外两个文凭,毕业后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是一大优势。所以,高考分数没有优势、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填报。 如同济大学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合作办学的机械电子工程;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办学的物流管理;天津科技大学与美国库克学院合作办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大连大学与新西兰基督城教育学院合作办学的会计学、工商管理等。

 注意五个必须 

无论是王牌专业、优势专业,还是特色专业、热门专业,考生都不能盲目地进行选择。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考生还要将自身的能力、兴趣、性格、身体条件等特点与专业特点进行匹配,做到五个必须,才能选报好专业。

1. 必须结合个性与兴趣

性格与兴趣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有研究表明,从事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的职业,事业成功率会大大得到提高。纵观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成功的秘诀都是兴趣使然。例如数学家陈景润,有人说他教学水平一般,但在数学研究领域他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原因就在于他的性格、气质不适合做老师而适于搞研究。因此,选择专业,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爱好,结合将来的职业特点来考虑。比如热情、外向、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就适合报考政治、师范、法律、旅游、社会等专业;细心、同情心强的学生,适合选择医生专业。

2. 必须参照单科成绩

考生结合自己的单科成绩来选专业很有必要,如果盲目跟风填报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却因某门单科成绩导致入校后学习跟不上,甚至不能按时毕业就得不偿失了。比如,英语成绩不好的考生,不应填报翻译、海关、旅游、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数学成绩不好的考生,不应填报金融、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另外,某些高校的某些专业对单科成绩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新闻学和井冈山大学的对外汉语专业,均要求考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不低于110分;三峡大学的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要求考生高考数学成绩不低于113分;江西农业大学的生物技术(国际交流项目)要求考生高考英语成绩不低于120分;香港中文大学的基础班(享受奖学金专业)要求考生高考英语成绩不低于130分。

3. 必须考虑长远规划

教育是一项投资,投资需要回报。因此,从填志愿那刻起,就必须计划未来。如果考生打算本(专)科毕业后就直接找工作,选专业可以“功利”一些,首选好就业的专业。男生尽量选工科类专业,比如车辆工程、制药工程、土木工程、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及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女生尽量选特色性专业,比如市场营销、商务外语、金融工程、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如果专科毕业后想“专升本”,应该挑选一些与本科相同的专业。因为专科学校开设的很多专业,本科学校里没有,为了“专升本”,先铺好道路不失为权宜之计;如果本科毕业后要“考研”,本科时最好选择基础型、理论型、适用面较宽的专业填报。再就是做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选专业。比如数学好的学生,可以选择计算机、金融学、工商管理;物理好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动化、微电子、通信工程。

4. 必须关注特殊要求

不少高校的某些专业有特殊要求,考生务必清楚。除绝大多数高校的英、俄、德、法、日语等外国语言专业需要外语口试外,复旦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外交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法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也要外语口试;除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入学后加试徒手画)外,有的高校的园林、景观学、工业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等专业,录取后也要加试美术,徒手画不合格者将会被转入其他专业。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5

关键词:云南省州市本科院校 学科专业发展 优势 问题 建议

云南省州市本科院校是在云南省部分州市级城市创办的公立性质的本科院校,2000年至今,先后有玉溪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大理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红河学院、昆明学院、保山学院、文山学院、普洱学院和昭通学院十所学校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格以后,各院校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利时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大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11年,十所州市本科院校共有专业554个,其中本科专业252个,在校生103241人,其中本科在校生76450人,高等教育教师达8175人。[1]

一、云南省州市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具有的优势

各院校尽管创办的时间、办学条件等存在不同,但从学科专业发展的整体看,有一些共同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十所院校主要分布在云南东、西部地区。绝大部分院校所在地历史上均是中国西南的军事、商贸重镇,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也是云南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蒙自、昭通、保山自古就分别为滇南、滇东北、滇西的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丰厚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交相辉映,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宽阔的舞台。

(二)政策扶持的优势。云南省及各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在学校规划建设、师资培训、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给予了直接指导和政策上的扶持。特别是2008年的云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召开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大决心、大目标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要求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高校内部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势,正确处理政府、学校、市场之间的关系,并加大和加快了重点学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学校办学历史的优势。从创办本科时间看,各院校的时间都不长,但是从建校历史来说,十所院校都有着比较悠久的发展过程,如保山学院的前身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在1978年就设置的,已有34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各院校以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各院校的毕业生历来以综合素质强、适应性强,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良好形象,在当地及云南边疆地区,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认同度。

(四)学科专业自身的优势。十所院校成立之初,就有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基础,其后建设中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门类齐全。由于多数院校是基于几所学科背景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校组建而成,所以学科专业相对齐全。以昆明学院为例,其前身是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昆明大学以及几所不同类别的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其学科覆盖了经济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余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达67个。少数院校虽然只在原有师范专科的基础上升为本科,但升格后也在学科专业门类建设上迅速扩展和提升;第二,各具特色。各院校都把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作为工作的“抓手”,经过多年的努力攻关,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如大理学院形成了以医学为主的优势学科,拥有病原生物学、药物化学及药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并且其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3个均属于医学学科门类;

二、云南州市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贴近度不够。受地方经济发展及多数院校传统师范教育性质的影响,云南各州市得天独厚的条件并没有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得到充分地利用与发展,学科专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及管理监督机制有待提高和完善。一是部分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上缺乏深入细致的社会实际需求、人才需求预测和可行性充分论证的分析与思考,存在着经验不足、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倾向,科学化、长期化的规划不够;二是目前高职专业占专业总数的54%,本科专业为46%,二者的结构和比例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寻求和调整到一个适中的结构状态;三是部分新增的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因宣传不到位或办学条件不足,招生人数过少或招不到学生,而一些传统的专业容易招生,但就业情况不理想,或就业途径狭窄,办学效益不高;四是教育观念意识上还存在“本科教育专科化”的思维定势,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依旧照搬专科教育的模式,不易形成新的本科办学特色,难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三)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条件有待加强和完善。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州市本科院校师资结构不够合理的现状依然明显,离本科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缺乏在全省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或领军人物,高学历人才依然不足,在很多学科领域博士紧缺,难以引进,许多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在学历和教学水平等方面得到提升等;二是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资金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州市本科院校显得尤为突出,地方经济发展落后、专升本过程大量经费投入等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科专业的发展;三是学科专业建设外部环境和办学模式较为单一。

三、云南州市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建议

(一)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州市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升本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结构调整等问题深入研究,切实摸清云南省州市经济社会和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根据“到2020年,全省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毛入学率达到40%”的要求[3],明确目标和思路,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前瞻性、高水平的顶层设计,既体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云南州市实情和各院校的现状及发展潜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立完善学科专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州市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工作的政策措施,对州市本科院校特色学科专业的发展进一步予以政策倾斜和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成立相应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机构,宏观管理,检查和评估学科专业设置、专业布点以及专业招生就业情况,从组织上保障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扶持区域和行业发展急需但目前培养能力明显 不够的紧缺专业和性质特殊的专业,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需要。

(三)加强校际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州市本科院校应紧紧抓住国家要把云南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战略和云南实施“走向南亚”战略的契机,利用地缘优势,努力创造条件,以空间换时间,加强校际间的沟通和交流,全力推动开放办学。充分利用各院校的优势教学资源,促进人才交流,建立长期的学科专业建设合作机制,共同解决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建立学科队伍共建制度,加强学科队伍之间的联系、交流以及合作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为各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信息支持,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提升特色学科专业的社会影响。目前,十所院校正处在迅速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实现本科专业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因此,要把有助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办学条件优势明显的本科专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重点建设。并立足于地方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投入和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特色学科专业,努力建设好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带动州市本科院校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6

在管理学当中把人的需求大致分为5 个层次(马斯洛),而生涯需求的分类由于文化差异等客观原因,中外专家的观点与标准并不统一。笔者认定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分类为学习需要,获取生活需要, 个体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现状及特征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因为特殊的国情,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征。第一是我国一方面是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比较的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引入中国已经是21 世纪初了,在高校推广普及又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第二是我国对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并不全面,相对国外所有的教育都是生涯教育的教育理念,我们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上都是从大学阶段开始,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第三是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我国并不普及,很多家庭和个人并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可有可无的。这些特质决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表现为不同的现象和特征。

1、高职院校个体发展需要的萌发

根据有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有70.5% 的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另有23.7% 表现为不确定的态度, 而不了解或没有考虑过的学生仅占不到10%。这个说明,受到信息量爆炸和家庭环境改变的影响(独生子女成为主流),90 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他们对未来的规划更具个性化,更关注自身未来的发展。但是,由于我们对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较为片面,学校一般对学生进行的主要为专业性的训练,职业性的训练相对较少,所以仅有48.1% 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比较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太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抱着顺其自然或者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

2、高职院校学生生涯学习需要的方向转变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偏重于操作性和实践的课程,学校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当中把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在生涯学习需求反面:一是学生对于生涯学习需要的主要目的就是就业,熟练地掌握各项技能是能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所以高职学生中80% 的学生对动手类的专业课以及实训课感兴趣。二是高职学生希望能够继续进行深造学习的比例有所攀升,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参加专升本考试来改变高考失利的命运。三是现在的高职学生愿意在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有所增加,有21.3% 的学生认为,学习好知识是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这与90 后大部分学家庭条件较为宽裕和社会的导向有所关联。

3、高职院校学生生涯规划关于获取生活需要的探索

高职院校一直将满足学生获取生活需要作为第一目标,但是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并没有完全的考虑到学生的人格特征,很多学生对于职业观念的明确化、职业思想的灵活化、职业发展范围的扩大化等观念并不了解。在关于以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自己未来就业的前景来看, 你最担心哪些问题的调查结果中显示,49.7% 的学生更担心的问题是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而只有18.9% 的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有51% 的学生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不高。尽管如此高职学在个人发展前途的需要超过对于工资薪酬的需要,这体现高职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生活需要的认识是复杂,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同时也比较能有较长远的规划。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反思

1、人文素养环境的重要性

按照英国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大学的职责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让年轻人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力、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交谈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真正大学文化至关重要,虽然高职院校着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希望批量的生产标准化的专业人才,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应有的个人思维和素养,同样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如今社会中存在着金钱至上、拼爹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生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如果缺乏一定人文素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的选择上就会出现偏差,以薪酬的多少来衡量职业,还会在逐渐在生活和工作中迷失自我,以金钱为唯一人生目标,导致一些错误行为。

2、以心理辅导为基础树立职业意识

根据90 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问题的差异,在职业生涯教育当中应当特别注意到心理健康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包含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正确自我定位,以及对待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识,这些都需要通过集体或是个人的心理辅导来完成。第一,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期间要做好过渡时的心理辅导,特别是高职学生都经历过高考的失败,在心理上普遍缺乏自信,甚至存在着自卑的想法。这个时期的职业规划要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第二,关于专业选择的迷茫,一般学生都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个人喜好,但是却不知道家长或者自己选择的专业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兴趣或性格特质,这需要老师通过心理学的一些测评工具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选择是否正确。第三,在学生就业阶段,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会产生焦虑、疑惑等负面情绪,这时候除了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外,还需要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