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地质灾害防治范例6篇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范文1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36-1

0前言

随着人们灾害意识增强,就社会意义而言,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工作,是与科学技术稳步前进相互结合的,随着工程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效益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也是紧密相连的。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入了新的研究领域。

1我国地质灾害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在很多地区呈现出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状况。加之全球生态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作为一个农民大国,中国在近些年来虽然社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处于自然灾害易发地的经济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泥石流的破坏等等,使这样的地区成为了灾情严重的地区,并因此而导致越加贫困。

2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2.1滑坡

滑坡的规模。滑坡按滑体的体积大小,分为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中型滑坡和小型滑坡。我国滑坡总体上以中小型为主,小型滑坡在全国各地所占比例极高,但相比较而言,东南丘陵山区和东部山地小型滑坡所占的比例更高。而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滑坡的比例较高。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滑坡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滑坡的类型:滑坡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碎块石土滑坡。在以往的滑坡点中,以土质滑坡为主,除东部山区外,其他研究区土质滑坡所占比例极大。土质滑坡在各种规模的滑坡中,都占到60%以上,而岩质滑坡主要发生在巨型和大型滑坡中,且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岩质滑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滑坡诱发因素:滑坡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据统计,已调查的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暴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0%。地震诱发的滑坡仅占滑坡总数的1%。一般为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以小型滑坡为主。

2.2崩塌

崩塌规模。崩塌按崩塌体大小,分为巨型崩塌、大型崩塌、中型崩塌和小型崩塌。从调查数据资料中分析,崩塌总体上以小型为主。小型崩塌在全国务研究区所占比例极高。但相比较而言,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区相对中型崩塌比例较高。青藏高原区大型和巨型崩塌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崩塌类型。崩塌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崩塌、岩质崩塌和碎块石土崩塌。在已调查的崩塌点中,以土质崩塌为主。在东部、东南地区和黄土高原区土质崩塌所占比例依次为56.6%、70.73%和78.23%。西北、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区以岩质崩塌为主,所占比例依次为80.36%、58.29%和47.62%。崩塌与地形坡度;同样按5个等级(0~10°、10~25°、25~40°、40~60°、60~90°)进行统计。崩塌诱发因素,崩塌的诱发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降雨和地震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坡脚开挖和植被破坏等。据统计,已调查的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暴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81%。且在各种规模的崩塌中均为主要的崩塌诱发类型;地震诱发的崩塌仅占崩塌总数的1%,一般发生在巨型崩塌中;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18%,以中小型崩塌为主。

2.3泥石流

3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发生地质灾害,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具有受灾体,也要具有灾害体。那么,灾害多发地进行灾害防治,也要首先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为了将灾害的活动降到最低的程度,要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将灾害体活动的能量降低,以使灾害活动所发挥的能力减弱。我们都知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是不可抗拒的。那么,如果有受灾体存在,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使受灾体提高防御能力,尽量避免遭到破坏。

3.1地质灾害勘察

鉴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就需要对灾害多发地的地质勘测工作加大力度。成立专门的勘察小组和调查小组,对于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进行调查,请有关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的特点到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都要进行评估,并定期地深入现场进行观察。

3.2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

对于灾害频发地,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自然保护。将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得以改善,在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就会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3.3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为有利于灾害的防止。将跟踪技术应用到其中,建立灾情档案以及防止数据库,一旦有相关的异常状况发生,就会迅速地将信息出去,从而得到多方的支持。灾情预警系统作为动态的系统平台,可以为有关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灾情防治水平。

4结束语

结合本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这种耗费较长时间的综合治理项目,是具有社会深远意义的。尤其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技术、方法以及材料方面都可以应用在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之中,这必将带动岩土工程地质防治工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参考文献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范文2

1、前言

陕县地处豫西山区,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近年来,随着陕县经济的迅速发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加强,在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成灾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危险性亦随之增大。目前,县市地质灾害研究程度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要,呈现明显滞后和不足,加强该类问题的研究工作,对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构筑当地和谐社会及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陕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地区,现状条件下,境内主要发育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地质灾害动力成因分析,陕县地质灾害以人为动力型为主,次为自然动力型。

据野外实地调查,全县已发生地质灾害76处,包括:①崩塌30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39.5%,规模:29处小型,1处中型;②滑坡37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48.7%,规模:34处小型,2处中型,1处大型;③地面塌陷9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11.8%,规模均为小型。

经统计,在已发生的76处地质灾害中自然动力型14处,约占18.2%,主要为黄土塬、陵区沟谷侧壁自然形成的崩塌、滑坡等;人为动力型63处,占81.4%,主要为矿山开采、城乡建设、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其分布特点明显受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制约。根据现状调查及室内统计结果,以上地质灾害分布遍及全县13个乡镇。

3、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3.1 已发生地质灾害分布及灾情。(1)滑坡灾害。根据区划调查结果,滑坡灾害37处,规模以小型为主,均为土质滑坡。分布于张茅乡、菜园乡、张村镇、西李村乡、观音堂镇、硖石乡、宫前乡、店子乡、张汴乡、原店镇等地,37处滑坡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577.6万元。灾情级别:中型2处、小型35处。(2)崩塌灾害。县境崩塌灾害30处,均为土质崩塌,规模均为小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78.4万元。灾情级别:2处中型、28处小型。县境崩塌灾害集中分布于西李村、观音堂、张湾村、菜园乡、硖石乡、张茅乡等地。(3)地面塌陷灾害。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地下采矿活动集中而强烈,地面塌陷灾害以观音堂、王家后等煤、铝开采区最为发育。全县地面塌陷灾害8处,规模均为小型;造成直接经济883万元;灾情级别:1处中型、7处小型。

3.2 现状地质灾害规模。76处地质灾害点中,规模:中型1处、小型75处。包括崩塌灾害点30处,规模均为小型;滑坡37处,规模:小型26处、中型1处;地面塌陷9处,规模均为小型。

4、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4.1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陕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目前发现的1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滑坡隐患点49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4.1%;崩塌39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5.1%;地面塌陷5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5%;泥石流3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7%;不稳定斜坡15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13.6%。

4.2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状况。陕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中山、低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主要发育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主要发育于北部煤、铝矿区。具体而言,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集中发育于道路两侧、居民房前屋后、矿区周围等人为活动强烈部位。

4.3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评价。据统计,陕县已调查的111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8处稳定性差,13处稳定性较差(包括3处泥石流中等易发),6处基本稳定。其中,滑坡45处为稳定性差,4处稳定性较差;崩塌31处稳定性差,3处稳定性较差,5处稳定性好;不稳定斜坡14处稳定性差,1处稳定性较差;地面塌陷5处稳定性差;泥石流3处均为中等易发。

5、主要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5.1崩塌致灾机制。在中低山、丘陵区及黄土塬区边缘,土(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在这类地区建房、开挖窑洞及修路,因卸荷一方面改变坡体临空条件,另一方面常使土(岩)体内节理、裂隙密集度和结构面(节理、裂隙面)开启度增大。受不同产状节理、裂隙切割,土(岩)体完整性变差,尤其是共轭节理,两组近垂直的结构面,与坡向一致或近垂交时,土体抗拉、抗剪强度明显降低,在降雨、振动等因素引发作用下,发生倾倒或坠落。

5.2滑坡致灾机制。岩(土)体受构造、风化、卸荷等因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坡体经降雨、风化、振动、卸荷等因素作用,节理、裂隙密集且构造面逐渐扩大。受大暴雨或连续降雨影响,节理、裂隙(尤其垂直或陡倾节理)充水产生沿坡向的动、静水压力,且雨水径流可沿强弱风化层界面、层理面或土岩接触面等结构面贯通。一方面大大降低坡体的抗拉(剪)强度,另一方面使坡体饱水、自重增加,如前缘临空较好(坡体遭受切坡),在重力作用下,一般会在坡顶产生弧形拉张裂缝,在两翼产生羽状剪切裂缝,经降雨、风化、重力等因素累进性破坏,最终沿滑动面快剪滑动。

5.3地面塌陷致灾机制。陕县南、北部基岩山区,采矿活动较为集中,采矿过程中不但会形成大面积采空,而且爆破掘进可改变岩体原有力学平衡,降低岩体抗压、抗剪强度,加之巷道支护不当,并在降雨、风化等因素累进破坏作用下,导致冒顶性塌陷。

6、防治建议

根据陕县现状,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尽快开展陕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满足全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要。(2)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第七条规定的防治原则和防治责任,当地国土资源局宜将陕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或个人。(3)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活动,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防工程选址不当或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4)普及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并以此为依据,加大防治力度,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益。

7、结束语

陕县地处河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成灾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也在不断加强。为满足陕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要,在提高调查精度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多方面、深层次专题研究,对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防治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范文3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征;防治对策;驻马店市

1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驻马店市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低山丘陵为桐柏山脉和伏牛山脉的余脉,一般海拔为200~500米,位于泌阳县境内的白云山为区内最高峰,海拔983米。山地和平原之间分布着丘陵和岗地。

基岩出露面积约37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西平县和驿城区,横跨华北地台和秦岭褶皱带两大构造单元。以泌阳羊册―信阳明港韧性剪切带为界,以北属华北地层区,以南为北秦岭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太华群(Arth)、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中元古界汝阳群(Pt2ry)、新元古界洛峪群(Pt3ly)、新元古界栾川群(Pt3ln)、古生界寒武系下统(∈1)和奥陶系(O)、中生界(Mz)侏罗系和白垩系等。秦岭地层区出露的地层包括:中元古界和下古生界(泌阳县羊册―信阳明港韧性剪切带以南)、新生界(Cz)(占区内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集中分布于平原地带及山间沟谷河流中)。

区内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在各个地质时期均见不同程度的岩浆侵入或喷发活动,超基性―基性―酸性―碱性岩类都有产出。

区内褶皱主要发育有白云山背斜、邓庄铺―阎庄复式背斜、石滚河复式向斜等。断层主要发育有羊册断裂带、大寺断层、白云山断层、盆庄断层以及红石崖断层。

2地质灾害特征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区内有滑坡20处,崩塌32处,泥石流沟37条,地面塌陷3处,地裂缝2条。

2.1 滑坡

(1)发育状况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三县共发现滑坡20 处,其中土质滑坡19处,岩质滑坡1处。滑坡的发生主要与降雨有关,部分滑坡与开挖坡脚有关,部分库岸滑坡与水位升降及渠塘渗漏有关。滑坡的物质成份多为松散碎石土及粉质粘土。多为松散覆盖层与基岩接触处形成的滑坡,其次为软弱基座滑坡。

(2)发育特征

① 滑坡规模小,成灾范围小;② 分布分散,人为因素影响显著;③ 滑体岩土体性质以土质为主;④ 滑坡位移距离短,位移速度快;⑤ 滑床埋藏浅,以浅层滑坡为主;⑥ 滑坡发育程度与降水关系密切

(3)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沟谷切割强烈,低山丘陵区自然坡度为20°―45°,具备滑坡赖以产生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层岩性:滑坡区地层主要为元古界的石英片岩、变粒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古生界灰岩、白云岩;中新生界砂岩、砾岩、页岩及凝灰岩等。尤其片麻岩、片岩,其片麻理倾向与坡体坡向平行或一致时,在风化、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常导致滑坡发生。3)地质构造:造成岩体完整性破坏,尤其是断裂构造破碎带,岩体相对破碎程度较高,岩体整体性遭到破坏,力学强度降低,常导致坡体稳定性变差而产生滑坡。4)气象条件:区内滑坡绝大多数为土质滑坡,降雨对滑坡的诱发作用主要表现在降雨通过土体中孔隙、裂隙、节理渗入坡体后,使坡体浸润或饱水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产生动(静)水压力,降低滑体与滑床间的有效法向应力及摩擦力,增加坡体自重,水流沿滑面灌通后,坡体在自重力牵引作用下产生滑动;5)人类工程活动:区内露天采矿、建房、修路过程中的开挖坡脚或切割坡体等活动,通常改变斜坡外部形态,进而改变坡体的应力分布及临空状况,造成斜坡总体抗滑能力降低而诱发滑坡。

(4)致灾机制

区内滑坡绝多数为土质滑坡,根据调查和室内分析结果,区内滑坡的形成机理如下:土(岩)体受构造、风化、卸荷等因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在滑坡形成过程中,往往充当诱发因素。坡体经降雨、风化、振动、卸荷等因素作用,节理、裂隙面逐渐扩大,受大暴雨或连续降雨影响,节理、裂隙(尤其垂直或陡倾节理)充水产生沿坡向的动、静水压力,且雨水径流可沿强弱风化层界面、层理面或土岩接触面等结构面贯通,一方面大大降低坡体的抗拉(剪)强度,另一方面使坡体饱水、自重增加,如果前缘临空较好(坡体遭受切坡),在重力作用下,一般会在坡顶产生弧形拉张裂缝,在两翼产生羽状剪切裂缝,经降雨、风化、重力等因素累进性破坏,最终沿滑动面快剪滑动。

2.2 崩塌

(1)发育状况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三县共发现崩塌灾害点32处,其中土质崩塌25处,岩质崩塌7处。

(2)发育特征

崩塌体岩性构成主要由元古界的石英片岩、变粒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古生界灰岩、白云岩;中新生界砂岩、砾岩、页岩及凝灰岩;古近系砾岩、砂岩等,岩体裂隙、节理发育。区内土质崩塌体主要由中下更新统冲积、冲洪积、坡洪积及残坡积亚粘土、亚砂土;上更新统冲积、冲洪积亚粘土等。坡体一般结构松散,垂直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使坡体抗剪、抗拉能力大大降低,利于崩塌灾害产生。

空间分布上,区内崩塌一般发育于自然沟谷侧壁上部,交通线路两侧斜坡的中上部,居民房屋切坡处等,即坡体临空好且位能较大,易失稳崩落或倾倒的场所。崩塌灾害多发生于建房切坡处,卸荷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面开启度0.3―1.2厘米,延续深度0.3―1米,局部大于2米,多呈垂直或陡倾切割坡体。雨水易于沿节理、裂隙下灌,并在动、静水压力共同作用下,加剧崩塌产生。

区内崩塌具有明显的发育特征,规模常为中、小型,土质崩塌居多。致灾因素主要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集中发育于雨季或雨季后,具突发性强,成灾概率高等特点。

(3)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区内崩塌发育地貌部位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较陡的地形坡度,坡面突兀,崩塌发育坡度一般70°―90°;坡体高,势能大,崩塌体往往发育于坡体中上部;临空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崩落空间。发育场所一般为沟谷侧壁、公路两侧高陡边坡,居民房前屋后切坡处等沿坡向临空较好部位。2)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区内崩塌形成及空间分布状况明显受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控制。西部低山丘陵区,基岩,主要为侵入岩、变质岩、沉积碎屑岩等。岩体风化强烈,构造及风化节理发育,利于崩塌形成。3)地质构造:崩塌多发生在断裂破碎带,在构造带附近应力集中,岩体强烈变形,断裂面、节理面、裂隙面等结构面均较发育,致使岩体破碎,强度降低,利于崩塌形成。4)降雨:区内崩塌大多出现在雨季,尤其是阴雨天或雨后几天里。5)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切坡建房、采矿及道路两侧切坡等。

2.3 泥石流

(1)发育状况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三县共发现泥石流沟37条,主要以冲沟型或河谷型泥石流为主,按泥石流流体性质来分,多为水石流。

(2)发育特征

泥石流沟平面形态常呈喇叭形或长条形,剖面形态一般呈阶梯形。驻马店市西部泥石流处于频发状态,形成时间上集中于每年的6~10月降雨较多的月份,空间上集中分布于西部低山区。具有突发性强,致灾率高等特点。

(3)形成条件

1)物源条件:区内风化作用形成大量碎石,并在坡面雨水径流、风力或重力等作用下沿坡根或沟底堆积。西部地形地貌复杂,岩体风化、构造发育等,具备崩塌、滑坡产生的自然条件,沟谷内崩塌、滑坡的产生,常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物源。境内矿藏丰富,采矿活动强烈,矿碴堆放量较大,大量矿碴就地沿沟堆放,也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物源。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诸如修路、陡坡耕作、植被破坏等均可能成为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2)地形条件:西部为低山丘陵,山体坡度25―45°,沟谷密布,切割强烈。悬殊的地形高差,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3)水源条件:驻马店市年均降雨量为939.4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河流密布,地表水源十分丰富,具备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

2.4 地面塌陷、地裂缝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只在泌阳县查明有地面塌陷点3处,均为小型,主要分布于泌阳县马谷田镇,成因类型为开采铁矿形成。泌阳县、确山县各发生地裂缝灾害点1处。

3地质灾害防治

3.1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

驻马店市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防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因此仅靠专业队伍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群众,建立以分级责任制管理为基础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预防地质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3.2 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通过采取电视、广播、宣传画册等为主的多种形式开展通俗易懂的地质灾害法治教育、减灾防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宣传的重点放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及中易发区。要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普及地质灾害基本知识,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的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增强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职责的自觉性。

3.3 设立基金,落实经费

依据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时,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并把主要指标纳入相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防治经费主要用于基础工作和工程治理。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各类调查与评价、区划与规划、群测群防、示范工程建设、专题研究等。对于需要工程治理(含搬迁避让)的隐患点,人为诱发的本着谁诱发谁治理谁出资的原则,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由国家和受益人出资治理。

3.4 依靠科技,实施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和地质灾害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水平。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群测群防的科技含量。

3.5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领导者的职责。汛期,要认真执行地质灾害巡查制,对危险的灾点,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领导须亲临现场,了解监测预警方案制订及其落实情况,安抚受威胁的群众。对于人为因素引发的重大地质灾害,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水利、交通、安检、城建、民政、气象等部门负责人按部门职责,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范文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nalyzed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ability on the basis of surveying The Yellow River Shore Collapse-landslide zone in Hanche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llapse landslide zone stability is relatively poor, and potential hazards are immeasurable. Therefore, the author provide control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tect land resource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st bank, and improve radicall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

关键词: 黄河岸边崩塌滑坡带;现状;治理

Key words: The Yellow River Shore Collapse-landslide zone;present situation;control measure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98-02

0 引言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东北部,即陕西省渭南市西北,地处黄河中游,城区黄河岸边滑坡带位于韩城市城区新城街办东部黄河岸边,属流芳、南周塬、河渎、相里堡四个行政村管辖。距黄河岸53.8公里有108国道通过、53.8公里有西禹高速公路通过,其间有县乡级道路、大车道相连,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1 黄河岸边崩塌滑坡带分析

韩城市城区黄河西岸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本次实地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共16处,其中崩塌12个,占总数的75%,滑坡4处,占总数的25%。

1.1 崩塌 本次发现崩塌型地质灾害共有12处,均为黄土崩塌。由于黄土质软,垂直节理发育,易于形成坡度近乎垂直的陡崖,而且高度往往达10m以上,甚至更高,在暴雨的诱发下很容易发生土体的崩塌。由刘芳村——相里堡12处崩塌,其中小型3处,中型9处,以中型为主,小型次之。一般沿陡岸发育有张性裂缝,或落水洞,坡面坡度60度以上,大部分接近直立,坡脚受黄河水浸泡或侧蚀,受降雨震动冬胀,可能失稳崩塌。

1.2 滑坡 滑坡为区内较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占本次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5%),主要分布于五星村沿河地段,其次为河渎村,数量虽不多但活动性强、破坏性大,并且全部为现代滑坡。本次发现滑坡型地质灾害共有4处,均为中小型黄土滑坡。滑坡平面形态呈舌形、半圆形。滑坡周界清晰,有明显的滑壁,地表前缘坡度陡常见滑坡体后部地面裂缝发育。

韩城市城区黄河西岸属一高陡黄土斜坡,斜高30~70m,坡度大部分地段在50°以上,坡体上部多近于直立,沿陡坎裂缝发育,落水洞分布广泛,植被稀少,黄河主流紧靠坡脚。因此,坡体中小型崩塌滑滑坡在主汛期和初冬开春季节将不断发生。从长远的角度分析,黄河侧侧蚀、浸湿作用和其它影响将长期存在,黄河西岸崩塌滑坡带失稳的可能存在。

2 黄河岸边崩塌滑坡带地质环境与危害

黄河岸边崩塌、滑坡规模不大、直接威胁人数不是很多。但该区黄河岸边崩塌滑坡带的潜在危害难以估量。

2.1 大量耕地损失 韩城市城区黄河岸边崩塌滑坡带地质灾害的发生将造成大量耕地损失。如在2010年7月发生的小型黄土滑坡,造成岸崖后退20余米,损失土地3.5亩多,12处崩塌点若发生将造成100多亩土地耕地损失,若岸边其它区段崩塌滑坡将损失更多的土地。并且黄河侧蚀导致岸崩塌滑坡,再侧蚀再崩滑,不断循环将造成岸边土地不断减少,进而危及附近村庄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其它设施。

2.2 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地质环境恶劣 韩城市城区黄河岸边崩塌滑坡带地质灾害的发生将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环境恶劣。大量崩塌滑坡的持续发生将为黄河提供源源不断的泥沙,在河流的冲蚀作用下造成下防洪、治黄压力加大。同时崩塌滑坡也造成生态地质环境不断恶化,这也影响了韩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古城与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的形象。

2.3 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007年投资500~600万元兴建的“黄河岸边农家乐”因生态地质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生意十分萧条,成本难以收回。

3 韩城市城区黄河岸边崩塌滑坡带的治理措施

针对该区地质灾害的现状,提出了削坡、排水工程、植树绿化、填方造田、挡土墙围堰的防治措施[1]-[5],该措施使河水彻底远离黄河沿岸高陡边坡,同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填方造田,可用于耕种,可种植经济林,或可作为观景平台增加旅游收入。

3.1 削坡 黄河西岸留芳村—相里堡村段基本地貌特征表现为黄河阶地遭侧切冲蚀,岸坡高耸陡峭,垮落滑塌现象发育,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为了防止河岸边坡不断坍塌,故需对河岸边坡进行主动削坡卸载,拟进行台阶式削坡,每级台阶高度10m,中部马道宽3m,台阶坡比为1:0.5,平均共分5级台阶,马道上种树绿化,改善景观。

3.2 排水工程 边坡每隔30m修筑一条纵向排水渠,是坡体雨水顺利流向坡体之下,在马道上设置横向排水渠,防止雨水沿马道入渗,引起坡体失稳。另外在黄河沿岸冲沟内修筑浆砌石排洪渠,防止雨季洪水冲刷两侧挡土墙及边坡。

3.3 植树绿化 马道上排水渠外侧按照2m间距栽种洋槐树,改善边坡地貌及生态景观。

3.4 填方造田 利用削坡卸载的土方填充坡下黄河滩地,填充宽度为100m,即填充到离河岸边坡坡脚100m的距离,填充厚度6m左右,最终形成长6.67km,宽100m的带状平台,治理工程完成后可视具体需求进行耕种或种植林草甚至可作为观景平台。

3.5 挡土墙围堰 在填充平台的边缘地带,修筑一条浆砌石挡土墙,设计墙高4m,顶宽2m,基础采用铅丝笼装石砌筑高2m,挡墙全长约6.67km,挡土墙上方修筑高1m、宽1m的浆砌石截水墙,修筑挡土墙一方面防止平台土体边坡失稳垮塌,另外防止黄河水流不断冲刷破坏平台。

4 结论

韩城市城区黄河岸边崩塌滑坡带地质灾害潜在危害不容忽视,结合地质灾害现状和环境破坏的特点,采用削坡、排水工程、植树绿化、填方造田、挡土墙围堰等各种措施综合运用,一是可以保护了韩城市十分宝贵了土地资源在本区不再减少。二是可以改善本区的生态地质环境,为附近周边人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三是可以为韩城市总体规划的黄河滨河生态广场建设提供基本条件。四是可以提升韩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古城与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的形象,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五是减少黄河的侧蚀作用,防止沿岸崩塌滑坡的持续发生,减少河水泥沙含水量及对下游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吴敏杰,陈洪凯.水库岸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研究[J].值工程,2012:75~76.

[2]薛晋军.临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3):121~123.

[3]肖珍容,张战胜.新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及治理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12,7:115~118.

[4]康柳.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范文5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防治;易发区;重点防治区;淳安县

1 前言

淳安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0′24″~119°20′33″,北纬29°11′20″~30°02′08″。县域北接临安市,南连常山县、衢州市,西南与开化县相邻,东与建德市、桐庐县接壤,西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毗连。全县辖23个乡镇,总面积约4427km2,人口45.27万人,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县。淳安县交通较为便利,以公路、水路为主,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200多公里,沟通千岛湖镇至全县各乡镇,特别是环湖公路和杭千高速公路的建成后,淳安内、外往来更加便捷。

2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

2.1 地质灾害类型

淳安县是浙江省地质灾害点最多的县,全县共调查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609处,其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种。以滑坡最多,达369处,占灾害点总数的60.6%;其次是崩塌156处,占灾害点总数的25.6%;泥石流80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3.1%;地面塌陷4处,占灾害点总数的0.7%。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达590处,中型16处,大型3处。

2.2 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2.2.1 滑坡

淳安县境内共有369处滑坡,是淳安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6%。滑坡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分布较为广泛。

淳安县滑坡按斜坡滑动与否,可分为现状滑坡与潜在滑坡两类,其中现状滑坡210处、潜在滑坡159处;按力学性质划分,以牵引式滑坡为主,推移式滑坡次之;按物质成分划分以土质滑坡为主、碎块石滑坡次之,少量岩质滑坡;按滑体厚度划分,以厚度小于10m的中浅层滑坡为主,深层滑坡较少;按稳定性划分,目前基本稳定的滑坡居多,不稳定的滑坡较少。

2.2.2 崩塌

淳安县共有156处崩塌,占灾害点总数的25.6%。其规模多为小型崩塌,按陡峻斜坡崩塌与否,可分为现状崩塌与潜在崩塌两类。

现状崩塌分布较少,主要集中在富文乡、千岛湖镇等地,常发育于人工开挖形成的陡峭斜坡上,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个别岩块处于临空、半临空状态,坡面防护差,崩塌物以基岩碎块为主。潜在崩塌主要分布于新开环湖公路两侧,多发育于人工开挖的陡峭斜坡上,特别是新建公路两侧边坡,坡度大多在50°~80°,局部近直立,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较破碎,局部岩块临空面大,顶部有张裂隙发育。县域内潜在崩塌较发育,个别点规模较大,潜在危害较大。

2.2.3 泥石流

淳安县共有80处泥石流,占灾害点总数的13.1%,零星分布于全县各地,其规模以中型、小型为主,其中,中型泥石流17处、小型泥石流63处。泥石流流域面积大多在0.15~3.0km2、个别可达10km2以上,相对高差120~500m,山坡坡度20°~45°,冲淤变幅0.3~3.0m,泥石流类型均为水石流,容重1.47~1.75,易发程度为轻微易发~中等易发。

2.2.4 地面塌陷

淳安县仅有4处地面塌陷,分布于碳酸盐岩岩溶地貌区。形状为圆形、方形、长条形,深0.4~20m,为溶洞型地面塌陷,目前仍有发展趋势。

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3.1 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条件控制着地质灾害产生的临空条件和势能,斜坡愈陡其稳定性愈差。经实地调查,县域内地质灾害的原始斜坡坡度普遍大雨30°。此外,在低山丘陵区,往往为风化剥蚀强烈地区,风化坡积层厚,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各种工程建设项目多,自然平衡遭受破坏,常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

3.2 地层岩性条件

淳安县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岩性变化大,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空间变化较复杂,以第四系松散地层及全、强风化岩层为代表的软弱岩土体分布广泛。软弱岩土体,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差,岩石易风化、破碎,抗剪能力弱,易发生地质灾害。如下寒武统荷塘组、大陈岭组发育地质灾害点达9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4.8%;中下志留统康山组及上奥陶统长坞组,发育地质灾害点为10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6.8%;上侏罗统劳村组发育地质灾害点58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9.6%等;地质灾害类型以现状滑坡、潜在滑坡为主。以火山熔岩、熔结凝灰岩、块状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岩石较坚硬、完整性好,抗风化、抗剪性能强,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不易发生,其地质灾害类型往往以中小型现状崩塌-潜在崩塌为主。

3.3 构造地质条件

断裂构造及褶皱构造的发育,直接影响岩体的完整程度,降低了岩石的抗压、抗剪强度,如汾口镇汪家桥-商界村一带的地质灾害点发育直接与北东向断裂构造有关;石林镇NE-SW一带,地质灾害点的发育主要与以文昌组(O3w)为核部的背斜构造有关。

3.4 人为因素

区内地质灾害多与人工切坡、植被破坏、坡顶加载等有关。

人工切坡:淳安县为一山区县,道路、建房等工程建设均不可避免的需开挖山体,改变了斜坡的自然坡脚,破坏斜坡的原始平衡状态,形成地下水位降落,软弱结构面在边坡上出露,使斜坡应力集中于斜坡前缘,从而使斜坡失去平衡而产生滑动等变形。

植被破坏:农业耕种、采伐森林、开荒造地等,破坏植被,改变斜坡结构,常诱发斜坡变形。

坡顶加载: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斜坡体上建房,增加了斜坡的负荷,使斜坡势能增大,从而导致斜坡失稳滑动。

4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4.1 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是相对而又岁时间变化的概念。考虑地质灾害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形成条件和外部的诱发因素,因此,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人工工程活动等,结合县域内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成果资料,将全县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

全县共划分出11个高易发区,面积583.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2%,区内有地质灾害点330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的54.3%;7个中易发区,面积为2104.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7.5%,区内有地质灾害点228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的37.5%;7个低易发区,面积为1568.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5.4%,区内有地质灾害点50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的8.2%;2个不易发区,面积为170.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

4.2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综合考虑淳安县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及重要工程建设布局、旅游开发、人类工程活动等,划分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

全县共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三片,总面积958.19km2,占全县陆域面积的24.09%。该区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32处,占全县现有主要地质灾害点的26.45%,受主要地质灾害点威胁的人数615人,威胁资产532.8万元。

全县共划定7片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共计面积约671.79km2,占全县陆域面积的16.89%。该区基本包括了重点防治区外的其它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集镇和交通干线、人口较为集中、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区内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43处,占全县主要地质灾害点35.54%,其中滑坡32处、崩塌7处、泥石流4处。区内总计受主要地质灾害点威胁的人数1407人,财产1347.15万元。

除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防治区外的区域均为一般防治区,总面积约2347.38km2,占全县陆域面积的59.02%。区内现有主要地质灾害点46处,其中滑坡23处、崩塌8处、泥石流13处、地面塌陷2处。总计受主要地质灾害点威胁的人数2425人,财产2690.1万元。

5 防治措施建议

鉴于淳安县地质灾害点众多的实际情况,在淳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础上,应加强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淳安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本着尊重科学的原则,从淳安县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发育情况出发,结合淳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相关专题规划,本着“以人为本”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思想,在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基础上,采用工程治理、生物防治、搬迁避让等多种手段,对县域内发育的地质灾害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进行防治。淳安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群测群防、监测和预警预报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在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中应特别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层层落实责任,签订责任书,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实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做到县、乡(镇)、村三级联防。

(2)淳安县属浙江西部中低山丘陵区,山地丘陵的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山高坡陡,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沉积岩发育,地质灾害易发面积大,自然形成和山区公路建设与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各类不稳定斜坡、边坡分布普遍,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因此,要加强不稳定斜坡的调查评价、监测、勘查及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3)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管理。严格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资质管理,规范评估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加强对评估成果审查的监督和备案,以及对“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完善响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立地质灾害专项防治资金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远明,杨伟,郝红兵.等.四川省南江县地质灾害分布、形成条件与防治.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2).

[2]王哲,易发成.我国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中国矿业,2006(10).

[3]斯小君,汪庆华.等.浙江省淳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浙江省地质调查院,2001(12).

[4]唐小明,周富良.等.淳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2008(3).

[5]翁其能,陈洪凯.等.凉山地区公路沿线滑坡、泥石流发育的基本特性及治理.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0(4).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范文6

【关键词】米脂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防治

1.前言

米脂县古称“银州”,地处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部,无定河中游,地理坐标东经109°49′—110°29′、北纬37°39′—38°05′。米脂县东临佳县,西接横山县和子洲县,北靠榆阳区,南连绥德县,县域东西长约59km,南北宽约47km,总面积1212km2。米脂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无定河为分水岭,地势总体东西高中间低,境内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近年来人类不规范工程活动频繁,使天然斜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增加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

2.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

2.1地质灾害类型

米脂县境内发育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种。据相关调查资料,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91处,其中滑坡73处、崩塌15处、泥石流3处(表1)。

表1 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

权重

类型 数量(处) 比例

大型(处) 比例(%) 中型(处) 比例(%) 小型(处) 比例(%)

滑坡 黄土滑坡 72 79.1 8 8.8 64 70.3

岩质滑坡 1 1.1 1 1.1

黄土崩塌 15 16.5 5 5.5 10 11.0

泥石流 3 3.3 2 2.2 1 1.1

合计 91 100 15 16.5 76 83.5

2.2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1)滑坡。滑坡为米脂县境内发育最为普遍的地质灾害类型,且以黄土滑坡数量最多,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小、活动强、破坏大。黄土滑坡在平面上多呈半圆形、舌形,周界较为清晰,圈椅状地形明显,剖面上具有上下陡中部缓或上陡下缓的特点。坡体坡度一般在25°~45°之间,前缘坡度较陡,一般大于40°,后缘可见明显的近于直立的、呈直线形或弧形的滑壁,且伴生有拉张裂缝出现。

境内黄土滑坡滑体物质组成以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为主,多分布在黄土梁峁边缘陡坡地带。特别在自然、人工高陡边坡地段及沟壑区上下缓中间陡的复合黄土陡坡地段,受降雨冲刷入渗、人工开挖坡脚、土体工程特性等因素影响,滑坡较为发育,且有较强的致灾性。

据统计,境内滑坡多发生于冻融期和汛期,其前兆不明显,变形速度快,从坡体蠕动变形到滑动破坏时间较短,危害程度往往极大。

(2)崩塌。米脂县分布较大的另一种地质灾害为崩塌,具有分布频繁、突发性强、致灾严重的特点。区内崩塌均为黄土崩塌,以中、小型为主,主要发育在黄土边坡陡崖地带。坡体坡角一般在60~80°之间,窑后山坡高度一般>10m,崩塌面一般为黄土卸荷节理面,少部分为风化节理面。

斜坡陡峭、节理发育、开挖坡脚、降雨是崩塌灾害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区黄土堆积层厚,土体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吸水能力强、透水性好,在浸水、饱水条件下,体积膨胀、荷载增加,往往使斜坡原有应力平衡遭到破坏,极易发生崩塌灾害。

区内黄土崩塌主要集中发生在夏秋雨季及初春季节融冻时段,大多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时常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的悲剧。

(3)泥石流。米脂县境内现状发育泥石流地质灾害3处,主要为中小型沟谷泥流,发育于无定河两岸支沟内。

米脂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黄土分布广、厚度大、土质结构疏松,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十分发育,松散堆积物较为丰富,成为泥流的物源;区内地形破碎、沟壑发育、坡陡沟深,汇水面积大,为泥流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米脂县降雨多集中在7—9月,降雨以暴雨和连阴雨为主,为泥流的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应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宗旨,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3.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

2003年米脂县首次完成了全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08年进行了复查,已初步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体系。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排查,严格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制度,及时落实监测人、责任人,制定防治措施,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3.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构,落实责任,逐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组织群专结合的监测队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

3.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根据“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力度。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管理,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有效遏制工程建设、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的现象发生。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备案制度,及时监督检查,确保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3.4地质灾害应急反应体系

建立健全全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不断完善应急工作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充分整合利用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资源,组建群专结合的应急队伍,配备相关救援设备,适时组织应急演练;做好后勤保障,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制度,建立抢险救援人员信息库,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4.结语

米脂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易发。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进行治理,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减少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为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2]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防治知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55-76.

[3]陕西省地质矿产局.陕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