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医学论文范例6篇

正高医学论文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1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物质、意识、科技和管理几个方面。首先,医院的物态文化的建设。医院物态文化主要是指,医院文化中处于物质形态和物用状态的文化元素的综合概念。医院的物态文化的构成部分,例如医院环境、建筑、药品材料、设备以及医院的各种文化、生活设施,即保留了自然物质元素的实物形态和具体特征,其中又体现着人类的智慧,主要表现为服务于医院病人的特定功能状态,其中包含的着价值取向、价值关系、价值效应等文化内涵,这些因数的交互作用,相互渗透,实现了人与自然、病理与生理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渗透和转换。其次,医院科技文化的建设。医院科技文化是医院文化中的主要文化因素。医院的科技文化主要包括医疗人员的自身素养、医疗仪器设备的科技水平、防御和治理疾病的能力、医学技术方面的信息情报资料及医学科技图书含量、可发展的医疗新技术水平、专门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我国现代医学科技文化表现为为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和中西医结合的三种医学体系并存的特点,丰富了我国医学科技文化的内涵。再次,医院意识文化的建设。医院意识文化是在医院职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反映了整个医院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职业观念、行为规范等。医院意识文化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心理。医院意识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能够规范医院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因此,医院意识文化的有效建设,能有效的引导医务人员,形成医院特有的医院文化,增强医院人员的内聚力,进而形成具有特殊文化色彩的特色医院品牌。最后,医院管理文化的建设。医院管理文化属于医院文化的特殊形态,他是医院管理层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的普遍的管理技巧和管理观念,是医院管理理论与实践与文化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医院管理文化的有效建设,能够实现医院主客体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一套规范的医院管理制度,能够高效的实现管理目标,是医院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途径分析

我国在医院文化建设在近些年已经取得社会大众以及医院文化理论者和医院管理层方面的重视,然而在医院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几点缺陷。在理论方面,普遍认为医院精神等同于医院文化;在实践中,大部分的医院文化建设,在模糊的理论的引导下,主要是搞“医院精神”;以至于医院的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是重在“提炼”而不是重在“建设”,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形式主义。下文主要从几方面进行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医院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其一,医院文化的理论研究的缺失。我国现存在的现状是:医院文化理论的基础研究方面不足,存在缺陷。在对医院文化的内涵方面的认识、对医院文化的定义以及其功用方面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表述尚不够明确。其二,医院文化建设盲从与表面式建设。医院的文化建设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跟风和盲从的特征。很多医院不能真正的意识到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到位,盲目的模仿其他医院的文化建设,甚至没有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照抄照搬,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另一种情况是,医院为了跟随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而急功近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既浪费资源有没有发挥医院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4]。为更好的创建医院文化,有效发挥医院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要使医院的管理层正确对医院文化进行定位,真正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一,全面实施医院管理的职业化制度,积极推进具有科学、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特征的医院职业管理人选拔机制[5],保证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能力的人来从事医院领导。其二,组织管理者的学习培训,加强对医院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三,采取可行的外部约束机制,要求医院领导积极实行有效的医院文化建设。(2)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推行“公开、公平、公正”和“以员工为中心”的医院管理理念。在医院的管理层人员,首先应该意识到医院的员工以及病人的重要性,树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推行“公开、公平、公正”和“以员工为中心”的医院管理思想,进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能更好的为医院的建设服务。这些理念的有效实行,对于医院文化的有效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医学科学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能否创新和发展医院文化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医院建设和高效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正确认识医院文化的内涵,建设健康、有效的医院文化,使医院文化建设有效扎实的开展起来,对于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李显平 周梅 单位:吉林大学口腔医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

近年来,中医的科学性及现代化等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这种争鸣已超越医学领域了。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某些中医圈内学者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或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不科学)”、“中医是形象思维”、“中医是自然哲学”[1];或认为“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主力的是西医而不是中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 [2]……面对这些说法,作为中医一分子的你作何感想呢?笔者无意与之辩论。但疑感的是,操这些观点的人实际临证水平究竟有多高、对中医的理论研究有多透呢?

刘力红教授说:“老一辈的中医家没有什么临床与理论之分,当然的理论家就是当然的临床家,而中青年的这一辈老师,理论临床已然泾渭分明。搞理论的对临床没有探究,更谈不上丰富的经验” [3]。故一些人在论述中医的问题时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其实不少纯属臆测,不见得能治好几个病;而老一辈中医家以临床验证理论,以理论指导临床,不断地总结提高,故其文章多为经验之谈。相比之下,现在一些动辄指摘中医不科学的研究者,未必有多少真本事。很多中医院校五(七)年毕业的学生理论水平看似不错,其实却未必能治好几个病,不知把中医的思维丢到哪去了?邓铁涛教授谓之为“泡沫中医” [4],邓老认为“中医硕士”、“中医博士”都有了,唯独没有“中医”。中医界“中年中医成才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一直是困扰中医教育的大难题[5]……这不禁令人深思:中医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学方法不当可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教学方法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提出自己一些建议。

1 重新回归师带徒模式,注重跟师临证

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主要是师带徒,讲究言传身教。重视理论与临证紧密结合,重视经典的背诵与运用。这样往往学得很扎实、灵活。纵观历史,这种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是最多的,往往是名师出高徒。如长桑君带出了扁鹊;张伯祖带出了张仲景;张元素带出了李东垣,李东垣又带出了罗天益;近代丁甘仁氏又培养出了很多中医大家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而现在的中医院校,其规模之大远非昔日所能同日而语,教育普及程度也大为提高,但质量却严重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间缺少沟通,活动空间大多局限在固定地域,满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能力趋于僵化。而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埋头题库,获得考试高分为能事,不念求经旨,博极医源。

另一方面,课堂所学未能及时在临床上验证,很少有足够时间跟师临证,很多东西只是走马观花,如何能把所学的活用呢?这种课堂与临床分离,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辨证思维的缺失和临床能力的下降,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若什么都要到见习、实习时才真正跟师临证,岂不晚乎?况且见习、实习时西医成分又占了很多,真正的中医临证有多少时间呢?

由此可知,当代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证水平之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实为理论与临证脱离所致。然而,我们教学却很少为学生创造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机会,如学中医诊断学只是短短的一个学期,其中诊脉只是对着脉诊议,岂不闻古人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经》语),没有长期的练习和领悟,岂能达到心灵手敏,探其理致呢?先人不辍临证,尚觉诊脉之难,未能接触病人,何异于纸上谈兵,怎能深刻感受其精妙之处呢?而舍证舍脉之情况复杂难辨,岂能不多临证呢?故接触几个病人为之切脉,比感受十次脉诊议更有意义。同理,观察几个病人的舌象,聆听老师分析医理,比看几十次图片更有价值。因为通过自身体会,往往更为直观深刻,学习效率和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可惜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却忽视了这些。邓铁涛教授强调要早临证、重跟师,学以致用,令人深思。若能安排学生长期跟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学习,类似于私下跟师,这样便接近了师带徒的内涵了,更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人才。

2 重视文史哲等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连,如果忽视漠化了她的文化源头,中医便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故古往今来,凡为大医者多是“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类经序》)之人。其中不乏在文学艺术上有高深造诣者,如清温病大家薛雪同时又是诗人,著有《一瓢诗话》;清妇科大家傅山同时又是文学家、书法家。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樵,同时也是文坛大师,国学功底极为深厚,文名甚至盖过医名。其他名医国学深厚的不胜枚举。由此可知,传统文化是成为高水平中医的基础。古人言“文是基础医是楼”;又言“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可谓是一针见血!历代名医成才之道不乏有师授家传的,但主要还得靠自己领悟。而领悟的首要因素便是国学基础深厚。而很多自学成才的名医靠的正是深厚的国学基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如金元时代的张元素,清代的徐大椿,近现代的恽铁樵、肖龙友、岳美中、刘赤选、何炎等都是凭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发愤自学成为中医大家的。没有过硬的古文基础,如何攻读古医书,尤其是领悟《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经典的奥旨呢?而历代名医都是在精究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的,而现在学中医的人很多尚未深究经典,如何提高临证水平呢?又谈何发展中医呢?纵观时下中医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理科出身,传统文化基础偏弱,其先天不足是制约学好中医的一大因素。

邓老说:“过去中医重视文史哲的素养,故文化水平较高的医家往往被称为儒医”,“重视文史哲修养的建议,是先进而不是落后的” [6]。邓老还曾让他的研究生报到前精读《古文观止》上的文章,何其有见地!现在怕的不是学生不用心于西医,而是怕不用心于中医;怕的不是不学数理化,而是怕不学文史哲……而中医院校却很少重视文史哲,反倒设置很多理科科目,甚至一些与中医没有太大联系的理科,让人疲于应付,如何保证足够的时间钻研中医呢?难怪路志正教授说,现在的中医院校,五年里真正学中医的时间还不到二年。可想而知,如此五年(七年)出来的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故大一时多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让文史哲的学习贯穿于整个五(七)年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何其重要啊!

3 调整中西医比例,加大中医的分量

现在的中医院校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难以突出中医的特色。而中医难于精通,西医易于上手,初学者容易受西医影响,从而难于培养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且见习、实习时,不少老师强调西医的重要性,使学生中医临证方面未能深入,西医却惯于先用,如何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呢?有评论言“中医五(七)年只是打下基础,毕业后西医先用上,中医是一辈子的事,慢慢学习吧。中医是越老越有前途,中医是六七十岁才有作为的”。此等悖论,何异于枉自菲薄?其实是一种惰性,一种对中医学习的不自信,难道中医要到两鬓斑白才有作为吗?这样岂不浪费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吗?岂不闻历代很多名医却在青年就医学精湛,名动一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过是经验和医技更上一层楼罢了。如滑寿著《十四经发挥》时才27岁,徐春甫著《古今医统》时才36岁,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时才29岁,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时才47岁,唐容川著《血证论》时才21岁……这些流传至今的名著皆是青壮年时写成,可见先辈成才并非皆是至老方有所得。又如近代中西汇通的大家张锡纯20多岁时临证造诣已令人叹服,年轻时自创理痰汤,连当地名老中医都赞叹其后生可畏,将会成为一代名医,张氏后来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一影响至今的著作也是壮年开始;蒲辅周先生15岁继承家学,18岁开始独立应诊,20多岁即闻名川北;岳美中先生1925年(25岁)自学中医,一年多竟治好了自己的肺结核,1928年即治愈了很多连当地名医都感束手无策之病,闻名一时……

可见中医成才不一定要到老时才行,主要是在于自己对中医的领悟及刻苦钻研,而这一切的基础源于文史哲基础和大量的时间花在中医上,做到专一致志、博极医源。而不像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未能全心钻研中医,临床时多是“中不中,西不西”,所谓“中西医结合”更多的是乱拼胡凑,把中医精髓逐渐丢弃。

4 开展特色教学

中医博大精深,但中医理论很多却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颇有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味道。很多人学习中医感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很抽象,甚至怀疑它的科学性。若能学习气功,长期体会,便能更好感受气在人体的运行,坚定对中医的信心,从而深刻理解中医难以言传的精妙之处。而中医的推拿、点穴、正骨等,除了要求专业知识外,还需有高超的技术,有武术气功基础的中医生手法往往很到位,可收到其他没有功法修炼之人无法匹比的效果。以前很多骨科名家多是练武出身,现在大多学生于此道未入门,如何能更好地继承前人的东西并发展提高呢?故在大一时便可进行正规的武术气功修炼,学习拳术、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优秀功法并贯穿于整个中医教学之中。

5 重视民间简单高效的疗法

现在科班出身的人往往看不起民间中医,认为他们学历不高。孰不知不少民间中医掌握着很多奇技妙招,对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们流传下来的独特疗法经过很多代人的实践验证,用起来既简便又高效。如广东民间用针“四缝穴”治疗疳积腹痛,现在用治蛔虫梗阻,疗效很好;过去农村用量米的竹筒拔火罐治愈急腹痛;用铜线蘸油在灯火上烧热放指甲上治愈指甲下化脓等[7]。但现在很多民间疗法濒临失传,如能挖掘挽救这些民间经验,让学生体会中医宝库的伟大,再应用于临床上,补充常规治疗的不足,其意义何其大哉!总之,中医教学要牢牢抓住“中”(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扎实),“专”(以中医经典为代表的专业理论功底深厚),“能”(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强),“精”(精通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8]。通过教与学的和谐结合,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中医栋梁之才。笔者坚信中医一定能像邓老所说的那样“前途有如万里云天,远大光明” [9],越来越展示她的无限魅力,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风刚.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J].上海中医药,2002,36(7):4243.

[2] 蔡定芳.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J].上海中医药,1999,33(5):46.

[3] 刘力红,唐农,刘方.运气学导论开启中医之门[M].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4] 邓铁涛.邓铁涛医学文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 连建伟.连建伟中医文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服务。近年来,反映行业不正之风的医德医风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因而在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医德教育,已为世人瞩目。本文介绍我校近几年来在医德教育方面的探索。

1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医德观的特点

现阶段,医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使得医务人员传统的医德观念和医德行为受到影响,群体的医德表现为多层次性。①最高的医学道德原则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②较高的医学道德原则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③起码的医学道德原则:行医利民,合法取利。我们将医学道德原则的3个层次,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档次目标。根据这一特点,有计划,按步骤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并引导他们加强学习和锻炼,力争达到最高的医学道德原则。

2剖析功利观是有效地开展医德教育的关键

功利即功效和利益,功利观即对功效和利益的看法。这是道德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开展医德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便公开、明确的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既要讲究患者的、社会的功利,又要考虑个人的功利,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不可分割。①如果单纯的强调患者和社会功利而忽视个人功利,即忽视劳动者取得合理报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了医务人员作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价值规律和公平原则,还将挫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②单纯强调个人功利而否认患者和社会功利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必将导致医务人员苦心经营个人名利而严重损害患者和社会的利益。社会主义功利观是:在注重发展人民、社会功效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功效和利益。今天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摒弃个人利益为功利追求的价值观,全新全意为患者、为社会服务,体现出一个医务人员的真正价值。

3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学的全过程

从教学目标乃至培养目标角度来看,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养和道德目标同步、持续发展,我们将医德教育计划分为3个阶段3个步骤实施,每个阶段各有明确的医德教育目标。

3.1三个阶段

3.1.1普通文化课及医学基础课教学期 医德教育的目标:热爱医学,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通过入学教育、政治课(哲学、中国革命史、思想道德修养等)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增强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精神。通过医学基础理论课、实验课的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医学专业。教会学生全面观察问题的辩证方法,培养他们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的兴趣。训练学生的科学作风和技术素养,打好医学入门的基础。

3.1.2医学专业课教学时期 医德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德理论教育。通过对医学理论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原则、规范及医疗实践中各种具体医务活动行为准则的教育。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的过程中,紧贴教材,向学生传授医学道德的历史及优良传统,阐明医德和医术的关系。以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后,用医学伦理学的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思考实习中将会遇到的医德问题。

3.1.3毕业实习时期 医德教育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医德行为教育,做一名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毕业实习是将医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医德知识转化为医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学生是以一个实习医生或实习护士的身份在临床工作。患者将自己的心理、身体的健康问题向医务人员倾诉,期待得到解决。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为患者服务。特别是老师们言传身教,对患者高度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敬业爱岗的高尚品质,医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受到鞭策,道德行为不断规范、提高。

3.2三个步骤

3.2.1理论灌输 我们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向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医德规范和原则,将继承历代医家的优良医德传统,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反复的系统理论灌输。旨在把共产主义的思想原则和规范逐渐转化为医学生的医德意识、情感、意志、内心信念和自觉的行为。

3.2.2理论联系实际 为此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系统的理论灌输,对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但不能孤立的、静止的进行,必须同学校的、医院的、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学生在校教学期间,我们每星期组织1~2次有意义的活动,如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学雷锋活动,社区的法制宣传,社区卫生宣传,卫生工作调查,卫生法规宣传等。在毕业实习期间,和医院的老师一起参加"文明岗位"、"文明科室"、"文明医院"的建设等。使学生在各种健康的教育活动中,既受到教育,又使精神文明显示出活力。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规范他们的医德行为。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4

就现实情况而言,在医学领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为迫切,综观最近几年来我国医学生的教育质量,可以说人文素质缺陷是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缺乏同情心;一些学生职业道德观念模糊,在学习中表现出重专业轻人文社科、重效率轻公平、重利轻义、重自我轻社会等思想理念;一些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思维不活跃,缺乏创新思维,综合素质不高等。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医院与市场接轨,价值多元选择的一些负面效应也就集中地体现出来了。价值标准的变迁和心理失衡导致一些医生将追逐经济利益放在了救死扶伤的责任之前,收受红包、回扣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天价医疗收费现象不仅严重伤害了患者的利益,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一些医疗黑幕的不断被揭露更让人触目惊心。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人文素质的欠缺正是导致他们对一些涉及医学领域的社会现象认识不够明确的关键因素所在。因为一些学生对于涉及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观念模糊、是非不清。

要切实地提高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必须直面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涉及到医疗领域的社会现象,对其进行深刻剖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目前高等医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的普遍性而言,能够将这些医疗卫生领域内的社会现象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道德修养结合起来的课程只有《医学伦理学》了,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客观问题是:《医学伦理学》在教授过程中,理论性的讲述还是占很大比重,所以在进行医学伦理教育的时候,必须要直面这些现实问题,如果我们在进行医学伦理教育的时候只是更多地关注如何形成终极的理想人格和制定良好的行为规范而不回答现实生活中这些现象的话,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只把《医学伦理学》当成是一门理论课程去学习而不会内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就会导致理论和现实的严重脱节。我们相信许多学生在高校接受到系统完整的德育教育后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对一些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医学伦理现象作以深刻的分析,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后,学生方能形成较为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医学伦理也并不是单纯的思辨之学,其突出的职业特点和与现实高度关联的特性使得医学伦理教育要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的步伐就必然要直面生活、正视挑战和剖析现实,才有可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要使医学伦理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世界,在教学内容上要始终紧密联系现实基础。因为教学不是给定的、确凿的和由线性的因果关系支配的,而是由人给出的、具有众多可能性的、复杂的和开放的。教学论如果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确定的知识体系,被先验的逻辑推论所规限,或拘泥于事实的发掘,被奉为不变的真理,其作为“人文之学”的理解性、意义性、引导性和可批判性就可能丧失殆尽,从而失去人文学科应有的魅力。因此,凸现医学伦理教学人文性的要求拒绝我们只是单纯地面对由概念、范畴所构建出来的知识世界,只有切实地面对生活世界,才能真正促成医学伦理教学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体现我们进行医学伦理教育的原初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临床方面的出现的许多错综复杂的诸如基因工程、器官移植、试管婴儿许多伦理难题也迫切地需要我们去回答和解决。人们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更趋向复杂,而且对传统的家庭理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因生物技术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造成的影响已超越传统伦理所能处理的范围,所以我们在进行医学伦理教育的时候必须要重视。医学伦理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始终着眼生活世界,医学伦理的内容便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坚实的生活基石,医德教育的内容便成了有情感、有意志的东西。学生便能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寻找一种与之融合的契合点,医德规范便能更多地变为医德行为,学生就不仅是一个学知识的人,而且就会变成一个内心具有崇高道德律令,身上肩负着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具有完整精神世界的一个生活着的人。

从这个目标出发,首先要将医学人文学科看作为一个旨在关注和考察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中的人类价值、探讨医学的终极关怀问题的学科群,其意义在于从哲学、伦理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医疗保健实践、卫生服务制度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来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尽管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问题,但也动摇了长期以来医学所坚守的人类价值标准的基石。当下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强调,对医学职业价值的重估,目的也在于确保医学的正当性。英国医学总会在“明天的医生”中提到,人文医学可以提供几个益处,包括培养临床医生与病人的交流能力,更敏锐地抓住病人散漫叙述的核心,寻找更多样的方法促进健康、减轻疾病和残疾的不良后果等。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生物医学只提供部分对策),临床医学似乎可以通过将治疗本身与对病人独特经历的理解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这可以有助于避免开过多的处方(或者偶尔开过少的处方)和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再者,患者对自己病因的解释往往不足取。况且疾病除了身体因素外,心理因素也起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更多的交谈来理解疾病,在诊断上也可能是重要的。此外,医学人文学还具有沟通医学与公众的作用。对医学技术和卫生服务的正确、适当的宣传是影响社会舆论的关键,目前医疗卫生中的问题,部分上也是由于医学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足所致。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是确立医德规范的科学依据,医德规范又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在讲授医学伦理课程时,要针对所学内容言传身教,利用环境熏陶、自我教育、影视形象、讨论启迪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医德理论的灌输,还要列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明确医务人员应自觉自愿的履行医德义务、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增强自觉和奉献精神,将学生引入崇高的医德境界,以培养主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要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具有鲜活思想的受教育主体,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传统的课堂交往单向化和静态化只是片面强调知识的接受,因而容易导致老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固定化模式和程式化教学的结果往往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多的是是记住了一些僵死的条文规范,当他们在现实生活当面临一些医学伦理难题时也往往是手足无措,无法应对。因此,在医学伦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于医学伦理教学而言,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单纯将学生看作教学客体,而是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医学伦理的教学关系就不单是一种知识传授关系,而是一种密切的生活关系,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便有了同构性。真正的互动关系营造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环境,从而打破了伦理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壁垒,缩短了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空间距离。这样,再复杂的内容,知识体系,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一种熟悉的生活环境的体验中,学生都感觉不是非常陌生,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最后,要处理好伦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下要使医学伦理教育面向生活世界,并不是要缩短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而是说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身边的生活世界,二者实质上是不分轩轾、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医学伦理学涉及到哲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哲学的终极论证和现实行为规范的制定密切的交错在一起,要使医学伦理教育更多地面向生活世界,我们必须要承认道德还是可教的,还是要以传播理论知识为基础。相对于医学伦理而言,若无终极视域的充满思辨的深刻的哲学论证部分,多数规则就会陷入空洞的说教而流于表面形式。而且元伦理学还从可靠性和严密性的角度研究我们所推行的规则之所以成立的原初理由,有助于我们合理地做出生活和实践中的道德抉择;从而让人对许多规则的成立有了信服感,所以具有高度理论化、体系化的形而上思辨之学必须在医学伦理体系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因此,使医学伦理面向生活世界,实质上并没有淡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相反,关注生活世界还是要以传播这些理论知识为基础。而且学生要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透彻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和明晰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加强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按照书本知识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进行教学,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与结构链相关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掌握和灵活使用医学伦理内在逻辑结构的能力。这样,学生虽然面对的是以医学和哲学知识为主,其它相关学科为辅的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但是只要他能明晰这个知识结构的内在的逻辑结构,他的头脑中就能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思维,这对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学科体系时去分析、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形成后,对学生知识的自我学习、自我更新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5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代表着21实际医学发展的方向,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研究及医学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1~2]。循证医学,即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都应根据客观的医学科学依据进行,而这些最佳证据是将医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而得来的[3]。为顺应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成功转变这一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卫生部目前正在致力于更进一步推进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应用。本教研室早在2006年就在临床医学本科、七年制和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训练,包括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循证医学实践、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评价等技能,以及各种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如meta-分析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资源中及时得到经过实证的医学成果。我们在循证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强调医学生应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学习并寻找最佳证据,充分开展循证实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当前最佳证据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医学决策。

1对象方法

1.1教学对象

在本教研室进行毕业实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2005级和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共23名同学。

1.2教学方法

我们在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然后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预防医学生,通过提出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证据或文献、评估现有证据或文献的质量、分析文献、提取数据、综合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指导,结合循证医学实践,学生们将能够更快地掌握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2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循证医学有助于预防医学生建立良好的辩证思维方式,提高实际动手工作能力,提高医学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未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生涯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形成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分利用最佳证据的良好习惯。目前,国内外循证医学主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而且也仅限于理论教学方面。本教学团队在循证医学的理论授课和实践课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指导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在CancerEpidemiologyBiomarker&prevention.,BreastCancerResearchTreat,Journalof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Health等杂志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4.90。

3讨论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息息相关,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循证医学则是关于如何利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医学实践和决策的学问[3]。循证医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代替,现有医学知识在迅速的积累中,这就要求当代医学生必须时刻紧盯科学前沿,不断地从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正确地评价现有证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我们已在预防医学及临床各专业本科生的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8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使医学本科生对循证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指导,在医学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授之以渔”为目标,切实培养他们的医学实践能力。循证医学是一种提倡“授人以渔”新型医学实践模式的兴起,而不是“授人以鱼”的传统医学实践教育模式[4]。预防医学本科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遇到这样那样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正确利用循证医学这个工具,将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益处[5]。

正高医学论文范文6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广州总医院副院长黄海如此评述自己的管理生涯。

他临床医学出身,硕士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博士攻读医学和管理;他做过医生,搞过教育,抓过科研;他的履历包括从军区卫生部多个部门的处长到作战部队的副政委,从军医大学的副教务长,再至武汉总医院的副院长,以及如今的广州总医院的副院长,并担任第二军医大学等多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黄海的管理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因此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管理哲学。

理念先行

“理念决定命运。”一提到医院管理,黄海就语出惊人。在医疗卫生界浸淫多年的黄海,尤为推崇思维与理念对管理和领导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领导力最关键的本质在于理论思维,包括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辨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他认为,领导和管理之间存在差别,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战略,管理是实施;领导讲究结果,管理讲究过程。”

早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系统工程专业,战略理论思维明显对黄海影响甚深。不论是医院管理还是中国医改,他一直强调,要站在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上来看待。在他看来,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践的起点。

他以理论为例,阐述自己对医改的看法,“在中国革命初期就讲,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从战略高度上来说,他对中国革命多个不同时期的阶段形态、国内外势力、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时间的持久性等问题,都分析得非常清晰而明确。我们要历史辨证地、全面系统地分析医改存在的问题,才能看得更明白。至于医院管理,也是如此。”

正因如此,黄海对中国医改中的“摸着石头过河”论并不完全赞同。在他看来,方法虽然正确,但理论指导却有问题。因为战略和战术的目标并不清晰明确,对一些早已明确的目标仍在争论不休。例如医院的公益性的定位,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非公立医院,这是所有医院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

中国医疗有两个保障,一是保障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二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医疗产业改革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实现这两个保障。因而,无论是国家或区域政策制定、医疗资源配置,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具体落实就是思路决定出路。”黄海指出。他将医院管理总结为抓管理、抓人才、抓技术、抓质量、抓服务、抓效率的“六抓”,如同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分析一样,“定位决定地位,行为决定作为。”医院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真剖析,这不仅有助于领导者明确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道路,更有助于突出重点难点,抓准热点要点。

以广州总医院的学科发展为例,医院在强化顶层设计后,实行整体规划、分类定位和分层次建设,作为广东省重点专科的骨科,是重点发展对象。2008年,广州总医院将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成立骨科医院,下设7个科室,大大提升了该专科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广东省骨科领域的航空母舰。

黄海对医院管理的阐述处处体现了他对哲学理论的热衷。他指出,事物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点,医院的管理也一样。同样以抓医院质量为例,去年的医院质量可能抓三级查房、制度落实等,而今年可能抓合理用药、临床路径应用和后勤保障服务等,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这就是抓点与面的关系,虽然在一个点上,但绝不在一个平面上。

近年来,他在很多学术会议上大力呼吁,医院管理要从当前以单纯的医疗质量管理为主,转变为真正从医疗、护理、药事、医技、后勤、服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医院质量管理。他在广东成立了全国首家医院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努力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推动中国医院全面质量管理落实。

文化奠基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去管理,这就是文化管理。”黄海强调指出。中国有句名言:小智者治事,上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黄海认为现在很多管理还停留在治事和治人的阶段,并没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就整个医院建设和管理而言,最关键的是文化建设,在理念上因势而变,持续创新;在管理上以人为本,以客为尊;在组织上高效运行,团队协作;在行为上按照规范,有效执行。

广州总医院的院训是“厚德、精医、忠诚、奉献”,口号是“保健康就是保部队战斗力”,这就是广州总医院的医院文化。黄海指出,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的宗旨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精湛的医术救人,以高尚的医德感人,以优质的服务回报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