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英语教育范例6篇

成年人英语教育

成年人英语教育范文1

【关键词】菲律宾 英语 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46-03

菲律宾共和国位于太平洋东南岸,由7107个岛屿组成,人口91077287,其中0~14岁占34.5%。根据菲律宾官方统计,全国共有11 种语言和87 种方言,绝大部分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菲律宾的主要语言有菲律宾语、英语、西班牙语和各地语言和方言。其中,菲律宾语和英语是官方语言。主要的民族语言有比科尔语、希利盖农语、伊诺卡洛语、他加禄语、宿务语等。

一、菲律宾英语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英语最初是随着英国军队1762年入侵马尼拉而登陆菲律宾的,但当时只有少数人使用英语,在当地并没有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1898年,美国占领菲律宾后,美国殖民当局十分重视对当地居民的思想灌输,殖民政纲的其中一项就是兴办教育。1898年5月,科雷吉多岛落入美国人手中,美军在这个小岛上开办了第一所学校。1898年8月13日,美军占领马尼拉不久,又开办了七所学校。第一加利福尼亚志愿军的天主教牧师威廉?麦金农被委派监督这些学校。美军给每个学校配备了一名英语教师,一些牧师和士兵成为最早的老师。美军在菲律宾开办了大约1000所学校,到1900年9月1日,学生总数约有10万人。

美国统治菲律宾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美国殖民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影响和改变菲律宾社会,客观上提高了菲律宾人的文化水平。

1.美国殖民统治时期——唯英语教育阶段

1901年1月21日,“菲律宾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公立教育制度的第74号法令。这项法令批准设立公共教育局,要求教会与学校分开,由总学督和另外四名由“菲律宾委员会”任命的人组成。该法令规定从美国聘请1000名教师来菲律宾,他们的月薪定位在75~125美元之间。同时规定,所有的公立学校必须用英语教学和使用美国课本。

美国的统治基本确立后,就开始往菲律宾输送教师。1901年8月,首批美国教师523人同乘一艘船到达菲律宾,由于他们乘坐的是美国陆军运输船“托马斯”号抵菲,因此也被称为“托马斯人”。到1902年5月菲律宾的美国教师已达到926人。随着美国教师队伍的壮大,英语已逐渐成为学校唯一的教学语言。

美国在创办学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1903年美国在菲律宾创办学校2962所,平均每省72所,每镇3所。1908年殖民当局在马尼拉开办了菲律宾大学,它是东南亚各国中最早开办的现代大学,后来成为菲律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至此,美国人在菲律宾建立了完整的公立教育体系。但殖民地时期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在这些学生中,小学生占96%,中学生占3.9%,大学生仅占0.1%。此外,为了解决教师缺乏的问题,殖民政府于1903年建立“公费留学生”计划,从1903年到1908年共有200名公费生被派往美国留学。

美国殖民者在语言上采取的政策,与西班牙殖民者迥然不同。在西班牙统治期间(1965~1898),西班牙殖民者极力限制和制止菲律宾人学习和使用西班牙语,因此,在统治的300多年里,西班牙语只是官场和官方用语,以及贵族用语。而美国人在菲律宾大力推广和使用英语,且规定英语是学校的教学语言,使英语不仅成为了官方用语,也成为了社会和商业用语。在1915年菲律宾举行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选择使用西班牙语的有1107人,而选择使用英语的有8354人。1917年,殖民政府通过了教育部编的《公务员手册》,其中明确规定了英语是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中使用的唯一语言。此外,美国人还利用新闻媒介在菲律宾大力宣扬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在菲律宾发行一系列的英文报刊,《马尼拉每日公报》(1900年)、《海外新闻》(1902年)、《菲律宾自由报》等,随时将美国国内的流行时尚介绍到菲律宾。

2.自治政府时期——发展国语阶段

1935 年菲律宾自治政府成立。在政府颁布的自治宪法中规定:“必须采取步骤,发展并采用以现有土语之一为基础的一种共用语。”根据宪法的这一规定,国民会议通过了自治政府184号法令,成立“国语学会”。“国语学会”对菲律宾各种语言和方言进行了研究,建议把菲律宾北部地区方言他加禄语(Tagalog)作为国家语言的基础。1937年12月30日,奎松总统颁布134号总统行政命令,宣布他加禄语(Tagalog)为菲律宾国语的基础。1940年6月,奎松总统正式宣布国语是菲律宾的正式语言,并规定于1946年7月4日生效。

1939年,时任菲律宾教育部部长的Jorge Bocobo颁布指令,英语仍然是教学语言,但小学英语教师允许使用本地语言作为教学辅助语言。这一指令被认为是菲律宾双语教育的开端。1940年4月12日行政命令263号,规定全国所有公立和私立中学开始教授国语。1941年日本人占领菲律宾后,国语被大力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语成为小学、中学、教师教育和文科大学的必修科目。尽管如此,英语仍然是菲律宾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

3.菲律宾独立后——双语教育阶段

1946年7月4日,菲律宾正式脱离美国宣布独立。独立后,菲律宾基本上仍实行美国式的教育制度。但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恢复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菲律宾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在全国积极推广菲律宾语的普及工作,要求各学校逐步推广使用菲律宾语作为教学语言。宪法还正式将国语他加禄语更名为“菲律宾语”(Pilipino)。从此,菲律宾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但由于菲律宾语起步较晚、缺乏合格的菲律宾语教师,英语的影响力又根深蒂固,成效不明显。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兼顾增进民族团结和便于汲取现代知识,菲律宾政府积极实行英语和菲律宾语双语教学政策。当时的菲律宾教育文化体育部规定,除棉兰老地区使用阿拉伯语教学外,其他地区的小学、中学都必须用英语和菲律宾语教学;高等学校的医疗卫生、国内经济、实用工艺、人文科学等科目必须用菲律宾语教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使用英语教学。

二、菲律宾英语教育的现状

1.菲律宾英语教育的政策

2001年,格罗莉亚?阿罗约上台后意识到国民英语能力有下降趋势,于是由众议院通过新法案,制定新的语言政策。2003年5月17日,总统阿罗约公布第210号行政命令——“确立加强英语作为教育系统主要语言的政策”。政策规定:①从一年级开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授;②从三年级开始,英语作为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的教学语言;③在中学阶段,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用于所有公立和私立的教育机构中,包括实验学校、非正式的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课程时间将不低于总教学时间的7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很多民族语言处于濒危消失状态,世界各国纷纷倡导多元语言政策,以应对这一新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7年推出“语言多元化”战略,力求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保护和保留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受国际社会环境影响,菲律宾的语言教育政策再一次发生改变。2008年,菲律宾开展了一系列基于母语的多元语言教育运动。2009年7月14日,菲律宾教育部颁布第74号法令,把加强基于母语的教学放在首位,其次是加强菲律宾语和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的教学(Nolasco,2010)。从学前阶段到小学三年级,所有科目的教学语言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包括英语和菲律宾语。

2.全面推进双语教育改革

2002年,菲律宾教育部对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改革后将课程分为五个科目:菲律宾语、英语、科学、数学、公民与文化。课程设置上做了整合,如改革前英语老师和德育老师只需要准备各自的专业课讲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但2002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则要求,不同学科的老师,特别是教授公民与文化课程的老师必须与其他学科老师进行知识交流与探讨,将爱国主义、公民意识、道德价值等融会贯通于自然和社会学科中。由于小学一二年级没有开设科学与健康课程,相关的知识便融入到了英语课程中。

新的中学教育课程从2010~2011学年开始实施。英语作为英语、科学、数学、职业教育和文体课程及公民军训的教学语言。新的英语课程教学计划关注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基于内容的教学,将语言学习与科学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融入了认知和学术的语言学习法的使用,将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1994年,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成立后便重新制定了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大学阶段的语言课程,菲律宾语课和英语课分别使用目的语教学;文学类课程可以用菲律宾语、英语或其他语言进行教学,由学校自己选择;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最好是用菲律宾语进行教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9个学分,此外,其他专业的学生需修满6个学分,才能获得学士学位。根据2011年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的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按学科排名,菲律宾大学和雅典耀大学的英语教学名列全球前50强,分别位于第34名和第35名,击败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的乔治敦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英语国家的大学。

由于菲律宾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也积极投入到提高菲律宾人英语水平的工作中来。如提高英语项目(Promoting English Proficiency)是由菲律宾美国商会和马卡蒂商业俱乐部共同提出并创立的,旨在培养英语能力达到国际标准的、世界一流的菲律宾员工。

三、菲律宾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跨世纪的发展,菲律宾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公共教育一直面临着师资、教材、教学辅助资料等资源的短缺。

1.政策缺少连贯性

菲律宾历届政府对本国的语言教育政策重视程度不一。从美国殖民统治开始到现在,菲律宾一共制定了四部宪法:1899年的马洛洛斯宪法、1935年的共和国宪法、1973年的马科斯宪法和1987年宪法,虽然关于语言的使用每次都被写进宪法,但由于政权的更迭,导致宪法中语言政策的不连贯,使得菲律宾的语言教育政策不断变换,国语的推广也不尽如人意。

在双语教育实施的三十多年间,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无论是英语还是菲律宾语的成绩都不如双语教育实施之前的。双语教育的出台和实施一直存在一些问题:①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育政策缺少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双语政策忽视了儿童学习的方法以及基于母语的语言学习;此外,政策掩盖了教育中的社会文化问题,由于本地语言只是作为辅助教学媒介,一些教师作为该语言群体的成员不能很好地将双语教育政策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育的成效。②其次,教育部在制定政策时,不是倡导以研究为基础的政策决定,而是更多的取决于政府、立法者和捐赠者的态度。例如,由于对菲律宾呼叫中心产业和资源管理部门的就业承诺,阿罗约执政期间积极倡导了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政策。此外,超过200名国会代表签署了众议院4701号法案,旨在从小学三年级起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而菲律宾语只作为一门课程。众议院3719号法案则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要求在小学阶段使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

除此之外,菲律宾基础教育的教学语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当中。在农村地区,英语授课和英语学习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却很少有机会使用英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这也是菲律宾的小学生在过去的30年间,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师资力量不足

在菲律宾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最初实施双语教育政策时的学生,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达不到教学要求,一部分教师的语言能力甚至不如学生。在2004年的测试中,只有20%的教师通过了英语能力测试。

3.教材错误多

在教科书的评审和选用方面,菲律宾在1996年通过了一项法律,在教科书选用上引入竞争机制,规定私营出版商编写的教材只要通过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教材评审,就可以被用作教科书。颁布这项法律的目的在于结束政府对教材的垄断,预防质低价高的教科书进入学校。但是,菲律宾学生使用的英语教科书还是存在很多语言错误。

四、菲律宾英语教育的展望

菲律宾英语教育历经跨世纪的发展,经历了美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唯英语教育时期,自治时期的发展国语阶段,独立后的双语教育阶段,再到21世纪的基于母语的多元语言教育阶段,从无到有,日趋成熟。政府和企事业团体不断加大对英语教育的投入,加强教师培训,完善硬件条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不仅为本国培养了大量的英语人才,还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求学,菲律宾正逐渐成为东南亚英语教育中心。英语优势给菲律宾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菲律宾全国94.6%的文化普及率,72%的人能流利使用英语,并且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菲律宾技术人员精通英语,熟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及服务标准,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

寻求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平衡点。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本国的政治需求和经济发展,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规划上要联系历史与现实,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发展英语还是菲律宾语的问题上,菲律宾政府往往是顾此失彼,即便是在双语教育实施期间,学生的双语能力也不尽如人意。2003 年,时任总统阿罗约综合权衡后,决定修改宪法并拨款以挽救国民退化的英语,这一举措得到政界和工商界的支持,但一些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得了英文,失了灵魂”。随着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语言多元化”战略之后,菲律宾教育部顺应这一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于2009年出台第74号令,采用基于母语的多元语言教学,在发展菲律宾语和英语的同时,加强母语的学习。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人类社会也将进入“语言多元化”时代,语言多元化战略将语言、文化和社会发展融为一体,有助于巩固语言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并增进文化多样性和对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找到保有英语优势和发展菲律宾语之间平衡点,必将促进菲律宾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应熙.菲律宾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成年人英语教育范文2

【论文摘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人才能力的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设置规范,并结合自身实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构建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力争实现特色创新。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需要,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托,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研究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和广泛地研究,同时参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把能力培养具体到“侧重职场环境下交际能力的培养”,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承担了制定“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的任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体现了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与教学质量的要求,对统一、规范和提高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专业设置规范涉及六大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要素、时间要素、评价要素和管理要素,这些要素的具体标准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设置规范,并结合自身实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构建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按照现阶段国内教育体制,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按照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包括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英语教育四个专业。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涉及众多因素,总结归纳如下:

2.1 培养目标要素

培养目标要素之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国的外语教育主要立足于培养三种人才: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各类教师、从事对外交流工作的翻译,以及从事外贸、外交等相关领域的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外语专业要面向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多元价值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人才培养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既包括研究型也包括应用型和复合型。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需求,依据其培养技能型英语人才的定位,确立其专业培养目标: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旨在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相关行业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外事接待、经贸业务、涉外旅游和基础教育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要素是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设置与教学的根本,其他的教学要素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培养目标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使英语与某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从事该专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课程设置要素

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关系到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及其教学内容。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根据不同行业对英语能力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课程内容,以“学生为本”开展语言实践和专业实践。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分为1-3年级基础阶段,4-5年级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在此其中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英语知识的培养,逐步把英语教学的重心从基础英语向职业英语转移,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把五年制高职英语定位在学生和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上,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

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教学是一个四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相关特色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育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例如高级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也可称为专业核心或主干课程,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应用、商务、旅游、教育领域方面的课程,如文秘英语、会展策划、外贸单证与实务、旅游英语、幼儿英语教育等;技能实训课程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相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设置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校内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实现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课堂教学要素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要素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教学要素包括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部分。

2.3.1 师资条件

开设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应有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外籍教师。专职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本科以上学历,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各门专业主要课程应设置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学科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负责教学教研等教学具体工作的落实。外聘教师至少应具有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和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有正事聘任手续并相对稳定,担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外籍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从教经验,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国内任教资质,以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欧美籍人士为宜。

2.3.2 教材选用

教材作为课程的化身、教学目标的物化体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国家审定出版发行的各类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达数十余种,有的是国内自编的,有的是中外合编的,有的是引进后加以改编的,教材的内容都紧扣《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有特色,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当中真正适合五年制高职这一层次的却寥寥无几,很难开展因“材”施教。

因此,本着以实用、速成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质为目标,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大纲的要求,结合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编订出版五年制高职大专系列教材势在必行。教材可涉及听力、口语、阅读等诸方面,采用新颖的体例、完整的结构和富有时代性、趣味性及实用性的内容进行编订,为教学内容提供充分、恰当、适用的语言材料。

2.3.3 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将任务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交互协同的情景和适合自主学习的语言环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语言技能的训练在专业学习中得到延续,培养学生职场英语的交际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让学生通过执行课堂教学任务促进语言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语言基础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各组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实际使用目标语,运用各项语言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应尽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和交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际,提高使用英语的机会,并在使用中掌握英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个体给予支持和鼓励,提供如何开展小组互动协同的策略培训,例如怎样有效进行提问,尤其是进行开放式提问;怎样请求对方给予解释和帮助;如何更好地修正表达方式的错误或不恰当,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应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实践平台。

2.4 教学管理要素

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凝聚力,监控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及时掌控教学一线的动态信息,加强教学教研活动的跟踪指导。

要设立专业教学管理机构,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成绩考核制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设立年级办公室和专业系办公室,由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分别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管理,按照教学大纲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授课日历及课表、使用教材目录。

2.5 教学评价要素

在实际教学中,要掌握各层次的教学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根据现代外语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应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目标。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成绩评价。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实践活动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考核内容上要突出知识技能的应用,测试的设计应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突出真实场景下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可采用口试、笔试、案例分析、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直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成绩的具体评价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以及实训测评等。

3.教育教学体系的应用与特色创新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是为了加强对培养方案、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规范英语类专业设置,推动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确保教学质量稳固提高。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对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是规范专业设置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尺,体现了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作为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以此为标准,规范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教育能力,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技能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要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来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作为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讲师和工程师双重角色,因此学校要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加强英语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习与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可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行业知识,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教学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能力、素质、文化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安排,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企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应用英语专业在执行《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的过程中,较好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教学实践中突出自身和企业特色,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企业要求和学生就业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构建以文秘、会展和商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文秘模块、会展模块和商务模块的核心课程:文秘实务、文秘英语、秘书档案管理、办公室设备操作与管理;会展策划、会展英语、会展实务;外贸函电、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核心课程,了解中英文秘书和会展策划专员行业发展的趋势,系统掌握中英文秘书和会展策划专员及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通过参加秘书工作环境的模拟演练;展览会实施方案策划、展台的设计、布置及调整;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等实训活动,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并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例如国家秘书职业资格五级证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NIT证书、翻译专业资格三级证书、托业桥四级(五级)证书。应用英语专业通过语言实践和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顺利进入相应的企业就业,获得了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4.结语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由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也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格局的要求。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监控、检查和评估,采用科学的教学管理,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4):4-7.

[2]贺雪娟,刘黛琳,闵阅.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要素分析[J].中国外语,2010(4):8-11.

[3]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2-8.

[4]黄振定.试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两大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12-313.

成年人英语教育范文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和竞争的加剧使许多非英语国家都认识到英语是国家“软实力”,提高国民英语水平迫在眉睫。同为亚洲二战后发展起来的非英语国家,日本韩国两国社会背景相似,英语教育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但长期以来,两国英语教育效率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差已成为不争事实。为了改变现状,两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英语教育改革力度,从职前培训到在职培训和评估等多环节加强师资建设。日本1979年确立了“英语教师海外研修”制度;1987年起实施“日本教学交流计划”(JET3①:theJapanExchangeandTeachingProgram)(王海啸、张丽萍,2008:29-31);2002年形成了《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报告。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2003年3月又制定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以下称为“行动计划”)(日本文科省,2002)和“全国6万教师密集培训5年”计划;2009年4月出台教师证更新制。韩2006年11月出台了“英语教学革新方案”;2008年年初时宣布启动TEE(TeachingEnglishinEnglish)项目;2009年出台英语教师资格考试。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确立了英语教育在其国家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英语教师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其有法可依、有标准可行。虽然具体措施上存在差别,但是在追求英语教育高品质和全民英语高水平的一致目标下,两国的英语教师发展呈现出相似的新特点和趋势,这对于我国英语教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教师发展特点

2.1职前教育方面

2.1.1提高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日韩两国传统的英语教师任职资格为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毕业并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但是现行标准有渐高趋势。日本1995年修改《教职员执照法施行规则》规定,要取得教师资格,除了修完规定学分,还要接受初中、高中等教育实习,英语教师还增加有关语言技能水平的笔试和面试。日本全国英语教育学会的教育问题研究会(JACET)2005年对中学英语实习教师提出了涉及个性、教学必要资质、教学知识、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知识和教养及语言能力六个标准的要求(ibid.)。韩政府2006年出台的“英语教学革新方案”要求在录用英语教师的过程增加试录者用英语论述和听力测验项目,并规定从2009年开始,实行包括英语论述、听力和授课实际能力等内容的英语教师资格考试。相对原来单一的学位加教师资格证,两国英语教师现在任职标准更加重视实习环节,并提高对受聘教师英语(特别是听说)水平和授课实际能力的要求。

2.1.2拓宽英语教师师资来源

日韩两国传统英语教师师资来源主要是各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但大专院校培养师资的方式存在一定弊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培养方式陈旧(主要是翻译学习);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等。为了改善师资,日本文科省从2002年起要求各地方政府活用地方雇佣特别交付金,增聘“外语指导助教”,聘请社区具有英语专长者参与教育。根据2008年启动的TEE项目,韩国在2009年至2013年内新聘用23000名TEE教师,获得TESOL(Teachersof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国际英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或在英语国家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均有机会成为该项目教师。在国内外指定学校学习英语课程的或在英语国家取得硕士以上者,或具有教师资格者在应聘时享有一定的优先②。拓展英语教师师资渠道是整合社会力量改善师资的体现,它给当前的师资引入了新的活力,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高等院校英语师资培养方式亟需改革。

2.2在职教师发展方面

日韩历来重视在职教师发展,视其为提升师资力量主要环节,通过在职教育(inserviceeducation)推动提升有关英语能力及教法指导的海外研习。日本在《行动计划》出台后,每年都有2%的教师出国1年进修学习。在韩国世界化促进委员会拟定的加强外语教育相关课程计划中,明确把师资培训放在首位(蔡知润,2001:26)。日韩在职英语教师发展呈现出多个特点或趋势:

2.2.1提高教师的英语综合能力成为主要目标

日本中学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或本科毕业生,但绝大多数讲不出一口像模像样的英语(朱银辉,2007:59-65)。根据韩教育部统计,韩国目前有中小学英语教师3.3万人,然而能用英语授课的英语教师只占49.8%,真正实践者则更少。教师发音不标准和语法错误常常是学生家长的抱怨的主要内容③。为此,日本《行动计划》的在职教师培训目标之一就是让全国中学英语教师自身英语水平要至少达STEP④预备以及TOEFL550或者TOEIC730。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计划从2010年实施1000名/年在职英语教师回炉再教育的培训计划。根据韩教育部指示,在职教师基础进修课中英语交际能力训练要占到整个进程课程的70%左右。提高教师自身英语熟练水平成为了两国长期以来在职教师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2.2由“送出去”到“引进来”

两国培养本国英语教师的传统方式是“送出去”,即将教师派往英语国家培训。日本政府文部省从1979年就实施了“英语教师的海外研修”制度,派遣英语教师到英美等国短、长期访问或研修。同时大力聘用外籍英语教师成为两国改善英语教育师资,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趋势。日本JET计划邀请了一批外籍青年教师(1991年2698人,2002年5676人)来日从事外语教学。实施《行动计划》之后,外语指导助教的来源也由外籍教师扩大到有海外生活经验精通外语的社会人士和留学生,且优秀外语指导助教可聘为正式教师。根据《韩国英语计划》(EnglishPrograminKorea),自1994年起每年自英语国家聘用上千大学毕业生分派到各地中小学任教英语,并效仿日本采取外籍与本籍教师联合教学。联合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外语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了听说训练力度,而且外教也可了解本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了以往本籍教师和外籍教师“各自为政”的格局,增强了交流,提高了本国教师语言和教学水平。

2.2.3教师发展的ESP趋势

日韩的全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使得英语教师发展出现新趋势。“SuperEnglishLanguageHighSchools”项目目标在于将英语作为授课语言教授其他科目,该模式2005年在日本100所中学试点。韩政府的英语教育革新委员会提出:2010年后,英语教师必须以英语授课。根据韩《中央日报》2009年报道⑤,为了推进大学国际化,近两年在其主要大学中,要求用英语授课的课程大幅增加。以韩国科学技术研究大学为例,2008年其专业课中以英语授课的比例占到了67.94%。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地位基本确定,此举为英语教师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即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教师,同时也对其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3改革教师评价制度2.3.1废除教师终身制韩国2006年开始推行“教员评价制度”,废除了教师终身制。而日本文科省出台的教师证更新制规定⑥,教师每10年都要在大学进行内容、最新知识等“必修”和“选修”科目的培训,培训时间必须合计在30小时以上。结业考试中不合格者若在2年内重考仍不合格,将失去教师资格。废除教师终生制意味着从管理层面上确立了教师发展的终身化,引进竞争也是引进动力和活力,这也意味着教师自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形成。

2.3.2实施优秀教师制度

日本文科省从2006年实施优秀教员表彰制度⑦,奖励公私立学校资质优秀、表现突出的教员。2007年全国有812名受奖,均为35岁以上、有十年教龄的教师,教学成果突出,并有当地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荐。韩国于2007年9月开始在全国国、公立学校示范实行首席教师制度,在现职教师总数中选拔约占10%的优秀教师为首席教师,提高其薪金;首席教师专门指导教学工作,指导年轻教师。上述两项措施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设置,都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道路。优秀教师指导新手教师、年轻教师,从而形成了教师教学梯队和学习型组织,前者对后者起到了激励作用,促进其专业发展。

3.几点思考

怎样有效借助改革形式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现阶段英语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两国的英语教育改革影响了教师发展,同时也给我国正在进行中的英语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3.1关于外籍教师的引进

根据美国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SOL)统计,现在全世界英语教师中有80%为母语非英语教师。引入外籍教师固然可以暂时帮助改善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师资,但是从长远规划看,仍要持续提升本国英语师资和水准。为实施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的韩国英语计划,用于聘用外籍英语教师联合教学的预算每年高达3400亿韩元,而投入韩国本籍英语教师3万人的在职培训的费用只有不到一成(63亿韩元)。如何有效地利用外籍师资,完善机制,让联合教学最大程度上惠及本国英语教师发展,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2006年在我国汕头大学召开的TESOL国际研讨会上,汕头大学英语语言中心主任刘骏博士提出了本地教师和外籍教师合作的模式,即建立“英语教师社团”。利用每周教学研讨会,本籍和外籍教师分享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心得体会外,还会听取海内外专家的讲座报告。文秋芳教授表示,这种方式可以使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之间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目的(转引自李立,2006)。

3.2关于ESP教师专业发展

英语教师和其他科目专业教师的角色界限模糊及英语学科属性的不确定使前者对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感到迷茫,从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这就要求必须从理论上探讨英语教师向ESP方向发展的合理性,从系统上构建ESP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框架。毕竟,这条道路仍在探索之中。在我国,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了一些相关的讨论。蔡基刚(2004:22-27)提出高校“大学英语是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这就预示着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移;并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加强和双语课程的专业课教师的业务合作。何文贤(2006:28-32)提出了ESP教师教育基础模式,ESP教师应具备知识基础结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和专业实践环节。贾敏(2008:303-304)提出了跨学科团队合作教学和“双师型”师资培养的教师发展模式。双师型教师意味着教师精通英语语言技能,具备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所需的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与能力,还要有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实践经验。

成年人英语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少年儿童;英语教育;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0202

1 少儿英语教育与公共图书馆结合的必要性

英语作为最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是进行国际交流,获取各类国际资讯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儿童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时期。我国十分重视儿童英语的教育和普及,2001年教育部就将英语纳入小学义务教育必修课程,以适应全球化发展。少儿英语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学校和家长们的重视。

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学习英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少年儿童学习英语的机会和条件还主要集中在学校,社会公益性的英语教育机会少之甚少,学习英语的社会环境没有形成。英语教育途径、形式单一,难以巩固致用,致使少年儿童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提高缓慢,尤其是实际交流使用能力低下,影响了全民英语素质的有效提高,不利于我国充分参与国际竞争。

作为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成果、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基本功能,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应顺应时代趋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正式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改变因应试教育带来的流通率下降、服务价值被社会忽视的现状,辅助素质教育、推广阅读。图书馆与少儿英语教育相结合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2 图书馆少儿英语教育的优势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专家Krashen的语言习得机制,学习语言若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可理解的语言材料输入、积极的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和自然的沟通环境。

我国是非英语国家,英语输入主要依赖课本教学,而学生离开英语课堂后实际接触英语的机会并不多。虽然现在很多电台和一些电视台提供各种英文广播、英语新闻和节目等流畅规范的语言输入,但对于初学英语的儿童而言,都是难以理解的语料输入,无法用以习得英语。再者,在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教室,学生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教材内容也常因偏重认知以及过分强调文法句型之学习,趣味性不足,产生消极情绪,阻碍语言的输入,大大影响习得的效果。

相对于学校,图书馆在上述方面具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大的优势。

(1)图书馆购书经费充足,能根据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发展需要,购进不同阶段少儿适用的各种英语学习材料,包括图书、图画、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等,可以让少年儿童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就有机会接触课本之外的大量的英语材料,并且这些材料大多为寓言、童话和动漫,更富有趣味,更能被少年儿童所接受和理解。

(2)图书馆可以提供宽敞舒适的学习空间、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多媒体视听设备,用于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英文阅读辅导和英语教育活动,帮助少年儿童减少和消除学习英语的消极情绪,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

(3)图书馆开展的少儿英语教育,是通过适当的环境,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学习。这种语言习得的情境即是Krashen所称的“非正式环境”。这种环境虽不正式,却显得自然、真实,它注重意思表达、沟通及低风险,较之“正式环境”中指正错误、逐次介绍语法规则所营造出的不自然情境,更有助于少儿英语学习。

3 图书馆开展少儿教育服务的措施

3.1 充实少儿英文馆藏并提高英文读物的开放度

(1)加大少儿英语读物及影像资料的采购。全面而科学的满足广大少儿儿童课外英文阅读的需要。国家教育部以及上海、重庆、福建等地的教育部门已了今年中小学图书馆(室)的推荐书目,且书目中均涵盖了一定数量的英语类读物。采购的英文读物应开架存放,以供少儿读者随意阅览。

(2)广泛接受社会慈善捐赠。可接受社会各界包括个人、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的英文图书及资料捐赠。如近两年,美国民间慈善机构明德基金会陆续向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公共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捐赠大批原版少儿英文图书,并与国内图书馆合作设立明德少儿英文馆,目前已成立12个明德少儿英文馆,为少儿读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3.2 注重少儿英语人才的吸收与培养

利用英语资料开展少儿英语教育服务,最主要也最重要的中介还是少儿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必须加大吸收和培养少儿英语人才的力度,尤其是许多师范院校的儿童英语教育学科专业人才,使我们的少儿工作人员既有英语知识,又懂得适当的少儿教育技巧,才能有效的开展少儿英语教育。

3.3 丰富少儿英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1)英语故事活动。故事是带领儿童进入图书世界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尤其是学龄前的小朋友。由于故事的情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和趣味性,对少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图书馆除了提供传统英文图书的借阅外,还应举办演讲、说故事、听故事、各项英语故事活动引导儿童更深入走进丰富的图书世界,将图书馆、活动、社会资源结合一体,于学校教育外为儿童扩展课外知识领域。在故事中贯穿英语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少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增进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2)英语游戏。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道路,游戏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形式多样的英语游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淡化教育痕迹。儿童在游戏中始终趣味盎然,他们会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英语,让少儿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3)儿童剧场。儿童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动态的故事,将模仿、幻想、游戏有机得结合为一体,并且取材于生活,使少儿在欣赏或参与后,对现实生活均能有所启示。把儿童剧场与图书馆推广儿童服务之理念相结合,不仅可以吸引潜在读者(包括家长与儿童),刺激图书馆资源的流通与阅读,为儿童提供活动,更可以作为推广图书馆的工具,提供机会使馆员和大小读者作更多面对面的沟通,从而协助图书馆达成教育、文化、信息、娱乐和资源的目标。

3.4 结合社会教育资源

图书馆的英语教育人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能更好的开展少儿英语教育服务,需要结合其他社会英语教育或培训资源,例如与专业英语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各类英语活动,或是招募英语自愿者、设立英语读者俱乐部等。

参考文献

[1]张湘君.公共图书馆如何提供俾利台湾少年儿童英语学习之服务探讨[J].台北市立图书馆馆讯,1988,(04).

成年人英语教育范文5

[关键词] 高考英语改革;新需求;师范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34-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专项研究课题“高考英语改革下的师范英语课程设置――基于布卢姆-安德森认知能力模型”(JY14-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苏(1983―),女,羌族,四川九寨沟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近日来,高考英语改革成为社会热门话题。2014年5月17日各大媒体关于“2017年起英语将不再参加高考”的报道更是激起了千层浪。如何正确解读相关政策以及英语到底该如何学,成为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事。而这一改革也给师范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师范英语专业该如何设置以及如何发展成为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考英语改革对师范英语专业提出了新需求,尽快适应和满足这一需求将为师范英语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师范英语应基于新需求进行改革创新以得到长足发展。

一、关于高考英语改革

2013年10月北京市教育局公布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北京市拟将在2016年起,将原本150分的高考英语科目调整到100分,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此次高考英语改革的目的是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英语学科应有的位置上,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英语学科的考查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年,山东省也公布了《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山东省从2014年起,英语考试科目中的听力考试不再纳入高考的统一考试。2014年5月18日,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在杭州参加第九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时透露,以后英语将不再集中在6月7日和8日参加统一高考,而是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学生高中三年可多次参加考试,如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高考招生时,不同的学校会对学生英语成绩有不同的要求。这条新闻被媒体报道出来以后,已成为“2017年起英语退出统一高考”,当天的相关新闻已经超过了一千篇,而相关微博则超过了14万条。紧接着,顾远明指出,这是媒体对改革的误读,同时,教育部也指出目前对高考英语改革以及相关考试招生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制订、修改和完善,并会提前三年早告知。由此可见,高考英语改革势在必行,此次改革将为英语学习指出新的道路,而如何正确认识这一改革将影响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根据新浪网的调查,有近七成的网民支持英语改革,而不到三成的网民反对。网民支持英语改革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1990年国家教委公布的高考科目设置通知中英语科目总分为150分开始,英语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在随后的二十几年中,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使得英语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全民学英语的热潮。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考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学科在各类考试中的重要性,社会对英语的过分强调等众多因素导致了人们对英语这门语言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英语作为语言的实用性变成了应考性,导致了“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出现,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参加考试,而教师教授英语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制订英语学习目标及纠正学习英语态度是必要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全民学英语的形式下,过分强调英语学习而忽视汉语学习势必导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足。

而反对者的理由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果英语退出高考则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缺乏,间接地关闭了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据统计,全球说英语的人数都超过了任何语言的人数,英语是10个国家的母语,45个国家的官方语,全球75%的电视节目为英语,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讲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为英语,而联合国的工作正式语也是英语,各个行业的国际交流都使用英语。另一方面,高考英语改革将使英语教育从全民教育变成了精英教育,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同时社会化的考试会扩大教育的贫富差距。由此可见,高考英语改革影响深远,不仅关系着各位考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态度,同时更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大调整。师范英语专业背负着发展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重任,在这次改革中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新形式、新需求下发展师范英语专业成为各个师范院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高考英语改革对师范英语专业的新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都重视英语教学,1990年国家教委公布的高考科目设置通知中英语科目总分为150分,从此英语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在随后的二十几年中,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导致英语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全民学英语的热潮。然而,各种考试中对英语成绩的过分强调导致了英语学习者的错误学习方式有失偏颇,英语成为应考科目,而失去了英语作为语言的交际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造成英语学习的失败。而在这时进行的高考英语改革,将为英语学习重新定位,使其回到语言学习的本位上,即交际功能,同时也端正了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及纠正学习方式。由此看见,高考英语改革是必然的,而英语将不再参加统一高考并非说明英语科目不重要了,相反,这是从实用的角度强调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师范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未来英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背负着这一历史使命,培养好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将影响我国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夯实师范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十分重要,尤其是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要求更高,他们负有传播、使用标准英语语言的使命。”[1]因此,在校期间必须夯实师范英语专业学生的五大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译,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师范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通过各种训练强化其发音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让其熟悉和掌握一定的语音知识,包括音标、单词重音、句子重读、停顿和连读,这不仅影响其本人的英语教学生涯同时也影响到我国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避免“误人子弟”现象的出现。而北京市进行的高考英语改革对英语听力能力的强调也体现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视。

(二)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

吴一安教授领衔,由全国10所大学和教育机构的23名英语教育专家共同研究的“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对我国优秀师资具备的能力进行了广泛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指出了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2]。这为培养师范英语人才提供了指导。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核心技能,师范专业和院校的特征则在于其师范性,因此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陈治安在调查中发现,“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英语教学能力高于英语语言水平,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比非师范生具有优势,但是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尤其在真实交际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不足,教育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有待提高”[3]。

教学教育技能是教师的核心技能,师范院校与其他院校的区别在于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而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因其特殊性而有别于其他师范专业。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知晓必要的外语教学理论,在理论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工作。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注重“教英语”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如编写练习题的技能,改错能力,纠正能力,选择语言重难点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因此,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必备的武器,也是英语教育专业课程的重点。

(三)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布卢姆-安德森认知能力模型中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我们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英语学习的五大技能中,对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都是在教育目标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层面展开而来的,而我国师范英语专业课程的设计都基于上述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还处于教育目标中的接受知识的阶段,对教育目标中思辨能力的“分析”和“评价”则缺少培养。高考英语改革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英语的实用性,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基于未来英语教师,也就是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师范类院校以培养师资为其主要任务,其英语专业则以培养英语教师为主要任务,它所培养的未来英语教师不仅把英语作为教学工具,而且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

因此,师范英语专业教学除了夯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外,还应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在狠抓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个性发展,充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用扎实的基本功来迎接社会需求的变化。

三、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英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英语人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外语专业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为了适应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我国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体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由于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学习方式的错误,英语学科失去了语言学科的交际性和实用性,而变成了“应试性”和“功利性”的学习。高考英语改革将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把英语学习指引到正确道路上来,而这一改革也为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需求下,师范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师范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仰奋.地方院校师范英语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2).

成年人英语教育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科定位;学术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033-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09

1.研究背景

新世纪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全球化。文化被称为国家的软实力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和国家的标记,承载了厚重的象征意义。“文化渗透在一点一滴的语言使用中,任何语言交流,不论是书面还是口头,都是对文化的表达,阐释和新的构成”(Gorbett,2003)。新世纪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全球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形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

由于非传统安全的不确定性,信息安全、信息获取、信息保密更加复杂。语言,包括本族语的学习和使用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外交通畅、信息安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张治国,2011:67)等许多重要领域。培养具有一定外语实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

英语的国际地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生巨大变化,实际上,英语早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交流工具,不再是某些国家所独享的区域性语言。英语是使用领域最广的语言,全世界绝大多数科技文献用英语出版。很多书籍、文献、科技成果等只有被译成英文才能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象出现后,互联网上的国际名校的国际化课程的授课语言绝大多数是英语。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2.英语教育新趋势

各国都对来势汹汹的全球化做出积极应对。1999年欧洲29个国家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提出到2010年欧盟要建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打通各国体制,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为保证博洛尼亚进程顺利进行,双年度评价会议的持续召开不断修正和督促该进程。此外,欧洲各国陆续开展“伊拉斯谟”学术交流计划和“苏格拉底”教师交流项目。“本来世界上顶尖高校依然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地区”(束定芳,2011:141)。这些活动有效地整合了欧洲的高等教育资源,推进了欧洲国家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提升了欧洲国家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术能力与科技创新水平,最终将提升欧洲国家的全方位竞争力。

为了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语言障碍,履行《博洛尼亚宣言》,签约各国的很多高校选择使用英语开设学位课程。以德国为例,德国采用了很多措施来提高德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这些举措也被很多人称为英语化。因为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大量开设以英语作为媒体的学位课程,其中多数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课程”(束定芳,2011:139)。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在欧洲高校中的广泛使用和大量国际化课程的设置,极大地消除了各国间的语言壁垒,有利于信息传播和学术交流,对人才培养和国家全球竞争力的提高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亚洲国家也大力发展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为了发展经济、吸引国际人才,韩国政府加大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投资力度。“外语教育是韩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外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居各学科之首”(张贞爱:348)。韩国民众也自己出资提高外语水平。经过一定时期的持续发展,经济与外语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推动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日本政府对英语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多次修订英语课程标准。日本自1949年以来已有十多人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英语教育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日本高端人才能够及时借鉴、吸收国外最新科技信息,掌握科技前沿,经过自身的创新努力,最终将信息转化为生产力。2003年日本出台《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提高人才的英语水平。2008年日本政府推出“30万留学生计划”,即在2020年使日本的留学生增加到30万人,以便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提高日本的国际竞争力。

不仅非英语国家大力加强外语教育,美国等英语国家也非常重视外语教育。9·11事件后美国深刻检讨其外语政策,认识到国家利益的新变化、非传统安全的不确定性和军事任务的多样性等要求官兵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近年先后出台了《国防语言变革路线图》(Defenc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Roadmap)、《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的战略规划:2011-2016》(DoD strategic plan for language skills, regional expertise, and cultural capabilities: 2011-2016)。在美国国防部的文件中直接表述“外语能力被看成全军战斗力的一部分,外语能力与精良装备同等重要,是部队的核心能力之一”(文秋芳,2011:739)。

我国英语教育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学习人数众多。2007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遗憾的是“我国一直没有相关部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长期的规划”(胡文仲,2009:40)。 为了应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2010年我国教育部推出《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留学中国计划》)。

3.大学英语要强化学术英语教学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大学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各国大学必须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本国全方位发展。就英语教学而言,“国际竞争和一般交流能力的性质不同,在教学中后者不过是前者的初级阶段”(蔡基刚a,2011:23)。日常口语和听力只能应付日常生存需要,距离国际竞争所需的专业英语差距非常大。大学英语教学要从以打基础为教学内容的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变,培养拥有一定外语能力的专门人才,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香港高校的国际化课程比例较高,大学英语的学分主要在学术英语上。

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以打基础和提高学生一般语言技能为主的大学英语的学科定位一直不明确。随着小学英语的普及,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外教课的大量开设,社会上外语学校的大量创办,拥有英语国家出国经历的学生人数的增加等因素,出现了一些特别擅长于学习英语的学生。此外,“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已经达到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8级甚至9级要求,接近大学毕业生要达到的大学英语四级要求 ”(蔡基刚b,2011:35)。面对这种局面,如果大学英语还是只强调打基础,会导致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浪费教学资源,挫伤学生外语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专业领域的发展。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要掌握最新学术信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竞争。这个目标单靠通用英语是很难达到的。他们需要看懂专业外语资料,领悟原文精髓,口头或书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单靠普通英语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遇,世界一流高校全英文授课的发展趋势促使大学英语教学要上一个新的水平。大学英语必须加强学术英语的比重,必须与各高校的特色学科相结合。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是学术英语。学术英语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业学术英语(ESAP),即专业英语。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学术英语的共同特点和各专业学习所需的共同学习技能,为专业学习提供支持(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通用学术英语是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桥梁。通用学术英语并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大学英语教师无需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就能够胜任。事实上,“在国外通用学术英语教学一直都是由没有任何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承担的”(Jordan,1997)。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要在统一中体现各高校的学科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就不会千人一面。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比重的增加将会最大地使学生受益,为他们听全英文专业课程或国际名校网络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掌握学术英语文献的一般特点和进行专业研究所必须的搜索和引用资料能力、学术听力、学术写作、学术讨论、学术辩论的基本技能,以及做演示和陈述的能力,并掌握国际学术写作规范。克服他们的普遍难点——听懂和领悟学术讲座、把握全英文课程的内容,初步掌握专业词汇,从而搭建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桥梁。

大学英语作为一种跨越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课程,在加强学术英语比重的同时,要注意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国外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英国剑桥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鼓励怀疑精神(the encouragement of questioning spirits)。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所学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创新等使学生对该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只有这种思辨能力才能产生创新,人云亦云则会永远落后于人。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要抓住这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师培训、学业测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调整,提高学术英语的比重,使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可以与外国同行就专业问题进行口头和笔头无障碍沟通。提升学生吸收、借鉴专业学术前沿知识的速度,最终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服务,为国家全方位发展服务。

4.结束语

社会发展需要强化外语教育,特别是相当于通用语的英语教育;外语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大学英语教育对国家具有战略地位。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国家间的交往和互信。但是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过程必然会伴随各种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的接触。“英语在被推广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赚回无数英镑的同时,也替代了英国以往称霸海洋的坚船利炮”(蔡永良,2011:12)。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制英语文化的负作用?这是英语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体现了英语教育的战略地位。我们在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保持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肩负起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Dudley-Evans &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Gorbett J. An Intercultural Approach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3.

Jorda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蔡基刚a.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J].外语界,2011(1):21-29.

蔡基刚b.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35-38.

蔡永良.关于我国外语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1):8-15.

胡文仲.建国6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界,2009(5):10-17.

留学中国计划[OL]./zwgk/2010-09/28/con

tent_1711971.htm.

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37-144.

文秋芳.美国国防部新外语战略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73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