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网络安全战略范例6篇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范文1

作为物联网发展排头兵的RFID技术,早在二战时期就出现了,后来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大量使用,用于管理军需后勤物资。

1991年,由美国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它具有两个关键特性:一是随时随地访问信息的能力;二是不可见性,通过在物理环境中提供多个传感器、嵌入式设备,在用户不察觉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和通信。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机构资助了多个相关科研项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也专门针对普适计算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普适计算总体来说是概念性和理论性的研究,但首次提出了感知、传送、交互的三层结构,是物联网的雏形。

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EPC系统的“物联网”概念。他们认为,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的概念,认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美国国防部在2000年时把传感网定为五大国防建设领域之一,仅在美墨边境“虚拟栅栏”(即防入侵传感网)上就投入了470亿美元。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看作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8年7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6种关键技术》报告将“物联网”技术列入其中,认为物联网技术存在裂变性的影响能力,将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美国IBM公司2008年11月,IBM对外公布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战略。其中提到,在信息文明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人类将实现智能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实现IT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从而以科学和智慧的方式对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实施管理。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电信与传媒事业部总经理俞伟认为,“智慧地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为地球部分,主要包括人、企业、机构、社会团体、生态系统等等;另一为智慧部分,主要包括三方面,最基础的是电力,在此之上是通信,再其上是IT,这三方面的融合效应产生了“智慧”。当智慧都分和地球部分这两端连接在一起后,就形成了IBM对“智慧地球”认知的3个“I”:物联化(Instrumented);即更透彻的感知,任何事物或人群都可以被感知到:互联化(Interconnected);即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都可以无障碍地互联互通;智能化(Intelligent),即更深入的智能分析,通过IT手段使互联互通更加智能。

“智慧地球”提出,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智慧地球”本质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该战略预言,“智慧地球”战略能够带来长短兼顾的良好效益,尤其是在当前的局势下,对于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具有重大意义。在短期经济刺激方面,该战略要求政府投资于诸如智能铁路、智能高速公路、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能够刺激短期经济增长,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其次,新一代的智能基础设施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开拓巨大的空间,有利于增强国家的长期竞争力;第三,能够提高对于有限的资源与环境的利用率,有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第四,计划的实施将能建立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

2008年12月,奥巴马向IBM咨询了智慧地球的有关细节,并共同就投资智能基础设施对经济的促进效果进行了研究。2009年1月7日,IBM与美国智库机构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共同向奥巴马政府提交了“T h eDigital Read to Recover:AStimulus Plan to Create Jobs,Boost Productivity and Revi-talize America”,提出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投资可在短期内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政府只要新增300亿美元的ICT投资(包括智能电网、智能医疗、宽带网络三个领域),便可以为民众创造出94.9万个就业机会。2809年1月28日在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上,奥巴马发表讲话,肯定了这一思路:“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并进一步将问题上升到美国国家政策层面。

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生效的《恢复和再投资法案》(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即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批准推进“智慧地球”中两个领域的发展――智慧的电网和智慧的医疗,前者批准投资为110亿美元,后者为190亿美元:同时批准宽带网络投资72亿美元。“智慧地球”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并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物联网的追捧。

二、欧盟

2000年3月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举行的欧洲首脑特别会议上,欧洲理事会提出了一个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经济最活跃的知识经济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全球性的战略,即建设“为所有人的信息社会(Informationsociety for all)”。

在这个过程中,欧盟具体实施了一个行动计划――“e-Europe”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利用欧洲的整个电子潜力、依靠电子业务和互联网技术及其服务,使欧洲在核心技术领域例如移动通讯方面保持领头羊的地位。2005年6月1日,欧盟委员会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公布了―个新的战略计划――Initative“i2010:European InformationSeciety 2010”,其目的在于促进欧盟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

i2010-Initiative是一个全面的战略计划和目标,是继2000年欧洲理事会制定的里斯本战略目标“到2010年把欧洲建设成世界上经济最活跃、最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后,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的战略计划,是欧盟为了应对现代信息社会的巨大挑战的一个产物。i2010-Initiative包括

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计划在2005~2010年之间实现。在该战略计划中,欧盟最注重的是ICT(信息通讯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投入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关心ICT产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前景。

2006年3月,欧盟召开会议“From RFID to the Internet ofThings”,对物联网做了进一步的描述。2008年在法国召开的欧洲物联网大会的重要议题包括未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挑战、物联网中的隐私权、物联网在主要工业部门中的影响等内容。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技术专家们则将目光重点放在EPC global网络架构在经济、安全、隐私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上,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套公平的、分布式管理的惟一标识符。

2009年,欧盟了下一代全欧移动宽带长期演进与超越以及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Qlogy)研发与创新战略,欧盟计划在未来10年将欧洲ICT研究与创新投资加倍。为确保欧洲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2009年6月18日,欧盟委员会了世界第一个物联网发展战略一《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描绘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前景,并提出要加强欧盟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

欧盟提出物联网的三方面特性:第一,不能简单地将物联网看做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是建立在特有的基础设施上的~系列新的独立系统,当然部分基础设施要依靠已有的互联网:第二,物联网将与新的业务共生:第三,物联网包括物与人通信、物与物通信的不同通信模式。物联网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新的更好的就业机会、商业机会,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的竞争力。《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物联网管理,包括:制定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decentralised management)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的履行管理职能。

2)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包括:持续监测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修订相关立法,加强相关方对话等;执委会将针对个人可以随时断开联网环境(the silence of the chips)开展技术、法律层面的辩论。

3)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Trust)、接受度(Acceptance)、安全性(Security)。

4)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持续监测欧洲标准组织(ETSI、CEN、CENELEC)、国际标准组织(IS0、ITU)以及其它标准组织(IETF、EPC global等)物联网标准的制定进度,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

5)加强相关研发,包括:通过欧盟第7期科研框架计划项目(FP7)支持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如微机电、非硅基组件、能量收集技术(energy harvestingtechnologies)、无所不在的定位(ubiquitous positioning)、无线通信智能系统网(networks of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smart systeros)、语义学(Semantics)、基于设计层面的隐私和安全保护(privacy-and security-bydesign)、软件仿真人工推理(software emulating buman rea-sonlng)以及其它创新应用。通过公私伙伴模式(PPP)支持包括未来互联网(FutureInternet)等在内项目建设,并将其作为刺激欧洲经济复苏措施的~部分。

6)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环境,通过欧盟竞争力和创新框架计划(CIP)利用一些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的先导项目推动物联网部署。这些先导项目主要包括ehealth、e-accessibility、应对气候变迁、消除社会数字鸿沟等。

7)增强机构间协调,为加深各相关方对物联网机遇、挑战的理解,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欧盟执委会定期向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欧洲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欧洲地区委员会、数据保护法案29工作组等相关机构通报物联网发展状况。

8)加强国际对话。加强欧盟与国际伙伴在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对话,推动相关的联合行动、分享最佳实践经验。

9)推广物联网标签、传感器在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的应用。

10)加强对物联网发展的监测和统计,包括对发展物联网所需的无线频谱的管理、对电磁影响等管理。该行动计划系统地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管理设想,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其中,管理体制的制定、安全性保障和标准化是行动计划的重点。从该计划可以看出,欧洲联盟力图掌握未来信息社会竞争的主动权,希望借助物联网的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改变互联网的发展上落后于美国的局面。

2009年11月,欧洲联盟了《未来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欧盟委员会还将于2011~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私合作短期项目建设。

2009年12月15日,欧洲物联网项目总体协调组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将物联网研究分为感知、宏观架构、通信、组网、软件平台及中间件、硬件、情报提炼、搜索引擎、能源管理、安全等10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物联网战略研究的关键技术和路径。

2010年6月,欧盟委员会推出了《数字议程》(DigitalAgenda)五年行动计划,该议程是《欧盟2020战略》七项旗舰举措中的一项。该议程提出了七个优先行动领域,分别是统一数字市场的建立、更强的互操作性、增强互联网的信任度和安全性、更快的互联网接入、更多的研发投资、增强数字化文化技能和包容性、更多地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

涉及上述七大领域的具体行动计划如下:(1)新的统一市场将从数字时展中受益,(2)改善ICT标准的制定和互操作性,(3)增强互联网的可信度和安全性,(4)增加欧洲对快速和超快速互联网的接人,(5)促进ICT领域的尖端研究和创新,(6)增强数字化技能,释放ICT潜力造福社会,(7)推出欧洲数字战略。

《数字议程》是“欧盟2020战

略”七项旗舰行动的第一项行动,明确了利用ICT帮助实现欧盟2020战略目标的使能作用。该议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基于高速和超高速互联网及互操作应用的数字单一市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日本

2000年7月,日本政府召开了IT战略会议,创立了IT战略总部,将其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集中研究组织。2001年1月,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IT战略总部便喊出了推行“e-Japan”战略的响亮口号,其中的“e”是“electronic”(电子的)的首字母。

2004年5月,日本提出了u-Japan战略计划,用“u”(ubiquitous,意指“无所不在的”)取代“e”,虽然只有一个字母之差,却蕴含了战略框架的转变。“u-Japan”战略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所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即4U,Ubiquitous、Universal、User-oriented、Unique),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2008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 xlCT”政策。“x”代表不同领域乘以ICT的含义,一共涉及三个领域一“产业xICT”、“地区xICT”、“生活(人)xlCT”。将u-Japan政策的重心从之前的单纯关注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拓展到带动产业及地区发展,即通过各行业、地区与ICT的深化融合,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产业xICT”也就是通过ICT的有效应用,实现产业变革,推动新应用的发展;通过ICT以电子方式联系人与地区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应用ICT达到生活方式变革,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环境。

2009年2月,日本为应对日渐疲软的经济环境,紧急出台了宏观性的指导政策“ICT新政”。2009年4月,日本总务省公布了“新政”的实施性文件――“数字日本创新计划(ICT HatoyamaPlan,亦称ICT鸠山计划)”纲要,将其作为未来3年中优先实施的政策。“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的目的是在数万亿日元的ICT行业创造新的市场,并在未来3年内增加30万至40万个就业机会(以累积方式计算),通过鼓励基于新增长策略的ICT投资行为,向ICT产业投入资金。

通过这些措施,该计划还希望达到在2015至2020年使信息通信产业总值翻倍酌中期目标(产业总值届时将高达百万亿日元)。该项目包括9个行动项目。通过实施这些行动项目,所有IcT领域的投资将加速进行,国内用户也将体验到一个通过ICT手段实现的真正繁荣、安全的应用环境。深入应用ICT也将引发全国工业结构的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的加强。要复兴,ICT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挖掘产业潜力,创造新的数字化产业,(2)挖掘政府潜力,创建“霞关云计算”系统,(3)构建先进的数字网络,(4)挖掘地区潜力:推进无所不在的城镇理念,(5)培育和强化创意产业,(6)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7)加强ICT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全球发展,(8)培养商技能的ICT技术人才,(9)创建安全可靠的网络。

2009年7月6日,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I-Japan战略2015”,目标是“实现以国民为主角的数字安心、活力社会”。I-Japan战略中提出重点发展的物联网业务包括:通过对汽车远程控制、车与车之间的通信、车与路边的通信,增强交通安全性的下一代ITS应用:老年与儿童监视、环境监测传感器组网、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办公等智能城镇项目;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控制碳排放量。

通过一系列的物联网战略部署,日本针对国内特点,有重点地发展了灾害防护、移动支付等物联网业务。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的信息化建设也实现了“三级跳”。

四、韩国

韩国是目前全球宽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同时它的移动通信、信息家电、数字内容等也居世界前列。自1997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见表2),包括IFRD先导计划、IFRD前面推动计划、USN领域测试计划等。为实现建设U化社会的愿景,韩国政府持续推动各项相关基础建设、核心产业技术发展,RFID/USN(传感器网)就是其中之一。

1999年,韩国信息通信部出台了《2000年国家社会信息化推进计划》,围绕“十大知识信息强国”的目标,提出了“网络韩国21世纪”的核心课题和近期实施计划。2003年,韩国政府启动了旨在使韩国科技产业保持竞争力的“IT839”计划。

韩国于2002年4月提出了e-Korea(电子韩国)战略,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加紧建设IT基础设施,使得韩国社会的各方面在尖端科技的带动下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在e-Korea实施不久后,韩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其后,韩国国内方方面面都希望借助已有的先进硬件提高生产效率、生活质量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韩国信息通讯产业部(MIC)主导成立了u-Korea策略规划小组,并于2006年确立了u-Korea的政策方针。u-Korea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society),即通过布建智能网络(如IPv6、BcN、USN)、推广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如DMB、Telematics、RFID)等信息基础环境建设,让韩国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能服务。其最终目的,除运用IT科技为民众创造食、衣、住、行、体育、娱乐等各方面无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务之外,也希望通过扶植韩国IT产业发展新兴应用技术,强化产业优势与国家竞争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u-Korea包括了四项关键基础环境建设以及五大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四项关键基础环境建设是平衡全球领导地位、生态工业建设、现代化社会建设、透明化技术建设,五大应用领域是亲民政府、智慧科技园区、再生经济、安全社会环境、u生活定制化服务。u-Korea主要分为发展期与成熟期两个执行阶段。发展期(2006至2010年)的重点任务是基础环境的建设、技术的应用以及u社会制度的建立:成熟期(2011至2015年)的重点任务为推广u化服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2005年韩国信通部推出U-IT839战略以具体呼应u-Korea。韩国信息通讯产业部的《数字时代的人本主义:IT839战略》(Humanism1n the Digital World:IT839

Strategy)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它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在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中,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u-Korea意味着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于产业和经济的增长,而且在国民生活中将为生活文化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2008年12月,韩国新政府《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出炉,韩国将在2012年年底前,把上网速度提高到目前的10倍,并建立10处产学研汇集的信息科学技术中心区。

2009年6月,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决定促进未来物体通信网络建设,实现用户随时随地安全方便地进行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通信。

2009年10月13日,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目标,并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从2010年初开始,韩国政府陆续出台了推动RFID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使其成为RFID和传感网行业世界前三强进行努力。韩国政府称,为了加强对行业全面情况的掌握,将在钢铁、电子和医药产品行业内应用高科技识别标签。韩国知识经济部表示,此举旨在推广RFID标签,并建立相关的传感器网系统,以维持对各种产品进行实时的、准确的监测。此项目将获得国家约450万美元的支持。韩国政府从近期开始启动为期一年的支持计划,并联合其他8家公司开始在实际商业环境中试行。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范文2

【 关键词 】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战略;措施建议

【 中图分类号 】 TP393.08 【 文献标识码 】 A

Improve Our Country Cyber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Advanced Countries

Feng Wei

(CCID Think tank, China Center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48)

【 Abstract 】 With development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main countries hav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s on cyberspace than before. However, network security has been the threshol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yberspace. To this end, more than 50 countries or unions, including USA and EU, have released the strategies related to network security, in order to strength the capability of ensuring network security.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experience from advanced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capability of China. In this paper, we will firstly analyze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Secondly, we will introduce the strategies,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USA, EU, Russia, etc.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strength the network security capabilities of China.

【 Keywords 】 network security; guaranty system; strategy; suggestion

1 引言

1.1 网络冲突不断发生

随着网络空间地位的日益提升,世界各国逐步明确在网络空间中的核心利益,不断加大在网络空间的部署,爆发部级网络冲突的风险不断增加。联合国裁军研究所2013年6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46个国家组建了网络战部队。2013年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韩国与朝鲜之间爆发了网络冲突,“叙利亚电子军”更是掀起了不对称网络战的序幕。

1.2 网络安全事件的影响不断扩大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网络空间的重要程度日益提高,各类网络安全事件的影响程度不断扩大。一方面,各类网络犯罪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大,英国民政事务委员会在2013年7月30日的报告称,英国2012年网络犯罪带来的损失约达18亿英镑。另一方面,黑客逐步加强对网络媒体、基础网络等影响较大的部门进行攻击,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在2013年9月份的网络威胁态势中期报告显示,网络攻击已经成为导致电信基础设施中断的第六大原因。

1.3 新技术新应用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带来了新的网络安全问题。一方面,新兴技术带来新的安全隐患。2013年8月15日,Google开发者证实安卓操作系统加密架构存在漏洞,严重威胁安卓手机安全;10月4日,Adobe云端服务平台遭到黑客攻击,致使290万用户的ID和密码信息被盗。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成为恶意网络攻击的帮凶。2011年4月,黑客通过亚马逊EC2服务租用了一台服务器,并利用该服务器对索尼在线娱乐系统发动攻击,导致1亿多索尼用户个人账户信息被盗。2013年持续发酵的“棱镜门”事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能够直接使用谷歌、微软等公司的庞大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等手段获取所需情报。据悉,美国国家安全局约1/7的情报来自“棱镜”项目,且该项目已成为美国总统“每日简报”的最大信息来源之一。

1.4 西方国家加大对我国的网络遏制

西方国家一直试图恶化我国国际环境,将我国树为国际社会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公敌。一方面,西方国家大肆宣传“中国网络”。2013年1月底,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几家报纸纷纷发表报道称受到来源于中国的黑客攻击。2月份,美国网络安全公司Mandiant报告,称近年美国遭受的网络黑客攻击多与中国军方有关。5月份,英国媒体称中国军方曾多次试图窃取英国最先进隐形战斗机的秘密情报。6月份,日本情报分析机构称,过去一年日本政府和企业遭受的黑客攻击有60%来自中国。10月份,具有浓厚政府背景的美国Fireeye网络安全公司报告《世界网络大战:理解网络攻击背后的国家意图》,指责中国对全世界发动网络攻击。在该报告中,中国黑客简直无所不能,不仅能盗取美国F-35战机设计数据,还能轻易入侵谷歌、英特尔等企业的信息系统,甚至能对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华盛顿邮报进行高级可持续攻击。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多种形式打造网络同盟,试图在我国周边构建网络空间包围圈。例如,美韩于今年7月份就网络安全和网络政策展开对话。英日于7月4日签署了国防装备合作框架和信息安全协议。9月22日,日本政府与东盟(ASEAN)计划于2014年起确立相关合作机制,当相关国家电脑终端遭到黑客攻击时,采取共同应对措施。

2 重点国家在网络安全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网络已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网络空间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其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方面的有几种做法。

2.1 出台网络安全战略规划

将网络安全看作国家当前和未来面临的一项急迫而严峻的挑战,并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对待,纷纷加强战略谋划,制定网络安全战略。如2011年5月美国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集中阐述了美国对网络空间未来的看法和目标,明确了美国今后着力推进的政策重点和行动举措;2013年2月欧盟的《网络安全战略――一个开放、安全、可靠的网络空间》确立了欧盟维护网络安全的原则,明确了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和责任,确定了下一步优先战略任务及行动方案。

2.2 完善网络安全组织架构

为适应飞速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纷纷设立统筹协调和管理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网络安全职能。

一方面,设立网络安全总体协调机构。英国2009年设立网络安全办公室,负责协调政府部门关系,在网络安全事务方面具有战略领导力;美国2009年设立总统网络安全协调官,负责领导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协调处理所有涉及网络安全的相关事务;日本将国家IT战略本部作为网络安全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全面协调网络安全工作。

另一方面,细化和明确各部门网络安全职责。在俄罗斯,科技委员会负责网络安全标准、评估和检验,联邦通信与信息部负责产业计划和规划,联邦安全局负责网络安全监管等工作,外交部负责在国际社会推动俄提出的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在美国,国防部负责与军事和情报等相关的网络安全工作,国土安全部负责网络与关键基础设施相关的网络安全工作,商务部负责网络安全标准制定等工作。

2.3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通过出台政策文件、标准规范等方式,明确网络安全管理要求,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力度。

一方面,明确网络安全管理要求。2010年12月法国了《计算机管理风险控制手册》,指导政府机构和企业加强网络安全管理;2011年11月日本了《军工企业防止黑客攻击新要求》,重点对军工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作出规定。

另一方面,重点加大对政府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保护力度。2010年6月美国了《联邦信息系统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指南》,指导政府机构有效应对供应链风险;2010年8月德国禁令,禁止所有政府工作人员使用包括黑莓和苹果在内的智能手机,防范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网络威胁。

2.4 重视网络攻防建设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领土、领海、领空和太空之外的第五空间,已成为国家竞争的新焦点。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快组建网络战部队,加强网络攻防建设。

一是组建并扩充网络攻防部队。2009年6月美国正式创建网络司令部,负责协调网络安全以及指挥网络战,其网络部队总人数已达7万人以上;2011年4月韩国组建国防部直属的网络司令部,其网络部队人数超过1000人;此外,俄罗斯也组建了网络战部队,队伍规模高达7000人。

二是建立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美国早在2004年就启动研发以“爱因斯坦”计划为核心的网络防御系统,建设“国家网络靶场”、“网络空间安全数据中心”等网络安全基础设施;2010年10月英国启动建设部级网络实验场,为演练网络入侵和防御提供模拟环境。

三是加快网络武器技术研发。日本防卫省开发出一种病毒武器,可以在受到网络攻击的情况下,反向探测攻击路径并对攻击源进行打击;美军已研发出2000多种计算机病毒,2013年5月美国空军将6大网络工具定性为“武器”;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的网络安全行动中心正在开展网络武器研发计划,目的是确保英国数字基础设施在遭遇网络袭击时有更多的攻击性选择。

四是开展网络攻防演习。美国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网络风暴演习,2013年还分别举办了网络防御演习和网络一体化测试;2010年6月法国举行了应对大规模信息系统袭击的演习活动;2011年12月德国进行了模拟网络演习;2012年10月欧盟举行了关于如何应对针对公共设施和金融系统网络攻击的演习。

2.5 加快网络安全立法

在网络安全新形势下,主要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法律法规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评估现有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调整。

一是制定或修订网络安全基础性法规。印度的《信息技术法》是该国网络安全基础性法律,该法律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直在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美国的《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是其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基础性法律,美国在2013年通过《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修订法案2013》,对国土安全部等部门及相关机构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的职责进行了整合、调整。

二是重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立法。欧盟早在2009年就通过了《加强欧盟关键基础设施(CEI)保护指令》,旨在评估基础设施重要程度,加大保护力度;2013年美国《关于提高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行政命令》和《关于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与容灾的总统令》,用法律手段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保护。德国2013年起草了《信息技术安全法》,借助法律约束力,强制关键基础设施运营商、电信服务商等切实负起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的责任。

三是推动网络犯罪相关立法。2004年生效的欧洲委员会《网络犯罪公约》,是全世界第一部针对网络犯罪行为的国际公约,已经成为打击跨国网络犯罪的主要依据之一;2011年6月日本颁布的《为应对信息处理高级化而对部分刑法内容所作的修正法案》界定了网络犯罪行为,明确了惩罚措施。

3 加快我国网络安全建设的措施建议

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方面做了诸多尝试,探索了一些共性的、好的做法,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国网络安全实际,参考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应重点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3.1 尽快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应认识和评估当前我国网络安全各项工作基础,深入分析我国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我国网络空间的根本利益和目标,细化网络安全主要任务,制定发展策略和时间表,全面指导我国网络安全建设。

3.2 加快完善网络安全组织管理架构

应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组织管理架构,细化各部门职责。一方面,尽快明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职能,至少包括:统筹和协调国家网络安全顶层设计、研究和决策国家网络安全重大问题、规划和指导国家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另一方面,进一步理顺和界定各部门的网络安全管理职责,明确安全测评、网络外交、宣传培训等专项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建立部门间配合机制,构建中央决策统一、各部门分工明确的管理架构。

3.3 全面构建网络安全积极防御体系

应构建具有反制能力的网络安全积极防御体系。一是积极应对网络战威胁,加快网络空间防御战略研究和体系构建;二是建立网络部队,发展网络国防力量。三是加强网络空间防御建设,发展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攻防兼备的网络空间力量;四是建设国家网络空间战略预警和积极防御平台,实现对网络攻击威胁的全局感知、精确预警、准确溯源、有效反制,提升对部级、有组织网络攻击威胁的发现能力;五是建设国家网络空间攻防实验环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攻防演练,提高攻防能力。

3.4 打造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生态体系

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生态体系是网络安全保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一是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支持安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终端产品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技术突破;二是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基础上,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完备的产业链环境;三是要坚持以应用促发展,支持政府部门和重要领域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产品和系统,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

3.5 优化网络安全法律环境

为优化网络安全法律环境,一是要统一相关部门立法思路,明确网络安全未来立法方向或规划;二是要充分评估现有网络安全相关立法,通过法律修订、出台司法解释等形式,增强现有法律的适用性;三是要针对立法需求迫切的领域,如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政府网络安全管理等,按照优先顺序加快制定专门法律,明确相关保护制度、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张金辉,王卫,侯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计算机安全,2012,(8).

[2] 肖志宏,杨倩雯.美国联邦政府采购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及其启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3).

[3] 沈昌祥.构建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金融电子化,2010,(12).

[4] 严国戈.中美军事信息安全法律保障比较.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7).

[5] 杨绍兰.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图书馆论坛,2005,(2).

[6] 侯安才,徐莹.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新思路.现代电子技术,2004,(3).

资助项目:

本课题得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No.2012AA01A403支持。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范文3

[关键词]欧盟;新能源;多元化

能源特别是石油是当代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如何确保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国家战略和实施国内外政策的核心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能源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能源问题,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的多层次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伊拉克战争以后,新一轮的世界能源资源争夺愈演愈烈,各国都在迅速调整自己的能源战略和策略以确保能源安全。欧盟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能源安全战略非常值得重视。

一、欧盟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欧盟与亚太、北美一起并列为世界三大能源消费地区,根据2004年和2005年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3年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例为15.4%;2004年5月欧盟实现第五次扩大后,欧盟25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能源市场,2004年欧盟25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例为16.8%。从1951年《欧洲煤钢一体化条约》和1957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虽然欧盟各成员国已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能源生产、运输、分配和科研等一整套体系,特别是核能工业技术和生产居世界领先地位,基本保证了其能源安全供给,但是其能源安全仍受到众多因素的威胁。具体表现为:

(一)能源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大。1999~2000年欧盟能源自给率约60%,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三个最主要的能源资源自给率分别只有15%、60%和65%。近年来,特别是欧盟吸纳中东欧10国后,欧盟的能源自给率下降到50%左右。欧盟能源署认为,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欧盟能源对外依存度将从现在的50%上升到2020年的70%甚至更多。

(二)环境保护对能源生产的严格限制。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国际会议后,各国政府、国际机构都已积极行动,支持大会的决议,纷纷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为建设一个无公害的、清洁的世界而共同奋斗。欧盟承担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于1993年制定了欧盟《可持续发展规划》。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能源生产又不能破坏和污染环境。在这种新形势下,欧盟将面临重新调整能源工业结构、加大科研与技术力度、寻求新的能源开发途径的考验。

(三)能源市场加速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市场国际化增强。其表现不仅在通讯、运输和技术等重要领域,而且也逐步发展到能源市场。1993年欧盟统一市场的开通,1994年东、西欧能源的签定,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皆反映了世界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的深刻变化。面对能源市场的国际化及其激烈竞争的机制,采取什么样的有效对策也是欧盟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四)协调机制的挑战。欧盟各成员国的能源机构千差万别,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悬殊很大,经济实力穷富不均,因此能源政策也有较大分歧。例如在可再生资源开发问题上,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基础较好,而英国却不愿为此投入大笔资金,法国也不想被强制性目标捆住手脚,更愿意充分利用核能。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一个能源发展总政策,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指导和协调欧盟能源工业发展确实势在必行。

为了及时制定政策、法规和指令性文件以指导各成员国的能源安全措施,从2000年《欧盟能源供应安全绿皮书》开始,欧盟逐年发表能源政策绿皮书。2006年3月,欧盟委员会对外正式公布了“获得可持续发展,有竞争力和安全能源的欧洲战略”的能源政策绿皮书,为未来的欧盟共同能源政策设立了3个核心目标,即确保欧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欧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确保欧盟能源的供应安全。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的连续出台,标志着欧盟对能源安全和整体能源政策的重视。2006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曾指出,如果欧盟不统一行动,可能会面临能源供应中断的风险。欧盟希望拥有一个中长期的能源政策,这个能源政策具有竞争力,同时又有利于环保;为此,25个成员国的能源政策需要保持一致,有必要实行一个共同的能源战略。总体看来,欧盟的能源安全战略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关于能源需求的对内能源战略以及关于能源供给的对外能源战略。

二、欧盟的对内能源战略

(一)完善欧洲能源内部市场和统一内部标准。这是欧盟对内能源战略的核心。在石油供应危机的压力下,欧盟各成员国认识到,寻求高度的石油供应安全,必须保持内部团结,实行统一的内部市场规则和竞争规则。欧盟建立并不断修订有关石油和天然气储备的欧盟法律,建立欧洲能源供应观察站,提供欧盟能源供应安全的透明度。欧盟制订统计规则,要求各成员国每月底向欧盟提供储量数据,并就原油储备安全指令,而各成员国则保持控制和使用原油储备的权力。欧盟成员国之间还有“非歧视性储备协议”,可以及时向最急需的地区调拨原油。

自2001年起,欧盟委员会每年出版一份关于天然气和电力的内部市场标准化报告,用于计量欧盟内部市场整合的程度和效率。2003年发生欧洲大规模停电事件后,欧盟开始建立统一的欧洲输电网络,包括统一的欧洲电网标准、调节机制和欧洲能源网络中心,并建立正式的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小组,增加输电系统运营商之间的协作。推动互相连接。2006年底,欧盟启动“电力”和“天然气”二号指令,完成对电力和天然气内部市场竞争机制的研究与规划。(二)开发替代能源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欧盟强调开发自己有竞争力的多样化的能源,其目标是到2030年将能源对外依存度保持在7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12%,同时力争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环保标准。目前,核能为欧盟提供的电力超过1/3。

发展再生能源是欧盟能源政策的一个中心目标。2006年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强调应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能源和载体,特别是替代运输燃料。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还可以增加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改善能源供应的安全状况,减少欧盟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欧盟利用强大的科技能力开发风力、光热、地热发电和现代化生物质能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目前欧盟绿色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容量约占全球市场的35%左右,其中的风力、光热、地热发电等超过总量的45%。2007年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新能源政策提案,提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欧盟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0%,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目标。

(三)强化管理措施。提高能效。欧盟为实现能源安全战略而采取的管理措施不计其数,像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再生能源,启动前沿性研究,制定能源安全标准,这些措施都必须是政府行为。为了长远的能源安全战略,欧盟在推动再生能源及诸如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的开发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除了投资以外,欧盟还实行奖励措施,启动公共和私营的合作项目,设立了31种奖项,奖励了700多个项目、127项合作。欧洲理事会曾拨款4.8亿欧元,用于欧洲原子能框架计划,并考察如何更好地保障欧盟内部核能的高度安全以及核裂变、核废料处理等技术性问题。2003年欧盟还启动了“欧洲智能能源”项目,支持欧盟各项能源政策的落实,比如在建筑和工业领域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新的可再生能源与当地环境和能源系统的整合,支持交通能源的多样化,促进生物燃油的使用,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再生能源的开发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对这些措施作出承诺。有很多管理措施是强制性的。在此方面欧盟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节约能源20%。提高能效,包括建筑能效,利用金融手段和机制,鼓励投资,加强交通节能,在欧洲范围内启动“白色证书”系统,提供更多的能源性能信息,制定最低标准。

三、欧盟对外能源战略

欧盟对外能源的战略目标,是在世界上寻找价格最稳定、运输最便宜、供应量稳定增长的能源,同时尽量使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目前,欧盟进口石油中大约40%来自中东海湾地区,而48%的进口石油和96%的进口天然气则来自前苏联地区和北非。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中东局势的持续不稳定,很自然地,欧盟在要求重新审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的同时,将发展与临近能源出口国(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视为其能源外交的重心。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说得很直白,“问题并非能源与政治是否挂钩,而是如何挂钩”。

俄罗斯是欧盟天然气出口第一大国和石油出口第二大国。欧俄能源对话始于2000年10月,双方通过对话确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建立北欧天然气管道,在莫斯科建立能源技术中心等。2001年10月,欧俄首脑会议探讨了欧俄之间电网同步联接的可能性。2004年1月,俄罗斯与扩大后的欧盟之间又启动了核材料贸易谈判,并就完善海上石油运输安全标准开展合作。俄乌在2008年年初的天然气纠纷,暴露出欧盟能源供应途径单一的隐患,使欧盟确保成员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成为首要议题。对此,2006年能源绿皮书建议成立“欧洲能源供应观察机构”来监控欧洲的能源市场,并强调:俄罗斯是欧盟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与俄罗斯建立更加紧密的双边关系被定义为“一个巨大的飞跃”;其中首要是建立欧盟和俄罗斯的能源条款,同时争取能与俄罗斯达成能源特许条款和运输条约。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范文4

时间步入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掀起了全面的大讨论,似乎被公认的是在经过全球经济带入深渊的金融危机,所谓“阵痛”一年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其实在数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就已经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考察工作,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此次,我们专诚邀请了战略院赵刚研究员为代表,来为广大读者解析当前在国内被广泛讨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希望业界学者、专家、产业观察家,及其广大的读者朋友参与到我们组织的年度特评专栏――“战略新兴产业赵刚大讲堂”中来,以期共同探讨,以臻思阈,收获真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的同时,也推动世界各国重新审视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纳米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海洋产业和太空产业等迅速升温,成为“热词”,频频出现在主流媒体的显要版面和政府的重大政策文件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运成长和壮大,已被世界各国赋予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摆脱经济危机束缚的历史使命,成为后危机时代改变全球竞争大格局的关键变量。

当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纷纷着手进行规划,加快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图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推动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力量。

新技术革命是化解金融危机的根本之道

众所周知,世界已经历了四次大的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极大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繁荣。西方著名学者门施通过现代统计方法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基础。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地重演,自1825年在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有的局限于部分国家内,有的则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但是,每一轮全球经济的再次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同样也是由于缺乏新的技术革命的支撑,而绝非只是金融领域内的问题。因为金融虽然对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但却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直接创造出价值和物质财富。当2000年信息技术革命因互联网泡沫破灭而拉力式微时,各国政府就应通过金融工具将资金引向新的领域,推动新的技术革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拿美国来说,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强国,又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其解决问题的措施必然受世界的关注。在以往,美国的霸权地位主要由三个方面来支撑:军事力量、美元体系和科技创新。如今,金融危机已使美国的美元体系摇摇欲坠,难以发挥原来的力量;尽管仍保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由于受伊拉克战争拖累,美国也难有足够精力连续发动战争,借以转移国内的危机。因此,美国只有依靠其强大的力量推动技术革命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可见,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政府除了修复存在弊端的金融体制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发动新的技术革命,借此化解扩大了的经济危机。

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抢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有新的科技革命的苗头出现时,发达国家必然会争先恐后,从而激发技术创新的高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伴随信息、生物、医疗、新能源、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部门,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巴西等国都已经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后危机时代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并相继推出了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布局,力争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一)美国

美国政府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这从奥巴马总统的科技政策中可见一斑。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推出了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分别投入1200亿美元、1059亿美元、199亿美元、190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在1200亿美元的科研(含基建)计划中,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总体来看,美国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其核心目标是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的做法必将掀起新兴产业的竞争热潮。

1、新能源产业

在所有的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成为重中之重,奥巴马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独立的新路径,在18年内把能源经济标准提高1倍,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为此,美国将加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示范力度,在未来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开发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设立清洁技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未来5年每年投资100亿美元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向商业化应用;推行“碳限排―交易”体系,对限排额度实行100%拍卖,并从每年的拍卖收益中拿出150亿美元开发替代能源等。

2、信息产业

在信息产业领域,奥巴马认为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下滑,需要尽快发展一个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基建投资中的72亿美元将用于改善网络宽带通路,特别是在偏远地区。

3、生物产业

美国制定了《国家生物质能源计划》、《生物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生物盾计划》等生物产业促进计划,实施了“生物技术产业激励政策”。据美国“微型曼哈顿计划”推算,种植2000万至4000万英亩的藻类,它们所产生的生物原油总量可以达到目前美国原油进口数量。2009年5月5日,美国能源部(DOE)宣布计划投资7865亿美元,作为促进美国国内增加可再生燃料使用量的措施之一。

(二)欧盟

欧盟宣称低碳经济是“新的工业革命”,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2008年12月,欧盟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发起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在低碳产业领域动作频频,期望能够借此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引领世界经济。

1、新能源产业

欧盟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看作“新的工业革命”,将低碳产业列为新兴产业的重点,期望能够带动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欧盟从排放指标的制定,到科研经费的投入、碳排放机制的提出、节能与环保标准的制定,再到低碳项目的推广等,率先出击,步步为营,推出了全方位的政策和措施,统领成员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欧盟在一揽子能源计划中提出了三个“20%”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等,以支撑欧盟发展世界一流的、经济上可行的、洁净的、高效的低碳技术;通过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竞争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等进行保障;此外,欧盟还制定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大了低碳项目的投资。

2、信息产业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对发展数字经济给予了新的特别重视,希望借此寻求摆脱危机、振兴经济的有效方式。在2008年底欧盟通过的2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欧盟在2009年和2010年的财政预算中增拨60亿欧元,其中50亿用于泛欧能源网络和宽带基础设施建设,10亿用来加快网络的升级,以便使所有公民能够使用高速互联网络。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做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制定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意在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

3、环保产业

欧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其主要内容是,欧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

4、生物产业

欧盟成立了生物技术委员会,继在第四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对生物技术研究大量投资后,又在第五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专门制定了《生命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欧盟批准了庞大的生物技术投资计划。欧盟还制定了《欧盟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战略》。

(三)日本

日本在应对危机、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过去石油危机期间,日本曾经重点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支持了经济的复苏与快速发展。目前,日本政府把节能和新能源开发、信息通讯、环保、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扶持。

1、新能源产业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日本提出“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新经济成长战略”、“为扩大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行动计划”,制定《能源合理利用法》、《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等促进新能源产业;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向进一步增加,拟定了旨在占领世界领先地位、适应21世纪世界技术创新要求的四大战略性产业领域,其中之一就是环保能源领域,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型汽车(电力、内燃两用)等新一代汽车产业,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资源再利用与废弃物处理、环保机械等环保产业。日本在2009年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8个能源战略重点:(1)节能领先计划;(2)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3)新能源创新计划;(4)核能立国计划;(5)综合资源确保战略;(6)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7)强化能源紧急应对;(8)制定能源技术战略。

2、信息产业

日本在2004年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称作u-Japan,目标是到2010年把日本建成一个充满朝气的国家,使所有的日本人,包括儿童和残疾人,都能积极地参与日本社会的活动。通过无所不在的物联网,创建一个新的信息社会。日本将WiMAX定位为下一代高速无线通信技术,促进了日本移动通信业的竞争。

3、生物产业

在生物产业领域,日本在2002年7月成立了生物技术战略委员会,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口号,出台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生物行动计划》,了《开创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大幅度增加生物技术开发经费。2006年,日本生物技术研究经费达到2万亿日元,占全部政府科研经费预算的50%。

(四)韩国

韩国政府综合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韩国政府将在2010年中期以前,通过政府研究与开发资金,向26个商业项目共投资1550亿韩元,以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1、新能源产业

2009年初,韩国政府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将在未来4年内投资约380亿美元,开发36个生态工程,创造大约96万个工作岗位,使绿色经济成为韩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7月,政府公布了“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和“绿色经济五年计划”,计划在未来5年间累计投资约900亿美元发展绿色经济,争取使韩国在2020年年底前跻身全球七大“绿色大国”之列。韩国政府制定的《绿色成长基本法》已提交国会,内容包括推进绿色金融和绿色基金、培育和支持绿色技术及产业等内容。韩国环境部还发表了《绿色增长四大领域49个实践课题》,计划2012年底前将水处理和绿色汽车等10大环保技术提升到世界前十名。

2、信息产业

2009年10月,韩国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韩国通信委员会已经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3、生物产业

在生物产业领域,韩国产业资源部《生物产业发展战略》。根据这项战略,韩国将在今后10年内投资2万亿韩元,用于发展生物产业。韩国计划到2015年使其生物产业的产值达到60万亿韩元,出口额达到250亿美元。

(五)巴西

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也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巴西政府因地制宜,着力发展生物能源、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产业,鼓励发展灵活燃料汽车,制定发展生物燃料的发展规划和产品标准;通过Proinfa立法(对可替代资源发电项目的鼓励计划),制定了管理风电场发展的政策;已拥有“安格拉1号”和“安格拉2号”两座核电站,并开始建设“安格拉3号”核电站。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力量

面对发达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我国已经稍显落后,但是差距不是太大。2009年12月5日至7日,国家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1月11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要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经被寄予了振兴经济的厚望,成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载体。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正紧锣密鼓地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这些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范文5

第一,物联网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发展基础之一,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关系着物联网发展进程,而每个国家互联网发展情况却各不相同(如表1)。(1)美国的信息化程度位于世界首位。到20世纪末为止,美国在“信息及通信技术领域,至少领先欧洲5年,领先日本10年”;据预测,2012—2016年美国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从1.74亿将增加到2.65亿,可以看出美国物联网发展基础设施已基本成熟。(2)2011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始“连接欧洲通信”项目,共投入92亿欧元建设欧洲高速、特高速宽带网络(欧洲高速网速目标是每秒30兆位以上,特高速目标是指每秒100兆位以上),实现欧洲各国2020年物联网战略目标。到2012年止,欧洲网民数量是5.19亿。2012年6月统计数据得出,欧洲互联网占全世界互联网份额的21.6%(数据来源:ping-)。德国和意大利是手机上网率最高的国家,人数占到了34%,法国是28%,西班牙为26%,英国为24%。可以看出,欧盟积极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网速的提升,这直接影响着物联网发展速度。(3)日本信息化程度已经位于世界第二。据统计,日本1999年计算机安装使用数量为3630万台,仅次于美国;到2010年6月止,日本手机上网用户覆盖率达到75%,其高速网络覆盖率则达到82.4%。(4)韩国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极高速度发展着。经合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末,韩国高速网络覆盖率已达100.6%,国家高速网络平均覆盖率是54.3%。2012年5月为止,韩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2672万人,占全部手机用户总数的50.84%。纵观全球信息化发展情况,2010年ITU数据显示:到2009年止,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其中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是64.2%,而发展中国家互联网普及率为17.5%。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达到46亿,其中发展中国家为32亿(印度是4.8亿、中国是7.5亿),为发达国家用户数量的2倍。发展中国家移动电话普及率仅为56.8%,而发达国家普及率则是113%(数据来源:2010年末ITU全球信息化指数)。

第二,物联网发达国家国家扶持政策美国。美国是由企业开发提出发展物联网蓝图,并在其核心技术完全成熟的条件下展开。作为信息化的更高阶段,美国政府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物联网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物联网产业,以保证美国在下一阶段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如表2所示)。欧盟。欧盟把发展物联网产业战略作为走出经济窘境的“救命稻草”积极推进,并领先于美国制定关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和政策、管理机制,在多地建立试点工程和开展研究项目,拟定发展物联网产业详细步骤。2007年,欧盟出台《RFID在欧洲———迈向政策框架的步骤》。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出台《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9月《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规划欧洲物联网发展自2010年始每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路线;10月正式对外欧洲物联网战略,通过ICT研发计划并投入4亿欧元。并且于2011—2013年投入3亿欧元支持与物联网相关的短期项目。日本。日本致力于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泛在网”的理念,日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较高,在推进物联网产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太多的障碍。日本政府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提出三步走的发展策略:e-Japan、u-Japan、i-Japan。2004年,日本由总务省召开“实现泛在网络社会政策座谈会”,把u-Ja-pan列为重点发展项目。2009年,日本开始实施IT战略中i-Japan战略,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社会每个角落。

韩国。韩国物联网建设同日本战略有其相似之处。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颁布《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则》,要“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如表3)第三,物联网发达国家实践成效物联网经济作为互联网经济的新阶段,以新形态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并初显成效。(1)在信息产业拉动下美国政府提出发展物联网,创建“智慧地球”的战略,以此希望保持21世纪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独霸地位。到2012年为止,虽然美国经济仍处于困境,但经济已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在2010—2012年间,欧洲各国经济出现短期快速增长,物联网无疑是其强大内生动力,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欧盟预测仅数字无线业务在此后15年间将为欧盟带来200亿~500亿欧元的经济利益。(3)在近40年里,日本从未停止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自身深度发展,已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其信息技术如网络通信、电子商务、网络手机终端零售等方面日渐完善,物联网发展基础已成熟。日本希冀通过物联网拉动经济增长,创建一个“低碳型资源大国”的长远发展目标。(4)韩国政府为了实现提出的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泛在信息社会,不仅大力支持企业开发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更在其公共领域投入较大资金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物联网产业在韩国的市场规模呈飞跃式增长趋势,2010年在韩国智慧城市进程中,与其直接相关的市场规模有50万亿韩元,到2014年预计可增至150万亿韩元。从美、日、欧、韩物联网产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各国物联网基础情况不同,其拉动经济增长的程度也不同,经济收益也不同。相同的是,物联网在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物联网战略实践与发展路径

发达国家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是顺势而为,而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已制定出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取得一定实践成效。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并明确提出了发展物联网的“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着力推动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五大任务。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物联网战略、政策以及细分领域的战略方向。国家物联网战略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据2011年《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的相关数据,2011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4.85亿;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2年11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达11.04亿;据陈海滢(2011)的研究,截止到2009年,我国RFID市场规模已达85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327亿元;据计世资讯研究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403.5亿元。宏观上,我国物联网建设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地区集群发展的物联网产业空间格局。即便如此,我国物联网产业仍面临考验。尽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段距离。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无法同步;物联网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我国各省对物联网投入资金比例不同,也导致了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同步;另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物联网基础设施落后,加之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又占比例的多数,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为此,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政策、技术等层面全面跟进。

第一,缩小物联网发展地区差距,强化物联网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开发。自物联网产业发展以来,政府扶持这一强化的行政力量主要集中在电信、移动等物联网商业领域内。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尚未得到全方位应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仍不具备完善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其服务水平。其一,通过比对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经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仍是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全力在最短时间内使物联网达到全国范围内平衡发展,解决因地区差距过大导致的物联网无法稳定发展问题。其二,我国物联网如RFID、多维条形码等核心技术在实践层面尚不具备大面积应用条件;物联网核心支撑技术如信息传感器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亟须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其三,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但物联网项目咨询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及管理服务、物联网预警服务、共性技术系统服务等物联网服务能力较低,致使应用水平无法充分发挥。其四,分析美国物联网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得出,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要由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和商业实践。但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是国家先行,民间企业没有形成市场认可的物联网发展商业模式,虽单项技术市场规模可观,但无法形成产业联动。其五,中国物联网产业要扩大发展,必须破除其行业壁垒,使区域内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整合,促使区域间物联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逐步建立起来。为此,要学习引进并吸收发达国家物联网先进技术,破除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壁垒,这是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之要务。

第二,政策上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结合,促成新型城镇化政策部署与物联网发展的联动与协同。发达国家经验告诉我们,物联网发展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一定要符合国家现实,与其他国家政策相互配合。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下社会重要战略部署,物联网产业发展可促进各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快新型经济模式的形成,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将集约、低碳、绿色、智慧等理念完全融合起来并制定相应政策具体实施。新型城镇化是载体,物联网技术既是“智慧城市”战略的“黏合剂”,也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保障。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应政策具有针对性、前瞻性,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物联网产业健康持续协同发展。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市场 产业

1 物联网全球市场发展现状

1.1全球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据201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透露的消息,201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会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25%。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见图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未来10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其中,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量成熟技术和产品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物联网应用被视为巩固综合国力,促生经济动力的重要手段。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思科预计,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1.2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从2009年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 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培育下,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00亿元,年增速接近40%。赛迪顾问预测,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33亿元的2.59倍;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至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如传感器等)的增速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速。

据“物联中国”网站报道,传感器产业已直接从中受益。2010年,我国传感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40 27亿元(见图2)。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以上。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从2010年至2015年之间中国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31%。

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欧、日、韩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U-Japan”、“U-Korea”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1美国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后,迅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响应,《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提出要在电网、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带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美国推动经济复苏和重塑其国家竞争力的重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六种关键技术之一。此间,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也都把物联网作为提升美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以思科、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也在强化核心技术,抢占标准建设制高点,纷纷加大投入用于物联网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在2013年开幕的CES展上,美国电信企业再次将物联网推向了高潮。美国高通已于2013年1月7日推出物联网(loE)开发平台,全面支持开发者在美国运营商AT&T的无线网络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双方预计,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将在2013年二季度提供给开发者。与此同时,思科与AT&T合作,建立无线家庭安全控制面板。思科还获得“2012年度物联网行业突出贡献奖”的提名,2012年思科了一款物联网路由器ISR819,同时借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思科大力地推广了其物联网技术。

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到2016年,仅在美国,为计算机和手机之外设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将为一些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的收入。

2.2欧盟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通告》,以确保欧洲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告提出了14项物联网行动计划,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年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以及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009年11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欧盟委员会还将于2011―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司合作短期项目建设。

为了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的履行管理职能。为了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提出持续监测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修订相关立法,加强相关方对话等;执委会将针对个人可以随时断开联网环境开展技术、法律层面的辩论。此外,为了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安全性,欧盟积极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

2.3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网”战略的国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两期E-Japan战略目标均提前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计算机通信技术(ICT)的社会。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并服务于U-Japan及后续的信息化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2009年3月,日本总务省(MIC)通过了面向未来三年的“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物联网广泛应用于“泛在城镇”、“泛在绿色ICT”、“不撞车的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等项目中。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I-Japan战略2015》,作为U-Japan战略的后续战略,目标是“实现以国民为中心的数字安心、活力社会”,强化了物联网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2012年全日本总计发展物联网用户(放号量)超过了317万,其中NTTDOCOMO现有超过150万物联网用户,主要分布在交通、监控、远程支付(包括自动贩卖机)、物流辅助、抄表等九个领域;KDDI虽然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追求高速大容量的物联网通信,通过推出可车载、小型、轻量、廉价的物联网通信服务,在交通、物流行业发展了超过100万用户:而Softbank因为最迟涉足物联网行业,目前仅25万多用户,大部分是数码相框等个人电子消费品,还有少量的电梯监控和自动贩卖机业务。

从日本物联网业务发展现状来看,最热门的业务无疑是自动贩卖机、交通运输管理、监控及电子钱包业务。日本通信行业对物联网发展寄予厚望,预计将来会在遥测、交通运输管理、电子支付、安全监控、数字标牌、数据备份等行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以此突破日本市场业已饱和的手机放号,从而带来新的巨大商机。

2.4韩国

与日本类似,韩国也将物联网这一技术的发展纳入了信息产业的范畴。从1997年推动互联网普及的“Cyber-Korea 21”计划到2011年对RFID、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的明确部署规划,14年来,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达8项的国家信息化建设计划,其中,“U-Korea”战略是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的主要策略。自2010年之后,韩国政府从订立综合型的战略计划转向重点扶持特定的物联网技术――致力于通过发展无线射频技术、云计算等,使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2004年,韩国提出为期十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最优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2006年,韩国《U-IT839计划》提出要建设全国性宽带(BcN)和IPv6网络,建设泛在的传感器网(USN),打造强大的手机软件公司;把发展包括RFID/USN在内的8项业务和研发宽带数字家庭、网络等9方面的关键设备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为推动USN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并进行商业化,韩国在食品和药品管理、航空行李管理、军火管理、道路设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试点应用。2009年,通过了《基于IP的泛在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传感器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确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基础设施、应用、技术研发、营造可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的12项课题。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决定促进“未来物体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通信,由首尔市政府、济州岛特别自治省、春川市江原道三地组成试点联盟,建设物体通信基础设施。其中首尔市的建设重点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业务,济州岛聚焦于建设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环境测量智能基础设施,春川市江原道则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娱乐化城市。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

3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在标准方面,据工信部透露,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由中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于2012年3月30日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在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MHz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0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底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此次政策将有相关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配合。行业内纷纷预期,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提速发展。

在国家高层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扬鞭奋起,北京等28省市开始制定物联网产业的规划政策,努力打造无线城市、发展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攻坚物联网核心技术、举办物联网主题展会,积极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之首。

在应用发展方面,目前占据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为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其中智能工业占比最大,为20.0%。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自建成以来,投资金额已达到10亿元。其主要用于云端产品的开发,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教育、金融、市政管理、城市安防等领域。不仅如此,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已将物联网业务提升到战略层面,均申请了物联网专用号段。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