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范例6篇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范文1

一、循序渐进,科学提问

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恰当的提问能够极大程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才干,而不恰当的提问难以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并成为教师自问自答的独角戏。对此,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钻研,采用有效的提问策略合理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科学提问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过渡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品析。

以《背影》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字词进行学习,掌握词语的意思以及应用方法,并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

况,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水平,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第六节,并回答教师给出的问题:作者在与父亲离别时,看到父亲为自己挑桔子,请大家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之上回答父亲还为作者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在对本篇文章进行认真阅读之后,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父亲还照看行李、买水果、铺大衣、叮嘱等。

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认真推敲,使学生从基础知识过渡到语言体会环节,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文章作者如此描述自己的父亲,想要表达出对父亲怎样的情感?教师采用循序渐进和层层推进的提问方式,能够逐步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沉静思考。

二、针对目标,有意提问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不能单纯的走走形式,或者是考查学生对文章浅显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体味和挖掘,掌握课堂和教材的重点内容,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要求进行适当提问,突出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紧紧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性学习。在重点问题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在难点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问题着手,通过简单性的提问,让学生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难点。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文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重点词语、语句和段落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掌握描写人物性格以及特征的方法。而教师在提问时就要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根据本篇文章选取的父亲背影这一中心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增强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并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运用一定的篇幅对父亲的穿戴进行描写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中对父亲背影进行细致描写并且以此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作者父亲穿戴的描写,能够无声地展现父亲的内心情感,也能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能够突出父亲形象,而且背影是寄托作者情感的载体,能够让读者由表及里的体会文章的深厚情感。

三、注重生成,灵活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会得到学生给出的很多不同答案,而且很多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比较片面和不完整的。对此,教师不能急于纠正学生的答案,而要循循善诱地逐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语文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并且主观性比较强,即使是教师给出的答案也并不唯一。语文教师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实现答案的多元化,在提问时也要提高灵活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例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灵活,鼓励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和创新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沉下心来细心品读文章。如:在学习完本篇文章之后,你最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如何与父母相处?教师在提问时要提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课文内容给出答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大胆创新和拓展思维,使得学生在体会本文父子情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背影教案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中学历史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42-0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1920年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常应用于MBA的教学。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将其灵活应用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往往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结合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以身边史实为案例引发学生研究历史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很多同仁都有“中学历史难教”的感叹,其主要原因是历史都是久远的、过去的事,学生普遍感觉似乎与己无关或无用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打酱油”的心理,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了大量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密切相关的史实案例,用身边“可以触摸的历史”这一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浓厚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抗战史是中学历史中的重要内容,笔者在讲述这一章时没有按照通常的从宏观到微观的逐节讲述前因后果的顺序,而是结合笔者所在的衡阳本身就是一座抗战名城的实际,以“衡阳保卫战”这一身边的史实案例入手,带领学生参观衡阳保卫战的历史遗迹、鼓励学生走访亲历过衡阳保卫战的老人,从而获得对抗战的感性认识和进一步了解、研究抗战史的浓厚兴趣,在引发学生了解研究这段历史的兴趣之后,老师再顺势和学生一起分析衡阳保卫战的宏观背景,继而到整个中国抗战的背景和历史。这样由身边的微观而具体的史实案例入手,学生就会觉得教科书上的历史其实和我们自身密切相关,这样也就能产生并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二、以影视故事为案例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求实精神

历史故事已经成为当今影视题材中的一个热点,各种历史故事影片开始在荧屏上层出不穷地涌现。但我们应看到,这些影视故事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历史、增长历史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有些脱离历史实际甚至违背历史常识的“戏说”类历史影视片也会先入为主地对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产生误导作用。因此教师们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更需要以影视故事为案例指导学生评判性地对影视作品中的历史故事进行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以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并在此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求实精神。

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清朝皇帝和清朝宫廷的戏说成风,既引发了广大中学生对清史的关注,又使得他们对其中很多问题疑惑不解。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老师如能在历史课上以影视故事为案例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正说和分析,就有利于传承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行为师范培养他们求实的精神和态度。例如,清朝影视故事中的雍正继位之谜。影视里大都说雍正派人把康熙遗诏上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在课上笔者就以此为案例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分析,首先问学生清朝有简体字么?并据此又给学生附带补充了简体字演变和在新中国建国后才推广和通行的发展历史,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繁体字的“于”是“於”,不是“于”,根本无法把“十”改成“於”的事实,从而推断出影视里的这个改遗诏的故事应该只是一种文学创造上的臆想而非历史事实。

三、以人物传记为案例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巧妙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同样也能发挥这一作用,我们仅以人物传记为案例来进行讨论。

传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主要就是死背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存在着知识点彼此分割无有机统一的线索、要背的内容都是抽象文字,学生对此没有感情和感觉,更无法触及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灵魂。而事实上,历史都是人创造和扮演的,人物就是贯穿这些历史事件并把他们有机串联起来的一条重要线索。而且有了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我们就会发现历史其实并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

如中学历史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史,仅各种重要会议的开会时间、意义等就让学生晕头转向,更不用说更多的其它重要内容了。这时如果我们以学生感兴趣的同志的传记为案例,利用演绎历史人物、模仿历史人物的方法,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本人来从头到尾感同身受地“亲历”这一段历史,并相互交流探讨自己作为这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创造者”所应有的心理、言行,那么他们不但能记住这些历史知识,而且还能对这些历史拥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情感!

参考文献

1 张碧荣.把历史人物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充分使用的教学资源[J].历史教学问题,2008(2):105~106

背影教案范文3

论文摘要: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实用口才课程应顺应人们接受信息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充分挖掘视觉文化的教育功能,探索实践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两者的最佳契合,影视案例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创新,以开发影像教学资源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不仅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的视觉文化素养。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各种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影像的强势正在超越文字,成为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人类扩张视觉、形成视觉霸权的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的冲击波自然会涌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与文化变迁的敏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排斥抵触视觉文化,而应正视视觉文化的负面影响,审视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顺应时展,充分挖掘视觉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视觉文化对实用口才课程的启示

视觉文化时代,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图像包围着。电影、电视、广告、卡通这些典型的视觉文化样式自不待言,就是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印刷物、图片、图像所占的比重也急剧上升,图像媒介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征服读者,以独特的魅力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视觉文化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人们逐渐习惯于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图像审美正在成为人们接受信息、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1]。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视觉活动普遍地渗透于当代人的文化整体经验之中,文化的基本价值属性是视觉性的,文化构成的基本方式是视觉化的。伴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的是对文字的冷落,这给传统的语文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其固有的语言和言语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受到来自视觉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电子媒介的发展构筑了视觉文化与教育融合的媒体平台,视觉传播的诸多优点必然会在教学中带来新的突破。

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得传统的教育资源相形见绌,教学资源的载体不再单单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有丰富的网络文字资源和影像载体[2]。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欣赏习惯发生极大改变,影像素材可直观生动地提供真实交际场景恰好为实用口才课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用口才课程可以将影像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视觉文化的魅力,让说教式的语言文字让位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视觉形象,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这些鲜活的视觉对象,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分析解释这些视觉信息,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或错,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之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从而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3]。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实用口才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将让实用口才课程焕然一新。

二、实用口才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

1.影像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进行实用口才课程改革应将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视觉文化的优长有机结合,积极拓展新的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策略,跟上时展的步伐,吻合当代大学生的欣赏习惯。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即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说适当的话。目前的各种口才教材中都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大量的文字案例,而口语表达的魅力在于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完美结合,文字案例无法具体再现交际时间、交际场景、交际主体、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效果等众多要素,也无法体现构成口语交际能力的个人品质、知识涵养、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礼仪修养等综合素质。在影视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影像素材可为课堂提供丰富的影视案例,影视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用口才教学可利用影视作品中精彩的片段创设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形象直观地传达出口语交际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影像资源,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拓师生的视野,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虽说影视作品浩如烟海,都可以作为影像资料的来源,但必须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截取与实用口才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生欣赏口味的具有典范性的精彩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因此影像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一,必须有技术的支撑,掌握操作方便的视频剪辑软件。第二,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影像案例的专题或主题。第三,必须有大量的观影积累,独居慧眼,搜寻选取与各专题相吻合的精彩片断加以剪辑。第四,对所选影视片段反复品味,把握影视案例所蕴含的口语交际基本规律,所透露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该案例。影视教学案例资源就是这样渐渐积累而成,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笔者已建成了拥有50个视频片段的影视案例资源库,涵盖了实用口才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初步满足了教学要求。随着同课程教师的对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共享共建,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荐视频案例,资源库中的案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这个资源库是动态、开放的,随时可加入最新的影视作品案例。

2.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创新

有了影视视频案例资源库的支撑,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质的突破。

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口语能力要求,分基础口才、社交口才、演讲口才、辩论口才、求职口才五个专题,既有精炼的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又有生动的相关影视案例相配合。在这五个专题中,尤其强化了以往教学中比较薄弱而对大学生非常需求的社交口才,全面涵盖了招呼、介绍、拜访、接待、赞美、批评、劝慰、道歉、说服、拒绝、建议等主题的口语交际技巧。课程的内容要点用影视案例加以阐释,影视案例多选择符合大学生欣赏口味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热播影视剧片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口语艺术的魅力、口语能力的构成,提供丰富的口语交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教学模式方面,通过有效组织课堂观看与讨论,发挥影视案例的效用,将“听”和“说”两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观看视频的过程就是“听”的过程,但与平日娱乐消遣的目标不同,“听”后要评析,所以,学生的观影态度不同,用心专注的程度也不同,必须察言观色,眼、耳、脑并用,因此锻炼提高了包括语音辨别力、语言记忆力、语义理解力、话语品评力的“听”的综合能力。在观看影视片段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分析案例中的成败得失,总结口语交际中的基本规律。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的综合能力。学生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启迪,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是多维听说互动的过程,更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影像的冲击力、感染力与充分深入的课堂讨论,既有感官感受又有理性思考,有效突破原有教学模式中的空谈理论或分析文字案例的抽象无味的弊端。影视案例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打动着他们的心灵,获得了口语交际知识,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学习。实用口才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学习更快乐有效。

三、视觉文化与口才课堂相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口才课堂教学的实效

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播效率。视觉元素是以感性的,强调直观形象的视觉感知,因此,它们所传达的教学信息通俗易懂,易于被学习者理解、接受和记忆。学习者对视觉符号的阅读和理解,比起文字和语言,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内涵,增加了传播的信息量。视觉传播的过程富有审美刺激,虽然教育传播以传播教学信息为主要目的,但审美信息在教育传播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信息是学习者关注教学信息的动力,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者情绪上的共鸣,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育传播的效率[3]。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基本学习模式,视觉文化与口才课堂的融合促进学生从“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有效提高了口语表达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

在泛图像时代,只有在受众视觉文化素养教育方面夯实基础,才能消除图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媒介文化冲击;只有在受众视觉文化素养教育中取得突破,才有可能使受众的媒介素养储备经受得住文化多元化的考验[4]。

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选择能力、评判能力,超越停留在感官刺激、浅层次消费的层面,使其成为理性的图像信息接受者、成熟的媒介使用者,是弱化、消解图像误读、图像污染影响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学习口语艺术,在获得口语交际的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接触到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领悟到了分析评判影视作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了欣赏品位和鉴赏能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对教育的渗透是必然的,教育领域也会因此发生变革。视觉文化背景下实用口才课程教学创新正是顺应这种变革趋势,挖掘并发挥视觉文化本身具有的教育潜质,探索和实践视觉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最大化,实现视觉文化与教育这两者的最佳契合。

参考文献

[1]黄建军.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及其社会影响[J].丝绸之路,2009,(1).

[2]蒋涛涛,王正坤.信息化背景下的口才课教学模式初探[J].农业网络信息2009,(9).

背影教案范文4

【关键词】高校档案;走出去;校园文化;影视剧

张辑哲在《维系之道―档案与档案管理》中所述:“正是由于有了档案与档案管理,人类才能够不断地在继承中存在发展,在存在、发展中延续,不断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连续的时空整体。”高校档案工作是一所高校成长、发展的原始记录,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促进和推动高校更快更好的发展。其主要围绕高校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运行产生的各种档案进行收集、归档和利用。长久以来,作为一项保存历史、记载历史的工作,高校档案工作未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而进入了一个困局。所以,如何让高校档案工作活起来,走出去是值得我们档案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高校档案工作想要走出传统的功能圈,首先要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其次利用优势有的放矢的为社会各个层面提供档案服务,最后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高校档案工作更好的发展提供依据。除了扩大社会服务外,还可以主要从两个个方面开拓高校档案工作,一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二是为影视剧制作提供素材,搞活档案资源。

1 高校档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当今十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建设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共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高校档案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校园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档案积累了高校发展的全历程,是教学、科研、基建等各个部门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的思想精髓,是师生多年来共同成长发展所形成的共有理念。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高校档案的支持,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形成新的高校档案,高校档案反过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政策导向。所以,高校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密不可分。

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高校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导向功能。高校长久以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有的校园精神和校园风气。如我校“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正体现了端正德行,以人为本,认真做学问,善于抓机遇的精神面貌,并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二是高校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启示作用。高校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身的发展路线和方向,这些都会在档案中形成文字记载,为将来的校园建设提供借鉴依据。三是高校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发功效。高校档案形成后通过汇总、归纳,利用宣传栏、展板、讲座等各种校园媒体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激励师生为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和学习。

1.2 高校档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

1.2.1 抢救校园历史文化,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氛围是高校最重要的校园文化,是提高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氛围。作为高校档案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应不竭余力的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努力。我校档案馆今年启动了“抢救校园文化工程”,即走访学校知名的老领导和老教授,通过视频、音频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声像,从他们娓娓道来的学校历史和教学历史中总结出学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撰写成稿件发表在学校校报上,供师生阅读学习,以期使师生们从老一辈教育家的身上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不畏辛劳、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文精神。同时,档案馆利用已有保存的珍贵档案,将学校的百年历史图文并茂的制作成展板在各个校区进行展览,吸引了广大师生驻足观看。这项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为弘扬校园学术精神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1.2.2 重视编研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编研工作一直是高校档案馆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档案部门根据馆藏档案和学校需求,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编史修志等。高校档案蕴含一个高校的人文精神和学术精神,重视编研工作可以很好的发扬高校悠久的历史、优良的学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硕的科研成果。

高校档案在编研过程中应该秉承创新的精神,不是简单的将文件数据罗列,而是根据师生利用需求编制出有利用价值的编研成果。在编的同时还要重视研究的过程,在编制的基础上对档案内在的资源信息进行开发,根据学校发展和师生工作学习的需求,有针对性、计划性的进行编研,编写校史、大事记、科研成果、教学成果、毕业生名册等。最后,编研工作不应仅停留在书面纸质上,应通过校园多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校史文化、知名学者、科研成果和各种表彰,激励师生们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总之通过不断深入的编研工作,结合学校各个方面的需求,挖掘档案信息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 高校档案为影视剧提供丰富素材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档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积淀,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它不仅仅是印刷在书本纸张上的文字,以声音、图像、实物等形式存在着,在当今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档案应通过广泛的交流和共享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将档案工作本身搞活,充分发挥档案的魅力。

2.1 高校档案“走出去”的新契机

高校档案的魅力在于一个高校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历程,这其中走过的路、背后的故事、走出的名家本身就是吸引人的素材。近几年影视业的飞快发展使得社会受众越来越广泛,公众追求更新颖更有味道的影视剧作品。所以影视业需要挖掘更多的故事素材,开发档案影视文化产品,北京卫视的《档案》就是最好的例子。档案的真实性和怀旧风带给档案型的影视剧新的生命,这也给高校档案的走出去带来了绝佳的契机。

2.2 高校档案可提供的素材

高校档案蕴含着特有的不同于社会层面的档案资源。以学校发展历程为基础,高校档案可以为影视剧提供以学校历史为背景的故事片、以校园名家为蓝本的人物传记片和以某个时代为基础的纪录片。

2.2.1 故事片

故事片是运用影像和声像手段叙述文学作品。故事片的取材范围广泛,可以来源于神话、历史、小说等,以现实生活为主。故事片的受众范围很广,新颖的题材,巧妙的拍摄手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追捧和喜爱。高校档案想让档案“活起来”而不是仅仅是一张张泛黄的纸,可以将档案中记载的故事搬上荧屏,让观众们了解高校的历史甚至是社会的历史,感受档案深邃沉稳的魅力。

2.2.2 人物传记片

人物传记片是以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依据的故事片类型,内容不能凭空虚构,具有史学和文学价值。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诞生了一批名家大师。如我校的陶行知、吴贻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如果能一一拍摄成人物传记片,不仅弘扬了老一辈教育学者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也再现了我校深厚的人文历史。

2.2.3 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它的核心就是真实。而档案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真实性。高校档案可以为历史纪录片提供历史照片、文物、文字材料或美术作品等等,丰富纪录片的内容。高校百年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纪录片,通过影视作品这个媒体最终形成一部可看、可听的视频作品,使高校的历史生动再现。

2.3 高校档案为影视剧提供素材应注意的问题

2.3.1 确保作品真实

档案的特性在于真实性。为影视剧创作提供真实的档案材料是基本的也是必要的。同样的,影视剧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应该以档案原始材料为基础,加以润色,使得故事更饱满,人物更鲜活,但是绝不能凭空虚构、对历史加以无端的揣测,这既违背了档案的真实性也违背了档案为影视剧提供素材的初衷。

2.3.2 注意档案保密

在为影视剧创作提供档案的时候,高校档案馆应严把审控关,哪些档案可以开放,哪些档案不可以开放要有明确的划分。机密档案应加以保密,非机密档案可以适度的公开。该保密的不保密或该开放的不开放都是对档案资源的巨大浪费。高校档案人员应把握好这个度,让高校档案资源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也可以提高影视的历史感和感染力。

2.3.3 维护知识产权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越发受到人们关注。国家档案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意见》。知识产权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对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高校档案在与影视业合作的同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著作权的归属,另一方面是在提供档案时要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当事人的权利,尤其是提供专利、书稿、美术作品等个人档案尤为重要。

十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档案是文化精髓的载体,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合理利用档案资源可以为个人、社会提供很好的服务。高校档案应优化馆藏,提高馆藏质量,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开展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深入挖掘档案工作中的精华以及背后的故事,让高校档案工作得以发光发彩。让高校档案走出高校,走向全社会,让社会了解高校档案、发现高校档案,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丁洁静.创新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J].学理论,2010(10):298-300.

[2]陈秀兰.档案的社会功能简论[J].湖北大学学报,2004(3):367-368.

[3]姜渊舒.档案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1(6):24-26.

背影教案范文5

关键词:科研团队;团队结构;团队创造力;研究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C936;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104-05

一、 引言

随着团队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团队结构的影响和有效性研究逐步兴起,关注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研究问题。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团队由专家、教职人员或专职研究人员构成,具有较强的科研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达成个体和一般研究群体难以完成的高层次、更复杂的重大科研任务;团队结构对科研团队构建、运行和科研任务达成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团队创造力是衡量科研团队整体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是评价科研团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成员结构出发,探讨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考察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需要选择用来判断团队创造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团队的创造氛围、创造性成果数量或创造性绩效等都可以作为评判科研团队创造力的指标或标准。对于影响团队创造力相关因素的识别,需要考虑到相关变量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和影响程度。因而,综合案例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即在现有研究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团队结构变量。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研究数据;分析团队结构各因素与团队创造力的相关关系,进而,探讨团队结构各因素对团队创造力影响,并构建科研团队结构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假设模型。

二、 科研团队结构的探索性指标确立

团队结构通常被概况为团队组成成员方面的变量,一般通过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角色配置、异质性结构等几个方面来描述[1]。有关团队的成员结构对团队创造性影响的研究分析,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别强调了团队结构中的成员个性特征、个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领导角色、成员角色期待、角色压力、人口统计特征异质性、专业异质性和教育、文化背景异质性等因素的重要影响[2,3]。针对科研团队结构因素的影响,傅世侠等[4]提出了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个体能力、学历和专业构成因素对团队创造氛围和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影响。通过归纳整理现有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特点,分别从成员个体能力、团队角色配置和团队异质性结构三个方面,讨论案例团队的团队结构,并由此确立科研团队结构的探索性指标。

有关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指标,以往的研究表明团队成员个性特点和社会性的性格倾向对团队合作、内部人际互动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影响[5~7],其中,具有显著影响的成员个性特征包括开放性、随和性、外向性、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与团队创造力相关的研究测量中,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被许多研究学者视为重要的测量指标之一。有的研究也指出了团队成员个体专业化的知识水平、认知背景和专业能力在团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8]。另外,个体的创造能力虽然并不等同于团队创造力,但许多团队创造力的研究理论依然支持个体创造能力对团队创造力的积极影响,并将团队成员的个体创造能力作为研究测量指标之一。因而,将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划分为成员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创造性认知和创造倾向等指标。

有关团队成员角色配置指标,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指出了团队成员基于任务偏好、个性特点和角色感知的角色期待以及合理的角色分配所带来的角色满意度,有利于团队创造性思想的交流和相互激发[9,10],并将团队成员的角色期待指标纳入到实证研究的检验和探讨中。另外,团队领导角色的作用和影响是团队结构相关研究探讨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研究分别尝试运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手段去全面理解领导角色对于团队创造力的影响[11,12];同时,从多维度、多视角考察领导角色对成员个体创造力和团队整体创造力的影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领导角色的创造性认知和动机有利于团队成员的创造性产出;同时,领导角色对于创造性工作的支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被检验和证实。有关角色负荷的相关研究,指出超负荷的多重任务压力给团队成员工作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和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任务型角色的缺失所带来的一部分角色任务的不合理分配、任务分配不明确等问题,也会影响团队整体的创造性绩效水平[13],因此,需要将其纳入到团队结构的探索性评价指标中。

团队结构异质性一般用来描述团队成员在社会特征和认知特征上的差异性。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从人口统计学、社会学角度入手,将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入职年限、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功能性认知背景等方面来测量成员结构的各方面差异程度,并将上述各方面特征归类为认知类别异质性指标和社会类别异质性指标[14]。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相关指标与团队创造性和有效性的关系,通过对各类别指标的验证分析,多数研究倾向于认为易于识别的异质性即社会类别异质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而不易识别的异质性即认知类别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团队创造性的发展。因而,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入职年限、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专业背景等指标,可以作为考察团队异质性结构对团队创造力影响的探索性研究指标。

三、 团队创造力的探索性指标确立

团队创造力由个体创造力概念延伸而来,涉及个体和团队层面各因素作用下的团队整体的创造性特质。来自管理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学的相关研究,分别将团队创造氛围和团队创造性产出作为评价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指标。

从团队的情境因素入手,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将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团队氛围视为团队创造力的表现;将发生在团队内部的成员间的交流、沟通和开放式的创造性气氛视为团队的创造氛围[15]。这种内部的创造性氛围有别于文化,并不涉及团队内部隐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等。团队内部的创造氛围更多地用来描述团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稳定的开放性、创造性的状态,反映了团队氛围对于新颖性、创造性工作的支持与否。对于团队内部创造氛围的考察,主要来自创造主体,也就是团队成员对团队内部环境的感受,即围绕团队成员周围的团队环境是活跃的还是刻板的、是保守的还是开放的、是互动的还是紧闭的、是支持创造性的还是墨守成规的,来判断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因而,需要将团队创造氛围作为科研团队创造力的评价指标,考察团队内部氛围是否具有活跃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而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中,跨层次的组织创造力模型[2]以团队和个人创造性成果的产出作为衡量组织中各层面创造力的标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创造力研究[16],将鼓励和支持创造性发展的团队环境作为团队层面的创造力评价指标之一。针对科研团队的创造力评估,一些学者将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定义为,科研团队通过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而体现出来的团队整体特性[4],包括团队整体的创造性品质和创造性成果。因而,衡量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就需要考察面向团队科研目标和科研任务的创造性成果产出。在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案例分析中,团队的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是考察团队创造力的主要评价指标,这不仅是由于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情况容易掌握,更是因为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多寡能够更清晰、明确地反映案例科研团队现阶段团队氛围下的创造行为活动结果。

四、 案例科研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分析

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案例研究调查,主要面向研究型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属的科研团队,通过前期预备调研,选择了3个来自不同学科研究领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且属于不同团队结构类型的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根据案例研究的通用做法,为了尊重被调查科研团队成员的意愿,保护案例研究中所涉及科研团队的科研信息,在下一步的研究描述和讨论中,将隐去涉及团队及所属实验室的具体名称。

(一)案例科研团队结构各指标的概述与分析

在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探索性案例研究中,根据以上科研团队成员个体能力各项指标开展资料收集、访谈和实地调研,逐一收集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得到3个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成员个体能力、角色配置、异质性结构等方面各指标信息,并概况分析如下:

A案例:团队作为导师—学生型结构的科研团队,成员主要是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成员构成的。团队的科研任务主要面向环境科学领域的有机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废水高级氧化还原处理技术和环境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指导教师与学生成员在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和经验上存在一定差距;从团队的角色任务安排来看,该团队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领导角色、一般执行者、协调者和支持者也就是辅助角色;团队的领导者不仅鼓励团队成员在本学科领域开展科研创新,带领团队在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科研创新成果。不过,由于团队成员科研经验和能力上的差异,团队领导者需要承担多重角色的任务职责,具有较大的角色压力,而一些学生成员却并不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所在。该团队人口统计学相关的结构差异并不显著,大多数团队成员为年龄在30岁以下的男性成员,受教育水平和专业背景存在一定差异但并不显著。

B案例:作为学科型团队结构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该实验室海岸及近海结构工程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具有各级职称的教师、博士后科研人员以及博士研究生构成。他们在计算力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背景,来自多学科领域的成员能够实现科研思维和工作方法的有益补充。该团队的角色任务与原有的学科建制有着密切联系,学科带头人即是团队领导者,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团队科研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博士后科研人员和博士研究生作为一般执行者和支持者;领导角色任务主要是团队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统筹,并不存在多重的角色任务压力。同时,大多数团队成员都有着明确的科研工作职责和任务安排,没有发现明显的多重角色压力和任务角色缺失。从团队结构异质性来看,成员构成较为复杂,年龄构成具有较大程度的差异,成员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C案例:作为项目团队结构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该实验室本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外单位该学科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产业研发部门的科研人员构成。由于团队科研任务面向新能源车辆动力、车辆电控、车身轻量化等研究方向,科研工作涉及计算力学、材料科学、化学、电气等多学科专业背景的交叉研究。因而,成员具有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面向项目任务合作需要,角色配置既沿袭原有学科建制的任务分配特点,又结合了团队的项目任务需要,团队领导者作为学科带头人,既承担团队的领导角色又承担团队的主要科研工作,还负责团队内部的协调和联络工作。其他成员各自承担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有着较为明确的角色安排;不过,对于团队领导者来说,多重任务职责存在一定的角色压力;成员的年龄分布较为广泛,涵盖各个年龄阶段,男性成员占大多数,特别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这与该团队的科研工作方向有很大关系。

(二)案例科研团队结构与团队创造力指标的统计汇总

根据探索性案例研究调查获得的科研团队成员结构和团队创造力的各项指标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汇总(见表1),为进一步比较分析提供依据。

3个案例团队都具有较高的团队创造性成果产出,也具有较好的团队创造氛围,因而,3个团队的团队创造力总体水平较高。同时,综合考察团队结构各项指标发现,案例团队在成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个体创造能力、任务角色配置、领导角色的支持等指标上,都具有较好的反映,说明案例科研团队成员大多具备团队任务需要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好的科研创造能力,团队角色配置较为合理。并且,团队领导能够支持创造性的设想并鼓励团队的创造性活动,这表明了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个体创造能力、任务角色配置和领导角色支持几项指标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案例团队在团队角色压力、社会类别异质性指标的总体水平较低,即大多数案例团队的成员不具有多重角色和角色任务模糊所带来的科研工作压力,而团队成员在年龄、性别等社会类别方面的差异程度较低,表明了团队角色压力和社会类别异质性可能对团队创造力具有负面影响。此外,从各案例团队在认知类别异质性指标的水平来看,大多数案例团队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科研经验构成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差异程度不显著。而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异质性结构却因团队实际情况不同而表现不一。其中,两个案例团队的成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业背景差异,而专业背景差异程度较小的案例团队也表现出了增强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差异的期望,也说明了认知类别异质性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

背影教案范文6

高校档案工作想要走出传统的功能圈,首先要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其次利用优势有的放矢的为社会各个层面提供档案服务,最后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高校档案工作更好的发展提供依据。除了扩大社会服务外,还可以主要从两个个方面开拓高校档案工作,一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二是为影视剧制作提供素材,搞活档案资源。

1 高校档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当今十八大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建设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共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高校档案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校园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档案积累了高校发展的全历程,是教学、科研、基建等各个部门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的思想精髓,是师生多年来共同成长发展所形成的共有理念。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高校档案的支持,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形成新的高校档案,高校档案反过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政策导向。所以,高校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密不可分。

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高校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导向功能。高校长久以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有的校园精神和校园风气。如我校“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正体现了端正德行,以人为本,认真做学问,善于抓机遇的精神面貌,并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二是高校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启示作用。高校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身的发展路线和方向,这些都会在档案中形成文字记载,为将来的校园建设提供借鉴依据。三是高校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发功效。高校档案形成后通过汇总、归纳,利用宣传栏、展板、讲座等各种校园媒体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激励师生为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和学习。

1.2 高校档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

1.2.1 抢救校园历史文化,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氛围是高校最重要的校园文化,是提高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氛围。作为高校档案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应不竭余力的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努力。我校档案馆今年启动了“抢救校园文化工程”,即走访学校知名的老领导和老教授,通过视频、音频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声像,从他们娓娓道来的学校历史和教学历史中总结出学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撰写成稿件发表在学校校报上,供师生阅读学习,以期使师生们从老一辈教育家的身上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不畏辛劳、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文精神。同时,档案馆利用已有保存的珍贵档案,将学校的百年历史图文并茂的制作成展板在各个校区进行展览,吸引了广大师生驻足观看。这项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为弘扬校园学术精神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1.2.2 重视编研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编研工作一直是高校档案馆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档案部门根据馆藏档案和学校需求,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编史修志等。高校档案蕴含一个高校的人文精神和学术精神,重视编研工作可以很好的发扬高校悠久的历史、优良的学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硕的科研成果。

高校档案在编研过程中应该秉承创新的精神,不是简单的将文件数据罗列,而是根据师生利用需求编制出有利用价值的编研成果。在编的同时还要重视研究的过程,在编制的基础上对档案内在的资源信息进行开发,根据学校发展和师生工作学习的需求,有针对性、计划性的进行编研,编写校史、大事记、科研成果、教学成果、毕业生名册等。最后,编研工作不应仅停留在书面纸质上,应通过校园多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校史文化、知名学者、科研成果和各种表彰,激励师生们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总之通过不断深入的编研工作,结合学校各个方面的需求,挖掘档案信息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 高校档案为影视剧提供丰富素材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档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积淀,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它不仅仅是印刷在书本纸张上的文字,以声音、图像、实物等形式存在着,在当今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档案应通过广泛的交流和共享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将档案工作本身搞活,充分发挥档案的魅力。

2.1 高校档案“走出去”的新契机

高校档案的魅力在于一个高校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历程,这其中走过的路、背后的故事、走出的名家本身就是吸引人的素材。近几年影视业的飞快发展使得社会受众越来越广泛,公众追求更新颖更有味道的影视剧作品。所以影视业需要挖掘更多的故事素材,开发档案影视文化产品,北京卫视的《档案》就是最好的例子。档案的真实性和怀旧风带给档案型的影视剧新的生命,这也给高校档案的走出去带来了绝佳的契机。

2.2 高校档案可提供的素材

高校档案蕴含着特有的不同于社会层面的档案资源。以学校发展历程为基础,高校档案可以为影视剧提供以学校历史为背景的故事片、以校园名家为蓝本的人物传记片和以某个时代为基础的纪录片。

2.2.1 故事片

故事片是运用影像和声像手段叙述文学作品。故事片的取材范围广泛,可以来源于神话、历史、小说等,以现实生活为主。故事片的受众范围很广,新颖的题材,巧妙的拍摄手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追捧和喜爱。高校档案想让档案“活起来”而不是仅仅是一张张泛黄的纸,可以将档案中记载的故事搬上荧屏,让观众们了解高校的历史甚至是社会的历史,感受档案深邃沉稳的魅力。

2.2.2 人物传记片

人物传记片是以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依据的故事片类型,内容不能凭空虚构,具有史学和文学价值。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诞生了一批名家大师。如我校的陶行知、吴贻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如果能一一拍摄成人物传记片,不仅弘扬了老一辈教育学者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也再现了我校深厚的人文历史。

2.2.3 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它的核心就是真实。而档案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真实性。高校档案可以为历史纪录片提供历史照片、文物、文字材料或美术作品等等,丰富纪录片的内容。高校百年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纪录片,通过影视作品这个媒体最终形成一部可看、可听的视频作品,使高校的历史生动再现。

2.3 高校档案为影视剧提供素材应注意的问题

2.3.1 确保作品真实

档案的特性在于真实性。为影视剧创作提供真实的档案材料是基本的也是必要的。同样的,影视剧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应该以档案原始材料为基础,加以润色,使得故事更饱满,人物更鲜活,但是绝不能凭空虚构、对历史加以无端的揣测,这既违背了档案的真实性也违背了档案为影视剧提供素材的初衷。

2.3.2 注意档案保密

在为影视剧创作提供档案的时候,高校档案馆应严把审控关,哪些档案可以开放,哪些档案不可以开放要有明确的划分。机密档案应加以保密,非机密档案可以适度的公开。该保密的不保密或该开放的不开放都是对档案资源的巨大浪费。高校档案人员应把握好这个度,让高校档案资源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也可以提高影视的历史感和感染力。

2.3.3 维护知识产权

上一篇观潮教案

下一篇浮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