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例6篇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血栓形成分析;护理总结

资料和方法:2002年起,收集静脉血栓病人资料21例,其中有外科大手术史3例,有剖腹产手术史5例,化疗输液后静脉炎上肢静脉血栓3例,不明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方法:对各类血栓形成病人病史症状询问,查阅各种检查报告护理病历护理记录做记录。21例病人中8例有胸部腹部大手术史,1例术后10天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因治疗期间变更抗凝剂量没有监测凝血时间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超过9分钟,2例为无意间超声检查发现下腔静脉血栓,5例有剖腹产史。调查资料显示,静脉血栓预防性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健康性知识教育宣传不够,总结经验,积极有效护理对策,对降低静脉血栓的形成预防因静脉血栓带来的发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cdeep vein thvombosic,DVT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DVT是妇产科外科大术后可见到的并发症,以剖腹产术后最为常见,其次为肿瘤大手术后。

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性疾病。原因包括影响血流因素(如血流凝滞血流速度减慢,静脉回心流动依赖肌肉收缩),影响血液成分因素(如高凝状态),影响血管壁因素(如手术对血管壁的破坏,大量组织细胞的破坏等)。很多研究表明剖腹产术后、妇科肿瘤术后、外科大手术后风险评估为DVT的高位人群。原因有多个方面:1、女性盆腔静脉解剖特点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女性盆腔静脉管壁薄容量大,无静脉瓣,盆腔内压力变化,麻醉后导致平滑肌松弛,盆腔静脉扩张回流障碍,以及手术后卧床,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减少都会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2、肿瘤因素 :恶性肿瘤细胞分泌的凝血活酶导致血液的凝固性发生变化。3、输血止血:库存血的细胞碎片、止血剂对血液凝固性的影响以及手术中创面出血会激活全身及局部凝血系统[1]。

1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1.1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手术病人作手术后的DVT预防知识性宣传,让病人了解自我预防的各种防范措施,踝关节伸屈运动的临床意义。

1.2术后观察 :手术后要密切住意观察病人的体温及腓肠肌压痛情况,观察病人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机制情况,观察病人的双下肢有无水肿,观察病人的尿量情况。

1.3手术一周后查看下肢静脉回流情况及下腔静脉检查情况,及时将异常告知临床。

1.4切实做好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注意一旦血栓形成12小时到48小时制动,禁止按摩。使用弹力袜时,要注意告知病人各种注意事项。

1.5使用化疗药物输液时对血管的保护性护理:5.1、合理使用静脉,掌握输液技巧,化疗药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静脉炎发生。5.2、局部预防性用药减轻化疗药刺激:如硫酸镁湿敷,输液时沿血管方向涂抹喜疗妥,化疗前使用冰敷或芦荟外敷,自莫非氏管滴入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等。5.3、患者局部放疗和外渗过的血管处避免在此输液。

1.6静脉血栓临床抗凝治疗期间告知病人使用抗凝剂和变更抗凝剂剂量时如何监测出凝血时间。

参考文献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护理干预;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1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为 7% ~45%;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即可因为肿胀、疼痛、麻木而影响其功能,急性期可以合并致死性肺栓塞(PE),远期还可以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1]。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我科于 2011 年3月至 2013 年4月对78例妇科疾病手术患者术前、术后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并积极及时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护理干预,达到了较满意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3月至 2013 年4月妇科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 患者年龄43 ~60 岁,平均年龄 50 ±2.7岁。其中子宫全切术7例,子宫次全切术14例,子宫肌瘤切除术36例,卵巢癌切除术15例,宫颈癌根治术6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4例。根据就诊顺序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为观察组,实施普通的常规的护理措施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生活均能自理,交流无障碍,术前无血栓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增加肢体活动,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疼痛、皮肤温度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术前心理干预、抬高患肢、运动疗法、疼痛护理、饮食护理、严密观察早期症状等护理干预[2]。

1.3 观察指标

由责任护士负责,主要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疼痛、肿胀程度,这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3],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可以确诊。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

2 结果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深静脉血管内的血液发生异常凝结,阻塞了静脉管腔,使静脉血液回流发生障碍,最常发生于下肢,常见血栓形成的部位为小腿肌肉内小静脉丛和髂静脉丛,主要发病原因为长期卧床、外伤、骨折、手术、妊娠、分娩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公认的有: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三大因素[4]。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特殊性而决定了护理的特殊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认知非常重要的,从发病机制来看,深静脉血栓是完全可预防的。我们必须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性和可预防性,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医患共同的目标。通过 VTE 风险评估,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病因、危害性、高风险性及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程度。

术后4天内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需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5]。早期患者麻醉未恢复时,由家属帮忙行被动活动,包括踝、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被动运动,促进静脉血的回流。麻醉苏醒恢复后,鼓励患者主动的运动,并依据病情适当行下肢伸展、内收及外展动作。对于外置管道太多不敢活动或惧怕疼痛的患者,要给予协助翻身并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原则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从而避免血流缓慢这一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发生。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心理干预、抬高患肢、运动疗法、疼痛护理、饮食护理、严密观察早期症状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取得的较好的疗效。分析认为患者由于具有年龄、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性,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心理干预,做好术后基本预防,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6]。注意观察术后病情变化,并实施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尤其对高危人群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大大降低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从而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配合医护工作,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及知识宣教,能做好适当的防治工作,可以大大的减少DVT的发生率,对于妇科患者术后的恢复和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礼香,李敏,卜君媛,等. 功能操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9,8 (11): 941.

[2] 林素琴,林剑芳,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36-137.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3:235-238.

[4] 陈正雯,金巧丹,卢爱金. 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7)72-73.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3

郑大五附院神经内二科,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0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4例脑血栓患者,根据抽签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常规护理治疗,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77.4%,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5.4±11.5)和住院时间(14.6±6.6)d均优于对照组(56.8±12.7)、(26.5±9.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栓患者给予进行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及进行奥扎格雷钠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心理护理;康复护理;脑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149-02

[作者简介] 宋俊莉(1974.9-),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护理。

目前,在临床中脑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时间急,病程较长,病情恢复时间慢,对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1]。为了进一步探讨脑血栓患者的护理方式,该研究选取该院于2010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4例脑血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2例患者给予奥扎格雷钠、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并与采用常规药物和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较,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24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抽签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61.2±12.1)岁。对照组男40例,女22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61.4±12.2)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扩张血管、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组采用奥扎格雷钠和生理盐水,剂量分别为80 mg、250 mL,1d/次。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4 d。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实施心理护理、康复护理。

1.3.1 心理护理 该组患者在生活护理、治疗处置和教育指导均进行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负面心理情绪。根据脑血栓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由责任组长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因为脑血栓的病情,通常情况下患者会产生焦虑、烦躁、悲观、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会降低病情的预后效果[2]。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失语、偏瘫的患者情绪都会很激动,所以要让患者及时接受康复训练,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逐渐缓解负面情绪。同时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鼓励患者参与聊天、下棋等活动,丰富生活。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详细地讲解脑血栓的先关知识,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加患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不断改善生活质量。

1.3.2 康复护理 脑血栓患者在康复期间需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应该摄入鱼类、肉以及豆制品等蛋白质高的食物,同时应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如饮料、动物脂肪等,可以多给与食用木耳、海带、香菇等食物[3]。严格控制胆固醇和盐的摄入量。同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按摩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关节痉挛和僵硬,并伸展手指关节、髋关节、腕部和肘关节,肩关节外展、曲屈和外旋,膝关节足外翻、踝背屈,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步态训练、手功能和技巧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做舌尖运动锻炼,舌尖向左和向右移动,5 min/次,5次/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相关评价标准,显效:90%以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恢复;有效: 60%~89%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回复;无效:59%以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恢复。同时采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的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判定。

1.5 统计方法

该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对比分析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脑血栓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4]。根据国内相关资料报道,脑血栓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增加或改善纤维蛋白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功能有关[5]。脑血栓患者一般情况下会伴有并发症,因此加强护理并发症对改善预后有很大帮助,其并发症主要有泌尿系统感染、压疮、便秘和肺部感染等。指导患者咳痰、咳嗽,可尽量清除呼吸道内残留的痰液,若咳痰较为严重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针对进行留置尿管的患者,应该每日冲洗膀胱,同时按时做尿检。定期按摩患者的腹部,增强肠胃蠕动,若出现严重便秘的患者可给予服用泻药或灌肠治疗[6]。因此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意义重大。

通过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77.4%,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5.4±11.5)和住院时间(14.6±6.6)d均优于对照组(56.8±12.7)、(26.5±9.7)d(P<0.05),根据国内相关研究报道,在96例脑血栓患者中,48例采用不同护理干预,并与48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较,不同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83.3%高于常规护理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这与该次研究结果类似。说明了脑血栓患者给予实施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另一则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在108例脑血栓患者中,实施不同护理干预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而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95%,同时不同护理干预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6.2±10.8)和住院时间(15.2±6.8)d均优于对照组(57.7±13.1)、(27.6±9.5)d(P<0.05)[8]。这与该次研究中的结果相似,这证明了脑血栓患者在实施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后,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也缩短了住院时间,改善了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脑血栓患者给予进行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及进行奥扎格雷钠治疗,不但提高了治疗效果,也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家喜,顾伟萍,王忠玲,等.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52-53.

[2] 曾小群.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12):150-151.

[3] 范瑞雪.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5下旬刊):69-70.

[4] 张玉萍.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护理干预措施探讨(附68例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565.

[5] 周美儿.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239-240.

[6] 谢云,徐进.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6下旬刊):1444-1445.

[7] 朱雪莉.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上旬刊):3166-3166.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尿激酶;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症护理干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为此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5年6月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说明,现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严格按照随机抽取方法选择我院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探究对象,患者年龄22-78岁。所选病例均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标准[1],且对相关诊断、治疗措施知情,并由家属签订同意书。根据护理干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46.37±2.51)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为(45.97±2.48)岁。两组临床一般资料等方面未出现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2]

(1)年龄超过80岁者;(2)既往有血管外科手术史及血栓者;(3)术前合并严重感染者;(4)无家属者、精神疾病或语言障碍导致无法交流者。

1.3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采用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方式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取股部中上1/3处位置,充分行充气加压处理,压力控制在60 mm Hg。与此同时,对患者行间断排气,时间为30 min。后完全放松15 min;为患者进行足背穿刺,采用微量泵注入尿激酶,每次注入10 -20万U尿激酶,时间为2 h,3次/d。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干预方法,严格执行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做好护理配合。观察组患者接受对症护理措施,具体包括:

(1)心理疏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肿胀,并伴有严重的疼痛感,为此护理人员在患者治疗期间要主动与其交流,进一步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为尿激酶治疗提供方便。

(2)预防出血症状:尿激酶虽然能取得良好的溶栓效果,但是比较容易引起出血症状。为此,护理人员要在尿激酶之前,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评估,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情况,针对存在凝血障碍及潜在出血风险的患者,要及时告知医师,制定合理诊疗措施。尿激酶用药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排便情况,发现黑便、血便等情况,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1.4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或绝大部分)溶解,血管管腔内部血流情况较好;有效:下肢深静脉血栓部分溶解,血管管腔内部血流状况部分恢复;无效:血栓、血流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数据统计分析

spss1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3.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导致患者出现下肢肿胀、淤血,若血栓迁延到患者的深静脉主干位置,则会给治疗带来严重影响[3]。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尿激酶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为进一步提高诊疗效果,往往需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配合工作。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对症护理干预模式,在为患者提供良好诊疗方法的同时,为患者开展护理配合,如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充分预防尿激酶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出血症状,并对患者患肢进行有效处理,避免出现压疮。

与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差异显著(P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师,为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发现血栓形成,及时采取对症处理措施。详细询问患者病史,针对不符合尿激酶治疗的患者,要重新确定治疗及护理方案。同时,注意在患者整个治疗期间,为其提供良好的预防感染处理,并告知患者定期对凝血功能进行复查。

【参考文献】

[1]王春玲,李春燕.患肢微量泵入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海南医学,2010,18(08):133-134.

[2]金志宏,谢晓亮,高占峰,等.尿激酶、重组链激酶和纤溶酶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比较[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24(01):56-58+64.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5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供血极具减少或中断,相应心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临床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得到了很好的疗效,达到了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的目的,预防和减少了肾衰竭,严重心率失常及心衰的发生。我科2010――2012年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141例病人均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87例、女54例。所选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1.2 方法

1.2.1 置入静脉留置针采用静脉滴注溶栓法,将100-150万单位尿激酶(2.2万单位/Kg),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按1万单位尿激酶加1ml氯化钠注射液配制,其中2/3于10min静脉滴注完毕,其余1/3于20min静脉滴注。选用粗大平直大静脉以免延误用药时间及渗出血管外。

1.2.2 溶栓成功标准 ①持续在心前区疼痛,于用药2小时内明显缓解;②心电图ST段较溶栓前明显下降或恢复;③再灌注心率失常出现;④血清酶峰值提前。

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

2.1 在灌注心律失常 一般发生于溶栓后30min左右,由于心肌细胞的损伤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多为室早。

2.2 溶栓后出血 少量患者会出现的溶栓后出血,如皮肤粘膜出血,少量咳血、呕血或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

2.3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死亡率较高,如血压小于90/60mmHg,或较基础血压低30%,全身处于低灌注状态,肢端湿冷、紫绀、神志淡漠时应积极给予升压,扩溶治疗。

3 护理方法及措施

3.1 溶栓前准备 给予特级护理,护士全程陪同,首先备好溶栓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各种抢救仪器。吸氧6L/min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缓解疼痛,溶栓前给予口服阿司匹林0.3g。全程与患者沟通尽量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3.2 溶栓中体会 应选用滴注速度在(65-75滴/min)的静脉留置针并选取粗大平直静脉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药物按医嘱输入。心电监护仪观察生命体征,抢救一起处于应急状态,除颤仪充电,将各种系数调整到位,以便及时除颤。溶栓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消化道、泌尿道有无出血。观察中枢神经症状,意识瞳孔的反应及呕吐的表现。一旦颅内出血应立即采取措施,同时掌握溶栓成功的措施。同时化验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

3.3 溶栓后患者观察 ①用药完毕即刻做12导心电图,每半小时一次连续4次,以判断溶栓效果。②胸痛的缓解或消失说明溶栓有效。③心肌酶的检查应每2小时化验一次,以判定血清酶峰值是否提升。④血压心电监护:如发现溶栓后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应及时纠正心律失常和给予升压药物应用。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部分都有剧烈的胸痛、胸闷症状,患者自认为自己的病情严重,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失望等心理活动,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经济现状、家庭的重视度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多个层次做好解释工作。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检查。

4.2 饮食护理 清淡易消化低盐低糖饮食,少食多餐,不可过饱。禁食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因本病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饮食过饱易引起腹胀,不易食用牛奶豆浆,宜食米粥及汤类。

4.3 排便的护理 每天1-2支香蕉以润肠软便,无糖尿病患者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温水同饮,以顺时针方向用力适度进行腹部按摩。床边使用座便器较床上使用座便器方便,视病情可允许床边使用座便器,应用屏风遮挡保护病人隐私。一旦出现排便困难必要时给予麻仁丸等缓泻剂。

5 健康指导

5.1 饮食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人均应进行饮食调节,可减少复发。既低饱和脂肪(占总热量的7%以下)和低胆固醇饮食(低于200g/d)。

5.2 康复指导 病人出院后安排适当强度的康复训练,可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及延长存活时间。运动中监测心率的次数,运动中以达到病人最大心率的60%-65%的低强度长期锻炼是安全有效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开始时10-15分钟,逐渐半小时左右,避免剧烈活动及时间过长,以感到劳累为度,若感到心慌,胸闷。疲惫,呼吸困难等自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平卧进行休息,如20-30分钟症状不缓解,应服用自带药或随诊。

5.3 用药指导 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告知病人药物的作业不良反应,并交会病人定时测量脉搏,若胸痛频发,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服用硝酸甘油片症状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6 体 会

综上所述,应用尿激酶进行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因为,尿激酶为外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剂,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大剂量尿激酶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使新鲜血栓溶解。通过对1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观察护理,体会到及早溶栓,冠脉再通率高,为抢救和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而护士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配制药,及时用药,并在用药期间和用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做好各项护理对预防并发症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日康复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主编.临床护理(上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 高龄;开胸手术;肺栓塞;预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29-02

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简称PE)。它是由于肺动脉遭到很多种栓子的堵塞使得肺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供给遇到阻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与病理综合症,包括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肺血栓症等。在欧美地区,它所导致的病死率处于第三位,高达18%以上。这种症状经常发生在高龄患者身上,主要是由肿瘤、心脏病、血栓等疾病所引起的,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突然性死亡。所以在手术后,对高龄患者在肺栓塞上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显得非常重要[1]。为了探讨高龄术后肺栓塞的预防及干预措施,该研究在2010―2011年期间,8例高龄患者在该院开胸手术后接受对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为了总结经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有8例,男患者5例,女患者3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2.5岁。这8例PE患者的具体情况见表1。

1.2 分析发生PE的原因

肥胖、缺乏活动、年纪大以及在手术中遗留下来的创伤都会导致高龄患者在开胸手术后发生PE。该组8例患者都具备这几点。患者在术后,由于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损伤,使得凝血活酶很容易形成,最终也会使得血栓得以形成。如果血栓在患者的肢体静脉处形成并且这些血栓处在容易脱落的时期时,患者的在搬运的过程中,或者是患者的小腿在按摩甚至是活动的过程中,都会刺激静脉血栓从而使其脱落,同时,它们和血流一起进入肺循环中,就会导致PE的产生。

2 预防及干预措施

2.1 开胸手术术前积极预防

医护人员应该要多了解一下肺栓塞的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询问,如有无家族史、下肢的静脉处有无血栓及静脉处有无炎病史。在该组的8例患者中,其中3例患者下肢的静脉处出现曲张的情况,积极地对患者的下肢血管状况进行了解是进行手术首要的一步。然后,再在实验室进行检查。在手术前,通过血型、血常规等情况能够对患者的高凝状态进行初步的判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血气进行检查并分析患者是否酸碱失衡、是否有低氧血症、是否有肺栓塞等。在患者及其家属根本不了解PE的产生、形成及其原因的情况下,我们在适当的时机里要积极、热忱地向他们说明开胸手术和肺栓塞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把这种症状可能会带来的不良结果向他们反应出来。如果患者出现咽喉痛、气急、咳嗽等不舒适的症状,告诉他们要向医护人员及时反应。最后,手术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能够积极预防PE的产生,如患者不要吸烟喝酒,不要吃胆固醇高的食品,高血压患者不要摄取盐分高的食品,糖尿病患者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品,鼓励患者要多餐少食,要多喝水,让小便畅通等。

2.2 开胸手术护理

术后2~3 d后,在8例紧急救治患者中有5例突发肺栓塞,其均是因患者从ICU转普通病房时下床站立过程中突发晕厥,出现血压下降和大汗现象。护士应及时的将患者就缓的置于病床上,取平卧位,并即刻对患者进行高流量给氧,给氧量为8~10 L/min,静脉通道也要及时建立,准备气管插管用品、抢救车、呼吸机等急救用品,同时通知麻醉师,若血氧饱和度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则应该果断迅速的对患者运用呼吸机帮助其进行辅助呼吸,建立人工气道[2]。当患者病情有所缓解之后再将其送入ICU进行监护,争取抢救时间。

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其血氧饱和度、血压和给予心电等,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本组患者均显示低氧血症,二氧化碳分压(PaCO2)4.3~5.6 kPa, 动脉血氧分压(PaCO2)5.6 kPa,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不断下降。患者的血气分析在进行辅助呼吸和高流量给氧气后依旧无明显改善,这时就要积极对肺栓塞的防御工作,准备溶栓。肺栓塞确诊的最有效的判断标准就是肺血管造影,但开胸手术后会增加检查的难度,因而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准备好抢救药品、氧气枕、便携式呼吸机和监护仪等有效地帮助医生进行检查,尽早对患者病情做出诊断。

一旦确诊,则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溶栓护理能够使得血栓得到快速的溶解,而且可以使肺组织得以恢复,预防右心房衰竭的情况,可对患者采用激酶进行溶栓,用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抗凝护理是治疗肺血栓的基本方法,可以改善面积不大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症状,可对患者采用速避宁、海普宁等低分子肝素联用尿激酶,每12 h对患者进行1次皮下注射。

2.3 开胸手术的术后功能锻炼

在术后,要对患者的主动活动进行指导。对于高龄患者,告诉其家属要定时地为他们四肢的肌肉进行按摩,并让患者使肢体进行屈伸,从而促进血液循环[3]。频繁的翻身、深呼吸和多次的变换,有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预防血栓的形成。引导患者下床活动,每天不断地为患者加大运动量。如果在手术后连续四天以上患者卧床不动,患者的下肢应定时地进行被动运动,经常活动踝关节和膝关节,从而使得下肢静脉处的血流畅通,防止形成血栓。有一点值得注意,患者在下地前应该坐在床上5~10 min之后,在没有出现头晕等情况下,再让他们在床边进行10 min的活动,然后每天逐量增加。

3 讨论

通过临床工作的观察,发现导致肺栓塞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肥胖、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骨骼受损后长时间卧床、术后不适当的护理等。该组8例患者通过术前、发生PE后、术后的积极预防及干预措施,7例患者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25%。有资料指出,PE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而导致死亡。因此,医护人员对高龄PE患者的早期发现、识别、治疗对挽救他们的生命非常重要。同时,在开胸手术后对PE进行更多的知识了解以及PE的预防、干预措施的掌握,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武金花,马风香,陈培恒.高龄患者胸部手术后肺栓塞的预防与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15): 1925-1926.

[2] 韩卫芳.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1): 3326-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