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范例6篇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范文1

一、处理好中小学的衔接

在学生升入初中后,由于教材的差别比较大,难度更高,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新课标实施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大约为60%,而古诗词和文言文大约占30%左右,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课文安排,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首先教师要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由于初中的课程内容比较多,不能要求学生马上就掌握,教师应尽量在教学中放慢速度,并逐渐加快节奏。在前一两个单元的讲课时,尽量讲细一些,将难度降低,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待学生慢慢习惯了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后,对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之后,再逐渐地加快进度。

二、做好能力的培养与生活的衔接

在初中7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材内容和课堂内外的联系,将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谈谈自己的心得,有什么疑问和意见要勇敢提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文学作品的录音,锻炼学生的听力;针对学生在写作中的错别字,开展学生互找错别字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开展辩论赛等,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比如在学习7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谈谈对家乡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和感受,然后在课后以四季为主题进行写作,学习教材中课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将学习的内容和生活中的景色相结合,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用教学活动促进衔接教学

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而言,不管是年龄还是心理上l育都还未成熟,比较爱玩和好动,在学习中难以做到全神贯注地听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转变枯燥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多组织一些具有趣味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7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后,可以让学生扮演情境喜剧,或者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改编,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加强了课堂互动,在扮演课文角色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角色性格,从而更容易掌握课文中的内涵。

四、深入研究中小学教材的内容

要做好初中起始班的语文衔接教学,教师必须研究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加强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新课标中对于语文学习三个阶段有一定的指导变化,首先是第一阶段,应着重指导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文运用能力;第二个阶段要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学习;第三个阶段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逐渐过渡到文学欣赏。从简单到复杂,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教学的衔接。

比如在教学7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前,教师先对小学教材中的《三味书屋》进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氛围,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的内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又比如在学习7下第一单元《,你在哪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的故事――机智的》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这篇故事的时候加深对的认识,通过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增强学习效果。

五、语文衔接教学中的综合评价

因为起始班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上差异较大,如果教师没有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就开展教学,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会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要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相比于小学语文教材,初中教材的内容更多,难度也更大,对于那些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就更为困难。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这种情况,了解每位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适应的逐步衔接的过程。可以在第一节课之前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根据教学大纲设计考核题目,从而了解学生的语文基本掌握情况,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有针对性地制订衔接教学策略。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范文2

小学升初中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尽管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加,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如何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这些差异,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是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准确找到中小学语文不衔接的原因

中学语文相对于小学来说在学习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由小学阶段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从老师事无巨细到独立合理地安排时间。种种的差异造成了中小学语文不衔接的现状。

二、心理方面要做好调整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因此语文学科也应该随着学生心理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以适应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上的松懈,避免掉队,克服依赖性强、爱马虎等心理问题。

三、指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就要明确介绍初中语文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与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之处。小学语文注重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书写的规范性、朗读的准确性等,注重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而初中阶段的语文则注重语文文化素养的提升,知识的积累、运用与拓展,阅读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了差异,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四、教师要找到并缩小在衔接中的差距

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要读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外,还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全面掌握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方面的差异,以便找准目标,拉近中小学语文的距离,从而促进语文教学。

五、适时适量地复习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为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基础

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于初中生活还有很多的不适应,教师在教学中时常带领学生复习小学的语文知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大量记忆民间谚语、名言警句、好词好句等,温故而知新,为接下来的初中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对学生主动质疑、思考、评价等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七、让方法成为学习的策略

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更加系统和完善,知识含量更丰富,要想学好初中语文就需要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在语文学科上有所收获。每个学科在学习上都有自己的规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也是这样,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反复斟酌、积累,让方法更加适用于自己。

1.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学习内容的增多,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预习、复习、知识积累、写作、查漏补缺等方面的时间,以便在学习上不会掉队。

2.分题型巩固知识点

初中阶段的语文主要分为积累与运用(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句子排序、综合性练习)、阅读(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写作(记叙文、议论文)等几大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之处重点攻克,不断强化。

3.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其实,每个学科都有它学习的窍门,学生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找出其中的规律,举一反三,多实践。例如:在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够根据故事情节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以往学习经验,如果该人物形象是正面的,学生就可以从一系列的显示人物正面性格特征的词语中筛选出相应的答案,选择最适合的语言进行答题分析。

4.培养阅读、积累和记录生活素材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和积累二者缺一不可。广泛的阅读和积累可以扎实语文的基本功,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素养,这种进步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遇到名家名篇尽量要背诵下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间接地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词穷。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对话,积累词汇,感悟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周在班级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阅读名家名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词,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并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在阅读和积累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进行正面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选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篇目进行阅读,也可根据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写日记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和写作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组员把日记写在同一个本子上,配上插图,循环交流。可以写内心所想,可以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有意义的细节。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小组间可相互交流、展示。

实践表明,平时喜爱阅读和积累的学生,知识面宽,写作素材就丰富,写作方法运用得就恰到好处,反之,学生则一到作文时就无话可说。

八、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

每个学生内心都有展示的欲望,学生都愿意将自己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每日利用晨读时间,或者课前的几分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感,让学生要把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学生通过轮流表演,人人得到锻炼。通过演讲活动,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创办手抄报,将设计成果展示在黑板报、墙面上等,学生会从内心里感到高兴,感到自己的作品是有价值的。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有极大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练笔当中,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范文3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写作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是语文的精髓,而作文难教难写,众所周知。如果说初中升入高中的作文不好衔接的话,那毕竟还是在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向高中作文的衔接,那么小学到初中的作文衔接则是小学生由懵懵懂懂和初步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向初中的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能力的过渡,初小作文衔接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作文链条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衔接起来更不容易,所以研究初小作文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小升初作文衔接水平及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语文素质和个人基本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很好的运用。

有人会说,现在都九年一贯制了,衔接问题自然“化险为夷”了。实际上,一直以来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仍然是“马路警察各管一段”,衔接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一些沿海地区在这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嘉峪关市区,目前初小作文衔接问题依然貌合神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研究现状,分析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以求得对此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初小作文不衔接的原因初探

1.初小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作文的教学现状是:一般情况下,教师是根据教材中的单元作文题目和要求去要求学生的。通常是写作文前讲解相关的作文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回去准备材料和打草稿,然后再在下一节的课堂上写完统一交上,老师批改,接着发下来,讲评,反复修改,直到记住。考试的作文题目一般是在近期所学的这几个单元的作文题中选择一个即可。学生平时作文一般是不会写了就先学范文(即仿写),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一些自我实例的添加或置换(这是由年龄和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所决定的),所以难度并不大;语文考试的成绩多数情况不会在作文上表现出来,甚至有时考试时作文成绩按照字迹好坏和篇幅长短来决定。初中作文虽说教学的状况大同小异,但毕竟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了,考试的时候不一定是所学这些单元的作文原题,考什么题目灵活机动,所以作文如果平时没练过的话,就会出现不会写或胡写的状况,刚入初中校门的小学生如果还按照在小学的惯例去做的话,自然会作文分数不如小学好,这就成为了一个普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初小作文衔接学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在,我们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初小衔接相应学段作文的目标要求。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中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第四学段(七-九年级)中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看来,两个学段在主要内容上跨度就很大,要求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难怪初小语文不衔接,作文不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本身要求就有很大的梯度。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更好地努力,以跟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3.其他原因

当然,还有诸如:各方面的衔接意识不强烈或没有,师生所用教材不衔接,教师的讲课方式、教学要求不衔接,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作文习惯不衔接,作文评价体系不衔接等原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初小作文不衔接,需要我们尽可能地从多方着眼,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三、初小作文不衔接的解决对策

对于教师:强化衔接意识,明了《语文课程标准》初小作文衔接的有关要求,并自觉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本着负责的态度,及时相互沟通,不仅要了解对方的教材、教学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有关作文方面的一切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初小作文教学衔接。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做好;初一新生;六种;“常识性”;衔接

中国分类号:G633.3

当小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用注重做好六种“常识性”的衔接。这六种“常识性”的衔接指的是――

一、做好教材知识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初中教材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35%,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心中有数,通过教材对比,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语文衔接做好准备,在教学的弥补上有的放矢。

二、重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如何才能使初一新生“更上一层楼”地喜欢语文呢?下列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表演、好书推介会……这些不经意的举动,会让学生深深地爱上初中语文。无形中,就做好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三、做好学习方法培养的衔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地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利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如何选读、精读、批注;考试后如何正确检查等。

四、帮助学生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如何正确引导,使其心理健康“过渡”,使其学习顺利迈上新的台阶呢?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日记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向,不断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自我调整心态。指导学生写周记,是对初一新生进一步进行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反映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的周记,由此架起师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稳的衔接。

五、做好阅读教学的衔接

小学阶段,小孩子天故事,并且幼稚单纯,表现欲强,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也最强,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阶段,只要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并且掌握了初步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几乎没什么大问题了。所以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初一阶段,中学语文老师应对学生加强经典诵读的培养,及时复习巩固小学背过的诗歌文章,加深记忆,同时应加强初中乃至高中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背诵,再者应充分利用“名著导读”的平台,有序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现代美文。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们明白,通过记读书笔记可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完成词语的积累与赏析,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六、做好学习评价的衔接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也要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绝不吝啬任何一次表扬的机会,用鼓励代替批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范文5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范文6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当今大纲之异同。2、研究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现行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现行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转贴于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家乡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