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球教案范例6篇

铅球教案

铅球教案范文1

晋级制是一种竞争机制,由多个任务不同的训练周期组成,每个训练周期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训练任务的不同而定。下面以甘肃省高考体育专业考试一般身体素质测试项目中的原地推铅球为例,介绍我在体育训练中实施晋级制的具体过程。

我所带的34名高一年级体育专业考生,开学初的第一个训练周期结束后,我对他们的原地推铅球成绩进行了测试,男生在7~10m之间,女生在5~7m之间,成绩不理想。根据这次成绩我对他们进行了等级确认,成绩在5~6m之间的定为5米级,成绩在6~7m之间的定为6米级,依此类推。如某个学生的铅球成绩是8.80m,该生铅球就是8米级,男生成绩在满分12.60m以上、女生成绩在满分9.60m以上的定为最高级。分级办法公布后,训练的34名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都明确了自己的级别,在接下来的第二个训练周期,我开始实施我的“晋级制”方案。

第一步,明确奋斗目标。每个学生在第一个周期成绩测试后,都要根据自己的级别制订第二个周期的奋斗目标,如6米级的,他的第二个周期的奋斗目标就是7米级。

第二步,成立互助小组。将34名训练学生按铅球技术的好坏和训练自觉性的强弱分成两两组合的17个互助小组,使他们在训练时既可以相互对推,便于组织教学;又可以在学习技术和提高原地推铅球能力的练习中相互帮助、相互竞争。

第三步,学习原地推铅球技术和提高原地推铅球能力。互助小组成立后,我就开始教他们原地推铅球技术,并穿插提高原地推铅球能力的练习。这个过程中,当互助小组的一个成员在技术上出现问题时,另一个可以予以纠正;当一个训练不主动时,另一个可以督促和鼓励,使他们在互助中竞争,在竞争中互助。

第四步,重新晋级。通过一个周期的训练,学生成绩由于技术的改进和推铅球能力的提高,大部分学生的铅球成绩或多或少都有了进步,这时,按照晋级制计划,就要重新进行晋级的测试,测试的成绩在哪个级别,就重新定为几级,对于因自己主观不努力或训练时不动脑而成绩下降的学生,就要予以降级处置。

晋级制的每一个训练周期由以上四个环节组成。在一个训练周期,互助小组的两个成员是固定的,但到下一个训练周期,就要按照互助小组成立的原则重新组合互助小组,达到使每个互助小组搭配更合理的目的。在不同的训练周期,学习原地推铅球技术的重点也不一样,如刚开始的第一个周期,以学习握球、持球和原地正面推铅球为主,而在第二个周期,就要以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为主。提高原地推铅球能力的练习每个周期也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同,应根据每个周期的训练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铅球教案范文2

关键词 铅球 力量与速度 高远结合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123-02

初一学生的基本教材内容是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由于初一年级同学力量素质差,协调控制能力较差,加上铅球技术枯燥乏味,因而掌握正确的动作比较因难。请看下面一组统计数据:

通过汇总表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1.男、女生达标人数和比率,女生远远高于男生接近十个百分点。08年女生达标率69.9%,男生只有60%;09年女生达标68.9%,男生只有58.9%;10年女生66.2%,男生57.1%。总人数上男生比女生略多一点点,但达标人数女生比男生多。

2.差值:男生大于女生。

3.技术动作:女生要比男生掌握的好,协调性、柔韧性和模仿能力都要好于男生。

鉴于以上统计情形,近两年来我采用力量与速度及高远结合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一)根据“肌肉收缩功

1.肌肉做功,是指肌肉做的机械功。肌肉做功与载荷及速度大小有关,载荷大时做功就大,载荷小时做功就小。正如“希尔”方程所说,肌力与速度以及人体活动时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收缩幅度有一定的关系,3公斤铅球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载荷较大,因此掌握做功顺序及方向就非常重要。

2.肌肉功率是指人体活动能力的大小,体育成绩的高低及动作技术质量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肌肉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速度。

因此,我在上铅球课之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力量(手臂力量、腿部力量、腰腹肌力量)的练习,采用了爬立杆、推小车、俯卧撑、下蹲起、负重5~10公斤的杠铃下蹲起、仰卧起坐、提举5公斤的杠铃等的练习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力量,特别是臂力,再进行铅球课教学,这样对学生完成技术和提高成绩有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的力量下,速度越快,这个力给铅球的动能就越大,转化为功的能量就越多,对铅球所做的功就越大,推出铅球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学中我采用快速向前上方推手,双人互握手快速推手,仰卧垫子上快速推5公斤的杠铃或4公斤的哑铃等来训练学生的出手速度,有了一定的力量和出手速度,再把力量和速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和提高成绩。

(二)势能的转换与用力顺序的正确性

1.动作的幅度。在做动作之前,往往有一个反向运动作为前导,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的前导就是转体收腹、含胸、屈体、下蹲,前导动作使得即将完成动作的肌肉被拉伸,从而积累了形变势能。由于肌肉在不同收缩形式时,其力量大小不同的特性,铅球项目对初一学生是初步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在人体重力及惯性力的作用下,载荷力距作用于大肌群的拉力距,因此伸肌群被拉伸,作退让收缩,当膝腰关节向最大幅度扭转下蹲时,上述两力距平衡,肌肉自退让式收缩转换为等长收缩,随着动作的进行,当膝、腰关节的伸展力距大于阻力距时,肌肉也有等长收缩快速转换为克制性收缩,借助于半下蹲、扭腰、含胸、收腹等势能迅速转换成蹬、转、撑、扣、顶、挺、推、拨等功能,给铅球以做功最大的力。

2.推铅球的力量来自人体本身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所以正确的推铅球技术与肌肉的合理收缩顺序是密切相关的。原地侧向推铅球,对初一学生讲深奥的理论,不如让他们直观地进行模仿,在技术模仿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指导,但负重过大,对技术动作要领掌握很困难,所以应该让学生从两公斤的小实心球开始练习,这样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两公斤的实心球,两脚与肩同宽,技术动作同前,技术动作右手为例,右膝半蹲、扭腰含胸、收腰、持球位于锁骨窝,并紧帖颈部(实心球垂直落地点在脚外)左臂自然下垂,左脚弯曲,脚尖内侧着地。看谁推得高,出手角度呈75~60度角推出,这样有利于掌握用力顺序和用力的直线性,对克服动作不协调、僵硬,有多余动作,动作不连贯和节奏不清楚有很重要的作用,每人掷12―16次,同时思考每次推出的效果,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进行讲评,再换用三公斤的铅球练习十次左右。

第二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正确持球和用力顺序,克服常规教学中整课学习单一技术的枯燥感,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学好技术。①发展各方面的身体素质,为学习技术奠定基础。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如实心球、沙包、垒球等各种教学器材,练习的形式、手段、方法、要求不同,这样既发展身体素质,又克服了常规教学中技术学习教学中手段上的不足,保证学生上每次课都感到新鲜,不枯燥,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初一学生就能基础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技术动作,同时达标率又大幅度提高,请看2011年~2013年初一学生铅球达标率汇总表:

通过上面两次数据统计,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同时更利于提高成绩,提高达标率,身体素质又得到了强化,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铅球教案范文3

一、正确认识原地推铅球技术

推铅球属于典型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重器械,要求运动员必须在2.13米直径圈内(不犯规)持球瞬间出后完成蹬、转、送、挺、撑、推、拔、维持平衡一系列连贯动作,投掷中任何一环节的失误或者偏差都直接影响最后的成绩,对体能与技术要求之高可见一斑。基层教练员要正确认识推铅球的本质特征,才能制定恰当的训练方案,提出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

二、规范技术的准确性是关键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遵循动作技能形成三阶段。

泛化、分化、自动化的学习过程,具体操作:先徒手后持球,先圈外后圈内、先分解后完整,完整与分解相结合的技能学习方法,这是教练员必须坚守的原则,也是遵照客观规律。

初级阶段教学是整体中最艰辛的过程,尽管用分解、辅助、诱导等降低难度的直观手段指导帮助考生规范技术学习,但考生身体素质、心智、意志品质的差异,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早期的错误动作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再回头纠正就很难。要求教练员要敬业,更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敏锐的观察力和教学技巧。纠正错误抓重点,不要提出同时克服几个错误,以免学生无所适从,要耐心亲切,激发学生改正错误动作的意愿和信心。

持球练习阶段,先圈外进行,解除投掷圈限制的心理影响,器械重量由实心球,轻铅球到标准铅球逐步过渡。中等强度易集中注意力易建立条件反射,因此练习强度控制在80%力量。限制区域,目标指向等手段有较好效果。当正确技术动作定型前,不急于全力投掷,更不能追求远度,始终把掌握技术准确性放在第一位。正确技术动作定型后,还需常抓不懈,巩固,防止退步。

三、强化心理素质训练

集中注意力,自我暗示,放松训练等心理训练方法有助于考生建立积极的适宜的心理状态,创造优异成绩。但笔者认为比赛才是最有效的心理素质磨练。比赛的环境、气氛、条件与平时训练有很大不同。比赛强度高,追求最好成绩,此时不同程度会出现紧张,压力下动作走形,成绩自然下滑。我们常说某运动员是训练型的,不是比赛型的,正是抗压能力差所致。多进行模拟测试,强化心理,抗干扰训练,严格按照高考测试规则要求操作,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练出来的技术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也是检验正确技术动力定型的唯一标准。

四、考前训练安排

铅球教案范文4

例1 某校要从3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中各选出1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图1

解析: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图形和符号来表示量。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出组队的情况,如图1可以用三个圆代表三名男生,并用数字加以区分,用2个长方形代表2名女生,并用数字加以区分,再引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搭配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组队的方案,让学生感受画图不仅能清楚地表达出每一种组队的方案,还能简洁、直观地表明共几种搭配方法,让学生感受了画图的价值,同时还渗透了符号意识。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画图对寻求解题思路带来的益处,才会进而产生画图的兴趣,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例2 3个小朋友拿着同样多的零花钱凑在一起买铅笔。小刚和小强分别比小勇多拿了6支,他俩各给了小勇6角钱,请问每支铅笔的价格是多少?(铅笔的型号相同)

图2

解析:首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3人拿同样多的钱买铅笔,那么三人的所得也应该是相同的。若用一般方法进行分析,多数学生会一头雾水;运用几何直观画图,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假如用一个圆圈表示多拿的1支铅笔,那么三人多拿的铅笔的情况如图2所示。要想公平,多出的12支铅笔应该是平均每人分4支。那么,小刚和小强就应各取出2支铅笔给小勇,即小勇按理也应分得4支铅笔,值2个6角,这样就很清楚地看出每支铅笔的价格是3角钱了。

例3 妈妈的年龄是小玲的4倍,妈妈比小玲大24岁,妈妈和小玲各是多少岁?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年龄问题。此题要求两个量,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倍、差)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用一般方法难以奏效。教师若能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结合线段图去观察思考,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解决。从图3的线段图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小玲的年龄用1份表示,妈妈的年龄就是这样的4份,多出的这3份就是妈妈比小玲大的24岁,所以1份表示的年龄是:24÷3=8(岁),即小玲的年龄是8岁,妈妈的年龄就是:8×4=32(岁)。

图3

例4 学校食堂买来一些大米。计划吃10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吃4千克,结果提前2天就吃完了。你能算出原计划每天吃多少千克吗?

图4

解析:引导学生分析,大米的总量怎么表示?既然可以表示为吃的天数与每天吃的千克数的积,那么就不难联想到长方形的面积也是长与宽的积,因此可以画图(长方形)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思考,大米的总量按计划情况怎么表示?按实际情况呢?大家能在一个图里表示清楚吗?逐步引导、指导学生画出图4。进而提问,图中的两个大长方形AEFD与ABGH的面积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二者有何关系?学生观察后,很容易发现,二者是相等的,都表示大米的总量;教师再引导观察,图中的两个长方形BEFC与DCGH(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二者有何关系?

在观察与思考中,学生认识到长方形BEFC的面积表示的是实际8天多吃的千克数,长方形DCGH的面积表示的是计划2天吃的千克数,二者相等。因为每天都比计划多吃了4千克,所以导致提前2天吃完,8天总共多吃的千克数其实就是原计划2天吃的千克数。即:4×(8-2)=2×计划每天吃的千克数,计划每天吃的千克数就是4×(8-2)÷2=12(千克),问题迎刃而解。

例5学校体育组老师新买了3个篮球和4个排球,一共用了424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13元,篮球和排球单价各是多少元?

解析:通过图解,把题意转化成图5,从图中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从总钱数中减去3个13元,剩下的钱数就是7个排球的价钱,从而可以求出排球的单价,列式为(424-13×3)÷(3+4)=55(元)。篮球的单价则为55+13=68(元)。通过几何直观,把“数”转化为“形”,学生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化难为易,迅速发现解题思路。

图5

铅球教案范文5

【摘 要】物理教学实践中,尤其是习题教学时,学生出错是正常现象,但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纠正的层面上,要有意识的把思维起点降格、倒退,回到学生思维的原始水平上,使师生的思维活动能够做到起点同步,发展同频,最终达成思维共振的最佳状态,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还原;思维;习题教学;策略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习题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出错的原始思维过程。这样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讲过的、学生做过的,还是照样出错,让教师纠结不已。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解题出错的原因与教师原本的想法并非完全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系统。而教师喜欢按照自己预设的意愿去灌输给学生,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共鸣。

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轨迹和思维障碍自发或被诱发地暴露出来,教师及时善于发现捕捉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分析和难点突破,为此,教师有意识的把思维起点降格、倒退,回到学生思维的原始水平上,使师生的思维活动能够做到起点同步,发展同频,最终达成思维共振的最佳状态。笔者在日常的习题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三个环节。

例1 如图1所示,是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错误情形简述:学生在初二年级学习时已经初步了解动能、势能的知识,但到了初三年级学了机械能间的相互转化后,很多学生在做这样类型的选择题时还是屡犯错误。笔者任教的两个班82人中,选择C项的有42人,选择D项的有25人。

出错思维还原:铅球离手后的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所以动能减小、重力势能随之增大。当铅球到最高点动能减少到零,此时势能最大,随后的过程正好相反。选择C项的学生之所以用这样的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主要是受荡秋千、滚摆、竖直上抛运动等影响。而选择D项的同学,受到铅球运动轨迹的干扰,忽视了题目本身的内涵。

纠错策略尝试:课堂教学中,笔者出示如下题目:(如图2)如果将一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小球离手后,在空中运动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笔者故意沿着学生错误的思维流程开展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用上题突破错误的思维,投掷铅球时,铅球在最高点时速度并不为零,让学生通过两个类似题目的对比发现上一题思维中的漏洞,学生顿时豁然开朗。

例2 有一架直升飞机重1.5×105N,停在空中时,螺旋桨产生向上的举力,这个力为___N;当它匀速下降时,举力将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错误情形描述:初学“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很多学生第二空选填“变小”,而且反复出错,屡犯相同错误,而经过一段的时间学习矫正后,本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但在初三下学期的总复习初期,同样的错误,学生出错的又概率大大增加。

出错思维还原:飞机由静止到下降必须减少举力,原来举力与重力相等,现在举力小于重力。学生考虑的是飞机从静止到匀速下降的中间过程,是加速下降的过程,学生把该过程与匀速下降混为一团。

纠错策略尝试:教学过程中,笔者沿着学生错误的思维走,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在分析时将整个过程还原:静止时,举力等于重力,飞机要下降,怎么办?减小举力,重力大于举力,飞机开始下降,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怎样才能匀速下降呢?增大举力,使举力再次与重力平衡。飞机下降瞬间举力确实小于重力,但匀速后大小又变为相等。学生的错误认识与正确答案之间找准了对接点,顺利完成知识的顺应。

例3 如图3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Q,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如图所示,物块仍从P点自由滑下,则()

A.落不到地面B.仍在Q点

C.在Q点右边D.在Q点左边

错误情形描述:课堂测试中,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中,52位学生选D,8位同学选B。

出错思维还原: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以后,由于惯性,在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继续滑动到最右边仍然有初速度,所以落到地面上的Q点。如果传送带的皮带轮逆时针的情况下,皮带轮在原有的摩擦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导致物体受到的阻力增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变慢,所以,离开皮带轮时的水平速度比原来小,落地时比Q点近。

纠错策略尝试:运动物块的速度是否会减小,取决于物块受到的摩擦阻力是否改变,而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传送带的范围内,物块对传送带的压力没有变化,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也没有改变,所以阻力没变,同时摩擦力方向也不变,物块的速度就不会改变,传送静止或者不动对物块落点都没有影响,除非皮带运动时摩擦力发生变化或者皮带以快于物块的速度顺时针运动。

例4 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错误情形描述:初学“功”时,很多学生选填“A”,而且屡犯相同错误(反复出错),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生正确率明显提高,但理解还。

出错思维还原:粗糙表面,物体受到摩擦力,所以拉力比较大。根据W=FS功就比较大。他们考虑的是同一个物体在粗糙表面拉动,需要克服摩擦力,而在光滑表面拉动,不需要克服摩擦力。所以在粗糙表面所需拉力大于光滑表面所需拉力。

纠错策略尝试:教师讲解时,一般直接由条件入手:因为用同样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所以做功相等。笔者沿着学生错误的思维走,将整个过程还原:拉动物体运动时,物体做什么运动。当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时,拉力和阻力什么关系?当拉力大于等于阻力时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也就是说,只要大于等于阻力就行。所以在两种表面上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拉力可以相等。这样,学生的错误认识与正确答案之间找准了对接点。

铅球教案范文6

一、培养学生的新观念。

在数学史上,许多新知识的发现乃至新体系的创立,都是对以前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否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个人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既便是不正确的,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的结论,也要肯定他们善于发现在和表达新观点的做法。在科学上,从来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对学生表达的错误观点不能以不值一提的心态来对待。这是学生辛苦探索的结论,对他来说,这是来之不易的。也许乐于探索的种子就在这一次种了下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某学生掷铅球,铅球经过的高度y(米)与水平距离x(米)之间的函数图像是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的一部分。①求函数的定义域,画出函数的图像;②根据图像说出该学生掷铅球的成绩。学生们一看,自己熟悉的掷铅球运动居然是一个二次函数图像的一部分,心里很好奇,于是他们主动地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是我们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教学中通过展现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理财问题;利润问题;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我们常常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字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来驾驭和把握市场的实例也不少。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上一篇茶馆教案

下一篇穷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