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教育范例6篇

新语文教育

新语文教育范文1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创新是人所具有的原始欲望,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变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失误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知识是动态的,不完善的,发展的,是没有终极的真理,敢于坚持正确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定自信,敢于尝试和实践也是创新。何为创新教育?简单地说,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实践启发式或讨论式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来说,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缺失的主要体现

1.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主体虚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达成共识,但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今天,虽然一直在谈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大行其道,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各种考试的指挥棒走。教师、学生承受了太多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只有考试成绩显著,学生才能前程似锦,才会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教学中一切都按照考试大纲来“传导授业解惑”,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考试怎么考就怎么教,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的创新,都是设计好陷阱让学生跳,却要做出一副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发现的样子,一个问题的结论早在教师心中的,但教师绝不轻易说出来,而是“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嘴里引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

2.重工具教育,轻人文教育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把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视为主要任务,而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包括感情倾向、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文章主题以及对句子和修辞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通过语文使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思想碰撞,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陶冶,审美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1.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愉悦、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

2.运用灵活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语文教育范文2

一、情境式的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感

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只有在教学中真心真意地爱学生,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就会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平易地、诚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例如:我在教《麻雀》一课时,当问到学生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而于猎狗展开搏斗,你觉得老麻雀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老麻雀做的不对,它根本没考虑周全,它既救不了小麻雀连它自己的性命也会搭上,要是我是老麻雀我不会这样做的。”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你说的很有道理,考虑的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指出学生这样回答不很好,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融入情境,让学生知道老麻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爱”在行动里面,老麻雀才会奋不顾身的与猎狗展开搏斗。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课文,又有了自信心,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2.训练感觉

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创设情境。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情绪。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语文口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当中,我创设了“水果超级市场”的情境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水果。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鉴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表演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有个人表演、小组表演等。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一切好的机遇除了学生把握外,还要靠教师的精心创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以质疑提问的语文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学生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课堂中首先要发现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中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在创新教育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疑问是课堂中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课堂中,只要对知识有疑问都可以提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有的教材中,往往一个学生对其中的一点提出疑问,还有更多的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根据不同的问题来分析,找出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五彩池》当中,学生围绕五彩池为什么会呈现出那么多的颜色展开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提的不同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自己研究出最正确的答案。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学习兴趣高。

新语文教育范文3

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现在的教育情况怎样?教师还是需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呈讲演式、任务式、应考式等教学倾向普遍存在。由于教学任务紧张,探索与研究教法真乃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语文教师现在只能认为“在课堂上讲几句俏皮话”就是创新教育,而“学生在紧张之余哄笑一下”便是创新教育的见证。这的确很可悲,但是又是无奈的现实。我想,若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语文教师自己也应努力探索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新途径。以下,是多年来创新教学的一些体会。

1在教学切入点中创新

这个切入点就是课文的人文因素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如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远离现代生活,如果把情感内目标仅设计为让学生注意本文中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情包身工的生活,体会当今生活的幸福,把知识技能目标定为注意本文是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这样的设计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只是隔靴搔痒。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当今某些打工妹的生活和包身工相比,也相差无几。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把比较打工妹生活和包身工生活的异同点作为切入点,并引导学生调查或找一些打工妹生活资料与包身工生活作比较阅读,组织学生讨论,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及表现主旨的意图,那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比较分析中,理解打工妹生活与包身工生活的本质不同,从根本上认识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点上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今有部分打工妹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虐待,她们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能学会提高阅读的能力,更能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的本领。

2在教学衔接点中创新

即教师利用课文的旧信息结合现实社会找准衔接点。现行中学课文虽不少是经典名篇,但有些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有所脱节,因此要求教师大胆地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增大信息量,找准课文信息与新观点之间的衔接点,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课文中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的观点,与当今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仅仅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来理解“拿来主义”,显然这种教学是肤浅的、粗糙的。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讲解课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得与失,了解我国为什么必须接受外国硬“送”的东西。如果让学生思考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全面,进而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经济,该具备怎样的良好的心态。这样,在教学的衔接点中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写此文的用心良苦的同时,更学会正确看待当今对外交往的特点。

3教育创新要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维护生存,是中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这里的“生存”,不单单指生命的自然存在,还包括着具有主动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为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1、两种态度,一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态度;二是认识和关心自己、他人、社会、民族、国家及整个人类的态度;2、两种能力,一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书写能力。我想,语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学生适应社会与生存能力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课本以及课外读物了解社会和生活,还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认识社会和生活,所以我认为身为语文教师,在推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和学会生存。那么我平时是如何贯彻这一点的呢?第一是在课堂上通过具体课文的讲解渗透做人的道理和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艺术。第二是要求学生在读课外书的时候学习别人的语言艺术以及文中所蕴含的生存经验。并要求写好读书笔记,如适当摘抄一些片断供日后学习所用。第三是组织学生定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我带领学生走到市场上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知道一些生存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中体现一些他们所见到的、听到的和自身已具备的好的生活经验,课外还安排同学们在一起讨论生活以及未来的理想。

4教育创新教师要要提高自身素质

新语文教育范文4

【关键词】转变方式;注重体验;电化手段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巧妙设置悬念,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便使学生急于寻找答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了解学,找准切入点,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加以梳理,抓住重点把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来,引起兴趣。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则必须信赖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变要做到体现师生互动,实现有效对话。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才能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

课堂上师生互动要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因素,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师生互动要求师生的平等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应当抓住时机适当的提示、启发、点拨学生,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让学生对问题自主达成共识,自行解决。另外教学中有效对话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话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时机,采取灵活的教学与方法创设疑问,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情感体验,突出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就是关注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学生的亲切感和信任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真情投入,例如,在上课时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话语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多以鼓励为主,学生有了进步就及时肯定并加以表扬。如果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或回答问题不正确,也尽量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把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在作业批改中,禁止使用“重作”、“太差”等带有训斥性的语言,而用交代式的语言,比如,“你的字只要认真写就一定能写好”“只要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等。这样学生既能接受原意参与课堂教学,又能树立自信心。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把握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能直到定向、激励、调控的作用。以便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感情的课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首先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

三、采用多媒体加强形象直观教学

语文学科知识涉及多个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育也应与当今的科技、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教学应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课和多媒体信息技术联系起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不同信息,如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的再现出来,进而展示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展现作者丰富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语文教学

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绘画,表演、朗诵等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把课文内容用绘画、表演表现出来,学生就必须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又动脑,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参与,从而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语文阅读和欣赏水平。比如在教学《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篇章的时候,教师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情景剧,就能把文中人物本质特征和丑恶的心理形象的表现出来,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会有浓厚兴趣,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要从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老师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的合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主导,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才能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新语文教育范文5

(一)时时事事,培育创新意识

语文教师必须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并且无论何时、何地、何事,只要涉及语言文字和中外文化现象与问题,涉及可创新的问题,都要去指点、揭示,不管是课内、课外,都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有创意地解决问题,要启发并鼓励他们不满现状、不迷信权威、不拘泥于课本等。要相信科学,要敢于质疑、探讨、解惑、求实、求异、求新;要肯于见贤思齐,弃旧图新,探究发现,并有所创新。比如,对文言文中的注释要更留意,勇于推敲,发现不妥帖的要进一步探究,使之更确实妥帖。例如,《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将“五短身材”注释为“指身躯和四肢都短小”就欠妥,许多词典也这么解释,其实,应指“四肢和脖子短”。

(二)适时适度,鼓励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逐渐强化、确定,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一种稳定的思维品质,即是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旦有所表现,教师要及时、恰当、适度地鼓励,特别在学生敢于咨询质疑表达不同意见、能够变换?角度或方法回答问题和描述想法时,或作业、练习出现意外答案而有独到见解时,只要合情合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使有一点可取之处,也应适时适度地赞许、表扬、鼓励,进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想。要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思人未必能”,“敢为天下先”,培养其冒险精神、进取精神,鼓励和培养他们喜欢质疑、挑战权威、超越自我、,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树立敢于幻想、奋发有为、踏实向前的精神,消除与世无争、无过无为的消极态度及处世观念。

(三)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思维经实践过程来表现的。这里所说的实践过程,是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主性在多阶段、多方面、多形式、多层面将多器官运用于整个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像教幼儿学步一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应从根本上培养、增强创新能力、工作和生活的目的。所谓多阶段是指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等各学段,而各学段还要分年级、学期等。正如“新课标”所定的目标和要求,突出各阶段的创新能力,既有衔接又有不同。所谓多方面主要是听、说、读、写和字、词、句、章等,都要有基本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要有实现的目标与体现的标准。所谓多层面,就是各项基本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都有表层、浅层、深层、自由层面的要求,而且各有实践操作的步骤与目标等。同时,要协调眼、耳、口、手、脚多器官以至整个身体各部器官,运用多种方法使其综合运用。

(四)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情感

创新是激烈的智力活动,更是强烈的感情活动。智力是创新的基础,感情则是创新的动力。智力只有在感情的推动下,通过能力在践中作用,有所表现,做出成绩,体现价值。古今中外,大凡有杰出创新才能的人,无不在远大理想、坚强信念、崇高精神、高尚情操、强烈情感的推动和作用下而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可以说,没有强烈而崇高的感情动力,就没有创新。然而,强烈而崇高的创新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孕育和激发,需要有“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需要激活创新灵感和保障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

因此,教育者要利用或争取社会所营造的、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风气及支持力量,特别要努力创设和利用校内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创设尊重独创、鼓励创新、奖励创造的风尚及其管理保障机制,以及允许失败、正视失败,肯定失败有益,保护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的群体心态与合谐氛围。还要尽可能地与学生家庭联系并结合起来,促其提供和营造适宜的家庭条件和氛围。

新语文教育范文6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