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例6篇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1

一。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艺术歌曲在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在德国,人们把艺术歌曲称为Lied Kunstlied,法国称为Chanson(melodie),俄罗斯称为Romans,英国称为Art song,意大利为Arie Antiche。

而对艺术歌曲概念的描述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有学者认为艺术歌曲是“带钢琴伴奏的,以诗歌为歌词,以音乐表达诗歌的情绪和想象的独唱歌随”。也有学者这样描述艺术歌曲:“按作品的产生方式、产生途径与人民群众口耳相传的‘民歌’相区别、且带有作曲家自创性歌曲中的一个体裁类别。”

艺术歌曲的发轫始自17世纪的德国,其时德国出现了音乐与诗歌相配合的创作,但音、诗的配合以音乐凌驾于诗歌为主要特点,与今天艺术歌曲音乐与诗歌水融的特点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到18世纪,因歌剧和清唱剧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和追捧,艺术歌曲的创作往往被人看做是简单的创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发展比较缓慢。随着19世纪浪漫抒情诗的兴起,艺术歌曲获得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作曲家的创作灵感被不断唤醒,纷纷用创新的创作手法来表达个人理想,从而使艺术歌曲在浪漫主义乐派的潮流中正式产生。

艺术歌曲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 歌词为文学性比较强的精致的诗词,以短小的结构反映深刻的内涵,以典雅的风格表现鲜明的情绪,以睿智的语言观照深邃的思想。2 旋律是在已有诗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强调音乐与文学的高度融合,用音乐反映诗歌的意境。3 大多用钢琴伴奏,但是钢琴伴奏不是单纯的“辅助”作用,必须与歌唱部分一样做出符合艺术内容表现的演绎,与演唱相互交织、相互映衬。两部分必须具有很好的平衡。4 艺术歌曲的创作通常按声部来写,所以一般不移调演唱,只有深刻理解歌词内涵以及音、诗之间的配合才能更好地把握和演唱,所以艺术歌曲能够显示出歌者的文学和音乐审美能力,这也可以说是一块声乐演唱的试金石。

二、法国艺术歌曲的流变

法国有着古老和丰富的声乐艺术传承,游吟歌手的骑士艺术和丰富的民族音乐、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在法国一直存在和发展。法国有大量出自11世纪的尚松音乐文献:12、13世纪抒情诗人和叙事诗人在音乐方面贡献殊多;14、15世纪开始出现抛弃复杂风格的有伴奏的独唱;16世纪,根据小型诗歌谱写的以描写生活风俗为主要内容的新尚松曲开始盛行:17世纪有贵族式精致的短诗谱写的埃尔曲,18世纪亲切、简洁的叙事性浪漫曲出现。

法国艺术歌曲的大发展是在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抒情诗风行和德国艺术歌曲大放光彩的背景下进行的。德国艺术歌曲对于当时空洞的法国浪漫曲形成了冲击,恰逢此时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使法国出了雨果、缪塞等优秀诗人的佳作,作曲家改变过去的作曲方式,以诗歌文本作为灵感触发动机,以适应诗歌句式和内涵的音乐样式来进行创作。这些浪漫曲的创作为其后法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高潮打下了坚实基础。19世纪下半叶,印象主义风潮主导下的诗歌的象征主义倾向,带来了法国音乐的新变化。诗人们的作品追求朦胧和色彩性的效果,用自由、暗示的方式描述景观和情绪,强调语言的音乐性和情绪的独特性。而这些诗歌的新特点正暗合了风起云涌的音乐运动的需求。同时,德国艺术歌曲在以舒伯特为代表的作曲家所主导之下的创作,更加带动了法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潮。这是艺术歌曲在法国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柏辽兹始,法国作曲家们对浪漫曲在句法、结构、伴奏及诗歌表达上进行突破,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艺术性、抒情性的浪漫曲式风格的新型歌曲。柏辽兹用MIelodie(优美、悦耳的旋律)来称呼自己创作的歌曲,而此称呼在之后被广泛用于称呼继浪漫曲之后产生的新的声乐体裁:法国艺术歌曲。

继柏辽兹之后,法国相继产生了圣一桑、福雷、德彪西,以及梅耶贝尔、比才、古诺、弗兰克、肖松、萨提、拉威尔、鲁塞尔等杰出且各具特色的法国艺术歌曲作曲家。

三、法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法国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和作品都非常丰富,虽然时代背景、创作主题等各有特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法国艺术歌曲也呈现出许多具有共同性的特点。概括起来讲,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民族性。任何艺术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根植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密切关联,既受其传统的深刻影响,又反过来对传统进行更新,从而成为新的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传统,民族所独具的地理、文化、精神都是这些艺术形态产生的土壤,法国艺术歌曲也是这样。法兰西民族高雅、细腻、含蓄、浪漫的性格特征,使其更多倾向于用含蓄内在的方式表达意境、心绪、暗示等,体现在艺术歌曲中,就是倾向于用抒情或者舞曲式而非史诗或戏剧性的音乐,表现一种朦胧、略带忧郁的伤感情调,其所体现出的不是奔放的热情而是含蓄的热情。而作为法兰西民族语言的法语在艺术歌曲中也有所体现,如独特的语调、鼻化音和连诵等。总之,法国艺术歌曲集中体现了法国式的高雅、浪漫、唯美的民族气质和精神。

2 阶级性。法国艺术歌曲的兴起正值法国大革命之后,城市资产阶级迅速在城市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方面是新兴堀起的阶级,取得了政治地位,对宫廷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下意识的模仿和追求;另一方面,他们也致力于追求能够与宫廷音乐相区别的,以显示其审美趣味的音乐体裁。大俗的民间小凋和大雅的宫廷音乐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艺术歌曲的适时出现令他们眼前一亮。伴随着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音乐和诗歌结合起来表达法国式审美趣味的艺术歌曲,成为资产阶级最为欣赏的音乐体裁。

3 文学性。法国深厚的文学传统为音乐发展大加助益,适逢其时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兴起,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最新鲜的素材。象征派诗歌的特点之一是追求诗意的朦胧,它一开始就反对刻板地描述抽象观念,强调诗歌要有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反对诗意的直露,这与艺术歌曲的境界追求达成了一致。其次,象征诗派追求的“暗示”手法、意境“契合”、诗句跳跃、音乐性、“词性变通”的修辞手法等等,都使得它成为富于音乐感的文学形态。诗歌与声乐有许多共通之处,如讲究节奏、韵律,以及以抒发感情作为主要目的等,这些都使得音乐家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能被触发出音乐灵感。作曲家们给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把诗歌所难以尽述的意韵进行音乐化的表述。诗歌在法国艺术歌曲中受到极大的重视,法国艺术

歌曲就是象征主义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4 艺术性。法国艺术歌曲的实质是城市资产阶级情调的歌曲,大都采用法国象征派诗人的作品,歌词的内容具有象征、暗示的特点,在含蓄、细腻、理智的特征中,并不是直接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或者自然景观,而是表现一种情绪,或者表现一种朦胧、略带忧郁的伤感情调,因此法国艺术歌曲不是娱乐性的大众文化,而是高度艺术化的作品,在情绪的把握上,具有高贵、典雅的艺术气质和风格。而在当时很受资产阶级欢迎的沙龙文化、家庭音乐会等形式进一步将艺术歌曲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法国艺术歌曲的演唱

法国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百花园中最灿烂的花朵之一,演唱好法国艺术歌曲,不论是对歌者的文学修养、感知能力、声音塑造能力、声音控制能力,还是想像力、艺术鉴赏力、表演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以下简要论述法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1 对作品的正确理解。法国艺术歌曲脱胎于象征主义诗派。演唱者应充分认识到象征主义诗派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既区别于现实主义的客观描述,也区别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它是用人的感受与自然物象契合的表现形式,来展示个人平凡细微的生活体验和复杂变幻的心态。在演唱法国艺术歌曲之前,应该对象征主义诗派进行比较详细的阅读和理解,对其代表作家波德莱尔、魏尔兰(同时也是较多作品被谱写成艺术歌曲的诗人)的作品进行广泛的学习。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背景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作曲家为他们配上曲谱的所指,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准确表达作品含义的情感支点和控制支点,从而演唱好艺术歌曲。

2 对演唱的情感把握和声音控制。如前所论,法国艺术歌曲表达的多数是一种意境,或者一种感伤情调,因此在演唱时,声音设计要充分配合作品意韵的表达。如福雷的艺术歌曲中,有相当部分是采用巴那斯派诗人的作品,而巴那斯派宣扬艺术至上,标榜创作“冷静的”、“客观的”、“无我”的诗,注重艺术形式,追求造型美感,具有流畅的语韵。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歌者对语法和声韵、音量的把握要非常精到地表现法兰西民族的审美格调。从呼吸控制的角度来说,应追求气息的平稳和流畅,因此吸气不宜太深太满,要自然流畅并且收放自如,精致却不纤细,以表达歌曲的含蓄和理智。从情感控制角度来说,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具有含蓄、理智、典雅、冷静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法国艺术歌曲呈现出高贵典雅的艺术气质,为了表达诗歌的情感,必须演唱得严谨,忠实于乐谱标记。在演唱法国艺术歌曲时过度夸张和故作冷淡的情绪都是分寸感把握不好的表现,正确的应该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冷静感受之后的具有较强叙述感的演唱。

3 对法语语言的研究和把握。从语音系统看,法语具有圆、润、清、脆四大特色,丰富和对称的元音系统使乐音在语言中占了优势。而且法语发音部位比较前倾,可以直接产生清晰明朗的音响效果。在法语里发鼻腔元音时带音的气流从口、鼻腔两种共鸣器同时流出,独具韵味。演唱法国艺术歌曲时对这些特点的准确把握可以使演唱流畅、连贯,具有旋律感和音乐性。法语的语调比较简单,语调的升降级差也不很大;它的重音固定且有规律,法语语调的这些特点也契合了艺术歌曲在平稳中表达意境,在冷静理智的前提下表达热情的要求,把握好语音语调能使演唱干脆、平稳、流畅,给人以端庄、持重之感。在学习法国艺术歌曲时不能忽视朗诵歌词的独特作用,卢梭提到:“法国音乐的完美样式应该是:意大利的简捷旋律、德国的和声、法国的朗诵技巧。”

潘丽君 南京艺术学院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展开,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思考、实践的问题。《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反映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较高水平。光盘分中学组、小学组两套,每套光盘定价198元(邮费另加10%,请在汇款附言中写明订购中学或小学)。

小学组课例有:《大河之舞》、《我爱家乡的酒歌》、《木瓜恰恰恰》、《匈牙利舞曲》、《欣赏巴鸟独奏(渔歌)》、《青青竹子会唱歌》《噢!苏珊娜》、《编花篮》等。

中学组课例有:《永远的莫扎特》、《京剧大师梅兰芳》、《学会聆听》、《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唱念做打学京剧》、《为旋律配置简易伴奏》、《中国汉族民歌》等。

汇款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人民音乐出版社522室

收款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2

关键词:音乐艺术 审美特征 想象性 情感性 时间性 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104-01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等。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例如贝多芬在 《田园交响曲 》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雨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 “雨过天晴 ”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心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在联想某些具体景象时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特有的属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出各种鸟鸣声、泉水声、疾驰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头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画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彩音调 ,总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 《粱山伯与祝英台 》中 “楼台会 ”一段,小提琴独奏象征了女性祝英台,大提琴独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时柔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音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中的情感性审美与人类主体内的审美情感韵味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情感是音乐的内在本质,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情感美是它的一个审美特征。情感中的主观因素在审美过程中又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通过主观的情感,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者,使听众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借情”“移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在里面。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给人一种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例如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讲述的就是于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与音乐共生死的动人故事。再如民乐《百鸟朝凤 》中,运用唢呐来模拟大自然界中的各种鸟类鸣叫,表现出热闹欢快的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里音乐表现出的只是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音状态,只有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溶入其中,才能使审美意识与音乐的声音状态相融合,音乐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作为欣赏者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完成音乐情感的传达和接受。

三、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和流动性

音乐艺术可以直接表达整个情感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人们常说它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生命的艺术。音乐的物质传达媒介是音响,音响的时间性和流动性,使音乐艺术在反映主体对生活的复杂情感变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对象的具体制约,与造型艺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所以,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无形的情感,这种情感不能够用一般实际的外在事物来表现,而是要用一旦出现了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因此,形成音乐内容意义的是外在的直接对立统一中的精神主体,即人的心灵,亦单纯的情感。”孔子也曾说韶“尽善尽美’,因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时间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动性,应当说是它的一大长处。同时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又受到空间形式的间接影响,在这一点上它与造型艺术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能根据相应的旋律和节奏来想象出特定空间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乐形象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朦胧性和模糊性。

总而言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既是丰富多样,又是独特鲜明,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孔智光.文艺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页.

[2]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14页.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3

一、声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教育特点 

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黑格尔曾对音乐的情感性做出论述:“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我国古代《乐记》中也有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说明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它能够通过音响的各种运动形式抒发人类的各种情感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也能通过自身感人的艺术魅力发挥“善民心”、“移风易俗”的教育功能。 

不仅如此,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情感性特征,它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因此,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声乐艺术体现出鲜明的情感性特征,特别是它歌词语言的语义性和人声作为传递情感的手段等特殊性,使它能够最直接、最自由的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使演唱者和欣赏者都能够被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所感染。声乐艺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赢得的不仅仅是人们一定时间的某种感动,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综合结构形式的表达、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最终使人类情感意味的洞察一次又一次变得更加敏锐和更加深入”。尤其是在某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促进团结,鼓舞人们勇往向前。使人们“从原本零散的、疏离的个人以及各个小团体找到联系而转型,成为一个精神相通、休戚与共、坚不可摧的巨大社群,产生一股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力量”。 

例如: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救亡歌曲,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风格和特征,是声乐艺术情感性特征艺术魅力的展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救亡歌曲的效果或许比文字和戏剧更重要也未可知,因为这种歌声能使我们全部的官能被感动,而且可以强烈地激发每个听众最高的情感”。由词作家田汉、曲作家聂耳为电影《风雨儿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必胜的决心与信心,1982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载入史册。其鼓舞人心的凝练的歌词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号角般的音调和质朴的音乐风格让人精神振奋,激发出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日救国的决心。就像冼星海在聂耳逝世三周年的纪念文章中写到:“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又如: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时期,深受当地高涨的群众革命热情的影响,在6天的时间内就创作了一部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八个乐章不同体裁的歌曲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保卫祖国的精神,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也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力量和爱国情怀。这些作品是时代的号角,反应了人民的心声,迸发出激动人心的感召力,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由此看出,声乐艺术的情感力量给予人们极大的勇气和强大的精神支持。情感性审美教育特征是声乐艺术的核心审美教育特征。情感是它的生命和灵魂,声乐艺术的魅力和美感效果取决于情感的表现。“人们的情感生活在声乐艺术的审美交流中,可以得到最充分、最大限度的放大、强化和释放,也正是在这种强化和释放下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用人声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通过语义性的歌词和优美的曲作音乐构成的具体鲜明的声乐艺术形象传递着丰富的情感,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情感的抒发与沟通中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陶冶情感、培养高尚情操的审美施教目的。声乐艺术的体验性审美教育特征。 

音乐艺术有着主体体验性的特征,它融入了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的情感。作为音乐艺术的类别之一,声乐艺术词曲的创作,歌曲的演唱和欣赏等同样离不开人们的亲自参与与体验,人们在这种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到身心的满足感。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除了提高对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对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音乐感知力包括对音高、节奏、和声、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的感受、辨别和把握的能力。感知是基础,只有深切的感知,才能带来下一步的渴望和需求,进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等理性的认知活动。没有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就无法感知音乐表现要素,便更加无法理解和表现音乐艺术的美。因此,培养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艺术最容易引发人对音乐的感知敏感性,让人能直接的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就像黑格尔所认为的:声乐艺术“这个领域尽管内容极广,声调极多,却有一个总的特点,就是它在题材,展现过程,音律,语言和形象等方面都很简单朴素”。正是由于它的简单朴素的特征,使它更容易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力。特别是相对于器乐艺术而言,声乐艺术中的音乐要素包括音高、节奏、和声、曲式等都是比较简单、清晰的,很容易让人接受和感知,从而培养人们“音乐的耳朵”。声乐艺术音乐与诗词结合的形式也很容易让人理解其内容及情绪并且在体验中产生美感。这些美感因素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人们带入到一种感知音响的审美注意状态,让人们在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在聆听的过程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并从中得到审美的情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不仅如此,声乐艺术的体验性审美教育特征还体现在演唱者和欣赏者在亲身体验中增强音乐记忆的能力。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之一,“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具体来说,就是人脑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重现或再认的过程。重现是指“把以前经历过而目前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再认则是指“在以前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并确知它是以前经历过的”演唱者和欣赏者都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反复的重现和再认中增强自身的音乐记忆。首先,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歌曲的学习中,歌词、旋律、音乐记号、发声技巧等的反复识记和训练都可增强音乐记忆,并且每一次的演唱都是一次音乐记忆的反复。演唱者要在短短的一首歌的时间中集中注意的同时再现以前反复感知体验过的演唱发声技巧、声音的音色,识记过的歌词、旋律、速度等歌曲基本要素,并且再现体验过的情感或角色性格和练习过的表演动作等。因此,每一次的演唱都是音乐记忆的一次加强巩固。音乐记忆对于演唱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演唱的音乐记忆,才让演唱者在演唱中可以在原来的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不断加工、不断完善,通过再现获得演唱知识和演唱经验的不断积累,否则,演唱者每一次都要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感知过或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就不能产生量的积累,更不能实现质的飞跃。其次,声乐艺术是听觉与视觉的艺术,对于欣赏者来说,声乐艺术中质朴通俗的歌词、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个性化的角色造型和形体动作等通过最直接和最易接受的听觉和视觉的欣赏方式进入人脑的记忆空间,是最容易加强人的音乐记忆的艺术形式。在欣赏的过程中,各种旋律中主题音调的不断反复、变化再现等能加深听觉印象和记忆的存储方式,演员的声音特色,作品角色的塑造方式,动作表演方式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直接进入欣赏者的大脑记忆空间,进而增强他们的音乐记忆,有助于他们对声乐艺术的鉴赏。例如:听过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她的声音特质,形体特征,歌曲表现等都会通过视觉和听觉很容易的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记忆表象,再听到这位歌唱家的演唱时就会唤起欣赏者的记忆再认,便能够鉴别出他的演唱表现。

总之,在声乐艺术中无论是音乐感知还是音乐记忆都是人们亲身体验的结果,人们只有通过反复亲身体验的积累才能提高音乐感知和记忆的敏感度。也正是因为声乐艺术较为简单朴素的各个音乐审美要素和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让人们很容易的对各个审美要素和歌唱表现产生感知和记忆,进而在艺术的美感效应体验中不断增强人们的音乐感知力和记忆力。 

二、声乐艺术的创造性审美教育特点 

音乐自身的自由、感性、模糊等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主体在创作或表演、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想象,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种类之一,他还有着歌词的语义性和人声的表现手段等特殊魅力,使人们在表现或欣赏声乐作品时能自主的想象和创造。它通过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很强的创造欲望,体现其自身鲜明的创造性审美教育特征。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人类高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它们对艺术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人较为复杂的一种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能力的体现。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就谈到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被称为“最具浪漫主义气质”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曾经也指出“音乐家的想象力愈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愈是灵敏,他的作品也就愈是能鼓舞人、吸引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张前教授也阐述了表演者想象力的重要性:“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他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即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体验也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表演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形象与意境也就越鲜明”。不仅如此,想象往往伴随着感觉、联想、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与记忆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亚里士多德曾经谈到:“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想象是对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记忆形象的补充,如果一个人头脑中空空的,几乎没有任何记忆形象,那他的想象也是无源之水,毫无根据可言。“思维——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事物内在的联系在人脑中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其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借助语言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出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的认识、理解来自人的思维活动,在声乐艺术中,只有启动思维才能正确的把握和理解歌词内容,获得清晰的形象从而达到想象的目的。音乐审美教育通过提高音乐记忆和音乐思维能力让大脑中储存一定量的音乐形象,并对音乐要素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再通过各种音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组成的优美、和谐的音响唤起人的音乐记忆从而激发人的想象力。声乐艺术词曲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欣赏等环节无不跟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声乐艺术歌词的语义性,使它能表达更加具体的内容和生动的音乐形象,使联想和想象的领域可以得到明确的显现。而音乐音响在内容表现上的不确定性、抽象性和模糊性也让它在艺术表现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更易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例如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诗歌创作的艺术歌曲《魔王》,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了父亲、孩子、旁白、魔王四个不同的角色,钢琴声部三连音的同音反复、急速的音阶和不同角色的演唱所表现的音色及情感处理等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森林中冷风飒飒、树影重重、马蹄疾奔,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着父亲怀抱里正在发高烧的孩子,孩子听到魔王的声音发出阵阵惊呼,最后孩子在父亲的怀抱中死去,歌曲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又如1951年由蒙古作曲家美丽其格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全曲只有四个乐句,四段歌词。歌曲寄情寄景,有问有答,充满诗情画意,深刻的表达了对家乡美丽草原的深厚眷恋和对祖国深切的感激之情。歌词中描绘的蓝天、白云、马儿、百鸟等景物和宽广悠扬、明朗的旋律再加上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深情的演唱,激发出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蒙古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景色,仿佛看见蒙古人民载歌载舞,歌唱自己的家乡、歌唱毛主席、歌唱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美丽景象。因此,声乐艺术能够通过其自身的魅力唤起大脑中记忆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让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展开丰富的审美联觉和审美想象。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4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分析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西方,正值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时期,人们在思想上的变革在艺术创作领域也体现出来了,音乐艺术的创作上开始转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相比较,它既承袭了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要素,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创新上首先体现在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进行结合,提倡一种新的综合性艺术。其次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创作者自我的生活经历或思想。再次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作品富于幻想,其中描述大自然的音乐作品很多,因为自然是平静的、和谐的,是艺术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浪漫主义音乐重视戏剧,在民间研究音乐形式和创作手法,作品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浪漫主义音乐在形式上的创新体现在,首先它先突破了古典音乐追求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体现出更大的自由性。其次单独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目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器乐小品,如夜曲、叙事曲、即兴曲、幻想曲、前奏曲、练习曲等以及各种舞曲,如玛祖卡、波尔卡、圆舞曲等。并且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数量较多。浪漫主义音乐既继承了古典音乐的特点,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二、浪漫时期的艺术歌曲分析

艺术歌曲一般来说起源于法国,是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歌词多采用诗歌,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手法和作曲手段比较复杂,曲调表现力强,伴奏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文学上抒情诗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是体现在诗歌和音乐的紧密结合。它里面引用了许多民间创作的诗歌和故事,体现了明显的民族性特征。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推动下艺术歌曲达到了一个创作的高潮期。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带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比如舒伯特创作的音乐中,《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作品就带有显明的民族特色。另外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李斯特,他出生于匈牙利,在李斯特的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三、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家在艺术歌曲上的成就分析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的创作生涯很短暂,给后人留下600多首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五重奏》、《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剑之歌》、《战士之歌》等。另还有歌剧、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等音乐形式。舒伯特的音乐早年无人赏识,导致生活贫困,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充满了纯朴、真挚的气质,通俗上口,富有民歌气息。像《摇篮曲》、《菩提树》就是从民歌中取材而来。《菩提树》是舒伯特有名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冬之旅》所描述的故事是一位饱受生活磨难的漂泊者离开了家乡,在冷漠的世界中绝望地流浪,最后在一位可怜的孤独的手摇八音盒的老艺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菩提树》是歌曲主人公通过对家乡菩提树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漂泊流浪所带给他的寂寞和忧伤。这首歌结构严谨,思想深刻,他根据不同的情绪相应的写出旋律,在风格上体现出了民歌的特点,具有质朴、真挚的特征。

另一位在音乐上体现处民族性特征的著名音乐家是李斯特,他是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匈牙利,同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十二《超技练习曲》、《华丽足尖舞》、《但丁》交响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等等。其中19首《匈牙利狂想曲》体现了鲜明的匈牙利民族歌曲艺术特色。狂想曲是李斯特创造的音乐体裁,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匈牙利狂想曲》全组19首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民歌音调为主题,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作品以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为素材。这组舞曲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称为“拉苏”,意思是“缓慢”,是独舞的音乐体裁。后一部分称为“弗里斯”,意思是“新鲜”,其速度迅急、热烈,是双人舞的音乐体裁。该作品采用的是自由曲式,不受普通乐曲形式的限制,风格独特,别树一帜,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另外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也是很经典的一部作品,歌曲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像雄壮的进行曲,崇高而堂皇。第二部分是飞快、短小、舞蹈性的节奏。第三部分类似散板,宣叙调的风格,有如民间游吟诗人的吟唱,诉说往事。第四部分又是狂欢般的民间舞蹈,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将匈牙利民族特色元素融入其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这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的代表之作,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的,具有十分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也是后来的民族乐派的先声。

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位作品具有鲜明民族性特点的大师是约翰奈斯·勃拉姆斯,这位大师出生于德国。他的代表作品《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匈牙利舞曲集》、《学院节日序曲》等。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十分重视。他有句名言曾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的《匈牙利舞曲集》以及近百首改编曲,都是充分利用 民间音乐素材或模仿民间音乐风格而创作的。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的出生地德国北部城镇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他的作品创作地维也纳的妩媚动人。是浪漫主义时期体现艺术歌曲民族性的代表作。这些大师在浪漫主义时期,将艺术歌曲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他们的作品以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艺术歌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并在舒伯特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推崇。从舒伯特、李斯特、勃拉姆斯这三位大师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艺术歌曲民族性的特征。这些大师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创作的作品与民间艺术息息相关。这也表示着艺术开始更贴近生活,意味着艺术家开始解放天性,作品更富有个人特征和民族艺术性。

参考文献:

丁玎玫.从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探究其创作风格的变化.大众文艺,2011(18).

冯子祥.简析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乐府新声,2011(02).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5

自1949年开始,我国就开展了专门的音乐理论教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教育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声乐艺术的风格主要受语音、语体、语境、语势、词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会促生不同风格的声乐。从实践经验来看,中国声乐界在民族声乐表演和研究上的理念、思维方式也是随着社会结构变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更多的人意识到,在民族声乐实践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只有拓宽声乐艺术研究视野,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概念,才能促进中国声乐理论研究的发展,进而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在声乐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成功经验,为中国声乐界进行声乐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中国声乐界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美学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艺术研究由于认识偏颇无法消除,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界定不明确。尤其是在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特殊性、复杂性日益凸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容、形式、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发觉民族声乐艺术内涵,为了更好地界定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声乐界强烈呼吁在回归传统艺术领域的基础上来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声乐界的积极倡导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将中西唱法结合起来起来之后,始终坚持走“民族唱法”道路,并更多地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典型特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兼收并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其艺术范畴也更加宽泛。

二、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

文化与艺术有着密切关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与它背后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也必然会受到音乐文化的支配和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待民族声乐艺术时,也不应该将它与中国文化渊源和文化现状割裂开来。如今,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艺术从创作到实践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它也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是如何显现的呢,笔者在此进行了探究。

(一)母语背景的民族声乐

词曲相合是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主要特征,优美的曲调能够表情达意,生动的歌词则是彰显声乐思想内容的工具,因此可以说,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语言和语言是相互浸化和溶解的。在汉语这一母语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在歌词构成上必须严格遵守汉语语种构词基础,并通过汉语语言语音声、韵、调构架艺术将词、乐结合起来,形成字、声、韵、腔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作品,如京剧。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上,创作者也要树立母语文化意识,并按照汉语语言结构特征进行歌词表达、旋律组合,无论是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还是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都要坚守这一艺术表现原则。同样,这也是界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根本。

(二)具有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

音乐风格是音乐的独特标签,它是人们从音乐内容、形式、表现和审美的角度对音乐面貌的综合评价。如果从风格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话,它会被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的是中华民族综合风格,下层的则是中华民族地方风格。其中,前者在形成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后者中的影响,并反作用于后者。但是,整体来看,无论综合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还是地方风格的声乐艺术都是中华民族整体风格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民族声乐作品在兼具综合民族声乐风格的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地方分风格,如京剧。具体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受中国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因素(润腔、音色)影响而形成的演唱风格,如庄重的面部表情、舒展的肢体动作、自然的音色等,这种风格在发声技巧和表演方式上带有鲜明的民族声乐特征。二是在创作上,作家在创作上借助传统音乐风格或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形成的民族声乐“创作风格”,如表现贵州侗族审美理想的新侗歌、歌颂长江、黄河的美声作品、带有地域特色的湖北小调等,因为风格独特,这种作品可以很容易与他国音乐艺术作品区别开来。

(三)以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审美标准为依据的声乐作品

创作审美是歌唱审美的基础,而创作审美又是通过演唱审美来完成的。观众的审美观会随着时间、文化环境迁移而变化,但是在特殊时期内他们的审美标准可能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此为基础,各种声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唱上也会做出适当的调整。许多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就是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寻找创作依据,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时代与风格演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结合后形成的民族唱法,具有以“情”为核心、字正腔圆、审美取向明确等特点,在演绎这样的作品时,无论是歌唱者还是观众只有按照作品的审美标准、遵从其审美心理,才能深刻了解作品的声、腔、气、韵特点。

(四)复合型审美标准统一的民族

声乐艺术作品如今,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传统声乐艺术作品有所不同,在多种文化的滋养下,它们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那种用传统眼光来看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做法已经严重落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着。在根源与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了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相统一复合型的特点,其发展状况也更加复杂化。在民族声乐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表现,只有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才能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氛围中有更好的表现。

三、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传统声乐美学思想特征

任何一种声乐艺术都有其特定的美学思想,民族声乐艺术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一直受到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根植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它主张运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艺术这一美的载体与现实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包含着诸多审美品格,并且深受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影响,其中,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和、善为本,主张音乐应该有含蓄、简朴之美。音乐的美学态度是中正平和的,他们认为声乐在本质上应该与人心是心灵相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的是音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道家先师老子崇尚自然恬淡的音乐风格,庄子喜欢的音乐类型则是虚静恬淡的。整体来看,道家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虚无和宁静,“大音希声”是他们所渴望达到的音乐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是儒道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交融、斗争的结果,它具有以下特征:非常看重音乐与礼数、礼法的关系,视平和恬淡为最美,追求的是“中和”、“平淡”的美学境界;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和谐的人机关系、统一的天人关系为思想根本;喜欢从哲学、文艺、伦理、政治方面来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论述。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同样具备以上特点。

(二)情感美学特征

情感和声音是声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很早之前,中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就指出:音乐是情绪、情感表现的艺术。它说:“任何音乐,都是由人心发出的。”这种论述与现代美学界、声乐界的论述有诸多吻合之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本质、实践规律、价值和功能构成中,不可避免地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受到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这种声情、词情、曲情相结合的思想明显是受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声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这必然会使其美学思想更加现代化。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主张以情为声之本,以声为情之形,然后通过体验、内容的结合,配以生动的形体、面部语言来实现传情达意。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是诗、词、歌艺术的综合体,它具有这几种艺术形式的情愫。演唱者只有掌握音乐演唱技巧,具有一定的声乐感情掌控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声乐界则认为,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曲情、声情和词情上,声乐作者通过词情赋予作品歌词以丰富的感情,借助旋律、节奏、曲式等曲情表达形式体现作品的情绪和情感,演唱者则在作品声情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声乐表演。

(三)古今中西结合的创新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在构成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原本就是人们创造性地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它同样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塑造,进而成为各种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就带有鲜明的传统声乐艺术、现代声乐艺术相结合的特征,它在演唱方法和思想审美上也带有西洋声乐艺术与民族声乐艺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特殊性。概括来说,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带有鲜明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造性美学特征。导致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有: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字正腔圆、讲究韵味依旧是中国民族声乐在创作和形成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原汁原味的西洋声乐艺术作品开始大范围登陆中国声乐艺术舞台,聪明好学的中国人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实践中,也会创造性地将西洋乐器、声乐创作手法、技术运用到民族声乐艺术中去,导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外来声乐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为多种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发挥不同特色的美提供了条件。这种从他国优秀艺术作品中吸收营养、为我所用的创作手法,是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可以促使民族声乐艺术向国际声乐艺术审美进一步靠拢、结合。随着社会发展,文艺工作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吸收、借鉴外来音乐艺术形式,以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发展与进步,丰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四)现代美学特征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6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形式所体现的风貌、特色、气质等[4]。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是演唱者在音质、音色、语言、共鸣、力度、润腔、情感和音乐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我国民族声乐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唱、教学实践,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多样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在中国的传播,各音乐艺术院校借鉴外来的优秀教学法,以美声方法演唱民族歌曲,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建立了新的歌唱体系,更加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但无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经历怎样的历史演进,其地域根植性却始终贯穿于其脉络体系之内,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折射出特定地域环境对人文素养的作用。音乐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无论在演唱形式、基调上,还是在内容、精神上都要受到当地地域的影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背景、人文心里因素、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地域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多姿多彩[5],民族声乐艺术风格也因此烙上了地方环境特征的烙印,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一、民间歌唱风格的文化地域性

所谓民间歌唱,指由民间艺人、民间歌手演唱本地区、本民族乡土民歌的演唱方式。其演唱主要根据当地传承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即兴演唱。演唱者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但能在本民族语言基础上吐字真切,唱出韵味浓郁、自然纯朴的歌声,基本保留本地区、本民族的原始风格与韵味,是最地道的“原汁原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专业作曲家、理论研究工作者所需要的珍贵原始音乐素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多为原始民歌或改编的新民歌,反映该地区、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国以汉族居民最多,分布地域也最广,汉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我国汉族民间歌唱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大致可划分为南北两种,北方民间歌唱声音豪放、高亢、明亮,唱高时真假混声,表现出激昂、率直、较多阳刚之俊;而南方的歌唱则委婉、甜美、圆润,常以真声为主,展现出绚丽、纤柔、偏于阴柔之美。汉族民间歌唱所表现出的南北艺术风格差异大致可追溯到我国先秦文化时期的《诗经》与《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十五《国风》便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15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受难的劳动人民寄予歌唱表达出激昂、直接的愤怨。北方游牧民族较多,草原民族的粗犷性文化对我国北方汉族民间歌唱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反起源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深受南方自然山水和巫术文化的影响,歌唱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独特的委婉、阴柔的地域特色。

二、民间说唱风格的方言地域性

民间说唱,实质是念白与歌唱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说唱唱、说唱结合。我国民间说唱曲种繁多,目前曲艺现有六百多种,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格调以及演奏、演唱特点等。以汉族民间说唱为例,其内容可大致归纳为“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等几大类。汉族的弹词、大鼓、渔鼓道情、牌子曲类、琴书、文场、走唱、板诵等,以及少数民族的“好来宝”、“赞哈”、“达斯坦”等深受人们的欢迎。然而,对民间说唱风格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人的口音,口中发出的音色、音调不同直接导致说唱艺术风格的不同,因而,民间说唱深受地方方言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方言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且地形地貌复杂,高山劲水的地域阻隔导致人口聚居的方言差异性较大,地域方言特色强烈地影响着民间说唱艺术风格,其地域风格独特。被誉为“江南明珠”的苏州弹词,她那柔和的吴语、优美的音乐,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展现了吴地人文风格特征。江苏、浙江的民间小曲被带到广西,与广西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具有桂北口音风格的广西文场音乐。清光绪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民歌小曲流传于中上游的叙州(今为宜宾)、泸州两地,融入四川方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口音的四川清音音乐。用汉剧唱腔中的(邦子)和(二黄),且由广州方言演唱的,流行于广东省各地和广西南部的粤语地区的粤曲,已经完全赋予了浓郁的粤味。发源于古曹州—鲁西南菏泽地区的山东琴书,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分割,山东地方口音和民间音乐的地区差异对山东琴书的不同影响,形成了南路琴书、北路琴书和东路琴书三种不同音乐的风格流派。由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各种“词话”发展而来的鼓词,并掺杂北方民间歌唱豪放、高亢、明亮的风格特点,在清后盛行于中国北方的地方大鼓,因地区方言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京韵大鼓”、“唐山大鼓”、“胶东大鼓”、“东北大鼓”等音乐艺术风格。

三、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

中国的戏曲唱法是传统民族声乐中高度发展的一种类型,起源甚早,到宋元时期已得到迅速发展,在唱法风格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要求;明清时期,戏曲唱法更趋完善和系统化。戏曲唱法发展至今,形成了口、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四功五法”表演体系,其地方大型戏曲有京剧、晋剧、秦腔、豫剧、徽剧、川剧、越剧和粤剧等,各自具有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然而,戏曲曲艺是随着地域社会经济水平逐步发达而形成和发展的,其风格特征深受社会地域性的影响。京剧是在吸收众多戏曲表演形式与内容后发展而来的,是整个华夏地域文明的真实写照,其艺术风格杂糅各地方文化特色,原因在于京剧流行于古都北京。清代京城社会经济发达,各种戏曲曲艺风格在此交汇,最终形成具有四方特色兼具、浓郁的京剧风味。晋剧是随着晋商逐步发展而兴盛的,且晋剧在山西境内所分布的晋南蒲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和北路梆子等主要是由于众多山西商人在走西口的道途上所形成的。山西商人好戏,尤其酷爱晋剧,明中叶之后的晋商逐渐发达,发源于山西蒲州的蒲剧逐步被随着经商的线路而带到晋中、晋东南和晋北等地,形成了山西晋剧艺术的社会地域性风格。将各种剧种进行比较,更加能够体现出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特征。例如将山西晋剧与河南豫剧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晋剧题材内容多演绎封建皇族社会生活情景,演唱风格较为宏大而庄重,如《打金枝》、《金水桥》;而豫剧则多以平民百姓生活为题,风格较为朴实,多具有喜剧性,如《天仙配》,风格明显不同。其原因在于二者所处的社会地域性,晋剧产生于山西,而山西地域比较闭塞,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多向往上层社会生活,导致晋剧戏曲风格多以宏大而庄重著称。相比之下,豫剧流行于河南境内,而河南地处疆域中心,号称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社会统治不稳定,平民多向往安定、平实的社会生活,厌恶连年征战之苦,导致豫剧多以朴实和怀有美好生活愿望的艺术风格占据一席之地。

四、现代民族唱法风格的混合地域性

“现代民族唱法”是著名声乐家周亨芳于1988年《歌唱与训练》一书中提出的。所谓现代民族唱法是指运用西方美声演唱方法和音乐理论来演唱传统民族声乐。现代民族唱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员和学生纷纷进入音乐院校接受系统正规训练,大胆学习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走出了一条宽广的、并具有时代气息的歌唱新路。现代民族唱法可演唱多种风格,能驾驭高难度作品及胜任歌剧角色,多具有民族风格、时代特征。经过现代民族唱法演唱,同样一首传统民歌可兼顾多种地域特点,呈现出混合地域性风格特征。同样出自陕北地方民歌作品《兰花花》,经不同地方民族声乐歌手演唱,表现出明显的混合地域性风格。演唱的《兰花花》除内容表现出陕北浓郁的地方风格外,演唱形式的音调与节奏多少含有山东包楞调的地域风格;而阿宝所演唱的《兰花花》在演唱形式上则透露出深厚的内蒙地方音色。典型的现代民族唱法所呈现出的混合地域性风格莫过于对同歌异唱的分析。以、殷秀梅两位歌唱家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和《我们是黄河泰山》为例,可以看出从演唱山东民歌起家,浓郁的北方风格在她演唱的所有北方歌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她太强太浓的的地域性语言惯性,使她在有些非北方性的演唱上由于语言音调的不熟悉而使歌曲失去了应有的风格。而殷秀梅作为美声歌手,没有地方性语言特点,也没有像那样广而多地演唱地方风格浓郁的作品,在《我们是黄河泰山》里,可以听出她对北方梆子语言和韵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