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范例6篇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沟通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

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

(一)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存在冲突,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具有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前者主要是发现消极因素,后者主要是协助找出消极因素的产生原因。内部审计咨询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审计建议的推动机制,协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来实施审计建议,由于这种咨询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称为后续咨询;另一种情形与确认没有关系,是应内部单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开展的咨询,这类咨询与特定的确认业务无关,一般称为独立咨询[27]。确认和咨询之间的潜在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对内部审计资源的竞争性需求,造成二者的冲突。内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用于咨询业务的资源多了,能用于确认业务的资源就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第二,咨询会损害确认的独立性。就后续咨询来说,虽然不影响已经完成的确认业务,且内部审计并未承担管理责任,但是经过咨询对特定事项进行改进之后,已经有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子,今后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再对这个特定事项进行确认,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就独立咨询来说,咨询的这个特定事项还未经历确认业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如果要将该特定事项纳入确认业务范围,同样会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受到损害。第三,咨询可能损害确认的客观性。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咨询责任,担心陷入咨询业务中,所以,对于已经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轻描淡写,损害了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某种目的,很愿意对某事项进行咨询,所以,夸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客观性同样受到损害。

(二)不同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现在,来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IIA倡导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CEO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仆二主”。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产品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确认产品,并且,这些确认是围绕组织高层治理、重要的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绩效的主要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这些确认业务,为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提供可靠的信息。而CEO的需求可能不同,从确认来说,他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持续可靠、业务经营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CEO可能更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已经发现问题的整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些情形下,CEO如果认为某些问题较为重要,而内部审计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有专长,即使没有确认业务,也可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独立咨询项目。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更注重确认业务,CEO更注重咨询业务,在确认业务中,审计委员会更关注与组织的中高层相关的确认,而CEO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的细节。这两类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或者是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或CEO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一———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无论发现何处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属于某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这个问题的存在,表示该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不到之处,内部审计发现了问题,无疑是指出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第二,内部审计提出建议对某些问题进行整改,在很多情形下,这些整改会涉及到职能部门要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修改,则相应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仍然存在,而职能部门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整改中存在认识差异;第三,如果被内部审计部门以一定的方式使其介入到内部审计取证或整改的相关事项中,可能会影响该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从而可能导致该部门不配合。以上的讨论是以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作为被审计单位为前提,如果作为被审计单位,则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四)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二———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就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来说,虽然有多方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被审计单位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牵扯到被审计单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正常工作,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有对立情绪。

(五)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的共性措施———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体制

以上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这些冲突不可能完全化解,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潜在冲突。这些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是共性措施,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二是个性措施,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由于个性措施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过于具有权变性,本文不展开讨论,这里仅讨论共性措施。根据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对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都有控制作用,下面,对两种应对机制做具体分析。内部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相关单位及个人形成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及选择相应的行为。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沟通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三种情形。研究发现,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进而会选择不同的行动。审计理念沟通就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理念,让相关单位及个人正确认知内部审计,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采取配合的态度。内部审计理念沟通的方式很多,内部审计章程、领导题词、座谈会、培训班、内部审计网站、进点现场会议等都能发挥宣传内部审计理念的作用,一些单位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到内部审计部门挂职,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更为透彻[20]①。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存在某种立场完全正确或某种立场完全错误。

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岗位性质不同,从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立场,这种由于岗位角色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进而导致看法不同,一般需要相互从对方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角色立场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多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多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相互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从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开展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换位体验,就是角色立场沟通的典型方式[21]。人际关系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查找他人的工作缺陷,容易引起他人的对立,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训他人的口吻说话,以钦差大臣自居,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潜在冲突。以上分析了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体制是应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体制对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影响不同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也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决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概括来说,内部审计体制是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制度基础。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例证的基本情况

王旭辉等介绍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根据梅维维等[21]的介绍,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基本类似的制度。审计角色体验制度是由审计部从业务部门挑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通过培训上岗后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公司的审计项目,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审计知识输出制度就是对新进员工、新聘任干部和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上述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一种尊重审计、敬畏审计的审计文化氛围,被审计部门更加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与审计部一同站在完善公司制度的层面审视本部门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

(二)例证分析

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内部审计沟通的具体方式,审计角色体验制度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通过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一方面,更加深刻理解了内部审计理念,对内部审计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从内部审计立场来看问题,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对问题的看法,这属于角色立场沟通。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消除人们对内部审计的不当看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理念,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总体来说,上述两个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这属于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应对措施之一。

五、结论和启示

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冲突及其化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例证分析。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前者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后者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制度。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是内部审计价值的负面因素,虽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不能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应对措施予以控制,在应对措施中,既要设计一些对多数冲突都有作用的应对措施,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潜在冲突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程新生,罗艳梅,游颖,等.基于角度冲突的内部审计研究回顾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8):122-128.

[6]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35-42.

[7]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关系下的内部审计实验研究———角色冲突、权力配置与内部审计行为[J].管理评论,2014(11):201-208.

[8]刘敬辉.企业内部审计的角色冲突与协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3):85,88.

[9]蒋芝花,刘蓉.内部审计的确证与咨询职能及其冲突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9-11.

[10]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11]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12]何云.内部审计与单位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7(8):52-53.

[13]何云.内部审计与管理层的深层冲突与关系重塑[J].财务与会计,2007(9):38.

[14]符群力.关于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思考[J].新西部,2015(36):65.

[15]游春晖,王菁,陈祥云.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及其化解[J].会计之友,2011(10):55-56.

[16]梅丹.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1):81-87.

[19]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精要[M].郑晓明,葛春生,译.8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21]梅维维,原静.基于“冲突三要素”.理论的内部审计冲突化解研究———基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4(6):41-44.

[22]蒋芝花,张小艳.论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J].交通财会,2007(5):72-73.

[23]胡玉兰.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7(6):72-73.

[24]李永红.刍议内部审计有效沟通[J].商业文化,2009(11):27.

[25]胡宇.内部审计是一门沟通的艺术[J].中国内部审计,2014(4):27-30.

[26]刘洪英.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245-246.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沟通障碍;过程管理

一、企业内部审计中可能存在的沟通障碍

1.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欠缺大量的实例表明,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较好的沟通能力是促使审计成功的重要推力,审计人员只有具有了沟通愿望和沟通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内部审计工作服务[1]18-19。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其工作职能应该定位在与组织内各部门打交道方面,并把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向上级报告,以完成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和优化。而为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就需要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断得到被审计单位人员的理解与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获取与审计相关的、可靠的信息,才能更为及时有效的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此外,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还应将内部审计人员培养成主动者,使其行为能够因良好的沟通而使审计工作变得顺畅而高效。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在能力方面缺位,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弱,难以在审计过程中控制谈话重点和语言节奏,内部审计的沟通效果严重受限。2.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决策层沟通不善截止到目前,现代企业虽然逐渐建立起来了与时展相适应的企业制度,运营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现代企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未能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甚至难以置身在内部审计建设之中。这种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决策层沟通的不善,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绩效的提升。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现代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无论是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还是国内外的政策条件,都对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主观上对企业决策层产生了偏见,使两者之间产生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时效性和可持续性,对现代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潜在损失;(2)一些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足,在宣传手段选择上缺乏仔细的思考,未能充分借助新媒体对相关信息进行传递;(3)一些企业部门对审计工作有抵触情绪,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宣传工作并不理会,甚至对其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使由此而产生的审计沟通严重不足;(4)对任何一个现代企业而言,决策层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能否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绩效。但是,一些领导并未对其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这种工作中的忽视使得审计沟通难以真正展开。3.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沟通不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沟通,实现“无障碍沟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然而,多数单位两部门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沟通的障碍。沟通障碍的形成,一是可能因为两部门工作汇报的对象不同,两部门均有相互监督检查的职能,如果主管领导不同可能会造成沟通障碍;二是内部审计与财务的工作结果有时会相互对立,“本位主义”会导致负面作用与沟通障碍等。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及组织长期形成的传统与气氛,对内部审计的沟通效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2]250-251。一方面,组织结构不合理会引起信息沟通障碍。如果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过多,则信息沟通不仅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且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组织气氛不和谐对信息的接收程度也会产生影响。如信息发送给一个相互高度依赖和开诚布公的组织,它被接收的可能性就比那些来自气氛不正、相互猜忌和提防的组织高得多。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沟通管理

1.与单位决策层及时沟通在前文的分析中指出,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使得审计沟通过程并不顺畅。而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应要求审计人员全面把握和被审计单位领导、决策层进行交流的机会,从上而下地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审计方法和审计步骤、审计内容进行宣传、讲解和培训,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和权威。比如,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向单位领导、决策层提交相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报告,并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审计进展等进行请示与汇报,并就审计范围、审计计划、审计目标等问题要随时与相关责任人进行沟通和交换意见,以便充分了解单位领导对审计的态度和期望。2.把握不同阶段沟通的特点在内部审计不同阶段,沟通具有不同的特点,审计人员应合理把握,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与效果。准备阶段:高度重视审前调查和良好的审前沟通,开好审前会议,通过审前会可以使被审计对象详细了解本次审计的目的、性质和具体安排等,以便于审计实施阶段的沟通。实施阶段:审计实施阶段的沟通环节主要体现在审计访谈上,即审计人员就具体审计事项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查询。要充分听取意见,给予被访者表达的空间;有些事项仅需要简短的对话,有些事项需要进行有层次的、深入的访谈。特别是审前会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交流。报告阶段:为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就报告中的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等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充分的沟通。后续审计阶段:就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情况、存在的困难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同时征求其对审计的反馈意见。3.营造和谐的审计沟通氛围,提升内部审计的沟通技巧在开展内部审计时,往往要借助“审计进点会”的形式向被审计单位传递审计信息,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要在接到相关信息后做出积极的反应,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必要的支持[3]27-29。此时,被审计单位领导如果可以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会对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普通工作人员会因此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审计资料能够被有效、及时地提供,审计工作也能顺利进行。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营造和谐的审计沟通氛围,提升内部审计的沟通技巧。比如,要尽量以开放性问题为导引,使被审计人员能够更为自如、轻松地回答相关问题和做出相关反应;在提问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拙劣的提问”,做到一次一问和一问一答。此外,还应让被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目的,在倾听对方回答的同时,能够及时对其中关联的有用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以便提升审计沟通的效果。4.对审计结果进行冲突管理内部审计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化解冲突,通过冲突管理使审计沟通更加高效。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1)化解反击心理。无论是审计人员还是被审计人员,都要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将情绪和审计工作区分开来,禁止使用过激性的语言与肢体行动激怒对方,如果丧失了理智,将会把审计冲突引向审计失败,甚至给企业、行业与审计事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2)对已经产生的冲突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通过深入矛盾内部充分了解冲突产生的根源和深层次原因,正确引导对方能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推动审计沟通向积极的方面发展;(3)在处理因内部审计而起的冲突之前,要对自身的情绪状态做出必要的调整和良好的把握,以避免将负面情绪和信息传递给被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也只有控制了自己的情绪,调整了审计过程的注意力,才能有效克服恐惧心理,使被审计人员能够支持审计工作的进行。5.提升审计整改的影响力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讲,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是建立在寻找、建立共同点的基础上的。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要通过鼓励对方不断提升沟通效果,通过讲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地开展内部审计;(2)内部审计人员要本着真诚的态度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沟通双方要在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与价值认同的前提下开展审计工作;(3)内部审计是对企业进行的“专业会诊”,因此审计沟通的参与方都要敏感而兴奋,找准彼此之间的关注点,以便产生基于审计的沟通共鸣。

三、结语

随着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内部质量,加强审计过程的沟通与管理十分重要。沟通在内部审计中作用重大,而现实审计中存在一些沟通的障碍:如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障碍、企业内部固有的障碍、内审机构与企业决策层之间等方面沟通不善而造成的沟通障碍等,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与质量。在企业内部审计沟通的对策中,应充分认识良好沟通的重要性、构建内部审计与企业决策层的和谐关系、依法合规把握审计原则及客观公正以诚待人等,合理把握不同审计环节沟通中的不同特点,突破沟通障碍,提升内部审计的绩效。由于内部审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环节和人员,加强审计沟通过程管理,构建内部审计沟通体系相当重要。这就必须对审计结果进行冲突管理,提升审计整改的影响力,营造和谐的审计沟通氛围,提升内部审计的沟通技巧,增强内部审计沟通的效果,不断化解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对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保证审计信息能够快捷传递与充分交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对提升审计工作的绩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澜.浅谈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J].时代金融,2011(2):18-19.

[2]刘飞燕,史丽化.管理学原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250-251.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范文3

本文的结论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自身认识不清的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服务职能

A Short Introduct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nal Audit

Abstract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have two functions: the surveillance function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 There is no answer that which function is more important. As the functions of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the preference on either one will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While the internal department’s working, the surveillance function should work together with the service function.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should perform their surveillance with the service manner. By the unification of the surveillance function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can perform it’s function well.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to the companies which cannot give clearly level to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Key words: internal audit, surveillance function, service function

目 录

一、序言1

二、文献回顾1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职能1

(一) 监督职能1

(二) 服务职能2

四、“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3

(一) “监督导向型”模式下两者的关系3

(二) “服务导向型”模式下两者的关系4

(三) “监督”与“服务”并重4

五、案例分析5

(一)、 案例介绍5

(二)、 案例分析6

六、总结及对内部审计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建议7

(一)总结7

(二)对内部审计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建议7

参考文献8

一、 序言

在很久之前,刚开始学习审计课程之时,就有许多的声音强调要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以保持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公正、公平、不受挚肘。而现在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也的确被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甚至于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在受到如此的重视之后,工作较之原来方便了不少,但是在工作中仍然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经过在内部审计部门为期2个月的实习,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内部审计工作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正因为这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内部审计部门实习的过程中有幸接触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概念:“服务向导型”内部审计。“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将服务作为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面大旗,全心全意地为企业与被审计部门服务。在“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之前“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曾经大行其道。但是两者均有各自的缺陷,过于强调服务或监督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合适的理念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

二、 文献回顾

对于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的职能问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了讨论。在内部审计部门产生之初,人们始终都认为内部审计的职能就是监督,而忽视甚至是无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务的职能。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人们开始渐渐了解到内部审计部门的服务职能仍是十分重要的,在其中较早的是内蒙古审计厅厅长就提出过要将内部审计由“监督导向型”转变为“服务导向型”。而后是陈炜认为应当发展“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认为应当发展“以经营审计为主导,以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为重点”的内部审计,将服务作为内部审计最为重要的职能,但是这样的内部审计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容易引起被审计部门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轻视。而后在南京市审计局的孙澄生认为“我国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应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同时仍有许多人认为应当发展“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如:王海燕的《浅谈内部审计职能》一文以及李民的《怎样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等,但是这样的审计模式虽然同时考虑到了监督的职能,但是所对于监督职能的重视仍然不够充分。

本文之所以选择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进行研究,原因在于:首先,内部审计将何种职能置于首位会对内部审计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目前更多的是选择进行“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并且许多的文献对于“服务导向型”的审计模式仅仅是一带而过,所进行的叙述也并不详细,所以在这方面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

三、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职能

现在的内部审计部门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职能部门,而是企业的一个管理机构,也因此现在的内部审计部门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的职能以及各职能所能发挥的作用有:

(一) 监督职能

1. 评估企业的目标实现情况

国外的公司选择首席执行官时多数是通过经理人市场来进行的,对于人选的去留是根据业绩测评的结果由董事会决定的。而现在的国有集团公司多数是由内部选拔机制来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也将业绩测评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由于企业的业绩报告部门(财务、统计等部门)是受企业的经理层控制的,因此对于业绩进行评价就要由具有充分的独立性的内部审计部门来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过程的公正性。内部审计在评估时,一方面要对测评系统本身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要通过检查和评估工作,得出企业整体目标是否得到实现的审计结论。

评估的结果对企业的经理层由重大的意义,因为现在很多经理层为了做出漂亮的业绩成果而做出一些不利于企业所有者或者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经营决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就必须站在企业所有者的立场上从企业长期绩效最大化的角度独立客观地开展审计活动。

内部审计部门对业绩测评系统地评估要包括一下内容:

(1) 是否建立了业绩测评系统。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建议企业建立或者与被审计对象协商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测评标准。

(2) 业绩测评系统是否充分和可以接受。内部审计部门要对测评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如果企业的测评标准定义不清楚,内部审计部门就应当寻求权威性的解释。

(3) 业绩测评系统是否在有效的运行。根据对业绩测评系统的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得出业绩测评系统是否可以接受的结论。

内部审计部门将审计发现的情况与企业所制定的整体目标相比较,来评估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所会带来的影响。对于业绩测评系统的审计结论,将通过审计报告的形式给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等合适的对象。

2. 报告重大管理事项

一般而言,重大事项对于企业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企业经营的很大的一个部分就是要把重大事项所会带来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对于重大事项的报告显然也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之一。重大的审计事项要由审计主管来进行判断,主要是指可能会对企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件,例如:违法、浪费、制度无效、利益冲突等。审计主管在对重大事项进行报告之前应与企业高级管理层进行沟通,即使沟通十分成功仍应向董事会进行报告。

3. 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治理过程中首当其冲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然后是如何使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两样无论是哪一样都是需要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等。因此,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就必须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完整性、有效性的评价内容和范围包括:控制系统是否能够保证企业组织机构的任务和目标有效的完成、是否包括了企业全部或者大多的业务、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等。如果企业制定的标准合适,并且得到了充分的执行,那么企业就应当继续保持下去,相反,如果企业没有制定内部控制系统,或者虽有制定但是制度不完整、不充分,抑或制定后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内部审计部门则应当给出专业的意见或者帮助企业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者帮助企业将内部控制体系落实到实施中。

(二) 服务职能

1. 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控制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免不了要面对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风险,不同的企业在面对这些风险时,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使时同一家企业在面对不同程度的风险时所会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企业来说每进行一个项目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企业最后的决策。项目风险的评估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来进行。在这时,内部审计主管就需要定期与管理层、董事会就风险和风险管理实务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讨论。如果审计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认可的风险水平与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不一致,或者风险水平是企业所不能承受的,审计主管和高级管理层就应该将这个问题报告董事会解决。管理层负责对重大风险采取中队形行动,内部审计主管负责评价这些行动。

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有五个主要目标要得以实现,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判断这五个目标是否得到实现来评判企业风险管理过程是否充分。这五个主要目标是:

(1) 找出业务战略与活动领域的风险并进行优先排序

(2) 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已经确定了企业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包括为实现公司战略计划而接受的风险。

(3) 涉及、实施了降低风险的活动,把风险降低并管理在上述可接受的水平上。

(4) 开展持续的监督活动,定期对风险和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再评估,以管理风险。

(5) 董事会和管理层定期收到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报告。

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控制好了企业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帮助企业进行了创收,这对于企业的保持盈利性甚至对于企业的持续经营都有重大的意义。

2. 帮助各部门树立防范舞弊意识

公司的控制失控通常会带来舞弊的结果,而舞弊会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这些损害会对企业的控制体系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些不好的影响容易引起新的舞弊行为,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安然公司等公司都是存在财务舞弊行为才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倒闭。

要防范舞弊,现在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内部审计的作用就是通过评估相关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来帮助防止舞弊的发生。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并在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进一步防范舞弊的发生。

内部审计部门的五个作用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监督”和“服务”两个职能。对于这两个职能孰轻孰重分为了两种观点,一种为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的职能,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监督者”、“看门人”,在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要保持自身的权威性,保持一种上级对待下级的态度,使被审计单位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使被审计部门给予足够的配合,方便审计工作的进行;另一种观点则更偏向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服务”职能,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都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努力工作,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是为被审计部门与企业整体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以真诚的服务态度感化被审计部门,使之心甘情愿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以上两种观点的支持者分别提出了“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与“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模式。两种模式都过于偏向于一种职能,而忽视了另一个职能。

四、 “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

(一) “监督导向型”模式下两者的关系

在“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下,“监督”职能更受到青睐,“服务”职能则基本处于被“遗弃”的状态。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是作为企业的“看门人”、“监督者”而存在的,在进行审计活动的时候需要与许许多多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这些问题不再出现就需要使那些人能够尽量地配合审计工作的进行。在“监督到导向型”内部审计方式的指导下,企业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公正性,提高被审计部门配合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积极性。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现在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直接隶属于董事会,是企业中一个地位超然的部门。正是由于这个超然的地位,在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时候,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以以一种上级对下级的态度要求被审计部门的配合。从理论上来说,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会顺利许多。

但是,仅仅提高内审部门的地位就可以解决内审人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所有的问题了吗?答案显然是不行。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是与人的接触,在与人的接触中仅仅有地位是不足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的,有时地位的提升甚至会成为工作开展的障碍。内部审计人员由于长期以一种“监督者”的身份、以一种上级对待下级的态度对待被审计部门,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高傲的态度,认为被审计单位应该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言听计从,从而提出一些较为过分的要求,有一些要求甚至会影响到被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并且引起被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不满,从而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形象甚至会有一些比较激进的被审计部门的人员会不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不提供审计人员所需要的资料、对于审计人员所提出的问题不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在内部审计人员在被审计部门驻点时故意躲避内部审计人员,严重地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地进行。显然,过于强调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很可能引起被审计部门的“反弹”,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二) “服务导向型”模式下两者的关系

在“服务导向型”的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监督”职能则作为一个较为次要的职能,虽然还没有遭到“抛弃”,但是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显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在“服务导向型”模式下,受到强调的是“服务”职能,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为了企业与被审计部门进行服务的,是帮助被审计部门解决问题,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保持一颗为被审计部门服务的心,以真实的行动感化被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但是现实的情况不会如同理论上的一样简单。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性质,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活动结束之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管理建议书是不具备强制性的,也就是说被审计部门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意见是可以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审计部门很可能因此产生一种轻视内部审计部门的感觉,加之内部审计部门如果一直仅仅是强调“服务”的职能,丧失了自身的权威性,很可能给被审计部门留下一个“软柿子”的印象,进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所提出的要求不予理会,甚至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严重地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三) “监督”与“服务”并重

由于“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与“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都只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两个职能中的一个,难免会有所偏颇。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地发挥两个职能,使“服务”职能与“监督”职能并重,使两者相辅相成,就可能产生“1+1>2”的效果,帮助企业充分地发展。就如同火与水,双方任何一方多了就会影响另一方的存在,但是如果能够将双方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比例内就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就是这样的情况。过于强调任何一方都可能给审计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够将关注在两者之上的力度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上就可能带来巨大的好处。在审计过程中始终本着“服务”的态度履行“监督”的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监督”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在企业中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有着许多的内容,包括对企业对法律法规、会计准则遵守情况的检查监督、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对本组织或本组织成员是否遵循企业内部的战略方针、政策、程序、制度以及对各个部门对其职能执行情况的监督。在现在的企业中内部审计更多的是需要对后几方面的监督。虽然也是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中更多的带上了服务的色彩,服务的性质更多。从根本上来讲,这些都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

在内部审计部门发挥“监督”职能的同时,通过“服务”职能的发挥,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使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发挥到一个新的程度。而内部审计部门监督职能的发挥又可以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服务的职能,帮助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 案例分析

(一)、 案例介绍

在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中有两种不同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仍然应当采取“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监督管理,以一种强势的态度使被审计部门或下属企业低头,来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另一部分的人则认为应当采用“服务”与“监督”相结合的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审计工作既是为了被审计部门服务,更是为了上汽集团服务,为所有的股东服务,以一种真诚服务的态度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使被审计部门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发自内心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地进行。两组人各有各的理由,有自己的说法,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自2006年底开始上汽集团将这两部分人分为两个不同的小组,同时将下属企业分为性质相同的两组,由两个小组分别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在刚开始的时候,两个小组的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效率基本一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并且两组审计人员同样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当然,各种的困难是不尽相同的。由于两组人员所采用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不同的,因此在遇到这些问题、困难时,两组人员所会采用的方式方法显然也是截然相反的。

首先介绍第一组采用“监督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小组的情况。在刚进入被审计单位时,小组成员首先会与被审计单位的老总以及高层进行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调整之前所制定的审计方案,或者制定新的审计方案。而后根据企业的情况以及调整后或重新制定的审计方案列出所需资料的清单,交付被审计单位由其提供所需资料。在查看这些资料之后寻找被审计部门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或异常,并就这些问题向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查询。在对企业的情况有所了解之后提出自己的审计意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会有两个部分可能会遇到困难。首先,就是内部审计部门所需要的资料的提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可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提供不出所需的资料或者提供资料不及时,抑或提供的资料不完整、不符合要求等。另一部分则是在寻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所要寻找的人不在或者所找到的人员对情况不了解,抑或人员之间相互推托责任的情况。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小组成员会去寻找被审计单位的高层或者直接将情况写入最终的审计报告。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小组的成员所采取的态度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态度,将自己置于被审计单位之上。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这样的一种态度是让他们很难接受的,难免在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心中会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形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小组在工作效率上没有降低的情况出现,也没有提高的态势,但是在下属企业中的形象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后是采用结合“监督”与“服务”职责审计模式的小组。该小组所采用的审计过程与采用“监督导向型”模式的小组基本相同,但是在审计过程中,该小组会经常本着“服务”的原则与被审计单位的高层进行沟通,与被审计单位的高层一起分析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就审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困难进行沟通、协商,一起想办法解决审计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在撰写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时会主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以一种真诚的、朋友般的态度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交流沟通。通过交流和沟通,加强了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友好关系。下举两个具体例子:

在管理过程中,上汽集团总部发现下属销售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偏低,影响了集团整体的投资收益,因此派出审计室综合管理科进行调研。(综合管理科即为采用综合发挥两个职能的小组)由于小组中成员曾经多次参与销售公司审计活动,与公司高层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关系。因此,在审计小组进点之前已经与销售公司管理高层有了一定的沟通。沟通后发现由于销售公司在当时有许多亟需解决的事情,故而审计小组同意推迟一周时间进驻销售公司,给予销售公司的人员足够的时间解决手头亟需解决的问题,避免了销售公司员工忙不过来的情况的出现,赢得了销售公司上下员工的好感。在进驻销售公司之后,由于之前所赢得的好感,公司上下员工对于审计工作小组的工作十分配合。销售公司的员工会经常询问小组人员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协调的问题;遇到需要提供资料或者向相关人员了解情况的情况时,通常相关人员总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将所需要的资料送到或者前来说明情况,其中有一位相关人员由于工作原因,不在公司,在了解到情况之后,该名员工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写出了情况概述,请人送到审计小组的办公室。就是因为有了销售公司上下员工的全力配合,虽然审计小组推迟一个星期进驻被审计单位,但是仍然及时地完成了审计工作。在撰写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时,审计小组也能够与销售公司管理高层沟通,根据销售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另一个案例仍是综合管理科审计人员的审计案例。在日常的管理中上汽集团发现下属刚提升为二层次企业加以管理的下属某制造企业的成本偏高,因此派出综合管理科的审计人员进行调研,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由于该企业是刚提升作为二层次企业进行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前与该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什么交往,因此审计小组在进驻企业之前与被审计企业进行了足够的沟通。但是在进驻企业进行审计之后仍然发现,所需要的资料并没有能够及时地提供出来,或者虽然提供了,但是所提供的资料并不是所需要的资料,或者所提供的资料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在寻找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时,出现过不了解自己部门职能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审计小组及时地找到企业的管理高层进行沟通协商,说明了情况。在通过充分的协商之后,与企业的高层达成了一致,双方达成一致,抓住内部审计这次的审计的时机把在企业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写进审计报告,帮助企业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由于管理不当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在整个的审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由于审计小组本着“服务”的宗旨,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充分沟通,充分地披露了有关的问题,还没有影响到与被审计单位的友好关系。

(二)、 案例分析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就如先前所叙述的,如果仅仅强调“监督”的职能很可能会给被审计部门带来不好的印象,甚至是恶感,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不良影响。正是那样的高人一头的态度,以及所履行的“监督”职能更可能会让人误解认为是故意在被审计部门找麻烦、“鸡蛋里挑骨头”的。有了这样的印象,怎么能够期待被审计部门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呢,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自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而对于真正将内部审计的两项职能结合到一起的审计人员来说,由于他们能够保持着一颗服务的心,就能够像上述的小组人员一样,能够理解被审计部门的苦衷,与他们达成一致,从而真正做到自身的态度不会引起被审计部门的反感,同时所做的事情又正是能够给被审计部门带来威慑感的工作,从而真正地实现“监督”与“服务”的共存。

现在看来上汽集团综合管理科的职能转变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在转变刚开始时,综合管理科的审计人员也曾经迷茫过,他们不知道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算是成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知道该采取何种的态度来对待。

在转变之初,小组成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他们小心谨慎地进行每一项工作,他们在处理每一件事时都是谨小慎微,就怕做错什么事情会有不好的影响,让别人觉得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是不必要的,是多余的,是没有用的。但是,就是因为他们的太过小心,使得他们在被审计部门的印象中太过“软弱”,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被审计部门并不能给出充分的回应,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经过小组人员的商议,决定虽然是“服务”职能与“监督”职能并重,但是还是不能放弃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只要心存为被审计部门与企业服务的信念,不必在表面上刻意地表现出“服务”的表现,也即他们选择了“以服务的态度履行监督职能”的一种方式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在这样的方式下,他们重新开始了尝试。在随后的审计工作中,他们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在审计过程中,会发现问题,会出现困难,发现了问题,他们会主动地与被审计部门的管理层进行沟通,遇到了困难,在困难解决之后会将问题写进管理建议书中。同时,在面对内部审计的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不具备强制性的情况时,他们在进行年度考核时,加入一条对于以往问题的整改情况,以促使被审计部门对于被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如果被审计部门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所发现的问题不闻不问,任由其发展下去,在每年一次的年度考评中,被审计部门的考评将会受到影响,以这样的方法使增强自身的权威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但是这样的方法也不是完美的,它也有它的缺陷。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是凭着一颗服务之心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能,因此在一些有心人士的眼中,内部审计人员就是一些阴险小人,表面说着一套,背地里做的又是一套。在他们看来内部审计人员所谓的“服务”职能只是用来欺骗别人的,是为了套取更多的资料、情况。在他们看来内部审计人员就是一些专门来找麻烦的人。被小组成员所采取的方式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在有心人的眼中,内部审计的形象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甚至只会越来越差。

六、 总结及对内部审计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建议

(一)总结

以前人们一直在关注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两项职能中的“监督”职能,从而忽视了内部审计所应当关注的“服务”职能,而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时则更多地偏向于“服务”忘记了自己原本应当拥有的权威性,因此,在这样的时候如果能够采取“以服务的态度履行监督职能”的内部审计模式,就能够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好处。

(二)对内部审计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建议

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最有可能遇到的就是“矫枉过正”的情况,在职能的转变过程中,很有可能,内部审计人员为了强调自身的“服务”职能而对被审计部门有“低声下气”之嫌。在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转变过程之中首先就要避免“矫枉过正”情况的出现。其次,要注意与被审计部门管理层的沟通,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始终是要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能的,因此,在监督的过程中就需要获得被审计部门的管理层的充分理解,这样在审计过程中才可能一帆风顺。最后,就是如何解决自身没有强制性的问题,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强行命令被审计部门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因此“服务”职能经常地受到一些人地诟病,但是如果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整改情况加入到每年对管理层的考评体系中去,相信情况会得到很好的好转。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长江,“以贯彻《规定》为契机 开创内审工作新局面”,国家审计署网页2. 陈炜,“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中华会计网校网页,

3. 陈秋金,“浅析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职能变化”,《中国农业会计》2004年第5期,28~29页

4. 王迎铃、袁炎炎,“论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经济师》2005年第2期,207页

5. 孙澄生,“内部审计应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兼议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演变”,《审计研究》2002年第3期,第22~24页

6. 王海燕,“浅谈内部审计职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4期,104~105页

7. 隋爱东 李开广,“浅谈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山东审计》2003年第5期,31页

8. 李民,“怎样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交通财会》2002年第3期,52~53页

9. 何云,“论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1卷第2期,53~55页

10. 刘湘铃,“内部审计在企业改制中的作用探讨”,《事业财会》2006年第2期,60~61页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范文4

在很久之前,刚开始学习审计课程之时,就有许多的声音强调要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以保持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公正、公平、不受挚肘。而现在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也的确被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甚至于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在受到如此的重视之后,工作较之原来方便了不少,但是在工作中仍然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经过在内部审计部门为期2个月的实习,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内部审计工作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正因为这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内部审计部门实习的过程中有幸接触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概念:“服务向导型”内部审计。“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将服务作为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面大旗,全心全意地为企业与被审计部门服务。在“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之前“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曾经大行其道。但是两者均有各自的缺陷,过于强调服务或监督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合适的理念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

二、文献回顾

对于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的职能问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了讨论。在内部审计部门产生之初,人们始终都认为内部审计的职能就是监督,而忽视甚至是无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务的职能。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人们开始渐渐了解到内部审计部门的服务职能仍是十分重要的,在其中较早的是内蒙古审计厅厅长就提出过要将内部审计由“监督导向型”转变为“服务导向型”。而后是陈炜认为应当发展“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认为应当发展“以经营审计为主导,以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为重点”的内部审计,将服务作为内部审计最为重要的职能,但是这样的内部审计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容易引起被审计部门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轻视。而后在南京市审计局的孙澄生认为“我国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应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同时仍有许多人认为应当发展“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如:王海燕的《浅谈内部审计职能》一文以及李民的《怎样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等,但是这样的审计模式虽然同时考虑到了监督的职能,但是所对于监督职能的重视仍然不够充分。

本文之所以选择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进行研究,原因在于:首先,内部审计将何种职能置于首位会对内部审计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目前更多的是选择进行“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并且许多的文献对于“服务导向型”的审计模式仅仅是一带而过,所进行的叙述也并不详细,所以在这方面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职能

现在的内部审计部门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职能部门,而是企业的一个管理机构,也因此现在的内部审计部门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的职能以及各职能所能发挥的作用有:

(一)监督职能

1.评估企业的目标实现情况国外的公司选择首席执行官时多数是通过经理人市场来进行的,对于人选的去留是根据业绩测评的结果由董事会决定的。而现在的国有集团公司多数是由内部选拔机制来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也将业绩测评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由于企业的业绩报告部门(财务、统计等部门)是受企业的经理层控制的,因此对于业绩进行评价就要由具有充分的独立性的内部审计部门来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过程的公正性。内部审计在评估时,一方面要对测评系统本身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要通过检查和评估工作,得出企业整体目标是否得到实现的审计结论。

评估的结果对企业的经理层由重大的意义,因为现在很多经理层为了做出漂亮的业绩成果而做出一些不利于企业所有者或者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经营决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就必须站在企业所有者的立场上从企业长期绩效最大化的角度独立客观地开展审计活动。

内部审计部门对业绩测评系统地评估要包括一下内容:

(1)是否建立了业绩测评系统。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建议企业建立或者与被审计对象协商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测评标准。

(2)业绩测评系统是否充分和可以接受。内部审计部门要对测评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如果企业的测评标准定义不清楚,内部审计部门就应当寻求权威性的解释。

(3)业绩测评系统是否在有效的运行。根据对业绩测评系统的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得出业绩测评系统是否可以接受的结论。

内部审计部门将审计发现的情况与企业所制定的整体目标相比较,来评估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所会带来的影响。对于业绩测评系统的审计结论,将通过审计报告的形式给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等合适的对象。

2.报告重大管理事项一般而言,重大事项对于企业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企业经营的很大的一个部分就是要把重大事项所会带来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对于重大事项的报告显然也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之一。重大的审计事项要由审计主管来进行判断,主要是指可能会对企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件,例如:违法、浪费、制度无效、利益冲突等。审计主管在对重大事项进行报告之前应与企业高级管理层进行沟通,即使沟通十分成功仍应向董事会进行报告。

3.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治理过程中首当其冲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然后是如何使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两样无论是哪一样都是需要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等。因此,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就必须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完整性、有效性的评价内容和范围包括:控制系统是否能够保证企业组织机构的任务和目标有效的完成、是否包括了企业全部或者大多的业务、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等。如果企业制定的标准合适,并且得到了充分的执行,那么企业就应当继续保持下去,相反,如果企业没有制定内部控制系统,或者虽有制定但是制度不完整、不充分,抑或制定后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内部审计部门则应当给出专业的意见或者帮助企业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者帮助企业将内部控制体系落实到实施中。

(二)服务职能

1.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控制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免不了要面对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风险,不同的企业在面对这些风险时,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使时同一家企业在面对不同程度的风险时所会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企业来说每进行一个项目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企业最后的决策。项目风险的评估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来进行。在这时,内部审计主管就需要定期与管理层、董事会就风险和风险管理实务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讨论。如果审计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认可的风险水平与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不一致,或者风险水平是企业所不能承受的,审计主管和高级管理层就应该将这个问题报告董事会解决。管理层负责对重大风险采取中队形行动,内部审计主管负责评价这些行动。

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有五个主要目标要得以实现,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判断这五个目标是否得到实现来评判企业风险管理过程是否充分。这五个主要目标是:

(1)找出业务战略与活动领域的风险并进行优先排序。

(2)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已经确定了企业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包括为实现公司战略计划而接受的风险。

(3)涉及、实施了降低风险的活动,把风险降低并管理在上述可接受的水平上。

(4)开展持续的监督活动,定期对风险和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再评估,以管理风险。

(5)董事会和管理层定期收到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报告。

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控制好了企业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帮助企业进行了创收,这对于企业的保持盈利性甚至对于企业的持续经营都有重大的意义。

2.帮助各部门树立防范舞弊意识

公司的控制失控通常会带来舞弊的结果,而舞弊会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这些损害会对企业的控制体系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些不好的影响容易引起新的舞弊行为,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安然公司等公司都是存在财务舞弊行为才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倒闭。

要防范舞弊,现在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内部审计的作用就是通过评估相关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来帮助防止舞弊的发生。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并在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进一步防范舞弊的发生。

内部审计部门的五个作用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监督”和“服务”两个职能。对于这两个职能孰轻孰重分为了两种观点,一种为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的职能,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监督者”、“看门人”,在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要保持自身的权威性,保持一种上级对待下级的态度,使被审计单位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使被审计部门给予足够的配合,方便审计工作的进行;另一种观点则更偏向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服务”职能,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都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努力工作,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是为被审计部门与企业整体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以真诚的服务态度感化被审计部门,使之心甘情愿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以上两种观点的支持者分别提出了“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与“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模式。两种模式都过于偏向于一种职能,而忽视了另一个职能。

四、“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

(一)“监督导向型”模式下两者的关系在“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下,“监督”职能更受到青睐,“服务”职能则基本处于被“遗弃”的状态。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是作为企业的“看门人”、“监督者”而存在的,在进行审计活动的时候需要与许许多多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这些问题不再出现就需要使那些人能够尽量地配合审计工作的进行。在“监督到导向型”内部审计方式的指导下,企业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公正性,提高被审计部门配合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积极性。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现在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直接隶属于董事会,是企业中一个地位超然的部门。正是由于这个超然的地位,在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时候,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以以一种上级对下级的态度要求被审计部门的配合。从理论上来说,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会顺利许多。

但是,仅仅提高内审部门的地位就可以解决内审人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所有的问题了吗?答案显然是不行。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是与人的接触,在与人的接触中仅仅有地位是不足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的,有时地位的提升甚至会成为工作开展的障碍。内部审计人员由于长期以一种“监督者”的身份、以一种上级对待下级的态度对待被审计部门,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高傲的态度,认为被审计单位应该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言听计从,从而提出一些较为过分的要求,有一些要求甚至会影响到被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并且引起被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不满,从而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形象甚至会有一些比较激进的被审计部门的人员会不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不提供审计人员所需要的资料、对于审计人员所提出的问题不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在内部审计人员在被审计部门驻点时故意躲避内部审计人员,严重地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地进行。显然,过于强调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很可能引起被审计部门的“反弹”,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二)“服务导向型”模式下两者的关系在“服务导向型”的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监督”职能则作为一个较为次要的职能,虽然还没有遭到“抛弃”,但是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显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在“服务导向型”模式下,受到强调的是“服务”职能,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为了企业与被审计部门进行服务的,是帮助被审计部门解决问题,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保持一颗为被审计部门服务的心,以真实的行动感化被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但是现实的情况不会如同理论上的一样简单。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性质,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活动结束之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管理建议书是不具备强制性的,也就是说被审计部门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意见是可以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审计部门很可能因此产生一种轻视内部审计部门的感觉,加之内部审计部门如果一直仅仅是强调“服务”的职能,丧失了自身的权威性,很可能给被审计部门留下一个“软柿子”的印象,进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所提出的要求不予理会,甚至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严重地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三)“监督”与“服务”并重

由于“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与“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都只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两个职能中的一个,难免会有所偏颇。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地发挥两个职能,使“服务”职能与“监督”职能并重,使两者相辅相成,就可能产生“1+1>2”的效果,帮助企业充分地发展。就如同火与水,双方任何一方多了就会影响另一方的存在,但是如果能够将双方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比例内就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就是这样的情况。过于强调任何一方都可能给审计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够将关注在两者之上的力度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上就可能带来巨大的好处。在审计过程中始终本着“服务”的态度履行“监督”的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监督”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在企业中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有着许多的内容,包括对企业对法律法规、会计准则遵守情况的检查监督、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对本组织或本组织成员是否遵循企业内部的战略方针、政策、程序、制度以及对各个部门对其职能执行情况的监督。在现在的企业中内部审计更多的是需要对后几方面的监督。虽然也是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中更多的带上了服务的色彩,服务的性质更多。从根本上来讲,这些都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

在内部审计部门发挥“监督”职能的同时,通过“服务”职能的发挥,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使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发挥到一个新的程度。而内部审计部门监督职能的发挥又可以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服务的职能,帮助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在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中有两种不同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仍然应当采取“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监督管理,以一种强势的态度使被审计部门或下属企业低头,来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另一部分的人则认为应当采用“服务”与“监督”相结合的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审计工作既是为了被审计部门服务,更是为了上汽集团服务,为所有的股东服务,以一种真诚服务的态度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使被审计部门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发自内心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地进行。两组人各有各的理由,有自己的说法,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自2006年底开始上汽集团将这两部分人分为两个不同的小组,同时将下属企业分为性质相同的两组,由两个小组分别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在刚开始的时候,两个小组的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效率基本一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并且两组审计人员同样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当然,各种的困难是不尽相同的。由于两组人员所采用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不同的,因此在遇到这些问题、困难时,两组人员所会采用的方式方法显然也是截然相反的。

首先介绍第一组采用“监督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小组的情况。在刚进入被审计单位时,小组成员首先会与被审计单位的老总以及高层进行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调整之前所制定的审计方案,或者制定新的审计方案。而后根据企业的情况以及调整后或重新制定的审计方案列出所需资料的清单,交付被审计单位由其提供所需资料。在查看这些资料之后寻找被审计部门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或异常,并就这些问题向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查询。在对企业的情况有所了解之后提出自己的审计意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会有两个部分可能会遇到困难。首先,就是内部审计部门所需要的资料的提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可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提供不出所需的资料或者提供资料不及时,抑或提供的资料不完整、不符合要求等。另一部分则是在寻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所要寻找的人不在或者所找到的人员对情况不了解,抑或人员之间相互推托责任的情况。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小组成员会去寻找被审计单位的高层或者直接将情况写入最终的审计报告。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小组的成员所采取的态度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态度,将自己置于被审计单位之上。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这样的一种态度是让他们很难接受的,难免在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心中会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形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小组在工作效率上没有降低的情况出现,也没有提高的态势,但是在下属企业中的形象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后是采用结合“监督”与“服务”职责审计模式的小组。该小组所采用的审计过程与采用“监督导向型”模式的小组基本相同,但是在审计过程中,该小组会经常本着“服务”的原则与被审计单位的高层进行沟通,与被审计单位的高层一起分析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就审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困难进行沟通、协商,一起想办法解决审计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在撰写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时会主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以一种真诚的、朋友般的态度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交流沟通。通过交流和沟通,加强了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友好关系。下举两个具体例子:

在管理过程中,上汽集团总部发现下属销售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偏低,影响了集团整体的投资收益,因此派出审计室综合管理科进行调研。(综合管理科即为采用综合发挥两个职能的小组)由于小组中成员曾经多次参与销售公司审计活动,与公司高层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关系。因此,在审计小组进点之前已经与销售公司管理高层有了一定的沟通。沟通后发现由于销售公司在当时有许多亟需解决的事情,故而审计小组同意推迟一周时间进驻销售公司,给予销售公司的人员足够的时间解决手头亟需解决的问题,避免了销售公司员工忙不过来的情况的出现,赢得了销售公司上下员工的好感。在进驻销售公司之后,由于之前所赢得的好感,公司上下员工对于审计工作小组的工作十分配合。销售公司的员工会经常询问小组人员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协调的问题;遇到需要提供资料或者向相关人员了解情况的情况时,通常相关人员总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将所需要的资料送到或者前来说明情况,其中有一位相关人员由于工作原因,不在公司,在了解到情况之后,该名员工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写出了情况概述,请人送到审计小组的办公室。就是因为有了销售公司上下员工的全力配合,虽然审计小组推迟一个星期进驻被审计单位,但是仍然及时地完成了审计工作。在撰写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时,审计小组也能够与销售公司管理高层沟通,根据销售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另一个案例仍是综合管理科审计人员的审计案例。在日常的管理中上汽集团发现下属刚提升为二层次企业加以管理的下属某制造企业的成本偏高,因此派出综合管理科的审计人员进行调研,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由于该企业是刚提升作为二层次企业进行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前与该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什么交往,因此审计小组在进驻企业之前与被审计企业进行了足够的沟通。但是在进驻企业进行审计之后仍然发现,所需要的资料并没有能够及时地提供出来,或者虽然提供了,但是所提供的资料并不是所需要的资料,或者所提供的资料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在寻找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时,出现过不了解自己部门职能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审计小组及时地找到企业的管理高层进行沟通协商,说明了情况。在通过充分的协商之后,与企业的高层达成了一致,双方达成一致,抓住内部审计这次的审计的时机把在企业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写进审计报告,帮助企业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由于管理不当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在整个的审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由于审计小组本着“服务”的宗旨,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充分沟通,充分地披露了有关的问题,还没有影响到与被审计单位的友好关系。

(二)案例分析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就如先前所叙述的,如果仅仅强调“监督”的职能很可能会给被审计部门带来不好的印象,甚至是恶感,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不良影响。正是那样的高人一头的态度,以及所履行的“监督”职能更可能会让人误解认为是故意在被审计部门找麻烦、“鸡蛋里挑骨头”的。有了这样的印象,怎么能够期待被审计部门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呢,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自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而对于真正将内部审计的两项职能结合到一起的审计人员来说,由于他们能够保持着一颗服务的心,就能够像上述的小组人员一样,能够理解被审计部门的苦衷,与他们达成一致,从而真正做到自身的态度不会引起被审计部门的反感,同时所做的事情又正是能够给被审计部门带来威慑感的工作,从而真正地实现“监督”与“服务”的共存。

现在看来上汽集团综合管理科的职能转变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在转变刚开始时,综合管理科的审计人员也曾经迷茫过,他们不知道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算是成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知道该采取何种的态度来对待。

在转变之初,小组成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他们小心谨慎地进行每一项工作,他们在处理每一件事时都是谨小慎微,就怕做错什么事情会有不好的影响,让别人觉得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是不必要的,是多余的,是没有用的。但是,就是因为他们的太过小心,使得他们在被审计部门的印象中太过“软弱”,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被审计部门并不能给出充分的回应,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经过小组人员的商议,决定虽然是“服务”职能与“监督”职能并重,但是还是不能放弃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只要心存为被审计部门与企业服务的信念,不必在表面上刻意地表现出“服务”的表现,也即他们选择了“以服务的态度履行监督职能”的一种方式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在这样的方式下,他们重新开始了尝试。在随后的审计工作中,他们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在审计过程中,会发现问题,会出现困难,发现了问题,他们会主动地与被审计部门的管理层进行沟通,遇到了困难,在困难解决之后会将问题写进管理建议书中。同时,在面对内部审计的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不具备强制性的情况时,他们在进行年度考核时,加入一条对于以往问题的整改情况,以促使被审计部门对于被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如果被审计部门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所发现的问题不闻不问,任由其发展下去,在每年一次的年度考评中,被审计部门的考评将会受到影响,以这样的方法使增强自身的权威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但是这样的方法也不是完美的,它也有它的缺陷。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是凭着一颗服务之心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能,因此在一些有心人士的眼中,内部审计人员就是一些阴险小人,表面说着一套,背地里做的又是一套。在他们看来内部审计人员所谓的“服务”职能只是用来欺骗别人的,是为了套取更多的资料、情况。在他们看来内部审计人员就是一些专门来找麻烦的人。被小组成员所采取的方式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在有心人的眼中,内部审计的形象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甚至只会越来越差。

六、总结及对内部审计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建议

(一)总结

以前人们一直在关注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两项职能中的“监督”职能,从而忽视了内部审计所应当关注的“服务”职能,而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时则更多地偏向于“服务”忘记了自己原本应当拥有的权威性,因此,在这样的时候如果能够采取“以服务的态度履行监督职能”的内部审计模式,就能够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好处。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跨部门; 潜在冲突; 组织层面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内部审计作为公司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治理程序,通过其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来发挥治理作用。冲突是内部审计不可避免的问题,甚至是内部审计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查德等,1999)。内部审计的潜在冲突一般表现为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管理层、相关职能部门等组织冲突,尤其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的潜在冲突。过去学者大多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个人沟通技巧、提升职业素养、实施内部审计外包以及从公司治理视角寻求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本文结合斯蒂芬・P・罗宾斯“潜在的对立”阶段三要素理论,对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进行分析,从组织层面提出了化解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可行方法。

二、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深层原因

(一)内部审计在服务对象上的潜在冲突

在Lawrence・B・Sawyer所处的时代,内部审计是“管理层的耳目”这一观点占据主流地位,组织的管理层聘用内部审计人员并决定其升迁,“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所检查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建议和中肯的意见,并协助各管理层有效地履行其职责”(Sawyer,1973)。但是安然和世通等会计欺诈案件的出现,表明企业组织不完善,内部审计职能缺位,未能起到应有作用。SOX法案要求上市(包括拟上市)公司必须成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从“管理层的耳目”变为“审计委员会的耳目”,内部审计人员与管理层像伙伴一样一起工作。一方面内部审计接受管理层的雇佣,同时需要管理层的支持与合作,以有效地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要忠诚于负责组织治理的部门,对管理层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批评,确保公司治理的强有力和有效性。这种组织架构导致了“双重领导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内部审计在服务于两类不同对象时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冲突。

(二)内部审计在治理职能上的潜在冲突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力,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审计确认是保护第三方利益的一种基本机制,内部审计的确认功能是内部审计的一项传统和基本的功能。蔡春(2006)认为,现代认证性审计应当包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董事会成员对股东大会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认证性审计(董事会业绩考评与审核);中间层次是保证最高管理层对董事会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最后一层是总经理以下的各级管理层及授权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认证性审计。因此,内部审计提供的认证的服务对象包括了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董事会)。IIA将咨询服务界定为“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这种服务的性质与范围通过与客户协商确定,其目的是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这样的服务包括顾问服务、建议、协调、程序设计及培训等”(IIA,2001)。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工作,实际上是将内部审计在确认时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性建议,防止出现重大的经营波动和管理漏洞。内部审计在向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供审计确认的同时,又为管理层提供咨询服务,管理层将从内部审计人员那里获取的咨询服务的审计建议纳入到企业的流程再造中,再由内部审计人员对其提供确认服务,对这些流程进行评价。而确认和咨询业务的同时存在可能有损审计的独立性。

(三)内部审计在工作性质、工作方式上的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原因,需要经常打断其他部门的日常工作,并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错误、无效或低效的事项以及改进建议报告给审计委员会或他们的上级。被审计单位或工作人员通常害怕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会对将来的工作产生不利,因为不利问题的发现通常会追查该由谁来负责,进而可能产生表现不好、业绩不佳甚至被追究相应责任的可能。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潜在冲突的必然性。同时有些内部审计人员近乎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工作,他们与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见面就像是在法庭上一位法官盘问一位带有敌意的证人,甚至视同被告,对管理部门缺乏诚恳和公正的态度(何云,2007),这种工作方式可能造成内部审计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的要素

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冲突属于同一组织内部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是一种跨部门的冲突。所谓跨部门冲突是指正式组织中,某部门阻碍到其他部门需求之满足及目标的达成,而引起的认知上、情感上及行为上的反应(秦颖、武春友、王茜,2003)。在西方,对群体冲突比较系统进行研究的学者当属美国行为科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他将冲突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潜在的对立、认知和情感投入、行为意向、行为、结果,在“潜在的对立”阶段造成组织产生冲突的要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

沟通要素是指意义的传递和理解,若接受者所认知的想法或思想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不完全一致则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如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充分及信息超载,由于个体选择性知觉的差异和接受培训、教育的不同而导致的在语义理解上的困难等均会造成沟通障碍。内部审计人员在向审计单位管理部门报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时会不可避免地使用到一些专业术语,若不能充分、认真地向对方解释实施审计的过程、采用的专业技术及得出的结论,则可能造成双方理解的不一致。

结构要素是指组织的框架体系,组织的管理跨度、集权化与分权、工作专业化程度、群体之间目标的差异等都有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冲突产生。内部审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推动管理层在某些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比如调整工作流程、改变既定生产工艺等,若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不会给其经营管理带来业绩,就会对内部审计工作感到厌烦,进而采取应付甚至抵触的态度。

个人因素包括价值系统(如对自由、幸福、勤奋、工作、自尊、诚实、服从和平等的看法)和个性特征(武断和缺乏自尊等)。它们的差异也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双方对审计方式、审计结论认识不一致,进而牵涉利益时,常常会作出情绪化反应,形成冲突。

四、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的化解

在组织冲突的化解方面,罗宾斯提出了回避、迁就、折中、竞争和协作五种可行路径。回避只能推迟冲突,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迁就、折中不仅不利于冲突的解决,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潜在冲突;竞争容易使问题激化,因此只有通过充分协作,减少过于激烈的冲突行为和激励合作才能使冲突得以解决。

(一)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冲突观

如果一个企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过于融洽,有些矛盾就难以表露出来,反而不利于企业的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组织内的冲突具有二重性,功能正常的跨部门冲突能够提高群体工作绩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功能失常的跨部门冲突则会降低群体工作绩效,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应尽量避免。从根本目标来说,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者是一致的,管理层通过识别、评估、控制风险来实现组织目标;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则运用其职能参与组织治理,并改善组织治理。根本目标的一致使得针对跨部门冲突良好关系的建立有了根本的基础。

(二)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

接触假说理论认为不同群体成员的接触,可以加强彼此的了解,形成共识,降低冲突的水平。因此跨部门沟通机制的建立,如角色扮演、部门间沟通和协商及信息共享有助于减少功能失常跨部门冲突的产生。审计沟通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针对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感到厌烦甚至抵触的态度可以让管理层参与审计目标的制定、参与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以及将通过审计工作获知的所有发现(包括应予肯定的方面)告知被审计部门等。参与有助于管理层对审计事项更充分的了解,全面告知、充分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将这种跨部门冲突转变为被审部门的积极协作。

(三)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

部门间冲突很大程度上归结于部门利益,其根本原因是缺乏高于一切部门利益和目标的组织最高使命和最高目标(吴宗杰、秦颖,2003)。共同愿景的建立要求加强组织学习和具备团队意识。被审计部门及人员应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种帮助而非一种威胁,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作为内审人员来讲,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保持独立、客观、不偏不倚的审计视角,同时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应确立并持有为他人服务的观念,而非把自己看作监督者,只关心自己的意见和结论,因为这会给被审部门造成压力,从而使管理层产生抵触心理。

(四)建立培训机制

培训机制要求部门成员到其他部门接受短期培训,通过对其他部门的感知,可以减少因语义理解上的困难、个体选择性知觉的差异等造成的沟通障碍,增进被审计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双方工作的理解,改变部门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增强合作意识。王旭辉等(2011)通过对秦山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培训机制的内部审计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种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进了被审部门对审计工作的理解,降低了审计与被审计部门双方间的知识壁垒,有助于员工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

五、结论

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跨部门潜在冲突的必然性,面对这种冲突需要企业采取积极的态度予以应对。冲突具有两面性,冲突管理的目标并不是消灭冲突,而是创设适当强度的冲突,提高群体工作绩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冲突管理中,不仅要通过学习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而且要从组织层面上建立相应机制,如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培训机制,增强跨部门间的沟通,化解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秦颖,武春友,王茜.企业组织中跨部门冲突理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 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

[3] 陆晓晖.内部审计的潜在冲突及化解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

[4] 何云.内部审计与单位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7(8).

[5]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6] 孙立.论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职能及其冲突[J].财会通讯,2010(11).

[7] 吴宗杰,秦颖.企业组织跨部门冲突的归因分析及其管理战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问题导向;内部审计;动因;错弊

一、内部审计动因的主要理论及评价

(一)内部审计动因的主要理论

1.理论观点。内部审计体现了一种关系,目的是保证委托人和人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委托人为了最大化自己的财富,降低人道德风险,除了聘请民间审计,还会借用内部审计实现部分监督功能,支付监督成本。人出于自利的考虑,为让委托人充分了解其努力程度,需要内部审计提供监督服务,因而产生守约成本。2.交易费用观点。内部审计既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收集组织及活动的关键信息,也可以通过组织内成员的协作得到内部重要信息,有助于其对组织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客观评价,向管理者提供成本节约方面的信息,具有成本节约功能。3.受托责任观。由多层次经营管理的分权制形成的受托责任关系,是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是委托人对受托人实行监督和评价、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内部治理机制。4.基本价值观。审计面对的基本问题都是财务舞弊的问题。组织内的财务舞弊将危害组织的经营,甚至威胁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组织为了防控财务舞弊的行为,必然要开展内部审计活动。防控财务舞弊是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动因。

(二)对内部审计主要动因理论的评价

1.内部审计动因理论不完整。多数内部审计动因理论只借用了其他单一学科的理论,无法完整解释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问题。第一,理论是基于现代企业产生的理论,在审计产生初期,企业未出现,也产生了审计需求。在实践中不但存在不计成本而进行审计的问题,也存在无视成本而不审计的问题。此时的成本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交易成本理论的内部审计信息说难以从本质上解释内部审计。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获取深层次的信息是组织赋予内部审计的权利,以便作出内部审计之后的制度和职能安排。第三,受托责任是两权分离的结果。所有权要监督剩余控制权,产生了内部审计需求,可见,受托责任是随着两权分离而与内部审计需求一并产生的结果。同时,受托责任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内部审计。只有受托责任而没有利益冲突,或者有利益冲突但不需要监管,或者不需要采用内部审计这种方式监管时才不需要内部审计。第四,从基本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内部审计的动因,将内部审计动因归集为共同的良好的价值观,概念不具体,弱化了内部审计动因的经济属性,逻辑性不强,不能由此进一步推导内部审计的其他理论要素。2.未区分内部审计动因及其理论。内部审计动因理论是用来解释内部审计动因的,但理论本身并不能全面解释内部审计动因,这一本质的区别却被多数理论工作者所忽视。内部审计动因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概念,其基础性、稳定性的特征可以保证基于内部审计动因构建的内部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一致性。

二、内部审计动因分析

(一)内部审计动因的逻辑分析

1.两权分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基础。不论从何种理论分析,内部审计产生的前提都是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公司制企业出现并成为市场的主流经济体之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内部审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业务范围延伸到整个管理领域。因此,可以说没有两权分离就不可能有内部审计。2.利益冲突是内部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权分离决定了利益冲突的存在。首先,两权分离产生利益差异。所有者期望管理者忠实履行受托责任并尽可能减少经营损失,而管理者期望个人获利最大化而厌恶单向的付出。其次,人的欲望无穷性和利益不足导致利益冲突。随着企业的发展,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欲望会进一步膨胀。当实际利益差异日益加大而诉求无法满足时,利益冲突必然出现。最后,利益冲突需要调控。经营者利益分配制度的参与权有限,当利益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后,双方需要进行调控以防范冲突。内部审计监督是利益调控的主要方式。3.控制需求是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力。当所有者认为利益冲突带来的损失或者危害需要加以监督和控制时,由内部审计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成了其最佳的选择。同样,高层管理者为了防控再次分权后出现利益冲突带来的损失或者危害,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为维护其利益而监督底层经营者。4.防控舞弊是内部审计的内在要求。基于利益冲突产生的内部审计,其首要的职责必然是防控利益冲突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而危害所有者利益的主要行为之一就是财务舞弊,因此,防控财务舞弊成了内部审计的天然属性,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如果不存在防控舞弊的需求,则内部审计也不会产生。

(二)内部审计动因的哲学分析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作为一种调节管理活动中不同行为人利益冲突的机制,内部审计的动因延伸到了哲学范畴。1.人的本性决定了经济行为的自利性。人性建立在人的价值与需求基础之上,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是社会管理与控制的基础。人的性质以及人性假说理论告诉我们,人在经济行为中是具有自利性的。自利行为原则是指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的。性善论认为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人有自利要求,但人能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管理学中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理论,或是以自利性为基础,或是以自利性作为条件之一界定基础需求。2.自利性经济行为导致机会主义。人的自利性是其经济行为的天然属性,也是经济学的逻辑基础。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自利和信息不对称产生了机会主义。因为人具有自利性的一面,其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们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时,常常会产生机会主义动机。同时,因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些人可能向对方说谎或者要挟对方以谋取私利。机会主义说明人的本性中损人利己的一面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机会就会行动。3.机会主义的防范需要制度约束。由于企业是各种自利人的集合,因此必然存在机会主义问题,要降低机会主义的危害,就需要通过企业内部制度来协调和控制。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投资者事先很难知道管理者在什么时候会以何种具体方式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宁愿相信机会主义行为会随时发生。因此,投资者就会采取措施防范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制度约束,在不断完善制度以适应更加复杂多样的机会主义行为时,也要采取更多控制措施,对利用制度漏洞或绕过制度约束的机会主义行为,加以防范。4.内部审计是制度约束的重要环节。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内部审计成为监督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这是由投资者和各层级管理者之间对控制权(监督权)的分配决定的,内部审计的职能正是这一监督控制权的体现。投资者和管理者希望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企业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企业收益,并使投资者和管理者获得控制权上的收益,使内部审计在管理控制过程的事前策划、事中控制及事后监督中发挥作用,弥补外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仅限于事后监督的不足。从而使内部审计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内部审计错弊动因

(一)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选择

理论研究方法包括问题导向和方法导向两种研究思路。问题导向是指遇到问题时,不受现有理论认知或分析框架的限制,用系统性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内在逻辑,找到问题的起因和本质,然后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是:现象和提出问题、认识和分析问题、方法研究和文献选用、解决问题和事实检验。方法导向则是指在遇到问题之后,首先确定用何种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进行解释和分析,然后遵循现已形成的或者普遍接受的常规范式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1.以问题导向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发现和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应该是问题导向的。首先,问题导向更有利于保证研究的客观真实性。问题导向认为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应该源于直觉并将之逻辑化和系统化,而方法导向倾向于训练人们的直觉来适应现有的抽象理论。其次,问题导向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问题导向引导人们以问题为中心审视问题的内在逻辑,在抓住问题本质后才研究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而方法导向用现有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会造成问题的简单化。再次,问题导向有利于成果创新。基于问题导向进行研究,在揭示事物本质之前,不会受任何现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更容易获得创造性成果。而方法导向由于带着某种方法的固有思维模式,难以创新。最后,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理论研究要正确地解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首先要从认识问题开始,遵循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2.以问题为内部审计的核心思想和发展主线构建理论的核心要素。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是内部审计研究的核心思想。内部审计因问题而产生和发展,其使命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在社会经济活动的管控方面出现了问题,才产生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企业中管控问题的复杂化,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无论是内部审计理论要素还是内部审计实践方法,其最终目的都在于正确认识管控问题,以便更好地解决管控问题,履行内部审计的使命和职能。其次,以问题为抓手是内部审计研究的发展主线。内部审计基于管控问题产生,其使命在于解决管控问题,那么内部审计研究必然要以管控问题为对象,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围绕问题这一研究主线展开研究,一是可以保证内部审计不偏离核心思想,紧紧围绕本质和使命构建理论与实践体系,二是可以保证理论结构前后的逻辑一致性,进而实现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二)问题导向下内部审计的错弊动因

1.内部审计的动因是错弊。在问题导向下,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对社会经济活动管控的需求,而管控的对象就是错误和舞弊。正如《蒙氏审计学》(第11版)开门见山地指出:簿记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政府当时就建立了包括审计在内的控制手段以减少因官员不称职或欺诈所造成的错误和舞弊。随着审计逐渐演化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及内部审计,各自的动因和目标相应变化,错误和舞弊成为内部审计的动因。发现错误和舞弊行为是内部审计的内在动力,内部审计已经逐步渗透到预防、检查和评价错误和舞弊的活动中。首先,内部审计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使企业提高各种管理程序对错误和舞弊行为的防御能力。然后,内部审计对管理控制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可以有效地、及时地发现错误和舞弊,降低其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最后,内部审计通过对错误和舞弊事实审核及评价,有助于企业改进管理。错误是指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舞弊是指行为主体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可见,错误和舞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错误强调客观结果与主观欲望不符,或者是未反映客观实际,错误重在揭示和监督。舞弊的前提是主观故意,其蓄意目的导致其行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都大于错误。作为内部审计的动因,错误和舞弊是动因的两个方面,内部审计不会单独面对错误问题,也不会单独解决舞弊问题,错误中可能隐藏舞弊,舞弊中可能包含错误。因此,将内部审计错误和舞弊的动因统称为错弊,以强调这一概念的整体性。2.错弊动因的概念特征。作为内部审计动因的错弊具备如下理论特征:第一,错弊是具体化的概念。内部审计动因是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要素之一,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二,错弊是一体化的概念。从动因需求上看,需要内部审计解决的不只是舞弊,还包括错误。对于一项审计问题应从错误和舞弊两个方面看。如果只是检查错误,可能会遗漏错误问题中隐藏的舞弊行为。如果只是关注舞弊,可能会淡化管理错误带来的风险。第三,错弊是经济化的概念。错弊是在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中为获取经济利益而产生的,不包括为政治利益和其他利益产生的错弊。同时,只要是管理舞弊,虽然未产生财务舞弊,但如果违反管理程序和制度要求,就需内部审计来防范。第四,错弊是内含需求的概念。作为动因,错弊是指其本身内含了防控和解决的需求。如果错弊不需要解决,或者未到需要解决的程度,就不会需要内部审计。

(三)问题导向下内部审计错弊动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