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炒股总结范例6篇

股民炒股总结

股民炒股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炒股现象;炒股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115-03

金融市场到处充满着财富,因此一直吸引着无数的投资者。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特殊群体,大学生自然受其影响。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与完善,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多参与到金融市场,成为投资大潮中的一员。但是,作为经济上没有独立和思想上没有完全成熟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对于现在热门的股票投资是如何理解的,该问题已引起学术界、金融监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炒股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是以杭州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问卷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针对炒股和非炒股人员的问卷(调查时间是2007年12月1~15日)。参加此次调查的共有3200人,实际有效人数为2676人。

全部问卷由笔者本人核查后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归结到同一张问卷上,并以此问卷上的总数据对各个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分析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二)在校大学生炒股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2676人中,有274人正在炒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2%。在被调查的大学生当中真正炒股的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为10.2%。

1.对炒股大学生状况调查分析

(1)大学生炒股和专业以及性别的联系

在校大学生炒股存在着性别以及所学专业的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正在炒股、曾经炒过股或有意炒股的人当中男生占85%,究其原因是性别角色特点的不同。男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立的经济决策,冒险行为也更为频繁,而女生的思想则相对保守。另外,所修专业对在校大学生炒股行为也有很大影响。经管专业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大部分,占有55.1%。从院校方面看,财经类院校也高居榜首,这很容易理解,财经类院校或修读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比较容易接近股票,更容易接收到财经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更容易趋向于炒股。

(2)大学生炒股和所在年级的关系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大二、大三学生占了总人数的70.4%,这表明大二、大三的学生较大一、大四的学生更关注炒股问题,而在274个正在炒股的人当中有136个是大二学生,57个是大三学生,而大一、大四学生总共才81人炒股。经过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在炒股认知程度上的不同。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生活,不管是在课堂或课堂外,接触的股票知识都非常有限,而到了大二、大三,经过在专业学习或者周围人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对股票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并在环境的驱使下,加入了炒股大军行列;而大四学生为什么炒股人数比例却不高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交互分析,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大四学生忙于毕业找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投入炒股活动;二是大四学生虽然了解或熟识股票交易知识,但同时也认识到其中的风险程度,出于对自己以后的前途和经济风险考虑,大四学生对于投资股票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3)炒股大学生的投资金额

大部分大学生目前还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他们炒股所投入的资金是偏低的,大致是5000元以下。投资金额在2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5%,2000~5000元的占25%,5000~10000元的占25%,1万元以上的占15%。

(4)炒股大学生进入股市的时间长短和股市行情的关系

大部分炒股大学生都是近期才进入股市,进入股票市场不满一年的大学生占了总人数的86.9%,调查资料是在2007年12月收集的。2006~2007年中国股市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股票市场的繁荣吸引了很多民众投资,大学生接触证券知识更多,他们很多人也在这股全民炒股的浪潮当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股民。

(5)大学生炒股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炒股的资金来源、炒股的动机、家人态度三方面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股民准备亲身涉足股市之前所必须考虑到的重要问题。

首先,大学生股民炒股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尝试体验一下;有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积累经验;还有的是想通过炒股培养理财观念,学习理财知识,提前认识资本市场,为将来相关行业的就业做准备。然而,更多的大学生只有一个目的:赚钱。这样的动机极易造成炒股中的心理失衡,引发不良后果。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炒股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大学生炒股已经越来越普遍,27%的家长表示赞同,42%的家长表示知道但无所谓。所以,大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炒股还是报以支持的态度。毕竟资本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未来立足于社会还需注重财商,好的理财习惯必然能令孩子更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

再者,从炒股的资金来源构成看,“学生炒股族”的资金来源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大致有学费、生活费、打工兼职赚的钱、向别人借的钱等几类。最大的来源是家庭的资助。调查问卷还显示:炒股的本金数量从1000元至1万元以上不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群体,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炒股的钱大多是父母提供的,这其实是将股市的高风险转移到了父母身上,一旦炒股亏损,会造成很广的社会负面影响。

此外,我们还对大学生炒股的方式、模式,选择股票的方法等方面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股民一般选择上网炒股或者利用手机短信炒股,直接去证券交易大厅的很少。尤其令我们欣慰的是:70%的学生股民在选取股票时采取了考察公司业绩、技术分析等比较专业的手段,而且有一半同学采用做长线、看走势,而不是简单的低进高抛、仅为赚取差价来短期投机的方式经营股票。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股民正在过渡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理性思维的成熟的投资者。

(6)大学生投资盈利情况

有65.4%的大学生炒股并没有出现亏损的现象。这说明在股市形势好的情况下,股市的回报率还是稳定的,高报酬率是吸引大学生进入股市的主要原因。

2.对不炒股大学生状况调查分析

阻碍大学生炒股的因素主要是资金的不足和对股票相关知识不了解,同时风险性高与没有时间和精力也占了较大比重。

高校中不炒股的大学生占多数,而且一般不炒股的同学身边炒股的同学也相对较少。不炒股同学身边炒股的同学比较少和很少的分别占了42.5%和17.4%。而不炒股的大学生身边炒股同学很多的只占6.9%。这也说明了炒股和身边的氛围有很大的关系。炒股容易产生集群效应。

A 支持,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多接触此类方面。

B 不支持,大学生现阶段花的是父母的钱,应该以学业为重,不该把精力放在这些方面。

C 无所谓,自己觉得有兴趣就好。

股民炒股总结范文2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截至5月28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突破1亿户大关。今年以来不足5个月的时间,沪深投资者开户数激增近2300万户,为历年最高。但是否真的出现了“全民炒股”?仔细分析,其实不然。这1亿开户数中,大约4000万是常年未动的死账户,只有6000万左右的活跃账户。但实际上,沪深两个市场的开户数绝大多数是重叠的,也就是说,一位投资者通常会同时开通两个市场的交易账户,故6000万账户宜减半计算,故实际投资股票的投资者最多在3000万左右。以市场较为认同的2000万-3000万参与者来看,按全国4亿家庭计算,参与比例仅为5%-7.5%,按1.6亿城镇家庭计算,投资者参与比例相应地提高到12.5%-18.75%。而按国际通用标准,股民与非股民的比例是1:6,所以仍在合理范围以内,而并不像一些媒体凭个案报道而断言的“已经达到全民皆股”、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引发社会问题和不可预测风险的状态。

投资热情为何如此高涨

虽然“全民炒股”言过其实,但投资者的热情高涨却是不争的事实。以新增A股开户数为例,2001年为688万户,2002年为230万户,2003年为135万户,2004年为168万户,2005年仅为85万户,2006年回升到308万户;今年更是加速上行,截至目前新增A股账户达到2300万户,远远超过了2001年到2006年的总和。为什么目前中国的股票投资热情如此之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当前中国,居民的投资渠道不畅通。就目前而言,居民的投资方式,一般有储蓄、购房和炒股三种。由于银行利率一再降低,再加上征收利息税,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把钱存在银行不但不能增值,就连保值都成问题。普通老百姓只要一算目前基本生活用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就知道自己辛苦劳动积攒存在银行的钱,其实天天在损失。而投资房产门槛较高,炒房热所需的启动首付款就令许多普通人无法参与其中,而且国家还有诸多的制度限制。因此,面对火热股市所产生的财富效应,老百姓无非是在进行“理性选择”。

在居民投资方面,中国股市和外国投资市场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对于美国市场而言,市场的投资者大多是属于“富裕性”投资者,他们并未希望通过股市改变自己的命运,欧洲则更是如此。而对于很多中国城市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却希望通过股市这种高风险的市场为自己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支出、养老博取机会和财富。总之,由于上述种种客观原因,在当下中国出现了所谓的“全民炒股热”。

理性看待“全民炒股”

“全民炒股”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相反,它的益处还不少。首先, 股民能从炒股中得到收益,分享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财富增加,这对提高百姓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其次,上市公司同样也得到了充足的资金,降低了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这不仅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也减少了银行的金融风险概率;再次,一路走红的股市,不仅会增加税收和国家财政收入,还会使社会基金增值;最后,“全民炒股”使全社会民众的投资意识、财富意识得到强化。

实际上,“全民炒股”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全民炒股”的人员结构问题。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是市场投资的主体,而现在中国股市散户市场特征明显,截至5月25日的沪深两市账户总数中,个人账户为9939.26万户,机构账户为42.63万户,个人账户占总数的99.57%。在这些散户中,有些人风险意识薄弱,急功近利。在以不具备风险防范意识的散户为主体的市场中,市场容易处于非理性状态,形成羊群效应,引发较大的市场风险和相应的社会问题。这一方面的问题在上调印花税后表现得很明显,印花税的提高只是政府正常财政调控手段的运用,虽然增加了短期投资行为的成本,但对多数投资者的实质性影响很小,而且并没有直接干预市场,但它却引发了大幅震荡,由此可见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二是“全民炒股”的资金来源问题。在这一波大牛市当中,很多居民以自己的房子、汽车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进入股市,造成银行信贷资金违规入市。因为股市波动很容易造成资金流动性困难,而且借贷资金有借贷成本,投资者的财富损失会被放大,容易引发社会问题;银行放弃原有业务投资股市,则蕴涵着股市风险转嫁为银行风险的巨大金融风险,这威胁着金融体系的稳定。

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一路上涨的市场,特别一夜暴富的神话使很多人忘却了股市的风险。许多人负债投资,抵押房产投资,却没有交易止损概念。还有一些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投资者盲目跟风,更有不少“消息制造者”捕风捉影,破坏市场公平交易秩序。对于这些问题,管理层除了加大打击内幕交易力度、维护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披露的公平性、普及风险意识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市场教育人。由于提高交易印花税,导致市场心理恐慌,从5月30号开始的暴跌,短短几天时间,上证指数跌去近900点,2万亿市值消失,这给有些盲目的投资者上了惨痛的一课。快速上涨的股市使人容易忘却风险,但调整下跌的股市更容易引发人的恐惧。对于股票市场这个恐惧和贪婪的结合体,风险教育的道德性责任固然重要,但想让投资者不经历输钱失败就成熟起来,恐怕也是一厢情愿。

教育投资者,特别是在投资市场上,最有效的办法不是说教,而是严格执法,严格监管。如果能从各种渠道杜绝“假消息”的产生,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储蓄利率,使其维持基本的正利率水准(尽管会引发热钱加快流入之忧),如果能真正理解“利率控制资金成本,汇率改善产业结构”这个普通的道理,那么通过市场化手段的调整和控制非理性的上涨,我们的市场才能走得更远,广大投资者才能真正分享到中国经济成长的红利。

“全民炒股”转向“全民持股”

要化解相应的风险,强化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将“全民炒股”转变为“全民持股”,提高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炒股,是倒买倒卖股票,即用低价买进后以高价卖出,从中牟利。炒股的关键是不在乎上市公司的回报,而只在乎买卖差价,是短期投机行为。持股,看重公司的内在价值,着眼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的分红收益,不在意短期内的的价格波动,是长期投资行为。现在,炒股投机的人多,而真正持有股票进行投资的人少。从西方成熟的经验来看,大多数投资者由于市场选择的作用,将来会越来越多地购买基金,依靠专家去理财,因为他们时间有限,专业知识不够。这是间接持股的一种方式。以美国为例,其总人口超过3亿,开户人数8000多万,占比接近30%,但参与者较少进行短线炒作,投资者的大部分资金还是通过共同基金或养老基金等机构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这些机构持有股票的时长一般在两年以上。但是,从全世界来看,不管基金多么发达,永远都会有一部分投资者会一直自己买卖股票。因为对这些人来说,持有股票,不仅可以增长财富,而且自己亲自买卖操作,也可以带来一种满足感和愉悦。

然而,从“全民炒股”到“全民持股”不可能一下实现,中国当前股票市场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全民炒股”现象仍是现阶段的主流。首先,“全民持股”有一个前提,就是人们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公司的股票。而现在,合理的价格在中国股市几乎不存在。现在进入股票市场,想分一杯羹似乎不是明智的选择。但等市场冷却之后,等价格回归价值之后,全民都来买股票,买好公司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应该是可行的。只是,可能要等上一段时间。其次,老百姓要正确树立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还需要市场各方长期努力才能实现。比如,养老基金在现阶段的中国不能迅速做大,普通老百姓只好亲自为将来的养老生活理财,这样市场散户化程度当然无法改观。而且,当前的部分基金公司,在投资者存在普遍的错误投资理念时,往往不是投入资源进行投资者教育,而是往往有意迎合市场的错误观点。例如,不少新“基民”简单地认为,一块钱的基金比三块钱的基金好。这本来是个很错误的观点,但是一些基金公司采取分拆或者大比率分红等措施,把高净值基金转为新“基民”认可的一块钱持续销售。在这一点上,部分基金公司迎合市场错误观点的表现缺乏行业的责任感,重点应当放在从整个行业利益出发增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股民炒股总结范文3

这就是股民该有的一颗平常心。

熊了5年的股市突然飘红,迅速成了吸收社会资金最热的漩涡。

据说,05年底拿买中档楼盘三房两厅的100万进入股市,06年底出来就起码是可以买中档排屋的250平方米的250万,顺带送中级轿车一辆。

卖房炒股、典当炒股、退休工人、家庭主妇股市再就业,成为06年末07年初最重要的社会新闻。

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突然发现,这已成了一个“全民皆股”的时代。

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也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种种迹象显示,在中国股市“温度”陡升的时候,许多人似乎忘记了风险。

怪现状之一:全民皆股

疯狂往往不需要理由。在股市中,它会相互传染,迅速蔓延。

在被斥为“”、被人们“整体遗忘”了5年之后,风驰电掣般的中国股市重新抓回了众人的眼球。办公室里,银行里,饭桌上,人们到处“谈股论金”;文员、售货员、农民甚至小区的看门老大爷,都开始对股票发生兴趣。各类证券营业部重新热闹起来,以前在里面打着瞌睡消磨时光的退休老人们,个个精神矍铄。

股市赚钱的消息,不胫而走。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月23日,包括A股、B股和封闭式基金在内的个人开户数量已经突破8000万户。同时,A股账户的单日开户数在当周创出历史新高,日均超过了9万户。

分析人士说,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数量计算,现在每100个人中就约有6个人投资股市,而目前证券投资者又以城市人口为主,以此计算,大中城市中参与证券投资的人口比例更是高得惊人。

“这样的场面,让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全民炒股的时期。”一家分析机构动情地表述。

怪现状之二:“以赛代练”

2006年12月23日,一位南昌中学生在百度贴吧发出了一张求助帖:“我是一个中学生,想炒股,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买卖股票,开户是去哪里,应该具备多少钱?”

2月初某日,山西证券离石营业厅,大盘大跌,有一名大学生在看盘时晕倒,听说是当时系统不能交易,眼看着下跌,而且没有吃早饭就出来了。

有消息说,在新股民和新基民中,20%多的人直言自己对股票知识“一无所知”,还有近50%的人含蓄表达自己“正在学习中”,套用足球术语,这叫“以赛代练”。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对股市风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蜂拥加入到“股民”的淘金大军之中,期待一日暴富。

人们通常认为,股票市场中的非理正是因为股市中的散户太多,他们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只能够跟风操作,成为羊群中的一只只羊。他们便有羊群行为倾向。当股价呈现上扬势头时,他们喜欢跟风或者造风,也许明明知道市场中存在泡沫,也知道泡沫会破灭,但不清楚自己是否泡沫破灭前的最后接受者,往往认定还有后继者,他们仍然会进行冒险。

我国的股市是以散户为主体的股市,散户的特点是股市处于低点时不敢买进,等到股市热了起来才由乐观情绪支配而追涨买入,以为股价还能不断攀升上去。常态泡沫正是在这种情绪下向非常态泡沫转化的,乐极生悲,泡沫越大越容易破灭,当泡沫破灭股价暴跌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套牢者。

一个成熟的投资者,该有“大涨不喜,大跌不惧”的素质,但对于那些只有仨瓜俩枣的小老百姓来说,股市的来回震荡还是会让他们心惊肉跳。

怪现状之三:当房炒股

股市能够迅速实现财富增值,谁都会看着眼红。机会不等人,手上没有闲钱的人就想出了激进的办法:卖房炒股,房屋抵押贷款炒股,或者典当质押物品贷款炒股,透支信用卡炒股的现象都出现了。

有人甚至是当了自己唯一的住房去炒股。

一位杭州的典当业工作人员介绍,06年12月下旬他们办理了上城区一套房子的典当业务,房产总价大约在六十万元左右,客户贷了三十万元,这些钱全部投入了股市。现在,还有不少客户把私家车也拿来当,然后投入股市。

深圳某公司老总姚先生在莲塘有一套房子,当年是一次性付款,但前些日子他到银行将房产抵押,申请了总共30万元的贷款额度,在一定时期内循环使用。他准备最近寻找大盘调整的机会到股市放手一搏。像姚先生这种情况目前在全国都不在少数。虽然信贷资金不允许进入股市,但实际上银行缺乏有效监控手段。贷款炒股不仅给银行,也会给投资者本身带来巨大风险。

虽说人生难有几回搏,但一个手里财产有限的老百姓,实在范不着跟那谁也说不准的K线图“死磕”,更犯不上把房子押上去拼。

“前脚进当铺,后脚进股市。”看起来壮烈英勇,但实际是后患无穷。 如果房子没了,你要怎么办?

四种人别炒股

尽管股市诱惑无限,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进入,通常从性格和身体条件上来讲,起码以下几种人不宜炒股。

一是有些人缺乏股票的基本知识,对股票仅仅一知半解,听说别人炒股票赚了钱,自己也盲从进入股市,往往追涨杀跌,屡战屡败,到最后不得不挥泪告别股市。

二是缺乏必要资金的人不宜炒股。有些人由于缺少资金,向别人借钱炒作股票,这样的股民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由于心理压力大,往往以投机的心态进入股市。一旦出现深度套牢,这些股民将难以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精神崩溃,导致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是缺乏必要心理素质的人不宜炒股。股市是风险与收益并存,一旦出现突发的系统风险,则可能损失惨重。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股市大幅上涨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过于冲动,在股市连续下跌时,要保持理智,不要焦躁不安,失去判断力。

四是身体素质很差的人不宜炒股。股市风云变幻莫测,暴涨暴跌常常对股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身体素质较差,尤其患有以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的人,最好不要介入股市。

另外,投资股票要做好风险意识准备。股票市场风险很大,要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从知识上讲,股民要了解起码的股票常识,包括开户买卖、手续费、公司的基本面分析等等,还要关心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有关证券市场的法令、法规、政策,它们对股市有很重要的影响。从心理上讲,对股市的风险要有一定的认识,要看到高收益伴随着的是高风险,你想想一天能涨10%,也就能跌个10%。不少股民在股市上赔钱了,总是心灰意冷,一定要做好“利益自享、风险自担”的心理准备。

股市潮涨潮落,经常被人当作是经济走势的晴雨表。然而中国股市20年的发展,似乎与中国经济并不那么紧密关联。它更像一个群体心理游戏:当所有人都认为牛市来临时,牛市来临了;当所有人认为熊市到来时,它就到来了。而更糟糕的是,许多人只记住了赚钱时的快乐经验,却没记得赔钱时的惨痛教训。

股民炒股总结范文4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全国五千多万股民中,老年人占到了10%以上,有的城市老年股民竟占到了炒股总人数的35%以上。

现实生活中,一些老人为什么如此痴迷炒股?除了盈利赚钱外,炒股还能给老年人带来什么?老年股民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此,本刊特约记者进行了一次特别的调查采访。

股市淘金,银发族有喜也有忧

这天下午,记者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来到泰阳证券长沙市五一东路分部3楼营业厅,发现此处早已座无虚席。

在营业厅外面的散户室里,上百位股民或坐或站,眼睛盯着墙壁上那块电子显示屏上不断滚动着的沪深股市行情,时而发出“涨了”“跌了”的感叹声,时而交头接耳地讨论着。周围还有不少人或在自动开户机前查找,或在开户台前咨询和办理开户手续。记者发现,这些股民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的竟高达80多岁。

记者先在散户室与几位老人交谈起来。一位姓谭的大伯见记者问他买了多少股票,赚钱了没有,似乎怕透露了发财秘密一样,默不作声。一会儿,看记者并不懂得炒股,他才指着电子屏幕一一介绍起来,待记者弄明白了一些基本知识后,他又滔滔不绝地说起了现在的股市行情。

谭大伯的“演说”,让旁边的两位大妈也来了兴致。一位姓刘的大妈说,她是机关退休人员,早几年买了几万元股票,一有钱就往里面填,本金现已上了10多万元。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不但没有赚到钱,还亏了。

随后,记者又来到大户室。在一台电脑前,一位老年阿姨盯着屏幕上快速跳水的股指,神情沮丧地叹着气:“哎呀,今天真是亏惨了咧!”

实际上,无论哪一家证券交易所,都有很多这样的老年股民。沈大爷和老伴儿都已经70多岁了,退休后老两口儿就开始投资股市炒股,至今已有10年股龄。他们的生活相当有规律,每天上午下午准时去证券交易所“泡”市,中餐就在证券交易所附近的一家餐馆吃。

“我们把积蓄的三分之一投资股票,有亏损的时候,也有盈利的时候。”尽管现在还有几支股票没有解套,但沈大爷和老伴仍然痴心不改。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目前我国有四分之一的证券投资者年龄在50岁以上,他们中既有离退休干部,也有普通退休工人,且多数是散户,投入的资金大部分是自己的养老积蓄。记者了解到,有的证券公司老年股民投入的资金,已占到公司总资金量的两成以上。

老年人为何如此热衷于投资股市?记者通过对部分股民、证券公司以及相关专家的调查了解,大致总结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背景一:养老和金融体制变革,改变了投资理财观念。

过去,人们的理财方法比较单一,特别是老年人,往往习惯于把钱存到银行,依靠储蓄养老。我国养老制度改革后,城市退休人员都有固定的养老金,不需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储蓄养老,手头有了一部分可以自由支配的余钱。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近年来我国证券业发展很快,给人们提供了一条比较好的投资渠道。为此,一些老年人便把余钱拿去炒股,期望获取更大的利润。

已有13年股龄的赵大爷告诉记者,前年10月份股指徘徊在千点左右时,二三元钱的股票很多,他觉得这是一次投资的大好机会。于是,他索性把10多万元养老钱从银行取了出来,一次性投入早就研究好的一支股票。赵大爷兴奋地说,他买的股票赚了130%的利润。

背景二:赚取养老补充金,为子女留下财富。

许多退休早的人员,特别是效益不佳的企业退休人员,由于养老金偏低,同时又难以找到好的赚钱门路,他们往往把子女给的零用钱拿去炒股,以求赚取一点养老补充金。也有些大胆的,他们把社保部门发的养老金拿出一部分来炒股,以求能够让养老金升值。

对于那些养老金比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而言,他们除了留出必要的生活开支外,则可以放心地把大部分养老金投资股市,以求能够获取更大的收益,给子女留下一笔财富。

夏大伯10多年前从某企业退休后,每月只有600多元养老金,住在省城的他,尽管省了又省,还是难以应付各种必要的生活开支。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儿子、儿媳下岗后,不得不在外找了份卖苦力的临时工作,但收入很低。见此,夏大伯只好狠狠心,从一年微薄的养老金中拿出三分之一去炒股。因为投资少,炒的又是短线,夏大伯在股市上也就是赚点柴米油盐钱。但他每天都会准时去交易所看行情,把握买卖时机,以求炒股给自己补充部分养老开支。像夏大伯这样的股民,还不在少数。

背景三:排遣孤独寂寞,充实晚年生活。

炒股不但要跑股票交易所、看证券分析方面的报纸、电视节目,甚至还要熟悉电脑操作,上网了解股市行情、动态,进行交易。这一系列的体力加脑力劳动,不但可以让老年人打发时间,排遣孤独与寂寞,还能够让他们在劳动中再次感受到晚年的价值。

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庞大妈,以前一直在家做些家务,照看孙子。后来孙子上学了,她整天无所事事,过得很不开心。一天,她看到邻居炒股,也想去试一试。于是,她把自己手头的一部分积蓄外加儿女孝敬的一些钱,拿去买了股票,每天都要到股票市场去“泡”上几个小时,一边看盘,一边和其他老人聊天。尽管庞大妈入市两年多来并没赚到什么钱,但她却觉得生活充实了不少。

庞大妈总结自己“泡”股市有三大好处:每天去证券交易所看行情,生活上有了规律,还能锻炼身体;每天研究股票,能够活动脑筋,精神上也有个寄托;不仅如此,还能够在证券交易所结交许多新朋友,通过交流,心情会变得快乐。冷静对待,躲过风雨见彩虹

“股市扑朔迷离,它可以使你一本万利,也可以让你血本无归,甚至可能倾家荡产。”从企业退休的汪大妈谈起炒股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10多年前,汪大妈的哥哥从武汉某大学退休后拿出10多万元积蓄,再加上向别人借的30万元,全部买了股票。在哥哥的鼓动下,汪大妈也买了几万元股票。由于缺少经验,结果亏了不少。她不甘心,把老伴的养老金也拿了一半投进去。几年下来,她在股市投入9万多元都被套住了,急得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安稳。

汪大妈的哥哥更惨,由于债主一再上门讨债,这位老教授只好把自己住的一套三室两

厅的房子便宜卖掉,换钱还债,老两口儿搬到儿女家去住。可就在他卖掉房子不久,房价马上又上涨了。更让他伤心的是,去年股市在冰冻了多年后突然解冻回升,进入牛市。然而,这时手头毫无分文的他没法及时补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赚钱。为此,老伴经常骂他,儿女也没好脸色给他看,老教授只差没寻短见……

“自从进入股市后,我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做梦都在炒股。赚了还想赚,亏了又不甘心!”汪大妈认为,炒股不但风险大,还折磨人,老年人更需要冷静。

湖南商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柳思维教授认为,投机特性决定了炒股的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但有的股民为了实现在股市上的发财梦,不惜铤而走险,负债炒股,万一操作不当亏了本,就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为此,柳教授呼吁股民特别是老年股民,要保持冷静,不管是盈是亏,都要用一种娱乐休闲的心态对待。

那么,老年股民在操作中如何才能规避股市的风险,尽量使自己的投资获利呢?有关专家建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建议一:炒短线为主,投资不能过大

老年人身体虚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宜在股市投资过大,也不要完全寄希望于长线回报。特别是完全依靠基本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涉足股市,不要满仓操作,更不能把投资全部“押”在某一个股票上,必须在留足一年的生活开支之后,余下的钱才能炒股。另外,应以炒短线为主,赚多少算多少。武汉那位老教授就是因为抱着“放长线钓大鱼”的想法,一入市就投进几十万元资金,而且每次股票上涨时都舍不得抛出去,想等到最高位时再出手,结果股价一落千丈,长时间难以回升。而他的妹妹汪大妈后来就想通了,只要涨得差不多了就马上抛出,赚了钱看准时机再低位买进,这样稳操胜券,很快扭亏为盈。

建议二:选择好个股,找准含金量

个股的含金量,一看行业景气状况,因为这决定着上市公司的效益;二看是否拓展主营业务,主业鲜明,业绩就可能向好、突出;三看有没有新的利润增长点;四看有没有价格潜力。有的股票尽管是低送配甚至不分红,但从拓展能力、科技含量、市场占有量、政策倾斜度等方面分析,公司潜力巨大,可重点关注。此外,由于开放式基金的持股情况会定期公布,加上这些股票是基金专家综合筛选的,一般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因此可以跟踪一支业绩较好的基金进行选股。

建议三:认真分析行情,把握买卖时机

把握买卖时机,决定着股票投资是赚是赔。一是要对股市进行分析研究,掌握涨落的大致周期,从而选择一个适当的买点;二是选择在涨势之初入市;三是根据上周行情确定买卖决策点位。一般来说,在股价跌至上周最低价位时应立即买进,突破上周最高点应立即抛出。这样不但盈利的机会大,而且能够避免股票被套牢。

股民炒股总结范文5

老妈的故事:

老妈提前退休在家,闲来无事,被几个朋友拉到股市。开始入市时,子小,投入两三万元钱,既是玩玩儿。

也许是老妈运气好,她买的4只股票都涨幅很大,让她轻而易举地赚了一笔。

尝到了甜头,老妈的手有些管不住自己了。看到好股,就要买上几百股。这样一来二去她投入的钱越来越多。一年下来,家里的积蓄都被老妈从银行转到股市。不仅如此,家里的电视也被她垄断过去,等着盼着看财经报道的股评分析。

每每小赚一笔,都能使老妈眉开眼笑。于是更是倾其所有,就连老爸在她生日时送她买鞋的二百元钱,也被偷偷投进了股市。老爸知道后和她吵,她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正在做的可是一项大事业,还盘算着几年后赚够多少多少钱好买房子呢?可自从老妈炒股后,家里的伙食急转直下,因为老妈算计着家里能节省下的每一分钱。

然而,就在老妈为自己炒股的骄人战线暗自得意的时候,股市的大盘开始下滑,老妈先是把赚来的钱赔了进去,接着又是连连失手,老妈的股票大部分被套牢。好在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蛮好的,并声称,只要不抛就不算赔。并随着个股的下跌一路接下来,准备解套后大赚一笔。

近日来,老妈看着一路下跌的个股连连叹息,抱怨自己没钱了,要不然再接一点多好。并不是游说我拿出钱来炒股,说现在正是买进的好时机,年后大盘准会大涨。每当这时,我就说,等您那赔进的好几万元钱收回再说吧!

哎!说心里话,面对股民老妈,我真不知这老年炒股是祸是福?

张老先生的故事:

张老先生是一位豁达的老人,也是股市的常客。老人说,上午送孙子上学,逛市场买菜,下午在证券市场呆上一阵子,关门的时候正好去接孙子回家。这是我每天有规律的生活。而在股市的这段时间里,有精神头儿就多盯着点儿,乏了我就找地儿闭上眼睛听会儿广播。这儿有我好几个老哥儿们,我们不像凑在一起的那些老邻居那样坐一块儿拉家常,我们很少说彼此家里的事,我们都爱看报,每天凑一块儿侃的都是报纸上的事,经常瞎分析,但谁心里都有数,买进卖出都自己拿主意。其实,就是为了找点乐。

唐老师的故事:

某中学退休唐老师,去年9月一笔两万元定期储蓄到期,便把这笔钱买进了优质低股“哈医”2000股。不想建仓后股市一直徘徊不前,她耐心等待着。今年5月以来,股指不断刷新升高,唐老师抓住机遇以14.10元高价出仓,从中获利5000余元。虽然唐老师赚钱了,可是有谁知道,在这10个月内,她经常为此睡不香,食无味。她说,现在看来,还是参加银行储蓄保险,利率虽然低了一些,但用不着去这样担惊受怕的。

孙老先生的故事:

三年前从某实业公司辞聘的孙老先生,由他几个儿女提供资金,一举买进了“水仙”、“古越龙山”各1000股。在当时,这两只股票确实走势很强,一致看好。孰料,几天后股指急转直下,一蹶不振,孙老先生耐心等待了两年,还是停步不前,只得忍痛割肉,把13元一股进仓的“水仙”,最后以每股8元低价抛出,手续费就亏了5000余元。谈到这里,老人沮丧地说:“原想赚点外快贴补生活,结果得不偿失,捉鸡不成蚀把米……”

周大妈的故事:

年过花甲身体多病的周大妈,三年前把几年积蓄投入股市,以每股6.20元和6.00元分别买进“上海石化”1900股和“齐鲁石化”1000股。就在她进仓不久,这两只股票开始下挫,继而又大幅下跌,使周大妈大失所望。直到最近齐鲁石化重振雄风,她才以每股6.20元抛出。可是,不久“齐鲁”股金又刷新上扬,而上海石化至今仍被紧紧套牢着。周大妈无奈地说:“等上海石化解套后,就与股市拜拜了,还是静心养病吧……”

刘老太的故事:

早春的一天,62岁的刘老太和股友们兴冲冲的走入证券大厅。随着股市行情的涨落,她的情绪波动剧烈。10点左右,老人感到剧烈头痛,股友们急忙把她送回家。老人平时很少生病,以为休息一下就会好,没有在意。下午3点左右,突然昏迷,家人急忙送她到医院抢救。急诊cT检查,发现右侧大脑半球出血,形成颅内血肿,出血量约有120毫升左右。由于迅猛出血,导致脑干功能严重损害,血压降到零,呼吸骤停,双侧瞳孔散大。医生立即组织复苏抢救,用药物提升血压,呼吸机支持呼吸,同时行紧急开颅血肿清除术。刘老太的病情虽然趋于平稳,但康复如何还是未知数……

解读老年炒股的心理

虽然如今的股民队伍中“银发股民”还是少数,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不时地耳闻目睹如上的老年朋友炒股的故事。老年炒股,是祸还是福?存在哪些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番心理的解读。

老年人炒股通常出于哪些心理动机?

纵观老年股民的实际,可以把老人炒股的动机大致分为如下三种:

一是游戏心态。老年人走进股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块的时间没法打发。“扔进去点钱,为的是找点乐”,这是不少老年炒股的心态。有游戏心态的老人一般经济条件比较好,也不需要照看儿孙。还有一类老人文化层次比较高,比如教师、医生、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等等。这样的老人觉得炒股很时尚,所以喜欢参与。无论原来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股市现在对他们来说,都能像公园一样解闷好玩。

二是补偿心态。还有一少部分老人是带着补偿或者替代心态进入股市的。当老年人退休之后,很容易陷入孤独感之中,非常害怕与社会隔离的生活,于是就想通过一种活动进入一个群体,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某件事件上。股市里既有知识老人,也有家庭妇女;既有刚退休的,也有年过古稀的。炒股,可以让老人走出家门,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交圈子,找到新朋友和新乐趣。那些坐在交易市场门口择菜、聊天、织毛衣的老人,他们无意间用最家常的方式,使现代生活中紧张而忙碌的交易看上去那么平和,使交往的心理需求得到了补偿。

三是赢利心态。不能否认有的老人炒股的功利心较重。有赢利心态的老人可能经济条件不太好,寄希望于股市,想从中挣钱养老,所以对股市很钻研,心理投入较多。赢利心态虽然没有什么不对,但老年人炒股,对赢利预期不可太高。因为患得患失不利于心理健康。炒股求的是快乐,否则真不如回家抱孙子。

看来老年炒股不好简单地说是福还是祸,看有怎样的心态了。老年人投资股市反映了老年人观念的转变,体现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观念的提高,也让很多老人重新找到了自信,感觉自己紧跟时代心未老,有利于心理调节。可以说炒股是老年人生活现代化的一道风景。老人炒股不完全是为了经济上的获益,还有其它的心理上的需要在炒股的过程中同时得到满足。比如:精神上的快乐,获得价值感,扩大交往,锻炼思维,保持朝气,等等,这些都是附加的心理上的收获。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多数老人炒股的初衷是好的,如果因为过于投入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乃至身心健康就得不偿失了。老年炒股应该重在消

遣,关心股市更留意“心事”。凡是投资就会有风险,老年人炒股应量力而行,务必保持一颗平常心。股市如潮,潮起潮落很难把握。入市炒股,您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老年炒股应有怎样的心理准备?

首先是风险意识的准备。风险意识是最关键的一点。千万不能把进入股市当成赢利的一个挑战。炒股的投资应怎样掌握度呢?有这样一个“四分之一理论”,说的是老人应该在自己的积蓄总数中,拿四分之一来生活,四分之一养老,四分之一投资不动产,最后的四分之一才可以用在股票上。比如说您有一万块钱,那就只能炒两千五。就是说,对风险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一句话叫作“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老年人炒股一定要量力而行。老年股民的炒股资金最好是手中的闲散资金,在财力上要根据本人实力酌情投资,不要把辛辛苦苦攒下的钱都放到股市上去,更不能四处借贷,必须让自己的生活有“余粮”。其中的关键是投资风险能不能承受,投资损失对生活是否有影响,这些都要事先考虑周全。

其次是心理状态的准备。心理状态和心理素养对股民的确非常重要。股市本身就是大鱼吃小鱼的地方,而在散户当中,老年人更是弱势群体。资本市场,不仅风险大,而且有时候很残酷,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很高。老年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好别到股市中来。有一位老者,刚炒股时一下子赚了一倍还多,他喜出望外,于是就把全部积蓄投进去。结果谁想股市突变,一下子让他赔惨了。后来他承受不了打击就跳楼自杀了。这太可惜了。其实这样的老人根本不具备炒股的心理素质。另外,年纪太大的人也不适合,比如75岁以上的老人,思维能力开始下降,无法适应股市的大起大落。再有,在交易所里,老人还要注意休息,定时活动一下,避免空气不好等因素影响心态。

老年炒股,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会给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

当前,不少股民忽视了自身心理保健,使不少人患上了“炒股综合症”。有的产生严重的失眠、心慌、焦虑、厌食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乘虚而入。心理素质较差的人,还会在极度抑郁的心境状态下自寻短见。股票暴跌会产生悲剧,而暴涨也会乐极生悲。大捞一把的刺激,容易使人的中枢神经刹那间兴奋至极,造成短时间内大脑大量出血,心跳急剧加快,血压迅速上升,肾上腺素超量分泌,从而造成悲剧。这在老年股民身上往往反应更为明显。

哪些心里特征的老年人不适合炒股?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并非人人都适合投入到风险莫测的股市中去。具有如下人格特征的老年人不宜炒股。

情绪型人格特征。其表现为遇事容易陷入情绪化心态,情绪极不稳定,大起大落,情绪自控能力差,极易受环境的影响,顺利时兴高采烈忘乎所以,不知风险将至;失败时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知机会已来。很多老人炒股之后,情绪变动很大,红了就高兴,绿了闷闷不乐,在股市对保安发火;回家了和家里人抱怨,甚至整日眉头紧锁,连觉也睡不好。

偏执型人格性格。其表现为个性偏激固执,自我评价过高,刚愎自用。有些老人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老人,炒股时常坚信自己的片面判断,听不见任何忠告,甚至对来自管理层的警告也当耳边风。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则用心理投射机制迁怒于别人。

依赖型人格特征。表现为遇事喜欢依赖人,无主见,随大流,面对问题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总是按别人的意见办。这样的老人进入股市,容易盲目跟风,错失良机,导致消极的心境。

完美型人格特征。其表现是做什么事都追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老人炒股容易自我期望目标过高,稍有不足和闪失,即耿耿于怀自怨自责。

股民炒股总结范文6

桂浩明,注册分析师,现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市场分析师,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此文为5月中旬桂浩明先生接受和讯网的访谈摘要。他当时就提醒股民:即便是牛市也要注意大调整的风险。事后股市的走势证明了他的先见之明。

1. 新西兰炒股占人口比重是37%。中国炒股人口5%―6%,喊“全民炒股”是危言耸听。

主持人:在中国是不是出现了全民炒股?到目前为止开户已经9700万了。有没有这么多人炒股?

桂浩明:我们是不是进入到全民炒股热潮呢?9000多万个帐户不等于有9000万多个股民。开户要开上海一个深圳一个,还要开基金账户、B股账户。如果只开上海深圳两个,9000万就变成4000多万了。还有大量的死账户在那里。最近《证券时报》报道,有600多万股票账户踏空今年行情。就是600多万股民都把账户掏空了,不做了。我认为实际上是清理不规范账户。

大概4000多万个投资者开账户,但真正在里面操作的,根据我的经验数据,营业部如果有3万人开户,经常操作的大概占一半不到,就拿一半说,大概2000多万,这代表了2000多万个家庭,按每户3口人计算,大概七八千万,占到我国总人口5%―6%。台湾省在泡沫经济最厉害的上个世纪90年代,开账户炒股的人数大概是500万,当时占到台湾省18岁以上适龄人口的30%。

我了解到炒股人数在人口比重最高的是新西兰,占人口比重37%。所以,我们资产证券化程度或者个人的资产证券化程度并不够高。或者说有这个全民炒股趋向,但还没有像专家或者学者说的那样危言耸听。

2.全民炒股有它的必然性。台湾股市崩盘不是全民炒股的问题,是经济泡沫化问题。香港炒股人数比重比台湾高,但是香港股市现在还在创新高。

主持人:有人说到了那一步,股市就要崩盘了,这些人的意思是要遏制全民炒股。您怎么看待全民炒股和大盘崩盘的关系?

桂浩明:全民炒股有它的必然性,老百姓富裕了才去炒股,穷的时候谁去炒股?老百姓有进取意识才去炒股,而不是放在打麻将上,这是进步的表现。当然人各有专业,你对股票不熟悉,可以把钱交给机构进行专家理财。

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炒股人数多与少,不是市场活跃不活跃、健康不健康的标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出现了大家盲目去把股票投资作为投机,作为一夜暴富的工具、手段,这是有问题的。几年前吴敬琏就批评过这个现象。当时股市泡沫很大,60倍的市盈率,而且很多地方股市很黑,很多庄家横行。有时候连都不如,可以看人家的牌。这是很危险的。

如果我们理性投资,通过股票来增加国民收入,这就不是危险的事实。台湾股市崩盘不是全民炒股的问题。因为台湾当时有经济泡沫化,当时日元暴跌之后,台湾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本身经济出现空洞化,被迫进行调整。股市崩盘表面上是金融问题,但本质上是经济问题。香港炒股的人数比台湾比例更高一些,但是香港股市现在还是在创新高,所以并不是说炒股的人多就会导致股市暴跌,这两者之间没有正比关系。

3.追涨杀跌是市场的正常操作行为,这种趋势短期内不能改变时,很可能会导致暴涨暴跌。

桂浩明:追涨杀跌是股市操作中的正常现象。因为不可能不存在追涨杀跌的操作。没有追涨杀跌怎么做呢?跌下去大家当然不会买,因为可能还要涨,大家都愿意买进去,这本身就是市场的一种正常操作行为,我们没有必要说“追涨杀跌”好或者不好。关键是能不能看准市场运行的趋势,如果看准了市场趋势就毫无问题。如果市场波动过程中,大家都用追涨杀跌的办法,确实能够让行情延长,但当这种趋势短期内不能改变的时候,很可能会导致大家不愿看到的暴涨暴跌。这种消极结果我们曾经也看到过。

主持人:最近证监会的通知认为,大批没有风险承受能力、没有风险意识的人进来了。您对此怎么看?政府如何调控这种盲目入市行为?

桂浩明:证监会大部分是劝诫,告诉你股市是有风险的,投资需要理性的,这种告诫是必要的。新人没有经历过暴涨暴跌的行情,告诫大家需要更多理性的操作,我认为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想这并不因此导致管理层调控股民不要入市。

4.市场现在只要跌下去马上就涨起来,大家觉得这个市场没有风险。我想现在市场风险已经很大,不久就会体现出来。

主持人:应该由谁来教育股民呢?

桂浩明:应该由市场教育,撞了南墙他才会回头,用市场形式去进行教育,这是最正常的行为。现在来看,由于市场现在只要跌下去马上就涨起来,大家觉得好象这个教育不起作用。大家觉得这个市场没有风险,或者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但是,现在市场风险已经很大,不用多久市场风险就会体现出来。市场会提醒他们。我想证券机构或者媒体都有义务提醒投资者,股民能不能接受这个忠告另当别论,我们有这个责任。为什么说老股民谨慎,因为他们看到从 2245点跌到998点,也看到从1500多点跌到300点的情况。

主持人:老股民是经历过熊市的,但是大家认为目前是比较长的牛市,好象都在贯彻“牛市不怕调整”的理念,你认为这种理念是正确的吗?因为大家不怕牛市的风险,跌下来了也会涨上去。你认为有道理吗?

桂浩明:这种情况是有的。比如1982年至2000年的美国股市从1000涨到10000点。但1987年出现过短期内跌幅达30%的大调整。牛市确实不怕调整,但是反过来对具体的操作者来说,你为什么明知道调整还要去趟这个混水呢?对你来说没有必要也没有好处。

5.股市过热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热。调整股市不应通过利率政策,把利率跟股市联系在一起,我觉得很荒唐。

主持人:您觉得全民炒股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桂浩明:如果老百姓不顾及自己的能力,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去投资,那就是错的。如果老百姓能够理性地对自己的资产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能够承受风险能力前提下,把自己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分散进行国民投资。这是好现象。第一,它培养了一批中产阶级,第二,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国家过高的储蓄率得到调整,使过低的消费率提高。第三,使老百姓都能够分享到国民经济增长成果,实现国富民富,大家共同富裕。

主持人:现在很有意思,有人说市场过热。第一条建议就是希望大幅度提高存款利息,把储蓄利息稳定在银行内。您怎么看?

桂浩明:我并不这么看。实际上我们的货币政策是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为什么股市过热?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热。如果经济只有4%的增长,股市怎么火?台湾的投资性并不比大陆差,为什么台湾没有大陆火,就是因为台湾经济萧条,日本也是这样。调整股市不应通过利率政策,把利率跟股市联系在一起我觉得很荒唐。这是中央管的事情,不是证监会管的事情。第二,提高利率要提高多少?现在理财产品5%到12%的预期收益(不算保底),信托公司卖的产品利率至少在6%,提高储蓄利率能吸引投资者吗?这是简单的算术问题。现在实际上是负利率,当国民经济增长10%以上的时候,能够把大家的资金吸引过来的利率要提高到5%―6%才行,才可能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分流作用。海外市场也是这样,这样可以达到一个均衡。

6.把不同的经济体量,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制度简单比较我认为是幼稚的,简单地拿中国的经济跟日本去比,从一定意义上是拿两个不可比的东西去比,这样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一样。

主持人:有学者说现在中国的资本环境和经济环境跟过去日本泡沫时期很相似。中国要吸取教训,为了防止市场泡沫破裂而提高利率?

桂浩明:第一,日本和中国的经济不一样,国家结构不一样,很难相提并论。第二,两个国家发展时期不一样,1987年之后,全球再也没有发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各国的金融干预手段提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好,各国央行也好,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了。这是金融开放的结果。这跟当时的日本金融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第三,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日本当时提出的经济倍增计划,的确经济翻了几番以后,因为国土狭小,日元升值之后,投资转向海外,日元东京的地产价格可以把全世界最富的地方买下来。而我们国土辽阔,有足够的转移支付的能力和消费能力。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和当年的日本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不一样。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像中国一样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的增长模式。这个事情在我们国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这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连续十几年,这不是简单的模型可以替代的。

比较是必要的,以别人的经验教训来提醒自己是对的。但大家把不同的经济体量,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制度简单比较我认为是幼稚的,中国的经济本质上不像日本,更像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有进一步消费的能力,有极大内需的空间,有非常大的战略纵深。可以通过内部的深入开发化解自己的问题。这跟日本不同。简单地拿中国的经济跟日本去比,从一定意义上是拿两个不可比的东西去比,这样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一样。

7.一向反对政府干预太多的海外投资者,为什么现在强烈要求中国政府立即采取严厉的措施调控股市,我感到很惊讶。

主持人:现在媒体上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海外投资银行,包括国内的学者都强烈要求政府立即采取严厉的措施调控股市,就是调控全民炒股,说如果不这样的话,未来一旦出现崩盘,影响会非常巨大,甚至比2001年的影响大得多。您对此怎么看?

桂浩明:我感到很惊讶。海外投资者都强调市场化,讲市场化调控是对的。他们过去不是说政府干预太多,应改善市场化运作手段吗?为什么现在这样讲?谢国忠受过西方的教育,为什么现在这样说?这是我不懂的问题。第二个我不懂的问题,为什么海外都希望中国对股市调控,希望中国政府干预?可能他们看到了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是不是仅此而已?我不知道。其实,中国学者、中国专家对中国股市问题的观察,要比他们深刻得多。他们的观点有多大的说服力,我个人表示怀疑。第三,现在来看,管理层最好的调控是什么?就是打击违规现象,加大股票供应,平衡过热需求,以及发展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可能还缺乏教育,需要引导走理性的道路,如果缺乏这样的教育,那就通过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而不是出台什么政策。我觉得海外投资银行、投资机构的政策建议我们应该听,要分析,但他们说的未必都是金科玉律。谢国忠关于中国的房市要下跌的话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未必都是对的。大家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真诚希望海外投资银行、投资机构这些报告是出于善意的提醒,我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是中国自己来解决。

8.对全民炒股,我不赞成调控,而是要引导。

主持人:对全民炒股有没有必要进行政策调控,应不应该调控?

桂浩明:我不赞成调控,要引导,大家不要拿自己的养老钱、养命钱去投资。希望大家在安排好生活、分散好风险的情况下,通过理性投资来分享经济增长调整。调控调不下来,应该尊重市场,尊重群体,尊重大家的意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进行必要的引导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是调整经济过热的问题,经济过热缓解的时候,股市过热一定会缓解。我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引导,不是打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打压是不可以做到的,如果真的做到了,也一定会出现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我想这也是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

提醒市场有风险是必要的。股市里面没有三包。另外,既然大家都要买,可以多发行一些股票。大家都愿意投资,基金不够可以多发一些基金,基金多了,比个人盲目投资要好一点。如果你不让他买股票,你让这些资金干什么?炒房产吗?有人说,与其房产有泡沫,不如股市有泡沫。有人说存银行去,但银行利率那么低!

主持人:你认为国家对股市调控的效果应该怎么评价?股市涨得慢一点也是一个标准,涨得慢一点是不是也是国家调控的目标?

桂浩明:我刚才说了管理层不应该管指数。如果业绩一年涨100%,暴涨100%有什么关系?

主持人:现在有人说股价的涨幅远远超过了业绩的涨幅。

桂浩明:首先我们要确认三点:第一,股价的上升是从今年开始还是从去年开始,如果前几年上市公司业绩上涨,有没有补涨的要求。第二,业绩上涨是不是可持续。第三,估值是不是合理的。关键要看估值。回到事实基础上,很多问题就清晰了。我的观点很清楚:当业绩跟股价有对应关系,而同时我们要考虑到相互之间的估值水平,这样大体平衡下,股价会有支持,业绩有提升股价有上涨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超涨或者超跌就应该得到校正。

主持人:最后请您做一个结论,您怎么看待全民炒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