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部环境分析范例6篇

内外部环境分析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1

关键词:旅游 内蒙古 营销 外部环境

一、引言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服务贸易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从质的方面,或量的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由于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已越来越被重视。对于内蒙古来说,本身具有的垄断性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很好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旅游营销外部环境的分析,来达到促进旅游发展的目的。

二、宏观环境分析

旅游业要发展,没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是不行的。只有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相关政策和法律给予足够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才有保障。总的来说,内蒙古的旅游业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才开始有了官方的统计数据,比起沿海旅游发达地区是比较落后的,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l世纪后,一内蒙古的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这和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重视是息息相关的。如自治区旅游局于1997年制定了《内蒙古旅游局关于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了《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到了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又编制了一个第三产业的发展纲要,其中就有8条涉及到旅游行业。

毫无疑问,入世后,内蒙古发展旅游业所面临的大环境更为国际化和开放化,面临的市场将比以前要大得多,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最优的配置,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共同发展。随着相关准入制度的逐渐放宽,一大批具有实力的国际旅游企业会进来,这一方面能使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会加强对内蒙古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比如政策上的倾斜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使得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得以建成,许多的旅游资源也能得以深度开发。截至2005年底,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80家,星级饭店202家,国际、国内旅行社总数达到了404家,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旅游收入也从1998年的20.4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45.01亿元人民币。

三、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手中的储蓄也多了起来。据相关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存款为7119.8亿元,而到了2005年,这个数字已达到了141051.0亿元。根据马斯诺的心理需求理论,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就会有想实现自己的尊严以及价值的想法,而旅游就是其中很好的一条途径。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并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的带薪假期以及闲暇时间也大量增加。在此情况下,做好市场细分是十分必要的。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旅游市场分为入境市场和国内市场来分析。

(一)入境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入境的总人数都不高,基本都在3万人左右。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世的影响,到了2005年,内蒙古接待外国游客已达到99.50万人次,港澳台同胞6628人次。

其次,从入境客源的结构上看,由于地缘关系,蒙古和俄罗斯占据着重要地位。仅在2005年,内蒙古接待蒙古国和俄罗斯的游客就已分别达到了44.43万人次和48.40万人次。除了这两个国家,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地区也是重要的客源市场。日本一直以来就是内蒙古乃至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以2005年为例,在内蒙古人境旅游人数中,日本游客的数量仅次于蒙古和俄罗斯,居第三位,达到了19808人次,大大领先于其他欧美国家。’自从我国和韩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每年韩国游客的数量就在不断攀升,近期甚至有取代日本成为我国最大旅游客源国的趋势。至于港澳台地区,本身同大陆都是同根同源的关系,地理上很近,经济实力也很强,在稳定已有客源的情况下,应加大营销的力度。就目前来说,欧美发达国家来内蒙古的旅游人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但同时也是潜力最大的。

再者,从旅游特点上来看,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近几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境外人数大量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商务旅游的人数在大量增加,而观光旅游的游客数量的增幅却并不是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丰富,另一方面,从旅游的时间上来看,有很强的限制性(受天气条件的限制,每年只有5月~10月适合旅游)。

(二)国内市场

相对于入境旅游市场来说,国内旅游市场的规模要大些。1995年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为380万人次,到了2005年,内蒙古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已达到了2062万人次。针对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根据离旅游目的地的距离,把旅游市场分为三大块,即近距离的区内旅游市场、周边省份的旅游市场,及较远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市场。

先看近距离的区内旅游市场。这部分游客的旅游目的以探亲访友及休闲度假为主。由于本来就身居内蒙古,对周围的景观相对来说较为熟悉,他们的出行较多的是以联络亲情和友情为住,具有重复性和短暂性等特点。但随着私家车越来越普及,这部分旅游市场的潜力应该是很大的。

周边省份的旅游市场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从行政区域上来看,内蒙古跨度很大,和周边9个省份接壤,这为周边游提供了很好的客观基础。其次,内蒙古很多的居民是从周边省份迁移过来,在感情上和周边省份的居民具有紧密联系。另外,内蒙古发展周边游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临近北京。作为首都,北京的本地人口本来就不少,加之其大量的流动人口,无疑具有很大的市场。周边游这部分市场,除了也具有探亲访友的这部分游客外,商务旅游占有很大市场。

最后看看远程旅游市场。这部分市场应当说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同时也是利润最大的一块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来内蒙古的大多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为主,因为这两个地方相对来说是中国比较富裕的地方,经济能力较其他地方更强。可喜的是,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除了这两个地区的客源外,.很多内陆省份也开始把内蒙古当作旅游的目的地,这使得我们的客源市场进一步多元化了。

四、竞争分析

在对外部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之后,我们

再对市场所面临的竞争作一下简单的分析,在此引入波特的五力分析理论。根据波特(M.E.Pp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只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获利能力。下面我们针对内蒙古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一下这五种竞争力量。

(一)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新的竞争者加入本行业。以内蒙古的旅行社和酒店业为例。1999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旅行社67家,但到了2005年底,已达到了294家;1994年内蒙古共有星级饭店23家,但到了2005年底,已达到202家。新的竞争者的加入,势必会加剧市场的竞争。从内蒙古自身的情况来看,往往到了旺季,就会出现“车紧”、“房紧”的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旅游行业的盲目扩大。

(二)替代品的竞争

内蒙古的草原和沙漠景观,是力推的主要品牌,同时,也是吸引远程游客的重要资源。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在这两方面的优势却并不十分明显。-Ty面,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太完善;另外,在旅游宣传上往往也不如新疆、川西的草原以及甘肃和宁复的沙漠做得到位。

(三)买方以及供货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监督机制的健全,市场从最开始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吸引客源,内蒙古的很多旅游行业争相采取“低价”的方法吸引顾客,而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使得市场的竞争秩序非常混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低价”必然意味着利润的降低甚至为零,这使得旅游行业在接待质量上也没有了保证,反过来最终损害的是游客自身的利益。

(四)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2

一、行业内部环境

1.我国货运企业正面临着诸多问题

当前中国货运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缺乏网络设施。货运作为国际运输的一项辅助服务,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有网络支撑,否则,既缺乏滚动发展的后劲,也使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流于形式。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货源结构以CIF出口货为主,对FOB指定货的承揽能力不足,这是造成目前中国货运企业整体竞争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经营和资产规模偏小。目前国内的货运企业从经营和资产规模上讲,多为中小企业。组建成立后的多数企业除了保留一小部分资金用作业务周转外,将其余注册资金抽套的现象相当普遍,有能力进行基建和设施投资的企业少得可怜。这是制约货运企业业务深度开发和从资金入手扩大货运企业经营规模的一大障碍。

(3)信息化水平较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息化和信息流在货运企业的经营中日趋重要。目前,国内货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较少,对信息化的运用多数停留在单机商务应用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网上主页,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局域网;通过开展基于网络为基础的物流管理、网上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电子商务活动,实现以个性化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高级阶段的货运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4)专业化服务水平低。目前国内多数货运企业的服务功能简单、低级,服务可替代性强,仍停留在充当代办运输的中间人阶段。而根据国外实践和《管理规定》,货运不仅可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还可以以本人名义开展多式联运业务,目前能办理此项业务的企业寥寥无几,这是制约国内货运向物流服务商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5)经营秩序亟待规范。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货运的认识不足,造成货运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营销策略上更多迷信“关系销售”,在营销手段上更多地依赖低价倾销和“机会主义”,忽视了对市场细分的理解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把握;受体制、机制、政策的影响,加之政府监管不力,导致行业的经营秩序比较混乱,企业自律能力较差,给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6)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个人就可以干货运”,这是前几年社会对货运企业人才观的写照。随着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尽管这一现象最近几年有所改观,但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仍相对偏低,表现在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半路出家”,基本上靠经验经营业务和管理企业,学历教育、专业背景、语言功底等不高。这是制约中国货运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传统的货运生存日趋严峻

长期以来,我国的货运一直处于船、货之间,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服务,业务范围局限于订舱、报关、转运等简单环节性劳务。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经营模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使我国传统的货运企业市场份额处于一种迅速下滑的状态。

同时,船公司纷纷采取服务延伸战略,实施营销一体化,提供集承运、货运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船公司的一条龙服务对传统的货运业务有很强的替代性,这种船、货运一体化的捆绑式服务,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以差价和订舱佣金为盈利目标的传统货运产业的生存基础。

另外,一些大的货主,港航企业纷纷利用自身的货源和垄断优势,设立货运公司,从而使我国的货运市场处于一种供过于求,无序竞争的状态,传统的货运的生存空间日趋严峻。

3.货运从事的货运业务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处于物流管理发展初级阶段的货运业主要提供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等服务。它由两类组织组成,一类是专业储运企业,一类是生产、批发、零售企业内部的储运部门。其顾客主要有两类,一是制造企业,一是批发与零售企业。从传统流通渠道的角度来看,商流是从制造商经批发、零售到消费者的,与之相对应的物流则是从制造商经储运企业或储运部门到批零企业再到消费者的。而现在,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重大变化,商流渠道发生了大规模重组,带来物流渠道的重组,其结果是在商流领域出现了多级经销制、多级代销制、多级制及配送制。货运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被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同时,货运业,无论是在自身的资源方面,还是在其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都面临许多困难和弱点,这些都是货运业生存与发展的障碍。为此,货运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二、行业外部环境

1.第三方物流为工商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工商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可获得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企业柔性、集中核心业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竞争实力等收益。主要表现在:

(1)降低作业成本,减少资本积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

(2)使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近年来,外包(Outsourcing)己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趋势。工商企业越来越重视把精力和主要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进行重点研究,同时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把被其视为支持与辅助功能的物流愈来愈多地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降低库存。企业不能承担多种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的无限增长,尤其是高价值的物品要能及时送达目的地,以保证最小的库存量,实现零库存。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实时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帮助企业实现成本优势。

(4)提升企业形象。

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企业,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通过为企业“量体裁衣”式的系统设计,制定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解决方案,使企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有利条件。

(5)获取信息技术,享有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化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公司已经开发了信息网络并且积累了针对不同物流市场的专业知识,包括运输、仓储和其他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把从“采购――制造――产成品配送”的整个过程作为综合物流进行系统管理,为其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提供信息基础。与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合作,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投入充分享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因此,货运企业凭借自身优势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一方面可以某种程度上满足工商企业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可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

2.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带动了物流总需求的扩张,全社会物流货物总值大幅度增长。

(1)由于中国的经济运行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式的,运行质量与效率不高,特别是受到运输能力供应不足影响,使运输成本明显上升,因此,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稳定在21. 4%左右,小幅波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据Morgan Stanley统计,中国由第三方物流处理的产品只占总体成品的16%,经第三方物流环节的工业原始生产资料只占总体的20%,第三方物流只占总体物流业务的2%。而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在欧洲则为10%。因此,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3

1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SWOT分析方法在企业战略制定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众多学者在传统SWOT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战略制定方法。Zavadskas[1]认为SWOT分析方法为企业指明了方向,却使其很难选择最终结果,于是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HP和置换法计算得出最优于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可行方案。Mohammad[2]提出SWOT分析方法是一个不完整的评价策略,不能清楚地反映环境因素对战略的影响,他提出使用结构方程构建二阶因素分析模型,使得每个因素都可以独立的作为一个变量在模型中体现出来。黄溶冰[3]认为SWOT分析方法难以界定4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关系,于是提出基于极坐标法的定量测度模型。朱兴宏[4]基于SWOT方法深入分析了在合芜蚌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普及TRIZ的环境及形势,提出应用TRIZ理论解决创新试验区发展的现实冲突,得到最有效战略。陈冠铭[5]针对SWOT分析方法的不足,引入古典战略思想和雷达图分析方法,创建了三维SWOT-AHP模型和聚合诊断图。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量化SWOT定性分析中各环境因素并计算4种环境类型力度,根据环境力度计算出企业的战略向量,把战略向量在极坐标系中表示,以此制定企业战略。

2构建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在进行模型分析前,对企业的深层次了解,如进行实习、搜索企业资料、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定性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从企业内部优势S、劣势W和企业外部机会O、威胁W四方面确定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

2.2计算环境因素力度对于企业内部S、W两种环境类型,力度大小取决于该因素的估计强度以及因素对于整体环境的权重。选择专家组对估计强度s、估计概率p进行评分,运用德尔菲法取得一致性结果。相对重要性为单个因素在整个环境的影响程度中所占比重,专家组对各因素进行评价,构建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各因素权重λ。内部环境力度计算公式为:(1)对于企业外部两种环境类型,在进行企业战略制定时,往往把机会和威胁看作是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种趋势。所以,外部环境的力度大小不仅仅取决于该因素的估计强度和权重,还应考虑外部环境在未来发生的概率大小。专家组评估某外部环境因素在未来发生的概率,经过多次征集,取得一致性结果,作为该因素的概率值。结合3种影响因素得出外部环境力度的计算公式。

2.3计算环境总力度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和总威胁力度T分别是由各自因素力度Si、Wj、Ok、Ti加总得到。2.4确定战略向量战略向量由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组成,表示为(θ,ρ)。其中,战略方位角θ确定企业的战略类型,随着战略方位角θ的增加或减少,θ所在象限对应坐标轴的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发生变化。战略强度系数ρ确定企业实施战略的强度,当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于0.5时,表示企业应采取积极的战略措施;当战略强度系数ρ的小于0.5时,表示企业应采取保守的战略措施。在极坐标系上标注战略向量,即可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3](见图1)。(1)确定战略方位角。战略方位角通过构建战略四边形来确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分别以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四个变量作为坐标系的4个半轴。根据环境总力度的计算结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进行标注,连接相邻的点,构成一(2)确定战略强度系数。对于坐标系中某一点(x1,y1),其战略强度为该点和坐标原点构成矩形的面积。战略强度分为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战略正强度是企业内部优势和企业外部机会共同作用下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3实例分析

3.1企业概况石材行业是一种零散型行业,企业大多依靠当地的石材资源投资建厂,因为资源分布的分散性,导致企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行业门槛以及集中化程度低,行业产能分散,不存在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C企业地处河北省邢台市,是当地成立最早的石材企业之一,以生产销售花岗岩为主。企业成立初期,通过对原材料的简单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获取利润。此后,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设备,进行再加工,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公司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参加全国知名石材会展。目前公司初加工产品主要在国内进行销售,再加工产品大多经过外贸公司发往国外。

3.2SWOT定性分析为了能够准确的把握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采取深入企业进行实习调研的方式,并征求多位管理人员的建议,确定了C企业的SWOT定性分析结果(见表1)。

3.3SWOT定量分析(1)进行专家打分。选择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战略管理经验的专家11人,组成专家组。向专家组成员发放C企业的一些发展历史和企业现状的相关资料,并对该企业所处行业情况做简单介绍。根据SWOT定性分析结果,专家组采用1—9标度法对相同层次或相同类型的因素进行两两对比,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8]。整理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一致性检验数据显示,各矩阵特征向量符合要求,可以作为各层次的权重指标。层次总排序由S、W、O、T矩阵中归一化特征向量与A矩阵向量相乘得到。层次总排序结果见表5。企业在未来应实行积极的实力型发展战略。具体包括:继续推进产品创新,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种类,提高产品差异化;扩大业务范围,寻求更为全面的业务市场;提高纵向一体化程度,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发展企业规模,规范管理,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

4结论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因此,全球要面对以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环境问题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的局面。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不过,如何有效协调各国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实现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却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金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对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及相关国内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现状的基础上,在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应积极发展以环境标准为支撑的绿色贸易战略,并对相关国内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5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对自身发展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的谋划和决策。当前,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变得越发复杂、动态多变,企业战略制定及其实施管理变得越发困难。外部环境的动态多变,使企业不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只专注于单一的战略,相反,企业战略有效期被压缩,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战略更新和变革,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定位,以确保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企业战略创新已逐步成为国内外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例如,有些学者研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动因和必要性,并探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本质内涵;也有学者研究了战略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此外,有研究表明,战略与环境动态性的匹配调整,能够更好地抓住顾客偏好和竞争突破点,赢得长期竞争力,等等。本文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环节分析,从外部环境变化的视角,研究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并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为例进行分析。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环节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建立完善的愿景和使命,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发展目标、决策并对其进行实施与控制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环境的变化主动变革战略,并坚定不移地推动战略的有效执行。总的来看,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分析、制定、实施、评估与控制等一系列环节。

战略分析是战略制定的前提。战略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与内部能力分析两部分,内部能力可看作是广义的发展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环境等。而内部能力涉及企业文化、组织与流程、产品与研发、销售与渠道、市场运营与服务、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人员、成本、投资等多个不同维度。通过对外部环境变化趋势和竞争对手发展动态进行全方位监测,加以前瞻性思考和分析,能够了解企业发展的外部压力与动力;通过内部能力分析,能够清晰了解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状况(优势与不足),认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为企业相关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战略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战略加以选择的过程。要对企业发展给以清晰的战略定位,确定哪些事是必须要做的,哪些事是要放弃的。在明确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应提出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目标。目前市场环境变化普遍较快,企业战略要能够及时反映时代和环境的特点,要在企业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清晰地描绘企业将要竭尽全力进入的事业,使整个组织有一种目标感。企业战略定位要遵循差异化理念。差异化就是如何能够做到与众不同。波士顿顾问公司的奠基人布鲁斯·亨德森认为:任何企业想要长期生存,必须通过差异化而形成压倒所有竞争者的独特优势。勉力维持这种差异化,正是企业长期战略的精髓所在。

战略实施就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以实现战略目标为目的,明确战略实施方案,同时,将战略方案进行分解,形成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战略实施计划,明确战略实施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并明确每项具体工作的责任部门,使其变成可操作、可考核的工作计划,推动战略得以真正落地执行。

战略实施评估是战略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是进行战略目标调整和战略方案、战略措施等滚动制定的基础。有效开展对战略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可以清晰认识企业的战略思路是否合理,企业组织是否具备必要的能力来执行它,拟订的战略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等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企业的长期成功。

通过对战略管理的基本环节分析可以看出,内外部环境分析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环境(内部能力与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外部环境则往往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化。系统地分析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企业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强化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战略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

战略选择理论认为,战略更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制于外部的环境力量。权变学派指出,企业能否运营成功取决于对环境适应效果的好坏。企业的所有竞争优势能否得以延续,就在于企业能否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制定符合环境要求和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以追逐新的竞争优势。

宏观环境是影响企业供求的主要因素。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也应随之对其发展战略加以调整与创新。宏观环境主要采用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分析方法,即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企业发展不可避免要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它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运作效率,这其中又以政策法规(如产业政策、行业监管政策等)对企业的影响最为广泛,最为实际,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最具指导意义;在经济方面,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经济条件等,如人均可支配收入、劳动生产率、消费模式、税率、通货膨胀情况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定位。社会经济条件、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较大影响,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方面,如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人口状况等社会因素,以及地区或市场的地理、资源、生态等因素也影响着企业战略的确定。这些因素与相关产业的市场发展情况密切相关;此外,企业发展战略还要考虑到企业产品相关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研发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技术变革是竞争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所有能够改变竞争规则的因素中,技术变革属于最显着的一种因素,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所必须着重考虑的。

行业与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措施制定的主要因素。基于市场竞争分析,可以了解市场容量和市场增长情况,了解行业内有多少竞争者并预测市场变化的情况,等等。由此,可更好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目标及战略举措。通常可使用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分析模式、波特五力分析法(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3C”(Customer、Competitor、cost)方法分析行业与市场发展环境。其中,SCP框架是基于行业表现、依靠行业结构和行业经营这个假设建立起来的,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式。在常用的静态SCP模型基础上,考虑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因素,如政府部门政策或者规则改变、生活方式或体验的改变、技术创新与突破等等,可以建立动态SCP模型,以便更清晰地分析行业结构与行业表现。通过波特五力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所处的地位,以及如何防御五力的冲击,或者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它们。通过“3C”分析,可以清晰了解客户需求及购买产品的动机、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与成本、为满足客户需求的成本情况、为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成本情况、如何保持成本优势,等等。通过行业与市场环境的分析,可以制定更为有效的战略举措,促进企业更好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四、基于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必要性

管理大师波特教授指出,企业应根据对环境的分析来确定自己的战略。战略专家明茨伯格也强调企业战略必须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重要性。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企业来说是最活跃、最不可控的因素,环境动态性会导致企业行为的变动,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复杂的动态环境对企业战略选择及绩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任务。战略管理担负着企业战略研究、制定、分解、执行及评估的重任,要善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找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应与时俱进,调整或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业务领域、顾客、技术、市场等进行全新的设计和考虑。

(2)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增强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升核心能力的关键在于企业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重新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寻求新的发展需求增长点,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控制系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并形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3)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企业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当企业现有战略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时,就需要推进企业进行战略创新。也就是说,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战略层面重新确定客户群体,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实现路径,重新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等等,由此确保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为例,对该公司从“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相关情况加以简要介绍,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对该公司战略创新的影响。

1.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情况的简要分析。从“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到“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中国移动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宏观环境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环境总体形势向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通信市场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技术方面,从“十五”期间开始,以宽带、分组交换模式的IP骨干网取代电路交换网作为核心,成为网络演变的主旋律。“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与媒体服务等产业的融合趋势加快。到“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及其与工业化的融合和三网融合带动新一代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宽带、3G、LTE和云计算等技术日渐成熟并广泛应用。行业环境方面,“十五”期间,新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挂牌成立,促进电信业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转变。“十一五”期间,《电信法》的出台使电信行业监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信市场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电信管制逐步强化,到“十二五”期间,电信管制更加严格。此外,“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程加快,电信行业竞争范围、手段与层次发生了变化。到“十一五”期间,电信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型IT公司已经涉足通信领域。到“十二五”期间,通信产业结构呈现出移动替代固定加剧、宽带化进程加快、3G市场快速成长三大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在传统领域及新领域均受到严峻挑战,“被管道化”趋势明显。三网融合带来的广电、电网等构成基础通信领域的潜在进入者。物联网成为全球关注焦点,行业应用迅速增长,等等。

2.企业战略创新的主要历程。“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电信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中国移动的发展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相关分析,中国移动不断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演进,分别确定了“服务与业务领先”(“双领先”)、“新跨越”、“可持续发展”为这三个时期的发展战略重点,以确保企业实现基业长青。

“十五”期间,中国移动主动与世界一流通信企业对标,找到存在的差距,努力“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公司将自身定位为“移动通信专家”,不断锻造企业核心能力,积极实施“服务与业务领先”(“双领先”)战略重点。在服务领先方面: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针对目标客户群,突出差异性,使服务始终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业务领先方面:围绕业务创新,努力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业务,创造高价值的技术先进的产品,使业务始终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中国移动进行了战略创新演进,提出了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战略重点,从“移动通信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的更广领域的战略定位,以及从“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到“做世界一流企业”的更高层次战略目标。推动企业努力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其中,成为移动信息专家方面: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的信息提供份额和生活服务份额,长久保持移动信息专家地位和领先优势;做世界一流企业方面:使企业具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水平、领先的运营效率,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确立行业主导地位,全面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移动持续进行了战略创新演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铸就国际领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移动改变生活”的战略愿景。公司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创新机制,国际领先的核心能力,国际领先的业务与服务。在同行业中保持国际领先的发展速度,国际领先的运营效率,国际领先的管理水平,并拥有和谐有利的生态环境,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致力于“移动改变生活”,满足移动化、宽带化和信息化的市场需求,保持公司价值增长,铸就国际领先企业。

六、结束语

基于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的系统分析,来优化与创新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由此,才能使企业战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效抓住发展机会,努力规避发展风险,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6

(一)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收集 主要包括:

(1)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人文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外部宏观环境状况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有指导性作用,进而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宏观因素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益。企业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状况及变化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企业财务策略,提高防范外在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财务损失。其具体因素主要有:政治法律因素。国际政治变动情况、国内对外政策的变动趋势、政府政治政策变化趋势、国内权力结构变化趋势、国际相关法律法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等;经济因素。国内财政政策变化趋势、对外经济政策变化趋势、国内人均收入水平变化趋势、所处经济周期等;社会人文因素。变化趋势、外来文化影响程度、风俗文化变化趋势、观念的变化趋势等;技术因素。国际本行业技术变化趋势、生产线技术革新趋势、技术转移的变化趋势、生产原材料的革新趋势、生成工艺的变化趋势、新材料的应用程度等。

(2)外部中观环境指企业所在的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结构、市场需求、产业内的群体、产业五种竞争力等。其具体因素主要有:市场因素。市场增长率、消费水平变化趋势、市场集中度情况、购买力变化趋势等;行业因素。行业经济规模程度、行业产业政策变化趋势、行业进出的难易程度、行业的周期性长短、行业劳动密集程度、行业的季节性程度等;上游供应因素。供应商的变动情况、供应商对企业的忠诚程度、供应商的稳定经营状况等;下游合作与顾客因素。企业产品流通结构体系的变化趋势、中间商对企业的忠诚度、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等。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收集 企业内部环境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并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内部条件总和。企业内部环境将对财务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内部因素是财务活动的基础,内部环境因素状况的变化将引起财务状况的变化。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内部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协调组织、建立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等来优化企业内部因素,从而避免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和危机的发生。具体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物质环境、工作精神环境、员工满意度、业务流程合理度、员工忠诚度等;组织结构。企业部门设计的合理度、企业组织人员的合理度、企业业务组织的合理度等;员工素质。员工的知识结构、员工的能力结构、员工的道德素质、员工的企业家综合素质等;内部控制。企业内容控制组织、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

(三)企业财务活动因素收集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追求财务目标的过程就是财务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其中各项财务活动主要包含了一下指标因素:筹资活动。资本结构、资本成本、支付能力、财务风险等。投资活动。投资结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资产利用效率等。经营活动。获取现金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经营安全指数、经营风险等。分配活动。资本金增长率、公积金增长率、自有资金增长率、股利支付率等。

二、企业财务诊断过程因素选择

(一)环境因素选择 具体如下:

(1)因素权重。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具有相同的属性,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其进行选择判断。环境因素主要都以定性因素为主,对这些因素的判断一般靠施诊者的主观分析,本论文选择了较为易行的Delphi(德尔菲法)来对环境因素进行判断,该方法就是首先邀请几位行业专家,或者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让专家们从所采集的环境因素中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意见筛选关键的环境因素,并对其赋权,将结果汇总再反馈给各位专家,继续第二轮的评估,如此反复几次,直到专家们的评价意见接近为止,达到因素选择的目的。由于环境因素较多,可以采用逐级判断的方法,先筛选一层因素再筛选二层因素(各层因素均以1为标准)。

首先,将环境因素分为内外两部分,将外部宏观环境与中观产业环境统称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将内部环境因素称为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其次,将内部环境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分别按照层次关系分层次进行评分,最终按照评分来选择因素。如外部环境因素第一层评分:经济环境0.482、产品环境0.314、社会效益0.204;第二次因素评分:经济政策0.268、法律制度0.275、行业发展前景0.216、金融环境0.241等,其他因素以此类推得到各个因素的权值,以此来作为因素的筛选依据。

另外,借鉴我国财政部颁发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和梁戈夫等(2005)提出的企业适用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实践中还要根据受诊企业的具体情况,如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企业的类型不同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完善,另外,还要根据诊断的范围、内容、形式不同来筛选不同的因素。本文以我国家电行业某市公司为例,并对某公司的财务经营业绩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企业环境因素经选择、提炼得到如表1的企业环境因素:

(2)战略态势判断。首先,将环境因素划分为外部的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内部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根据因素力度的计算公式:因素力度=因素强度×权重,采用德尔菲法,请诊断专家或企业相关高管人员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强度评分,评分参照(-4,-3,-2,-1,0,1,2,3,4),权重以1为标注。

战略态势决定企业的各个战略单位的资源分配与企业的业务拓展方向,通过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战略态势判断,奠定了诊断的基础,确定了诊断的方向。

根据专家的评定分别得出企业环境因素的外部机会因素与威胁因素,企业内部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的得分,建立战略四边形,其中S代表内部优势;W代表内部劣势;O代表外部机会;T代表外部威胁,四个变量各为半个轴建立如图1的战略四边形。根据四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通s',w',o',t'的重心坐标所在的象限来判断战略类型。其中重心坐标由公式所示:

同时引入战略类型方位变量,其中,根据角度大小来判断战略类型。如表2所示:

通过对企业环境因素选择的进一步判断,得到企业的战略类型,又通过战略类型方位给我们提供了战略选择的标准与依据,在企业诊断过程中,可以对方案的生成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财务因素选择 根据上述中收集的企业财务活动因素,将企业财务因素分为五个主题,即针对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营运能力、企业成长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与企业现金流量这五个主题分别进行分析选择,由于在后续的财务因素优化中采用的BP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指标和数据,所以这里的财务因素选择就是根据我国新浪股市中所有能够收集到的指标因素均作为财务因素的选择样本,另外这些财务因素都是定量因素,且这些因素一般都有财务资料,通过因素分析组合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掌握各层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各个因素之间的影响情况,是财务因素选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

(1)因素关联性。由于企业财务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专家对其选择与判断的难度较大,配合一些辅助的因素分析方法不但可以减轻工作量,也可以使判断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企业财务经营活动的因素分解,见图2,这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第一层因素:

再通过对第二层因素的分解可以得到第三次层因素,将因素层层分解,清楚各层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因素分析过程中,利用指标分解法可以将各个指标分解,从而得到该指标的具体影响因素。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分解为如图3所示:

因素分析法是基于连环替代的原理,分析各个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图2为例,对其进行因素分析具体应用如下:设本期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P1,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为A1,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为B1,上期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P0,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为A0,上期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为B0

上期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P0=A0÷B0

A因素变动的影响A1÷B0-A0÷B0

B因素变动的影响A1÷B1-A1÷B0

最后,计算总差异P1-P0,明确了因素的变化原因,掌握了各个因素变化对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如图3所示: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和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如通过这两个因素的具体分析,找到该指标出变化的原因。其他指标也是如此,将其分解为各个影响因素,判断因素对指标的影响。根据上述例子,可将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都做层次分解。

(2)雷达图分析。雷达图分析能够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静态分析是将企业的财务比率同竞争对手的同期水平或本行业平均水平做横向对比,得出企业在本行业所处的位置;动态分析是将企业的历史的和目前的财务比率进行比较,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变化动态。通过雷达图能够直观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纵向、横向的对比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