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账会计的流程范例6篇

总账会计的流程

总账会计的流程范文1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2.3 财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手工会计时代的账务处理流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过账、填制凭证、试算平衡、结账、对账等诸多程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就说明,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往往能够通过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烦琐的工作,变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

[1] [2] 

. 对账环节省略化

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就可以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因为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被弱化和省略了。

总账会计的流程范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形式影响

在会计核算处理过程中,账簿组织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技术组织方式,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或者会计核算形式。账簿组织是指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格式及其相互关系;记账程序是指从审核、整理原始凭证开始,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为止的一系列顺序和方法。

不同的企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各种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因此在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下,账簿组织是账务处理程序的核心。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汇总表(或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和业务量大小选择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缺点集中体现在: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电算化会计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账簿组织不再是账务处理程序的核心,会计核算形式从程序设计角度考虑也只需要采用一种就可满足数据处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簿组合体系虚拟化

1.无纸化使账薄可以脱离纸质载体而存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会计处理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账簿组织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基本概念。但账户完全可以脱离账簿而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是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惟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可以不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会计系统的虚拟载体使得账簿可以以文件格式存在,也可以根本就不存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的。所谓“虚拟”,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真正的账簿文件,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发生额和余额可以通过运算即时得到。

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会计凭证数据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所以从理论上说,保留了会计凭证数据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传统会计账薄在电算化系统中不再存在,其本质是虚拟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登记账簿,是手工会计核算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

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当然不排除程序设计允许独立的账簿数据库文件存在。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

我们知道,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账表一定是相符的。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会计软件中即使设置了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会为了对账。因为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诸多财务软件设置的对账功能也仅仅是为了迎合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会计人员的应用习惯,实质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四、账务处理流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简单地说就是:凭证一账簿一报表。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登记账簿直至会计报表,必须经过填制凭证、过账、结账、试算平衡、对账等诸多程序。

在电算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凭证)、数据共享(账簿报表甚至分析表都可以使用凭证中数据)。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

因此,在手工会计核算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繁琐的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变成了简单的操作指令。过去繁杂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因此,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可以采用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是深刻的,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重新构造会计核算模式,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

[2]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3]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艾文国:会计电算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总账会计的流程范文3

论文摘要: 企业的竞争已由价格竞争转化为价值竞争。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中,只有某些特定环节的价值活动才能真正创造价值,这些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对价值链中的增值流进行确认、计量和核算,从而把握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

一、增值流的确认

对价值链会计中的增值流进行确认,是提供增值流增值信息的基础。增值流由具体的作业构成,增值流的确认就是以作业为基础,对增值流中的各作业投入、产出及增值进行确认。

二、增值流的计量

(一)投入 成本 的计量。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1.确认和计量价值链所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首先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是增值流投入成本计量的基础。2.把耗费的资源分配到各作业,也就是确认一项作业所包含的成本要素,列出作业成本单,归集作业成本。3.选择作业动因,分别计算各作业的单位作业动因的分配率,把归集的作业总成本分配到产品,并列出产品成本单。

(二)产出价值的计量。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顾客认知价值法。2.内部转移价格法。3.价值分配法。

(三)作业增值的计量。企业各类增值指标可计算如下:

作业i的增值=作业i的产出价值(vi)-作业i的投入成本(ci)

vi:作业i向企业外部或下游作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ci:包括作业i耗用的企业外投入(资源投入)和耗用其他作业的产品或服务。

业务流程j的增值=业务流程j产出价值(vj)-业务流程j投入成本(cj)

vj:流程j向企业外或下游流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cj:包括流程j耗用的企业外投入(资源投入)和耗用其他流程中作业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等于各业务流程的增值之和。

三、增值流的核算

(一)核算程序。第一步,根据企业各业务流程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第二步,归集各作业投入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原理,用资源动因将归集起来的资源投入分配到每一个业务流程中的作业中心或作业的成本库中。第三步,作业产出价值的计量。笔者主张用内部转移价格法,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第四步,计算作业增值。第五步,计算业务流程增值。第六步,计算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

(二)账户设置。一般通过设置“作业成本”、“作业产出”和“增值”三个一级账户来核算增值流,并按流程和作业类别进一步设置二级账和三级账。“作业成本”属于成本类账户 ,用来 核算流程中各项作业 的投入成本 ,借方登 记作业耗用的资源投入和作业投入 ,期末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增值”账户。“作业产 出”属于收入类账户 ,用来核算流程中各项作业的产出价值 ,贷方登记该作业 向下一作业提供服务或产品等发生 的价值 流入 ,期末将该账户余额转人“增值 ”账户 。“增值 ”属于权益类账户 ,用于核算流程中的作业在一定 期间内实现 的增值或减值 。期末 ,将 “作业成本——××流程——××作业”等账户余额结转到该账户的借方 ;将“作业产出——××流程——××作业”等账户余额结转到该账户的贷方 ,本账户贷方 与借方发生额 的差额即为本期该作业的增值或减值。同时 ,将三级账户“增值——××流程——××作业”的余额按二级账户的流程类别 汇总 ,便形成了本期该流程 的增值或减值 ;将二级账户“增值——×流程”的余额汇总 ,便形成了本期该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

(三)账务处理。可 以用简化的案例来说 明。假设某企业 的增值流程识别后 ,可划分为 i、ⅱ两个流程 ,流程中包括 a、b、c三个作业 ,次序是 a—b—c。流程 ⅱ包含 d、e两个作业 ,次序是 d—e。a作业耗用资源投入 40万元 ,产出 64万元 (包括向企业外部产出 24万元 ,向下游作业 b产出 2o万元 ,向外部流程 ⅱ中的作业 e产出 2o万元)。

1.a作业耗用企业资源的 会计 分录:

借 :作业 成本 —— i流程——a作业 400 000

贷 :原 材料 /累计折旧(或其他相关科 目) 400 000

2.按确认原则在 a作业 向 b作业转移产出时 ,做分录:

借:作业成本—— i流程——b作 业  200 000

贷:作业产出—— i流程——a作业  200 000

a作业 向外部流程 ⅱ中的 e作业转移产出时 ,做分录:

借 :作业成本—— ⅱ流程——e作业  200 000

贷:作业产出—— i流程——a作业  200 000

a作业 向企业外产出的分录:

借 :应收账款(或 银行 存款)  280 800

贷 :作业产出——流程 i——a作业  24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40 80

3.期末 ,结转作业 的成本与产 出账户 :

借:作业产出—— i流程——a作业  640 000

贷 :作业成本—— i流程——a作业 400 00

增值—— i流程——a作业  240 00

4.期末汇总和结转增值账户 :期末 ,i流程的增值可以通过对 “增 值——i流程——a作业 ”、“增 值—— i流程——b作业”、“增值—— i流程——c作业”账户的余额汇总而来。同样也可通过对“增值—— i流程”、“增值——ⅱ流程”账户的余额汇总得到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同时 期末将增值账户与其他损益类账户一同结转至 “本年利 润”科 目,反映企业整体的增值情况。

四、增值流的报告

企业通过编制各层次增值报告,从而把企业价值增值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基本单元——作业之中,通过报告反映的流程及作业的增值与非增值程度,动态地呈现价值增值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和积累的具体过程。

(一)作业增值报表。作业增值报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的作业投入成本、作业产出、作业增值信息的报表,是根据作业成本计算表、作业产出分配计算表编制的。在该报表中 ,作业 的投入成本分为资源投入和作业投入 ,资源投入按资源类别列示 ,作业投入按流程内作业和流程外作业列示,产出价值按对业务流程内、对其余业务流程和企业外产出列示。分类列示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从业务流程和企业的角度归集投入成本和产 出价值 。

总账会计的流程范文4

关键词:手工会计 不足 程序变化

一、传统手工会计业务操作流程的缺陷分析

(一)信息来源上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没有集成,不能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且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许多重要资源无法用货币计量。传统的财务软件功能单一,难以将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信息使用者更强调未来,强调数据的相关性和灵活性,更多地关注非货币数据,希望从多层次、多视角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信息就明显不够。

(二)信息处理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对经过“筛选”的会计数据,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及总账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严格的处理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但它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即该过程只是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映,从中看不到每项经济活动发生、执行与完成的全过程 。

(三)信息输出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一般都是采用单一化的信息披露模式,将全部会计信息存放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报表提供给特定的使用者。然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单一的信息披露模式已不能满足他们进行相关决策的需要。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不足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在考核机制尚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就很可能出现侵犯或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由于国家所有权的行使缺乏妥善措施,很多上市公司出现内部人或控股股东等关键人大权独揽的现象。这就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2.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违法违纪常有,随着会计队伍的不断扩大,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同步跟上,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现阶段会计人员特别是主管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而言不能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甚至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松懈企业管理,使财务会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3.内控体系不够健全,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目前有些企业虽然也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制度,但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很多规章制度比较零散,未达到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控制要求,造成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控。4.内外监督制约乏力对于内部监督而言,有的企业虽然有财会规章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未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有的企业忽视财务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稽核不规范,未形成制度。这主要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监督弱化问题严重。

三、信息化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变化

手工会计业务处理,起初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完全模仿手工业务操作流程,把计算机作为一种通过快速计算来帮助人们降低劳动速度、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此后会计电算化不断得到发展,一个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也逐步发展起来。主要变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记账的含义发生变化

账簿记录实际上就是将记账凭证按不同的形式进行组织和汇总。手工记账时必须将它们重新抄写到各有关的账簿上。但电算化后,记账凭证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将当月的输入到未记账凭证文件中的记录转存到已记账凭证文件中,使经审核的输入凭证成为正式的会计档案;二是对科目的余额、本期发生额和累计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由于手工系统存在不同的记账程序,各企业要根据业务性质、管理方式规模大小以及经济业务的数量,相应地确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账务处理程序。而电算化下的记账凭证是指计算机账务处理的形式和相应的内部数据流程,显然一般只能固定采用一种账簿处理程序,而且其含义也不同于手工的账务处理流程。

(二)对账的含义发生变化

对账是对账簿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账是否正确以及账簿是否平衡,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手工会计中,对账主要包括账证、账账、账实和对三个方面。账证核对是核对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内容、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账账核对是核对不同账簿是否相符,包括总账与明细账、总账与日记账、总账与辅助账、会计部门的财产物资保管明细账与使用部门的有关明细账;账实核对是指核对会计账簿记录与财产等实有数额是否相符。通过对账达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的要求,用以确保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结账的含义发生变化

在计算机环境下,结账的功能主要用于结转各个会计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同时结束本期的账务处理工作。在这里结账是一个批处理的过程,其处理的内容是将本期所有的期末余额数据结转到下一期的期初余额,并清除本期的所有借方和贷方发生额数据,最后对本期业务执行封账。而在传统手工处理程序中为了使账簿达到账实、账证、账账相符,会计人员需要做一系列对账的工作,相比较之下电算化系统的处理程序显得更加简便易操作。

(四)期末转账的的含义发生变化

自动转账业务是所有单位在月底结账之前都需要进行的固定业务处理,并且这类转账业务在企业管理体制或会计核算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每个月都要重复进行。不论是哪一种转账业务,都要通过定义转账凭证,然后由系统自动完成期末自动转账处理。然而在传统手工会计中,转账业务处理是期末由会计人员根据某些账户的余额或本期发生额填制转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实现的。

总账会计的流程范文5

【关键词】 会计造假;账务;程序;改革

账务处理程序是对于不同会计岗位、不同会计工作的前后衔接关系的一种有机安排,也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的形成过程,通常也可称为会计核算程序。在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阶段形成相应的会计资料,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且这些会计信息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显然,建立科学、严谨的财务处理程序,揭示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通常应呈正向变动趋势),改善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加强会计内部监督,这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存在的不足

目前,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多种。按照登记总账的时间和方法的不同,账务处理程序可以分为: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等。其中,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大中型企业广泛采用的。本文将这些账务处理程序称为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

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有两大本质特征:一是强调会计工作不同岗位的先后衔接关系;二是强调凭证、账簿、报表的核对相符。很显然,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是以账簿为中心的,突出强调了会计的纠错功能。然而,从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会计工作中的错漏,而在于会计人员主动或被动参与舞弊――会计造假,传统账务处理程序在防治会计造假方面显得没有针对性。

二、会计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目标的实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它们构成了会计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企业组织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回顾会计发展与进化的历史过程,每当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时,通常会对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等产生重大的冲击,由此带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等的重大变革与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演变为知识经济形态。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速。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要社会特征。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必将带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重大革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企业在开展决策时所面对的影响因素更加多样、更加复杂,企业内外的会计信息使用人也因此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围绕会计计量属性等方面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改革方兴未艾,而会计工作体制改革应该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因为会计环境的变化已经对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体制构成了冲击:第一,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带来挑战,更加需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会计人员;第二,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开展,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也得到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的扁平化成为必然;第三,类似高智商犯罪的会计造假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迫切需要建立以防治会计舞弊为核心的会计监督、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由此看来,包括账务处理程序改革在内的会计工作体制改革,是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建立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

为了切实增强会计内部监督的职能,从会计工作本身寻找扼制会计造假的策略,应积极开展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改革。同时,考虑到应加强会计工作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配合的需要,建议采用一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这种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流程如图:

表示工作关系;表示双向对账;……… 表示交流关系

在这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基本业务流程可分为五步,即制单――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对账――报表,具体而言:

第一步,制单。这一步主要工作在于审核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采用通用记账凭证即可)。但与传统账务处理程序不同的是,制单人员还应在记账凭证上注明该笔业务在下一步处理即登记日记账或明细账过程中将要涉及哪些岗位或记账人员,以利于明确凭证的传递方向。

第二步,登记日记账及各种明细账。在这一环节,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并未明确岗位分工问题,但在这种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下,建议在该环节分成五个岗位,即: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业务、融资业务、出纳。通过这种具体的岗位分工,以强调不同岗位对会计信息的责任。同时,也可以利用不同岗位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会计外部监督与审计工作。现实工作中落实这一环节时,可参照注册会计师分循环审计的做法,将五个岗位与有关账户进行合理划分,具体划分结果见表1:

需要强调的是,这五个岗位的会计人员配备应结合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等作适当调整,在遵守内部牵制的前提下,可以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大中型企业应做到五个岗位分设,小型企业也可以简化合并。

第三步,登记总账。在这种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下,总账岗位应完成两大职责:一是根据记账凭证按月或每十天汇总登记总账账户;二是按照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在编制半年报或年报之前,重新考虑有关资产与负债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的合理性,必要时,应计提多种资产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并根据计提情况登记有关总账(通常不需要登记明细账)。

第四步,对账与审阅。进行账务处理程序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防治会计舞弊,因此,在这种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下应特别强化这一步的功能。现实工作中落实这一步时,应注意加强不同岗位之间账目的核对审阅,注意分析不同岗位会计信息之间的合理性,另外还要注意加强总账与日记账、明细账的核对相符。为做好对账与审阅工作,应设立专门的稽核岗位,必要时还可以要求审计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参与有关会计数据的审阅。

第五步,编制会计报表。这一步与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并无明显差异,按照有关会计准则与法规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填列有关报表项目数据即可。

从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来看,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与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但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加强了会计岗位分工,突出了会计数据的内在联系;二是加强了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了会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防治会计造假有积极的作用。

四、改革账务处理程序的重要意义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建立分循环的账务处理程序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在这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制单、对账与总账这三个岗位的责任明显加强,职责范围也明显拓宽,对这些岗位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对账与审阅环节,会计人员需要分析会计数据的内在联系,并注意与审计的沟通,这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有效地防治会计造假。现实工作中的会计造假,大多属于会计人员屈从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意、指使或强令而被动造假。针对这一现状,在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特别强调了对账与审阅的功能,必要时可要求注册会计师介入,这对防治会计人员被动造假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岗位分工更加具体、明确,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在这种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下,尤其在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环节,按照经济业务的本质属性划分了销售、采购、生产、融资、出纳等五个岗位,这不但加深了会计人员对于经济业务的理解与监督,同时也明确了业务经办人员与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和等待,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结论: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的会计造假问题,应强调会计岗位的分工,建立分循环账务处理程序。但这种账务处理程序尚未在现实工作中得到检验,本文只是提出建立这种新型账务处理程序的构想,希望能得到现实会计工作的验证,并对有关问题进一步交流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 财务信息在契约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1,(9).

[2] 冯巧根. 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0,(3).

[3] 史习民. 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2001,(4).

总账会计的流程范文6

一、票号的基本会计核算制度

根据以往学者们对票号制度的研究成果,票号组织在清代已有了比较严密的经营与会计核算制度,但由于票号对内部制度的严密封锁,这种制度仅以口授相传,系统的研究论著甚少。整理至今可以发现的少量票号资料,其基本会计核算制度包括报账制度、清账制度、移交制度、费用开支制度,以及结账和分红制度几个方面。

定期报账是总号控制分号的重要制度。各分号账房除在日常随时向总号账房反映其经营活动情况外,一般还有定期报告一一句报和月报的要求。这些报告资料,在总号与分号之间发挥着神经传导作用,不仅可以通过会计报告资料掌握各地的经营动态,还可以通过对分号会计报告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防银钱损失和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山西票号在长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清账制度。票号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标,每标选定一日作为清账期。清账期一到,先将前期账目轧死,以划清清账的界线。然后以凭证、账簿为根据进行清算。清账完毕,账房和大掌柜必须向业主呈送清账报告,揭示清账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做出处理,防止差错事故的扩大。

票号中各分号的执事,一般任期为三年。三年期满,须开具清账,详细报告经手之账项,经审核无误,方可离任返乡。账房会计主管离任,也有开列清单交待账目的要求。新上任的主管清账盘查无误,方可接手任事。

票号对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都有比较严格的控制。如薪水开支,凡不“吃股”的伙友,按照等级都确定有固定的数额;如路费一项,凡分号职员回家,须随身携带折子两本,一本记行李,一本记路费,到达总号时由庶务进行检查,其路费按标准报销入账。此外,对于职员的伙食、衣服及零用都规定有开支标准,不得随意扩大开支。

山西票号的分号会计每月须编制“月清册”向总号报告;总号会计也要向大掌柜呈送全号的“月清册”,作为结算一月账目的依据。每逢决算期至(一般在旧历十月底),分号与总号账房均以月清册为基础统造年度清册,作为一年的决算报告。年度清册抄报一式数份,一份送大掌柜,其余分送各股东,并于次年正月财神日开会通过。按照票号的规矩,每3~5年进行一次大算分红。

二、票号的基本会计方法

在长期的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票号账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会计方法,以有效地加强票号业务的管理。这套会计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账簿设置

票号的账簿组织体系以中国传统的账簿组织体系“三账”为骨干。“三账”是指“草流”(也称作底账)、“流水簿”和“总清账”(也称作老账)三种账簿。“草流”用于营业时赶急暂记,起原始凭证的作用;“流水簿”用于整理账目,具有日记账的专门作用,一般于当日晚间由“草流”整理过入;“总清账”用于分类核算,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总账,根据“流水簿”按旬定期登录。

按照账簿的作用和登记内容,票号的账簿组织可以划分为基础账簿、业务账簿、结算账簿,以及辅助账簿四种类型:(1)基础账簿即前述三账。三账所提供的资料,是票号账房核算的基本资料,其他各账记录均以此作为基础。(2)业务账簿包括业务分类账和往来总账。业务分类账有汇兑账(专门用于登记往来汇兑事项)、存款账(专门用于登记客户的存款)、浮账支出(专门用于登记客户活期存款所发生的支出)和放款账(专门用于记录对各客户的放款);往来总账,包括专门用于反映分号票庄往来汇兑账目的“各地往来总账”和专门用于记载与本埠钱庄、商家往来账目的“本埠往来总账”两种。这两个部分既是票号账房反映、控制整个业务经营活动过程的重要账簿,也是票号核算、审查的重点。(3)结算账簿包括月清和年总两种,可以以此代替红账,向财东和股东报告账目,也可以以此为依据抄录红账,编制出正式的会计报告。(4)辅助账簿是服务性质的账簿,它服务于盈利分配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主要包括:用于记录创办票号的合同、协议,以及各年股利分配情况的万金账;用于登记各分号伙友返乡探亲的行李、路费等方面的路俱账;专门记录票号伙友入号时的保单,作为违章责罚伙友依据的保荐账;以及专门用于记录票号员工违反规则所遭受的经济惩罚的规账。

在票号所运用的账簿组织体系中,基础账簿和结算账簿为各业通用账簿,它具有全面控制作用。业务账簿则体现了票号的专业特点,起分口控制作用。尤其是通过这类账簿设置,加强了对往来账项的管理,保证了票号业务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辅助账簿不仅起着补充作用,而且把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同对人身的控制结合起来。

(二)记账方法

现有史料证实,票号所运用的记账方法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以现金为主体的单式收付记账法”;第二种是“三脚账”,第三种是部分票号在清代后期采用的“龙门账”或“四脚账”。本文主要介绍票号的“龙门账”记账方法,其他记账方法将在以后的有关系列文章中加以介绍。

“龙门账”采用传统“三账”基本体系,“总清账”是整个“龙门账”的要害所在,具有以下重要职能:(1)分类、分项核算;(2)“合龙”结算;(3)“结册”编制。

“龙门账”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按照这四大类账目的性质,在“总清账”的上下两方相应确定四个记账地位。“进”类包括全部收入账目,“该”类则包括企业的资本和全部负债。根据这两类账目的性质,将其一前一后分别列于“总清账”的上方。“存”类包括企业的一切资产,而“缴”类则包括费用、税金等支出账目。按其性质当一前一后分别列于“总清账”的下方。根据四大类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在其下又分别设置若干项目进行核算。在具体处理会计事项时,以“流水账”中的记录作为依据,按“进”、“缴”、“存”、“该”归类,按项对应集合账目核算。

“龙门账”采用两对前呼后应的记账符号,以“收――来”和“付――去”作为处理账目的基本格式。对全部账目的处理,均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每一会计事项的处理,都要求在账簿相对应的上下两个记账地位同时加以反映,既要在来账方面记录一笔,也同时要在去账方面登记一笔。由“流水账”归类、分项过入“总清账”时,登记方向不变,即原来“流水账”记在收方的业务在过入“总清账”时仍然登记在收方,原来“流水账”记在付方的业务在过入“总清账”时仍然登记在付方。

“龙门账”的运用者把会计报告称之为“结册”,暗含“合龙”结算之意。“结册”中所列数据完全来自“总清账”。“结册”的格式与“总清账”相一致,抄录时,方向不变,分类、分项不变,数额保持不变。“进缴结册”(也称进缴红账)是根据“总清账”中“进”类与“缴”类资料编制的。“进”类各项抄录于结册之上方,“缴”类各

项则抄录于“结册”之下方。其盈亏计算方法系以“进”类合计数,减去“缴”类合计数计算的,凡盈利反映在上方,凡亏损则反映在下方。“存该结册”(也称存该红账)则是根据“总清账”中“存”、“该”两类编制的,“存”类各项抄录于“结册”之下方,“该”类各项则抄录于“结册”之上方。其盈亏计算法系以“存”类合计数,减去“该”类合计数计算的,凡盈利表现在下方,凡亏损则反映于上方。两种结册编制完毕,“合龙”结算的准备工作便告一段落。

(三)结算方法

山西票号的结算,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总号与分号之间汇差的结算,另一个便是月末和年终结册的结算。

1.汇差的结算

汇差的结算,是山西票号的一项繁重工作。实行一月一小结,一年一总结的制度,分号运用“月清”、“年总结”两种账册,在向总号报账时进行结算。“月清”逐月报送,“年总结”每年冬月(即十月底)决算时报送(票号结账年度为每年的十月底)。“月清”是折纸抄报,故也叫“月清折”;“年总结”则是长方形的麻纸装订的账册,按照四柱清册的办法,把一年内收交汇款数、利息、汇费收支数,及分号各项支出综合登入账内,最后得出与总号的存欠数。至于分号的存款和放款实绩,则不报告总号,因为与总号盈亏没有关系。

总号依据分号报送的“月清”或“年总结”,待与各分号月清复核无误后,按收交差额(即分号与总号往来差额)分别登入总分号往来账,即完成汇差的清算。就总分号汇差来说,分号收入大于付出的差额,即收存总号银两数;分号付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即总号短欠分号银两数。不论总号欠分号或者分号欠总号,因为票号实行总号统一核算制,总号统负盈亏责任,所以总分号问这种汇差均不计算利息。票号年总结账是按四柱清册的理论进行核算的,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核算。总结账的内容,基本是按四柱进行的,但与一般又有不同。不同点在于它把会票收交和营业收支两项合并,求得收交或得付净差,这样在新收与开除两项中,便出现了同收的情况。这种汇差扎结的方法,票号坚持百年之久,称做“相杀法”。

2.年终结册的结算

山西票号每月要进行“合龙”结算,集中检查过账有无错误及遗漏。“合龙”结算所运用的“进-缴=存-该”的基本公式,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会计工作者对复式簿记原理的初步认识。“合龙门”原本是古代兴建堤坝和桥梁工程所用术语,如修筑堤坝,一般先从两端施工,最终于中间接合,称为“合龙门”。“龙门账”采用双轨计算盈亏,通过差额试算平衡,勾稽全部账目,其重要性与兴建堤坝和桥梁工程中的“合龙门”一样无二,故用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