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历史意义范例6篇

九一八历史意义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1

中华民族会伟大复兴,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纪念九一八演讲稿2021最新5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1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

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__那个特殊的日子吧!9月18日!今年是九一八事变__周年的纪念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经过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企图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重要步骤,是日本妄图独占我国东北,称雄亚洲的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行动。

自1931年9月18日至1932年2月5日,短短数月之内,国民党因为梦想着国联的力量,遵守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信条,执行着“绝对不可抵抗”的命令而最终将数千里大好江山拱手与人,国人无不为之激愤,然而,在这些败退溃逃的阴影下,我们仍看到了希望,东北数千同胞仍不屈不挠,东北的众多热血男儿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用自己的血肉、血汗、血泪,谱写了一曲能促使国人惊醒的慷慨雄浑的悲歌!

网上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历史图片,记载了耻辱和令人痛心的过去,但也警示着我们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九一八”事变虽已过去多年,但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人做过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显示有大约80%的中小学生不知道“九一八”是怎么回事儿,一小部分知道《松花江上》这首歌,但对“九一八”事变的具体情况都不了解,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吧!

“九一八”是国耻日,是所有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应该铭记的。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记住历史大家才会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国与国之间不变的真理,记住段历史,大家就不会用青春赌明天,挥霍美好的青春年华了!今年纪念9·18的口号是“缅怀先辈,勿忘国耻,强我中华”让我们铭记这12个字,以史为鉴,培养艰苦朴素,顽强拼搏的精神、永不言弃意志!当我们在庄严的国旗下宣誓的时候,当我们冒着严寒跑步的时候,当我们面对我们的校训的时候,请告诉自己,争做21世纪中华民族的栋梁!用我们的行动让中国这头已经苏醒的雄狮再创辉煌!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2亲爱的同学们: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猖狂的梦想,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攻占我国的东三省,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许抵抗”,致使东三省这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物产资源,面积有日本三个那么大的美丽而富饶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沦为了亡国奴。

翻开历史的这一页,当年蒋介石的那句“绝对不许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营房则听其侵入”的话重重的击打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心,这是怎样的民族耻辱啊!29万中国军队,1万日本军队,本应该是取得绝对的胜利,可是只有三天,三天哪,日军竟不费一枪一弹便一举占领了东三省,3000万同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成为了亡国奴。这是怎样的悲哀、怎样的耻辱啊!

__年后的今天,阳光依然灿烂,微风依旧轻拂着我们的脸庞,可是这莫大的民族耻辱,莫大的冤屈如何去平复,这血海深仇如何去偿还?古人说: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导致未来新的灾难,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就在我们第二节课开始,也就是10点整,我们全市将再次拉响当年的警笛,这警笛声将长达15分钟,它不仅是让我们对在90年前遭受蹂躏的中国同胞进行哀悼,也是警示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它同时还是告戒我们有空中袭击,请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虽然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已经很少或者几乎听不到这种防空警笛,但做为龙的传人,我们要记住这警笛,要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和生活意义。

同学们,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将化作为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我们今天纪念“九一八”不仅仅是为了让每个龙的传人不忘国耻,也不仅仅是为了每个龙的传人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我们纪念918事件更是为了坚定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同学们,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奋进。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因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我们将牢记这一天,让我们在警笛拉响前再次振臂高呼: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振我中华!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3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沉重的日子。在90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自导自演了柳条湖事件,集中重兵进攻中国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用铁蹄踏破了中国东北的大门,东三省就此沦陷。从此,每年的九一八的上午9时18分,沈阳都会响起长达3分钟的凄历的防空警报声;沈阳广播电台、电视台中断正常节目,插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画面和警报声音;在沈阳市区规定区域的9条路、18条街上,行驶的机动车辆一律停驶鸣笛。与此同时,在"九一八"纪念馆前残历碑广场的警世钟也会被撞响,把我们再一次带回那段痛苦的岁月,也再一次翻动中华民族历史上那段沉重的记忆。

我们纪念九一八,绝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虽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当年中国变成了人间地狱,但是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把日本人民与日本法西斯相区隔,慷慨地免去了日本的战争赔偿,中国人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大度,化解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因为战争产生的仇恨,让中日两国人民能够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是,由于美国为了一己之私利,千方百计阻挠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埋下了祸根。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篡改历史,美化侵略行为,否认军国主义对东亚各国人民犯下的滔天重罪。日本部分政府高官和议员把当年的侵略元凶、甲级战犯当年神灵参拜供奉。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不仅让日本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也引起了当年日本侵略战争受害国的警惕。前不久,日本政府公然宣布把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一个明显的信号,也是对中国人民赤裸裸的战争挑衅。

九一八的历史再一次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善良的中华民族被奴役、被压迫,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和欺凌,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落后。今天,日本军国主义走向复活并公然向我们发出战争挑衅,说明我们国家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我们肩上仍然承担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责任。我们的爱国主义不能只停留在游行示威上,不能只停留在喊几句抗日口号,抵制日货上,我们还要学好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如果说九一八事变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崛起则昭示出各族人民在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捐弃前嫌、坚定团结的重要性。前进的道路上,有中华儿女的坚定团结,有民族精神的自觉弘扬,必定形成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青少年,只要我们牢记九一八的历史教训,肩负起时代的重托,学好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的本领,团结奋斗、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谢谢大家!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4大家好!

每年的九月十八日的晚上,城市的上空都会响起警笛声,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九月十八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深刻铭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永远忘不了:1931年9月18日,正当中国发生大面积水灾之时,日本关东军按预谋将沈阳北部柳条湖附近一段铁路炸毁,并诬陷是中_队所为,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当天夜里,日军占据北大营中_队驻地,进而占领沈阳。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敢于肆无忌惮地大肆侵略中国,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科技落后、人民愚昧、国力不强,使日本侵略者有了可乘之机。如果我们国家科技发达、实力强大,日本就不敢贸然侵犯中国。

今天,我们的国家正不断的发展壮大、繁荣富强,正向世界强国迈进。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但它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建设和保卫,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让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提高起来。到那时,我们中间会出现众多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建筑师、工程师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在拉响九一八警笛的时候,我们会自豪地说:我们不再落后,中国正屹立于世界的强国之林。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5大家好!

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_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_,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

三尺讲台是我们平凡而狭小的岗位,三尺讲台却是我们文化战场最广阔最坚定的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又一位新的战士!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举起握紧的左拳庄严宣誓:“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言到此时,泪水夺眶而出。是对母校的眷恋,是对恩师的感激,是对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奋斗终身”就意味着一辈子吗?是的,就是一辈子!我很幸运,这一辈子的起点是在这里,在育才这片热土上!这里有我钦佩的前辈、师长,这里有优良的光荣传统,这里有一种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叫做奉献!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苦头。身边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还有什么理由说累呢?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上讲台的我尝到的甜头。夜深人静,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支钢笔……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业,家长的一个感激电话就会让我精神百倍,困意全无。这就是一个新教师最真实,最朴素,最舒心的快乐!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2

“九一八”防空疏散演练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防空意识和国防观念,提高师生防空袭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9月18日上午,XX小学组织开展了“九一八”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顺利、有序开展,该校于9月16日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活动重要意义,并制定出详细方案,并在全体教师会上解读方案,明确各人职责。9月18日晨会课,各班举行专题培训,让学生熟悉应急撤离的正确方法,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演练前,学校行政组人员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再次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上午9时,安全警报响起,全校师生按照既定路线安全、有序、迅速从教学楼区域撤离。在演练活动总结会上,该校相关负责人向全体师生重申了活动的重要意义,对演练过程进行了点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师生“牢记国耻

警钟长鸣”,为国家、民族振兴努力奋斗。

XX小学一贯将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九一八”演讲活动总结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之际,为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东华镇第二小学全体师生在操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九一八”事变虽然已经过去整整88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它提醒我们,告诫我们:勿忘历史;勿忘屈辱。

9月18日上午九点五十五分,东华二小六年级学生XX在操场面对全校师生铿锵有力的演讲着“……整整88年过去,仇恨不曾生长,记忆同样无法泯灭。中国人民纪念那段历史,就是要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彻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真紧张呀,伴随着空中久久回荡的防空警报信号,数百名师生心情愤慨、沉重……。

此次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明白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是幸福的,“九一八”事变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作为小学生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用实际行动来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九一八”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总结

为铭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日,9月18日上午,XX初级中学举行了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使演练开展的扎实有效,学校制定了《紧急疏散安全演练方案》,做到分工到人、责任明确、统筹协调;利用校会,召开应急疏散演练动员会,确保演练活动有序进行。

9点18分,随着防空袭预警信号响起,演练开始。各楼层和走廊的学生在负责老师的组织下,按照制定的紧急事件疏散方案和路线紧急疏散。2分43秒后,900余名师生在安全区集合完毕,抱头蹲地,原地待命,各班迅速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报告。此次参演的师生都能服从指挥,快速疏散,反应迅速,撤离过程中,没有拥挤推搡现象发生,疏散中也无一学生出现伤情。

活动结束后,城关中学副校长、演练总指挥周海营对演习进行了点评,并作了“勿忘国耻、面向未来”的主题演讲。周海营勉励同学们:勿忘国耻、面向未来、发奋学习、刻苦锻炼、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此次演练活动,不仅增强了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提高了突发事件时学生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它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唤起了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感,让警钟长鸣于每个人心中。

“918”防空警报日系列活动总结

为普及人民防空科学知识,在全园范围内营造学习人防知识、注重人身安全的宣传氛围,形成“居安思危、备战人防”的国防理念。9月16日下午,市直幼儿园组织全园教职工观看了人防教育系列电影《居安思危备战人防》,以电影科教的形式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战时防空和平时生活中,实用科学的抢救方法就地自救和抢救伤员对减少伤害,提高生存率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观看影片,使大家学到了不少新的人防知识,了解了面对战争、地震、火灾等灾害中受伤人员的紧急救治方法。

9月18日上午10点整,随着急促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市直幼儿园上空,

“9·18”防空疏散演练正式开始。按照演练前制定的预案,全园幼儿在各班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沿着预案规划的路线,安全、有序、快速地从教室撤离到设定的安全地带。整个演练过程做到了路线明确、镇定自如、疏散有序。

演练结束后,园长对本次演练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并带领全园师生一起回顾了“九·一八”事变这段难忘的历史,提醒全园师生,虽然伤痛和苦难已经远去,但我们仍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通过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全园师生进一步了解了我园针对此类突发事件所设置的应急预案,熟悉了紧急避险时疏散的程序和路线,增强了风险和忧患意识,并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特殊的日子发出的特殊声响,警示着大家勿忘国耻,时刻铭记: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此次演练活动真正做到了将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完美结合并落到实处。

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9月18日,村党总支部在村委办公室开展了以“勿忘国殇,奋发图强”主题教育活动,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八周年。活动由村党组织书记XX主持,村党总支部班子全体成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3

近年来,关于张学良的非议颇多,但大多站不住脚。对待历史人物,应按照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需要处理好的关系等方面给予公正客观的评判。本文认为,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不管他身上带有多少时代、阶级和个人的局限,他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西安事变;《申报》;国统区;影响分析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2-0028-03

今年是“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它的和平解决,直接促成了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的结束,开启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拉开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张学良作为事变的主要组织发动者,一直以来受到尊重,被誉为民族英雄。但是,近年来对张学良的非议日渐增多:从民族大义,到才华能力,再到人品人格,被批得无一是处,更被说成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本文将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尝试对张学良的功过是非给予比较客观的评价。

一、从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看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史学界争论颇多。一则争论是否应有统一的标准,二则争论如果有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唯物史观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有一个客观的基本标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应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历史人物的言行,看其对社会历史发展是起了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阻碍即否定,促进即肯定。

张学良登上近代中国政治舞台的时候,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28年6月,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被推举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主政东北。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集国仇家恨、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形势十分险恶。南京政府希望他改旗易帜,促成全国统一。而日本人要他实行“自治”,如不听警告,则日本就要自由行动。经过长达半年的和平谈判,张学良于1928年底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五色旗。“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东北易帜其本身求统一、求抗日的历史趋势,是完全正确的,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是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做出的第一件有深刻影响的大事,是他一生中最令人称道的爱国壮举之一。”[1]

然而,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下令不抵抗,不仅使他自己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更使我东北大好河山不战而亡,顷刻沦陷。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下了不抵抗的禁令。7月的“万宝山事件”,反对反日运动,命令“隐忍自重”;8月的“中村事件”,铣电称“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和张学良在石家庄会晤,蒋要求张学良严令东北军,“一律不准抵抗”,提交国联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学良对日本寻衅的态度也是不得抵抗。事变后,他判断只是一次和以往一样的寻衅事件,因此“余立时又下令收缴军械,不得作报复行动”。[2]尽管张学良自始至终强调是自己对局势判断失误,并不是真的不抵抗,只是一种避免战争的策略。但是,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三千万人民处于日本的铁蹄之下,继而日本以东北为基础加快了全面侵华的步伐,这一切张学良无疑负有重大责任。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矛盾上升,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当时,全国抗日救亡的呼声高涨,而却坚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5年秋,张学良奉之命,率东北军到西北“剿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红军歼灭东北军两个完整精锐师,师长均战死。张学良深有感触,尽管刚刚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斗力依然极强。他更加感到,内战就是内耗,应该及早把各方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辱。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兵谏”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主导下,以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由此拉开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国共对抗还要继续,合作遥遥无期,抗日更无希望。事变无疑对推动时局向着有利于抗日图存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张学良功不可没。

二、从历史人物评价法看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阶级分析法和历史主义原则的结合。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是指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加以评价,而不能用现代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历史人物。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之一,即在分析历史人物阶级属性的基础上来评价历史人物。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是由其所处时代和阶级决定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摆脱,当然也包括张学良本人。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原有的集权统治,帝国主义对中国继续采取分裂和侵略的政策,而新的强有力的统治还没能建立。武力成为控制权力的首要法宝,中国进入了“有军队就有权力,战争解决一切”的军阀时期。民国时期的军阀在阶级属性上仍然属于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在一定时期也带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性质。他们一方面利用手里掌握的政权和军权,大肆掠夺土地,并以残酷的方式经营土地,加深了农村的危机;另一方面又以出卖国家利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来扩充实力,进而建立反动统治,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人。张学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时候,正值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时期,军阀出身的他自然也不能摆脱他的时代和阶级的限制。

皇姑屯事件以后,东北政局陷入日俄夹缝的危困之中,当局又有“以外交制奉张”的意图,张学良完全可以“挟寇自重”。但是他抵住内外压力,以民族大义为重,选择易帜归顺中央,寄希望国家统一,共同抵御外辱。作为一个军阀他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各派军阀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东北易帜”时间多次推迟,半年内悬而未决,固然有日本势力干涉的外来因素,但也有张学良借此“巩固个人地盘与权力”的主观意愿。易帜时间最后在12月中旬,是因为此时才答应了张学良的两条根本要求,即热河划归东三省及各省人事维持现状。张学良决定易帜的关键是的全面让步,从而保证他的军事实力和在东北的权力。有学者甚至提出,张学良是东北易帜的最大赢家。[3]这种观点虽然过于绝对,但是也说明张学良作为封建军阀,“易帜”有一重目的是谋求个人利益。

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命令,张学良承认是他下的,与和中央政府无关。但是我们仍然要以历史主义原则和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从的角度讲,他才是不抵抗的始作俑者,一是因为他才是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总代言人,二是由于时局对他的影响。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本身是软弱的,强敌当前自然就产生民族失败论,同时又有对人民革命的恐惧心理。因此他想要依赖外部力量,假和谈之名,行妥协退让之实,以保存实力,对内消除异己,巩固强权。事变发生时,正在由南京到九江的军舰上,准备对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19日,蒋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23日,又命万福麟、鲍文樾带口信:“你们回去告诉汉卿,现在他一切要听我的决定,万不可自作主张,千万要忍辱负重,顾全大局。”[4]以蒋在中央以及对张学良的影响力,尽管不抵抗命令是张学良下的,他也只能负第二位的责任。

从张学良的角度讲,他一方面迷信和中央,另一方面也有个人的地方主义思想。张学良一直以来对都是大力支持的。但是据《日记》披露,蒋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曾记,“此亦为外交之转机,亦为国家统一之转机”。张学良口述实录认为,前一句话是希望列强干预,归还东北;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日本归还东北,也不必再交给张学良了。[5]在蒋张关系最好的时候,蒋依然在防范张。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是对张学良势力的最大一次削弱:东北军损失数万兵力,空军、兵工厂、大量武器都被日本虏获;张家银行损失达千万元以上,损失黄金四万多两和大量古董,大帅府的六个金库全被打开;政治上损失更为惨重,张学良本人被扣上“不抵抗将军”的帽子,雄踞一方的局面消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虽然“息内争,御外辱”和“全国抗战”是张学良主要的政治主张,但是他首先想到的当然也是自保。从环境和阶级的视角出发,无论谁处在张学良的境地,都会选择下令不抵抗。

三、从评价历史人物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看

唯物史观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历史活动的客观结果之间的关系。在考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时,既要考虑到人物的主观动机,又要考虑到客观结果,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地分析。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的主观原因在于他对局势的错判。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朝野蓄谋已久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大东亚共荣圈的既定方针。张学良主观上对日本借事变完全侵占中国东北为它的殖民地缺乏认识,一味希望事态不要扩大。张学良曾说:“我这个人是胆大妄为的,如果我当时知道日本人真要这么干,我会跟日本人拼命的!”[6]他认为,日本人吞并东北并不是明智之举,日本并不能获利。日本公然入侵中国,对国际社会无法交代,在国际上无法立足。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张学良的认识并没有错。日本打了八年都没能,正是侵华战争拖垮了日本。因此他采取了处理日本挑衅的一贯做法:离开他,躲开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才让张学良看清了日本人的野心和真实意图。因此才有他后来在西北劝说阎锡山抗日,那时候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和日本的事已经化不了了,只能团结一致抵抗,而别无他法。

此外,张学良还有一重顾虑,即东北军没有以一己之力担起捍卫整个民族国家安全的能力,全国抗战是东北军抗战的前提。东北军只有在全国抗战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抗战,因为两军力量相差实在悬殊,而且关东军背后是整个日本的力量。他认为,“日军不仅是一个联队,它全国的兵力可源源而来,绝非我一人及我东北一隅之力能应付”。他提出,“我们是主张抗战的,但须全国抗战,如能全国抗战,东北军在第一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7]但是并没有抗日决心。1931年9月22日,在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上说:“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8]乞怜国联,坚持不抵抗,这就是的态度。在全国抗战的前提不具备的情况下,张学良只能“期望这次事件,不致于使事态扩大,以免兵连祸结,波及全国”。[9]事实上,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无论张学良抵不抵抗,都不会改变事变的结局。九一八事变以后,他不仅清醒地认识到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侵华野心,更认识到坚持不抵抗主义的固执态度。因此“共产党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对张学良才能“高唱入云,实攻我心”。

二是要处理好历史人物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私生活之间的关系。应当以政治为衡量历史人物的尺度,个人性格、生活作风等不应该是肯定或者否定历史人物的尺度。同时,还要注意辨别历史人物个人私生活坊间传闻的真伪。很多人诟病张学良的个人生活,特别是他流连妓院,染有毒瘾。但是,这不能影响我们对他政治活动是非功过的判断。九一八事变后他痛下决心,忍常人不能忍,戒除毒瘾。他虽然风流韵事多,但九一八事变当晚并不像传闻所说沉溺酒色,置国家大事于不顾。事实上,张学良当晚正出席辽西水灾筹款义演,英国大使夫妇等要人在。接到沈阳电话张学良即离席处理,一刻未耽搁。谣言之所以广为传播,是日本和南京方面蓄意为之,目的就是坐实张学良的“风流将军不抵抗”。张学良后来在软禁中和原配夫人于凤至离婚,也并不是世人传闻的和赵四小姐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于凤至在美为张学良被软禁申辩,引起不满。迫于政治压力,二人不得不离婚。可见,评价历史人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政治生涯中数次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为民族复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不管他身上带有多少时代、阶级和个人的局限,他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参考文献

[1]陆军等.张学良――东北军[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527.

[2]张德良.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J].社会科学辑刊,1991(5).

[3]曾业英.论一九二八年的东北易帜[J].历史研究,2003(2).

[4][5][6][7][9]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430.438.425.428.428.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4

抗战时长说法的变化,是一种“统合”。在此前的教材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间,谓“局部抗战”;“七七事变”之后,谓“全面抗战”。均为“抗战”。但事情也并不简单。

教材虽小,每次改正,均牵动大局。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

早已有迹可寻

先下一个判断:这是一次落实中央精神的改动。

2015年的“九三阅兵”,开篇即谈:“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而早在2015年7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有过类似的论述:“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八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十四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

事实上,这次改动,也已酝酿许久、至此完成。而这一改动,不仅是落实近年来抗战研究成果的举动,更是给予这段抗战史以确定的承认与尊重。

这种“承认与尊重”,也落实在“九三阅兵”活动上。当天,在阅兵队伍中,“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从天安门前走过。电视里的画外音是:“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的抗日武装。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他们14年周旋苦战,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永垂史册。”

以“十四年抗战”取代“八年抗战”,早已有迹可寻。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上,一系列数字意味深长:仪式现场有14个方阵,以及140面彩旗方阵等;仪式上,鸣响了14声礼炮,现场放飞14000只气球,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国旗杆高14米、象征14年抗战历程。

“八年抗战”说法的来历

那么,为什么之前又有“八年抗战”的说法呢?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中说:“(八年与十四年)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

“约定俗成”,说明来源已经不甚明晰。的确,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停留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全面抗战的开始。

但也有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国民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发表的《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中,就有“我们的抗战……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我全国同胞们自抗战以来,八年间所受的痛苦与牺牲……”的说法。

在共产党的历史叙述中,十四年一直不可分割。1945年4月,中共七大上,作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报告中虽然也有“八年”、“八年来”的说法,但明确说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

1949年,中共中央给东北局所发的电文,再次肯定了东北抗联从1931年起即进行的抗日斗争:“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这种肯定也持续到现在。无论是2005年抗战胜利60年,还是2015年的“九三阅兵”,领导人的讲话中均体现了“十四年抗战”的史观。

不是对八年的否定,重点强调贯通历史整体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十四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

此次中小学教材修改的历史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东北抗战的时间段。这一修改的学g依据是什么呢?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说,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

李宗远说,事实上,学界大约在2005年就结束了争论,一致认定中国抗战历史应为14年标准。李宗远认为,“十四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因此,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很多专家提到,抗日战争的时间超过8年不仅仅是中国学者的研究结论,日本著名史学家江口圭一在《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也提到,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

重新书写历史意义何在?

李宗远说,“十四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八年抗战”无法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而且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5

【关键词】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14年抗战史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1月,教育部发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人们耳熟能详的“八年抗战”,主要指从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的全民族抗战爆发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历史阶段。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4年抗战是一个整体,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北大营的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第―枪。同志曾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华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东北军是参加十四年抗战的一支重要队伍,如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不仅参与领导了全面抗日战争的第一场战斗――沈阳北大营战斗,也直接参与领导了长城抗战。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基础上,就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在认识上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9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写的《卢沟桥事变与八年抗战》提出“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的抗日战争”。刘大年、白介夫主编的《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的引言指出:“从‘九一八’算起,叫做14年抗争,或者叙述八年抗战,先从‘九一八’讲起,都有道理。”21世纪以来,抗日战争史研究不断深化,有的学者提出抗日战争是十四年。如张宪文先生所写的《关于抗日战争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指出,1931-1937年间中国人民广泛的反日斗争,特别是那么多的武装反日战争,诸如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以及惨烈悲壮的长城抗战等。这些作战行为虽然未能得到国民政府的积极支持,但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部分军队官兵拿起枪来自觉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列,我们怎能把它划出抗日战争历史之外,应该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加以研究,才是科学的、符合历史的。

中央宣传理论局组织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共同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一书提出“艰难曲折的十四年抗战”,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前6年局部抗战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区,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后8年的全国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举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其他相关研究著述恕不一一列举。以上研究成果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得出了客观的历史结论。

总之,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局部侵华战争,同时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正是局部抗战拉开了抗战的序幕,这是对中华民族抗战行动的尊重和认可,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必须将14年抗战的历史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中华民族的14年抗战是一个研究整体。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不仅要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更要深入开展研究东北军统战的历史,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长期以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抗日战争史与中日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密切相关,为此亦成为国内,尤其是国外某些势力制造和传播错误史观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日本史学界将这次侵华战争称之为“侵华十四年战争”。然而近些年,日方不能正视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一味歪曲、否认和美化侵华历史,在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坚持严重错误的历史态度。日本文部科学省多次修改“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将错误史实、史观写入其教科书。这是日本政府将民粹主义和极右历史观“从娃娃抓起”的真实体现,是在用错误的史观影响青少年。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的问题。

同时,我国国内存在的思潮正在渗透到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正处于历史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否以正确的历史观加以教育,关系甚大。在一段时期内,在互联网上,思潮传播、滋生和蔓延,致使一部分青少年在短时期内难以辨明是非,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错误的观点,反而对正确的历史史实、历史观产生了怀疑。这些错误的思潮,不仅影响了青少年,也影响了更广大的人群,要通过这些现象,看待问题的本质,并予以高度的关注和严肃的对待。

要从总体上把握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阶级矛盾错综交织。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作为一场群众性的抗日潮流,始自于“九一八”。正如历史学家刘大年先生指出的:九一八l生,一个历史潮流真正出现了。这就是全国兴起,统治者愈镇压愈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中国共产党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三天――9月20日,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坚决抵抗侵略和保卫苏维埃。从193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直接领导建立了十多支抗日游击队伍,于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就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深入中国内地之时,政治形势风云际会,执行“不抵抗政策”,仍倾注全力“围剿”长征中的工农红军。

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开始由抗日反蒋向联蒋抗日转变。面对民族危机,左派、各派、爱国民主人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领、冯玉祥、傅作义等纷纷主张武装抗日。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沈钧儒等提出反对内战、武装抗日的主张。全国各地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救国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经过谈判,迫使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八项抗日主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民族的整体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构筑起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不仅仅在于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更在于推动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深化国民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6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 民族复兴 思潮

由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民族复兴思想正处于初期形成阶段,由孙中山令人振奋的“振兴中华”口号,到梁启超令人惊叹的“少年中国说”,再到各国粹派令人敬佩的“古学复兴”观念,无一不向人们传达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民族复兴思想在五四青年运动期间得以快速发展,这段时间也是其关键发展时期,、孙中山以及梁启超等都表达出自己对“中华民族复兴运动”这个重要思想的支持。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想的推行以及传播热度到达最顶峰,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其发展过程。

一、民族复兴思潮兴起缘由的研究

(一)“九一八”事变中的危机与转机

虽然“九一八”事变是产生民族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是其对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民族复兴”的重要理念在“九一八”事变后得以广泛传播,并且取得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成为拥有巨大影响力以及巨大潜力的新兴社会思潮。由于“九一八”事变后人们感受到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在这个的刺激下,使人民群众的国家荣誉感以及责任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使“民族复兴”的积极观念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这也正是长久以来“民族复兴”理念由原先只有少数人了解并支持到一举转变成强大社会思潮的最根本因素。

(二)“中华民族复兴”的正式兴起

“中华民族复兴”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才得到正式且确切的提出,并且其作为口号或者文章的中心内容得以广泛的宣传。正是由于“民族复兴”在最关键的时期得到了那时中国政治思想界和各个党派的共同支持的推广,才使得民族复兴这个重要理念即使是在抗日最艰苦的时期也没有消失,反而深深印在每个人的心中,从而致使“民族复兴”发展成庞大的新兴社会思潮。并且在“九一八”事变结束后,这种社会思潮也没有丝毫的减弱现象,在持续时间长达十多年之后,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潮终于覆盖了整个中华大地,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二、民族复兴思潮内容的研究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问题

即使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但是从那段时期的文章以及各项资料可以看出,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以及政治背景等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然对民族复兴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其一定可以成功实现并且长久的持续下去。除了人们的极力支持以外,思想界认为中华民族可以实现复兴的原因还在于“严峻的挑战为我国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在那段时期所有的思想家们都认同“危机即转机”的积极观念,而这个关键的转机就是“中华民族或则从此陷入永劫不复的深渊,或则从此抬头而能渐渐卓然自立于世界各国之林”以及“中华民族的复生一定要努力把握这个关键的转机”等。其实中华民族拥有着实现“复兴”的条件,但能够在实践中完成由“危”到“机”的转变,只能够尽全力拼一把。倘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我国的发展必将突飞猛进,而我们民族的“复兴”与“重生”也指日可待。

(二)民族自信心问题

在对民族复兴的各个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民族自信心这个重要部分决不能大意忽视。如果人们群众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观念产生了共鸣,那么提升民族自信心一定会对复兴产生令人惊叹的影响。因为民族自信心的强弱与否,是国家能否击退侵略者、保卫国家以及实现复兴的决定因素。想要大幅度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就要汲取我国优良的民族精神以及传承在历史长河中我国依然保持着的生命的活力,进一步将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向人们推广和弘扬,增加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张君劢曾在文章中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大加赞扬和推崇,并且还特别嘱咐道在保持民族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还要对外来文化的优点进行学习和消化,决不能闭关锁国。正是这种冷静而有明智的观点,在民族复兴的思潮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观研究

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复兴”的观点表达中,并没有直接的将“民族复兴”作为口号,而是将其转变为“民族独立”以及“民族解放”等间接的口号来进行表达,但是到了抗战后期由于想要实现国共合作,达到全民族共同抗战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也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表示认可,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关于“民族复兴”应该如何实现以及其实现的策略等重要决策上,中国共产党采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复兴的主要标准。在民族危机到来且愈演愈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运用我国的优良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情绪将社会力量进行整合,合理维持社会秩序,对社会各个层次的群众进行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员。与此同时,基本上所有的社会阶层和各大集F也都携手联合起来做着同样的工作。由此,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逐渐形成。

四、结语

在“九一八”事变结束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就成为了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结合在一起的重要课题。探析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为复兴民族而做出的贡献和努力、探究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内容对历史的发展以及演化起的关键性作用,在使得“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得以最大程度丰富的同时,还可以使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历史征程得以充实和完善,为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更加深刻的启示以及更加丰富的材料。

参考文献:

[1]郑大华.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J].史学月刊,2015,(05).

[2]李晨升.“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研究综述[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