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现代诗词大全范例6篇

古现代诗词大全

古现代诗词大全范文1

摘 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古典诗词歌曲则是将文学和音乐进行了精彩的结合,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探索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角度将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概括为三条脉络,并对当前古典诗词歌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良好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发展脉络 发展现状

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其中,有着精深的内涵和超高的艺术价值的古典诗词便是这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古典诗词,从第一部传承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其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古典诗词从起源到发展一直都与音乐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由于古诗词的格律性与音乐有着天然相近的亲联关系,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在诗词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韵律美。音乐与诗词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如果说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华彩乐章,那么以古典诗词为词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则可以说是中国声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人词调音乐,在古代是配合着词进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这类歌曲是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所创作或参与创作的,歌词大都采用历代文人的诗词佳作,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文人音乐的存在和发展,许多文人所撰写的古典诗词在历史上都有入乐的传统,其中大部分即是中国古代词调音乐所遗存下来的歌词。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是第一部把流传在民间的歌曲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因此也可以称它为最早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集。它包含了上古时期各类歌曲的精华。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唐代诗人作品的入乐歌唱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许多诗人的诗作都被谱成歌章在宴会上传唱。后来,又逐渐出现了曲子词,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文词高雅并且易于传唱,其与音乐的结合比诗句更为自由灵活。元曲则是一个可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具时代标志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利用音乐曲牌来叙事、写景、抒情的一种清唱形式,倾向于通俗化。

其实以上所述皆可以概括为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的第一条脉络。即由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我们知道从公元前周代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相和歌》,到唐代的格律诗、绝句,宋代的长短句、曲子词,元明清的散曲、琴歌等种种古体诗诗词,皆是可以读、吟、诵、唱的。但由于记谱法的滞后,以及各朝的战乱变迁,社会动荡,绝大多数优秀的音乐歌谱未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流传,更多的仅是限于文字的记载、徒以文学的形式流传了下来。现今得以流传下来的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极为少数。其实,唐宋时期的姜夔、何满子、李龟年、田顺郎等文人均可称之为音乐人。他们懂得音律,自行按词牌或自己读词谱曲,谱写出的歌曲作品音韵优美,格调清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二条脉络,就是由近现代作曲家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20世纪初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音乐运动随之而来,效仿西方创造新音乐的趋势明显增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20年,留学德国的作曲家青主运用西洋作曲理论技法,创作出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曲《大江东去》(宋,苏轼词),实现了由传统的学堂乐歌创作向艺术歌曲创作的转变。这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正因与古诗词的结合,使之具有浓了厚的韵味和特点而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此后,黄自、刘雪庵等一批作曲家也尝试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这些作品中大部分的歌曲曲词来源于古典诗词,如黄自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诗),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诗)等。此外,冼星海1944年《古诗十首》歌集的创作完成,黎英海1982年《唐诗三首》的创作完成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又一发展。它的创作,彰显出了中国近现代作曲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和极大重视。

第三条脉络则是由作曲家借用古典诗词体裁加以谱曲为现代人而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相交融的形式。当代作曲家们在继承前辈对古诗词歌曲良好创作的同时对西方成熟的作曲技法手段加以运用,并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声、韵律等元素融入作品中,独创性的创作和发展出了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还有很多词作家尝试结合历史内容创作古体诗,在曲作家的配曲下,呈现出中国味儿十足的现代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如韩静霆、徐沛东的《梅花引》,姚明、付林的《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当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曲调旋律优美动听,成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

虽然当代社会流行音乐相当盛行,但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杰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毕竟有着上千年的深厚历史,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母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找到了美妙动听而又能准确揭示其思想内涵的旋律及其演唱来表达时就会很快的为欣赏者所喜爱,并且能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浏览与欣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自身音乐修养与内涵。同时,中国古典诗词音乐也给流行音乐的创作带来了一股古朴的清香。一些流行歌手发行的歌曲专辑中借鉴了古典诗词歌曲的元素,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浓郁的古典韵味及丰富的文化蕴含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而这些新型的古典诗词歌曲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也更加显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百花争鸣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这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依然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艺术的发展没有穷尽,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也必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相信必会拥有一片宽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歌曲论》李曙明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问题》郝建红 古典音乐(1994一2007)

古现代诗词大全范文2

关键词:古典诗词;古代汉语;音韵学;格律;吟唱;感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123-03

古典诗词的教学,不但是中文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对传承中国文化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从目前的大学教育来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笔者试就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浅薄之见,以求抛砖引玉,为古典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略效绵力。

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很多大学中,古代诗词教学的目的出现功利化倾向,导致以简单记诵为目的,忽略了诗词的真精神。有的老师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只是为了写作时引经据典,或者在交谈时展现学识。甚至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诗词,只是为了应付硕士入学考试,从而提高考研率。背诵作品是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在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不能被作品打动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哪怕能够背诵再多的作品,恐怕也无法由背诵者而转变成爱好者,更遑论从作品中去吸收精神的力量。量的积累并不一定会导致质的变化,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并不限于简单的记诵,包含着涵咏玩味的意思。笔者遇到很多学生,他们能够背诵大量古典诗词,但他们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些作品,对古典文学也毫无兴趣。单纯的背诵作品,对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并不大。

正因为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倾向,很多老师在选择作品上出现偏差。在大学课堂上,老师选讲的古典诗词,大多是各种选本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作品。然而,广为传播的作品并不一定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各种诗词选本的质量良莠不齐,单纯依靠选本去选择作品,只会陷于重复或是偏见之中。作为一名担任古典诗词教学任务的老师,缺乏对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博观通识,不能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鉴赏能力,是很难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挑选出真正好作品的。

还有一部分大学老师在教学中常将作品孤立起来,断章取义,从而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很多老师除了对自己研究的作家比较熟悉,对大多数的作家都不曾认真去读他们的年谱、全集和历代的注本。他们常常以课时有限为由,忽略对作家生平资料和思想心态的讲解。所以,他们无法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对一些作品的解释存在偏差,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在诗词教学中屡见不鲜。

目前,大学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对诗词格律的忽视。很多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并不了解诗词格律,甚至分不清古诗和律诗的区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编写的缺失,大多古代作品选没有涉及作品的声律特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先生选编的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解题”到“注释”均未涉及作品声律特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大学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作品选来看,标明作品体裁和声律特点的教材笔者尚未看到。各种文学史中在分析作品时,也鲜有提到声律特点的。

二是教学的忽视。声律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缺失的一块,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很少有老师讲授与诗词格律有关的知识。在一般的大学中,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多古代文学的大学老师不懂声律,而古代汉语、音韵学等课程的开设也无法与古典诗词的教学很好地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音韵学的知识应用到古代诗词的阅读中来。

三是诗歌刊物和媒体的误导。大量诗歌刊物将只有简单押韵、不讲格律的作品标注为“律诗”。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介绍一些诗歌作品时,以字幕在显眼的位置标明为“律诗”,事实上那些诗歌是不符合律诗的格律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误导人们对“律诗”的认识,不利于古典诗词的传承。

正因为对声律知识的忽视,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将古典诗词当作纯文本来阅读。而中国古典诗词是文字和声音的结合体,单从文本的角度进行解读无法真正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针对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关于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大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既不是要培养诗词创作者,也不是要培养诗词的研究者。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要传承诗词中承载的人文精神,挖掘诗词中让人兴发感动的力量。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诗歌不只是那长长短短的文字,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你有了读诗心情,当你学会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你会发现,即使最平凡琐屑的细节,也处处洋溢着惊心动魄的诗意之美。比如吃饭,原来不只是果腹充饥,还可以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可以是“晴窗雪沫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比如恋爱,原来不只是耳鬓厮磨,还可以是“朱灯灭,朱颜寻”,可以是“梅如雪,雪如人”。给学生讲诗歌,最重要的不是让他们记住某几个作家,读懂某几部作品,而是要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情,让他们在某一刻能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我们教出的学生,不必成为诗人,但至少可以保留诗心。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这也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1]如何去延续这条感发的生命之长流,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

选择第一流的作品来进行讲授,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要做好这一点,一方面是老师要努力培养自己艺术的审美眼光,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待于教材编选的不断改进。真正的好作品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如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等都是应该考量的标准。但是,最好的诗词是从诗人心灵中流淌而出的文字,很多时候又无法用这些既定的标准去考量。比如杜诗,早期的作品选倾向于“三吏”“三别”这样带有人民性的作品,而现在的作品选开始更多地选取杜甫到夔州之后作品,如《秋兴八首》《登高》等,这些作品无疑代表了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但除了这两类作品之外,像《赠卫八处士》《又呈吴郎》这些作品没有太多技巧,却能直指人心,题材没有那么高大上,却在平凡琐细中更能见出真实和深刻,不失为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正因为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是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也可能会经历的事情,它们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所以,我们有理由去期待一套更柔软也更温暖的文学史和作品选。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有限的课时中,不是要尽可能介绍更多的作家作品,而是要将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讲深讲透,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古典诗词的方法,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要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家。对作家生平经历、思想心态的讲授,是古代诗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钱穆先生曾经提到学习杜诗的方法:“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它诗的真趣味。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2]这样的学诗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老师在讲解某首作品时,必须预先通读这个作家所有的生平资料和作品。同时,在课堂上,也应该注重作者背景资料的介绍,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使诗歌的讲解充满生活的质感,让那些千年之前留下的文字变得生动和鲜活。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必须重视诗词格律的教学。一些诗歌是和音乐紧密相连的,如汉乐府中有一首小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3]单从文字来看,这首诗写得重复而拖沓,但当我们把它和音乐联系起来,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这首诗来自汉代乐府,是采用唱和曲的形式来演唱的。前面三句由一人领唱,而后面四句由众人相和。我们可以想见这样情形:在江南水乡的烟波浩渺、莲叶田田之间,采莲女们一唱三和,余音袅袅。将文字和音乐结合,立刻使这首小诗变得鲜活而生动。唐宋之后的律诗虽然很多不再用来演唱,但是也可以通过平仄的安排、韵脚的处理,使得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既能深化情感的表达,又能在吟诵之时更为美听。如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4]此诗多用双声、叠韵词,如“清秋”“永夜”“荏苒”都是双声,“独宿”“萧条”“伶俜”“栖息”都是叠韵,给人音节谐婉之感。特别是末句连用五个“i”韵字,且“息”“一”都为入声字,传达出压抑的心绪,妙不可言。结合声律来进行讲解,无疑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给学生讲授古典诗词格律的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去学习诗词的吟唱。叶嘉莹先生说:“就重认中国旧诗之传统而言,则熟读吟诵实在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旧诗所使用的原是与日常生活口语迥异而全以音律性为主的一种特殊语言,本来凡属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常要有讲说和聆听的练习,而学习一种富于音律性的诗的语言,就更需要在熟读吟诵间对其音律有特殊的掌握能力。因此我们唯有透过熟读吟诵的练习,而学习一种富于音律性的诗的语言,就更需要在熟读吟诵间对其音律有特殊的掌握能力。”[5]叶先生的这段话,可谓行家的会心之语。在注重诗词吟唱的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尝试去创作古典诗词,将诗词阅读和创作相结合。写诗是为了读诗,只有通过创作,才能真正掌握古典诗词的格律,也才能在阅读中更细致入微地去体会作者的用心。

参考文献:

[1][5]叶嘉莹.进入古典诗词之世界的两支门匙[A].我的诗词道路[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29,175.

[2]钱穆.谈诗[A].钱宾四先生全集・中国文学论丛[C].中国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136-137.

古现代诗词大全范文3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表层知识;情感层面;文化意蕴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可谓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古典诗词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词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教学。

一、对诗词表层知识的理解

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精炼,每字每句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成果。教学古诗词首先要在学生能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进行解词串句。古诗词的语言不同于白话文,是用文言写的,学生对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不懂,就无法理解全诗的意思。如果学生对字句尚且不通,对诗词的情感体验,乃至于对古典文化的传承都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对诗歌表层知识的讲授便成了关键,必须搞得扎扎实实。

(1)知人论诗。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收集作品有关材料,为古诗词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收集时注意筛选跟课文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之前,学生如果了解到诗人自幼就怀着强烈的政治抱负,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那在学习诗歌时就很容易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建功报国之情了。需要说明的是,知人论诗这种观念并不是说要求对每位诗人的方方面面都做详细的介绍,对有些诗人则没有必要,即便需要介绍的诗人介绍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比如对王维侧重于诗歌风格的介绍,对陆游侧重于其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的强调,而对李煜则侧重于认识经历的介绍。

(2)由题悟旨。初步了解了诗人后,我们要解释诗题。切勿轻视诗题,其中往往包含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比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题目尤长,教师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从而更深切地揭示了诗的内涵。当然也要根据每首诗的特点各自做详略介绍。总之,释诗题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一步。

(3)推敲词句。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练,优美,且重点字词起点睛之用。如果教学时能认真揣摩、品味,并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觉得难以理解,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对诗词情感层面的挖掘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在充分理解诗歌表层意思的基础上,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

三、对诗词文化意蕴的传承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学样式,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情感抒发的重要方式。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随作者的心境变化而有所不同。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其情感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注:下表中每个类型的代表作均选取小学阶段大纲篇目。)

古现代诗词大全范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音乐;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88-01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体味、思考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味古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因为古诗词大多为古代诗人创作,其年代背景和用词手法上与现代相距甚远,再加上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来真正把握到古诗词的内涵,体味作者的感情。因此,古诗词教学也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分析过多,情感融入过少,这也导致学生难以真正体味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古诗词的学习仅限于表面,分析有余,感悟不足。但同样,若是分析较少,学生便难以读懂古诗词的内容,浅尝辄止,也无法有效把握古诗词的神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不断探索、研究,试图找寻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来促使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地开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将音乐与古诗词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连接,让枯燥的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音乐与诗歌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这种称谓并非没有依据,如诗经中的《蒹葭》、《北方有佳人》原本便是诗歌,是一种吟唱的形式。正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长歌行》也是吟唱形式,是一种民间歌谣,以音乐的形式得以流传;又如,宋词,每首词都有着它固定的曲调,“依调填词”是词创作的一大特色。由这些我们也可以看出,音乐与古诗词之间实为一母同胞,在历史的长河中相融交织,难以分割。

用音乐可以更好地再现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的创作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离开背景、脱离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看待问题的话,难免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诗词创作是源于情感的激发,学生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很难真正把握诗歌的内涵。而教师若仅仅是单纯地教授和给学生讲解背景资料,就会使课堂显得呆板无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使学生真正体味到诗词的美好。一段合适的音乐可以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出或悲凉、或温暖、或不舍、或喜悦、或抑郁不得志、或满心欢喜的场景,同时,一段音乐的注入还可以活跃气氛。

二、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教学运用

1.运用与古诗词相关联的音乐。在诸多音乐歌曲中,有许多歌曲都有着古诗词的影子,音乐歌词借用古诗词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因此,可以将这类歌曲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例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古诗中的歌词便被《歌声依旧》这首歌借鉴。这首歌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明显,这首歌的歌词便用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因此,教学时便应有意识的借助这些歌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利用与古诗词相近的歌曲进行教学时,应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提高被借用古诗词在歌曲中的地位和其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有助于对古诗词进行分析,并为真正的古诗词讲解埋下伏笔,提高学生兴趣。例如,歌曲《涛声依旧》中表达了男女离别时的寂寞、凄凉和无限的思念和无奈,这一点与《枫桥夜泊》中所表达的孤独寂寞相契合。歌曲与古诗词的叠加可以使学生在低沉的歌曲中营造一种悲伤的氛围,从而更好地烘托出诗词中的情感。

第二,应当明确所借用的诗词在原诗中的地位和所表达的情感。《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它被运用于歌曲中便有其道理,这句诗为全诗奠定基调,将月落、乌啼、霜满天相结合。其中,月落是视觉现象,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这样诗人便将失眠后对景物的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起到了烘托全诗、倾诉愁思的作用,其在歌曲中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将歌曲与古诗词相连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把握,因为学生对歌曲的感触更深。

第三,将被借用的古诗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和其本身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歌曲仅仅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而服务,在分析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首诗本身的情感与其在歌曲中的情感是否相同,有什么不同之处,被借用的古诗词在歌曲中的作用与其在原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

2.运用歌词中典型的表现手法。在音乐中不乏灵活、生动的语法现象和丰富的情景构造,像是“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这些歌词中包括多种多样的语法,如倒装、夸张,等等。虽然古诗词中同样语句优美,用词恰当,情感丰富,但是因为年代的关系,导致古诗词的用词结构与现代的语法和篇章结构相距甚远,学生在理解、分析时会感觉晦涩难懂。利用流行歌曲中的这些语法特点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语法。

同样,歌词的创作也与诗词一样有押韵和韵律,因此,教师可以将歌曲的这一特点与古诗词连接起来。例如,在讲杜甫的《春夜喜雨》时,有这样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便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们放《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这首歌中的这几句“你的柔情似水,几度让我沉醉。”在这里,便将柔情比作水,与《春夜喜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词因为其时代背景和用词手法与现代相距甚远,致使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音乐的融入好比是为古诗词教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事物入手,来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1]陈小奇,陈志红.中国流行音乐与公民化――草堂对话[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8.

[2]韩雪屏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古现代诗词大全范文5

第二阶段――辨析古今汉语的读音

在学生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基本常识的基础上,理解字词、领会诗意就成为古诗词教学无法逾越的阶段。这必然涉及语言训练的问题,也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所面临的问题。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翻译并理解诗句,在此基础上领会并复述诗意,进而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而对于古今汉语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语音方面,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在教学时应从语音方面指导学生辨析古今汉语,从而领会诗意。关于古今汉语的语音问题,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第二册)曾就“叶(xié)韵”问题提出看法:“在阅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但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我们不可能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办法(即叶(xié)音),因为那是不科学的。”[2]王力先生认为应该用现代普通话来念古诗韵文,而不必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从古诗词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应该更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也是更好地遵守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既然在古诗词教学当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古今语音不同甚至误读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辨析呢?陈昌发先生认为教学中可遵循以下原则:[3]第一,“老字号”从古。所谓“老字号”,是指古诗词的通假字、词牌名专用字、单音节词中含有旧读音(古读音)的字;所谓“从古”,指遇到这些有旧读音的字,若旧读音的读法仍然被现代汉语规范音所保留,就应依从旧读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朗读中仍念旧读音。第二,“特殊字”从今。在古诗词中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没有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应发某个旧读音,但现代汉语规范音却未收录。这时就应以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遇到此类特殊情况,应统一到现代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第三,多音字从义。在教学中除了会遇到旧读音的麻烦外,还会遇到多音字。此时应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该读什么音。陈先生同时指出,古诗词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多查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这些都是中肯之言,也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教学新思路。

第三阶段――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

上述第一、第二阶段的教学,是为了第三阶段的教学服务的。因为只有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以及准确辨析古今汉语的语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也只有如此,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诵读”才成为可能。无数事实证明,“诵读”可以对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有时甚至可能是事半功倍。古人曾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今人叶圣陶亦云“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4]著名学者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提到“诵读”的好处时认为:“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5]这些说法都是一语中的。依据上述说法,在采用“诵读”时必须注意音节和节奏,这里就涉及古诗词的平仄问题。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它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诗人或词人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在诗词中安排一种高低起伏、长短交替的节奏,形成一种声律上的美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平仄所形成的节奏,就能为古诗词中的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这是上海戴建荣老师摸索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古诗词教学法,他对古诗词“平长仄短”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充分运用。对此朱文君老师曾做详细介绍:[6]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五言诗句看第2、4句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句和末尾字,如果这些字是平声,朗读时拖长音节;如果这些字是仄声,朗读时声停气不停。由于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如果过于拘泥古诗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戴老师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戴老师所运用的“平长仄短”法,其实就是利用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诵读时由“平长仄短”所带来的节奏高低起伏、长短交替,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其次以半读半唱的吟诵形式来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最后是借助手语,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手舞足蹈中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笔者曾观摩过戴老师的古诗教学《静夜思》,受益匪浅。特别是戴老师在画出《静夜思》的平仄曲线图并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吟唱古诗时,感染了现场的所有老师,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起来,一起陶醉在李白所营造的浓浓的思乡情意中,更陶醉在古诗蕴藉隽永的韵味中。通过这种“平长仄短”法,既让学生明确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也让学生体会到审美快乐,这就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所带来的无穷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进行古代汉语的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对于古诗词中古代汉语诸多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上述三个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最终实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作者:陈名琛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

古现代诗词大全范文6

 

诗与歌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诗歌形式。在我国,诗歌的发源是民间歌谣,后来转化为诗、歌、乐结合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后来,文人将这种形式发扬光大,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与音韵美

 

古诗词有声调和音韵的变化,实现了声情与文情的一致性,无论是口头的吟唱,还是词曲的创作,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以抒情的艺术形式为主,旋律跌宕起伏,语调也有着明显的变化,表现出色彩和动力性的变化,词曲通过长音和多音的形式清晰的展示出来。例如: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首艺术歌曲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乐章,此起彼伏,前面采用了平韵,声韵规律不同,那么旋律也会向着高潮发展,第一句的旋律表现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氛围,描绘出了歌者的情绪,在第二句中,采用高音进入,将情绪推向了一个高潮,自后大跳后上行,全曲结束,表达出了欲扬又抑的情感。音乐蕴含张力,高音都集中在“mi”上,让全曲可以前后呼应,在“去似朝云无觅处”的吟唱中,需要将“云”这个词拉长,这样不仅与诗词的节奏相符,也让整个曲调更加具有味道,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东方文化美学色彩

 

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起来,将我国独有的东方文化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我国东方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古典美特征。鉴于汉语言独特的艺术特征,我国古诗词的创作遵循着押韵、规范的原则,内容方面神韵兼备、情景交融,让诗词的创作进入了高峰。在音乐的创作上,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采用丝竹管弦替代传统的大型编排乐器,成为了文人骚客抒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的功能与形式是不同的,诗歌与乐曲艺术的结合表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品质。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和谐美

 

西方的艺术歌曲是诞生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的,远离社会大众的生活,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我国,虽然皇亲国戚有专门的戏班,但是普通的社会大众依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由于社会艺术的普适性,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并没有贵族精神,反而十分亲民,为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赋予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特性。例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是却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这首诗歌不是抒情诗,而是采用简单的形式描写出了一幅春天的画卷,简单易懂。以《春晓》为基础,黎英海先生创作出相关的艺术歌曲,歌曲婉转低沉,略带惆怅色彩,将春天的色彩呈现出来,并蕴含着深刻的美学特征。

 

四、古诗词演唱中的个性美学

 

关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多以美声为主,当美声唱法遇到高音时,往往会迸发出新的生机,歌者采用流畅、柔和的方式将乐曲演唱出来,这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音响特色。而西洋艺术歌曲的传入也对我国古诗词的演唱带来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广义艺术歌曲与侠义艺术歌曲两种不同种类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增加了新的元素。古代歌曲的演唱,经过成百上千年无数民间艺人的创作、积淀,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戏曲、曲艺、民歌体系,这些艺术表演形式中的唱法经过融合、改良,产生了全新的唱法。

 

五、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美

 

我国古代音乐与诗歌密不可分,诗歌是文学的,同时又是音乐的。从起始的诗、乐、舞一体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刘勰《文心雕龙》)的乐府诗歌,到讲究平仄声律之美的“永明体”诗歌,再到讲究平仄对称、集诗词之大成的唐诗、宋词,中国诗歌的文学语言本身发展出了成熟固定的、具有音乐美感的格律形式。古诗词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如比喻、烘托、象征等,有时则采用直抒情怀的表现手法并与“比”“兴”手法相结合,描绘出令人神往的诗的境界,使所抒之情淋漓尽致、所言之志精辟深刻。

 

古诗词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结晶,代表着我国语言文化的最高成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具备无穷的魅力。古诗词与艺术歌曲两种形式的结合与华夏文明的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表现出独特的文化追求,呈现出东方文化独有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