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耽美范例6篇

古风耽美范文1

1对美的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耽美文学与其他同志小说相比,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都被刻画得更为唯美、浪漫、细腻,它从女性的审美和情感触动点来描述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恋爱状态。两美型男性之间的爱情,被塑造成一种有悖于传统伦理但又美好纯粹的让人同情和向往的恋情。”这对于女性读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符合女性读者那种细腻柔和,易伤感,追求完美的心态。对于文中的男主人公,其美型的外表符合了女性读者的视觉审美追求;对于文中故事情节,其婉转,浪漫,唯美,也符合女性对于完美恋爱的一种追求。再者,耽美文学中的语言也是打动女性的一方面,繁复的修辞,华丽的辞藻,如沐春风的语言感受使女性对于耽美文学有着执着的偏爱。另外,耽美文学不仅有柔和的浪漫之美,在其作品中还含有一种绝望美。绝望破碎的美往往是最能打动女人的。比如之前流行的韩剧《蓝色生死恋》、《对不起,我爱你》等影视作品,都是在赚足了女性观众的眼泪后受到了极力的追捧,从而大红大紫,至今仍被女性观众奉为经典。再如现在兴起的新锐作家郭敬明,其作品大多以绝望的悲剧恋情为主,像《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迷藏》等,也都是用撕心裂肺的痛楚爱情打动女性读者,获得可观的销量。对于同人女对美的追求,“李银河老师在《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中提到同人女是一种基于本能的好恶来判断BL作品,标准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不是美型或者没有魅力,同人女所接受的其实并不是同性恋,而是”两个美男子之间的爱“外形要求是第一位的,对于BL的理解基本属于柏拉图式:灵魂之爱高于肉体之爱,一个人在另一个身上追求的不是他失去的一半,而是同他的灵魂相连的真理”。同人女对于耽美文学的沉迷与喜爱并不是单纯的外形追求,虽然外形占了一大部分的原因,但是在浅层次的现象之下还有这深刻的情感因素,女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对于悲剧的怜悯之情,因此总因悲剧剧情而触发内心情感,这种情感越是悲伤痛心就越让人执着其中。

2对现实的反叛

同人女群体大多集中于80、90后,这些女生现在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关注,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家长,老师等人的严加管制。女处于青春期的生们,心中充满了懵懂的情绪,不安的躁动。因为在初高中时代,“恋爱”是个禁词,是危险的,是家长和老师强烈压制的。而处于青春期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反叛心理,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想窥视一下究竟,使自己内心的窥秘欲得到满足。耽美文学中的男同性恋故事便满足了同人女们的这种心理。其实,她们自己很明白,男同性恋是被社会不齿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反面题材才对同人女们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禁忌的快乐”何尝不是同人女们对现实生活的反叛,对伦理道德的挣脱,对被束缚着的自己的一种逃避与反抗呢?

3女权主义的兴起

80、90后的人们不仅具有反叛的性格,更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而以此为主力的同人女更是一群有着强烈女权主义的读者。过去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大多是脆弱的,她们的情感不堪一击,她们需要一个英雄来依靠。作者们大都以男人为中心来定义作品中的完美女主角,传统话语中的女性美,如温柔善良、美丽大方,也都是被贬低,被弱化。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主角大多柔弱,要依靠英雄拯救,女人的存在意义完全依赖于男人的掌握。有强烈女权意识的同人女们开创了自己的文学领地———耽美文学。在耽美作品中,男性也被赋予了传统女性的因素。“柔美,纤细”等特征可以从两位男主角中一方身上看到。自古都以“红颜祸水”来形容女子,而在耽美文学中,男性也可成为“祸水”,这不得不说是对过去女子偏颇定义的一种抗争。文中的男主角有着美人般的外表,有着一切完美女性所具有的特质,只是性别为男。也许有许多人会说,这岂不是人妖主角。但对于女性读者来说,这在本质上也是男人,是女权主义胜利的体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耽美男主角都有女性特质,也有部分的作品是两个纯男人的爱恋。他们之所以相爱并不是因为对方具有女性美,而是因为对方有着吸引自己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带有阳刚男子气概的。作为女性读者,喜欢这类耽美文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主人公为两个男性,其中的恋情完全不涉及女性,女性读者可以作为完全置身其外的第三人来阅读作品。没有传统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纠结,女性不会在感情中出现,更不会受到任何情感上的创伤。两个男人的爱情不论是喜也好,是悲也罢,残缺或完满都无关女性,因此,女权主义的发展促使同人女们爱上了耽美文,沉迷于无关乎己的男男之恋。这也说明了耽美文的流行不仅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产物,也是女权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4社会性解放的促成

古风耽美范文2

耽美,这个泊于日本的概念,讲的不仅是此类作品文笔的唯美,更意味着作者与读者都刻意追求“耽溺于官能之美”的情调,它以不同于主流文化的迥异风格,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吸附力强大的独特文化生态。

恐怕很多人跟我一样,初次遭逢“耽美”的时候难免产生一种隔膜感,主要是从主流眼光来看,这些作品所流露的旨趣未免过于“夸张”甚至“畸异”,一些所谓的“耽美图”和几乎沦为的文本,更是无法令人相信它们出自少女之手,并且还在女生中拥有不小的市场……当然,我的惊讶并不意味着我会粗暴地将这些作品等同于恶俗,那只能说明文化评论者和心理分析者的无能。因为,这些诡异的花朵的确开在青春的边缘――在这片“正在发育”、“尚未成人”的沃野里,想象“自由”地疯长,情感“合理”地泛滥,所有的疯狂、放纵、不合常理都内涵着成长的逻辑,表露出青春骚动的痕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作品去解读她们的心语。

追求唯美是少女的正常心态。感性诉求的觉醒驱动着她们在平庸的现实生活之外寻求完美想象的实现,就好像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曾在青葱年少时做过形形的白日梦一样。正像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写作,不过就是被压抑的欲望的升华。但是,这欲望并非弗洛伊德所说的,而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欣赏欲,一种逗留在感官层面的审美冲动。而这种对超现实的喜爱,是每个人成长中所必经的阶段。男生偏爱武侠,女生偏爱言情,都是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对“耽美”的喜爱仿佛也并不是这些网络少女的专利,自古至今,唯美主义与同之间好像就有着一种隐秘的联系。比如,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就是同性恋者,他带有精神自传色彩的小说《道林・格雷画像》是宣扬感官享乐至上的名作,里面那位用灵魂交换以保持俊美容颜的男子无疑是“耽美派”,他信奉感官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归宿。我还注意到,在耽美作品中,相比于异性恋,男同性恋者之间顶着“畸恋”名头的感情往往更显真挚,更具有睥睨世俗的勇气,更富于隐忍和自伐的牺牲精神,更懂得理解、体谅和成全,更接近把给予而不是占有视为爱的自然境界,也许正是这些元素或特质,触动了少女的感官之花蕊,充分满足了她们对于纯粹的爱的渴求。

美学家兰菲尔德曾指出,纯粹的审美经验需要排除掉实用性和占有欲,同时要有身心的完全参与和保持感觉的非现实性。另一位法国美学家库申也认为,审美主体应排除粗鄙的占有欲,不以占有的欲望去对待审美对象。如果是写或看异的故事,女生必定把自己设定或幻想为其中的女主角,自然无法排除对男主角的占有欲。被唯美主义旨趣所主导的她们,需要的不是这种替代性的满足,而是一种被绝对的非现实的旷世之爱完全压倒的崇拜和陶醉。“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有时甚至被无私的崇拜心理所替代。”

我得承认,自己有时候也并不特别确信上述的解释,也许少女们喜欢写和读耽美作品有着更复杂的心理机制。比如,在男性主导的性别秩序下,女性一直是作为被赏玩、被物化的对象而存在,但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高涨,一些女孩子已经完成了让男人成为视觉和阅读客体的心理铺垫,所以她们会把票投向略微中性化的“超女”而非男性视角里漂亮娇柔的“美女”。再比如,青春期少女更喜欢用一些惊世骇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叛逆的意欲,男同性之爱恰恰是不为世俗所容的现实,是“苦情之痛”、“冒犯之美”,对她们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或者,她们只是羞怯的女生,在春情萌动时,下意识地选择把男性之爱当成表达自己对爱情遐想的一个替代品,当成一个符合安全策略的自我伪装和保护的掩体?再或者,这个年龄段的一些少女也面临着“青春期自卑”,所以在潜意识里认为男性是更完美更完整的施爱和受爱的主体,就像她们会不自觉地崇拜哥哥、宠溺弟弟一样?

古风耽美范文3

“天生丽质难自弃”,塞班岛就是一个风情万种的佳人,玻璃般的海水,妩媚动人的密克罗尼西亚女郎与土风舞,以及浪漫而令人兴奋的沙滩烧烤PARTY……塞班岛以富有变化的地形以及超高透明度的海水令潜水族们一展身手,被誉为世界第一潜水圣地。此外,塞班岛更设有四个世界级高尔夫球场及两个小型高尔夫球场,都融合了塞班岛的热带美景,环境优越,是球手极富挑战性的场地,适合不同程度的高尔夫球手。

Tip:

塞班岛因其“四季常夏”、“七色海冰”、“美属海岛”、“4小时直飞”、“免签入境”、“免税购物”等众多特有旅游资源,成为中国游客“家门口”最喜爱的太平洋海岛度假乐园。

济州岛

济州岛是韩国最大的岛屿,又叫耽罗岛、蜜月之岛、浪漫之岛。这里是韩国的“夏威夷”,有鲜花烂漫,茶香四溢,有海风习习,沙滩细语,更有柑橘香甜以及海鲜大餐!济州岛古代建有名为“耽罗国”的独立王国,因此保有本岛独有的风俗习惯、方言与文化等。自古以来,这个岛一直以“三多三无三丽”而闻名。

Tips:

1、换钱最划算的地方是西归浦市内,汇率比机场高很多,大家都听得懂“换钱”二字所以直接冲上去问就好。

2、韩国饭菜普遍偏辣,不能吃辣的建议选择菜名带土豆的,一般都不辣。

喀纳斯

喀纳斯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是集冰川、湖泊、森林、草原、牧场、河流、民族风情、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综合景区,被誉为“东方瑞士、摄影师天堂”。“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在这里壮观的冰川映衬着宁静的湖水,茫茫的草原包容着幽深的原始森林。神秘的湖怪、古朴的图瓦人、变换的湖水、眩人的风景都让人痴迷。

Tip: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目前只能选择乘坐飞机或者汽车这两种交通方式,或者选择包车和自驾。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是一个热带岛国,形如一滴眼泪镶嵌在广阔的印度洋海面上,所以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眼泪”。中国古代曾经称其为狮子国、师子国、僧伽罗。“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因为它有美丽绝伦的海滨,神秘莫测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独特迷人的历史与文化。这个被佛法浸润的国度,虽经战乱,但莲花依旧盛开。

Tip:

斯里兰卡人大多信奉佛教,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僧侣格外尊敬。乘公共汽车,普通人均从后门上车,而僧人则从前门上车,车前还有僧人专座,他人不得擅坐。他们忌讳使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以左手为他们递送物品是极不礼貌的。

攀牙湾

攀牙湾位于普吉岛东北75公里处,属于紧靠普吉岛的泰南大陆的攀牙府,是普吉岛及周边地区风景最美丽的地方。被誉为泰国的“小桂林”。这里遍布着诸多大小岛屿,怪石嶙峋,景色变幻万千,堪称“世界奇观”。其中,占士邦岛、铁钉岛、钟乳岛石洞更以其天然奇景而名声在外。尤其是占士邦岛,因为007系列电影曾在此取景,因此大家都不再注意小岛的原来的名字,而称之为007岛,或者占士邦岛了。

古风耽美范文4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中的婚恋诗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思想内涵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通过这些婚恋诗我们可以走进古代女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她们所具有的爱情观。

关键词

诗经 女性 爱情 爱情观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咏出动人的乐章。回到《诗经》,在那个纯真质朴的年代,我们看到了一群充满激情的姑娘,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著的追求,有着尊重自我、坚决捍卫,敢爱敢恨的强烈个性。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诗经》①爱情诗中所反映的女情观。

一、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率真自然

先来看一首姑娘发自心底呼唤爱情的诗――《召南・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情歌,歌者是一位少女。她徜徉在梅树旁,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时光的流逝。她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面对飞逝的青春,她没有退却,而是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急切地呼唤着自己的心上人将自己娶回家中。这首短诗触景而生情,委婉细腻而又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余冠英先生在他的《略论诗经》中也曾说:“诗分三章,表现一天比一天更迫切的期望,因为用了非常贴切的比喻,使人只觉得这种表白天真动人,而不觉其过于直率。”一个直率自然而又热烈的姑娘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情流露,大胆呼唤,正体现了她们大胆追求的爱情观念。

诗经时代的女性不仅追求时大声呼唤,约会时也尽显调皮可爱的一面,让我们走近《邶风・静女》中这个可爱的姑娘。“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虽然她非常渴望尽快见到心上人。可她偏偏要藏在城墙的拐角处,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搔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看到这情景,少女也不忍心藏下去了,突然跑出来出现在情郎面前,给情郎一个惊喜。调皮活泼的女主人公与痴情憨厚的男主人公的形象相映成趣。

姑娘的一个简单的“彤管”都可以令情郎甜蜜不已,我想对于情郎来说重要的不是姑娘送了什么,而是姑娘的一份心意。《卫风・木瓜》中便用木瓜表达了姑娘的无价真爱。“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姑娘所送的木瓜与桃李看似寻常之物,但这正是象征着女子心中的真情挚爱,物品轻重并不重要,所重在情、在心。女孩的木瓜饱含着不平常的情意,这“投”也不是普通的投,而是将一颗滚烫的少女的心掷到了男子怀中。②这位姑娘更是在最后两句大胆表达:“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达了姑娘内心的坚定与期盼。这位少女在收到男子回馈过来的礼物当然是甜蜜无比,顿时心花怒放,她也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回赠,而是一份爱的承诺。自己的可爱、质朴与直接表白,换来了自己的爱情。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姑娘心中那份热烈追求。

以上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大胆热烈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的姑娘,体现了诗经时代女子大胆热烈追求爱情观,更显率真自然,纯洁可爱。

二、专一执着坚守爱情,真挚专情

诗经时代的女子不仅追求时热烈大胆,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爱情,更是执着专情,当离别不可避免,长相厮守难以实现时,诗经时代的女性表现出她们对爱情的忠贞。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在这首《风・柏舟》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执着的少女,为了自己爱情的真挚和专一,公开违抗“父母之命”。女子碰到心爱的人,发誓到死都不变心,并且敢于冲破家庭阻力,大胆追求。“实为我特,之死矢糜慝”,在爱情面前女子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坚守爱情的信念已深入骨髓,任凭怎样风吹雨打都打不倒姑娘内心的坚持。

而面对远征的丈夫,这些女子更是寄托了自己深深的思念,纵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苦楚,却依然坚守着对丈夫的爱。“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首《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男子外出服役,妇人在家盼望着他的归期,当盼而不至时,她对丈夫的思念表现为“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万里征程中,她只希望丈夫不受饥渴的困扰,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却也是情至深处的自然流露,更是发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感叹!方玉润先生在《诗经原始》中也说:“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质……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③

与此相似的女子还有很多,《卫风・伯兮》中这样写道:“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下转第96页)(上接第77页)女子自从丈夫出征后,“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子所想所念的只有丈夫一人,这份执着与专情,正是有了她们心中那份爱情观的支持才更加长久。我想后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的人憔悴”大概也是受此句的影响吧。

有太多美丽的爱情让我们感动,诗经时代的女子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中将自己的爱情浸入血液、浸入心灵,为了自己的爱人,更为了自己的爱情信念。

三、面对失败婚姻,自我意识觉醒

《诗经》中除了有对真挚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坚持,也有不少描写充满哀怨的弃妇的诗。其中《卫风・氓》就是这些诗中的一首。但是在这首弃妇诗中,不仅反映了女性的哀怨,更通过他们对男子的控诉,体现那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氓》的女主人公自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控诉丈夫的无情,发出自己的深切感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从诗中我们看出,诗经时代的女性在婚姻制度上并没有有效的保障,她们随时都可以遭受丈夫无情的抛弃,而她们只能承认这种命运。但是,她们并不是忍气吞声的承受,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发出内心的控诉,控诉丈夫,控诉社会的不平等。这正是当时女性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于磋女兮,无与士耽”,痛苦的生活经历及内心感受,让《氓》中的女子通过观照自己,进而观照社会,过滤人生,以期对社会、人生,尤其是女性世界有更多的发现,显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④她清醒地认识到,男、女在社会地位上有差异。她自身的惨痛经历更是刻骨铭心,这就使她自然地悟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深刻教训,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天下的女子“无与士耽”。这份对所有女性的特殊关怀,更是女性意识的自觉呈现。她们的爱情中也开始寻找自我的满足,并试图通过自身的经历来给其他女子一些借鉴。这是爱情观的觉醒,更是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在《诗经》所处的时代,人类文化尚未受到礼教的严格制约,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质朴天然的状态。《诗经》爱情诗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的自然天成,犹如山野之花在清风白露中舒展着,开放着,没有虚伪,没有做作,没有功利.一切都是自然朴实的。这其中包涵着的女情观更是不容忽视,真挚、自然、大胆、热烈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以及自我认识的觉醒。笔者认为通过对诗经中女情观的了解,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体会其中的别样感情。

注释

①程俊英著.本文所引诗经均自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②刘冬颖著.执子之手――爱情往事.中华书局,2010年.

古风耽美范文5

因着“世上苍生架上书”,我一步步走近南公,不断采摘南公穷尽一生修炼而成的精神瑰宝。

因着“世上苍生架上书”,我一步步走近南公,发现自己就像见识短浅的河伯来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感觉自己是那样的无知和渺小。

学界称南公“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为了延续中国文化的慧命,为了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南先生“两脚踏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舍弃一切,光照千秋。南公境界的高度源于他善的尺度、修为的深度和胸怀的广度,而衡量这些刻度的尺子则是南公那“把天下人当子女,把子女当天下人”的苍生情怀。

追随南公一生的足迹,犹如在中国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流淌,我的心灵被一种叫崇高的浪涛震撼着、激荡着,卷起朵朵浪花。透过历史长河朵朵浪花溅起的烟雾,我仿佛看到中国古代圣人如群星闪烁在遥远的天边若隐若现,不时对我们报以会心的微笑。那些圣人好像在鼓励我们要像他们那样,始终为崇高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为千秋万代着想。鼓励我们要像南公那样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不遗余力,不要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我们手中断裂。

于是,我读南公的《孟子与公孙丑》,南公既博大精深又深入浅出的讲解,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孟夫子一起体验怎样善养我们的“浩然之气”。听南公讲孟子,我们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南公竭尽才智唤醒“为人之首乃自溶于天地”与孟夫子一样烁耀古今的“大丈夫”情怀。

于是,我读南公的《维摩诘的花雨漫天》,我仿佛看见南公那超越平凡的仁爱化作漫天花雨在空中飘洒,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智慧如漫天花雨飘落在我们生活的红尘,飘落在一切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有智慧在心头,每天都是好时节。

欣赏着南公为我们展开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美画卷,我仿佛与一个个饱经沧桑、饱含智慧的古代圣哲促膝谈心。渐渐浮华洗尽素姿面世从容过活,如“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而后心里充满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不留痕”的宁静与祥和。慢慢地心里充满了对古代圣哲、对中国传统文化超越的崇敬与折服。

听南公的讲座,一方面我尽情享受着南公苦心修炼用架上书为我们熬制的传统文化大餐;一方面,我分明感觉到自己因为缺乏古德智慧的灌顶而显得多么的苍白与瘦削。

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竟然没有感觉到老年的到来。我刚好相反,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不知老之将至。

当学生时,总能听见老师说:“要珍惜时间。”当老师时,总会对学生讲:“要珍惜时间。”其实,恐怕没有几个人真正明白“什么是时间”。我对时间的理解是“离开”:离开了就是没有时间了。鱼儿离开大海就没有了鱼翔浅底的时间,雄鹰离开蓝天没有了鹰击长空的时间,人离开尘世就没有了享受生活的时间。无论做什么,只要不离开就有时间,而宇宙的真相是诸行无常总有离开:离开工作岗位,离开人世间。于是也开始和古人一起咀嚼“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秋情怀。

回首过去,感慨如荆棘丛生。我发现其中有一种感慨叫“愧疚”。古人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意思是为人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地,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可我发现自己仰愧天、俯愧地、中间愧对人。

再回首,我发现我愧对自己。过去经常生活在颠倒的梦想里,没有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人之首乃自溶于天地”的崇高境界,因此虚度年华羞愧悔恨。为什么没有早一点从架上书中去古圣人那里寻珍探宝,化知识为智慧,活出生命的自在?

再回首,我可能也有愧于学生。有一天,我看见一副对联,上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下联: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老师是给人慧命的人,不尊敬老师,等同断人慧命。看见下联“误人子弟,男盗女娼”我被吓了一大跳:因为我发现我已经耽误自己了,我已经偷了自己很多时间了。我开始仔细回忆,我是否也偷走了学生的时间呢?每个人一生中总要跟着一些老师风一程、雨一程的走,我们做老师的耽误学生行走的时间了吗?我们带领学生在风雨中走得稳健吗?“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许多孔子庙都挂有这副对联,它除了提醒全社会尊重教师职业、社会文明发展以外,也在提醒老师不要耽误学生学业。特别是“误人子弟,男盗女娼”是不是说如果老师耽误学生学习时间,等于谋害学生部分生命;如果做老师的不负责任地站上讲台东拉西扯乱讲一通,是不是有娼妓扭捏作态的嫌疑呢?我不明白。

古风耽美范文6

经最近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1321名15~65岁市民的调查,发现国人健康有十大隐患:(1)经常熬夜(63.97%);(2)抽烟(77.44%);(3)不吃早餐(45.19%);(4)喜欢吃油炸食品、西式快餐(44.13%);(5)每天喝3杯以上烈性酒(39.89%);(6)经常坐着不动(34.22%);(7)经常在外就餐(33.01%);(8)经常饥一顿饱一顿(33.01%);(9)不体检(32.70%);(10)盲目减肥(28.99%)。

调查中,饮食不规律、失眠、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问题在老百姓中很普遍。专家认为,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只能靠健康自我管理。除提高健康素质外,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何进行健康自我管理?美国经过20年研究,发现了90%和10%两个比例,即90%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健康管理和教育,能把医药费降到10%。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美国人寿命增长了30年,其中,医疗技术只帮他们延长了5年,其余都是健康管理的功劳。如果你愿意把钱花到早期的健康管理上,就可以把很少的钱花到后期治疗上,这是很划算的。

(摘自《生命时报》)

长寿秘诀:从事喜爱的运动

华盛顿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没有比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更好的长寿秘诀。当然,这个观点有待检验,但必须承认的是:类似注射干细胞之类的治疗手段远不是每个人都负担得起的,而遵循令人起疑的巫医的建议又常常会导致悲剧结果的发生。

在整整20年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对1.5万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爱运动者过早死亡的概率比其他人小70%。这些幸福的人们成功地避免了局部贫血、糖尿病和新陈代谢紊乱等疾病的发生。而且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需要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举100公斤的杠铃,你只需每周至少5次快步行走1小时即可。因此考虑步行上班是很有意义的。

专家们邀请了近2.6万名6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参加试验,他们中有450人在这段时间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试验的人中有53%体重超标,却只有23%的人身体状况欠佳。首席研究员斯蒂文・布莱尔说:“实际上通常不能从外表判断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如何。”

根据美国医生的观点,由此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很清楚的。布莱尔大夫说:“人们总是过多地考虑如何避免身体超重,却把身体锻炼放到了第二位。”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医生建议,所有成年人日常每天锻炼半小时,运动量可以因人而异。“在新鲜空气中散步3次,每次10分钟,能强健您的身体并延长您的寿命”。

(摘自《参考消息》)

多彩膳食保健康

美国著名营养学家、康宝莱公司科学顾问委员会和营养咨询委员会主卫・赫柏教授携其《多彩膳食健康全解码》一书,来华推广“七彩防病食谱”,指出健康饮食应科学混搭各种有色蔬果。临床实验证实,改变饮食能预防很多疾病。因此,餐桌上除了要有鸡肉等禽肉和鲜鱼外,更应该有多色彩食物。

蔬果的色彩大致有红、橙、黄、绿、蓝、白、紫等七色,色彩犹如雨后彩虹,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营养,它们在机体内起到抗氧化作用,能保护人类的基因和机体各类细胞。

国内的营养专家认为,赫柏的多彩膳食健康理念及其防病食谱,让营养的选择更简便易行。研究证实,自然界生长的各种天然食物的营养与它们的颜色密切相关,它们的营养价值排列顺序为:黑色食物最优,然后依次为红色黄色白色。营养学家提出:健康饮食应该近“三黑”:黑米、黑芝麻、紫菜;远“三白”:食盐、白糖、猪油。

三黑是,黑米:开胃、暖肝、补精、明目、活血;黑芝麻:改善贫血,延缓细胞衰老;紫菜:降低胆固醇,防治粗脖子病。

三白是,食盐:多食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白糖:多吃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猪油:多摄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摘自《人民日报》)

责编/纪生

走进神奇的“船形古宅”

文 刘尔明

160多年前建造的“船形古屋”(又名“船形古宅”),位于江西黎川县武夷山北麓中段大山深处洲湖村境内。它神奇怪异、古朴清新,以宏伟的气势、独特的造型,震撼着前来观赏的游人。

不久前,笔者来到大山深处洲湖村,走进神奇奥妙的船形屋。漫游中,我目睹了它那绚丽多姿的古色风采,感受了它那当年展示的富丽堂皇,倾听了它那峥嵘岁月的美丽传说……

上午10点,驻足洲湖村,伫立船形古宅旁,登临“观景台”举目远眺,人们便可清晰地看见:在一片老屋的村落中有一座由有着传奇色彩的古代建筑――“举人府第”、“黄氏宗祠”、“姻缘相配”等祠堂屋宇构筑而成的气势恢弘、造型独特之奇妙船形屋。该建筑群沐浴在阳光中,金光闪烁,耀眼迷人,颇像半月弧形仰卧着的一艘标准巨船,静静地安详停靠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旁、靠立于车来人往的码头边,从容待令,准备随时扬帆启航。因此,大凡“到此一游”的人,都几乎深有感触地说:“此处船宅隐山乡,古屋风华不寻常;房舍相连畅通好,名不虚传古色香。”

临近中午时分,笔者随同游客步入这座气派非凡的洲湖船形古宅大院。据史料记载,清代道光年间,一个名叫黄徽柔(即屋主人,号“敬庄公”)的大富商耗费巨款建造的古建豪宅――“船形古屋”,位于洲湖村落中部的溪水河畔,以优质砖、石、木、瓦等材料为主所造,上下共108间。房屋从西朝东,船宅颈部向北,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竣工建成。整个船宅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宅深院大。在院落里,有用鹅卵石铺就的“庭院地板”,有用大小不一的麻石砌成的“护房铁门”。这里奇就奇在,既无敞亮的客厅,也无雅致的书房,更无闺阁绣楼和美丽的花园,而是按照“一屋多门、户户相连”的独特设计,除相互连通的百余间房屋(每间房有四至七个门)外,还建筑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结构相同的房屋,宛若艰苦年代大集体企业的职工宿舍。屋厅和室内,除屋梁是油漆过的外,窗格、门板、廊柱却未涂油漆,都是“木墙壁”、“砖铺地”;并有光亮的天井(共36个)、排水的“地漏”(共72个)……所有这些,虽历尽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沧桑,门窗破损,空荡深沉,但其古风依旧,古貌犹存,熠熠生辉,仍有珍藏与观赏的价值。如今,在祖传下来的那片老屋中,还居住着12户人家呢。当地人还是传统说法,习惯地称之为“108间”。

在感受船屋当年的富丽堂皇时,笔者耳闻了来自当地老者的一段佳话:苏区时期,工农红军在船宅驻守的那段时光,“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感人故事――革命群众一次次地为红军运粮食、送蔬菜、传信息,帮战士补衣洗衣、书信等;子弟兵不辞辛劳,经常助民耕耘播种、担水劈柴、打扫卫生……

走出洲湖,告别船屋坐落处――这片光荣的土地,笔者忍不住回头眺望,一幅新农村的画卷再次跃入眼帘:拔地而起的新房,整洁干净的街巷,书声琅琅的学校,充满希望的村庄,河畔散步的老人,田里忙碌的农民……这个古建豪宅众多之村,如今已是一派和谐安乐。

有感于法院判决子女探望父母

文 李延英(安身处徽)

据报道,郑州一对70多岁的夫妇将小女儿诉至法院,要求小女儿每月支付赡养费800元,并一月回家探望两次。法院一审支持了他们的请求。女儿不服一审判决,上诉郑州市中院,后经二审法官说服,他们的女儿服从了一审判决。

作为子女,应该常回家看望父母。如果经常看望老人这种子女应尽义务的“亲情”,需要法院强制判决并督促执行的话,这不仅是郑州这对老夫妇的悲哀,也不仅是老人女儿的羞愧,而且是天下父母的心痛,天下子女的耻辱。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最主要是依靠家庭,年轻的家庭成员都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问题绝不仅仅局限于赡养费的给付,老年人更需要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享受天伦之乐的诉求,对老年人来说更为强烈。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出现了大量“空巢家庭”,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分开生活,年迈的父母单独空守家庭。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被小型化家庭模式取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赡养问题,就是老人晚年生活的无助、内心的孤独等等。大多数离开父母生活的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有的千里迢迢,每年都要安排时间看望父母,有的每逢周日同妻(夫)儿一起回家与父母团聚,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但也有不少子女总是以学业耽误不得、工作耽误不得、和朋友的聚会也不好不去等很多“理直气壮”的理由,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回家的次数,让“常回家看看”成为一句口号,本来再平常不过的天伦之乐,已逐渐成为一件奢侈品。

不可否认,如今在外打拼的子女们竞争压力大,工作忙碌,时间紧张,分不开身,但做子女的是否扪心自问过:是真的由于“这些原因”没法常回家看看,还是“这些原因”相反在许多时候成为我们自我宽恕的理由?子女真若有心,是不会没时间的!“学业耽误不得、工作耽误不得、和朋友的聚会也不好不去……”等等,都不是不常回家看看的理由。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和谐家庭不仅我们这一代需要,而且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个做子女的都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也有老的那一天。我们现在如何对待父母,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将来如何对待自己。我们今天善待父母,实际上也在传递着一种人类最珍贵的血脉亲情。“百善孝为先”。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待”。如果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永远的痛在自己身上发生,那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常回家看看”吧!

但愿法院判决子女探望父母案例越来越少。

责编/文波

健康生活“标准”

上一篇商品买卖合同

下一篇课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