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范例6篇

寒暄范文1

1、现在的生活,温饱问题不在话下,寒暄语也多了。我和朋友寒暄了几句就走了。好久没见我的朋友,我看到他,总要跟他寒暄几句。投我一票吧!

2、回家途中遇到一个故友,不得不停下寒暄几句。

3、那种社交的礼数、权位的交易、字斟句酌的寒暄,与愉快心情是格格不入的。

4、我和我小学的同学在街上相遇,互相寒暄了几句就各自走了。

5、她从不拥抱我们,但总是和我们寒暄,将我们热乎乎的小手握在她那双秀美清爽的手里,她的手背上露出一些青筋,就像手上白嫩的皮肤细薄得遮不住它们似的。()

6、他们俩一见面就寒暄起来,而且还没完没了,真让人心烦!

7、我们若在路上碰上熟人,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8、我忽然看见我小学的死党,便走过去跟他寒暄几句,然后就匆匆忙忙的离开了。

9、地气反寒暄,天时倒杀生。——白居易《桐花》

10、见面之后是省不了的一番寒暄,之后大家才纷纷进入了房间。

11、大年初一,亲戚朋友见面都要闲聊几句互相寒暄问个好。

12、吴明和王新坐在咖啡厅里,象多年的朋友,寒暄了一阵子之后,就转入了正题。

寒暄范文2

关键词:寒暄语;日语;文化;语言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文化的集中反映,言语行为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文学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内容,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寒暄语作为一种社交场合中必要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寒暄语,并且学习一种语言时往往最先学习的就是寒暄语,寒暄语的不同能够反映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容。寒暄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在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日本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寒暄语。他们认为使用寒暄语是礼貌和必要的行为,并且他们经常会多次使用不同的寒暄语来表达。因此,寒暄语在日语中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对日语中寒暄语的研究,能够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日本民族文化。

一、日语中的寒暄语

日语中寒暄语比其他语言的寒暄语更丰富,寒暄语的使用也有很多讲究。对于地位、关系、年龄不同的人使用的寒暄语也要相应不同,在不同的场合也要使用不同的寒暄语。总之,日本人非常重视寒暄语的使用,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日语中寒暄语用“挨拶”一词表示,源自于中国的古代汉语,指的是研究佛学的和尚们为了悟道而进行的一对一的问答。后随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日本,日本语言学家给“挨拶”一词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社仪之一。”由此可见,“挨拶”指的是言语行为为主的包括一些动作在内的社会行为方式,也就是指人们之间的寒暄行为和语言。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与别人交际时相互寒暄问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通过寒暄语可以人们关系不那么生硬,寒暄能够使人们之间更加亲近,寒暄语具有人际关系中的剂的作用,因此,寒暄语成为日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不但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寒暄语,不同的场合也要使用相应的寒暄语,甚至相同的人在不同情况下也要使用不同的寒暄语,使用什么样的寒暄语,怎样使用寒暄语是如本人必修的一门功课。

由于日本人寒暄语的使用频率很高,所以在日语中寒暄语的种类也很多。根据爱知教育大学甲斐睦教授的分类,日语中寒暄语分为10种,分别是:见面时、睡觉前、吃饭前、出门时、回到家时、拜访时、邀请吃饭时、有求于人时、询问对方情况时、结婚典礼、丧葬时。不同的学者也把寒暄语分为不同的类型,但是种类都不少,可见寒暄语在日语中丰富程度。而这些寒暄语也是每个日本人应该学会使用和掌握的,是他们的教养和素质的体现,由此可知,日本人对寒暄的重视程度。

寒暄语的一大特点是“固定化”,也就是说在什么场合时使用什么样的寒暄语是有规定的,不能随意使用不符合当时场合的寒暄语。比如吃饭之前要说什么、睡觉之前要说什么、婚礼上要什么这些都是有与其相对应的寒暄语的,不可以随意使用。在寒暄的同时通常要伴随使用一些肢体语言,譬如微笑、握手、拥抱以及不同程度的鞠躬等。复杂多样的寒暄语加上各种肢体语言的配合,使得整个过程比较复杂而繁琐,常常使学习者感到困惑。准确而恰当的使用寒暄语体现着一个人品味、素质、及家庭教养等,因此寒暄语的恰当使用是很重要的。除了体现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灵活运用这些寒暄语和肢体语言是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的。

二、从寒暄语看日本文化

日语中寒暄语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因此通过对寒暄语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表现。通过对日语中寒暄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一)从寒暄语看日本的人际关系

1.内外之分。日本人在使用寒暄语时有关系近远之别,也就是内与外的区别。在日本人的传统人际关系的观念中,有内外之分,同一家族或属于同一集团内部的人属于“内”的范围,而除此之外相对的其他人则属于“外”的范围。“内”一般指的是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以及诸如俱乐部之类的同一集体内的成员。使用寒暄语时对内部分说的不能对外部人说,同样对外部人说的寒暄语也不能对内部人说。如:日常使用的寒暄语“こんにちは”,其实是对外部人使用的,如果对自己的家人、朋友使用,就显得不合时宜,使人感到非常陌生了。

2.上下之分。日本人对于不同年龄、地位的使用的寒暄语也是不同,会根据对话角色不同而进行协调和变化,以便体现出目标的社会身份以及地位,这是所谓上下之分。这种上下的区别也反映了日本是一个辈分等级观念较重的国家。“上”指的是年龄、辈分、地位等比自己高的人,在使用寒暄语时对他们说的与和自己同辈说的话是不同的,不能随意使用,否则就会违反交际规则而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向对方表达“你辛苦了”这个意思时有两种表达方法即“お疲れでした”和“ご苦でした”。虽然这两句话表达意思相同,但是对年龄、辈分、职务、地位等比自己高的人只能说“お疲れでした”。而这于与自己同辈的人可以说“ご苦でした”,由此可见,寒暄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不能随意乱用,否则被认为是不尊重人和没素质的表现。

3.集体归属感。日本寒暄语形式的固定化表现出日本人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日本人出门的时候必须跟家人说固定的寒暄语,而家人也要有相应的回应。这样的寒暄语用汉语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我现在走了,还会回来”,这样的表达在语言的背后或者说在更深的层次上去体会的话,其实是在暗示对“虽然我暂时外出,但是我依然归属于这个集体”。这样的寒暄语是他们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的,体现着一种集体归属感在语言中的反映。

4.追求和谐。这一点与中国一样,日本文化中也追求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寒暄语的使用反映出这种追求的精神。当日本人在被人邀请就餐时,一定使用相应的寒暄语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意,不仅仅对于主人的感谢,而是对准备这次饮食的所有人的感谢。日本人经常会对帮助自己的人使用寒暄语,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情,另外,他们也常常对对方的身体状况、工作、孩子等等进行寒暄,表示对他人的关心。日本人经常使用这些寒暄语以使交际更加流畅,互相之间关系更加亲近,以求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从寒暄语看日本的自然观

日本的自然意识非常强,他们关注自然、理解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供以人们生存的食物和工具都是大自然的赏赐,他们这些观念在日语的著书、影视作品以及动漫作品中都有体现。

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日语的寒暄语中同样也有体现。在他们的寒暄语中与自然相关的寒暄语非常多,是寒暄语中一部分,他们的自然观在寒暄语中的体现是非常明显的。日本的地理环境四面环海,气候四季分明,虽然有时有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大自然给予了日本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的馈赠,使日本人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恩情节,他们从不会将大自然看做自己的对立物,而是将大自然当作人类的依靠。对自然充满敬畏和感恩,人们将自己放置自然之中,享受自然地给予。在日语寒暄语中有关季节、气候、天气等情况的词语是非常多的,也是其寒暄语问安部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日本四季分明、气象变化万千,日本人以其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对自然对天气的强烈关注,这已经成为日本人寒暄的一部分。

(三)从寒暄语看日本感恩文化

从寒暄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对感恩的重视,感恩文化是在日本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例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这一寒暄语,最早来源于“早い”,是“お早く”的音变形式,用汉语翻译的意思就是“お早く起きましたね(很早起来了吧)”,“お早く来ましたね(很早来了吧)”。这一寒暄语除了说对方起的很早,暗含对其勤劳的赞扬之意外,还包含着一种感动的语气。日本人在世界上是以勤劳著称的,勤劳我们一般会认为很忙,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忙是一种快乐的事,比起悠闲、舒适,忙更包含着一种价值的认同。另外,日本人求人帮忙,或者初见等各种场合场景都会说一些寒暄语,表示对对方的感谢,他们非常注重感恩他人,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他们都会反复的说感谢的话。甚至有时别人请他们帮忙他们也会说请多关照一类的话,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能完全理解。例如,一个留学生朋友,我帮她抄了一点笔记,她就不停的说谢谢。甚至,在交换电话号码,互相认识等场合都会说谢谢,我们不会这样。但是这是他们的文化,是他们极度感恩情节的体现,寒暄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寒暄问候经常包含着感谢的含义。

从谢谢这一寒暄语的表达来看,汉语中有“不谢”,“不客气”这样的说法,但日语中却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汉语中谢谢表达的是感谢对方,突出个人的行为,而日语中“ありがとう”、“ありがたい”这样的感谢语所体现的是客观的值得感谢的事情,表达一种心情。它突出的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对自然对万物包含的感谢之情,也是对对方的感谢之情。因此,这种心情是不用拒绝的,表示的感谢是对所有对方以及万物的,体现着他们对于时间万物的感激之情,这种寒暄语代表着他们的感恩文化。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观察和研究。寒暄语是每种语言中都有的,也是所有语言最先被学习的部分。日语比其他语言来说,它的寒暄语更为丰富和复杂。日语中的寒暄语有很多,都有其相应的使用范围和场合,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场合要说什么寒暄语都是要遵守语言规范和要求的,不能随意使用。否则就会不合时宜,被认为是不尊重或者是见外了等等。寒暄语这样丰富,通过对寒暄语的研究我们也对日本的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非常强的国家,因此他们的寒暄语也要遵守相应的要求。对于比自己年长、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说的寒暄语也有要求,对同辈人说的话不能对他们说,否则会有轻蔑的嫌疑。对于与自己亲疏远近关系不同的人寒暄语的用法也是不同的,他们使用不同的寒暄语以此拉近彼此的距离,以求在人际关系中的和谐统一。寒暄语也体现了他们的自然观,对于自然的态度和观念,他们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同时,从寒暄语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日本人的感恩情节是非常重的,他们对于人对于物都充满着感恩的心情,寒暄语通常都含有感恩的含义。

寒暄语是所有语言中都有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但是在日语中寒暄语比其他语言更多。通过对寒暄语的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对日本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社会自然观等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语言了解文化是一种很效的方法,通过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日本、了解日本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无论是语言还是社会、历史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娅萍.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12):24-35.

[2]张艳军.浅谈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3(03):56-60.

寒暄范文3

黄昏,血云染红了彼岸的花蕊,带着一丝沉闷的气息,显得如此挠心裂肺,我轻盈的脚步,缓缓地走进红蓝一线的海边,安然的吹着海风,聆听喧吵的海浪拍打着孤独的岩石,浪花滴下的瞬间,如同我心中的苦闷,憔悴而无力,这惊云的澎湃,也会无比的沉寂。

夜初,血色慢慢的消失苍穹,眼前拉上了淡黑色的一幕,显得一片荒凉,如我生命的世界般,没有一丝色彩,只有暗淡,忧愁与感伤把文字点缀得有些苍凉。

孤身走在海边徘徊,低着头数着自己的脚步,回看已经望不到来时的尽头。浪潮冲打着我的双脚,海风,狂涌的扑向我薄瘦的身躯,我似乎没有丝毫动摇的感觉,反而却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感,也许它们和我一样都是那么的孤单,也许它们听到了我寂寞的呐喊,正向我表示着慰问与拥抱。

跟着浪的节奏,一起演唱一曲夜的忧伤,将心中的无奈与苦笑,都散开在飘摇的风韵里,洒满了整个夜晚,让风带上我的呼唤,走过它居住每一个地点的瞬间,落下我孤独的心喧.。

沉重的步伐踏满了整个沙滩,伤魂的残音随着晚风来回游荡,不知下一个天亮,我的足迹是否还会留在这片沙滩,风是否还会带着我的余音穿过浪的拍打,飞过万里海洋,传去他乡,找到一处可以栖息的桃园。

夜半,空中的月儿低调得只露出弯弯的嘴角,凝望瘦小的弯月,带着一丝冰冷与苍凉,像我的苦笑与无耐,把大半的身体埋在黑暗的云朵里,任由它将自己侵蚀得只留下些许无力的余辉,正在垂死挣扎,以渺小的笑容面对世人,以它微量的余光,明了前方安静的海洋。

我摸索着来时初秋的道路上,即将凋零的树叶在这沉寂的夜晚,没有任何动静,显得死一般荒凉,坐在树下安静的品味这寂寥的感觉,有点无助,也有些许感伤。

一吁风过,带动着叶的嘶声,是否在鸣唱着一曲孤独,为了迎接我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特为我响起的歌谣。片片落叶从头上降下,瞬间从我眼前划过,我看不清它们的模样,也不记得长相,只是能感觉得到,它们的身影,在我前方迅速地飘过,就如同人生,会有无数的人擦肩而过,谁也不认识谁,也不记得谁,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位不知名的过客。

我拾起残叶,捻在手上,细看它老去的模样,是如此沧桑,没有春天的细雨滋润,让它失去了当初的绿脸,秋天的风高气燥,将它以干黄的容貌出现在我面前,它只有无奈的等待着垂死,等待着轮回归尘。

轻握拳头,叶子粉碎在掌中,它没有了曾经春雨绵绵时的坚韧,也不会有当初绿叶时被树的挽留。它已经被时间脆弱,被树枝遗弃,我就好像它一样,被流年消磨,被光阴遗忘,没有了当初青春时的憧憬,也没有了年少时的轻狂,只余下一副渐渐衰老的容颜,残存于世,一颗苍老的心灵,独自声吟。

夜入四分,憔悴的步伐走回了门前,屋中空空而然,我知道,没有人等待着我的归来,也没有人为我点燃前路的光。也许,这就是我被寂寞所拥抱的理由吧!

寒暄范文4

1 绪论

“寒暄”在日语和日本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很多国家的文化习惯中都有寒暄的概念,但是具体的理解各不相同。《大辞林》中对于 “寒暄”给出了如下定义:人与人相见、分离时的动作和语言,主要用于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以及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等。可见在日本文化中寒暄包含了语言本身和相应的动作两点。另外与英语中的“How are you?”、中文中的“最近过得怎么样?”等给出开放式问题、回答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模式不同,日语中的寒暄大多为固定模式的问答。如:

A: “よろしくおいします。”

B: “こちらこそよろしく。”

或者

A: “いってきます。”

B: “いっていらっしゃい。”

因此在包含动作范畴和固定模式这两点上日语的寒暄具有了与别国文化习惯不同的特点。日语学习者如果只会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寒暄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对于教科书中没有提及的场景下的寒暄不认真思考、求证的话,就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本文将重点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分析若干场景中寒暄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见面的寒暄

2.1 一天中第一次见到对方的寒暄

日语学习者们也许首先要问那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因为按照教科书中的标准日本语,早上(上午)要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而这介于两个时间段之间则应该说“こんにちは”。但是如果碰到很难界定上午还是中午的时间点怎么办呢?仔细观察日本人的日常表达则会发现,他们更倾向于使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例如,餐饮、临售等行业,由于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即使下午、甚至夜晚才开始上班,见到同事也有人使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由于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基本以兼职学生为主体,所以这个语言现象在学校里也非常普遍。那是因为“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由“おはよう”加上尊敬语表现构成。而“おはよう”本身除了“早”还有“快”的意思。因此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成“你来得比我早(快)啊”。当然这种到了晚上还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的表达并不属于正统“标准日本语”的范畴,所以日语学习者们理解即可,并不需要真正使用。

另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还有一个习惯的误用,即以称呼对方姓名(或姓名+职位)的方式表达寒暄。如“さん”、“先生”等。一个日本朋友曾经一脸疑惑地询问笔者为什么常常有中国人喊他,他停下来准备认真倾听时对方却微笑着擦肩而过。那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打招呼”就是“喊人”,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见面要大声喊“阿姨”、“老师”。但是在日本人的理解中“打招呼”是寒暄,是固定模式的问答。而“喊人”则是有事相商的表现,即喊名字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继而详说具体事宜。中日思维习惯的不同造成了日语学习者语用失误的产生。

那么一天中第一次见面到底因该怎么打招呼呢?如上文所述,一般情况下按照时间选择“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こんにちは”和“こんばんは”,如果上午中午时间很难界定,就可以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同样如果下午晚上时间很难界定,用“こんにちは”也没有问题。毕竟日语更倾向于表达情感,在语法逻辑上并没有欧美语系那样精确的要求。

2.2 一天中第二次甚至第N次遇见对方的寒暄

既然在日本“喊人”并不适用于打招呼寒暄,那么第二次甚至第N次遇见对方又应该怎么寒暄呢?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况分析。在学校、社区等相对随意的场合,路上不止一次碰见老师或者认识又不太相熟的邻居,向对方15度“会释”就可以了。会释是向对方低头鞠躬的动作。因为日本文化中寒暄也包括了动作,所以这里使用“会释”就可以很好地表达敬意和好意。

如果在公司职场等比较严肃的场合,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说“お疲れです”。对方也回以“お疲れです”(同事)或“ご苦”(上司),以示相互慰问、鼓励。也有人在面对上司时不说话而是停下脚步“会释”。

3 分别的寒暄

3.1 职场中

日语中分别时的寒暄方式很多,在职场的环境中教科书上给出的句型是“失礼します”。有日语学习者提出疑问,进入上司办公室之前也要说“失礼します”,为何一样的句子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其实从日本人的文化习惯上思考就不难理解了。日本文化非常强调交际的距离和个人的领域。进入上司办公室的行为无疑是踏入了对方的个人领域,所以以“失礼します”表达对于这个行为的道歉。同样离开上司办公室的时候为了不让对方有“擅自离开”的感觉,也以“失礼します”表达对离开的抱歉。同理,在下班离开公司的时候也以“失礼します” 表达对于离开共同领域的抱歉。

事实上除了“失礼します”之外,在公司职场中“お疲れです”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的。上文在见面的寒暄中提到,一般情况下“お疲れです”是同事间相互慰问相互鼓励的日常用语。而分别的情况稍有不同,一般对于还在加班的同事说“お疲れです”,对方会回以“お疲れでした”;一起下班离开的同事间则互相说“お疲れでした”。其实这里的タ形可以理解为“状态变化的完了”,即从工作的状态变化为结束将要离开的状态。这样对于要离开的人说“お疲れでした”,对于依旧在工作中的人说“お疲れです”就不难理解和记忆了。

3.2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中的分别寒暄就更多了。教科书上提到的就有“さようなら”、“それでは”、“じゃあ”等等。事实上仔细观察会发现“それでは”、“じゃあ”都不是完整的句子,只是表示“那么”、“接下来”等意思的接续词。那是因为从交谈状态到分别需要一个明确的阶段划分,于是用接续词发出“我们进入分别状态啦”的信号。而如果直接在后面说出“分别”这个词又怕破坏了至此融洽的交谈,让人不安。因此用接续词隐晦地发出信号,而并不说出有关“分别”的句子。在这个意义上,来自于“さようならば”(それならば)的“さようなら”也正是相同意思的接续词。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9页)

另外,“おやすみなさい”是时常被日语学习者忽略的分别寒暄。虽然“おやすみなさい”直译为“晚安”。但是并不局限于家人之间临睡前的问候。日本人在和同事加班到深夜、或晚上和朋友喝酒聚会后,分别时也多用“おやすみなさい”,表示对当天的时光做一个结束、并希望对方好好休息、睡一个好觉。

4 结论

语言与使用它的人的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割裂文化背景学语言是不可能的,用自己国家的思维习惯推导外语的表达也是错误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外语的前提是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遵从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日本有一个词叫做“一期一会”,意思是与人接触时要把对方当作一生只能见到一面的朋友一般好好对待。这个“好好对待”的第一步就是得体的寒暄。有没有寒暄、会不会寒暄,不仅关系到与人交流沟通是否顺畅,甚至关系到就职升迁、生意合作等重大事项的成败。因此在学习寒暄语时,对于教科书中的既有的知识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原理,以加深对于语言的理解并能在合适的场合下运用自如;同时还必须常常跟日本人接触、仔细观察日本人的语言习惯、思考习惯和文化习惯,学习并理解教科书中没有提及、日本人实际上经常使用的寒暄方式和使用场景,以跨文化的视角学习并掌握寒暄语。

参考文献:

[1] 金田一春彦.日本言Z[M].东京:岩波店,1998.

[2] 森山卓郎.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の日本Z[M].东京:岩波店,2011.

寒暄范文5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 王昊飞

病例介绍:今年52岁的钱女士,五六年前就开始浑身奇痒难耐,伴有胸背部酸胀、大汗淋漓、口中又涩又干,感觉喉咙里像塞了个棉花球。她还告诉医生,常感觉自己的四肢神经乱蹦、肌肉乱跳,好像全身有蚂蚁在爬。经过神经科的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转至心理科,被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

病情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组持续的、不能用生理原因予以合理解释的、影响生活的症状,如疼痛、多汗、异常怕冷、咽喉异物感等,有极个别的人,甚至夏天都穿着毛裤。这种情况通常可能是由亲人病丧或突发事件的刺激导致的。童年阴影也是重要原因。门诊病人中,至少有2/3的人曾经历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等创伤。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感觉被抛弃,长大后会害怕背叛,表现为对身边的人不信任、多疑,同时担心自己身体出状况,由此引发多种躯体障碍。还有幼时多病的人,由于生病能带来利益,如父母悉心的照料、不用上学等,让人从小在潜意识里希望生病,长大后躯体障碍也随之而来。

心理处方:一般采用控制疼痛的认知性技术,教会患者用有导向的想象来分散注意力,例如想象自己躺在海滩上休息,能为病人带来宁静与舒适。家属或同事不要经常询问他们的健康情况,也不要刻意减少他们所要承担的责任,将他们当成正常人一样对待,让他们认识到,身体的不适并不能让自己得到好处。

从寒暄看心态

文/张冕

“吃了吗”、“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啊”、“结婚了吗”……你遭遇过这类问隐私的“中国式寒暄”吗?

见面嘘寒问暖,本意是为了表达友好。几句恰到好处的寒暄话,能够很快地拉近关系。可国人一见面就问隐私,让人难以招架。天津市社会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贾晓波指出,中国式寒暄深深存在于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多通过讨论“张家长,李家短”来交流。尽管中国已由宗亲纽带的“熟人社会”转型为“陌生人社会”,但不少人的思维转变没那么快,还会下意识地通过问隐私拉近关系。人们觉得,能问出隐私,就证明自己与对方关系铁,是“掏心窝子”的关系。而这些被“掏”出来的隐私,还能够作为与圈子里其他朋友交流的谈资。

寒暄范文6

摘 要:日常生活中时间寒暄语具有不对称性,有“你早!”之类的说法,却没有“你晚!”“你午!”之类的寒暄语,有“慢走!”却没有“快走!”之类的说法。本文仅以“早啊!”等时间寒暄语为例,论述了其对称与不对称性的原因,对寒暄语背后反映的汉民族思维和文化习惯做出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时间;寒暄语;对称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50-02

一、引言

在生活中比较随意的非正式场合,一般早上第一次见到同学朋友老师或者熟人时,我们习惯性的向别人打招呼道:“早啊!”“这么早啊!”“早上好!”或者“你早!”而这里的“早”不一定非有“很早”的意思。甚至在上午10点左右第一次见面,熟人间还会习惯性地寒暄道“早上好!”但是有趣的是,以时间为问候语的场合,传统习惯一般仅限于早上,比如以往中国人在下午和晚上见面时,很少会使用英语那样的问候语“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即很少会说“下午好!”“晚上好!”。

同样有趣的是,吃饭时主人或者先吃完的人总会对其他人说“慢吃!”“慢慢来!”“慢用!”而不会说“快吃!”“快点!”,但是听话人往往会应声道“好!好!”“你吃得好快啊!”而不会相反。再如,送客时我们会说“慢走!”即使主人明知道客人有急事要去办(比如赶末班车、办其他重要事情等),也不会对客人说“快走吧!”“快点快点!”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问候语具有不对称性,也就是说,有“你早!”之类的说法,却没有“你晚!”“你午!”之类的问候语,有“慢走!”却没有“快走!”之类的说法。本文仅以“早啊!”为例,论述了其对称与不对称性的原因,对寒暄语背后反映的汉民族思维和文化习惯做出初步的思考。

二、“寒暄”词义溯源和词义内涵分析

我们查阅词典并且参考各种资料,首先对汉语“寒暄”一词的来源和词义内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一)冷暖

汉·荀悦《申鉴·俗嫌》:“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寒暄虚盈,消息必得其中,所以养体也。”明·刘基《初夏即景》诗:“前日大热释我裘,昨日一雨凉如秋。寒暄倐忽反复手,冰炭着体何由瘳。”

(二)犹冬夏,指岁月

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自皇家祸乱,亟积寒暄,九州岛万国之人、蟠木流沙之地,莫不行号卧泣,想望休平。”唐·李商隐《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葭灰檀火,屡变于寒暄。”《旧唐书·张浚传》:“经历寒暄,耗费百万。”明·李东阳《重游西涯次韵方石》:“流水平堤柳绕垣,重来又隔几寒暄。”

(三)谓问候起居寒暖

《汉武帝内传》:“﹝王母﹞下车登床,帝跪拜,问寒暄毕,立。因呼帝共坐。”唐·裴铏《传奇·裴航》:“后更不复见,但使袅烟达寒暄而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谐》:“忽有数人来,狐从容与语,备极寒暄。”郭小川《西出阳关》诗:“不用介绍呀,不用寒暄,听见呼吸声就知道你过去在哪团。”

我们看到,汉语“寒暄”的词义最早即与时间有关,因为天气的冷暖与季节和时间都有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汉族人民很早以来对自然界天气的变化观察就很细致,古代历法的精确性即是一证,至今我们仍然使用创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农历作为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的依据。

三、寒暄语的功能与不对称性

(一)寒暄语的功能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寒暄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寒暄的主要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多结交之意。Spolsky说:“寒暄语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Malinowski认为寒暄交谈可以填补言语空白。因为它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不使双方因没话说而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罢了。

根据前面关于“寒暄”的定义,我们看到,寒暄的特点都是就无关紧要的,非严肃的话题进行的非正式的,轻松的交谈,旨在创造轻松自在的交流气氛或掩饰因无话可说而带来的尴尬。

(二)寒暄语的类型和交际特点

寒暄的基本社会功能是调整社会接触中的人际关系。寒暄语的基本形式都大同小异,汉英两种语言的寒暄语基本上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或称评论式)和回顾式。寒暄语通常包括问候、告别、有关天气的应酬话。寒暄语“早上好!”“你早!”“早啊!”我们认为应介于问候式和漫谈式之间。

其实招呼语、问候语、寒暄语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因为有的言语同时具有多种功能,有的则只具有其中一项功能,它们都是交际活动的起始语,为简明起见,我们将其定义为寒暄语。英语用greeting一词指称这种交际的初始语。寒暄语是言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表示友好和导入话题的功能,但主要功能在于表达友好的态度,目的是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为后来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本质是礼貌语言,而礼貌语言是受得体性原则制约的,得体性原则要求交谈尽可能适应对方所处的语言环境。

因此寒暄语在语用上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浓厚的民族性。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民族心理的差异使每个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见面语。其二,强烈的时代性。作为口语交际的初始形式,见面语追求观实效果,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会使用不同内容的见面语。汉语早上见面的寒暄语形式很多,但是以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早啊!”“你早!”等等。

(三)寒暄语的不对称性

我们知道,对称性是科学上的一个定义,数学上对称性一般用来表示图形的特点,包括轴对称和中心对称,而物理上对称则稍为复杂,对称性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泛指规范对称性(gauge symmetry),或局域对称性(local symmetry)和整体对称性(global symmetry)。它是指一个理论的量或运动方程在某些变数的变化下的不变性。如果这些变数随时空变化,这个不变性被称为规范对称性,反之则被称为整体对称性。

我们认为科学上的定义对我们研究语言还是有启发性的。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对称性,是指物体或一个系统各部分之间的适当比例、平衡、协调一致,从而产生一种简单性和美感。如果考虑科学上的对称性的定义,则可以认为语言中的对称性和某一个变量也有关系,随着该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我们所说的早上的寒暄语,就是一个随着时间这一变量变化的寒暄语。汉语中随着时间变化的寒暄语,可认为是不对称的。传统上只有早上这一时间段有,而且一般说“你早!”“早啊!”“这么早啊!”“早上好!”一般认为是英语“Good moring!”的意译。而英语的时间寒暄语则多得多,包括“Good mor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Good night!”等等,如果以时间来看,英语的时间问候语是完整的一天的,具有对称性。

四、寒暄语体现的文化背景原因

为什么传统上汉语的时间寒暄语只存在早上这一时间段呢?我们认为单纯从句法上、语义上是无法探寻到清楚的原因的,这应该从广域的语言因素去寻找。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寒暄语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农业生产之于汉族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农业生产与时间关系非常密切,俗谚有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农业生产讲究“不违农时”,所以汉族人民素有勤劳的品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在路上相见或者在农田相见,人们一般互致问候道“早啊!”“这么早!”“起得真早啊!”久而久之,人们以尚早为荣,早就与“勤劳”“善于持家”等美好品质联系起来,所以人们就喜欢以“早”来互致问候,即使是上午10点钟左右相见,也习惯性的问候“早啊!”“早上好!”而不会说“这么晚啊?”“起的真晚!”。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早啊!”“早上好!”等寒暄语其实还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即说话时会注意到对方的感受,不会故意伤及别人的自尊心,而是以满足别人的自尊心为交往原则,所以即使别人起床很晚了,打招呼时也不会嘲笑说“那么晚!”而一般还是会说“你早!”或者中性的“早上好!”

而且,传统上汉语时间寒暄语只存在早上这一时间段,其实反映的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人们对劳动品质的赞赏,对辛勤工作的积极态度,所以对早起的人都报以赞美的态度,进而演化出很自然的“你早!”“早啊!”“真早啊!”等等貌似时间寒暄语,其实是赞赏别人的问候语。

为什么下午和晚上却缺少“你午!”“你晚!”之类的对称性的寒暄语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从早上开始劳作以后,关注得更多的则是劳动的过程、生活的衣食寒暖了,而首先以是否吃饭为一天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日间问候和晚间问候不再关注时间,而是关注对方吃饭没有。也反映了传统上中国为温饱所困的历史和关注他人的温情。“吃了吗”之所以成为见面语是客观现实和文化内涵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天灾人祸、生产力低下等原因,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饥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人们长时间为吃饭问题所累,因而见面问对方“吃了吗”最初所表达的正是其语面意义。

当然,还有一部分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吃了吗”是中国最普通最流行的见面语,解放前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仍处于世界落后地位,1959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是新中国最困难时期,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又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经济、政治的压力使人们的思想不能活跃,见面只有以“吃了吗”相问候。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汉语时间寒暄语只局限于早上这一时间段,从本质上而言主要是与汉民族传统农耕文明下塑造的文化心理有关,表明上是关注时间早晚,其实是关注劳动,并且关注劳动带给人的富足的美好期待。从“你早!”“早啊!”等半问候半赞赏式的寒暄语中,我们看到的是汉民族崇尚劳动、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而之所以缺乏对称性的“你午!”“你晚!”,则是因为汉民族日间的活动主要关注的是生计和劳作,而不太讲究纯粹时间性的寒暄了,而是取而代之以带有关心性的“吃了吗?”等问候语。由于时间和篇幅限制,本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祈请方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2).

\[2\]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6).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