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的运用范例6篇

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1

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象征之一,以其充满魅力的人物造型和充满寓意的丰富内涵深深影响着人们,从古至今人们对年画的喜爱都是不曾减退的。在现代的设计和装饰的运用中常用到年画的元素,现在的年画已经不仅仅是宗教的崇拜和生活的期盼这类似的作用,而是年画本身的人物造型、配色、板式构成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上。现代的设计中年画本身已经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年画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充满魅力的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符号象征法是表达这种魅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符号象征手法的正确认识以及运用,是中国传统年画完美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年画 符号象征法 现代设计 符号

一、符号象征的相关概念解析

符号象征作为创造性思维方法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一直被用在各种艺术作品当,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有情感成分的形象表达。符号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德国的哲学家卡尔西甚至说过“人是符号的动物”,由此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中,对于记录或表达身边的事物和情绪都习惯用符号来表达。

1.1符号象征的涵义

“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喻,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而艺术符号却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感受的活的东西。因此它也是理性认识的发源地。”这是符号学的奠基人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对艺术符号的解释。

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符号象征是一种抽象的的形态模拟,符号化的对象可以是一种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向,抽象的感觉,这些都可以通过具体的符号来表现。象征符号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人们赋予它的意义,所以符号象征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具有典型性和大众认知性的,在经过人们的提炼、简化,或者加工、夸张等不断地修改变化,使得符号越来越精炼,愈加符合人们心中对原本事物的理解,在传达时更具认知感。

1.2符号象征的特征

符号象征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现手法。符号象征法始终是要结合现实中具体的形象来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融入人的感彩,再用具体生动的符号表现出来,达到表达、传递情感的目的,从而得到大众的广泛认知。

符号在表现上相对简洁明了一些。不论想要表达的是情感还是事物都是这样,把要表现对象的特点总结归纳,把最突出的一点融入符号之中,符号所做的是承载这些特点,再将这些特点传递出去的作用。

在艺术的领域,符号象征是形态模拟的一种抽象的手法。是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表达而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的符号象征就一定是以具体的、真实的形式呈现的,是将抽象的事物或者具体的事物转化,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形式可以是一幅画、一个图案、一种颜色等。要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传递出情感。

符号象征手法所表现的不仅可以是现实中实在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是不存在之物,所表现对象不受限制,在符号与所表现对象之间只要存在相关联的特征和相通之处,这样的符号象征就是可以引起人们内心共鸣的。用具体事物指代另一个具体事物是“能指”,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的事物、情感这是“所指”。

就好比古人习惯把“梅兰竹菊”比作君子,这里“梅兰竹菊”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就是“所指”的体现。“君子”也是抽象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形象来解释说明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君子更多时候是形容一种高尚的气节、品质,这种精神层面的概念就需要用到符号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古人就想到了“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对它们的特殊习性或者外形赋予人的思维在其中,让这四种植物成为指代“君子”的符号。

二、符号象征法与年画的表现

年画艺术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源于大众生活,也深深根植于人们生活中,又在人们的生活中流传下来,可以说是最生动、最朴实的一种生活的体现。年画的表现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节日庆典、宗教传说、伦理道德等,都可以通过年画的方式表现。在表现这些题材的时候符号象征法就大量地被运用在年画的创作之中。

2.1符号象征在年画中被运用的因素

年画作为民俗艺术的一种,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年画的象征性。人们在年画的创作之初,就是为了表达情感所用。人们希望通过年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对封建礼教的巩固等,都是有信息的传递作用在其中的,在表现这些的时候运用符号象征法就符合其创作目的。

古时的年画技师们都是承袭传统的年画制作模式,在年画的外部造型和内部涵义之中,比较注重年画所传递的寓意内涵,所以在象征符号的研究琢磨方面就比较多一些,力求创作出的符号是对此类事物的高度概括,形象易懂经典。这就造成年画在造型上并不要求写实逼真,而更多的要求寓意上贴切完整。所以在年画的符号象征运用中也多数为“所指”,即用一种具体形象指代―种抽象的涵义。

在年画最盛行的封建时期,年画的题材多数是要表现一种抽象的理念精神或者寓意,要想达到可以广泛传播,被大众认知的效果,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媒介,找到两者的共同之处,加以在图案方面的引导,从而顺利地将意思传递出去。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对符号象征手法的运用。

2.2年画中常用的符号象征

年画的创作主题千姿百态,但是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愿景、对伦理礼数的维护、对宗教神明的崇敬等。所表现的对象都是来源于一种观念、期盼、信仰、伦理,这些想要表达的东西在现实中找到一个表达载体,经过加入人的情感、提炼和加工,就形成了年画所特有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来源于“意”也是对“意”的传达。

对于民间的年画表达对象相对于其真实形象而言,它更符合人们观念中的形象,所以人们在看到一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或者现象的时候,人们并不会感到诧异难以理解,而是会有很高的认同感。比如,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题材的年画,就是这样的。

在表现对生命的期望的题材中,就多使用孩子的造型符号,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能指”的表达。还有使用莲画、鲤鱼等图案的,莲花本身就是多子、富贵平安的象征,鲤鱼更是一种多子的动物,而且有鲤鱼跃龙门的说法,所以用来祈求多子多福就再合适不过了。鲤鱼还有一种对于富余生活的象征,因为“鱼”和“余”有谐音的因素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每年的粮食都有富余。

像这种取特殊谐音的符号象征,这也是中国年画所特有的一种独特形式。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所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形象符号。运用这种谐音的象征符号的形式也是很多的,比如在瓶子中画三叉戟,就取其含义“平升三级”,寓意祈求仕途发展。

在年画的符号象征中,常常使用的是动物的形象、孩子的形象、植物花卉的形象。这些看似平凡的图案一旦运用到年画上,就都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古人似乎很少直接从这些事物的外形上单纯地欣赏它们的美,大多都是其寓意美大过了形式美。大多数在年画中出现的动植物都是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寓意,是根据它的读音、或者是生活习性得来的,在此之后才会被应用在年画上面。

三、符号象征手法在年画当中的运用

3.1符号象征手法在传统年画中的特点及表现

传统年画的产生是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之中的,对于古时的人们而言年画更多是表达人们内心美好愿望的展示平台。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张贴的一种画,是节日里面用来装点节日的一种工具,所以必然会在表现内容匕有所体现,大多年画都是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望,对人丁兴旺的愿景,对仕途、生意顺利的愿望等。还有一部分年画是展现世俗生活、百态民生的主题的,是民俗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比如对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的宣传,对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百业事项的描绘等这些题材。

所以说传统年画的表现题材其实是很广泛的,但是不论是表现那类题材符号象征手法都是贯穿始终的。年画,在有限的篇幅上要展示丰富的内容,所以对人物、动物、物件的概括和总结就是相当重要的了,年画中的主题形象不是要求绝对的形似,主要写意,传统的年画还有技术的局限,还有装饰房屋烘托气氛的作用。

所以在主体造型方面也主要将形象固定到二维的空间中去,用平面来表现,没有远近空间或者形象之间的相互遮挡,只是二维空间上的位移,主要想表现的就画大,位置相对次要的就做小,在这一点上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致的。将传统思想借助于线条和色彩表现在年画当中,以此获得视觉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年画在颜色的使用上更加青睐颜色鲜艳、醒目的年画,所以在颜色的运用方面也是有符号象征手法的使用。中国传统文化所祟尚的红、青、黄、白、黑五色学说形成了固定的中国色彩美学体系。这五种颜色作为年画中最常出现的物种主色,不同的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击,也是代表了不同的寓意。

在人物形象上也是加入人的感情因素,会适当夸张或者忽略人或者事的特点,以求画面的张力和感染力,在传播方面也会更有利。比如为了表现对新生命的渴望,就会将小孩子的身体连画在一起,表示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还有画面上是一个孩子坐在麒麟上面用来表示麒麟送贵子的主题,等等,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这都是只有在中国传统年画中会出现的符号象征。

不论是构图表现手法上,还是颜色搭配上,我们都可以从中找的符号象征手法在传统年画中的运用。

3.2符号象征手法在现代年画中的特点及表现

年画作为传统的中国民间技艺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它的魅力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直到现在还是受到人们的喜爱。现代对于年画的运用已经不仅仅是每逢过年过节是张贴的一张画纸。年画中的人物形象、造型构图、颜色运用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它具有浓浓的中国风韵在里面。

现代的年画不是对传统年画的简单全部继承,而是更多运用年画当中的符号在现代的设计当中,在设计中的运用年画更多的是根据设计的需求来选取有用的元素。找到现代事物中与年画的相通之初,将年画提炼为一种符号。

在现代的年画对于祭祀、宗教理念、传统节日的作用已经淡化许多,人们还依旧钟情于年画是对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现在年画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平面设计中、室内装饰设计中,都有着很好的表现效果,但是在也能用上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而是加以改进融入现代的元素,比如在表现题材方面的扩展,不仅仅是神话人物或者麒麟、荷花等图案,也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高楼大厦、现代的人物形象,套用原有的年画符号来表现。在颜色方面用更多的颜色,或者可以配色偏向灰色系、对比不那么强烈,用来表现现代的元素。

四、结语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2

Abstract: As the first symbolism novel in America――“The Scarlet Letter” in the spread of hundred years has been enduring,reason is that the use ofrich symbolism in this wo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heroine's name,red,wild rose,“the Bible” allusions and other aspects,elaborated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

关键词: 《红字》;象征意义

Key words: "The Scarlet Letter";a symbolic meaning

中图分类号:I7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56-02

0引言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源于希腊语,原指“将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可以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或是一个物体,将其运用在艺术作品中代表其他事物”[1],它借助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意义,将无限的深意寄于有限的事物,从而给读者营造出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而文中情景,当如何体会,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观点。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开创者――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在1850年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极大成功,翌年便有了德译本,三年后又有了法译本。在它流传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不仅被译成了多种语言,而且被改编成戏剧和歌剧。与同时代的作品相比,《红字》至今仍然是美国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什么原因使其经久不衰呢?这是因为霍桑在《红字》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如象征、寓言、比喻、幻想等。其中,象征手法表现得最为酣畅淋漓。整本小说中充满了各种象征,如:小说中的各种人物、串穿始终的红字A、不同的场景,甚至连不同的色彩都赋予了各自的象征意义。约翰・亨特在《红字的评论》一书中提到:“霍桑运用在《红字》中的大量象征手法对美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确实,他的这本书被认为是美国的第一部象征派小说。”[2]下面我们就来看霍桑在《红字》中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揭示小说的丰富内涵的。

1海斯特名字的象征意义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一开始就被置于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中。而她的名字――― 海斯特,已被霍桑赋予了象征意义。首先,她名字的拼写与希腊神话中掌管人间一切炉灶的美丽女神相同,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女主人公也是美貌非凡。霍桑在第二章中这样描述她:“这位个子颀长,身段窈窕匀称,一头乌黑光洁的秀发散披双肩。肌肤鲜嫩的脸庞妩媚动人,还有那弯弯的娥眉和乌灼灼的眸子使人难以忘怀。”[3]其次,海斯特的发音与英文中hastier“轻率的、不顾后果的”一词相近,而她与性情古怪、年长她十几岁的罗格・齐灵渥斯的婚姻,其实就是草率的,就是一种冒险。这预示着她在严酷的教权统治下,不可避免地悲惨命运。而且,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也是轻率的,不顾后果的。因为,那个年代,在加尔文教统治下的国度,教民与牧师相爱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除了这些,海丝特还象征着加尔文教统治下的美国人民人性中的善良、激情、富同情心、献身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那一面。面对清教社会的严厉惩罚,她仍然保持着“高傲地微笑”[3];对于当权者不择手段的逼问,她拒绝回答。在后来孤独、忏悔的七年中,她不仅靠自己的双手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还积德行善,救济穷人。最终,以辛勤的劳动和善良的心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红色在《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积极的,象征着生命与爱。根据基督教的传统,红色代表基督殉难时的血,热烈的爱。另一方面红色也有消极的含义,在西方的传统里,的女人是身穿红色服装的,而异教徒的偶像也常被人画成红色。在《红字》中,红色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体现着不同的含义。

对于海丝特来说,首先红色象征着激情、欲望和鲁莽,她同齐灵渥斯的婚姻上的不理智就是该象征意义的表现:她年轻漂亮、充满激情;而齐灵渥斯已是风烛残年、相貌丑陋而且冷酷无情。他们的结合说明了海丝特在终身大事上的鲁莽,而鲁莽的婚姻也意味着她的生活悲剧的开始。另一方面,红色也是热情和生命之火的颜色,它象征着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纯洁、美丽、而热烈的爱情。尽管他们的爱情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但是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让人看到了为真理献身的殉道者和清教教义下的牺牲品的悲惨命运。对于海丝特来说,红色还象征着魔鬼,象征着血与火,是危险和瘟疫的颜色。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戴着红字的海丝特就是十恶不赦的恶魔。红色还象征着炼狱之火,它让灵魂在炼狱中得到净化,为升入天堂做好准备。它不仅使海丝特持续痛苦着而且还时刻提醒她要努力弥补和洗刷自己的罪过和耻辱。红色也是红十字的颜色,是耶稣受难时的颜色。“那红字仍有修女胸前的红十字的效果。那红字赋予其佩戴者一种神圣性,使她得以安度一切危险”[3]。所以,在小说中,后来的海丝特也就代表了慈善和神圣的女性。

对于齐灵渥斯来说,红色就是复仇和忿恨的火焰。从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在刑台上示众的时候,他就决心报复奸夫,而妻子的守口如瓶更加激怒了他,增添了他复仇的怒火。他精心策划并一步步实施自己的复仇行动。不断阻扰牧师忏悔自己的罪行,还用毒针一般的语言折磨丁梅斯代尔因悔过而流血的心,把复仇的火焰煽到了极至。红色是狡猾和多诈的象征,齐灵渥斯痛恨自己的妻子和她的奸夫,但他克制住自己的愤怒,伪装成敌人的朋友。并用医生的身份做掩护,来接近他的敌人。他假装救助牧师,却把他推向了内疚的深渊。红色也是鲜血的颜色。齐灵渥斯也为自己的罪恶付出了血的代价――他全身心投入到复仇计划之中,也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鲜血,敌手的离世也宣告着他人生的结束。

激情、欲望和鲁莽也是红色对丁梅斯代尔的象征。尽管红色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是那样的猛烈,但是,鲁莽的爱情,使牧师种下了罪恶和内疚的恶果。他每天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红色是鲜血的象征,同时也是牧师英年早逝的征兆。作为一名虔诚的教徒,他被自己的罪行折磨得心力交瘁,最终倒在了示众台上。

对于总是身着红色衣服的珠儿来说,红色,不仅是海斯特罪恶的标记,也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尽管在出生前就被人们涂上了罪恶的色彩,但珠儿身上的红色也为色彩黯淡的新英格兰撒下了阳光,种下了希望。

3野蔷薇的象征意义

在《红字》的第一章中,读者便看到了监狱门前有一丛野蔷薇。监狱――人类社会的产物,象征着“人类文明社会的黑花”。而这朵本应惩治邪恶的“黑花”,却成了束缚人类发展的镣铐。小说里,人们的心灵被传统的道德观念所扭曲,善恶颠倒,监狱成了束缚人类本性的枷锁。而那丛傲然扎根于狱门外的野蔷薇,是自然界的产物,它象征着美,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有一从野蔷薇,在这六月的时光,缀满精致的宝石般的花朵,使人想象,当囚徒进门或是当被判决的犯人出来受刑的时候,它对他们呈献出芬芳和娇媚,借以表示在大自然的深胸里,对于他们还有怜悯,还有温存。”这丛野蔷薇是人性脆弱和人生悲哀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清新的道德之花,作者借野蔷薇来象征勇于向黑暗社会挑战的那股不可泯灭的青春的自然的活力。它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生命和希望,它的不屈于世,它的傲然开放,是自然界提供给海丝特的力量和动力。在小说的一开始,霍桑就指出文明不应当压制人类本性,否则社会和个人之间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冲突。而我们可将贯穿整部作品的红字视为野蔷薇寓意的延伸,它璀璨夺目,如同一团从黑暗的土地里升起的熊熊燃烧的火焰。这野性的蔷薇、鲜艳的红字蕴涵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也象征着人类的善良、人间的怜悯之情。野蔷薇的怒放,仿佛在向人世间表明,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真挚、美好的人性永不泯灭。

同时,这美丽的野蔷薇也是海斯特热烈的爱情和顽强不屈的生命的象征。在悲惨的命运主宰下,海斯特还是积极地、向上地生活着,尽管她胸前佩带着红字,经受着示众受辱的考验,被周围的人看成是罪孽的形象,但是她勇敢甚至傲慢地接受了清教徒社会施加于她的惩罚。“她所经受的这些苦难成了她的老师,严厉而又桀骜不羁的老师,他们使她坚强……”她辛勤地工作,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她接济穷人,仁慈慷慨,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最终获得了道德上的自新。傲然开放在监狱门前的野蔷薇,就是对当时的社会、对政教合一的清教制度的挑战。

4《圣经》典故的象征意义

《红字》中海丝特犯罪、受审、认罪、赎罪、获救的过程与《圣经》中的结构模式非常相似,整部《圣经》就是在讲述人类大大小小的犯罪、受审、认罪、赎罪、获救的故事。在《圣经》的很多典故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模式。这些典故的侧重点虽然各自不同,但都是在向人类宣告着了上帝的绝对权威和人类的绝对堕落。而霍桑是在运用《圣经》里典型的结构模式来阐述和分析小说的内容和意义。虽然小说的背景是殖民时代的新英格兰,却影射着两百年后的霍桑所生活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出,小说里海丝特的经历与《圣经》中的人物保罗的经历极为相似。首先,他们都是以罪人的身份出场,保罗在《圣经》的《使徒行传》中一出场就“迫害教会”,“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4],并把基督徒投入监狱。后来他“和大马士革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4]。在向外邦人传教的过程中,他遭受了被人用石头打、用棍打、下监狱、被犹太人群攻并拉入公堂、被捕等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而且在耶路撒冷险遭犹太人杀害,但这一切没有减灭他向外邦人传教的热情。最终,曾经迫害过基督徒的保罗成为虔诚的、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传道者,并受到了广大教徒的欢迎与尊重。但是,在保罗的体内却始终有一根刺,《圣经》上说是免得他过于自高。与此相似的是,说《红字》一开始,女主人海丝特就因犯了“通奸罪”而佩带红字,站在了监狱的门口。这时的海丝特与《圣经》里的保罗一样,都是以犯了罪的形象出现的。保罗在传道的过程中受尽了磨难,而海丝特在赎罪的过程中也受尽了辱骂欺侮;保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传道为自己赎罪,最终成为了神圣的基督使徒,海丝特也在忏悔的七年中积德行善、接济穷人,用自己的善行来赎罪,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保罗体内有根刺,而海丝特胸前也一直佩带着红字,这两者都是过去的罪行的标志,虽然罪过已被洗刷,但是这深深的烙痕时刻提醒着他们过去的过失,并警告他们要走好将来的路。保罗体内的刺和海丝特的红字还是他们作为人所具有的软弱性的标识,而人性中的罪恶和软弱都决定了人必须依靠上帝,霍桑用海丝特这一与《圣经》人物保罗极为相似的形象的坎坷经历阐明了人类必须依赖上帝的全能与恩赐这一主题,并赋予其深远的基督教的理念。

霍桑在《红字》中,“抛弃为自然而描写自然,为道德法则而描写道德法则”[5]的做法,赋予了各种主体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强调了象征主义的内在精神性。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在文学史上处于永久不衰的地位。

参考文献:

[1]M. Day, A Handbook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975. HongKong.

[2]L. Hunter, John, Notes on the Scarlet, Letter, Coles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London, Toronto, Canada, 1963.

[3]纳撒尼尔・霍桑,胡允桓译.红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2002.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3

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的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也各异其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这昭示着梅花独领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而咏梅诗词最多的名家,当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以此类题材作的诗词在百首以上。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在这首词中,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后来,填了一首,又有不同的味道。

卜算子・咏梅

作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突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又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详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貌,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此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梅花是他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此外,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的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体现了梅花的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意境浑然天成。

【附】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4

《野草》作为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主要在展现无情残酷现实的同时进行自我解剖,不仅具有跌宕起伏的小说故事情节,而且也夹杂着作者悲愤矛盾的情绪。该作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现实生活。在文学领域中,象征主义的手法主要指采用象征、启发以及暗示的方式进行作品的描述,描述出来的作品具有神秘色彩。在作品《野草》中,鲁迅先生大胆地运用了暗示和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具体的意向来表达抽象的事物,以此将复杂、苦闷的情绪融入语言文字。就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作品《野草》是一部压抑的散文,其展现了作者孤独的体验。因此,在了解《野草》表达的情感时,人们首先需对该作品中的象征主义特征进行分析。

一、象征主义的形式

在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中,虽不是所有作品都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其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属于象征性作品,从整体上来看,其仍可以称为是一部主要体现象征性的作品。散文《野草》中,人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种表现出的象征主义形式。

(一)运用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自然生态中,相应的景物都具有一定的意象,运用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是大多数象征主义作品的一大特点,而此特点在《野草》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如《雪》《秋叶》等作品,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象征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运用一种荒谬且独特的方式来描写景物

《野草》中,存在一种象征主义形式即作者通过运用一种非常荒谬的方法来描写景物,即描写一些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作品常常让人难以理解,如《死火》《影的告别》《死后》等作品,作者都采用了一种极为诡异的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征主义形式。

(三)运用一种非常梦幻的象征主义形式

《野草》中收集的《复仇》《过客》等作品,作者通过营造梦幻般的效果来进行象征主义创作。通常作者描绘出的景象让人无法辨别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正是这种描写方式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世界,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具体的象征主义特征

(一)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野草》中,作者收录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自然景物、虚拟的场景或梦幻的景象等,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人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方面,具有象征主义的创作方式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现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创作方法则可以影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例如,《秋夜》主要运用象征性的手法来抒发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并表达出对被压迫摧残的人们的同情,以及对抗击黑暗、坚韧战斗的人们的赞美,而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则主要借助景物的描述进行阐述。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野草》可以发现,其主要特点即是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作者内心清醒的认识,以及无法摆脱痛苦的焦虑之情。例如,在《好的故事》中,其描写的一系列景物都具有人的情感,造就了一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从这些虚幻的景物描写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总体上来看,《野草》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进行了高度统一,展现出不一样的美学风格。

(二)人物形象的象征

在《野草》中,作者不仅借助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例如,在作品《影的告别》中,作者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痛苦且以悲〗崾的文化先驱。对于作者来说,其认为只有塑造如此类型的人物形象才可将革命推到最前端。同时,作者本身便是作品中描写的这一角色,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无法摆脱悲剧的产生,致使其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我灵魂的深刻拷问。此外,在作品《过客》中,作者也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使整部作品都充满象征色彩,耐人寻味。

(三)故事情节的象征

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可以将象征主义的色彩升华到极致,《过客》是《野草》中唯一一部采用戏剧性手法进行创作的戏剧,该作品不仅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且塑造了战斗者的形象。该作品主要展现人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未知,但还仍坚持不停地往前走,而作者本身也正是具有什么都不怕的精神,所以塑造了一位为了战斗而生的人物。从整个故事情节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作品运用象征的现实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生命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拿走,即使遇到崖谷、火坑,我们都应该自己承受。此外,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讲述“聪明人”“傻子”“奴才”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读者可结合故事情节感知和体会不同的观念,“聪明人”“傻子”“奴才”便象征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

三、结语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5

关键词:脑-机接口 小波变换 脑电 特征提取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36-02

脑-机接口( 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 是一种不依赖于脑的正常输出通路的通信系统,是一种新的人机接口方式,其实质是通过脑电信号的变化来识别人的意图,实现人机交流。BCI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正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

BCI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许多疑难问题还有待解决,其征的提取和分类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

该文基于离散小波变换进行EEG特征提取,分别抽取小波变换D2、D3子带小波系数与小波系数均值组成特征向量,D2、D3小波系数均值与方差组成特征向量。采用神经网络进行分类,以分类正确率作为指标,将两种特征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得到最优的特征向量。

1 脑电信号特征提取依据

当某一皮层区域活跃起来,特定频率的节律性活动表现为幅度的降低或称为事件相关去同步(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ERD),当某一活动在一定时刻没有使相关皮层区域明显地活跃起来,特定频率就表现为幅度升高或称为事件相关同步(Event-Related Synchronization, ERS)。

根据图1的结果表明,信号在不同频率时,信号幅度谱在μ/β频段上有明显的差异。在左手想象运动时,我们发现,C3导联脑电信号的谱峰要比C4导联脑电信号的谱峰高,说明C3大脑皮层区域在想象左手运动时的ERS现象强于C4大脑皮层区域。同理,想象右手运动时,C4导联脑电信号的谱峰明显要比C3导联脑电信号的谱峰高,说明C4大脑皮层区域在想象右手运动时的ERS现象强于C3大脑皮层区域。

2 小波分解算法

该文主要研究用Daubechies小波,想象左右手运动信号是从第3 s正式开始,而经过实验表明,特征最明显的时间段存在于4~7 s,所以我们只选取4~7 s的信号进行处理。分别对想象左右手运动的C3、C4在4~7 s的信号进行4层分解,即f(t)=A4+D4+…+D1,各分量对应的子频带依次为0~4,4~8,8~16,16~32,32~64 Hz,这些子频带频率成分分别与EEG中Delta、Theta、Alpha、Beta、Gamma(>30 Hz)的频段相对应,各子带具有明确的含义,因此我们进行4层小波分解。系数向量C的结构按如下组织:C=[cA4,cD4,cD3,…,cD1],对EEG样本数据进行分解。

特征提取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对左右手运动想象训练样本用选定的小波函数进行4层小波分解,得到对应的系数向量C和长度向量L。

第二步:基于左右手运动想象样本的重要信息表现在8~13Hz或18~24Hz的u/β节律上,他们分别包含在子带系数D2和D3中,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主要将携带重要信息的4~7秒时间段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小波变换得到只包含D2,D3的小波系数向量C及对应的子带均值向量M,以及子带方差向量D。

第三步:根据上述方法得到向量C,D和M后,产生第一种特征向量cX=[C M],cX为22维向量。第二种特征向量dX=[D M],dX为4维向量。

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特征参数提取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3 结语

该文基于离散小波变换,对基于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得到了两种特征向量,第一种特征向量是由重要子带小波系数和小波系数均值形成的;第二种特征向量是由重要子带小波系数均值和小波系数方差形成的。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采用了更多的有效信息。其次是选择了有效信息丰富的时间段和频率段,提高了分离性能。在分类方面,该文采用神经网络对两种特征进行分类,以平均识别率为指标,最终通过对平均识别率的比较,得到的结果说明了采用重要子带小波系数均值和方差形成的特征向量具有更好的分类性能。

参考文献

[1] Virts J.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making a difference[J].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2006,14(2):126-127.

[2] Vaughan TM.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a review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eeting [J] . 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 ,2003,11(2):94-109.

[3] 徐宝国,宋爱国.单次运动想象脑电的特征提取和分类[J].东南大学报,2007,37(4):629-630.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6

关键词: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 解读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古巴老渔翁的捕鱼经历。他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仍旧没有放弃希望,终于在第85天捕获了罕见的大马林鱼,最终开始了人和鱼之间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精疲力竭的大马林鱼被老渔翁杀死,并被绑在船头。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归途中老渔翁又不幸和鲨鱼遭遇,又是一场人和鱼的殊死较量,最终老渔翁带着一堆鱼的残骸归来[1]。在小说中,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通过老人、孩子、大海、鲨鱼和骨架等来诠释众多的意象,这恰恰是象征主义的应用。

一、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将关联事物之间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手法的运用,需要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的特点和共性的特征,这样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想象。如象征手法运用得贴切,可将一种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能够被读者感知和领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悠远、意寓深长。[2]

二、《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的运用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极好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展开了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并代表了不同的意向和表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更好的诠释,作者通过深度挖掘文本中所隐含的意蕴,寄寓了深刻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一)大海――人生竞技场的象征

一直以来,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都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表象意境,或者代表少女的形象,清纯可人、明媚灿烂;或者象征恶魔,凶神恶煞、深不可测。在《老人与海》中,大海被描写成一位女性形象、细腻深沉,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大海呈现出安详、宁静、祥和、波澜不惊的状态;[3]在老人和鲨鱼搏斗时,大海仍旧是那种自信、缓缓流动的状态。作品中的大海尽管表面看是温柔的,但内心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既有着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又有着凶残贪婪的大鲨鱼。在小说中,大海象征着真正意义上的强者,既有着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同时又具有无比深厚的内涵。

(二)老人――人类顽强意志力的化身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真正的硬汉,他能勇敢地接受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敢于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怀抱坚定的信念,即便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通过和大马林鱼、大鲨鱼等一次又一次殊死的搏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尽管象征他胜利的标志仅仅是一堆鱼的残骸。[4]圣地亚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被摧毁的只能是人的肉体,人的精神是屹立不倒、永远都打不垮的。在小说中,圣地亚哥象征着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人类精神。

(三)小孩――人类生存状态的象征

曼诺林是小说中的另一个小主人公,他一直以来都和孤苦伶仃的老人相依为命。在老人的生活中,他的爱和关心处处能体现出来,老人没有捕到鱼时,他会和老人一起难过悲伤,然后会更加悉心地照顾老人的生活和起居,为老人准备好饭菜,是老人生活中最好的帮手。可以说小孩是老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的象征。[5]在孩子眼中,老渔翁不管捕没捕到鱼,都是他心中最好的渔人。无论捕鱼的技巧,还是捕鱼的品质都是一流的,无人能够匹敌的。捕鱼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仅仅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已。而这种观点,和老渔翁对自己的看法,恰恰是两种对立的观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老渔翁和小孩象征着人的正反两个方面,预示着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的犹豫和徘徊、难以抉择,小孩曼诺林的离开,也正是这种思想不断斗争的最终结果。

(四)大马林鱼――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光荣的象征。从现实出发,一个年老体衰的渔夫能捕获到如此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荣光的事情。但老渔夫对鱼确是无比的喜爱和崇尚,不但没有丝毫的敌意,反而将对手当成朋友和兄弟看待。[6]所以在整个与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至始至终都深怀喜爱和敬佩之情,甚至在最终战胜对手时,他也不免为对手扼腕叹息。因此,在整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无上光荣的象征。纵观整部小说,大马林鱼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大马林鱼的穿针引线,小说的象征意义将不完整。在经历漫长的84天等待之后,大马林鱼终于出现了,既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同时也是给老人漫长等待的一个回报。老人凭借坚强的毅力,终于战胜了年轻气盛的大马林鱼。在小说的寓意和老人的心中,大马林鱼一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事物,一种美好的目标和追求。预示着在人类漫长的旅途中,会经历种种的磨难和痛苦,但只要人们怀有坚定的信念,依靠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一定会战胜艰难困苦,创造生活的奇迹。[7]

(五)鲨鱼――邪恶力量的象征

鲨鱼在小说中,是各种邪恶势力的化身,代表着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是对人们实现各种理想和目标的阻挠。《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意义。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代,正是古巴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之时。[8]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虽然仅仅是一个渔人的身份,但他却代表了那种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的穷苦百姓的形象。而鲨鱼则是殖民主义者的化身,通过正反两个形象鲜明的对比和塑造,预示了古巴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同邪恶势力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也更进一步凸显了真正硬汉的个性。

三、结语

本文通过剖析《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来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人和自然的对话,表达人对幸福的渴望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那种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毅力,即便失败了,也同样可歌可泣,令人折服和钦佩,这就是作家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9]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融合了作家深刻的思想情感,借助于小说的象征意义,通过所蕴含的悲情意识,达到了赞扬人类美好品质的宗旨。通过象征手法的完美运用,彰显了艺术作品的特殊魅力,既为小说带来了夺目光环,也为世界文坛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影响力,带给读者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也是空前的。

参考文献:

[1]赵雨恒.《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24).

[2]王文.浅议《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J].大家,2010(10).

[3]杨秋喜.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4]旷爱梅.简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5]吕艳.探析《老人与海》的艺术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8).

[6]李丽,生春鸿.试论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硬汉性格”[J].长城,2010(10).

[7]王桃花.《老人与海》中的自然生态初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上一篇复学第一课

下一篇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