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散文范例6篇

龙应台散文

龙应台散文范文1

关键词:大连船舶;一喷二涂;厂房喷涂间;钢板吊顶;施工工法

一、工程概况:

大连船舶重工一喷二涂厂房建筑面积12868m2。结构性质:刚排架网架结构,网架跨度45m、46m、45m,网架下弦高度17.5m。建筑物宽64m,檐高24m。大连船舶重工一喷二涂厂房是目前亚洲跨度最大(45m、46m),高度最高(防火板吊顶高度17m),单体容积最大(45m×64m×17m)的造船行业涂装厂房。喷砂间范围:纵向7轴-12轴、横向A轴-F轴面积约2016m2。其中7轴、12轴、F轴为3mm钢板墙防护,天棚(17m)为3mm钢板吊顶。地面铺18mm钢板。本文主要论述喷砂间天棚(17m)3mm钢板吊顶施工工法。

二、钢板吊顶施工方案的选择及经济比较

在网架下弦(17.5m)悬挂工字钢、角钢、3mm厚钢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项目部在考虑安装方案时共考虑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满堂红脚手架法,即在吊顶区域内扎设16米高满堂红脚手架并满铺桥板,施工人员在脚手架上作业。优点:施工人员操作方便、安全。缺点:脚手架扎设、拆除、运输、脚手架所用钢管、扣件、桥板、安全网用量大租用费用高,增加成本约10万元;工期长因为扎设脚手架、拉运材料、拆除脚手架需要10天时间;因为有脚手架存在地面铺钢板不能施工,地面施工工期往后拖。

方案二:操作平台法,即用钢管扎设两个6m×6m×16m立体可移动操作平台,施工人员利用操作平台吊顶作业。优点:脚手架移动平台比满堂红脚手架费用低;施工人员吊顶操作方便。缺点:由于操作平台16米高,重量重、高度高移动行走不方便,且整体稳定性不好易倾覆;由于钢板吊顶由主龙骨、大次龙骨、小次龙骨、3mm厚钢板组成,施工操作面太小,操作平台需频繁移动,吊顶工作效率低,工期长;操作平台局部作业天棚整体平整度难以保证;地面铺钢板无法作业。

方案三:高空散拼法,即不使用满堂红脚手架、也不使用操作平台,而是利用网架高空散装技术在网架下弦上组装主龙骨、大次龙骨、小次龙骨和3mm钢板。优点:不使用满堂红脚手架和可移动操作平台将节省不少费用;钢板吊顶和地面铺钢板及钢板墙施工可错位交叉进行、喷砂间工期缩短;吊顶操作面大,可按主龙骨、次龙骨、3mm钢板安装及钢板焊缝展开流水作业,工期合理有序。缺点:操作施工人员高空坠落风险增大。

三个方案经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队长、监理工程师共同研究评价决定采用方案三即高空散拼法。

三、高空散拼法的施工工法

1、网架下弦网格为4.6m×4.0m首先将吊顶材料简化成四个标准件:

1)丁字型联结板

2)主龙骨标准件

3)大次龙骨标准件

4)小龙骨及3mm钢板标准件

2、高空散拼组装方法:

将丁字型连接板拧入下弦球预留丝扣孔,挂通线双方向调平在一个水平面将主龙骨上翼缘贴近连接板用M10螺栓拧紧大次龙骨按4米间距垂直贴近主龙骨安放在主龙骨下翼缘上、并围焊焊牢吊装1m×4m、3mm厚钢板(自带角钢龙骨)标准件两端安放在大次龙骨下翼缘上、端部为焊接。

3、垂直运料的方法

主龙骨、大次龙骨标准件垂直运料采用人工滑轮组(2组滑轮)拔料、空中安装接料2人、地面拔料4人即6人一组、可安排2~3组同时进行1m×4m、3mm钢板标准件(自带角钢龙骨)垂直运料采用机械吊装,即在地面上采用2T卷扬机一台、并在卷扬机底盘上采取配重措施,上挂点选在网架上弦球、用一米4分钢丝绳短扣和2T滚珠滑轮组成。卷扬机至上挂点的钢丝绳与地面的夹角为45°~60°为宜。

四、技术质量、安全措施

1、技术质量措施

为保证3mm钢板面平整不鼓包,钢板必须用滚床滚压处理以释放应力。3mm钢板标准件吊装要考虑荷载的平衡与对称从中心从中间跨开始,向两侧展开。喷砂间对密封要求是严格的,天棚板与板、板与大次龙骨、大次龙骨与主龙骨的水平焊缝必须是满焊连续的。

龙应台散文范文2

身高1.76米的柳海龙肌肉结实,一对浓黑的剑眉下透着中国武士特有的英气。1981年5月31日,柳海龙出生于风景秀丽的山东烟台,儿时的他就喜欢上了武术。可周围并没有会武之人。一个周末,他徒步几十里。揣上平时攒下的几元钱,到书店买回了几本武术书籍。海龙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早晨,当别的同学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时候,他已经早早起了床,在院坝里练习起武术来,即使是在炎热的酷暑、严寒冬季。他都没有间断过。

后来上了中学,柳海龙便开始跟体育老师学习拳击。柳海龙读中专的时候,学校并没有专门的散打训练馆,那时,包括柔道、跆拳道、摔跤等搏击类的同学都是在同一个馆里训练。柳海龙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训练间歇,总会与其他同学切磋武艺。在这期间,他练就了一种绝技――“柳腿劈挂”。劈挂腿是一种用自己的腿自上而下的垂直攻击技术。它以对手的头部为攻击目标,在对手即将要做动作,还没做出来之前,用自己的脚跟进行打击。根据时机和距离,又有很多不同的使用变化。

由于表现优秀,1995年,柳海龙被选拔到山东散打队接受敖打训练。几年的艰苦训练和磨砺,让柳海龙很快出色起来,并在全国散打锦标赛中取得显赫战绩:1998年,他获得全国青啤杯武术搏击赛冠军:1 999年获得75公斤级打散第三名:在2000年度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上,他夺得了75公斤级冠军并荣获“散打王”称号。

不仅如此,他还在中国功夫VS泰国职业拳王争霸赛中两胜泰国拳手――第一次是2001年,他迎战的是泰国连续4次的金腰带获得者泰国哥邦贵。柳海龙两次把他高高地摔出擂台围绳之外。第二次是2002年,柳海龙的对手是泰拳王江盖・诺格。在输了第一局后,他调整战术,加强防守,在稳健防守中大胆寻找进攻时机,以硬对硬,最后以3:2拿下了比赛。在中美自由搏击对抗赛中又击败了美国选手。

更让人称道的是,2005年12月23日,柳海龙与“普京保镖”――俄方次重量级选手阿扎多维奇的交锋中,他在一番试探性的探索和被动后,逐渐找到感觉,频频用劈挂腿攻击对手,最终在第五回台以一阵急速的组合拳攻击将对手击倒在地。

接连的胜利,让海龙名声大振,成为当代中国散打的代表人物和“散打明星”。

2006年3月,柳海龙被征召进入国家队,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在席卷了国内外数项桂冠的柳海龙看来,能够亮相北京奥运会并能如愿夺冠,将是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柳海龙兴奋不已,并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2 中国“龙”接受“战书”

2006年3月11日。当时,国家奥运会集训队都集中在西安封闭训练。当天下午的训练内容是实战,柳海龙和来自河南的拳击手张开印打对抗,“咔嚓”一声,柳海龙左臂一个反臂拳打在了对方的头上,那刻,一阵钻心的疼痛让柳海龙差点晕了过去。

经队医检查,他的小臂骨折,必须进行手术,手术时间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医生在他的左臂骨折处打了钢板,并钉上了六个钢钉。由于伤情严重,短期无法恢复,无奈之下,柳海龙中断了正常训练。在残酷现实面前,从未服输的柳海龙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次意外受伤也让他最终选择了退役。

退役之后,柳海龙心里一直有些闷闷不乐。为了换一换环境,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2006年底,柳海龙来到了澳门,在澳门理工大学学工商管理和法律课程。

在澳门,柳海龙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疗养自己的身体。在澳门,他领悟到了人生的许多,在日记里他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我喜欢澳门,喜欢海边清新的海风和那些古朴的建筑。这个小岛有一种着高贵的自尊,面对顺境逆境都能宠辱不惊,是一种风度。我逐渐觉得成为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或许就是要学会隐忍,但不放弃坚持。”

正是有“不放弃坚持”的感悟,让柳海龙产生了重出江湖的想法。2008年初,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他又开始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训练自己的“散打”技能。

2008年3月12日,远在日本的日本著名拳击手伊贺弘治打听到柳海龙重出江湖,便迫不及待地赶到广州,递上自己亲笔书写的挑战书,并扬言要打败柳海龙。原来,对于有着中国武林第一人和散打王称号的柳海龙,一直被日本著名拳击手伊贺弘治关注着,伊贺弘治认为,打败了柳海龙就等于打败了中国功夫。

伊贺弘治1980年出生于日本。12岁开始练习柔道,2000年,他加入了日本著名的搏击组织“修斗拳道”。伊贺弘治功底扎实,尤其出拳和出脚的力道都非常狠,抗摔能力也十分出色。他参加了29场各种职业世界拳击比赛,多次击倒对手获桂冠,有着“跤王”之称的伊贺弘治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修斗拳道”绝顶高手。

面对日本拳手的突然挑战,带伤的柳海龙并未仓促应战,而是选择保持缄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前年的那次意外重伤至今尚未完全恢复,一旦应战,输掉比赛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柳海龙认为:个人可以输掉比赛,但不能因为自己的失利而让中国功夫蒙羞。

很快,伊贺弘治要挑战中国散打“王中王”柳海龙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在全国迅速传开。战还是不战,各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柳海龙的授业恩师、山东散打队主教练翟寿涛一度认为:“柳海龙从专业队退役近三年,虽说柳海龙在工作之余还不时进行体育锻炼和搏击基本功训练,但这与在散打队几乎每天进行的专业散打训练相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强度上均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柳海龙此战首要解决的是体能问题,其次是有效地进行针对伊贺弘治的战术训练。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柳海龙此战胜算不大。另外,柳海龙左手小臂上的旧伤也将是一个隐患。总之,柳海龙实在没有必要用自己昔日的威名去冒险。”

可不少网友认为,柳海龙为了中华武术的尊严,应该接受挑战。甚至还有网友骂道:“如果不接受挑战,你柳海龙就是个胆小鬼。”

柳海龙的内心承受着相当的痛苦,因为,他也深深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日本人的挑战,自己却不能理直气壮地应战,就是一种耻辱。

不过,那刻在他的内心里,他已暗暗下定决心,赶紧刻苦训练,尽快恢复自己的体能。

11月20日,中国武术搏击俱乐部赛暨柳海龙国际搏击争霸赛新闻会在广州举行。而此时,伊贺弘治因祖父突然去世,不能亲自抵达广州参加新闻会,但他打来越洋电话,在电话中再度约战柳海龙。当时,柳海龙想,如果自己再不接受挑战,让日本人笑话的就不是我柳海龙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国功夫。于是,柳海龙在新闻会上公开表示,自己将

带伤应战,他还说:“也许我的状态并不太好,也许我的拳头失去了往日的犀利,但是我要告诉伊贺弘治,在比赛场上,我可以倒在你的拳头之下,但是在信心和精神上,我始终是一个强者。”

经双方商议,比赛时间将定于2009年1月10日,地点在中国武术之乡――广东佛山。

3 获胜前景未卜

接下来,柳海龙开始在教练的安排下进行训练。为了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体能,海龙刻意加大自己的训练强度。

为了不受外界的影响,柳海龙一直闭门训练,可就在他闭门训练中,他收到来自日本的一张光盘,内容为日本挑战者伊贺弘治数年前在一场圣诞大战中败给对手的录像。该盘录像是一场日本顶级搏击赛事“修斗”的常规赛,但令柳海龙不解的是,日方为何会把一盘若干年前伊贺输掉的比赛录像提供给自己观摩?

他的好友徐睿在看完比赛录像后认为,要是伊贺真的就是这种水平的话,那么柳海龙赢下比赛应该不成问题。但该比赛发生于若干年前,当时的伊贺与现在是天壤之别。尽管伊贺比柳海龙年长几岁,但因为其常年征战擂台,状态良好,2008年还赢得日本“KO王”的美誉,所以徐睿估计这很可能是日方放出的烟幕弹。

来自外界的干扰没有影响到柳海龙,可来自自身的干扰差点影响到整个赛事。

就在亮相“海弘大战”前一天,柳海龙居然感冒了,全身疼痛,四肢乏力。医生检查后认为,柳海龙此次染病,与此前高强度训练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而此时,他的对手伊贺弘治在佛山却是显得异常轻松,心态极佳,他没有选择进行赛前训练,而是在佛山逛街购物。

伊贺弘治还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他还说:“作为一名修斗手,我更愿意在拳台上去告诉人们一切。与柳君之战,我一定不会让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失望。”

尽管自己处于弱势,但对于晚上的“海弘大战”,柳海龙表示如果身体状况依然得不到改善,将会对自己的发挥有很大影响,但不管困难有多大,为了捍卫中华武林的荣誉,他将会全力以赴。

4 绝技扫败东洋武士

2009年1月10日晚,万众瞩目的”柳海龙国际搏击争霸赛”终于到来,这场比赛的重头戏是中国超级散打王柳海龙应战日本自由搏击高手伊贺弘治,这是柳海龙从专业散打队退役后复出参加的第一场比赛。

21:36分,身着红色披风、红色短裤的柳海龙在观众热烈的欢呼声中闪亮出场。

第一回合初段,柳海龙在稳固防守后一记犀利的左勾拳将伊贺弘治击倒,随后又是一脚飞踢将伊贺弘治踢得踉跄。稍后不久,柳海龙“拳脚相加”利用组合拳给予对手重击,再次将伊贺弘治蹋倒。柳海龙带着巨大优势进入第一回舍休息。

第二固合,柳海龙开场便加快了进攻节奏,连续左腿飞踢。在气势完全占据情况下,柳海龙做出了标志性的柳腿劈挂,虽然没有挂住,但仍博得现场阵阵掌声。由于体力下降,伊贺弘治在柳海龙的猛烈进攻下已经完全发蒙。

第三回合,志在必得的柳海龙使出了柳腿披挂,让伊贺无所适从。尽管体能消耗急剧,但柳海龙巧妙地以柔克刚,多次躲过了对手的重拳,在比赛最后之际,伊贺弘治左侧高踢腿,柳海龙接住一个绊摔,接着,柳海龙连续两腿披挂,伊贺弘治轰然倒地。

经过三个回合的大决战,最终,柳海龙取得比赛的决定性胜利,在这场中日顶尖武术高手的交锋中,阔别江湖三年,中华小子柳海龙用实际行动宣告了自己的王者回归,捍卫了中华武林的尊严和荣誉。

龙应台散文范文3

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代古墓群留下了先辈的足迹;蜀汉政权在此萌芽催生;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马;唐宋时期日渐繁荣,黄金水道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时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径流传着历史的故事。此镇因水而生发,因水而灵秀, 因水而延续,因水而兴隆。

近年来因为旅游业的兴旺,在原来古镇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了美化改造,成为一个集古朴典雅风范和青春活力于一身且极具川味魅力的古镇。黄龙溪古镇典型的成都平原古镇特色,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到此拍摄。例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芙蓉镇”、“海灯法师”影视作品都在此取景。

黄龙溪古镇依锦江南岸而建,呈东西走向。改造后的古镇别具匠心的突出了“龙“元素:由西寨门和下沉的龙潭广场构成黄龙头;真龙街上的小溪组成黄龙身;小溪流至街中的龙潭湖后折弯向北至锦江,形成黄龙摆尾;由真龙街放散出的小街巷似黄龙爪;好似一条巨龙蟠行在古镇中!

自西寨门沿小溪西行便是真龙街(巨龙的龙身)。这是一条沿水而建非常漂亮的街。街中间是小溪,街两侧是商铺、旅社、作坊和餐饮店,间有特色民居。小溪边树木茂盛花草葱茏,空气湿润清新,时不时飘来阵阵桂花香香沁人心脾。小溪上有形态各异的小桥、瀑布、水磨、亭台等景物,溪中有石刻的乌龟和鱼虾点缀其间,溪水浅浅的、清清的缓缓流过,为真龙街添加了不少灵秀。沿溪而建的建筑或飞檐翘角或高低错落或回廊逶迤。小溪淌过真龙街东口稍作停留,旋即转身向北汇入锦江。溪水停留的之处就是龙潭湖,行到此处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黄龙溪古镇的中心。湖的北侧是一座三拱石桥连接着东西通道;湖的西岸有一座临水戏台;湖面上点缀着水车、石台、石阶、石龟、石鱼等景物,与岸边周围诸多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和串串红灯巧妙地组合相映成趣,构成一副的南国水镇景象。过了黄龙桥来到枕江楼广场,就到了著名的“七街三庙一衙门”。由此至东寨门的江边,是黄龙镇比较繁华的地方。“七街”是镇中有七条古街。古街巷中经营各种商品的店铺、风味餐饮小吃、休闲茶馆、主题客栈、特色手工作坊鳞次栉比。“一衙门”是古镇中的一个旧时的县衙门。这个县衙门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由三个县共同设立的“三县衙门”。原来黄龙镇地处旧时华阳、仁寿、彭山三县交界的三角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水陆交通人流物流集散要地,自然是商贾云集物繁人胜。三县衙门就是三个县在黄龙镇共同设置的集法律、治安、税收和管理大权的联合执法机构。“三庙”是古龙寺,潮音寺和镇江寺。三个寺庙一字排开,相距很近仅三四百米,实属罕见。紧邻东寨门外即是鹿溪河与锦江的交汇处,附近即是黄龙溪的码头。在码头可以乘游船从江面上欣赏古镇沿江的景色和对岸的景点。东寨门两侧江边路上,是黄龙溪古镇最热闹的场所,茶楼和饭店在这里铺开。逛完古镇在这里泡上一壶绿茶,点一盆水煮鱼,或者吃一份石磨豆花,看着江水流淌,成都的闲散和舒适,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出游装备

龙应台散文范文4

关键词:金华铁路;金华站货场;搬迁整合;方案

中图分类号:U49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金华站货场分散于金华站、凉帽山、601货场3处,布局零散、运量较小,既不能形成规划效应,也不利于运输组织。货场位于金华市中心区位置,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分割城市功能的障碍,货场的调车作业、装卸作业对周边环境影响和交通影响很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发展。为优化铁路货运布局,适应城市发展规划,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金华站货场的搬迁整合势在必行。

1 金华铁路地区概况

1.1地区既有铁路概况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处于沿海地区向内陆腹地辐射的过渡地带,历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地区内现有沪昆、金温、金千共3条铁路,其中沪昆铁路自东向西贯通,构成地区主轴,沿线依次设有塘雅站、东孝站、金华东站、金华西站、蒋堂站、白龙桥站;金温线自东南方向经金华南站引入东孝站,金千线自西北方向引入金华西站,呈双“T”字型格局。地区范围东起沪昆线塘雅站,西至沪昆线白龙桥站,南至金温线的金华南站,北至金千线的竹马馆站,共有车站9个(含金华站)。

1.2地区总图规划概况

金华铁路地区现衔接沪昆线、金千线和金温线三条铁路,杭长客专、金温扩能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以杭金衢城际铁路引入地区为主线,地区总图规划考虑普速铁路、客专和城际铁路均沿既有沪昆通道引入地区,地区内东~西向通道(金华西至塘雅段)共有6条正线:城际铁路、既有沪昆、杭长客专。杭长客专引入金华西站,在站对侧新建高速场;杭金衢城际铁路沿既有沪昆通道引入金华西站普速场;黄金城际铁路在金华西站普速场西端接轨;金甬城际铁路以客为主,兼顾货运,在塘雅站前客货分线,贯通线接轨杭金衢城际铁路,货车联络线接既有沪昆线;金台铁路接轨金温铁路永康南站;规划预留货车外绕线,待时机成熟时,修建货车外绕线,金华东区段站外迁,实现货车外绕市区,既有通道内只有客车通过。金华地区总图规划如图1所示。

图1 金华铁路地区总图规划示意图

2 金华铁路地区货场概况及存在问题

2.1 金华铁路地区货场概况

目前金华地区主要货运站为金华站,设有货场办理货运作业的车站有白龙桥、蒋堂、塘雅、竹马馆、金华南等站,以金华站货运量最大。

图2 金华站货场平面示意图

(1)金华站货场是以建于1931年的浙赣铁路金华站为依托,经历八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的。目前金华站货场共有老站货场、凉帽山货场、601货场三部分组成,分散分布于车站周围。上世纪九十年代浙赣复线工程将浙赣正线向城市北侧双绕外移,新建成金华西客站及金华东区段站,由此金华站的客运功能逐步取消,目前仅作为服务于货场及专用线的集配站予以保留。

金华站集中了金华地区大多数企业专用线,并设有机务车间、工务车间。金华站配置调机2台,其中凉帽山货场 1台,办理货场及相关专用线取送车作业,老站调机1台,办理老站货场及专用线取送车作业。2010年到发运量323万吨。日均装车48.1辆,卸车125.3辆。

(2)白龙桥站:为四等货运中间站,有金华燃机电厂、中石化专用线接轨。2010年到发运量38万吨。

(3)蒋堂站:为四等货运中间站,有1条油库专用线接轨。目前到发运量较小。

(4)塘雅站:为四等货运中间站,有胜利石化专用线在塘雅站接轨。2010年到发运量33万吨。

(5)竹马馆站:为金千线上四等中间站,设中间货物线1股,站房对侧为浙江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兰溪分公司站台、仓库、堆场,其中仓库面积4681m2,场地面积17000m2,主要装卸品类为煤、水渣、石膏等散堆装货物。目前竹马馆站已无货物装卸作业。

(6)金华南站:为金温线二等客货运站,主要运量集中在有六洞山货场及专用线,2010年到发运量70万吨。

2.2 存在问题

(1)货场布局较零散、无规模效应。金华地区办理普通货物的车站有金华站等6处,除金华站规模稍大一点外,其它货场运量都很小,设施、设备配套水平较低,降低了货场的劳动生产率,不能适应货物运输规模化、集中化的趋势,既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运输组织。

(2)主要货场处于城市闹市区。金华站货场成了制约城市发展、分割城市功能的障碍,货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货场的调车作业、装卸作业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大量的货车进出货场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

(3)既有货场无法适应城市物流规划的要求。金华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浙中物流集散地,随着城市的发展,产业的转型,金华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物流仓储用地规划,拟结合地区铁路的发展,整合地区货运布局,打造金华南区域性物资中转基地和竹马馆散货基地,既有货场无法适应城市物流规划的要求。

3 金华站货场搬迁整合的必要性

(1)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城市总体发展目标为“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现代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金华市的性质为: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信息枢纽。金华站铁路货场处于市中心地带,其所在地区及周边区域,规划确定为城西居民服务的商贸、文化综合性中心。由于铁路货场存在,造成该区域开发建设严重滞后。铁路货场不仅严重分割市中心城区功能,而且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

(2)是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2010年金华站到发运量达323万吨,货物装卸和运输对城市环境有很大影响。货物列车到发和调车作业对沿线居民生活造成干扰,恶化了市民的生活质量,群众对铁路噪音和环境污染意见很大,拆除老站地区铁路设施是金华市政府多年来的迫切要求。

(3)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金华站位于市中心地区,货物进出加重城市交通负担,货车运行受城市交通运行管制,不利于铁路货场进一步发展。由于货车调车作业,经常造成市区交通阻塞,使得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现象日趋严重。

(4)是铁路发展的需要。金华市经济以工业为支撑,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金华市对铁路的运输需求将不断增长。而金华站因地处市中心,地价昂贵,用地很难保证,既有铁路已无进一步发展余地。随着产业布局的调整,工业企业和物流中心纷纷由市区向外搬迁,铁路货场站远离货源产生地,不仅增加运输成本,而且加重城市交通负担,不利于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竞争。

4 货场搬迁整合方案研究

4.1 运量预测

结合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区铁路货运布局,将金华站货场搬迁,煤炭等散堆装货物迁建至竹马馆站新建散堆装货场,其他品类货物迁建至金华南站新建集装箱、笨重、怕湿综合性货场。

表1 金华站、金华南站、竹马馆站历年货物运量表 单位:万吨

金华站近几年货运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金华站处于市中心,货运受到交通及周围地区环境管制,无法满足货运增长需求,铁路失去竞争能力,使得货运转向其他交通方式运输。

研究年度金华站封闭,其货运分别搬迁至金华南站、竹马馆站办理,预测金华南站、竹马馆站货物到发运量见下表。

表2 金华南站、竹马馆站货物发到运量预测表单位:万吨

4.2 方案研究

结合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铁路货运设施布局、铁路总图规划及场地条件等因素,金华站货场搬迁整合考虑3个方案,并进行比选。

(1)方案Ⅰ:新建金华南综合性货场、竹马馆散堆装货场

既有金华南站为二等客货运站,到发线4条(含正线1条),调车线4条,站对右牵出线1条,站对左设机务折返段1处。目前金温新双线工程正在实施,金华南站规模为正线3条、到发线5条。金华南设综合性货场后,近期增设到发线3条,远期预留1条,金华端设牵出线1条。

根据货物品名及预测运量,计算货物线长度和仓库面积,合理布置货场平面。金华南站增加3条到发线,远期预留1条,有效长均满足850m。货场共设货物线5股,其中怕湿货物装卸线2股,按2台夹2线布置,满足整列到发和装卸条件;贯通式集装箱货物线1股,有效长满足850m;尽头式笨重货物装卸线和杂货货物线各1股,有效长分别为400m、320m。

图3 金华南站综合性货场平面示意图

目前金华站货场煤炭作业大部分在601货场内装卸,周边居民反响大,考虑到金华市气象条件、主导风向,而金华南站位于城市上风上游方向,基于城市环保要求,且金华市水泥厂、热电厂等煤炭用户集中在城西,因此在竹马馆站设散堆装货场。

竹马馆站为金千线上四等中间站,车站现有到发线2条,贯通式货物线1条,基本站台1座。货物线主要装卸品类为煤、水渣、石膏等散堆装货物,目前竹马馆站已无货物装卸作业。车站改造拆除既有4道中间货物线,增加2股到发线,千岛湖端设牵出线1股。货场设贯通式卸煤线1股,满足整列到发和装卸要求,另设尽头式散堆装货物线1股。

图4 竹马馆站散堆装货场平面示意图

(2)方案Ⅱ:新建竹马馆综合性货场

将金华老站货场全部搬迁至竹马馆设综合性货场。在车站对侧增加到发线兼调车存车线5股,预留1股,两端咽喉区改造,千岛湖端设货场牵出线1股,金华端设机待线1股,并预留601专用线接入条件。

新建综合性货场与车站横列式布置,设贯通式货物线3股,其中货1道为卸煤兼散堆装货物线,货2、货3为集装箱、笨重货物线,均满足整列到发装卸要求;货4、货5道为怕湿货物线,按2台夹2线布置,货6道为杂货货物线,均为尽端式,都预留远期延长条件。

图5 竹马馆站综合性货场平面示意图

(3)方案Ⅲ:新建白龙桥综合性货场、竹马馆散堆装货场

白龙桥站为沪昆线上双线横列式中间站,现有正线2股,到发线3股,存车线1股。站对左有金华燃机电厂专用线接轨,主要为接卸油料危险品货物。车站改造增加到发线兼存车线3股,电厂专用线改接。

竹马馆散堆装货场同方案Ⅰ。

图6 白龙桥站综合性货场平面示意图

(4)方案优缺点比较及推荐意见

表3 金华站货场搬迁整合方案比较表

推荐意见:方案Ⅰ金华南新建综合性货场、竹马馆新建散堆装货场在结合城市规划、金华地区总国科研究货车外绕方案及土地利用等方面均优于其它方案,且金华南站设置综合性货场更靠近货源地,运输路径短、成本低,达到到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铁路货场总体布局优化的目的;与金温扩能工程同步实施,更可节省投资。因此推荐方案Ⅰ。

5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金华站货场的搬迁整合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金华铁路地区既有情况综合分析,论证了金华站货场搬迁整合的必要性,并研究了货场搬迁整合的3个方案,最后推荐在金华南新建综合性货场、竹马馆新建散堆装货场的方案。

参考文献:

[1]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改建铁路金华铁路地区总图方案研究.武汉: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09

龙应台散文范文5

倪匡伤痛欲绝,不仅自己当场就拿起酒来大喝,还对已死多日的老友说:“古龙,你也来喝一点。”说着就给古龙嘴里倒上了一点酒,谁知古龙嘴角竟流出了血

古龙去世已有27年,但他的名字从来未曾远去。就在今年,古龙最全散文集《笑红尘》问世、古龙作品版权以千万成交,与电视剧《天涯·明月·刀》一同成为网络上下热议的话题。在众多的武侠小说家中,古龙是出类拔萃的一位,同时代能与之比肩的仅有金庸和梁羽生,至于温瑞安、黄易等属于后生晚辈了。古龙在武侠小说上的成就,或许正如评论家胡正群所说“古龙之前无新派”。

《天涯·明月·刀》:唯一连载被叫停的小说

一个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究竟要做个什么样的人,通常都是由他自己决定。

——《三少爷的剑》

读过古龙小说的人都知道,浪子是当然的主角,而朋友、女人和酒则是永恒的主题。有人比喻说,古龙是李白,金庸是杜甫,因为前者好酒、浪漫,而后者给人的感觉则更为沉稳。从他们各自外在的性格来看,这种比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换以作品的角度,可能这话就要反过来说了。古龙早年生活坎坷,尝尽世间炎凉,所以小说中多有对底层社会与复杂人性的表现;而金庸出身世家,生活优越,反映在他的武侠世界,是天马行空的“成人童话”。

古龙早期作品沿袭台湾的司马翎、香港的金庸等前辈作家的故事架构,无非是热血青年闯荡天下的故事。因为急于换稿费谋生,所以不少小说都属于粗制滥造,让人无法卒读。以1965年《大旗英雄传》为分水岭,古龙作品发生了质变,到了中期,有了《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作,后期更是有《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传奇》、《陆小凤传奇》、《欢乐英雄》等大作出炉,它们的主人公沈浪、李寻欢、楚留香等,大都身世飘零,经历坎坷,寂寞孤傲,但他们又是聪明、冷静、富有极强逻辑思维的智慧型人物,在小说中破解一个个谜题。

对人性的探究是古龙中后期作品与以往武侠小说最大的不同,他说,“武侠小说中已不该再写神,写魔头,应该开始写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武侠小说中的主角应该有人的优点,也应该有人的缺点,更应该有人的感情。”因此古龙的小说中没有那些或真或假的历史背景,而直观地描摹社会江湖中真实的人,如《武林外史》中的沈浪固然是一位大侠,但性格懦弱。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天涯·明月·刀》改编自古龙同名小说,写作于1974年,它既是古龙创作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作品,同时也是古龙唯一一部在连载时被叫停的小说。“原因是许多读者不习惯古龙的快节奏,蒙太奇笔法,去函报社表示要‘退报’,吓得报社老板请出东方玉等前辈武侠作家连载,而中断了古龙的作品。”其实在开始连载《天涯·明月·刀》时古龙就说过,“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不是能给读者一点‘新’的感受,我只知道我是在尽力朝这个方向走。”他在行文中采用了一种散文诗化的笔法,以致饱受非议。

古龙后来回忆说,“一部在我一生中使我觉得最痛苦、受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因为那时候我一直想求新、求变、求突破。”刻意求变无疑会加深作者的写作难度,而成稿之后又不能被读者喜欢,那种痛苦是我们所无法体会的。然而这部小说注定要在武侠小说史上留下一席之地,古龙语言简洁、有力、幽默、着力于意境营造,且富有哲理的特点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涯不远。明月在心。归程在即。

──人的生命本就是一段历程,生命的意义在于这一历程本身。

只要你去找,你就一定能够找到。”

至少在今天看来,用这种文字写武侠小说,依旧当得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八个字。

但是当这部小说被重新翻拍成电视剧,引领收视潮流的时候,所有的“古迷”想必都是吐槽无力,甚至无法完整地看完一集。事实上,由于古龙在作品中常以大段的对白推进情节,而武功招式又快速、简洁,使其改编向来都是一个大难题,无论是翻拍哪一部小说,大多数时候都只有人物名字与小说相同,其他情节就全然与古龙无关了。

古龙最早被搬上银幕的是《流星蝴蝶剑》,由倪匡推荐,楚原导演,邵氏出品,一面世就大受好评。其后,邵氏公司相继把包括《天涯·明月·刀》、《楚留香传奇》、《白玉老虎》、《英雄无泪》等二十多部名作拍成电影,无不大卖。楚原拍的古龙片是至今为止,拍古龙拍得最为神似的。然而在古龙看来,楚原既不能完全忠实原著,其塑造的人物也与他心中想象的有所差距,所以还是不大满意。古龙决定投资电影公司,亲自编剧、导演。可惜的是,所谓“隔行如隔山”,古龙拍出来的片子,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给人看,就是好友倪匡都不例外。

古龙一生所创作的小说,其具体数字已很难考证,能确定的武侠小说大约有七十部,其他散佚的作品、由古龙弟子丁情的小说、冒名古龙的伪作大约有二三十部,所以世面上署名古龙的武侠小说,曾经有上百部,笔下的李寻欢、楚留香、陆小凤、沈浪、萧十一郎,早都已是读者心中不可替代的名侠。

为生存而写武侠小说

一个人如果要做一件事,最好就不要问它的结局,因为所有的结局到了真正终结时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只该问这件事,是不是应该去做,是不是值得去做,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不是能够让别人快乐!让自己振奋!因为生命只不过是一段过程而已。

——《楚留香传奇·午夜兰花》

龙应台散文范文6

接着我跟彭师兄谈到于是之对我的影响,我说,因为于是之,我才没有胡乱地生长!他很惊讶:何出此言?我对他讲述了于是之先生的散文《幼学纪事》,正是这篇散文才有了今天的我!虽然事业一无所成,但如果没有他,则无今日的我。彭问,何故?我来讲述原因。

于是之有篇散文《幼学纪事》被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我读高二时,第一次见到他的名字。他的这篇散文充满冷幽默:“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跟着寡居的母亲和祖母过日子。女子无才才是德,所以她们都绝对地一字不识。那时形容人们无文化,常说他们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我的祖母和母亲则更是彻底,因为她们压根儿就没有名字……”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行文犹如小桥流水,淡淡地叙说、娓娓地道来,读罢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挥之不去,正如郭启宏在《于是之与人艺“小作协”》博文中提到的:“于是之的散文看似质朴无华,其实含蓄蕴藉,大雅能俗,每见诗意。”在《幼学纪事》中有两处文字让我永生难忘,一处,现引述如下:“我那时住在北京西单,每天需步行过北海大桥,才能到达近东四我上班的地方。平时只带一顿午饭,不过是窝头小菜之类。赶到上夜校时,就需带上晚餐了。把窝头带进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已经很不协调,更何况‘殿堂’里是只烧暖气而不生炉火的。到了冬天,这就使我为难了,暖气烤不了窝头,冷餐总不舒服。窝头这东西很脆弱,昨夜由母亲蒸出,今天又随我奔波一日,到上夜校它就露出一些裂痕来。冷而且硬,不略略加热吃下去肚子里常会觉得一种异样。怎么办呢?幸好,‘殿堂’之外的院子里有一间小厕所。为了使上下水道不至于受冻,那里面安着一个火炉。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感到棒子面原有的香甜。香甜过后再去上课,听的偏是菩提树、夜莺鸟这样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事情……”这一处幽默文笔的背后,却辛酸得让人想哭。

这一处文字,时隔二十年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为何这处文字会如此令我难忘?原因是上高中时,我的理科极差,文科极好,总分排名却总是不如意,差生的头衔当仁不让地属于我,但是我的内心一直不服气,还是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现状。正好当时读了于是之的这篇催人奋发的文章,仿佛看到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步伐。关于在“厕所烤窝头”的那段文字足以看出于是之求学时生活的清苦,还要一心向学,而我身处富裕的海滨小城,在优越的环境中却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使我很是羞愧。于是,于是之成为激励我学习的榜样,于是我开始像于是之那样勤奋地学习,每天凌晨五点即起,到教室开始早自习,有时学校还没有给电,就点着蜡烛学。当我对学习失去信心时,便会一遍又一遍地读《幼学纪事》,读后便有了力量,信心倍增。我虽然如此之努力,但因多种原因最终没有参加高考。在之后的岁月里,我没有放弃以后读大学的梦想,没有放弃学习自修的原因,是又因《幼学纪事》中另一处文字在激励我:“下课以后,又需步行回家。天高夜冷,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足音。且走且诵,路成了我最好的温课的地方。早晨上班也一样,将生字写在小纸片上,看一眼就可以背一会子,也发生不了什么交通事故。据我那时的经验,从西单走到东四,少说可以背下四五个单词来。”我没有参加高考便到北京投奔亲戚了,当时我就住在东城区干面胡同,隔壁是史家胡同,我空闲时常常在史家胡同来回溜达,当时小表弟也在史家胡同读学前班,我总是跟奶奶抢着去接他,这样我就有更多机会去史家胡同了,因为我知道这里有北京人艺的宿舍,我就是想多看看,多接近这个住满艺术家的宿舍楼,希望能让这种看不见的文艺气息渗透过来,让自己孤独的心获得一点抚慰而已。其实我并不知道于是之就是在人艺工作,我心中也有个梦想,就是今生一定要见见于是之!这个梦想是潜伏着的,因为来到北京还是要为了生存打拼,其他的只能暂时放下。当时,我只知道于是之在北京,但是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不知道他的职业,我不太愿意随便把内心的大小愿望说给别人听,哪怕是亲戚。其实我只要跟我姑姑和姑父说了我这个愿望,也就能够实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姑父的发小是李龙云,而李龙云是于是之的忘年交,好同事,您说这见于是之的愿望不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吗?世界上的事总是这样充满悬念、巧合和错过。

刚来北京,我便工作了,但没有放弃过学习,也像于是之那样把诗词、英语单词写在小本子上,每天上下班等车的时候就看看,规定自己每天记住一首诗,记住十个单词,这些平日点滴的积累愈积愈厚。后来我也参加了高教自考的学习,正当我正乐此不疲地通过一门又一门考试时,意外地看到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招生广告出现在CCTV11戏曲频道,尘封心底的大学梦被激活。恰如其时,正好国家在2004年已放开了高考的年龄,即便您是100岁也可以参加高考,于是我在距离戏曲学院的专业考试还有一周的时间里,通读了一遍中外戏剧史、戏曲史、电影史,挑出自估的重点加强记忆。考前的最后一天,我就专门背诵这些自拟的重点,又看了十几本戏曲连环画,突击记忆像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等。考试的当天我扔掉了所有的材料,准备破釜沉舟地好好大战一场,不管结果会是什么,最起码我努力过了。好在我是幸运的,通过了三次专业课考试,专业在400多个学生里排名29,名次还不错。其实这也没什么,与我一起参考的还是18岁左右的高中生,我当时已经29岁高龄了。只要通过了专业考试,就等于一条腿迈进了大学的门坎,剩下的就是要好好准备文化课了。为了充分准备好高考,我从北京回到了山东的母校——龙口市第六中学,插班到重点班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复习生活。从最初的绝望、慌乱到最后的自信、淡定,这还要感谢于是之先生的《幼学纪事》,在高考前的复习中,我常看这篇文章,从中汲取能量,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给了我力量和信心。我还是像于是之那样把每天要记忆的诗句、英语单词、文史政考点记在小本子上,课间拿出来看看、背背;在食堂排队买饭间隙也要看看,看一眼是一眼,总之不想让时间白白浪费掉。我即便是在高考前的体检时也要带着小本子,有的小同学笑我“真够用功的”,但是我全不放在心上,因为于是之也是这样努力的。我深深地知道,只有在高考答题时什么都不会才丢人。

天随人愿,我终于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在大学期间,我接触到了戏剧,观摩了于是之演出的话剧《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等,这时才知道于是之是北京人艺的演员,是第一副院长。但是,我却无法见到他,因为他已经生病在家很多年了,况且也无人引见。直到上大三时,我写了一部话剧,我希望专家能给点评一下,提提修改意见。于是,我找到了姑父的发小剧作家李龙云,他热情地邀请我到家里面谈,虽然他没有为我的话剧做出一些指导和点评,但是他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谈话里,谈得最多的就是于是之和鲁迅。李龙云是于是之的忘年交,当年也是人艺“小作协”的成员,于是之的内心痛苦常常只向李龙云诉说。于是之又那么喜欢读鲁迅的作品,大约在六十年代初期,他就通读了《鲁迅全集》。我在读于是之的散文时确实感觉到里面有鲁迅的行文特点。李龙云也许是受其影响,也很喜欢读鲁迅。2007年,我在李龙云的客厅书架上看到了《鲁迅全集》,他说,我现在就一直在读鲁迅,这种读书是一种享受。李龙云还提到自己经常去看望患老年痴呆症的于是之,神奇的是,平时对外界毫无反应的于是之听到李龙云的声音后,流下了热泪。李龙云还讲到,2001年去看已经完全丧失思维能力的于是之,他跟李曼宜(于是之的夫人)交谈了近两个小时,于是之静坐或静卧一处,对一切浑然不知,但当他告别之际,从包里往外掏东西时,于是之突然站起身伸开双臂抱着他痛哭起来,这使李龙云很难过,他相信,那一刻的于是之可能意识到了:“如今,我处境如此艰难了,还有人想着来看看我。”我当时听着有关于是之的信息,特别想恳求李龙云带我去看望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可如今李龙云先生已经早于于是之先生离世了,即便我敢于恳求他,他也不会带我去了。

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关注于是之的新闻,我最怕看到的就是他去世的消息,每次心都悬着。还好,没有坏消息,还有机会去看他的。记得有一次,我在人艺戏剧书店看到了李龙云的《我所认识的于是之》有新版本,原来的版本是32开大的很薄的一本书,现在的是16开增厚的版本,我当时心就咯噔一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难道是于是之去世了?所以又出新版本来纪念他?急急地翻阅里面的内容,舒了一口气,他老人家没有驾鹤西去。我还有机会见他!

2012年我参加了中国剧协第四届中青年编剧研修班的学习,当时人艺的编剧郭启宏先生给我们讲课,我向郭老师提出的问题与这节课无关,我问他,于是之先生是您的老院长,您能不能谈谈他?郭老师可能觉得有点突然,但他很愿意谈谈于是之。《剧本》月刊的黎继德主编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在这里插一句,于是之,我每年都会去看他一次,有时他能感觉得到,一只眼睛会流泪。”我觉得在编剧班上讲讲于是之确实是正当其时,因为在座的学员都是编剧,而于是之是最爱护编剧的,谈谈他是怎样爱护编剧的,这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编剧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的抚慰。李龙云在《我所认识的于是之》中写道:“于是之从来主张尊重别人,从不伤害谁。应该说北京人艺这些作家,每个人都有很强的个性,但每个人又都能团结在于是之周围。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古人讲‘文人宜散不宜聚’,但是北京人艺由于有于是之这个核心的存在,每一个作家都在勤奋耕耘,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回到北京后,我见到黎继德先生时,从谈到李龙云的离世而引申谈到想见于是之的愿望,说到我当年面对李龙云时,没有提出让他带我见于是之的要求,现在李龙云先生已经离世,就不知道谁会带我去了时,黎老师很爽快地说:“李龙云没有帮你实现这个愿望,我来帮你实现!”我当时激动得从沙发上站了起来,鞋子踩到了裙摆,裙子差点掉下来,赶紧捂住腰,我激动地想向黎继德鞠躬,但又怕礼过,就又坐下了。兴奋,激动,难以言表!黎老师答应我了!他说,正月十五一起去看望于是之先生!

不幸的是,正月十五还没到,就传来了于是之先生仙逝的噩耗,而我就在前几天还叮嘱黎老师一定别忘了带我去看于是之先生,他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也就放心地等待了。可是现在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我的心都快碎了。悲痛!为什么不等我去?可是于是之连我的存在都不知道的,他又怎么会等?错过,错过,一再错过!但当我想到,于是之先生会在天堂人民艺术剧院和李龙云相见,我又欣慰了。这只是一个幻想的愿景,但是生活中不做些幻想,哪里还有那么多的现成的快乐给你呢?他们在那里还是一对忘年交,于是之还会把眉头皱成倒八字,摆出一副可怜兮兮、滑稽可爱、亲切动人的神态来,这是李龙云最熟悉的神态,他们还会边喝酒边谈工作,他随时都会叩开于是之的房门,跟他促膝长谈。李龙云多年前曾许诺为于是之写一个戏,写一个表演艺术家的一生。这一计划的流产是他挥之不去的遗憾,因为于是之演不了戏了。但,现在李龙云可以接着完成这个剧本,于是之在天堂可以说话,犹如当年首演《茶馆》时那样健康,那么这个剧本让于是之来演,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上一篇自由的界限

下一篇未来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