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范例6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范文1

一、一根主线,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

邵红老师所选取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关山月》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五首爱国诗篇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是语文新课标上要求小学生必背的75首诗作中的两首,因此教学中邵老师把这两首诗作为重点,并以《示儿》这首诗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学习《示儿》,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围绕“陆游要告诉儿子什么,唯一让他悲愤的事是什么”组织交流。为“九州未同”而悲,为“未见九州同”而悲,一个“悲”字力透纸背,诗人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邵老师结合那段历史,补充了其他几首诗,用情渲染更让诗人悲愤的是南宋统治者居然和金人讲和,签下了“和戎诏”。说是讲和、其实就是向金人屈膝投降。“和戎诏下十五年”了,52岁的诗人写下了《关山月》来谴责“和戎诏”。“遗民忍死望恢复”,诗人也一直盼望着王师的到来,52岁盼到62岁,十年过去了,但苦苦盼望的王师还没有到来,悲愤中,陆游写下了《书愤》。盼啊盼啊,盼到了67岁,陆游病倒在床,病痛中,陆游写下了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风习习,夜不能寐,恨山河落人金人之手,68岁,诗人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或听,或看,或讲,让学生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整体的印象,诗人的拳拳爱国心、悠悠爱国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再回到《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见收复中原的爱国痴心贯穿了陆游的一生,老师也让这一主线贯穿了课的始终。通过学习,一个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壮心不已却含恨离世的诗人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

二、一个重点。以《示儿》的诵读感悟引领突破

在陆游留下的九千多首诗词中,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这首——《示儿》。在同学们把诗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讲了什么。老师没有多说,而是让学生欣赏视频,组织自由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理解:诗题《示儿》和“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但”的意思。一个“但”字告诉我们,诗人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统一”,他唯一感到悲伤的事情是“没看见祖国统一”,所以诗人在临死之前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悲壮的遗言,这是多么执著而强烈的爱国情情怀呀!

《示儿》这首诗是诗人的临终遗言,是绝笔。教学以《示儿》这首诗为切人口,就如写文章以倒叙开头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这样叮嘱儿子呢?随之追本溯源。这样,整堂课就有了基调,有了中心,有了灵魂。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利用“读”这一教学手段,重点学习《示儿》,引领把握诗的节奏、韵律,充分感悟体验情感,读出诗的韵味,并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巩固,其余三首就采取了只诵读不深入理解的方式,借助多媒体及教师深情的话语对诗进行欣赏。有些内容即使不讲学生也能懂的,老师坚决不讲;只有那些虽然学生暂时不懂,但稍加点拨就能读懂的,才引导学生悟明白。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变化形式,读出不同语感,读出不同的理解来。

三、一种意识,让国学的经典文化渗透其中

优秀的古典诗文意蕴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教学中,邵老师有意无意地把书法、绘画、音乐这些经典素材渗透、融入课堂,使学生受到多方位的熏陶,同时为接下来的诵读展示,积淀情感。在学习这几首诗时,有时配上古典音乐,有时出示一幅书法作品,如学到《书愤》时,老师相机出示了一幅草书作品。这些无疑都是传统文化的渗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范文2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0、《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范文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陆游《示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范文4

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国庆节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又称十一、国庆节、国庆日、中国国庆节、国庆黄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国庆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范文5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 文化瑰宝 审美教材 营造氛围 用好教材 增加涉猎 比赛诵读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园瑰宝,又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独具魅力的教材。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运用好这一教材?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四径融入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说来“四径融入法”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意境的。

一、营造氛围,走进古诗词

近几年来,学校安排了经典诵读活动,每天在第一节课前十分钟播送经典古诗词赏析,我便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早早进入班级与同学一起凝神静听优美的配乐诵读和赏析,并在听后适时抓住重点字,结合评析,进行提问引导其感悟。提问赏析很简洁,不求学生全部理解透,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意在长久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如:听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学生听诵读、听赏析、自读后,我择机让学生谈自己对“风烟望五津”中“望”的理解,通过活动引导其明白“望”字巧妙地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之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文字中即暗寓了惜别的情意,又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着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伤忧。这个字所抒写的壮阔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对“望”的理解,体会古诗词精妙的用语及精炼的表达。以此激发赏析古诗词的热情。

二、用好教材,上好赏析课

人教版语文课本每册都有近二十首古诗词。我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上好赏析课,以此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能力。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在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所叙的事,选择的角度,以及为何作者用“怒号”而不用“凶猛”、用“卷”而不用“吹”使其明白作者所用的字是具有形象化,表现力度的。领会四节诗的情感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之后。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学生领悟到这两句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襟。一场暴雨袭击了他们的房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屋内“雨脚如麻”、被褥“冷似铁”的生活窘困,都没有击垮作者。而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怀和崇高理想。最后引导学生静思自己的心胸,情感经历,充分交流,努力使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后,引导赏析这首诗歌充满奇情的妙思,以及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三、结合阅读,增加涉猎量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大量循环阅读中逐步提高得到升华的,我在教学中注意留心搜寻与所教现代文有相近处的古诗词适时增添以求增加其阅读量,兼以辅助理解文章。如:教学巴金短文两篇《日》《月》在讨论写作目的时,学生经讨论得出两篇短文写于1940-1941年,当时为了名族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这两篇文章即为此而发。此时便出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引导学生赏析:三万里浩浩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巍巍华山直刺青天,那里的人民全在金兵的铁蹄之下泪已流干,他们南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诗句中洋溢着诗人无限的爱国之情,字里行间表现了诗人对被掠夺的土地和人民的深切怀念,对腐朽的南宋王朝的不满和谴责,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以此使学生认识到爱国爱民是历代文人志士理想品格,《日》《月》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尽管体裁不同,年代不同,但抒发的爱国爱民的情感是相同的。教学《云南的歌会》时适时补充李白的《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引导其根据诗句理解:夜晚坐着小船要顺流而下去广陵,回头望见那高高的征虏亭笼在明亮的月光之中。岸上的山花在月光下如同少女的面颊一样美丽,江中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萤火虫一样飞来飞去。引导学生想象、欣赏诗中高耸的古亭、轻摇的小舟、美丽的山花、闪烁的江火都在明月的照耀下。诗文描写突出了景物在月光笼罩中所特有的朦胧美,构成了一幅使人陶醉的春江月夜图,表现了诗人行旅中恬静愉悦的心情。现代文的阅读与古诗词的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它们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赞赏,领悟到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且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四、比赛诵读,增强成就感

上一篇于心有愧

下一篇投标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