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肿瘤范例6篇

脊髓肿瘤

脊髓肿瘤范文1

脊髓肿瘤占全部神经肿瘤的14.3%~26.0%,而颈段脊髓肿瘤占脊髓肿瘤的21.8%。颈段脊髓位置特殊,脑与躯干、四肢联系的神经、血管均在此通过,手术切除颈段脊髓肿瘤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要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于2006年1~12月对收治的36例经MRI确诊为颈段脊髓肿瘤病人行肿瘤切除术,手术效果满意,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人男22例,女14例;年龄16~68岁,平均50.8岁,所有病人均行MRI检查确诊而入院,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肢体麻木、乏力,但无呼吸功能障碍。其中首发症状为枕颈部疼痛12例,肢体麻木24例。

结 果

本组病人均在气管内全麻下行颈段脊髓肿瘤切除术,术后24~48小时拔除伤口引流管,若无其他不适,佩戴颈托后即可起床活动,起床后即拔除尿管,均未出现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及皮肤压疮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双下肢肌力较术前差(术前肌力正常,术后为2~3级),通过针灸、高压氧等康复治疗,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36例病人均顺利出院。

护 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由于病人肢体运动、感觉逐渐障碍,严重者影响呼吸功能而窒息,因此,病人对于手术成功的期望很高,同时对预后非常担心[1]。所以,我们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耐心解释每项护理治疗的目的,关心他们的生活需要,说明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呼吸道护理:入院后告戒病人戒烟,注意保暖防感冒,术前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练习,如反复吹气球,增加肺活量,防止术后出现呼吸功能衰竭。

训练: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为了使病人能适应手术时的,手术前1~2天指导病人进行手术训练。方法是俯卧位,腹下垫一枕头,练习3~4次,每次坚持2小时。

术后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手术后均需进入ICU监护24小时,实行专人看护,持续心电监护、血氧监测及呼吸监测。因颈段手术可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易引起呼吸功能减弱 [2],因此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3L/分,24~48小时,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及血氧饱和度,同时注意观察颈部有无肿胀、声音嘶哑等。在床旁准备好吸痰装置和气管切开包,给予氧气雾化吸入、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防止出现窒息。本组病人在ICU监护1~2天,无窒息出现,均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

护理:回病室后取平卧位,避免过度屈伸,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时,应将沙袋固定于颈部两侧,预防颈部左右转动;侧卧时,颈部枕与肩平行的枕头;搬动和翻身时,要使头、颈、脊柱呈一直线,避免颈部曲伸、扭曲,保持颈椎的稳定性,防止并发症发生。

观察四肢肌力恢复情况:手术后观察病人四肢麻木及活动障癌情况,且与术前比较。本组病人术后有1例出现双下肢肌力较术前差(术前肌力正常,术后2~3级),经过针灸、高压氧等康复治疗,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36例病人均顺利出院。

切口护理:术后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夜,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如有渗血、渗夜,应报告医生及时更换敷料,如果病人有憋气或伤口有压迫感,及时通知医生并观察切口、颈部有无肿胀或组织张力增大。本组病人有3例在术后12小时内出现切口渗血,予更换敷料后无渗血,均未出现憋气及伤口压迫感。

疼痛护理:病人麻醉完全清醒后,切口疼痛比较明显,给予镇痛药物止疼。若经济许可,最好在术中安装镇痛泵,24小时后拔除。本组病人有8例在术中安装镇痛泵止痛,有12例给予盐酸哌替定60mg或舒敏100 mg肌内注射。

药物护理:遵照医嘱应用抗生素及甲基强的松龙(MP)。MP能抑制前列环素生成及使血管收缩剂血栓素合成酶活性降低,使微血管痉挛减轻,改善脊髓组织微循环灌注;还可以预防或减轻脊髓水肿。本组病人均使用MP静脉给药5~7天,取得较好的效果。

预防并发症护理:病人术后24~48小时拔除伤口引流管,若无不适可佩带颈托起床活动,并拔除尿管,这可以缩短病人卧床天数,大大减少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压疮等并症,从而减轻病人身心和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本组病人平均天数5天,未出现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压疮等并症。

出院指导:病人出院后仍必须佩带颈托保护3个月,注意颈围的高度必须适宜,以保证颈椎处于中间位;平日避免头颈部突然或快速转动,也不宜仰头、低头时间过长;选择适合的枕头和床,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平衡。

参考文献

脊髓肿瘤范文2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MRI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0-3035-03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MRI目前已成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对患者行MRI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其与神经轴的关系,显示肿瘤的形态及组织结构特点,判断肿瘤的性质。本文通过对28例椎管内肿瘤MRI片回顾性分析及广泛查询文献资料,总结规律,以期提高对椎管内肿瘤定性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8~75岁,平均40.5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肢体麻木,运动障碍,部分伴有大小便障碍。病程1个月~4年。

1.2 方法:使用GE 0.35T“Signa Ovation”磁共振机。常规行矢状位T1WI、T2WI及横断位T1WI。T1WI(SE400/20)T2WI(2000/90)。增强扫描时,静脉团注10~15 ml Gd-DTPA行矢、横、冠三个方位的T1WI(SE400/20)。层厚5~8 mm,间隔20%。

2 结果

2.1 部位:病灶位于颈段9例、上胸段7例、下胸段7例及腰段5例。髓外21例,其中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3例,转移瘤3例,硬膜外脂肪瘤、血管瘤、错构瘤各1例,淋巴瘤1例。髓内7例,其中星形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3例。病灶多发性3例,其中神经纤维瘤2例,转移瘤1例。

2.2 MRI表现:在T1WI像上,与脊髓相比,12例呈不均匀低信号,14例呈均匀略低信号,2例呈高信号(其中1例高信号中见不规则低信号)。T2WI像上18例呈不均匀高信号,8例呈均质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28例均行Gd-DTPA增强扫描,静脉注射Gd-DTPA后立即T1WI扫描,27例呈异常强化,其中5例均匀强化,22例不均匀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所有病灶行Gd-DTPA增强扫描后轮廓均较平扫更清晰,髓外病灶与脊髓的分界均更清楚。髓内病灶强化范围与平扫时脊髓显示的病变范围相比小。

3 讨论

椎管内肿瘤,包括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髓内肿瘤和髓外肿瘤,后者又分为硬膜外、髓外硬膜内及硬膜内外兼有三型。

3.1 椎管内肿瘤的定位诊断:髓内肿瘤常表现为病变区脊髓呈梭形肿胀,两侧蛛网膜下腔均匀变窄。髓外硬膜内肿瘤常与脊髓夹角为锐角,见“肩胛征”,压迫脊髓移位,病侧蛛网膜下腔扩大,健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硬膜外肿瘤常 为梭形,边缘呈笔尖样改变,肿瘤与脊髓之间可见裂隙样低信号影(硬膜),硬膜外脂肪消失,病侧蛛网膜下腔狭窄,脊髓受压移位。

3.2 髓内肿瘤:髓内肿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10%~15%左右,主要为各种胶质瘤,以室管膜瘤及星形细胞瘤多见,两者占髓内肿瘤的90%[1]。室管膜瘤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室管膜瘤占髓内肿瘤的60%[2]。好发于腰髓、圆锥及终丝。室管膜瘤绝大多数为良性,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比较清楚,肿瘤组织血供较丰富,可并发囊变、出血等。MRI表现为脊髓明显局限性增粗,T1WI呈均匀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WI呈均匀高信号,境界较清楚,发生出血、囊变或合并脊髓空洞时,信号表现不均匀,增强MRI,瘤实质明显强化,囊变及水肿区无强化(见图1)。星形细胞瘤约占髓内肿瘤的30%。其恶性程度低于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以胸、颈段最常见,病变处脊髓常呈梭形,肿瘤多沿脊髓纵轴呈浸润性生长往往累及多个节段,甚至脊髓全长。MRI表现为病变处脊髓呈梭形增粗,范围较广,多个脊髓节段受累。肿瘤T1WI绝大多数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范围大于T1WI所见,肿瘤可发生囊变,合并脊髓空洞,增强MRI,肿瘤结节明显强化,信号不均匀(见图2)。

3.3 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60%~70%,几乎皆为良性。按发病率高低排列,依次为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神经鞘瘤。神经鞘瘤发自脊神经后根,生长缓慢,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肿瘤内可发生囊变或小灶性出血。约17%的肿瘤顺沿神经根生长,进入椎间孔,骑跨在硬膜内、外而呈哑铃状。神经鞘瘤[3]MRI表现为边缘光滑、境界锐利的圆形、卵圆形或哑铃状肿块影,多位于脊髓背侧。肿瘤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发生囊变者,信号不均匀。脊髓受肿瘤压迫变扁、移位,患侧蛛网膜下腔扩大。增强MRI上肿瘤呈明显强化(见图3)。神经纤维瘤为髓外硬膜内最多见的肿瘤。肿瘤单发少见,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常见于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的MRI表现与神经鞘瘤相似,只是神经纤维瘤常为多发(见图4)。脊膜瘤80%以上发生在胸段,常单发,多为类圆形,呈宽基底与硬脊膜粘连较紧,质地较硬,约1/3有钙化。MRI表现为胸髓或颈髓后外侧或前方类圆形肿块,境界清楚,与硬膜关系密切,脊髓压迹明显。T1WI多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钙化则为低信号。瘤体可出现均匀而持久强化,囊变区不强化,部分病例可见“硬膜尾征”特征性表现(见图5)。

3.4 硬膜外肿瘤:硬膜外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5%~30%,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以转移瘤和淋巴瘤常见。良性肿瘤有脂肪瘤、错构瘤、海绵状血管瘤等。MRI表现为脊髓侧后方形态不规则的椎管内软组织肿块,病变区正常硬膜外脂肪信号消失,硬膜囊受压。T2WI肿瘤与脊髓之间可见低信号裂隙(硬膜)。转移瘤为硬膜外最常见的肿瘤,常与脊椎转移瘤同时存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MRI呈不均匀强化(见图6)。 硬膜外脂肪瘤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MRI无强化,脂肪抑制呈明显低信号。硬膜外错构瘤T1WI、T2WI亦呈高信号,与脂肪瘤的区别在于前者内部存在T1低、T2强信号,可显著强化的血管成分。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境界清楚,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显著增强。硬膜外淋巴瘤, 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明显增强,向周围侵犯。

3.5其它少见的椎管内肿瘤:髓内血管母细胞瘤占椎管内肿瘤的1.6%~3.6%,常见于20~30岁之间,以胸、颈段多见,大多发生于脊髓背侧,MRI表现为受侵脊髓局限性增粗 ,T1WI呈等、低信号结节样肿块 ,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结节显著强化。在T2WI或增强扫描瘤内及瘤周可见迂曲的血管流空低信号。蛛网膜囊肿为蛛网膜下腔局限性扩张和憩室形成所致,MRI表现为与脑脊液信号强度一致的均匀信号,边缘光滑。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圆锥附近,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或仅有周围轻微强化,附近脊髓无囊变及空洞。另椎管内还有一些其它少见肿瘤,如皮样囊肿、畸胎瘤等,其MRI表现较为多样化,主要取决于MRI扫描方法以及肿瘤的内部结构,它们都可以呈混杂信号。

参考文献:

[1]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 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332.

[2] 陈星荣,沈天真.全身CT和MRI[M].第一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813.

脊髓肿瘤范文3

颈椎肿瘤影响大

颈部虽细,但上连颅脑,下接躯干四肢,位置十分重要,此处发生肿瘤影响甚大。颈椎肿瘤分两类:一类是椎管内肿瘤,如神经鞘瘤、血管性肿瘤等;一类是椎骨本身的肿瘤,如脊索瘤、软骨肉瘤等。显然,前者比较复杂,后者比较简单。

椎管内肿瘤从部位上说,可发生在脊髓内、髓外硬脊膜内和硬脊膜外,即髓内肿瘤、髓外硬脊膜下肿瘤和硬脊膜外肿瘤,以后者为多见。肿瘤性质有良性,也有恶性,以良性为多。按照肿瘤的病理性质,椎管内肿瘤有神经鞘瘤、脊膜瘤、胶质细胞瘤、转移瘤、先天性肿瘤、肉瘤、血管性肿瘤、脂肪瘤等。成年人前三类较为常见。通过观察病情发展快慢,可帮助推断肿瘤性质。恶性肿瘤生长速度较快,且恶性程度愈高,生长速度愈快。良性肿瘤的生长速度较慢,症状发展也相应较慢。据就诊资料统计,良性肿瘤病程平均在2年左右,恶性肿瘤仅为3个月。

颈椎肿瘤引起的疼痛变化较大,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钝痛、锐痛等,没有特异性,因此,无法根据疼痛性质区别病变性质。

在脊髓肿瘤中,大约1/3的患者开始症状是感觉或运动障碍,或两者兼有。有的患者自觉颈以下身体某一区域麻木,还有的人只是主观感觉麻木,检查正常;多数患者则是身体某一平面、某一肢体或某一区域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开始表现为肢体无力、行走不稳、举止笨拙、活动不灵、跛行等,以后逐渐加重,出现瘫痪。少数患者可以有排便、排尿费力,此时多有会阴区感觉障碍,有的出现障碍。

有些颈椎肿瘤会造成颈椎脊髓受损,引起四肢瘫痪,这一点与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相似,需要仔细区分。另外,当肿瘤压迫牵拉颈神经根时,可以引起颈神经根疼痛,表现为颈肩痛,手臂发麻、无力,这些症状又容易与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混淆。所以,临床上并不乏见这样的病例:通过简单症状将颈椎肿瘤误认为颈椎病,并且认为颈椎病属于慢性疾病,不急于治疗,导致患者接受错误的治疗或者不治疗,拖延治疗。

影像检查可区分颈椎肿瘤和颈椎病

颈椎病多有症状缓解期,而肿瘤多无间歇表现,症状一直存在。此外,颈椎病运动障碍中如行走缓慢、步态不稳、表情呆滞等明显,感觉障碍较轻;颈椎肿瘤运动、感觉障碍大体一致。

两者在早期X片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但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有不同的表现:颈椎病X线照片可见颈椎退行性改变明显,椎管前后径狭窄;而椎骨本身的肿瘤,颈椎X线摄片可见骨质破坏,或椎旁软组织阴影等。如果做脊髓造影,可见椎管狭窄、脊髓受压。通过造影剂的梗阻特征,还可区分肿瘤是在硬膜内、硬膜外,还是在脊髓内、脊髓外(髓内肿瘤较为少见)。同位素骨扫描、CT或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对脊髓肿瘤来说,MRI检查更为合适,因为在MRI照片上,正常脊髓组织与肿瘤组织区别比较清楚。此外,颈椎肿瘤如为其他部位肿瘤的转移瘤,常有原发病变症状。恶性肿瘤患者体质较差,颈椎病患者无明显改变。

手术治疗是首选

椎管内肿瘤的治疗,首选手术。保守治疗的局限性在于其可以在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但不会从根本上解除客观存在的机械性压迫。以脊髓型颈椎病为例,如果病情发展到出现走路不稳、手握不住东西、甚至肌肉萎缩等症状的程度,保守治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方法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最好通过手术,尽快解除神经压迫。因为压迫会造成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压迫持续时间越长,损害的程度就越重,手术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这就好像地震发生后,人被埋在废墟下面,是两天拿掉废墟物好,还是两个月拿掉好?当然是越早越好。

神经是很脆弱的组织,持续的压迫不解除,最终会导致神经本身的损害。脊髓受压时间过长或程度过重,可能出现脊髓的变性或囊性变,在脊髓内部形成一包液体,损害甚至丧失原有的感觉运动传导功能。这种程度的神经损伤一般是无法修复的,手术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脊髓肿瘤范文4

【关键词】 延髓; 脊髓肿瘤; 胶质瘤; 呼吸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115-02

Clinical Analysis of 26 Cases with Medullocervical Glioma/PENG Hua,TANG Xiao-ping,ZHANG Tao,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27):115-116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surgical treatment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medullocervical glioma.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26 cases with medullocervical gliom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to February 2016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Complete tumor removal was undergone in 23 patients and subtotal tumor in 3 patients.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dysfunction occurred in 6 cases.One patient died.Conclusion:The best treatment way of medullocervical glioma is microsurgery.The fine operation and the positive treatment can obtain good effect.

【Key words】 Medulla; Spinal cord tumor; Glioma; Respiratory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27.060

延颈髓作为人体的呼吸循环中枢所在地,过去对于延颈髓肿瘤特别是髓内胶质瘤的处理存在巨大风险,死亡率较高,但随着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对于延颈髓胶质瘤的治疗,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

1月-2016年2月收治的延颈髓胶质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延颈髓胶质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1~54岁,平均42.5岁;病程7 d~8年,平均8个月。病变部位:延髓~颈1,12例;延髓~颈2,8例;延髓~颈4,4例;延髓~颈5,1例;延髓~颈7,1例。病变性质:室管膜瘤16例,WHOⅡ级13例,WHOⅢ级3例;星形细胞瘤10例,WHOⅠ级2例,WHOⅡ级4例,WHOⅢ级3例,WHOⅣ级1例。临床表现:颈部疼痛19例,四肢麻木12例,肢体无力10例,呼吸困难2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入路,上端到枕骨粗隆,下端根据肿瘤下端决定节段。正中切口切开皮肤,沿中线分开肌肉,暴露颅底,咬开枕骨大孔及枕骨鳞部,暴露棘突及双侧椎板,使用动力系统切除双侧椎板,保留脊间韧带,使椎板保持连续。沿脊髓后方正中,避开血管,切开脊髓表面,探及肿瘤。如肿瘤为室管膜瘤则沿肿瘤一侧分离,尽量保存病变包膜,完整切除病变,切除病变后缝合软脊膜及硬脊膜后,将取下的棘突及椎板使用钛条连接片回植。如肿瘤为星形细胞瘤,则尽量切除病变,使用人工硬膜减张缝合硬脊膜,去除椎板减压。

2 结果

26例患者中全切23例,其中室管膜瘤16例全切,星形细胞瘤7例全切;3例星形细胞瘤部分切除。术后6例发生呼吸功能障碍。1例患者自主呼吸消失,合并多个并发症,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8例患者随访3个月~5年,术后复发3例,均为星形细胞瘤,复发再次手术1例,术后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延颈髓胶质瘤的诊断

随着MRI的广泛应用,目前对于延颈髓胶质瘤的诊断准确度逐渐的提高。星形细胞瘤MRI无特征性表现,平扫时T1像表现出受累脊髓广泛增粗,如有出血则为高信号,如为囊变则为低信号;T2像为高信号。增强可见肿瘤强化,并可见水肿带分界。当病变恶性程度低时,则强化不明显,因此根据病变增强程度,可以初步推断病变的恶性程度。室管膜瘤的MRI的表现主要区别于星形细胞瘤在于肿瘤的两端可见囊变,但肿瘤内囊变较少,增强表现为均匀强化或混杂信号。虽然MRI提高了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但是很多患者从症状出现到明确诊断都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主要原因为延颈髓胶质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独特性,早期主要表现为颈部不适、疼痛,上肢活动不便,因此导致诊断延迟,甚至在本组病例中,1例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才行MRI检查,明确诊断。延颈髓胶质瘤的预后与患者术前的临床表现明显相关。因此要加强基层医院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3.2 延颈髓胶质瘤的手术切除技巧

延颈髓胶质瘤手术是被证实最有效的治疗方式[1]。针对不同性质的肿瘤,手术技巧不同。脊髓内胶质瘤的切除,一定要显微镜下直视操作,这样才能到达对脊髓的最小损伤。室管膜瘤因为是脊髓内神经管发生的,在中央管内向外膨胀样生长,边界清楚,因此手术应尽量做到全切。沿脊髓后正中沟切开脊髓,如遇到脊髓后中央静脉,尽量不损伤,可以自血管旁分离软脑膜,避开该血管,切开脊髓即可见到肿瘤呈暗红色或褐色,看到脊髓与肿瘤的边界。先从肿瘤的一极分离,在肿瘤与脊髓之间有水肿带,手术中沿肿瘤水肿带分离,可以避免脊髓的损伤。从病变的一端向另一端分离,使用最小功率的双极电凝剥离,沿肿瘤的假包膜整块切除病变,最好不行分块切除,这样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如病变较大,可以从病变的两侧开始进行切除,最终在中部会合,达到整块全切的目的。室管膜瘤血供一般不丰富,如切除后,瘤床有渗血,使用明胶海绵轻压即可止血,无需反复电凝烧灼。切除病变后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好软脑膜和硬脊膜,使用钛条固定椎板,增强脊柱稳定性。星形细胞瘤的切除就较室管膜瘤困难。因为星形细胞瘤与脊髓无明显分界。切开硬膜后,脊髓表面可能不能发现明显异常,或只能见到脊髓增粗,脊髓纹理消失,血管稀疏,脊髓表层灰白色,术中根据术前MRI检查准确定位,切开脊髓,因为星形细胞瘤在显微镜下也很难分辨肿瘤的边界,只有术中切除病变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尽量切除病变,但也不能为了全切而损伤脊髓。术中应后正中切开肿瘤所在部位的脊髓,让肿瘤向脊髓外生长,达到减压作用,使用人工硬膜补片扩大硬膜下腔,去除椎板,给以肿瘤复发提供空间。术后再结合患者病检结果,给予相应放射治疗。

作为延颈髓肿瘤的切除术过程中,呼吸功能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生存。目前研究表明人类延髓存在与呼吸基本节律有关的呼吸神经元,主要位于两个重要的区域[2],(1)背侧群,位于延髓的背侧孤束核,主要控制吸气活动,驱动脊髓吸气下运动神经元,触发肋间肌和膈肌完成吸气运动;(2)腹侧群,位于延髓的腹侧,包括疑核、后疑核和Botzinger复合体,含有吸气和呼气神经元,发出神经刺激到脊髓的吸气和呼气下运动神经元,控制肋间肌和膈肌的呼吸运动,并且刺激舌咽神经,调节上呼吸道的肌肉,配合完成呼吸运动。呼吸节律的控制,需要两个区域的相互连接,通过相互抑制及诱发,完成整个呼吸运动。王贵怀等[3]的研究表明,延髓闩部中线上、下1.0 cm,中线两侧1.0 cm范围内,可能含有与呼吸密切关系的呼气及吸气神经元的神经轴突和其传导束交叉。在猫的延髓闩部纵向切开后,可以导致不能恢复的呼吸功能衰竭[4]。因此切除累及闩部的肿瘤时,针对不同性质的病变,给予不同处理。如为室管膜瘤,因为病变与脊髓有明显边界,故当病变累及闩部时,采取切开闩部中线上、下1.0 cm以外的部位,行潜行切除,避免损伤闩部表面神经传导束交叉。该组患者中1例患者病变自延髓一直到颈7,通过如上处理,患者术后虽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达54 d,但最终脱机,拔出气管切开导管,恢复正常呼吸。而星形细胞瘤,则术中根据冰冻病理检查结果,适可而止,避免发生无法挽回的结果。呼吸运动除了需要呼吸中枢发出呼吸节律冲动外,也需要冲动传递到相应的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主要是膈肌和肋间肌。膈肌在整个呼吸运动中占主导地位,膈肌运动形成的通气量占平静呼吸时通气量的3/4~4/5,膈神经的神经核位于颈4前柱中央,由颈3、4、5神经前根发出的3000根运动纤维构成。当膈神经受损后,会引起患者呼吸强度下降,肺活量不足,呼吸力度不够[5]。在本组病例中,1例室管膜瘤患者术前MRI提示病变实体部分已经累计整个颈2椎管平面,脊髓被压迫得非常菲薄,术后出现呼吸费力,二氧化碳潴留,因此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也同病变对脊髓的压迫密切相关。作为延颈髓胶质瘤手术,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尤为重要,它可以给术者在术中判断呼吸功能损害提供指导[6]。

3.3 延颈髓胶质瘤术后的处理

延颈髓胶质瘤较普通脊髓胶质瘤术后处理上更加重要,特别在于术后呼吸功能障碍的处理。延颈髓胶质瘤的患者术后常规带气管插管回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术后逐渐麻醉苏醒,当患者完全苏醒后,根据潮气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自主和被动咳嗽反应等情况判断是否拔管。谢思宁等[7]认为使用经鼻气管插管可以提高患者插管耐受性,延长气管插管时间,避免部分不必要的气管切开。如患者呼吸功能恢复不好,及时给予气管切开,以利于长期的呼吸机辅助呼吸。部分患者虽然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给予拔出气管插管,但由于脊髓长期受肿瘤压迫,导致术后水肿,可以出现暂时性的呼吸功能障碍,本组1例患者就出现上述情况,但此时可以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术后6 d,自主呼吸完全恢复,避免了再次插管甚至气管切开的情况。

因此,延颈髓胶质瘤目前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不同性质肿瘤采取不同切除方式,术中、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功能,细致的处理,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申起,彭彬,陈治标,等.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6):354-357.

[2]丁东杰.呼吸中枢与呼吸调节[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9):527-530.

[3]王贵怀,王忠诚,张俊廷,等.延髓占位性病变切除的手术治疗对呼吸功能的影响(附68例临床总结)[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4):209-211.

[4]王贵怀,王忠诚,孙梅珍,等.延髓闩部损害后呼吸循环变化[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37-41.

[5]周雅,洪毅,姜树东,等.颈髓损伤后呼吸肌功能障碍修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2):148-152.

[6]赵庆林,步玮,吴健,等.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应用的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8):682-684.

脊髓肿瘤范文5

椎管内神经鞘瘤是最常见的椎管内原发肿瘤之一,其后果主要是肿瘤压迫导致的各种神经症状。由于椎管内原发肿瘤早期常无特征性表现[1], 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直至患者神经明显受压、下肢症状加重甚至瘫痪时才得到诊治,这对手术难度和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本科自2007年1月~2008年2月收治5例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例, 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 例, 女3例;年龄23~58 岁, 平均40.5岁,均为原发性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病程为6 个月~15 年, 平均4.4 年。

1.2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因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是否有脊髓压迫存在很大差异。 有4例患者早期有下肢酸胀不适感, 5例首发症状均为间歇性腰部伴或不伴下肢疼痛, 有3例来院时以脊髓受压、椎管狭窄症状为主,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步态改变, 1例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3例椎管狭窄、脊髓受压患者下肢症状自出现至加重来院,病情进展较快,平均为3个月,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感觉功能异常,1例自发病以来出现便秘,小便无异常。

1.3 辅助检查

5例患者入院后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除1例患者病变节段附近骨性结构有所退变外,余未见异常;5例患者行MRI检查, 均显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见图1~4),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2例肿瘤中有马尾神经穿出, 1例脊髓明显受压, 周围水肿;5例经MRI 或CT 影像学术前诊断为腰椎管内原发肿瘤,均为硬膜下、髓外。

2 手术方法

5例均采用腰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式。硬膜外麻醉后取侧卧位。笔者认为该体位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也便于摘除肿瘤的操作。术前利用体表标记X线定位肿瘤位置,取肿瘤所在节段后正中切口, 暴露病变所在的节段及其上、下各一椎板,术中可利用C型臂协助定位肿瘤位置,以肿瘤所在为中心咬除相关的棘突、椎板、黄韧带及软组织, 充分显露硬膜。严格止血, 务必保证术野的清晰。调整患者为足高头低位后,以肿瘤所在位置为中心沿脊髓走行方向切开硬膜并用吊线牵引, 用神经剥离器探查瘤体位置, 使其与硬膜、神经纤维分离,尽量保持包膜的完整。瘤体较大、完整取出困难者,可在已分离暴露出的部分的近脊髓端和远脊髓端分别缝一提拉线,在近脊髓端缝线外侧部分切除肿瘤,减小其体积后再利用近脊髓端缝线提拉继续分离。上述操作可尽量避免对硬膜和神经纤维的反复牵拉刺激,尽可能的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有2例马尾神经被瘤体完全包绕,将其从瘤体中完全分离操作难度较大, 术者切开包膜后, 将包膜内肿瘤分块切除, 分离粘连不明显的马尾神经,其余无法分离者随瘤体一并切除。完全切除肿瘤后彻底止血, 仔细缝合硬膜以保护脊髓或马尾神经,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关闭切口。5例椎板切除范围不大,估计对脊柱稳定性影响不大, 均未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常规给予脱水、抗生素治疗, 术后1周戴腰围下地活动。观察患者手术后的症状、体征变化。 3个月后复查,定期随访。

3 结果

5例手术均完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神经鞘瘤,5例患者均可在术后1周内下床活动,术后2周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3个月随访3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明显好转。所有患者复查X线片示脊柱稳定性好,最长随访1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4.1 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

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多数以腰部及下肢的不典型疼痛为首发症状,逐渐加重后表现为椎管狭窄、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临床常见的有下肢酸胀疼痛、麻木无力、感觉异常、步态改变等,如压迫S1神经根则可表现为大小便异常[2]。在临床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腰椎管神经鞘瘤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二者的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差异,腰部X线和CT对腰椎管神经鞘瘤的诊断也无明显意义。MRI是鉴别二者的金标准:腰椎MRI不仅可以清楚的显示肿瘤的解剖部位、形态大小,而且通过对MRI信号的分析,还可大致推断出椎管内占位的性质。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多有导致腰部退变的诱因,例如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其他相关疾病等等。对于年纪较轻、无明显腰部加速退变诱因,但出现较明显腰椎管狭窄症状的患者,应考虑腰椎管内肿瘤的可能;无论其CT结果是否证实有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如有条件,应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图1L4椎体后可见一椭圆形肿物 图2、3肿瘤占据椎管,椎管狭窄,脊髓受压 图4肿瘤与神经紧密相连4.2 治疗

目前国内外报道[3],认为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彻底切除瘤体为主。手术多采用腰后正中切口,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严格止血,仔细操作,小心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尽量减少对硬膜及神经纤维的牵拉刺激,完全切除瘤体后,紧密缝合硬膜,关闭切口。如全椎板减压去除的椎板及骨性结构过多,存在腰椎不稳定因素,则需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下地活动。

4.3 对腰椎管内神经鞘瘤手术治疗的几个问题

(1)有些学者[4]主张半椎板径路切除椎管内肿瘤,认为半椎管手术创伤小,保留了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和部分的椎板,不但在术后患者恢复时间和维持脊柱稳定性上优于全椎板手术,而且统计学结果也表明,半椎管手术的术后疗效优于全椎板。笔者认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彻底切除椎管内肿瘤是手术的首要目的,半椎板手术的相对手术视野、操作空间均较狭小,如肿瘤体积较大或与硬膜、神经粘连,则会增加对神经的反复牵拉刺激。有报道[5]提示:有时即使单纯牵拉也可能对脊髓造成不可逆性损伤, 这种牵拉或表现为在显露肿瘤时器械的牵拉, 或在肿瘤切除时因肿瘤较大, 对脊髓的牵拉。笔者认为宁可多牺牲骨性结构,也要充分暴露肿瘤所在脊髓,尽可能减少切除肿瘤过程中对脊髓的损伤。半椎板术式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肿瘤体积较大、与神经粘连较明显或存在其他不利于操作因素的患者,仍应考虑全椎板径路手术。

(2)腰椎管内的神经鞘瘤与马尾神经粘连、包绕的病例并不少见,对于无法分离的马尾神经,有的学者[6]主张保留马尾神经及小部分瘤体,术后并不影响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和功能恢复。笔者认为即使神经鞘瘤为良性肿瘤,但也应彻底切除,无法分离的部分马尾神经可随瘤体一并切除。目前的临床报道及本科随访结果均证实,切除小部分马尾神经在患者的早期恢复中并无不良影响,也不会造成明显的神经症状,这样就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消除了肿瘤再复发的隐患。

(3)切开的硬膜虽然术中即刻紧密缝合,但建议留置引流管时应设置无负压引流而非负压吸引,尽量避免各种刺激硬膜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杨树源, 洪国良.推管内肿瘤402 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 16: 162- 164.

[2] 马维虎, 刘观燚,徐荣明,等.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24-27.

[3] Herman JM, Sonntag VKH.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plate fixation for postlaminectomy kyphosis[J].J Neurosurg, 1994, 80:963-970.

[4] Pompili A, Caroli F, Telera S,et al. Emanueleminimally invasive resection of 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spinal neop lasms[J]. Neurosurgery,2006, 59:1152.

脊髓肿瘤范文6

【关键词】脊椎 椎管 脊膜瘤 磁共振成像

脊膜瘤相对少见,MRI对其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定性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笔者通过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膜瘤的MRI分析,并与椎管内其他肿瘤的鉴别分析,以期提高脊膜瘤MRI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脊膜瘤。男2例,女7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0.4岁;病程2个月至3年。临床表现痛觉减退5例,双下肢麻木无力7例,双下肢肌肉萎缩4例,跛行1例,麻木1例,病理征阳性8例。

1.2 MRI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检查。使用COLOURFUL 0.35T磁共振扫描仪,患者仰卧,选用脊柱表面线圈,矩阵224×192,层厚4mm, 层间距1 mm,常规扫描包括T1WI像(TR 400 ms,TE 18 ms)、T2WI像(TR 3500 ms,TE 118ms)获取矢位像,T2WI(TR 3500 ms,TE 120ms)获取轴位,同时行T1WI像矢位、冠位和轴位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推注GD-DTPA15mL。

2 结果

9例均为单发病变4例为圆形,5例为卵圆形。病变最大约3cm×2cm×2cm,最小约0.3cm×0.3cm×0.3cm,平均2cm×3cm×3cm。病变位于胸1~2阶段2例,胸4~5阶段2例,胸5~6阶段1例,胸6~7阶段1例,胸10~11阶段1例,颈6~7阶段2例。MRI表现为在T1WI、T2WI像为等信号6例(图1、2),等T1长T2 1例,短T2短T1 1例,混杂信号1例。均一中度强化6例(图3),不均一强化2例,无强化1例。所有病变边界清且光整。所有病变起源于脊髓的背侧。大的病变脊髓受压前移,小病变无占位效应。9例肿瘤术前定位100%,定性诊断98%。1例术前诊断为神经纤维瘤,另有1例为神经鞘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脊膜瘤。9例椎管内脊膜瘤均完整切除,病变包膜完整,病理结果均为脊膜瘤,3例合体细胞型,3例纤维细胞型,2例砂粒型,1例混合型。

3 讨论

椎管内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脊膜的纤维细胞,在病理上大多数椎管内脊膜瘤为良性,具有恶的脊膜瘤十分少见。临床上脊膜瘤居椎管内肿瘤的第二位,占25%[2],好发年龄为13~82岁,平均年龄56岁,高峰年龄50~60岁,女性多见占80%。本组平均年龄为50.4岁,女性占84%。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占80%,感觉障碍占60%,括约肌功能不全和局限性根性神经痛站半数以上。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胸段和枕大孔附近,胸段脊膜瘤常位于脊髓背侧,而颈段及枕大孔附近脊膜瘤常位于脊髓前方[1]。肿瘤内常见钙化为其显著特点,钙化呈砂粒状、斑片状,甚至完全钙化。肿瘤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有的呈长方形或长条形,与脊膜宽基底相连,其上下端蛛网膜下腔扩大,相应水平脊髓受压移位,本组7例发生在胸椎,占77%,颈椎2例占23%。大小可有很大不同,一般为2.0~3.5 cm,以单发为多见,呈实质性,质地较硬,包膜上覆盖有较丰富的小血管网。少数脊膜瘤可发生恶变为不典型性或恶性脊膜瘤。肿瘤边缘一般清晰锐利。MRI表现: 平扫T1WI肿瘤实质绝大多数呈等、低信号,与脊髓之间可有低信号带存在,但也可融为一体,境界不清;伴有钙化时其内可见斑点状、斑片状低信号;T2WI可呈等或略高信号,钙化亦为低信号,本组病例有6例在T1WI和T2WI上为等信号,占所有病例的67%。本组有5例钙化,其中1例为完全钙化。静脉注射二乙三胺五乙酸钇钆(Gd-DTPA)15mL后扫描T1WI上肿瘤呈持久性均匀强化,临近硬脊膜可见“尾巴状”线性强化,具有特征性,伴明显钙化或囊变时,可有轻度强化。也有学者提到脊膜瘤强化不明显[4],组织学上,同脑膜瘤一样可分为多种类型:以上皮型最多,纤维母细胞型和沙粒型次之,其他类型较少见。切片中大部分肿瘤组织中可见钙化。大多数脊膜瘤为缓慢生长的肿瘤,手术切除良好,10%可见术后复发,极少数可见恶变。本组病灶多呈卵圆形,很少超过两个阶段,脊髓常向健侧移位。少数恶性脊膜瘤可突破硬脊膜长入硬脊膜外。

4 鉴别诊断

脊膜瘤主要需与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鉴别,病理上两者的主要成分均是SchwanS细胞和纤维细胞,两者组织结构相仿,常混合存在,故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区别两者困难,有学者认为两者的影像学表现相似,进一步定性意义不大,常归为神经源性肿瘤或神经纤维瘤予以讨论[5]。脊膜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20~50岁成年人,无男女差别,各脊柱节段均可发生;平扫T1WI为低或偏低信号,T2WI成像为高信号,由于此类肿瘤常伴发瘤体内囊变或坏死,故其MRI信号常不均匀[3],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常见哑铃征、椎间孔扩大及卫星结节。而脊膜瘤,好发于50~60岁成年女性,以胸段多见;平扫T1WI为等或偏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瘤内常见钙化,而囊变、坏死少见,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多为中等强化,且均匀;可见脊膜尾征。

图1 TWI T7-8水平椎管内等信号灶,脊髓受压移位

综上所述,脊膜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常见于颈胸段,具有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共同特点,常发生钙化为其显著特点,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在MRI多方位、多序列扫描图像上可以做出明确的定性诊断;若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沿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时,呈哑铃形,则应考虑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

图2 T2WI病灶呈等低信号,可见蛛网膜下腔扩大

图3 注入GD-DTPA后,病灶明显强化,

未强化部分手术证实为钙化灶

参考文献

[1] 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39.

[2]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346.

[3] 杨树琴,周生岩,顾广智,等.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临床及MRI诊断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6,1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