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看生活范例6篇

坦然看生活

坦然看生活范文1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是需要我们坦然面对的。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坦然面对挫折。这些我也不会否定,的确,当我们面对这些时,往往会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就应该坦然的面对。可是,相比较之下,我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坦然面对生活。

要是将高兴比作红色,悲痛比作黑色那么生活就是彩色的。在这个社会中,有无形的等级在束缚,但是无论是在马路边上清扫道路的保洁员还是作办公室的白领,他们都没有憎恨和厌恶现在的自己,反而坦然的面对了生活,真心的热爱生活,所以平日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彩色而令人神往的。

二??八年北京将要举行残奥会,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失去了双臂,有的失去了光明,但是在比赛的时候他们总是如常人一样坚定而不可动摇。这正是他们面对一个残缺的身体所作出的坦然决定,用尊严和乐观全副武装自己,用剩余的臂膀赢得比赛。当他们站在领奖台上时,我想那里便是他们人生的巅峰。

我们的成长和懂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烦恼往往不少于快乐,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有的时候逃避不如面对。尽管这世界有太多不如意,那你的生活坎坎坷坷仍在继续。当你能够真正的坦然面对生活的时候,在你回首过去时,你会发现快乐之神不知不觉中在你的头顶为你带上了一串美丽的花圈……

指导老师:方燕

坦然看生活范文2

【关键词】语言 语言游戏 “疗救”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大多学者习惯将维特根斯坦哲学分为前、后时期,就其前后思想差异性加以甄别。然而,维特根斯坦始终都没有放弃这样的哲学主张:对不可言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江怡曾指出,没有维特根斯坦前期《逻辑哲学论》这一理论背景,就难以理解其后期《哲学研究》的意义。笔者认为,维特根斯坦毕生的工作和精力是致力于对“哲学病”即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以及对语言的误用的“疗救”,只是后期哲学的这种目的性更为强烈。对维特根斯坦“不可言说”哲学唯有深入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其真正用意。

“疗救”之萌芽―语言的逻辑

现代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逻辑学交织在一起的,逻辑学在维特根斯坦之前就备受一些哲学家的青睐,罗素就明确指出逻辑可以表明语言的性质并最终能够解决哲学问题。不可否认,维特根斯坦亦受到罗素逻辑论的影响,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与罗素有别,即逻辑与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维特根斯说:“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①值得提出的是,在分析“事实”和命题时,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坚持认为: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可以“显示”。我们正在这种所谓显示的意义上来理解哲学的概念,理解所谓不可言说的东西。而可以言说的,只是“关于世界的知识”。维特根斯坦试图建立这样一种哲学:以逻辑语言及逻辑分析的方法确定“关于世界的知识”的真实性。

在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视域里,凡是能够表达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逻辑的语言来表达,进而言之,用逻辑语言表达出来的,是那些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然而,不能表达的东西,又该如何对待呢?维特根斯坦给出的答案是“保持沉默”。据此理路,哲学家的工作就是不断澄清科学家提供的命题并且确认这些命题是否可以证实,究竟有何意义。“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哲学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项活动。哲学著作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一些解释构成的。哲学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②表面看来,维特根斯坦提供的依然是逻辑分析的方法,但从更深层意义上讲,他要表明实际可表达的东西很少,而不能表达的东西却非常多,后者必须依赖于“显示”。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断定逻辑形式是不能表达的,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在于试图言说非名言之域的东西。要避免这种错误,就要坚持“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关于不能表达的而只能显示的问题”。③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命题的总体是语言”④,试图去证实命题的意义,无疑是徒劳的。人们应该对各种命题或者假设在日常语言中的不同用法给予极大关注,因为,正是有了不同用法,命题才获得不同意义。这一观点也印证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意义即用法”,他坚持主张哲学所做的工作只是破除一切偶像,不假解释、自然而然地展现日常语言的用法。维特根斯坦毕生所做的哲学研究,就是要“疗救”因对日常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哲学病”。这一研究,集中体现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审思前期逻辑哲学后提出的“语言游戏”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语言哲学体系中。

“疗救”于生活―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当中用将近两百节的篇幅来描述“语言游戏”,但是却始终没有为人们提供一个关于“语言游戏”的定义。因为他在描述语言游戏的具体过程中,是要以“语言游戏”说“显示”不可言说之域⑤,继而表明其根本主张:哲学本质是一种活动,而不是理论。

《哲学研究》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经典,其开篇即引用了奥古斯丁《忏悔录》里有关词语与对象之间关系的讨论⑥。依据奥古斯丁的观点,语言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语组成,而每一个词语都传达各自的意义,其意义指向它所代表的对象。维特根斯坦揭示了奥古斯丁观点的本义:“我们从奥古斯丁的话里得到的是人类语言本质的一幅特定的图画,即:语言中的词语是对象的名称―句子是这样一些名称的联系。在语言的这幅图画里,我们发现了以下观念的根源:每个词都有一个含义:含义与词语一一对应;含义即词语所代表的对象。”⑦与此同时,维特根斯坦揭示了奥古斯丁理论的不足,即奥古斯丁虽描述了一个语言交流的系统,却没有把我们称之为语言的全部活动都囊括进去,其关于语言的概念,仅仅适合于一种特殊的语言游戏,而不适合于其他语言游戏。因为,即使我们明白了名称的意义,也并不代表我们就明白了名称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在此强调的是,理解语言游戏的方法才是使用语言的前提。

如何解释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借助老师日常的教学活动做出了说明。一般来说,在教学中,学生看老师指着对象就说出对象的名称,或者重复老师曾经说过的话。维特根斯坦指出,这样的做法都类似于语言活动。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图像恰恰存在于特定的语言游戏中,可是,仅仅说出语言的图像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看这些图像究竟是如何使用的,即采用了何种方式来显示。《哲学研究》列举了大量生动而浅见的生活实例,例如搬板石、下象棋等,这样意在指出,在日常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其实关心的不是语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是如何将语言作为交流的手段,用以完成某种特定的行为。而且,交流的双方对语言的理解所依据的亦不是语言的抽象意义,而是根据语言在日常交流中普遍约定的“用法”―具体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讲,意义即用法。维特根斯坦敏锐地发现,当人们意在说出或写出某个词语或者句子的特定情景时,“用法”的本质则是这个词语或者句子在其中发挥根本性作用的东西―语言游戏。

显而易见的是,维特根斯坦借助人们通常使用的游戏的概念,来说明人们的生活中的一切日常行为皆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那么,这种游戏何以能够进行?答案是游戏规则。通过对日常游戏事例的分析,维特根斯坦指出,任何游戏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规则。游戏中如何使用规则呢?规则是在游戏之前制定出来的,还是游戏之后才产生的?规则的存在是否决定了游戏的本质?从历史的角度看,规则是以何种方式指导人类进行游戏?人类是在知道游戏规则之后来玩游戏,还是在不知道规则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游戏活动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维特根斯坦必须关注并澄清的。他分析了人们在遵守语言游戏规则的时候,实际上都是要预先假设了某个规则,语言游戏行为在发生之前就存在规则,因而人们不能违背这个规则。但是,必须注意到另外一点,人们遵守游戏是盲目地进行的。这一点是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里不容忽视的内容。言下之意,人们往往是在不知游戏规则的情况下进行语言游戏活动的。进而言之,人们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使用语言的时候,不是事先就知道规则的。规则不是人们预先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它只能在游戏中显现出来。可见,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规则的分析表明,哲学就是要显示出其本身,哲学不是在改变世界,哲学是在描述世界。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规则的阐释意味着人们在游戏过程中须感受规则的存在,并且自然地遵守规则。但是,人们从事语言游戏的目的并不是遵守规则。遵守规则从本质上讲,只是语言游戏活动本身的需要而已,而且,判定人们遵守规则与否,并不是取决于人们对规则所做出的理论解释,而是取决于人们当下的语言游戏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唯有当语言交流真正达到了既定的目的,人们才能说自己做到了对规则的遵守。为此,维特根斯坦多次强调,产生哲学的混乱,往往是在人们语言机器空闲的时侯,而不是在其正常工作的时侯。因此,欲要消除哲学的混乱,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能够让语言机器运转起来。言下之意,就是让人们认识到语言游戏的本质并能够真正参与到语言游戏当中去。

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所特别强调的游戏概念,其实并不是一个具有本质特征的概念,因为,维特根斯坦从根本上是反对“本质概念”的,在他那里,任何事物都是没有什么本质可言的。这一主张贯穿于“语言游戏”的思想阐释的始终。然而,令人迷惑的是,如果游戏没有本质的话,我们又如何来说明游戏本身?对此,维特根斯坦指出,对某些不同对象,我们之所以能够用名称加以指称,是因为对象之间总是包含着“家族相似”。所谓“家族相似”,即“各种语言游戏之间的关系仿佛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没有任何一个完全相同的共同点”⑧。维特根斯坦不断地强调,人们只要通过具体观察并亲身参与到语言游戏活动中去,就可以发现各种不同游戏活动的相似之处,从而真正理解语言游戏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维特根斯坦坚决反对所谓“私人语言”⑨的观点。在他看来,“私人语言”是根本无法用来交流的,它并不是真正的语言,也正是因为“私人语言”无法使得人们实现相互理解与交流,故而在现实层面上来讲,“私人语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提法。

人们可以从维特根斯坦列举、描述的各种生动的语言游戏案例中,深刻而真切地感受到“语言共同体”的存在,感受到通过语言游戏建立起来的生活世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就是语言游戏,如果缺少了语言游戏,人们就无法进行交流,无法互相理解、沟通。可见,维特根斯坦将人们的思维从意义的抽象领域拉回了丰富多彩的、活泼的生活世界,在他那里,人们理解语言本质所需要的所有东西,都已经摆在人们的眼前了。

“疗救”之沉思―哲学何为

我们必须看到,维特根斯坦之所以提出语言游戏说,其宗旨就是要清除以往哲学由于误用语言而产生的一切混乱概念,从而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只有回到生活实际中,才能获得正确的“用法”。一旦人们能够正确的使用语言,就自然会发现所谓的哲学问题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假象而已。所以说,进行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要人们认识到“哲学无用”。这一说法听上去令人费解,但如果细加斟酌,追寻并探析维特格斯坦对待哲学的态度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不难发现其理论真谛之所在。可以说,现代西方哲学对“不可言说”领域即超名言之域的探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建立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以来,西方许多哲学家都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理论的建构,他们将思维置身于抽象的时空,试图对哲学做出种种规定与解释,以此寻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意义。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其本身不是去构建一种理论,而是要彻底打破哲学理论框架的束缚,使人们回到真正的生活世界当中来理解哲学的价值和功能。这就是他反复强调“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的意义之所在。这种活动,在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思想里表现为澄清命题意义的逻辑分析活动,但实际已经蕴含了语言的意义,而在其后期哲学思想里则体现为语言游戏的活动。无论是那一类活动,在维特根斯这都被看做是活泼的生活实际本身的显现。在这一意义上讲,维特格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分道扬镳,也为后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通观的思路。所以,有人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是“反对理智迷惑的战斗”,这是不无道理的。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所彰显的思维气质与中国哲学中老子思想及佛教思想中的“遮诠”式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遮诠”不同于“表诠”,后者是对思维对象直接作出规定、解释,力求对象的清晰性,前者是针对思维触及“不可言说”的东西时,倒不是不能说,而是怎么说,是需要一种“否定性的思维”来表达。比如,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还讲“正言若反”,诸如“大巧若拙”、“静为躁君”等,无一不是采取了否定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在如,佛教中观学所讲“有无双遣,不落两边”,也是采用了“遮诠”思维方式,僧肇的《不真空论》道出认识要直接契合“真如”本性,消除对待,达到无不通达的境界,消除对待即“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⑩

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不可言说”的东西(超名言之域)实际涉及的是“转识成智”的问题,它需要的不是解释,而是体悟。现代新儒家之一的唐君毅亦非常重视此问题,通过对《易传》“感而遂通”涵义的发挥,他提出了心灵境界说。但是,在他看来,“感通”作为沟通心灵九层境界的“桥梁”,在哲学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关怀并把握哲学指之“大方向”,所以他说:“吾之为哲学,以通任何所知之哲学,此通之之心,虽初为一总体的加以包涵之之心,然此心必须化为一分别的加以通达之心。此加以通达之心之所为,唯是修成一桥梁、一道路,使吾心得由此而至彼。”对哲学,要做整体意义上的“以道观之”―哲学其目的并不在于构筑所谓的“理论体系”,而在于“成教”。言下之意,哲学不是静止僵化的说理,而是生动圆融的生命证悟。因此,通过对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思路与中国哲学思维的某种对照,我们亦能发现两者的契合之处―哲学的意义在于“显示”而非“言诠”。中西哲学可以通过这一契合点,实现思维与智慧的对话。

概而言之,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哲学功能与意义的重新审思,克服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企图在普遍意义上规定哲学的本质及其由误用语言而导致哲学的混乱等弊病,从而将哲学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把握,使其成为真正关注人切身实际的生命智慧与学问,从这一点上来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现代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2015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与民族交往理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MYB07)

【注释】

①③⑨江怡:《维特根斯坦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7页,第87页,第187页。

②④[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8页,第41页。

⑤这里并不是说“语言游戏”只包括不可言说的内容,而是说“语言游戏”无本质。

⑥⑦[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页,第4页。

⑧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⑩(晋)僧肇:《肇论・不真空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坦然看生活范文3

我坦然,所以我快乐,生活也随之美丽。

坦然是平淡中的快乐。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独钓一天,空手而归。但在美丽的夕阳下脸上仍有灿烂的笑容。虽然有些迷惑,但换个角度想,便不再那样认为。垂钓者虽然空手而归,但他却钓来了一天的快乐与闲暇。对于垂钓者来说钓到最大的鱼是快乐,最大的收获也是快乐,钓来了快乐,便钓来了一天的好心情。

坦然也是失意后的自信。

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整天扫大街的清洁工人,虽然他们从事着世间最平凡的工作,可他们仍尽职尽责,为社会环境的美好默默地奉献着。对他们来说扫除最洁净的道路是他们人生最大的责任,他们的生活是纯洁的,所以他们与其他人一样自信。上帝剥夺了他们活得高贵与奢华的权利,却赐予了他们活得崇高伟大的权利。他们的奉献使他们崇高!他们平凡的工作也同样伟大,他们的生活也因此自信、美丽。

坦然是失败后的乐观。

在生活中,我们难以预料失败与成功:失败与成功往往失之交臂,幸福与痛苦也往往擦肩而过,它们往往在我们最想接近时设起屏障。面对现实,我们不必消极悲观,坦然接受,会使人走出阴影,走出困惑,重新找回自信找回自己生活的位置。

坦然看生活范文4

有人埋怨命运的不公。

而我却认为,生活是美好的。之所以和别人有不同感叹,不是因为命运和生活赐予我太多的美好,而是我不同于别人对幸福和生活的思维方式罢了。面对事物的坦然,使我感觉到了更多的美好。

我坦然,所以我快乐,人生也变得美丽。

坦然是平淡中的快乐。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的垂钓者,独钓一天,空手而归,夕阳下,脸上仍有灿烂的笑。有些为其所惑,可换个角度想,便不那么认为了,垂钓者虽空手而归,但他却钓来了一天的快乐。对于钓鱼者来说,最大的鱼就是快乐,最大的收获也是快乐。钓来了快乐,也钓来了这一天的好心情。

坦然是失意后的自信。

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整天扫大街的清洁工,虽然从事世间最平凡的工作,可是他们仍尽职尽责,为社会环境的美好奉献着。对于他们来说,扫出了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道路,他们的人生是最纯洁的,所以他们自信。上帝剥夺了他们活得高贵的权利,但却留给他们活得崇高、伟大的权利。他们的奉献使得他们崇高,他们平凡的工作同样受人尊敬,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自信、美丽。

坦然是失败后的乐观。

在事物的发展中,对于得失成败我们难以预料,也承担不起。失败和成功往往失之交臂,幸福和痛苦也往往擦肩而过,往往在我们想要接近时,人家早就设起了屏障。面对现实,我们不必消极悲观,坦然接受,会使你走出痛苦的阴影,重新找回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

坦然看生活范文5

[关键词] 荒野;文明;印第安人;西部文学因素 

 

骑兵上校威廉•拉德洛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上校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艰苦的环境而抛夫弃子回到了东部,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大哥阿尔弗雷德为人忠厚,办事认真;三弟塞缪尔是位理想主义者,深受父亲的宠爱;而老二崔斯坦则是一位狂放不羁的人,他自由奔放,常与印第安人交往,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父子四人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然而,塞缪尔大学毕业后,把未婚妻苏珊娜带回了家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阿尔弗雷德暗恋上了苏珊娜,而崔斯坦的气质却又打动了苏珊娜的心。就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在战争中,崔斯坦眼睁睁地看着塞缪尔死去却无能为力。弟弟死亡的阴影也使崔斯坦无法面对他所深爱的苏珊娜。崔斯坦也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在苦苦的等待中光阴流逝。苏珊娜心灰意冷,终于答应嫁给阿尔弗雷德。 

这时,上校不幸中风,流浪多年的崔斯坦此时又回到了家中。在这些年中,他吃了许多苦,回来后他娶妻生子,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一切似乎就要这样平静地结束了,然而在一次进城返回途中,妻子不幸被人误杀,这再一次燃起他心中躁动的烈火。苏珊娜一直对塞缪尔深感内疚,如今崔斯坦妻子的死又使她十分痛苦,她忍受不住这样的折磨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崔斯坦此时已将所有的一切置之度外,他终于在父亲和大哥阿尔弗雷德的帮助下报了仇。崔斯坦又重新过起艰苦的生活,他活的时间很长,他亲手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又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结婚生子,他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与熊的激战中,被熊爪夺去生命的,他的死很英勇。 

《秋日传奇》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恢弘动人的配乐,壮丽辽阔的西部风光,崔斯坦狂放不羁的气质,父子兄弟的爱恨情仇。自从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开创了西部文学的传统,尽管西部文学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包括一些共有的因素和共同的风格,而这些因素都在《秋日传奇》中体现出来,本文试图分析《秋日传奇》中的文学因素。 

一、荒野与文明的对立 

西方文学中存在着诸多富有地域性的文学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显示着民族的独特韵味和气质,在影响西方文学的众多二元对立关系中,荒野和文明的对立是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而荒野和文明这对矛盾在美国西部文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像纳蒂•班波代表着天生具有是非善恶标准,纯真、简单、诚实、自由;坦普尔法官则是睿智、机敏而不失仁慈的一样;崔斯坦代表人类的兄弟之情,自然、自由和纯真的野性;阿尔弗雷德象征着法律、文明和秩序。 

上校,崔斯坦和一刀代表着人类的本能和对自由的向往,对荒野和自然的热爱。他们长发飘飘,象征着他们不受约束的生活方式和放荡不羁、我行我素的自由灵魂,他们用自己的本能的方式,不受任何传统的束缚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追求自由的心态、自我想象思维的驰骋和野性的生活方式。 

崔斯坦生性狂野,他挑战自己,也挑战社会,他的身上蕴涵了征服自然的力量, 征服自我的激情,实际上也表现出一种叛逆的个性。崔斯坦纯真赤诚而又粗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让人悍服的强大力量,不惧任何困难和坎坷,充满抗争精神,敢于同所有不平抗争。像风,没有固定的形状;像雨,无私无畏地投向大地;像火,从不顾忌烧伤自己。崔斯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花园中的亚当和牛仔。 

在影片中,崔斯坦不是一味地反抗秩序和法律,他亦有着自我约束能力和行为规范。在痛打了杀死了妻子的警察之后,他听从阿尔弗雷德的劝告承认有罪并入狱,这一情节表明他对法律有起码的尊重与对个人同社会之间的权衡考虑,他的思想深处是一种正义的义无反顾的抗争,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结尾处,“一向遵守上帝和人制定的法律的”阿尔弗雷德为了保护父亲和弟弟,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不顾自己的议员身份举起了枪。阿尔弗雷德代表着受过学校教育的文明社会的成员。他尽管承认周围的人都更爱崔斯坦,但影片并未一味赞颂崔斯坦所代表的荒野和自然。在崔斯坦和一刺射杀仇人后正要外出躲避时,阿尔弗雷德作为一个成熟的、思维缜密的文明人马上意识到黑帮分子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前来帮助并救下了父亲和弟弟的生命。他对崔斯坦说,“傻子都会想出他们会来报复。”可见作者并未一味否定文明社会,而是巧妙地批评了崔斯坦快意恩仇不计后果的冲动性格。而崔斯坦也领悟到,如同纳蒂•班波一步步地退缩到丛林深处一样,他在文明社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当然在文明社会生活也不是他的选择。但他决定将一对儿女托付给阿尔弗雷德教养,后者愉快地接受了,而不是托付给象征着荒野精神的父亲和岳父一刀。这一情节表明崔斯坦意识到,儿女的命运是在文明社会中生活而非像他一样在荒野中流浪。崔斯坦继续踏上漂泊的路程,他最后出现在北方。 

人们认为因为崔斯坦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的经常处于逆境的生活、暴力的冲突及其必须面对危险分歧抗争的情况下,使之长时期生活在思想的阴霾中,生活在被深度压抑和必须激烈反抗的环境下,必须随时准备用生命来同自己的对立面作斗争,在你死我活的状态下谋求生存,这样的生存压力会迫使之短寿,实际上他却活得很久,而且见证了儿女的婚礼,仿佛是压力越大能力越强,越是有人想置他于死地,他反倒在抗争中获得了越来越强盛的生命力。这正如同大多数人认为美国边疆精神不会流传很久,虽然处在边缘,其实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思想意识,而且这样的结局也鲜明表明了作者对美国边疆精神的高度赞扬,同时隐含着对文明社会的肯定和认同,毕竟崔斯坦只是一个传奇,不是所有人都会像他那样生活。崔斯坦出生时就被熊皮包裹,少年时就与熊搏斗,他的血和熊血混合在一起,最后他终于死于熊掌之下,按照印第安人传说,他的灵魂已经得到释放,他的精神与熊的神性结合在一起,这对崔斯坦来说是一个最值得的结局和归宿。 

二、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关系 

在所有西部文学作品中都会有印第安人的出现,对这些印第安人的描述几乎有着共同的脸谱和内在气质,或邪恶,或愚昧,或强暴,总之是白人优越感和美好品质的有力陪衬和映射。而在《秋日传奇》中,荒野与文明在融合中转化,在对立中走向同化。可以上校这个任务为例,上校作为上层社会的白人深切同情印第安人,他不忍心屠戮印第安人,于是放弃军职带着一刀隐居。虽然上校一家与一刀仍有等级差别,但对崔斯坦来说,他认为自己就是印第安人,并通过涂血、斗熊、割头皮等做法,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将自己融入印第安传统中,在这个人物的描述轨迹中,使读者感受着文明与荒野是可以同化的。 

崔斯坦曾因为白人酒吧侍者不卖给一刀酒而大打出手,尽管“对方块头很大而且极有可能持有武器”。阿尔弗雷德想要资助伊莎贝尔上学;当崔斯坦要娶伊莎贝尔时, 阿尔弗雷德这样评论,“崔斯坦真是变态,因为伊莎贝尔实际上是我们的小妹妹。”从这些细节文明可以看出阿尔弗雷德认为伊莎贝尔不仅仅是邻家小妹,而是伦理意义上的真正的妹妹。当然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崔斯坦和伊莎贝尔的婚姻,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反对,双方家庭都认为他们在出身和地位上的差别是无关紧要的,这也显示出了从荒野到文明间并非都成对立状态,有时是可以忽略和调和的。 

影片中,与崔斯坦最默契、最情投意合的人不是他的父兄,而是一刀,这个一出生就抱他的人,他的精神导师,人生的指引者,狩猎教师,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的岳父,故事的讲述者和传奇的见证者。 

从《皮袜子故事集》以来,西部小说中的印第安人形象要么是恶徒,要么是低白人一等的助手和随从。在《秋日传奇》中,印第安人的地位大大提升,这固然有时代因素,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凸显崔斯坦对印第安文化的推崇和痴迷,更要表明白人对印第安文化的纡尊降贵的窥视欲。 

崔斯坦熟知并践行所有印第安人的仪式。他生而为熊皮包裹,少年时与熊搏斗想成为印第安文化意义上的勇士。一刀用熊血涂了崔斯坦的脸;塞缪尔死在欧洲战场后崔斯坦不能将尸体运回家,只能按印第安人风俗将他的心脏挖出来,而且为了复仇他一夜之间偷袭敌人, 割了很多死于他手下的敌人的头皮,这也是印第安传统。最后崔斯坦死于熊爪之下, 根据印第安传说,一个人的血与熊血混合之后,他的灵魂也得到了释放。崔斯坦终于完成了他一生的传奇。 

三、白人女性的缺失 

从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以来,西部蛮荒之地就不适合文静优雅的白人女士定居,其中出场的有限的几位要么为寄人篱下的孤女,要么是来探亲小住的,总之,一位白人大家闺秀长期居住在西部似乎是令人奇怪的,也似乎是有失身份的,这样的文化认同是符合当时的历史传统的。 

崔斯坦的母亲不堪忍受西部恶劣的自然条件独自搬到东部居住,事实上抛弃了丈夫和儿子们。代表文明社会的阿尔弗雷德“常常写信给她,而崔斯坦从不提她”,因为崔斯坦像父亲一样热爱荒原, 热爱这种原始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与母亲所选择的安逸稳定的生活是背道而驰的。 

苏珊娜也是文明社会的一员,她虽然被崔斯坦的野性气质所吸引,但最后还是嫁给了代表文明生活方式的阿尔弗雷德。表面上看是崔斯坦抛弃了苏珊娜,但是崔斯坦理想的妻子是能够容忍孤独、能容忍崔斯坦的狂放,并且代表着神秘的印第安气质的伊莎贝尔。假设崔斯坦和苏珊娜能够克服对塞缪尔的内疚感而结婚,苏珊娜作为一个感情脆弱的孤女也会慢慢地对荒凉的生活感到厌倦并且像崔斯坦的母亲一样选择离开。 

四、结 语 

文明与荒野对立并融合,历尽劫波父子兄弟重归于好,女人们似乎从未在场过,西部仍然是牛仔、印第安人和熊的西部。崔斯坦生活在边缘,但他并不介意,就像西部的地理位置一样,虽然地处边缘,但风光独好,有其自己的传奇。 

《秋日传奇》具有所有西部文学的特征,又超越了西部类型片的狭窄范畴,它刻画了普遍的人性,记录了一战前后美国的社会风貌,它是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学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 

[1] 陈许.美国西部文学与民族精神[J].世界文化,2009(08). 

坦然看生活范文6

博格达和巴哈迪尔是一对新疆兄弟,他们先后患上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病时,一个11岁,一个5岁。医生预测他们的生命不会超过20岁。想到孩子的生命将骤然缩短成了短短几年,母亲苏坦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开始行走于这个世界,她要让这个世界缩减成一幅幅画,装进孩子的生命。

哪怕明天就是死亡,今天也要快乐相拥这个世界。如今,博格达29岁,巴哈迪尔23岁,早已打破了医生给出的生命极限。

开始行走的世界

56岁的阿依苏勒坦・热介甫(家人称呼她苏坦)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的一名科学家,1982年认识了在新疆有色金属局工作的吾提库尔。吾提库尔大苏坦五岁,心地善良,踏实稳重。情投意合的两人于1983年2月结婚。

1983年9月,苏坦怀孕了。由于胚胎没有发育完全,孩子出生没多久便夭折。这给了夫妻俩不小的打击。1986年,儿子博格达降临。六年后,他们又有了小儿子巴哈迪尔。

1997年,细心的苏坦发现11岁的博格达经常莫名其妙摔倒。她带着博格达到医院检查。孩子最终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医生严肃地说:“随着年龄增长,病人心脏负荷也随之增大,最终会因心肌无力死亡,大多数患者活不过20岁。”

死亡第一次近距离地靠近苏坦一家,全家人的心都乱了。仓促地收拾起自己的眼泪,苏坦倔强地带着大儿子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可都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当她绝望地回到家,命运再次给了她一击。小儿子巴哈迪尔出现了和哥哥一样的症状,也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如果按照医生所说,20岁是生命极限,5岁巴哈迪尔只能再活15年,而博格达只有不到10年的生命。

看着两个孩子迷茫的眼睛,苏坦瘫坐在椅子上,她甚至想跟死神做个交易,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两个儿子的健康。丈夫见她这样,忍着泪劝她:“对孩子来说,我们就是他们站起来的支点,如果你倒下了,他们也会倒下。”

“可就算我们不倒下,有天他们也会离我们而去。”苏坦整日以泪洗面。

一天,当她看到博格达艰难地挪动自己的手,想去握旁边不到5厘米距离的铅笔,一次又一次不放弃时,苏坦一下子惊醒了,如果20岁是无法改变的生命长度,那么作为母亲,她愿意让他们把一辈子的精彩都浓缩到短短的20年,让他们去尝试、去体验。

苏坦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去远行,最美的风景总在路上,苦,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味道。

行走世界的第一站是北京。

由于丈夫吾提库尔工作繁忙,苏坦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坐上了火车。两个孩子体力有限,加上腿脚不便,苏坦只能扶着小儿子背着大儿子出发。

七月的北京干气闷热,天刚亮,三个人就坐上开往八达岭的汽车。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孩子们惊叹不已,燕山松柏苍劲,郁郁葱葱,高山之颠,长城时隐时现。

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长城,博格达和弟弟都非常高兴。苏坦鼓励两个孩子大喊一声,能喊多大声就喊多大。

博格达有些不好意思,弟弟巴哈迪尔却扯着嗓子喊道:“啊……”

苏坦拍拍小儿子的头,问他:“感觉怎么样?”

“妈妈,我很快乐,我觉得长城上的日出很美,山也很美,树也很美,谢谢你带我们来这儿。”

长城很长,一眼望不到尽头,可孩子们的生命却如此短暂,短暂到在世界上几乎不能留下任何痕迹。看着孩子们幸福到通红的笑脸,努力想把一切都印进脑海的样子,苏坦心里很是安慰,即使孩子们的生命如昙花一现,那么自己也要让孩子们的生命之花,开得像昙花一样绚丽。

苏坦拉着两个孩子的手,大声喊:“孩子们加油,我们一起冲到好汉峰!”兴奋的博格达举着右手,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喊着:“加油!”一旁的巴哈迪尔不甘示弱,摇摇晃晃的努力跟上哥哥的脚步。最终母子三人一起互相拉拽着登上了好汉峰,拿到好汉证的两个孩子格外激动,笑着,闹着,兴奋地唱起了歌。

傍晚时分,游人们陆陆续续下山,小哥俩却拉住妈妈的手央求再待一会。母子三人坐在一块石垛上,看着远处的夕阳缓缓落下。兄弟俩一左一右地靠在妈妈肩上,谁也不愿说话。博格达问妈妈:“妈妈,这次回去,我们是不是再也看不见长城了?”

苏坦鼻子一酸,笑着说:“不会的,你们会活得和长城一样长。”

“那长城有8851千米,我们能活8851年吗?”博格达哈哈大笑,他笑弟弟说的话很可乐,人哪能活8851年。听了小儿子的话,苏坦止不住落了泪。

下山的路上,蝴蝶在草丛中随处飞舞。苏坦告诉孩子,大多数蝴蝶一生的寿命只有10~15天,可是只要活着一天,它们便快乐一天,她希望两个孩子也能如此。

两个孩子摇晃着脑袋,牵着母亲的手往山脚下走去,快乐对他们来说,很简单,只要能牵着母亲的手一直走下去就好。

一年一岁的定格

2000年夏天,博格达病情加重,再也无法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一个人在家的博格达开始变得孤僻,脾气越来越暴躁,渐渐地,他不再说话。看着儿子这样,苏坦很心疼,她知道必须给儿子找一个支撑下去的目标,就像是一盏灯,在前方引着他。

苏坦找到儿子最好的5个同学,邀请他们常来家里玩。怕耽误孩子学习,有些父母不同意,苏坦便一一地去说服,最终感动了儿子同学的家长。

2002年12月3号,博格达16岁生日。苏坦想给博格达一个跟平时不一样的礼物,她想了很多天,终于买到了一件满意的东西。生日那天早上,苏坦早早地就把博格达的5个同学请到了自己的家里。博格达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坐到了饭桌边。

大家齐声给博格达唱了生日祝福歌,等博格达吹灭了蜡烛,苏坦拿出自己早就准备好的礼物,贴心的巴哈迪尔帮助哥哥打开了礼物的包装盒,里面是一个崭新漂亮的DV摄像机。礼物盒里还有一个简短的信笺,上面是妈妈熟悉的笔迹:“儿子,每个人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最幸福的,不管你有什么困难,请相信,妈妈永远都在身后陪着你。”

一直绷着脸的博格达红了眼眶,他嚅嗫着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我也爱你。”

这简单的一句话,让苏坦很是激动,她抱过儿子,亲了又亲,10岁的巴哈迪尔也紧紧的抱着哥哥和妈妈。一旁的朋友们也都被母子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摄像机里看到自己和家人朋友们,博格达心情一下子开朗了很多,他一直紧紧的抱着摄像机,不停地录着周围的一切。苏坦给六个孩子照了张合影,她把照片贴到墙上,告诉博格达:“每年这个时候,妈妈都会把他们邀请到家里来。你看,妈妈在照片的后面,留了50个空位置,妈妈要求不高,希望你能把这50个空位置留满。”

此后十几年,这个约定每年都如期兑现着。小伙伴们不管走多远,每年这一天都会来到苏坦家,陪博格达过生日。

就在博格达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时,弟弟巴哈迪尔也逐渐丧失了行动能力,成为轮椅上的孩子。

悲伤在家里蔓延,家里的气氛让人窒息。苏坦觉得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这个家就会垮掉,他们急需要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比如再次行走。

行走世界的第二站,苏坦选择了敦煌。

敦煌虽然离家不远,但全家人却一直没去过。苏坦和丈夫一人推着一个轮椅出发了。一路上,为了调节小哥俩的心情,苏坦让他们俩对歌,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唱得好有奖励,奖励就是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哥俩很快乱七八糟地哼唱起来,最终博格达获胜。漫天的荒漠,寂寥地像是另一个天地,可却让博格达和弟弟感受到了另一种美。

一家四口去看了月牙泉、鸣沙山、莫高窟。看着飞天壁画上的仕女,博格达伸出两只手,模仿飞天的样子,一家人都被逗笑了。

住旅馆时,苏坦无意中听人说附近也有一对兄弟,得了和博格达兄弟俩一样的病,她决定去看看他们。

很快,他们见到了苏巴提和帕鲁克两兄弟,他们的情况比博格达他们还严重,下半身已经瘫痪。孩子父母说,他们的状态很不好,整天想着死。

苏坦让两个儿子陪着他们去说说话。在床边,苏巴提看着博格达,绝望而直接地问:“医生说,得了这个病治不好,而且会死得很早,你们还能活几年?”

博格达点点头:“我不知道我们还能活多久,但只要我们活一天,爸妈就想让我们快乐一天。如果我们走了,他们会很孤独,那么我愿意趁现在活着的时候,多给他们留些美好的回忆。”

在屋外的苏坦第一次听到这些话,她不知道在儿子心里竟然有如此深沉的感情。每次出去,孩子们都很配合,并且竭力想让父母开心,原来,不仅是她想要延长孩子的生命,孩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希望自己走后,父母能少些孤单。

巴哈迪尔拿出相机笑着说:“我们去过很多地方,给你们看看我们拍的照片。”四个人很快从抑郁的气氛中走出来,高兴地探讨路上的一切。博格达说,有一次,他们和妈妈在离家不远的河边玩,当时他很想要河里的一朵花,母亲便去采,哪知草地下是淤泥。母亲刚走出没多远,就陷进了沼泽地里。当时他害怕极了,想去救母亲,可是脚怎么也迈不开步子,只能坐在轮椅上干着急。幸好,母亲最终抓住了一根树藤才脱身。劫后余生的母子,特意照了张照片。

博格达拍拍苏巴提:“世界上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我们看着很美却得不到,但是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却被我们忽略了,比如父母的爱,比如窗外的风景,再比如跟你同甘共苦的兄弟。”

如果死亡就在下一秒

从苏巴提家出来,小哥俩第一次跟父母谈到了死亡。

博格达说:“妈妈,今天对歌我赢了,你说可以实现我的一个心愿,那么我希望,如果有天我和弟弟走了,你和爸爸要快乐生活,我们会在天上想你们,和你们想念我们一样。”苏坦亲吻着两个孩子,泪流满面地使劲点头。

之后,全家人又去了兰州、杭州、云南和桂林。

2011年4月1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体会到自食其力的快乐,苏坦给孩子们开了一个小商店,批发了很多小的生活用品,让兄弟俩当掌柜。

有了事做,兄弟俩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他们还在淘宝上开了网店。不忙的时候,兄弟俩就跟着电脑学习各国语言,除了会说流畅的英语,还会说简单的日语、阿拉伯语。

苏坦更是鼓励两个孩子多锻炼。在平时的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情,兄弟俩都不会去请家人帮忙,他们能做到自己洗脸,而每次刮胡子虽然都不能刮的清爽干净,但他们从来都坚持自己做。

在苏坦的精心呵护下,花朵的凋零速度开始减慢,而兄弟俩也分别度过了27岁和21岁生日。就在苏坦几乎忘记兄弟俩是被死神标记的孩子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2011年12月冬至,苏坦的母亲去世,外婆去世的消息让本来就身体虚弱的兄弟俩遭受重击,心脏一度休克,被送进了医院抢救。医生严肃地跟夫妻俩说,兄弟俩现在的身体状况非常虚弱,家长要随时作好心理准备。苏坦意识到,孩子们的生命之花要趋近枯萎了。

等兄弟俩的身体稍微恢复之后,苏坦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家里,她知道,孩子们有一个心愿,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大海。苏坦决定带着孩子到海南三亚,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这也许是行走世界的最后一站。

2013年12月12日,苏坦和吾提库尔带着两个孩子,乘飞机赶到了海南,苏坦提前在三亚靠近海边的地方租了一间小房子。

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博格达和巴哈迪尔非常兴奋,他们迎着海风高喊,大笑着。博格达兴奋地把轮椅滑来滑去,看着沙子上留下的一条条奇怪的车轮印,博格达开心地笑了。巴哈迪尔把轮椅朝靠近海的地方滑着,看到海浪扑来的时候就停下来,当海浪消下去的时候,巴哈迪尔就兴奋的滑着轮椅追赶它。

兄弟俩玩了一整天都不觉得累,他们看着地上的贝壳,比电视上看到的图片还要漂亮,海风真的是咸咸的。

2014年4月6号,在三亚的海边住了几个月的一家四口,终于启程回到了新疆的家里。

看着两个儿子被海风吹红的脸,苏坦的心里很是开心,想到以前自己无数次在夜里哭泣,感叹孩子们悲伤的命运,此刻的苏坦明白,幸福并不一定是所有的一切都必须顺利快乐,在出现不顺利的时候,能够坚强快乐地面对,一家人相濡以沫,也是一种幸福。

博格达和弟弟开始整理这么多年他们去过的那些地方的照片。他们把母亲满脸愁容的照片都找了出来,装进了一个袋子:“妈妈,这些照片我们带走,带到天堂去,我们希望留给你的都是快乐,你想起我们的时候能不哭。”

2014年6月初,苏坦带着两个孩子再次来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虽然孩子的情况在持续恶化,但是比起一般的病人,他们的情况好太多,早就超过了医学界给出的生命极限。

走出医院大门,阳光很刺眼,苏坦笑着对孩子们说:“走,咱回家,回去好好策划一下下次去哪儿?”

博格达说:“妈妈,父亲节快到了,我想用我们开店挣来的钱出去玩一次,就当是我们送给你们的礼物。”

苏坦一家再次出发,继续他们行走世界的又一次旅程。

(文中当事人为真名,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网摘)

图片说明:1、一家四口在天安门前合影

2、博格达和弟弟巴哈迪尔参加朋友婚礼

3、一家四口外出游玩合影

4、博格达兄弟和病友合影

5、吾提库尔推着孩子出门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