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生活范例6篇

坦然面对生活

坦然面对生活范文1

有关医学调查表明,肿瘤病人中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精神衰弱症,8%患强迫症。80%的病人不是死于治疗期,而是死于康复期。

肿瘤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肿瘤病人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等心理问题,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症的发病率非常高。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就像一条毒蛇,继续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们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今年69岁的老王,2003年8月被确诊为胃部肿瘤,接受了胃部大切除手术后,化疗勉强坚持了两个疗程,不但没有转机,体质却每况愈下。老王自认为时日不多,对治疗也失去了信心,整天唉声叹气,处在高度紧张、恐惧的状态下,对医生的治疗也不予配合,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过日子,身体也每况愈下。

一天,老王的老伴在来医院的路上被车撞伤了,住进了医院。这下,可急坏了老王。原来老王无儿无女,自己病倒了,就无法照顾老伴。于是,老王下定决心与疾病作斗争,每天他按照医生的吩咐,按时服药,积极配合治疗。为了照顾老伴,他经常要到老伴的病房去,帮她搞卫生、打饭、洗衣服,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两个月过来,老王的身体却有了意外好转,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如今,他已经与疾病斗争了七个年头了。

看老王的故事,不由得让人想起一首诗――《积极心态的力量》。

确定一个目标,

你将采取一种行动;

采取一种行动,

你将养成一种习惯;

养成一种习惯,

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性格,

你将改变一种命运。

心态决定命运,对于病人来说,积极的心态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消极的心态则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二战期间,德国的纳粹分子曾进行了一次触目惊心的心理实验。

纳粹分子声称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处死人,这种方式就是抽干人身上的血液。实验那天,它们从集中营挑选出两个人,一个是牧师,一个是普通工人。纳粹士兵将两人分别捆绑起来,用黑布蒙住双眼,然后将针头他们的手臂,并不断地告诉他们:“现在你的血已经被抽了多少克,血液将在多少时间内被抽干。”

其实,纳粹士兵并没有真要抽干他们的血,只在其手臂上了一支空针头。结果,工人的面部不断抽搐,脸色惨白,慢慢地在恐惧中死去。而那位牧师却始终神情安详,最终他活了下来。事后,人们问他当时想些什么,他平静地说:“我一点都不害怕,我问心无愧,我的灵魂也会进入天堂。”

之所以有那么多肿瘤病人失去了生命,是因为他们像这个工人一样,被“吓”死了。相反,如果能够坦然面对肿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仅可以延长生命,而且面临死亡时大多平静而安详。那么,对于肿瘤病人来说,应该避免哪些不良心理呢?

一、别害怕进肿瘤科

有些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丝毫没有好转,心里已开始怀疑自己患上了肿瘤,但是由于内心的恐惧,他们往往不愿意踏进肿瘤科,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害怕将怀疑变成现实。

逃避并不是办法,在所有的疾病中,肿瘤是比较可怕的,不早一天排除它,就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治疗,每拖一天,都将使治疗更加困难。所以病人一定要建立起“肿瘤意识”,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去逃避它。

二、谣言不可信

有些病人本来对医生就缺乏信任,不相信他们能够治愈疾病。要是再听到有人说,肿瘤就是癌症,患上就等于死的话,这些病人就更加悲观了。

其实,肿瘤不等于癌症,从医学上讲,肿瘤有恶性和良性之分,通俗地讲,恶性肿瘤就是癌症。而良性肿瘤是可控制的,可以治愈的。所以病人千万不能被一知半解的人所说的谣言吓倒,有问题应该问医生,要相信医生的能力。

三、切莫病急乱投医

肿瘤病人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查出是肿瘤,恨不得马上治好它;如果治疗毫无进展,他们就会选择换一家医院再治疗,如同游击队员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医生全面掌握病人情况的,也不利于进行综合的治疗。病人一定要安下心来,切莫轻易转院。如非要转院,出院时应尽量带齐病历资料、出院小结,以便在下一家医院继续治疗时衔接得好些。

四、不要破罐子破摔

肿瘤病人觉得患了这种病就没好了,治也不会有多大作用,活一天算一天吧,于是对医生、家人都非常抵触,不听取他们的劝告。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而且也给医生、家人增添不少麻烦。积极配合既能给医生的治疗带来信心,也能让家人更加安心。

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攻克癌症的新疗法也将出现,肿瘤病人应该对明天充满期待,期待是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状态,犹如救命稻草,病人应该牢牢地抓住它,永不放弃!

走出肿瘤治疗的误区

肿瘤犹如烫手的山芋,一旦来临,病人和家属的第一反应就是割了它,彻底消灭它。事实上,一些传统的老观念往往会使治疗适得其反,病人在承受病痛折磨之后,依然无法逃避死亡的召唤。

近几年肿瘤的治疗发展很快,治疗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对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生活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病人和家属一定要重新认识肿瘤,走出肿瘤治疗的误区。

误区一:只有做手术,才算根治肿瘤

许多人认为做手术,是根治肿瘤的最好办法,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手术的。对于晚期肿瘤病人来说,做手术不仅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给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肿瘤治疗应“以人为本”,当无法做手术时,就应该想办法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带瘤生活并不是不可能,从而将肿瘤从“急性病”转变为“慢性病”。

误区二:恶性肿瘤是不治之症,治疗不会有效果

其实,恶性肿瘤并非不治之症,目前,至少有十三种恶性肿瘤在早期经手术、放疗、化疗等正规治疗后是可以治愈的,还有十种左右的恶性肿瘤经治疗后可以长期存活。因此,病人和家属不要轻易放弃,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三:切掉肿瘤就治愈疾病了

恶性肿瘤具有转移性、侵袭性,切掉肿瘤并不能像丢垃圾一样,彻底消失,肿瘤可通过淋巴和血液途径向全身扩散。因此,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之后,还应该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

误区四:治病一定要认准肿瘤专家

无法否认,肿瘤专家在治疗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专家也并非全能,他们往往侧重某一方面,比如有专门从事恶性肿瘤的化疗、生物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减症治疗的肿瘤内科专家和肿瘤放疗专家,有从事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肿瘤外科专家等。所以不能盲目认准某一位专家,而应选择相应的专家。

误区五:化疗毒副反应大,拒绝应用

有些病人及家属听说化疗有一定的毒副反应,就拒绝接受治疗。其实,随着医学的发展,化疗的主要毒副反应已能够完全避免或减轻,绝大多数的肿瘤内科医生均已掌握了预防和处理化疗毒副反应的技术。病人及家属应该充分相信医生。

误区六:一味相信“祖传秘方”、“偏方”或保健品

一些病人和家属当看到治疗没有取得很好进展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相信江湖游医,花大价钱购买“偏方”、“祖传秘方”,或者购买大量的保健品,结果是越治越糟糕。因此,有病一定要去医院,听取医生的建议,切莫听信谣言。

误区七:到哪一家医院都可以看肿瘤

肿瘤讲究合理、正规、系统的综合治疗,不规范的手术或放化疗都有可能导致肿瘤残留,为今后的治疗带来困难,甚至使治疗失败。因此,肿瘤病人一定要到正规的专科医院或大医院的肿瘤科诊治。

误区八:癌性疼痛不能使用止痛药

晚期肿瘤的疼痛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有些人认为使用止痛药会让病人形成依赖,不同意使用止痛药。其实,止痛并没有害处,止痛会增加病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出现癌性疼痛之后,应尽早、足量、定时用药。

误区九:同样的病,别人用的药,自己也可以用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病人之间常常通过聊天,互相推荐一些肿瘤药物。有些人认为,既然患的是同样的病,别人用着管用,自己也应该可以用。其实不然,肿瘤具有“异质性”的特征。

肿瘤的“异质性”,简单地说,就是即使是同一肿瘤疾病,但随着肿瘤的生长,各个肿瘤细胞会变得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的方法也应不同。因此,对于肿瘤的治疗,必须要在专业肿瘤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盲目用药。

误区十:隐瞒病情,对病人有好处

一些家属担心病人知道实情后,思想上接受不了,因此不告诉病人的真实病情,不让病人到肿瘤专科治疗,不愿接受放化疗,其后果是病人不积极配合治疗,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家属应该将病情如实地告诉病人,并给予鼓励,帮助病人坦然面对现实,积极地配合治疗。

做肿瘤病人的贴心人

肿瘤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家属来说,都像是一颗炸弹,既让病人感到无比的恐惧、焦虑,也让家人承担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有些家属开始不知所措,比病人还慌乱。那么,面对这突然袭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做?

帮助病人撑起一片天,是摆在家属面前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肿瘤病人在整个诊治、康复过程中,多伴随有较大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多种不良心态,这些不良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有研究显示,病人一旦得知疾病的诊断结果,心理过程一般会经过六个时期:体验期、质疑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平静期。病人家属应该了解病人的这些心理过程,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病人战胜心魔。

一、体验期

确诊后,一些病人常感到非常震惊,惊慌失措,无法站立甚至昏厥,不过这段时间比较短,一般为数小时或数日。

此时,家属应该时刻关注病人的变化,以免因病人情绪过于激动而发生意外,同时尽量让病人保持安静,对病人的过激行为给予理解,借一副肩膀让他们依靠。

二、质疑期

当病人得知患病后,往往极力否认现实,怀疑诊断结果是否真实,强烈要求去其他医院做检查。病人此时期的行为是一种应激状态的心理反应,这样做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消除心理的恐惧。

在这个阶段,病人家属应该逐渐说服病人,让病人勇敢的接受现实,并让病人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满足病人想发泄的心理要求。

三、恐惧期

病人一旦认识到现实无法改变,自己所患的疾病确确实实是肿瘤的话,他们就会变得很恐惧、恐惧疾病、恐惧治疗、恐惧死亡等等。病人常常以泪洗面,焦躁不安,甚至攻击家人或医生。

疏导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家属应该鼓励病人将内心的恐惧讲出来,然后通过相关知识的教育帮助病人纠正错误的认识,增加对治疗的信心、勇气。

四、幻想期

经过治疗后,病人虽然能够正视现实了,但对疾病依然会存在一丝幻想,比如希望能有一种新方法、新药能马上治疗疾病,或者相信江湖游医的“偏方”,让家人去购买。

病人抱有幻想对家属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坏事,是因为这对积极治疗不利;好事,是因为病人可以暂时忘记恐惧、焦虑,同时也容易接受家人和医生的劝慰。家人应该抓住这一时期,积极与病人沟通,巩固其治疗信心。

五、绝望期

当各种治疗方法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时,当肿瘤进一步恶化,发展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当病人开始被癌痛苦苦折磨时,病人就会对治疗失去信心,失去活下去的勇气,陷入深深的绝望中。

这个时间段也是病人自杀率比较高的时期,家属应及时给病人抚慰,让病人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出来,并始终要陪在病人的身边,以防发生意外,同时也要不断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六、平静期

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病人已经适应了生病的生活,心理状态也得以调适,情绪较为平稳,积极配合治疗。这个时间段,家人可以想办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使病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对未来更充满信心与期待。

另外,还需要提醒家属的是,当病人的亲朋好友来探望的时候,尽量不要让探望人问及病人的病情。许多人探望病人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的病怎么样了?有没有好点呀?”对于肿瘤病人来说,这无疑是揭病人的伤疤,让病人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疾病上去。

其实,病人在住了一段时间医院之后,最想了解外面的生活,多给病人讲些快乐的、令人振奋的事情,聊一聊轻松愉快的话题。总之,肿瘤病人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周围的人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如何当好肿瘤病人的家属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癌症也不再是绝症,大量病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治疗,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肿瘤治疗依然需要经过一个时间冗长的“持久战”和“苦难的历程”。

在各种疾病中,肿瘤是一种严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多数病人经过住院治疗后,需要回到家中休养并继续治疗,因此,肿瘤病人的家庭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手术治疗的家庭护理

经过手术治疗的肿瘤病人,往往会影响机体的某些正常生理功能,如截肢、毁容等,从而使病人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家庭护理就显得很重要了。

手术治疗的家庭护理分为术前护理与术后护理。

1.术前的护理

(1)安抚病人的情绪。手术前,病人会非常紧张、恐惧,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接受手术,对手术后的情况也十分关心。家属应该安慰、鼓励、关怀病人,并对病人的困惑给予解释。

(2)术前的饮食调理。一般肿瘤病人的体质较弱,营养不良可使蛋白质和某些维生素不足,从而降低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术后创口也不容易愈合。因此,术前若病情允许,应尽可能补充营养,增强病人的体质。

(3)进行适应性训练。术前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等动作,因为深呼吸可有助于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前进行在床上大小便的适应性训练。

(4)搞好个人卫生。术前一日,做好手术区域和全身的皮肤清洁,避免术后感染,更换清洁衣裤,如发热或月经来潮等,应告知医生推迟手术。

(5)术前禁食。术前一般都要排空胃,胃排空时间正常人为四至六小时,因此手术病人一般术前十二小时开始禁食、禁饮,以保证胃彻底排空。盆腔内手术还应灌肠清除粪便,以预防术后感染。

(6)做好口腔卫生。术前应协助病人注意口腔卫生,矫治口鼻疾患,以免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活动假牙的应在术前摘下,防止麻醉时脱落,甚至被误吸入气管。

2.术后的护理

(1)病房保持安静,空气新鲜。病人麻醉未清醒前,应采用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2)术后。不同的手术,术后病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骨科四肢手术的病人,需要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

颅脑手术后,取头高脚低位,以利于头部静脉的回流,防止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

气管成形术后,需固定头部于前倾位二十五至三十度;

甲状腺手术后应取半卧位,预防颈部血肿压迫气管引起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全肺切除的病人只允许躺卧,避免全侧卧位,以免引起休克。

(3)引流管的护理。术后病人常需放置各种引流管,以检测病情。家属应随时保护引流管不扭曲、不脱落、不受压、不被污染。

(4)协助病人呼吸。多数病人由于胸腹部切口的疼痛而使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道感染和分泌物阻塞而引起肺部感染。此时家属可以协助病人用双手掌按压术侧胸腹部,吸气时,双手放松,呼气时再压紧胸腹部,以减少震动的幅度。

(5)按医生要求进食。麻醉后病人应按医生要求禁食一段时间。早期进食不可过快、过热,亦不可食用硬质食物或药品。

二、化学治疗的护理

1.给药护理。化疗药会对组织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如静脉给药时要注意保护血管,有计划地调节穿刺部位,避免改变针头位置,引起药液外漏。化疗静脉用药过程及拔针后,禁止热敷,防止药物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总之,一旦发现药物漏出血管外,或出现疼痛感,应马上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2.饮食护理。化疗期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鼓励进食。尤其是在化疗间歇期,更应注意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保证营养的需要。避免烟酒及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和生冷过硬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体内毒素的排泄。

3.恶心呕吐的护理。化疗容易引起病人恶心呕吐,家属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缓解,如:防止吃过分甜或脂肪多的食物,吃些偏酸性的水果、硬糖及酸泡菜有助于缓解恶心;饮食清淡,温热适中;多与病人聊天,一起出去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以转移注意力,减少恶心呕吐。

4.口腔炎的护理。化疗可引起严重的口腔炎症,缓解的方法有:保持口腔清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不吃过烫、粗糙、带刺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用朵贝氏液漱口每天四次,或用过氧化氢含漱等。

5.腹泻的护理。化疗药物可损伤肠道黏膜而引起腹泻,此时饮食上应注意:少吃甜食及纤维类食物,防止产气过多引起腹痛腹胀;多喝水,以开水、淡茶为宜,不宜饮用咖啡、浓茶、酒类等;食物不要太烫,以免因高热食物加速肠蠕动而加重腹泻,同时多食用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子、桃、土豆等。

6.脱发的护理。接受化疗的病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发。由于脱发后头皮比较敏感,不应使用有刺激性的香皂和洗发剂,头发剪短,不要染发、烫发,也不要用温度高的吹风机吹头发。

三、放射治疗的护理

病人在接受放射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疲劳,照射部位的皮肤黏膜改变、食欲减退等。家属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好照射的“标记”。放疗前医生会精确地定照射部位,并画上红线,作为放射治疗的标记。放疗标记非常重要,一定要清晰,否则会影响疗效。

2.皮肤的护理。射线照射后的皮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反应,表现为烧灼感、瘙痒、红斑等。病人家属要做的护理工作是:

保持照射的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勿用手抓,勿穿硬质衣服,勿在强光下暴晒,勿做红外线等各种理疗;禁贴胶布,禁热敷,禁自行用药,禁注射;忌搽刺激性或含重金属的药物,如碘酒;不用肥皂或护肤霜洗擦;对需要刮胡须或刮毛发的反应区域,使用电动剃须刀。

3.饮食护理。病人常因放射线的损害,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家属应为病人准备些富含维生素A的蔬菜,鼓励病人多食鱼肝油、鸡蛋、牛奶以及其他高蛋白易消化食物。

另外,有些病人还伴有嗅觉和味觉的改变,如口苦、受不住烹调的气味等,因此在食物调配上,还要注意色、香、味,少量多餐,禁烟酒,避免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和过硬食物。

四、康复期的护理

肿瘤病人在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往往体质衰弱,常有食欲不振、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并且进入康复期的大多数病人都需要在家进行调理,此时期的家人护理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1.饮食护理。营养调理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病人的饮食原则是少量多餐,避免盲目忌口,饮食上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消化不良的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饮食上避免进食不易消化和产气的食物。

2.精心照顾病人的生活。家属在病人的康复过程中,依然需要承担大量的护理工作,多注意病人的体温、体重、大小便、进食情况以及体表肿块的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3.疼痛的护理。癌痛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疼痛发作时,家人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安慰病人,稳定病人的情绪,以便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另一方面给病人使用镇痛剂,减少病人的痛苦。此外,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也是缓解病人疼痛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

4.康复训练。科学的康复锻炼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的重要举措。肿瘤病人进行康复锻炼应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病情和身体承受能力,逐渐加大运动量,不可急于求成。

坦然面对生活范文2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是需要我们坦然面对的。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坦然面对挫折。这些我也不会否定,的确,当我们面对这些时,往往会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就应该坦然的面对。可是,相比较之下,我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坦然面对生活。

要是将高兴比作红色,悲痛比作黑色那么生活就是彩色的。在这个社会中,有无形的等级在束缚,但是无论是在马路边上清扫道路的保洁员还是作办公室的白领,他们都没有憎恨和厌恶现在的自己,反而坦然的面对了生活,真心的热爱生活,所以平日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彩色而令人神往的。

二??八年北京将要举行残奥会,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失去了双臂,有的失去了光明,但是在比赛的时候他们总是如常人一样坚定而不可动摇。这正是他们面对一个残缺的身体所作出的坦然决定,用尊严和乐观全副武装自己,用剩余的臂膀赢得比赛。当他们站在领奖台上时,我想那里便是他们人生的巅峰。

我们的成长和懂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烦恼往往不少于快乐,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有的时候逃避不如面对。尽管这世界有太多不如意,那你的生活坎坎坷坷仍在继续。当你能够真正的坦然面对生活的时候,在你回首过去时,你会发现快乐之神不知不觉中在你的头顶为你带上了一串美丽的花圈……

指导老师:方燕

坦然面对生活范文3

反坦克导弹可是专门为坦克量身定做的终结者之一,自从它1973年第一次在实战中大发神威,给了坦克一记闷棍,到现在,它已经成为对付坦克的首选终结者。它既可以由埋伏好的士兵发射,远距离攻击坦克;又可以加装在飞机、直升机上,从天而降,送坦克一个五雷轰顶。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对发热源特别敏感,只要坦克发动机还在运转发热,那它就逃不开反坦克导弹的追踪,只要锁定发热源,千米之外也是一击命中。

攻击机

坦克四周的装甲不但厚,而且故意设计斜面,这样装甲厚度在水平面上可以进一步增厚,为了对付地雷,坦克的底部装甲也日渐厚重,可是头上呢?哈哈,这就是坦克的命门!那么擅长对地攻击的攻击机自然就成了坦克的克星啦!还记得20多年前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的A-10“雷电”单人亚音速攻击机,“穿”着鲨鱼套装,顶着酒桶一样的推进器,不断从空中发射穿甲弹,轰击着坦克的顶部装甲,打得萨达姆的坦克军团毫无招架之功。攻击机简直就是坦克的噩梦,不过用飞机打坦克是不是有点杀鸡用牛刀了呢?

武装直升机

“陆战之王”身形庞大,速度、灵活性成了它的短板,平时追追军用吉普车、步兵战车、大头兵什么的还行,要是和武装直升机比拼速度、灵活性,可就一败涂地啦!武装直升机,火力猛、速度快、灵活性强,天生就是坦克的克星。就以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为例,它使用的“地狱火”导弹,不但爆炸力惊人,动辄就能掀翻或者炸毁坦克,即便稍稍偏离目标,导弹爆炸燃烧掉大量氧气,也能让坦克的发动机熄火,不能动的坦克可以成为任何武器的活靶子。所以,当武装直升机遇到坦克,就是突然从树林或土丘下杀出,抖手一“镖”,转身就走,大有温酒斩华雄的神韵。

坦克

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弱肉强食是丛林的法则,陆战战场上也不例外。坦克之间的碰撞自然都是火星四溅,谁的速度快、灵活性强、炮猛甲厚,谁就能在对决中胜出。比如我国的99式坦克,就具有不输给美国M1A2坦克和德国豹2坦克的实力,它在坦克对决中绝对是高手。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专门对付坦克军团的,它就像霰弹枪,一打一大片,攻击范围所及皆为一片焦土。鼎鼎大名的M270火箭炮就这类反坦克专家。它能同时发射644颗小弹头,并让它们像天女散花一样洒向坦克群。就是有再多坦克,能禁得住反坦克炮几轮轰击?

坦然面对生活范文4

从副标题“天才之为责任”的翻译就已经让人赞叹不已。“The duty of genius”直译应为天才的责任,但是却译为作为天才的责任。因为本书所说的维特根斯坦正是一个将成为天才的作为自己责任的人。所有的纯洁、诚实、坚强、善良、才能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们都如同荣誉一般,只有去争取,才能得到。维特根斯坦对于G・E・摩尔那孩子般的纯真善良表示异议,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努力与自己搏斗,不断认识和雕琢自己,然后成为自己的人生。天才的责任就是成为自己,成为天才。单看翻译的优秀,《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已经将把“greenhouse”译为“绿房子”的《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远远地甩在了脑后。

至于其内容更是让人感到本书的丰盛可口。较之于《绝望创造希望:朴槿惠的传奇人生》那种极为缺乏事例,轻描淡写般的讲述着朴槿惠的人生,并试图以不断重复的手段来使人相信朴槿惠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苦难,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成功的书实在是好了太多。本书运用诸多详实的事例对维特根斯坦人生进行分析,并且借助“责任”这一视角对于维特根斯坦生平的理解,揭示了深刻而简明的主旨,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对于维特根斯坦生平的理解和感悟

作为史无前例的“双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人生更是丰富多彩。

“愿我好好的死,做我自己,愿我永不失去自己。”

“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从八岁时停留在自家门前思考:“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的听话、顺从的孩子,成长为了一个带着不留情面的诚实的成年人之间,是剑桥学习、两次世界大战,丢下亿万财产去乡下小学教书,成为药剂师等经历。不完全为了爱国而参与战争是为了直面死亡。哲学的三大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中,后两者被维特根斯坦用一生的时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所谓人生意义不过是:我们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同样可以被转化为: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死。而人,也更容易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对这个问题给出最真实回答。基于这个原因,维特根斯坦选择了参军,因为他想找到最真实的自己,然后成为自己。在人生面前,我们可以选择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海,而维特根斯坦却站在了两者之间,他没有因为这个世界的好坏而改变,他只是要做他自己。维特根斯坦为成为自己所忍受的所有的苦难,最终也在临终前,用双手奉上了属于他自己的“a wonderful life”。

本书作者瑞・蒙克指出:“十四岁之前他都安心于这种感觉:天才包围着自己,自己没有天才。”对于儿时的维特根斯坦而言,或许他的哥哥才是真正的天才,大汗淋漓的弹着钢琴,那忘我的场景令维特根斯坦终生难忘。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属于那些有天才并且努力的人的。可正是这样天才的哥哥们,却无一例外的全部自杀,在这样的环境下,维特根斯坦对于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产生了质疑,“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我是个没用的人,因为我不是天才”“成为天才,否则去死”,这样的自杀的念头环绕了他足足九年,终于在罗素近乎疯狂的肯定下消散。当凯恩斯认识到了维特根斯坦的天才之后与之深交,在接维特根斯坦回剑桥前,凯恩斯写信给妻子说:“唔,上帝到了,我在五点十五分的火车上接到了他。”维特根斯坦的天才得到了肯定的同时,却又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与对于生命的责任。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没有创造力的生命如同虚无。他质疑形而上学一蹴而就的缥缈,他反对实证主义的毫无起伏的平庸,他抵抗理性主义将事物简单化理想化的诱惑,于是他选择让逻辑与伦理交融,让哲学成为人类的慰藉,推开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大门。

贯穿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的两大主题:逻辑与罪,双线合并,汇合成了他的生命。当他越是对逻辑追求得深时,他便也越被罪缠绕得紧。“我怎么能在是一个人之前是一个逻辑学家!”他选择了参军,“现在我有机会做一个得体的人了,因为,我站在这,盯着死亡的眼睛。” 他发现一切的危机的根源是他自己,唯有对自己诚实,并成为自己,才能将罪恶接触。诚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读完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其实也越发让我思考,人生的多种可能。天才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创造,维特根斯坦的创造力不仅体现于他的哲学,其实还有他的人生,人生有许许多多的可能,你想成为哪一种或是创造哪一种呢?我用了六年,找出了十二个字(还在不断增加):热爱生活、追求真理、造福人类。

至于天才为什么能够创造,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世界的不同角度的认知,因为看到的不同,所以做出来的也不一样,但是其实还有一种天才,他们没有进行直接的创造,而是对于已有的事物进行整合,世界就像一个球,普通人能够看到其中的一个点,直接创造型天才可以看到另一个点,而整合型天才则可以将多个点连成片,即类似于马克思或是康德的对于哲学的总结与提升。想要真正的全面的认识这个世界,就需要更完整的认知,而人们总是对于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的事物进行抵触的行为,这样就使天才陷入了不为世人所容纳的地步。明明天才的大衣就挂在墙壁的钉子上,够得着钉子的板凳在任何一个便利店都能买到,可人们却就是不愿意迈开腿走出家门。诚然,天赋已经决定了我们的上限,我们很有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顶点,但是至少我们应该开放我们的内心,给所有的“可能”被发现后保留在世上的机会。

关于维特根斯坦是同性恋一事,我认为如果就同性恋本身其实不值得一提,性取向就如同喜欢的巧克力口味一样,有的人喜欢白巧克力,有的人喜欢黑巧克力,有的人两种都喜欢,有的人则两种都厌烦,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则别有意义,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苦行僧式的精神修炼,喜欢精神之爱,并非没有,但是鄙视,甚至为此而内疚。

二、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看法

我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是运用全新的逻辑符号,将经验证据和逻辑相结合,剔除所有没有意义,不能证实的命题。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用逻辑语言表达清楚,至于没有意义的,本来就不用说了。所表达的意思也类似于《逻辑哲学论》中的那句话:“我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

至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结果,自然是失败的,被剔除后剩下的命题只有重言式命题和过于简单的命题(无法形成普遍真理的命题),这样的两种命题都无法帮助我们寻找到普遍真理,至于这个推断的结果,其实也是错的。因为人不只是有理性,还有感性。正如同当我说:“我是我”这样一个重言式命题时,这句话的意义也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结合语境来回答。所以,维特根斯坦在认为自己解决了一切的哲学问题去乡村教小学后回来在剑桥教书的笔记中又改变了自己之前的观点,最后又亲手毁掉了逻辑实证主义,成为了史无前例的双倍哲学家。也再一次证明了单纯的理性无法独立的对这个世界形成根本的认知。

三、对于具体部分的理解和感受

全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维特根斯坦放下亿万财产去乡村教书的那一段,虽然这一段的经历在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传》中可能更加生动一些。

正如同维特根斯坦的侄子所说:“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亿万富翁肯定是个变态狂。”包括从维特根斯坦将全部遗产都给了自己的姐妹们的时候的那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把钱给自己的家人却不捐出去时,维特根斯坦回答说金钱让人堕落,而他的家人已经够堕落了,再堕落一点也没关系。)到维特根斯坦吃着相当难吃的粗面包却依旧活力有生气的样子到后来因为暴力事件被告上法庭最终离开乡村,我都觉得甚是有趣和动人。即使是和那些最稚嫩的头脑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也没能中断他的思考。拥有着最为顶尖的头脑,但会感叹字典的昂贵,与常人不同的是,他用他顶尖的头脑编出了一部小学生的字典。

坦然面对生活范文5

【关键词】爱因斯坦教育理念;完整的人;价值标准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人类文明的高峰之一。同时爱因斯坦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思考也颇为丰富。特别是他中年以后,积极投身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极富前瞻性的深刻见解。其中,关于社会教育爱因斯坦的着墨最多,也最为系统。

1 爱因斯坦教育的外延

1.1培养独创性

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中,重视对学生独创性的培养。他认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对一个国家来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正是因为此,爱因斯坦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能力的人。”这也是对在他那个时代学校批量化生产毕业生的一种间接批评。

1.2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高度一致的教育体系容易扼杀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人才竞力争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社会是难以接受的。爱因斯坦站在时代的前列,洞悉到了这一趋势。

他指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过重的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如果说,爱因斯坦提出这些观点时,因为时代所限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的话,站在现在的社会现实来看,这些建议针对教育弊害,切中要害。

1.3培养想象力

在想象力与知识的关系上,爱因斯坦的一番话清晰的做了区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还进一步从科学研究的高度来阐述这一点,他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对这个世界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 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曾经有人将人与电脑做了比较。电脑能够取代人的大部分功能,包括知识存数,计算,逻辑推理等。但有人有两项独特性的活动是电脑难以企及的,这也决定了人脑的不可替代性。其中一个就是人的想象力。如果人丧失了想象力,那么毫无疑问,人就“机器化”了。

1.4培养艺术修养

爱因斯坦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并不影响我的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同一个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蔚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爱因斯坦还说过:“我首先是从直觉发现光学中的运动的,而音乐又是产生这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我从6岁起,父母就要我学小提琴,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新的发展。”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同时也是不可互相替代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是互补的。因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爱因斯坦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艺术修养是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艺术能够慰藉人的心理,愉悦人的身心,促进人的协调发展,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

2 爱因斯坦教育理念的内核

不同时代对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实际上是把人“物化”。也就是对人的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使其成为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进而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爱因斯坦除了考虑到这点之外,更加考虑到人自我的独特属性。早在1936年,在纽约州奥耳巴尼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周年纪念会上,爱因斯坦就明晰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 1952年,爱因斯坦还为《纽约时报》撰文指出:“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人变成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却不能使他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全面。

这一观点与《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老卡尔维特的观点可以参考来看。老卡尔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孩子成为多么成功,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的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这就要使得从身体,知识,技能,情商,智力,艺术等众多教育加以全面的教育。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完整的人。现而今再次回顾这些观点,依然给人振聋发聩之感。

3 爱因斯坦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

对于人的价值体现,爱因斯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爱因斯坦指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得到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以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就将人的意义得到了一个新的提升。

坦然面对生活范文6

[关键词] 《泰坦尼克号》;舒特斯曼;海洋;美学

学界对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的研讨,主要集中在影片中的Jack与Rose的爱情故事所揭示的人性光辉与弱点。这是对该作品的狭隘认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更多是以海洋为主线,反映出了“海洋”这一个审美客体的社会价值。

一、深刻的爱情的记录者

文学的审美领域侧重着眼于主题意义、作品风格、作者原创的追求上,它鲜明的倾向性通过人物和人物的情感来显露,这才是作品的终极意义观念,凡是作品都要围绕一个终极意义展开,要么追求价值判断,要么寻求人生意义,要么追问生命本质,没有这些,现代主义的文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剧作家看来,性是生命力本身,压抑性是扭曲人之本质。其作品《泰坦尼克号》中的“大海”作为原型意象,更多地指向“生命之潮”,杰克和露丝在大海上相爱就是这一点内涵和主旨的代表。小说中这样抒写道:“在他们身上,大海、天空和船只已经融合在一起,并孕育出他们之间火热的爱情新花。”他们在大海的怀抱里编织着宁静而又浪漫的情侣之梦,飘飘若仙。整部小说也在一种诗意的氛围里见出浪漫主义精神。“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大海串联全文的是Jack和Rose的爱情,从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到最后的生离死别,这一短暂的爱情,完全由大海见证。Jack和Rose最初的相遇是在甲板上,Rose的眼中只有大海,只有那片漫无边际的纯净,而Jack的眼中却只有Rose,那个幻想着变成“海鸥”翱翔于天际的美丽少女。第二次相遇还是与海有关,“她双手抓住船栏,上半身探出船外,面向漆黑的海水,露出绝望的神色……不管怎样,总会比置身于那虚荣的包围之中好多了,明白只要一松手,就沉归大海了”,海是最多情的,它最喜欢把你的情思、你的想象牵引到你最渴望的地方……在这里Jack救下了欲寻短见的Rose,也开始了他们那场短暂的却又轰轰烈烈的爱情。第三次他们的相会,是在清晨的甲板上, Rose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听着Jack讲他流浪的故事和经历,平静的大海上吹起了微风,宛如此刻Rose的心境,他已经撩动了那个美丽女孩的心弦。

随后,他们疯狂地在三等舱跳舞,和那些社会的底层劳动者一起玩闹,Rose的疯狂让她的未婚夫Carl对她下了最后通牒,而这也就意味着Jack失恋了,舒特斯曼描写到:“他直视着茫茫大海,眼光中没有焦点没有目标,茫然得就像这艘泰坦尼克号,行驶在漫无边际的海面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没有彼岸……”

当Rose改变主意来到甲板上寻找Jack,我们看到了电影中那绝美的一幕,Jack环着Rose的腰肢,而Rose张开双臂,迎着大海飞翔,“似乎自己是直接浮出海面,或是从天而降,或干脆就置身海天之间。那感觉,像是海鸥贴海面的低空飞行,随时可以与海水嬉戏,又像是从海中跃出的海豚,在海中随意翻滚,轻柔矫健。与Jack紧紧贴在一起的两臂,就是一对双人翅膀,它可以腾空,可以飞翔,可以到任何向往的地方……”海风最劲,海雾最浓,海天最远,海的情调最令人憧憬迷恋……海波旖旎多姿,海潮势头汹涌,海啸悲壮哀婉。谁又能够说完海的瑰伟与奇丽!

二、伟大的人性的见证者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裕,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处于重要的位置,很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当前社会出现了审美日常化的倾向,这是审美活动突破原有的范围延伸到大众生活的直接表现,艺术生活的场所也褪去了以往神秘莫测的面纱,与大众生活发生了越来越近距离的接触。而在《泰坦尼克号》中,海洋成为了其中的一种媒介,人性通过人与海洋、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事件来展现。

伟大的人性总是在危机时刻闪烁着光辉,八位音乐家在最后的一刻都是在沉静地演奏着乐曲,用他们那穿越一切喧嚣的音符,安抚着船上一个个失去了希望的灵魂,同时他们的不屈也体现了人至死也不向自然界的凶恶低头的尊严和高贵。我们无法想象面对着即将灭顶的海水以及汹涌而至的死亡,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够将手中的乐器拿稳,才能够一丝不苟地演奏出绝世的天籁。我们无法想象,需要有多么高尚的情怀,才能够让那些水手、船员将救生艇全部让给孩子和妇女,而将最后面对死亡的凄苦和无助留给自己。

斯特劳斯是一个67岁的富翁,当有人劝他:“像您这样大年纪的人应该上救生艇,不会有人反对的。”老人断然拒绝:“在还有女人没上救生艇之前,我绝不会上。”银行世家古根海姆只给他妻子留下了一张纸条:“这条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个畜生,会像个真正的男子汉。”

泰坦尼克号沉没了,然而,它沉没的却是那些铁板、铆钉以及人的肉体,那些人性的光环并没有因此一同沉入大西洋底,那些伟大的男人们和女人们,在海洋的见证之下,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伟大的人性辉煌。

从相知到相爱,虽然只是短短几天时间,露丝和杰克已经无法分开。在卧室中,露丝戴上了“海洋之心”,由杰克绘出了那张令她永生难忘的画像。露丝决定无视家庭和礼数的压力在泰坦尼克号靠岸后与杰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距离这对情侣仅咫尺之遥。

“梦幻之船”泰坦尼克号开始缓缓下沉,一幕悲剧开始上演。漆黑的海洋和天空连成一片,无情地吞噬着绝望的乘客。杰克带着露丝跑到船尾,爬上栏杆(也就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坚持到最后,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两人全力挣扎出巨大的漩涡之后,杰克将露丝推上一块漂浮的木板,自己却浸泡在冰冷的海水里。

最后,救生艇返回救起了奄奄一息的露丝,而此时早已冻僵的杰克却被冰海无情地吞没。露丝信守对杰克许下的诺言,勇敢地活着。

三、人类无视自然而渺小的内涵

关于海洋的审美内涵在电影剧本中涉及了方方面面,不仅要考虑它对日常生活本身造成的影响,也要看到它对美学观念、美学研究、美学学科等领域的影响。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给文学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生产、传播、消费都带来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它是时展的必然产物,这是毋庸置疑的,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标志着人类审美艺术观念的拓展,也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对于审美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审美的泛化似乎把人类指向了是一群仅仅为了感观的刺激和物质的享乐的高级动物,精神生活的品味和追求荡然无存,但是无论如何,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不争的事实,虽然它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但又何尝不为当代美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观念。在这种审美泛化的大背景下,美学的出路不在于压抑或压制美学日常化,而在于因势利导,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审美观念、新审美活动,及时地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朝着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状态发展,而且即使当前审美活动存在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大可不必为之惊慌失控,更不应就此将美学拒之日常生活的门外。

在审美活动日渐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时候,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技术在这个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技术不但雕琢了美学的形式,使其更加美化和完美,而且也大大改观了审美的内容,甚至改变了审美的本性。尽管从理论上来看,技术和审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甚至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技术抓住契机自然地介入到了审美领域,并将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以前人们崇尚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量,但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它忽略了 技术消极的影响,一旦技术被人类应用于战争、瘟疫、病害等危及人类和平和安全的事件上,技术无所不能的神话就受到了质疑。这是技术失去自律性的一种严重后果。泰坦尼克号是那个年代人类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杰出代表,它意味着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的不断增强。然而,有些人却将这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当作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包括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为了向贵族们展示一下泰坦尼克号的优良性能,下令开足马力全速行驶,而这一个命令也是导致当值班人员已经发现了冰山却根本来不及进行及时调整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舒特斯曼在《泰坦尼克号》中写道,“人类对大自然的最后征服,不在于力量的征服,而在于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的相处,这种和谐的相处并不是人类的简单退避,而是人类有着我们最为重要的自知之明,是人类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大自然的能力。十分不幸的是,人类总是因为漠视尽人皆知的真理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深刻而又精辟的总结,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论调,但是无论如何,相较于自然伟力,人类的力量始终是薄弱的,一座冰山,一洋海水,便可以轻而易举将人类最引以为豪的泰坦尼克号以及1 500条人命吞噬。那个原本温柔而又艳丽的海洋,那个能够包容一切的海洋,那个见证了无数的爱情和伟大人性的海洋,在一瞬间展现出来的威力,却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从泰坦尼克号巨大的残骸中应该能够找到某些启示,关于自然的伟大,关于自身的渺小,人应该学会在自然面前谦虚……

当时拍摄泰坦尼克的时候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要求每一样道具都是真实的,所以钻石也不例外,只是钻石的名字是希望而不是海洋,海洋之心的名字是编剧为了剧情而起的。 美丽晶莹的钻石乃是上帝赐予人间的珍宝,具有鲜艳深蓝色的透明钻石更是稀世珍品,大粒者世界上仅有几颗,可谓千金难求。其中,举世闻名的钻石“希望”,就是一颗稀有的蓝钻。它就跟海洋一样令人难以抗拒,原因就在于,在它那像迷雾一样的历史中,充满了奇特和悲惨的经历,它总是给它的主人带来难以抗拒的噩运。

舒特斯曼的长篇小说《泰坦尼克号》是同名电影的蓝本,而后者更是创造了多年未被打破的电影票房纪录。该小说向世人揭示的是:自然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隐喻——人类对自然的无视,最终只会成为自身渺小的注脚。在现代工业化环境之下,我们必须重新寻找一种关于自然、人性、爱情的温暖,应对我们社会发展和自然之间关系进行反思,关注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Judy Donnelly.The Titanic:Lost and Found[M].Random House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1987:73.

[2] 张洪斌.走近《泰坦尼克号》——在与《冰海沉船》的比较中谈《泰坦尼克号》的失误[J].电影文学,1998(08).

[3] 汪震宇.《泰坦尼克号》究竟触动了我们的哪一根心弦[J].电影艺术,1998(04).